《让·弗朗索瓦·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画家,1814出生于法国,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
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
逝世于1875年。
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代表作品《播种者》让·弗朗索瓦·米勒《播种者》(1850年);101×82.5 CM;收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
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
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的形象。
但当时的进步人士却有不同的反映。
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
文艺评论家戈蒂叶说这个形象是用播下种子的土地的泥土画成的,太真实了。
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米勒从来没有画过农民反抗的场面,这也许是由于他的温厚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绪的缘故。
但他画的胼手胝足,粗衣陋食的劳动者的形象,实际上对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就是一种抗争,虽然这种抗争是较温和的。
这幅《播种者》即是如此。
《牧羊少女》(1864年);画布油彩;巴黎奥赛美术馆在这幅画中,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
世界名画:19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

世界名画:19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19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米勒 (1814-1875年)简介:9世纪法国画坛上,与科罗同放异彩的是别具风格、自成一家的农民画家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
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
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
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
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麦穗》和《晚钟》等名作。
米勒 (1814-1875年)作品选:《播种者》1850 年,101x82.5cm,布油彩,波士顿美术馆《播种者》简介:米勒定居巴比松村的第一幅作品是《播种者》,画了一位顶天立地、身着红蓝短衫的青年农民,迈着雄健的步伐,在夕阳下撒播种子,他那深褐色的帽子与明朗的天空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倾斜的地平线和迈步的巨人形成有力的交叉。
关于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介绍

关于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介绍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生平曾从德洛罗什(Delaroche)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
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
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
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
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
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
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
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没穿衣服的女人。
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
国外关于劳动者的文学作品

国外关于劳动者的文学作品
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
绘于1857年,是一幅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画面很简单,三名农妇正弓着腰捡麦穗。
从整体上来看,《拾穗者》是一幅“劳动”的画作,人物都排列在不同的位置,做出不同的动作,虽然是农民题材的作品,却能感受到画面带给我们的美感。
米勒的整体构图严格按照黄金分割比来安排,黄金分割是公认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拾穗者》反映的是劳动农民的疾苦,如同在富裕阶层的一片汪洋中扔下了一块石子,它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如实记录生活,把现实中的细节搬进了画作。
米勒出生于农民家庭,但从小热爱绘画,为了练习绘画技巧,接触更大的世界,米勒去了巴黎,当时巴黎的很多画家都为贵族工作,出现了许多贵族肖像画,这都跟米勒的艺术追求背道而驰,最终他选择搬去巴比松村,就是在这里,他画出了《拾穗者》。
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法国农村,还处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农民生活艰苦,富人阶层却无动于衷,法国报纸上曾有一篇文章写道:“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
《拾穗者》具有警示作用,它太过真实,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
梵高很崇拜米勒,曾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
介绍米勒的PPT

拾 穗 者
拾穗者
• 这幅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 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 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 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 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 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 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 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 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 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 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 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地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农民精神生活:画面上,夕阳西下,一 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 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 虔诚。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 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这个恩惠就是农妇身旁小 车上的两小袋马铃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酬?形象在画 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 格。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 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日落给大地蒙上一 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 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 他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 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播 谷 者
播谷者
• 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飞鸟 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 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
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油画艺术作品赏析

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油画艺术作品赏析让-弗朗迪克·米勒(法语: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派画家。
他以写实手法描绘的乡村风俗画闻名法国画坛,被认为是写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参与者。
代表作有《拾穗》《晚祷》等。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米勒生平】1814年10月4日-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半岛格鲁什村(Gruchy),耕农家庭之子;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因父母忙于田里工作,祖母是他从小最亲近的人。
1831年-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1832年-18岁起,到瑟堡市(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
1834年-20岁,到瑟堡学画。
1837年-23岁,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罗什学习。
米勒也常常去卢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1839年-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
1840年-米勒“肖像画”入选沙龙,正式跻身巴黎画坛。
1841年-在瑟堡与服装店的女儿宝琳-薇吉妮‧奥诺(Pauline-Virginie Ono)结婚住在巴黎,3年后宝琳-薇吉妮患了肺结核病死。
1844年-30岁,丧妻,回到故乡。
1845年-续弦,回到巴黎。
1846年-与续弦的卡特琳‧勒梅尔(Catherine Lemaire)生下第1个孩子。
1847年-米勒开始将他的兴趣专注在乡村题材的作品。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龙”展出古典主义风格的《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和乡村风俗画《筛谷的人》。
1849年-《拾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夏天时,由于巴黎动乱,米勒偕同妻儿搬到巴黎近郊,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与西奥多‧胡梭(Théodore Rousseau)结为好友。
拾穗者

《拾穗者》鉴赏摘要《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它生动的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的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关键词:拾穗者;农妇;对比;颜色作者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着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画室里的同学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而且老师也瞧不起他,所以他去了他向往的艺术之都“罗浮宫”。
但为了生存,他的画是迎合他人的意思作画,最终被人议论为只会画下流裸体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
虽然生活艰苦,但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
在巴比松村的日子里,代表作《拾穗者》问世了。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他的画风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
作品赏析作品赏析看着三位农妇的背景,不得不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报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着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拾穗者》以一幅秋收后的农家风光展现了法兰西农民的整体面貌,是法兰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描绘了农民勤劳而又幸苦的劳作。
画面的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以三名正弯着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妇女为主要绘画对象。
秋天本来就是丰收季节,是金黄色的季节。
可是,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三名妇女衣着破旧的农妇却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幸苦的捡着遗落的麦穗。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蓝,红,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的最著名的杰作《晚钟》赏析

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的最著名的杰作《晚钟》赏析清韵逸品 2019-10-29 20:30:22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的最著名的杰作《晚钟》赏析晚祷(The Angelus)作者: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年份:1857-1859画作:油彩.画布 Oil on canvas尺寸:55 x 66 cm出处: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 Musee d`Orsay, Paris《晚祷》表现了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时正在祈祷的情景。
米勒本人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
因为他画《晚祷》时,曾回想到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时,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一家人停止工作,为可怜的死者祈祷。
宗教就其本质来说是"精神的鸦片",不过在诚实劳动者身上,信仰就是"追求道德",就是"向善",他们真正相信"人不单是靠面包活着",更是靠首先理想的支持。
他们认为统治阶级的贪婪无耻,违背"上帝的本意"。
他们看不到宗教在劝导人们安贫乐道的时候,实际上是维护了剥削者的利益。
但从劳动者自身的笃言信行和苛求于已方面,反映了他们品格中的优良素质。
《晚祷》正是由于深刻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复杂的矛盾,因而具有长久的魅力。
画面上,夕阳西下,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夫妇,听到远方教堂钟响,丢下手中的活计,俯首默默祷告。
画家着力描绘出他们的虔诚,我们为他们的纯朴和诚实所感动。
可是画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又形象地告诉人们,他们虔诚的结果是什么--简陋的工具,破旧的衣衫,两小袋马铃薯,在无垠的大地的映衬下,他们是那样地孤立无援。
《晚祷》的主题不单是对命运的谦恭和柔顺,而更重要的是人们缅怀在那大地上辛勤劳动,流尽汗水以养育众生的农民。
米勒在法国绘画中确立了真实地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的新型风俗画,《晚祷》即是这一主题的佳作。
艺术概论油画拾穗者作品赏析

艺术概论油画拾穗者作品赏析1、《拾穗者》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2、该画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该画人物形象造得真实生动,笔法简洁,色调明快柔和,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3、图片描绘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画面最前方是三个农妇,在收割后的田地里弯腰捡拾遗留在地上的麦穗,三个农妇在画面上斜向排开,姿态各异,动作不同。
画面最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中间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鼓鼓的袋子,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儿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像是刚过来,左手握着右手捡来的麦穗,敏捷地把它们放在背后,手里只有一小撮。
她们拾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唯恐漏掉一个麦穗。
背景是一片收割的田地,广袤无垠,麦垛堆积如山,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一辆载满麦子的马车正要赶走,右上方还有一个骑在马背上同时用手指着那些农夫的人,还有许多农夫正在劳作。
19世纪中期,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开始慢慢滋生,它是在同官方艺术和蜕化了的浪漫主义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他确立了以描写生活真实为创作的最高原则,艺术家们正视赤裸裸的现实,大胆而不加粉饰地描写现实生活,肯定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一些优秀大师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达到了一定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从而使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运动,成为欧洲现实主义运动的旗帜。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巴比松画派为先驱,其中最能实事求是的表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的,应首推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
《拾穗者》就是其中之一。
《拾穗者》,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油画《拾穗者》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一幅代表作品,它描绘了一个农民在麦田中采摘麦穗的情景。
这幅作品展现了米勒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精妙描绘,通过色彩和构图的运用,展现了艺术家对农民劳动生活的尊重与赞美。
下面我们将从色彩、构图和线条等方面来分析这幅油画的艺术语言表达。
从色彩的运用来看,米勒在《拾穗者》中运用了大量的暖色调,如金黄色、咖啡色和深红色等,以表现夏日麦田的灿烂和农民劳作时的辛勤。
这些暖色调在画面中形成了一种明亮和温暖的氛围,让观者感受到了夏日麦田中的艳阳和温暖。
与此米勒还通过冷色调的运用,如绿色和蓝色,来衬托出主角农民的形象,使其成为整幅画面中最为醒目的部分。
这种冷暖色调的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从构图来看,《拾穗者》采用了大胆的剪影和对比的设色,来表现出农民劳动时的动态美感。
画面中的农民身姿笔挺,双腿微屈,似乎在一步一步地前进。
而在他的身后,麦田中的麦穗随风摇曳,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这种对比的构图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让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麦田中劳动的气息,和农民挥洒汗水的劳动场景。
米勒还通过对光影的处理,来营造出一种明暗交替和变化的画面效果,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戏剧性。
从线条的运用来看,米勒在《拾穗者》中通过粗细不一的线条勾勒出了麦田和农民的轮廓,形成了一种生动而富有力量感的线条美。
农民的身姿笔挺而挺拔,勾勒出了一种健康、坚毅和劳动美。
而画面中的麦田和麦穗,则通过流畅和自然的线条勾勒,表现出了麦田的广阔和丰收的气息。
这些线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油画《拾穗者》通过色彩、构图和线条等艺术语言的运用,表现了米勒对农民劳作的赞美与敬意,展现了农民勤劳劳作的场景和丰收的喜悦。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了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让观者在欣赏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永远的米勒一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

永远的米勒一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他用画笔刻画了最美劳动者形象,并赋予了他们人性的光辉和尊严。
他被誉为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们爱戴的画家,也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派代表人物,他就是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自画像米勒,全名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作为讴歌农村生活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深刻的社会意义恰恰在于史诗所不能达的质朴平凡。
米勒用自身证明了现实主义不仅不是“刻板地模范自然中最缺乏诗意和崇高的东西,”而且恰恰表现了“诗意和崇高的东西”。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让·弗朗索瓦·米勒让·弗朗索瓦·米勒米勒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在劳动的人是最美的”。
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更何况在米勒生活的时代,所有的画都是在画贵族,画有钱人,画才子佳人这些。
他会说一个在劳动的人是最美的。
米勒算是这些画家中最穷苦潦倒的画家,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处于上午劳动、下午作画的状态中。
手中几乎没有闲钱,有一点点,就换些颜料画布作画,实在没有,就自己烧制木炭条继续画画,从未停歇。
所以他的画作很少有大幅的,一米左右的都不多见,多为50厘米以下。
无更多钱买颜料的米勒,时常就地取材,自己烧制木炭条画素描。
仅仅是素描,也全是那么地出神入化。
米勒素描作品欣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到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直接师承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无数次去卢浮宫观摩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原作的宝贵经历,对他后来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赏析《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
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
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
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
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
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
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
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
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
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
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
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
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
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
拾穗者_精品文档

画家的眼睛和手,更需要他的整个身心。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
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
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
怕的忧虑,它不像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
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
社会效果并不始终和画家的创作意图相一致。米勒的农村风景画从
不寄予任何社会改革的愿望。但他的画常常被热心者用来鼓吹新政
治,尤其在法国七月革命和欧洲1848年革命之后,作为宣传民主的
象征,米勒的地位突然显著起来了,甚至被人们奉为社会的先知。 在70年代以前,法国的农村还处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农民对城市里
发生的革命事件是淡漠的。他们对新事物并不很敏感,加上他们繁
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接近米勒的几位社会活
动家看到了这幅画中可贵的真实,建议画家修改构图。在他们的鼓
励下米勒渐渐改变人物,直至最后前景上只剩下三个拾穗粒的农妇
形象。热烈繁忙的夏收场面却被推到背景的最远处。这一修改,竟
使作品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在被法国革命风暴席卷过的巴黎,
一幅画、一篇文章往往会被从中附会出政治色彩。事实上,艺术的
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1849年,他定 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在以后的27年里,他创
作了一系列以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为主题的作品。代表作品
有:《播种者》、《拾穗者》、《晚钟》、《喂食》、
《慈母的爱》、《倚锄的人》、《牧羊女》等。米勒在
拾穗者
•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 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描写农 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 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 典型代表作。该画现珍藏于巴黎奥赛 博物馆内。
拾穗基本介绍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 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 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 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 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 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 道路。 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 纯朴而勤劳的形象。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 女人》,卖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动物画家夏 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比仲去定居。当时,画 家卢梭和狄亚兹已经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 的生活。于是, 米勒毅然迈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 一步。
《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 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 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 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 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 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 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 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 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 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 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 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 远 动 沉图中的
谢谢! Kittos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 以 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 是“汗滴禾下 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 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 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 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 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 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 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 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 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晚钟》鉴赏

系别___________年级 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__《晚钟》是米勒的著名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风格写实。
作品以农民生活中的细节为题材,有浓厚的宗教情感。
作家通过作品传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
正文:一、作品叙述《晚钟》是让·弗朗索瓦·米勒创作于1857-1859年间的油画作品。
米勒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
米勒的画风质朴、凝重,塑造的形象真实、生动,作品多描绘田园风景与农民的真实生活,他是法国近代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米勒早期多学习西班牙大师的作品,画风在1848年后发生了急遽的转变,开始将日常劳动者形象的新题材带进绘画中,取代了历史、神话这老旧的题材,在法国绘画中确立了真实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的新风俗画画风。
欣赏他的作品常常能使人陶醉于一种苍茫寂静的意境之中。
米勒的代表作品是《拾穗者》《晚钟》《牧羊女》等。
二、作品形式分析《晚钟》由现实生活入手,描绘了黄昏时一对农民夫妇听见教堂钟声,低下头虔诚祈祷的画面。
前景的夫妇,丈夫背对着光线,妻子侧着身,光都没有直接射到他们身上,所以作者运用了比较深暗的颜色勾画他们,但是,当光洒在他们的轮廓和侧脸上,让人感觉他们好像被一种神圣的光芒包围着。
田野向天边延伸,颜色比人物浅但整个画面还是显得有些暗沉。
后景的天空有大片金黄色的光芒,桔色和浅灰色的云彩把整个画面的色调提亮了起来。
天空和田野的比例是1:2,人物肩部偏下是远方的地平线。
隐约可见远处的教堂,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一阵阵的钟声从那里传来,带着一种不可侵犯的庄严。
画家着力描绘这对夫妇感人的朴实与虔诚。
人物造型继承了他一贯的简朴、浑厚。
注重画面的整体感,人物与背景浑然一体。
画面采用了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烘托出人物的温顺善良,同时表现出落日笼罩的旷野的萧瑟。
笔触细腻,形象逼真,由动作刻画表现出人物的虔诚。
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米勒FrancoisMillet

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米勒FrancoisMillet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拾穗者The Gleaners 1857这幅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
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
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种植马铃薯的人Potato Planters 1861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 The Angelus 1857-59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述一对农民夫妇在远处教堂钟声响起时,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诚的祈祷。
画面上,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
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
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
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锄地的人Man with a Hoe 1860-621862年米勒完成《倚锄的人》,强烈地表现出生活痛苦的分量。
《晚钟》——米勒 美术 鉴赏

《晚钟》欣赏《晚钟》:世界名画,由法国著名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创作于1850年,属布面油画。
规格为55.5×66厘米。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作者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
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
在以后的27年里,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为主题的作品。
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晚钟》、《喂食》、《慈母的爱》、《倚锄的人》、《牧羊女》等。
欣赏:《晚钟》,创作于1958年至1859年。
画面十分简洁,米勒撷取身边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进行描绘,将普通的瞬间描绘成永恒的艺术经典。
暮色中一望无际的田野,远处隐约显露出教堂的钟楼,画面前景是一对正低头合掌祈祷的青年夫妇,身边停放着独轮小推车、篓筐、装土豆的麻袋和农具。
整幅画面宁静而安详,一切都表明这对年轻夫妇在一天的劳作忙碌后停顿下来,画面在此刻凝滞,原来是远处教堂飘荡过来的钟声使他们如此虔诚,观者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的钟声。
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夫妇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
在画面中,画家让日暮余晖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相互映衬;又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仿佛融为一体。
画作处处体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乡村生活。
米勒是一个失意的画家,生前得不到认可,可是死后却得到了追捧,《晚钟》的出名和美国人有莫大的关系。
《拾穗者》作品赏析

中间的农妇不是画面中离我们最近的人,在透视上也没有那么大。与画面左方的人相比,离光源也相对较远。但她却处在三者之间,更重要的是,米勒在对三个人衣着的颜色处理上别具匠心,这才使得中间的农妇成为了焦点,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让·弗朗索瓦·米勒》

• thanks~
•
(*^__^*)
• • •
《晚钟》(1859)布画 巴黎卢浮宫藏 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 。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 ,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 。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 虔诚。 • 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 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 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这个 恩惠就是农妇身旁小车上的两小袋马铃 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 酬?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 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 安的性格。 • 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 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 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 衫。 • 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 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 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 夫妇的形象。 他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 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 的无限同情。
• • •
《拾穗者》(1857)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幅画描写了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 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 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 ,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 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但 米勒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 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 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 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 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 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 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 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 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 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 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 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 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 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 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 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 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 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 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 罗曼·罗兰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 1814-1875〕 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 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 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 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 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 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 励而立志学习绘画。代表作 品有《播种者》,《牧羊少 女》,《拾穗者》,《晚钟 》等。
• thanks~
•(*^__^*)源自•米勒作品欣赏• 《熟睡的孩子》 (1854 ~1856)
• 《暮色中赶羊归来的牧羊人》(1857-1860)
• 《种苹果树的夫妇》(1861-1862)
• 《冬天的鸡棚》(1867 - 1868)
• 《春》(1868-1873)
• 《雏菊花束》(1871-1874)
•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是以巴比松画 派为先驱的。在这个画派中,最能实事求是 地表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与矛盾的,应首推 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米勒的风格,按照 画史的严格区分,不应划进巴比松画派。 • 可是米勒住在巴比松村达27年之久,时间 比谁都长。在那里,他上午去田间劳动,午 后画画,长年累月没有改变过,所以,他了 解巴比松比谁都深刻、贴切。 • 米勒的作品感人质朴,他的艺术世界里有 我们失落的某种东西。米勒说“艺术的使命 是一种爱的使命”,也许这便是他艺术的精髓 。
• • •
《拾穗者》(1857)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幅画描写了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 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 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 ,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 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但 米勒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 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 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 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 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 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 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 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 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 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 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 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 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 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 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 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 • •
《牧羊少女》(1864年) 巴黎奥赛美术馆 在这幅画中,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 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 、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 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 ,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 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 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 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 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 诚。 • 她低头祈祷、感谢上苍赐予她工作机 会的牧羊女,和其他画作同样都包涵着 农民单纯的心与虔诚的宗教情怀。牧羊 女站在落日余辉里,虽然因为逆光,脸 部和身体比周围的景色、羊群都要昏暗 一些,但是,米勒流畅沉静的色彩,把 因为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微微伛偻的牧羊 女身躯,描绘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 的雕像,让人们很难不多看几眼;尽管 她的衣衫褴褛,神情也很疲惫,但在米 勒眼中,她和其他的农民都是「日复一 日劳动,来养育这伟大民族、来缔造这 美丽国家」的英雄,有一种平凡的诗情 画意。
• • •
《晚钟》(1859)布画 巴黎卢浮宫藏 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 。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 ,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 。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 虔诚。 • 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 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 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这个 恩惠就是农妇身旁小车上的两小袋马铃 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 酬?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 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 安的性格。 • 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 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 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 衫。 • 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 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 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 夫妇的形象。 他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 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 的无限同情。
•米勒与巴比松画派
•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 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 住就是27年之久。 •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 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艺术的酷爱 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 ,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 于是,以卢梭、狄亚兹、朱尔·杜普雷、柯罗和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 名卓着的“巴比松画派”就这样形成了。此后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 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画作品《播种者》(1850)、《牧羊少女》(1852)、《拾 穗者》(1857)、《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1863)、《喂食》(1872)、《春》 (1873)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 牧、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 由于生活的艰难,米勒不得不画一些仿蒲珊和佛拉贡纳的罗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 放在画店里出售.但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 民淳朴而勤劳的形象.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 友、动物画家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罢比松去定居.当时,画家卢梭和狄亚兹已经 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于是,米勒迈开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 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
•米勒的代表作品
• • •
《播种者》 (1850年)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在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 着希望的种子。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 ,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 系的壮丽图景。 • 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 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 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的形象。 但当时的进步人士却有不同的反映。作家雨 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 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文艺评论家戈蒂叶说 这个形象是用播下种子的土地的泥土画成的 ,太真实了。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 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 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 ,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 米勒从来没有画过农民反抗的场面,这也 许是由于他的温厚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 绪的缘故。但他画的胼手胝足,粗衣陋食的 劳动者的形象,实际上对纸醉金迷,灯红酒 绿的上流社会就是一种抗争,虽然这种抗争 是较温和的。这幅《播种者》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