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非常普遍,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重要性和意义。
因此,了解和掌握其文化特征对于沟通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禁忌语在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的应用,其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
1.中西方禁忌语的类型不同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类型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涉及宗教信仰、死亡等方面的禁忌语,而在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等有关的禁忌语,例如“敬字不能倒”,“双手不能空出来”。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禁忌语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通过规范,即社会准则、主张、规定等方式来实现。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表现形式更多地采用隐喻、转换代指、虚语等表现形式,通过替代词语、委婉语、歧义等方式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
2.中西方委婉语的使用范围不同在中西方文化中,委婉语在使用范围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委婉语的使用范围广泛,而且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必备技能之一。
而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的使用范围相对狭窄,更多的是在社交场合或商务交流中出现。
在中西方文化中,委婉语的文化习惯也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委婉语的使用是为了表达尊重、体谅、顾忌等文化习惯。
而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的使用则是为了表现出礼貌、尊重、宽容等文化习惯,同时避免直接批评和指责对方,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结语总之,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了解其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影响更容易地帮助沟通交流。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和委婉语是开阔自己视野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也是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一个切入点,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融入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汉英禁忌语

汉英禁忌语一、禁忌语和委婉语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
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
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
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禁忌语(taboo)是人们多数情况下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
禁忌语多是与身体某些器官及功能或与宗教,崇拜有关,包括脏话(obscene)、粗俗语(vulgar)、和仵犯神灵的话(profane)。
禁忌语可以不用,可话不能不说,意思不可不表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
二、英语中委婉语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
前缀“eu”的意思是“good”(好),词根“-phemism”意为“speech”(言语),合起来意思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听的说法)。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因此,委婉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
“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
正如美国学者Hugh Rawson 所描述的那样,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使用的两种语言表达方式。
禁忌语是一种被社会规范所禁止或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恰当的语言,而委婉语则是一种相对温和和礼貌的表达方式,常用于处理敏感或尴尬的话题。
1. 蔑视与忌讳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某些话题的态度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相对开放,对于性或疾病这些敏感的话题并不太忌讳,而在中国文化中,这些话题被认为是不雅或令人不悦的,被禁止或不应该直接提及。
2. 否定与保守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否定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批评他人是被接受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多地使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避免冲突或伤害他人的感情。
1. 技巧与隐喻的使用: 在委婉语使用上,西方文化更多地使用技巧和隐喻来表达。
当你不喜欢某人的衣服时,你可能会说“这个衣服很特别”,这样表达了你的意见,但并没有直接批评对方。
而中国文化中,委婉语更多地借助于提问或回答问题时的模棱两可性来表达。
2. 礼仪与尊重的特点: 在委婉语使用上,中西方文化都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的特点。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中,人们倾向于使用一些礼貌辞令和谦虚语气来包装自己的意见。
这有助于维系人际关系和避免冲突。
3. 情感与合作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都重视情感和合作的重要性,在委婉语使用上也体现了这一点。
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往往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和冲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个人权益、团队利益和面子的不同态度。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用法,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某些词语和概念令人不快,最好不用,而换一种婉转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
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这就是禁忌语。
禁忌英语taboo,原义为“神圣”,“不许触摸”的意思。
一、禁亵渎性词语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而且也常常避免谈到魔鬼,如:上帝的名字JehovahGod(上帝)hell(地狱)devil( 魔鬼)Christ(基督)Jesus ChristHoly Mary如果要使用,则God说成Dod,Gom,Godfrey等,将Jesus Christ说成Caessar’Crutch等或是使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 Lord of flies), the good man 等委婉语。
在中国,人们也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 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但对于“鬼”却是不避讳的,如汉语中就有“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鬼东西”、“扮鬼脸”等。
另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或与皇帝的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
如中国的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月”被该为“端月”;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为避其“登”字,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而说“放火”,因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之说。
二、禁辱骂性词语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常常是人们避讳的。
如:son of bitch(狗娘养的)For Christ's sake! (为了基督!)God damned! (神啊,受诅咒吧!)Oh, damn it! (诅咒它吧!)英语里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骂某人为cow, swine, pig,stallion等等, 这些是禁止使用的。
英语禁忌语和委婉语

Taboo’s representation
• Screw 笨蛋、傻瓜 • lay在字典上通常之意“躺下”的意思 .可是英语的lay并不是那样婉转 而文雅的话,是能与screw或fuck 匹敌的猥亵禁忌语 . Five cadets swore they all laid the girl one night on Jamaica Shore. (五名候补军 官承认,有一夜在牙买加海岸他们全体把她干了。) 这样以laid表示过去式的“非文法性”处处存在于猥亵语中,希 望各位能记住。 • Ass原意是“驴”,在俚语是“屁股”的意思,做为禁忌语则有“性 交”的意思。 • the business──从这里可以了解英语的妓女是business girl的理由了 。将职业妇女称之为BG (business girl)是不妥当的,原因就在这里了 。 • 通常short time是指“短时间的”,而和“时间”相对比,但英语的 short time 完全指“性交”这件事。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与委婉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念。
中西方文化对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处理方式有着不同的特征。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有着不同的特征。
在中国文化中,禁忌语一般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有关。
对敬老尊贤、崇尚家庭观念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导致了大量的关于长辈、家庭和婚姻的禁忌语。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更多地涉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宗教、政治、种族等。
在西方文化中,对于一些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敏感话题往往成为禁忌语。
中西方文化中的委婉语也有着不同的特征。
在中国文化中,委婉语倾向于使用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通常会在措辞上加以避免,或用其他话题来代替。
对一些不好的消息或者不好的话题,往往会用“可能会不太方便”、“不是特别合适”等来代替直接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礼貌用语上。
对于一些请求或者建议,西方文化中的委婉语会更多地使用“请问是否可以”、“非常感谢您的时间”等。
中西方文化对于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处理方式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禁忌语与委婉语往往与人际关系、社会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尊重和包容,因此人们常常会通过委婉语和禁忌语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免伤害别人的感情。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与委婉语更多地与个人自由和尊重有关。
西方文化更倾向于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表达,因此禁忌语与委婉语往往更多地呈现在对个人意见和感受的尊重和处理上。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传播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更多地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影响。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通过长辈、师长的言传身教来学习禁忌语与委婉语。
而在西方文化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传播方式更多地呈现在书籍、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介上。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来获取并学习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方法。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反映了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
以下是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一些特征:中文中的禁忌语通常涉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如病痛、灾难、死亡、老年人、负面情绪等。
由于中文语言中对这些话题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禁忌,人们往往会选择使用委婉语来替代直接表达。
“病危”可以用“身体不适”来替代,“死亡”可以用“去世”或“离世”来替代。
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给对方带来不舒适或伤害。
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更多地涉及到种族、性别、宗教等多元化问题。
由于西方社会强调言论自由和平等,一些对敏感话题的直接表达被视为不礼貌或歧视行为。
人们往往会使用委婉语或更为客观的表达方式来替代。
“fat”可以用“plus-sized”来替代,“black” 可以用“African American”来替代。
在中文中,委婉语的使用常常涉及到语言修辞和象征意义的运用。
人们会使用一些比喻、暗示或间接表达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意思。
这种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能够减轻或缓和对方的情绪。
由于中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谚语和俗语,人们通过引用这些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委婉的表达。
“垂垂老矣”来表示一个人年纪很大,“身体倍棒”来表示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
除了以上的特征,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还受到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等方面的影响。
在中文中,由于强调尊重、礼貌和恭敬,人们往往会对长辈或有权威地位的人使用更为委婉的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无论地位大小,人们普遍使用相似的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反映了不同文化中人们对话语和交往方式的认知和态度。
了解并尊重他人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与委婉语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中西方文化中。
禁忌语与委婉语是指一些会造成不良影响或伤害他人感情的话语,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征。
一、西方文化的特征1. 礼貌委婉西方文化注重礼貌、恭敬和谦虚,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会用委婉语来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以此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
例如,“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请问,能把盐递给我吗?)用来表示请求,而非直接地命令别人。
2. 不提及个人隐私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隐私权被尊重和保护,因此人们会避免直接谈论他人的私生活或敏感问题。
比如,不在公共场合询问女性的年龄或婚姻状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尴尬。
3. 注意语言歧义西方人注重精确和明确的表达,避免歧义和误解。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会采用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语言,尤其是在商业和法律文书中,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准确和详细。
例如,在合同中,每个细节都需要明确规定,以避免双方对某些条款产生不同的解释。
1. 尊卑有序在中华文化中,人们注重尊重长者、尊师重道和尊卑有序。
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会用委婉语来表现尊重和谦虚。
例如,向长辈问好时常使用敬语,“您好”,或者“麻烦您了”,以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感激。
2. 不直接拒绝在中华文化中,人们避免直接拒绝他人的请求或邀请,尤其是对于长辈和上级的请求不能够直接拒绝,以免引起尴尬和不和谐。
因此,中华文化中的拒绝通常都是间接的,比如“不知道”“有点困难”等。
3. 注重吉凶在中华文化中,人们相信吉凶祸福是有规律的,因此在交往中会采用一些禁忌语来避免不吉利的影响。
比如,不在晚上说“死”字,以免招来不祥之兆。
总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征不尽相同,这与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有关。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注意这些差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某一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符号,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和实物没有必要的联系。
然而,在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够合理解释某种反常的自然力,语言就被赋予了它本身原本没有的超自然力量。
人们迷信语言有一种超常的魔力,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以至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和语言本身画上符号,于是,产生了语言的禁忌。
禁忌(taboo) 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语言禁忌都普遍存在。
禁忌是人们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
禁忌文化主要包括:社交禁忌,公共场合禁忌,饮食禁忌,节日禁忌,送礼禁忌,宗教禁忌,颜色禁忌,数字与日期禁忌,动植物禁忌等。
禁忌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小至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大至政治、外交、文化等活动都有禁忌的身影。
二、语言禁忌现象文化传统使各种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禁忌。
在汉文化中,姓名称呼方面的禁忌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对君主的名字严加忌讳,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把世改成代,把民改成人。
旧时对父母的名字也要避讳,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留下1400 首诗,却无一句涉及海棠花,因为他的母亲名海棠,正如他避父名“闲”之讳,诗中没有一个“闲”字。
因此,在中国,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决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唐突无礼、缺乏教养、大逆不道。
而在西方,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教授、医生、博士、法官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这反倒让人觉得亲切、友好和自然,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
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里也是人们最大的忌讳。
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中,打听、询问关于个人的年龄,财产、收入、恋爱婚姻、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一些私事,即是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
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研究-V1

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研究-V1正文:
随着全球交往的增加,汉英之间的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常见。
然而,由于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对汉英翻译和交际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对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的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汉委婉语比较
1. 委婉语的概念
英汉语言中,委婉语通常用于避免直接表达否定、争端等引起不愉快的话题,却又要传递相应信息。
委婉语可以起到缓和关系、保护自尊心等积极的作用,但也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歧义和不明确的信息。
2. 英汉委婉语比较
在英语中,常用的委婉语有“比较级”的表达形式,例如:“a bit difficult”、“not very good”等。
在汉语中,常用的委婉语有“间接引述”的形式,例如:“听说他不太舒服”。
二、英汉禁忌语比较
1. 禁忌语的概念
在英汉语言中,禁忌语通常指的是一些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禁止使用的语言,例如“骂人的话”、“脏话”等。
禁忌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其表达方式和表现力也有很大的差别。
2. 英汉禁忌语比较
在英语中,禁忌语属于一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而在汉语中,禁忌语的使用属于一种文化上的禁忌,常常与道德与文化价值观有关。
结论:
经过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英汉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翻译和交际,我们需要注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方式,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英汉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语言交际中常见的现象。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因为涉及敏感或不雅的话题而被视为不恰当的言辞或用语。
而委婉语则是使用含蓄和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直接冒犯或伤害他人。
一、禁忌语的特征:在中文文化中,禁忌话题通常包括与家庭、亲属、性别、年龄、财产和死亡等相关的内容。
不能直接谈论老人的年龄,也不能直接询问他人的财富状况。
中文中有很多与婚姻、身体和疾病相关的禁忌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些话题在中文文化中被视为私密和不适合谈论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话题通常包括种族、宗教、政治和性取向等敏感话题。
虽然西方国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尊重比较重视,但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和敏感性的话题,人们通常也会避免直接谈论,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冲突。
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运用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文化中,委婉语常常使用一些隐晦和模糊的表达方式,以示尊重和保护对方的面子。
当拒绝他人的邀请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含糊不清的理由,而不是直接说不愿意去。
在表达夸奖或批评时,人们也常常使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对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形成和运用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面子。
在使用语言交际时,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时,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直接和坦率的沟通。
人们普遍认为坦诚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一种诚实和尊重他人的方式。
禁忌语和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交际中常见的现象,但它们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特征有所不同。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禁忌和委婉语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一环,能够有效地避免语言上的冲突和误解。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与委婉语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特征。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分别介绍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并分析其文化特征。
1.中西方禁忌语的共性禁忌语是指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应该或不得使用的语言。
无论是中西方文化,禁忌语都是存在的。
中西方禁忌语之间存在一些共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同一种禁忌事物的定义比如,对于“死亡”这个禁忌事物,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样的,使用类似的想象象征手段(如,骷髅、幽灵等)进行表达。
(2)传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对禁忌语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四”的忌讳是非常明显的,而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十三”的将近也有类似的忌讳。
(1)对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对于上帝、天使、圣灵等的称呼和使用都与东方文化有明显的差异。
比如,在西方文化中,说“上帝一定是/确实存在”的表达是十分普遍的,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神明的表达则显得比较含蓄。
(2)对于性别的不同要求在西方文化中,因为性别平等的观念比较普遍,因此部分词汇和表达方式需要用到性别中性或是男女通用的表达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中,男女阴阳之别更加明显,也就不需要这样的表达方式。
(3)对于俗话、习惯语的不同在西方文化中,部分俗话、习惯语中可能会有一些带有亵渎性质的措辞,而在中国文化中则很少有这样的措辞。
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话“Judas kiss”,意味是虚伪、背叛的一种口头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是不会出现的。
(1)修辞手法的使用无论是中西方文化,委婉语都是利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达到掩饰、缓和表达意思的目的。
比如,在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常常用到“实际上/其实”、“不过/但是”等连接词进行软化。
(2)对于关系、面子的考量不论是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面子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不同的场景下,对于不同的人物,用委婉语表达想法也是非常顺畅的。
英汉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异同比较-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英汉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异同比较-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每个民族和文化都有相应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并受到历史背景、语言习惯、价值观、社会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不同点。
英汉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有些部分差距也是比较大的。
研究英汉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差异,才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失礼,有助于英汉语言的跨文化交流。
二、禁忌和委婉语的概念每种文化中都有对于某种事物或者某种行为的禁忌,并在语言中有着一定的体现,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禁忌。
通常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都存在一定的禁制。
通俗来说人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色彩或者至高无上而不可随意说出的词语就是禁忌语,比如脏话、秽的话等。
委婉语就是将某些神圣的、难听的、不便直说的、粗俗的、不吉利或者忌讳的词语、事物或者概念通过比较委婉的、文雅的、间接的词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比较委婉,顺耳,让人舒服的目的。
委婉语的特点是比较抽象、模糊。
简单来说,委婉语就是将某些让人不快的词语转化成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采用间接的方式让说话者不会因此而感到内疚、尴尬、不安等。
三、英汉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相同点英汉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或者说对于同一种禁忌事物或者行为有相似的委婉表达。
一般来说,禁忌语相同的情况多出现在人类具有共同的特征上面,比如生老病死、相貌、职业、生理缺陷等。
尽管生老病是人的一生中必须要经历的事情,但人们还是对其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畏惧。
不管是中西方文化都认为这种悲伤的事情不应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汉语中,死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去了,老了等,官方的说法去世已逝等。
在古代文化中,地位不同的人说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作为天子的,叫做驾崩,诸侯死了叫做亮;大夫死用卒,士死称为不禄.普通百姓如果死了绝对不能用这几个字,只能用没、终等词。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特征。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被认为不适宜或不礼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而委婉语则是为了避免直接表达而采用的含蓄、婉转或间接的表达方式。
以下将探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特征。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具体内容和敏感程度会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禁忌通常与宗教、性别、种族、身体状况、残疾等相关。
使用种族或宗教相关的词语可能被视为种族主义或宗教歧视。
而在中国文化中,禁忌通常与家庭、婚姻、生育、病痛、死亡等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直接提到死亡或者对长辈表达不敬可能被视为不吉利或不孝。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敏感度也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辱骂和粗言秽语被普遍视为不礼貌和低俗,会导致沟通的失败。
而在中国文化中,口头禁忌通常与讲究面子和礼貌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直接拒绝或批评他人可能被视为失礼或无礼。
与禁忌语相对应的是委婉语。
在西方文化中,为了避免直接冒犯对方,人们常常使用委婉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当面临拒绝他人请求时,西方人常常使用语气委婉的表达方式,并解释原因。
而在中国文化中,委婉语常常与直接表达相对立。
在中国文化中,善于使用“拐弯抹角”的委婉方式是被认为有修养的表现。
中西方文化中的委婉语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使用比喻、暗示或其他含蓄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而在中国文化中,使用反问、比较或双重否定的方式来表达委婉。
在中国文化中,为了表示谦虚,人们可能会使用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比喻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特征。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禁忌和委婉方式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非常重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与委婉语是每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这个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规范。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文化中被认为不雅、不合适或不恰当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而委婉语则是指通过措辞的方式,使用温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示否定、拒绝或不满。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与委婉语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
接下来我将分别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来讨论这两个方面。
1.中文禁忌语特征在中文文化中,禁忌语通常与社会、家庭、性别、宗教等相关。
使用一些污秽的词语或谈论与性相关的话题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对上级或年长者模棱两可或含糊其辞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禁忌。
在中文文化中,尊重他人和保持社会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2.西方禁忌语特征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通常与种族、性别、宗教、政治观点等相关。
西方文化倾向于更加开放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言辞激烈、攻击性言辞或种族、性别歧视的言辞都是禁忌的。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和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1.中文委婉语特征在中文文化中,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含糊其辞的措辞来表达。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关系的维护,因此在表达不满、拒绝或否定时会使用委婉的措辞。
“可能”、“或许”、“有点麻烦”等词语常常被用来表示拒绝或不满。
2.西方委婉语特征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缓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达。
西方人注重个人和他人的自由和平等,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直接且尊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在表达不满、拒绝或否定时,他们通常会使用措辞较为委婉、礼貌的方式来表达。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与委婉语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征。
中文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尊重他人和维护面子,因此禁忌语多涉及社会、家庭和性别等方面。
委婉语通常通过含糊其辞的措辞来表达。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和平等,因此禁忌语多涉及种族、性别、宗教和政治观点等方面。
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缓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达。
这些文化特征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待言语、关系和社会规范的态度差异。
浅析英汉委婉语与禁忌语

- 214 -校园英语 /语言文化浅析英汉委婉语与禁忌语哈尔滨师范大学/于巾惠【摘要】委婉语和禁忌语两者联系紧密,委婉语的出现是为了弥补禁忌语的不足,委婉语采用间接的语言手段,可以使受话人减轻紧张,焦虑,恐惧,尴尬感觉。
本文浅析英语和汉语中常用的禁忌语以及随之出现的对应委婉语,目的是使施话人和受话人在日常交际过程中避免冲突的出现。
【关键词】委婉语 禁忌语一、委婉语和禁忌语的由来委婉语(euphemism)来源于希腊语,eu 的意思是good or sounding well( 好听或听起来顺耳),pheme 的意思是speech(讲或者说),euphemism 意为 the substitution of an aggreeable or inoffensive expression for one that may offend or suggest something unpleasant (用令人愉快的或者不唐突的方式代替可能冒犯或者引起恼怒的方式所表达的言语)从而形成words of good speech.(美言)。
委婉语是出于禁忌,避免刺激,为了保护或者尊重自己而采用的使人感到动听愉悦的一种说法。
委婉语的表达目的是要维护受话人的利益或者面子,要遵循礼貌,掩饰,避讳等原则。
而禁忌语taboo 指人们不可随意与卑贱的东西或者与令人尊重的神物相接触,不然会导致对自己惩罚的一种观念。
因此禁忌语刺激了委婉语的产生,两者在某些方面形成所指相互对应的关系。
二、英汉禁忌语以及对应委婉语1.由于人名称呼禁忌而出现的委婉语。
西方人对于直接称呼自己的父母或者祖辈十分淡然,直接称呼“mom ,daddy ,grandma ,grandpa ”。
然而在中国这样的行为会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尊重。
子不言父名,就是这样的意思。
苏东坡祖父名“徐”,当他给别人写序时,变改用叙来避免对祖讳的不尊重。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提到母亲的名讳“敏”时,变说成“密”。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社交和交际的规范和方式。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征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分析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征。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社交场合中,因为触犯了某种文化规范、宗教信仰或伦理道德等,被禁止或不宜使用的语言表达。
禁忌语反映了某些敏感话题或被视为不文明、不雅的内容。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不同:1. 社会角色和地位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社会角色和地位决定了禁忌用语的范围和程度。
在中国文化中,尊长和上级的称呼是关乎面子和尊重的,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之举。
而在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体的个人权利和平等是重要的价值观,直呼其名被视为友好和真诚的表达。
2. 宗教信仰和敏感话题宗教信仰在禁忌语的产生和使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尊重宗教信仰和神灵被视为一种传统礼仪,对于这些话题的提及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信仰相对较少,对于宗教话题的讨论和表达更加放松。
3. 社会敏感问题不同社会中存在一些敏感问题,禁忌用语往往与这些问题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一些政治、历史和社会问题被视为敏感,相关的话题和用语需要谨慎使用。
而在西方文化中,对于一些种族、性别和政治正确等问题有明确的规范和讨论方式,使用相关用语的边界也更加明确。
委婉语是为了在交际中表达提醒、劝告、拒绝等信息而使用的较为含蓄、不直接的表达方式。
在中西方文化中,委婉语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区别:1. 礼貌和尊重中西方文化都重视礼貌和尊重,委婉语是一种尊重他人感受和保护他人面子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和面子在社交交往中非常重要,委婉语的使用可以减少冲突和摩擦。
而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也被视为一种尊重对方隐私和自由选择的方式。
2. 直接与间接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表达方式的看法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直接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冲突,因此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方式表达信息,以保护对方面子。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中西方文化中常见的语言特征之一。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场合或特定文化背景下,被认为不文明或不得体的言辞,使用时容易引起不适或冲突。
委婉语则是指使用含蓄或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直接冒犯或伤害他人的感情。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点与表现方式。
1. 中西方禁忌语的典型表现中西方禁忌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它们都通常涉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宗教、种族、性别、疾病、死亡等。
禁忌语往往会触及到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违背了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约束。
禁忌语在某些情境下可能触发情绪上的冲突,引起争议或争端。
2. 中西方禁忌语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中西方文化对性话题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性话题往往是禁忌的,但在西方社会中,对性话题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人们更容易直接谈论这类话题。
而在中文社会中,谈论性话题往往需要更为委婉和间接的方式。
中西方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死亡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可以直接谈论和面对。
而在中文社会中,谈论死亡的话题通常需要更为谨慎和敏感。
1. 中西方委婉语的表现方式中西方委婉语通过使用柔软的措辞,避免直接暴露和伤害别人的感情。
委婉语常常使用暗示、含蓄或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在拒绝他人的请求时,中西方文化中的委婉语往往会使用一些措辞,比如“抱歉,我恐怕没办法帮忙”、“很抱歉,这个时候我可能有点忙”等。
2. 中西方委婉语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中委婉语的表现方式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社会中,委婉语的使用普遍被看作一种表现社交礼仪的行为,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的使用则更多地与社会礼仪和传统相关,尤其是在正式场合。
中西方文化对于直接性和表达方式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社会中,过于直接和坦率的表达方式往往被视为不得体和冒犯,人们更喜欢使用委婉的语言来传递信息。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反映了不同社会中人们对某些话题的不同态度和文化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有以下特征:中华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1. 礼貌尊重:中华文化注重尊重和礼仪,因此禁忌语常常用委婉语代替。
比如,在询问年龄时,人们常常使用“贵庚”或“芳龄”来代替“年纪”;而在问候中,人们常使用“吃了吗”而不是直接问“你吃饭了吗”。
2. 避讳敏感话题:中华文化中,对某些话题如病症、死亡等存在较高的禁忌,人们往往会使用委婉语来避讳。
比如,对于病症,人们常用“小病小灾”来形容重病,或使用“安息”来代表“去世”。
3. 善意保护:在中华文化中,人们常通过表达委婉语来保护对方的面子和感情。
比如,当人们评价他人的时候,常常使用“一般般”或“还不错”来表示不满意,而不会直接表达不满。
4. 周全思考:在中华文化中,人们讲究周全考虑他人的感受,因此在使用语言时,会使用委婉语来减轻对方的压力。
比如,在拒绝别人请求时,常常会使用“有点困难”或“不太方便”来表达。
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1. 直接坦诚:西方文化注重直接表达,因此禁忌语较少,人们常常面对面地交流,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相比之下,委婉语在西方文化中使用较少。
2. 个人隐私:在西方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等话题存在较高的禁忌,人们一般避免过多涉及他人的私人生活。
比如,在询问他人婚姻状况时,会使用更委婉的语言,如“你有没有伴侣”而不是直接问“你结婚了吗”。
3. 坦率直接: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倾向于坦率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
比如,在餐厅用餐时,如果不满意食物,西方人会直接告诉服务员,“这道菜不够熟”或“这道菜太咸了”,而不会使用更委婉的方式来表达。
4. 态度明确: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会直接表达喜好和不喜好,不做过多的推测。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人们会直接说“你的表演太棒了”,而不会使用更委婉的语言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每个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选取中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讨论中英文化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别的民族的交际风格和语用习惯,消除交流上的障碍。
关键词:中英文化禁忌语委婉语
一、不同之处
禁忌语和委婉语在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禁忌语的存在导致委婉语大量的出现。
委婉语和禁忌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中国和英语国家,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两种语言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有着共同点,但也有很多不同。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尤其注重社会等级之分,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名字和称谓中。
上级或长辈的名字就是一个禁忌,不能直呼其名。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起名字时,需要避开君主或长辈的名讳,以示尊重。
即使在现在,人们也不会用长辈的名字给新生儿命名,然而在西方,孩子的名字中可能包含着长辈的名字,表达对长辈的尊重或纪念。
很多中国人看来表示热情友好的话,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则成了“刺探隐私”,英语中这样一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own castle.”更是表明英语国家的人对个人隐私的重视。
在中国,亲戚朋友甚至不熟的人之间,可能会问“你几岁了”“你一个月工资多少”这样的问题,但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就是忌讳。
除非
他们明确表示不介意,不然最好不要问他们以下问题: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r wages?
you make a lot of money,don’t you?
what’s your name?
how much did that pair of shoes cost you?
二、中英两个民族在禁忌方面存在的相同之处
(一)死亡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忌讳“死亡”,认为提到死亡是很不吉利的事情,《礼记·曲礼》中这样说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而佛教用语中也出现“圆寂”、“涅槃”和“坐化”这样的词。
即使在现代,人们也倾向于用“走了”“没了”来表达某人的死亡,在正式场合,则会用到“仙逝”“驾鹤西归”等具有文言色彩的词。
英文中,表示“死亡”最简单的词为“die”,然而出于说话者态度的不同,委婉的说法也有着差异。
一般人们会用“pass away”,“depart”,“be gone”,有时也会用“buy the farm”,“kick the bucket”这样的短语表达某个人的离世。
(二)貌
礼貌也是委婉语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人们都希望遵守“合作原则”,力图回避一些“不雅”的事物。
1.关于性
在中国及英语国家的文化中,都禁忌直接提到人的某些身体部位和性,认为这是不道德的。
比如说,臀部buttocks会用posterior 代替,阴部vagina会用coffee grinder代替。
关于“性”方面,人们通常不会在公开场合提到“性”,一般会用闺房之事、房事、男女之事、云雨之事等代替,在英文中,人们对“性”也有所避讳,会使用make love,art of pleasure,to approach,do it,act of love等委婉语。
2.关于排泄
在社交中,要“上厕所”的话,中国人一般会说“去洗手间”,“内急”或“方便一下”,英文中则常用go to the men’s (ladies’)room/restroom/washroom/the john或wash one’s hands,relieve oneself等。
有人也会用“i need to go to my other office.”“i’m off to brown town.”、“i have to go punish the toilet.”“got to do my
daily double.”“answer nature’s call”等说法表达此类意思。
3.与女性相关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用礼貌的语言,有女性在场时,男性也会有所顾忌,使用更加礼貌的语言。
因此,中英文中有很多与女性相关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无论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人们都怕“胖”,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
所以在提及女性的体型时,不应用“obese”,“fat”(肥
胖)这样的词,而最好使用“plump(丰满的),chubby,full-figure”等词。
女人“怀孕”了在汉语里的委婉说法有“有喜了”,“要做妈妈了”,“身怀六甲”等;英语里有big,big with child,in the family way,expecting 等,不会直接说“pregnant”。
中文中将“来月经”(menstruation)称为“大姨妈来了”“那个来了”或“例假来了”,英文中则用“i am having my periods.”“i am a woman for a week.”也有人会戏谑地说“my aunt flo is visiting.”。
总而言之,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中英文化中共有的语言现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尊重不同民族的习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韦森.英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文化内涵[j]安徽:科教文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