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现代社会病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社会医学教学大纲

社会医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绪论掌握社会医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内容,学习社会医学的目的;熟悉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医学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了解历史上著名的社会医学家及其对社会医学产生和发展的贡献,国内外社会医学发展简况。

第二章医学模式与医学模式的转变掌握医学模式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健康新概念、疾病谱的概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熟悉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历史上的几种主要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了解国际及国内疾病谱及致病因子的变化情况。

第三章社会医学基本理论掌握健康和疾病的社会性;掌握健康、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掌握健康的公平性、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的意义;掌握现代医学目的的原则与内涵;熟悉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的关系;熟悉卫生事业的生产性、公益性与社会功能;社会资本的三个层次的定义;社会资本的卫生保健功能。

了解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第四章社会卫生状况掌握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内容;熟悉社会卫生状况研究的意义;熟悉社会卫生状况资料的来源;熟悉社会卫生状况的平价指标体系;了解世界社会卫生状况;熟悉中国卫生状况。

第五章社会因素与健康掌握社会因素的概念、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熟悉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熟悉社会发展因素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了解文化的内涵及文化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应激的概念和影响健康的应急源。

第六章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掌握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概念及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熟悉危害健康的行为;熟悉促进健康的行为;了解行为改变干预方法的类型和内容。

第七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掌握社会医学调查的基本程序;熟悉问卷设计的类型和步骤;熟悉问卷信度、效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熟悉专题组讨论、选题组讨论、观察法和德尔非法等常用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主要步骤;了解随机应答技术和快速流行病学评价方法。

第十三章社会病防治

第十三章社会病防治

第十三章社会病防治【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社会病的概念;2了解社会病的大致类型;3熟练掌握自杀的概念与分类;4了解吸毒的社会根源及其控制与预防;5理解意外伤害概念、分类;6了解性传播疾病及青少年妊娠。

【本章重点】1. 社会病的范畴包括环境污染问题、贫穷问题、民族和种族问题、社会文化冲突问题;2.自杀,吸毒等社会病的危害【本章难点】1. 各类社会病的社会根源及预防【基本概念】社会病;自杀;自杀未遂;青少年妊娠;性疾病第一节社会病概述社会病的概念社会病的特点社会病防治原则及措施一、概念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并与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

二、特点●广泛性●时代性●复杂性●危害性●社会性三、防治原则及措施▪社会医学措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改革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注意心理,防患于未然; 高危人群的筛查;建立危机干预机构;及时抢救,防止复发▪家庭医学措施婚姻稳定,家庭和谐▪行为医学措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营养;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适当运动;控制应激,保持良好的情绪反应.四、相关的社会病损伤及意外死亡构成图(58.31/10万)第二节自杀一、概述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而不是被别人所逼迫)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根据自杀的结果的分为两类:自杀、自杀未遂二、流行特征1.自杀死亡率西欧、东欧、俄罗斯和日本自杀率较高,澳大利亚(13.02/10万)\美国、英国较低。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0万(中国约20万)。

2.地区分布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居民素质有关,呈现一定的分布特点,表现为高发与低发区、城市与农村分布不同。

2003年我国居民自杀情况城乡差别3.性别、年龄差异大多数国家自杀男高于女。

中国的自杀女(19.6/10万)高于男(14.7/10万)。

15~24岁青年组女高于男,65岁及以上组老年组男高于女。

2003年我国男女自杀曲线4.人群分布(1)移民(2)职业(3)婚姻状况(4)文化水平(5)宗教(6)民族三、自杀的生物-心理-社会病因(一)生物学病因•自杀是动物的本性•自杀行为的家庭聚集性和遗传性•自杀行为与生物钟•自杀行为与出生创伤(二)心理学病因1. 自杀行为心理过程(1)心理反应性情绪障碍(2)自杀意念形成(3)自杀求助与预演(4)自杀行为发生2.自杀“心理传染”(三) 社会生态学病因1.社会整合力2.人际冲突3.角色冲突四、自杀的预防▪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普及有关的知识▪减少自杀的机会第三节吸毒一、概述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吸食、注射等)使用能够影响人的精神状况,但为法律所禁止拥有和使用的化学物质的行为。

社会医学对现代医学发展所起的作用

社会医学对现代医学发展所起的作用

社会医学对现代医学发展所起的作用1. 引言1.1 概述社会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探讨了医学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知逐渐深入,对于疾病和健康不再仅限于生物学因素的考虑,更加注重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应对健康状况。

本文将探究社会医学在现代医学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介绍本文的背景和目的。

其次,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明确定义和介绍社会医学,并概述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将详细说明社会医学对现代医学产生的影响,包括促进全人健康观念普及、强调社会公平与公正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探索疾病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之间关联性。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着重讨论社会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诊断和治疗、预防和公共卫生、健康政策制定与实施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社会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进一步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医学对现代医学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深入剖析社会医学对全人健康观念普及、强调社会公平与公正以及探索疾病与社会环境之间关联性等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详细介绍社会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并强调其在诊断和治疗、预防和公共卫生、健康政策制定与实施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增强读者对于社会医学概念与运用的认识,并希望能够促进更多关注和研究领域内的进展,以推动现代医学向着更加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

2. 社会医学的定义和背景2.1 社会医学的定义社会医学是研究人类健康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获取或失去健康的条件,研究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健康和疾病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因素,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

2.2 社会医学的起源和发展社会医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国家。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

一、概述
2. 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身体、心理、社会
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改变社会卫生状况 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 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特殊人群: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有害作业职
工,流动人口
社会病:意外伤害、精神障碍、酗酒、吸毒、 艾滋病
一、概述
3. 相关学科
社区医学 医学社会学 卫生管理学 预防医学 医学心理学
二、医学模式
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 阴阳五行的病理学说
3. 机械论医学模式 4. 生物医学模式 5. 现代医学模式
三、社会因素与健康
㈠ 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1. 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 ① 促进作用 ② 副作用
四、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㈠ 心理因素与健康
1. 人格与健康 2. 认知因素与健康 3. 心理压力与健康
㈡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1. 吸毒、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2. 生活节奏等
五、健康管理 六、卫生服务研究 七、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
社会卫生状况及评价 卫生政策制度 全球卫生状况和社会卫生策略 我国卫生状况和社会卫生策略
社会医学
一、概述
1.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
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 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措施,保 护盒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 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和社会功能,提高 人群健康水平。
八、医疗保健制度 九、社区卫生服务 十、弱势人群卫生服务 十一、社会病防治
自杀、吸毒、性传播疾病、青少年妊娠、 精 “三级预防” 2. 社区卫生服务

现代医学的挑战与机遇

现代医学的挑战与机遇

现代医学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然而,现代医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这些挑战和机遇的出现,不仅代表着医学界的发展和进步,更代表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明进步的体现。

那么,现代医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哪些呢?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

这就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身体机能也会逐渐退化,需要更多的医学健康保障。

然而,医学资源和人力都有限,如何有效的对老年人进行医疗保障,是现代医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慢病防治的亟待解决当今社会,慢性病已经成为世界人口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慢性病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严重后果,而且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现代医学需要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发挥医学在预防和健康管理方面的作用,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三、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科技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也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现代医学需要继续强化医学技术的研发,尤其是注重基础研究,合理调配资源,加强合作,推进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以提高医学诊治水平。

四、医疗体系的优化升级医疗服务是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之一。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院的规模扩大,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医疗服务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为此,现代医学需要加强医疗体系的优化和升级,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五、医学教育的改进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

但现代医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等。

为此,现代医学需要加强医学教育的改进和创新,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现代医学未来走的路还很长,既要面对各种挑战,也有无限的机遇等待着我们去开拓。

我们相信,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随着各种挑战的克服和机遇的把握,医学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健康!。

社会医学(完整资料).doc

社会医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一部分社会医学一、知识点复习精要第一章概论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社会医学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倡导积极的健康观;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第二章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医学模式的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理解)健康与疾病是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基本问题。

健康观是建立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的,是对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认识,并随着医学模式的演变而转变。

在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疾病观以传染病的发生、变化和转归的关系为依据,是消极的健康观。

而现代医学模式讲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是积极的健康观。

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与积累性;交互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经济发展水平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改善居民营养、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卫生投入);经济发展对健康的负面效应(1.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大量化学合成物进入人类生活,2.不良行为和心理压力突出,3.社会负性事件增多,4.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健康状况影响个人的劳动市场的表现,2.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3.促进教育收益的实现,4.减少疾病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社会医学第十八章社会病防治

社会医学第十八章社会病防治



1、什么叫做社会病? 2、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自杀? 3、在生活中我们应该 如何控制和预防性传 播疾病?
城市 农村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性别、年龄差异 大多数国家自杀男高于女,中国的自杀女 (12.9/10万)、男(15.2/10万)。 15~24岁青年组女高于男,65岁及以上组老 年组男高于女。
(1)移民:欧裔和华裔的自杀率均高于居住国本地 居民。 (2)职业:我国自杀的高危人群是学生、待业者、 家庭主妇、小贩和农民等。 (3)婚姻状况:离婚者自杀率最高,丧偶和未婚者 次之,已婚最低。 (4)文化水平:我国文化程度越高,自杀率越低; 英国正好相反。 (5)宗教:宗教信仰对自杀有抑制作用。 (6)民族
根据伤害发生地点分:

根据伤害性质分:
• • • • • 交通伤害 溺水 中毒 跌落(跌倒) 火灾与烧(烫)伤
机动车伤害 工作场所伤害 家庭伤害 公共场所伤害
• 窒息 • 医源性伤害 • 职业伤害
生物
自然 环境
车 祸
心理 行为

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地域 等方面) 生物因素(年龄与性别、生理条件、生 物周期 、驾驶技术) 心理行为因素( 个性心理特征 、生活 事件、 不良行为的影响 )
中枢神经系统抑பைடு நூலகம்剂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大麻 致幻剂 阿片类 挥发性溶剂 烟草
吸毒的危害 严重损害吸毒者的健康
1、视觉与听觉明显畸形,引起非人格化 2、 影响生育能力,心脏病发病率上升。 3、有很强的耐受性和依赖性,复吸率一般在95% 以上 成为艾滋病重要传播途径

破坏社会稳定 对局部经济甚至对全球经济产生损害作用

社会医学-社会病防治简版PPT

社会医学-社会病防治简版PPT
社会病防治
一、基本概念:
社会病:指社会因素起决定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 和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如吸毒、自 杀、车祸等。
二、社会病的种类
自杀 吸毒 STD/AIDS 精神障碍 伤害 吸烟、酗酒 青少年妊娠等
三、社会病的特点:
公共性: 根源复杂,主要在于社会: 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社会病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健康问题或公
共卫生问题
四、 社会病的防治原则
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 加强对社会病的社会控制 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建立社会病的咨询与治疗机构,进行危机
干预
本章复习题
社会

社会医学各章要点

社会医学各章要点

第一章、概论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社会保障、行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社会的健康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有5项: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4.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5.重视特殊人群保健控制社会病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社会病:是一种疾病的统称,如:意外伤害、精神障碍、酗酒、吸毒、青少年妊娠、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因素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1)建立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学实践。

2)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群健康状况极医学面临着主要的卫生问题。

4)学习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价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学习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进行社会干预的手段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的方法。

希波克拉底认为“知道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什么病更重要”“医生医治的不仅是疾病,更重要的是病人”德国卫生学家弗兰克在《全国医学监督体制》一书中提出“用医学监督计划使政府采取措施来保护个人和公众健康”的主张(法国)盖林首次提出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法医学等构成一门整体的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他把社会医学分为4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社会治疗学诺尔曼、魏尔啸强调社会经济条件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作用,提出“医学科学的核心是社会医学”格罗蒂安提出了社会卫生学一整套理论和概念德国是社会医学的发源地1943年,(英)牛津大学成立了第一个“社会医学研究院”广州博济医学院是我国最早的西医院校。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会医学研究内容: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②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③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3、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①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②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社会卫生状况是由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两部分组成。

③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与政策分析紧密结合是推动社会医学学科发展的源泉。

④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4、法国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分为四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社会治疗学。

5、德国是社会医学的发源地。

6、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①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②健康与社会经济发现的双向作用③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④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高危人群:是指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包括处于高危险环境的人群、对环境有高危反应的人群,以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

)⑤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

⑥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7、医学模式:是人类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

8、医学模式的特征:①医学模式是医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指导思想。

②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③医学模式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健康需求和人们的认知能力不断变化而演变发展。

9、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①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②健康需求的提高。

③医学的社会化。

④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10、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1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社会医学-教学大纲

社会医学-教学大纲

《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简介social medicine一、学时: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34学时;实践教学(社会卫生调查):14学时.学分数:3学分,二、承担课程教学的院系: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系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医学是一门医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它既有自身的基本理论和内容,亦与卫生管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或医学模式,认识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为培养正确的医学思维模式奠定基础.四、课程的基本内容:(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社会医学的性质和定义,掌握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健康的概念,掌握社会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2.掌握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3.掌握现代社会病基本概念以及性病(包括艾滋病)、自杀等的社会危险因素和社会防治措施;4.掌握PHC的概念和HFA的含义,掌握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5.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内容、实施的意义;6.掌握反映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状况的主要指标,生命质量评价方法及危险因素评价方法的应用范围。

(二)基本技能1.掌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2.掌握分析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基本思路;3.掌握生命质量评价、人群健康状况评价、卫生服务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掌握社会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及调查设计的基本方法;5.掌握几种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五、必须选修学习的课程:医学基础课六、所用教材和参考书籍:教材:卢祖洵主编《社会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七、考试成绩的折算方法:平时成绩占20%(课堂讨论参与情况)理论成绩占80%第一章绪论一、目的和要求1.社会医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内容,学习社会医学的目的;2.熟悉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医学产生及发展的过程;3.了解历史上著名的社会医学家及其对社会医学产生和发展的贡献,国内外社会医学发展简况.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社会医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内容,学习社会医学的目的;2.难点:社会医学的性质.三、讲授内容和要点1.社会医学的定义;2.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社会卫生策略及措施;3.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4.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基础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社会学、卫生管理学、社区医学;5.学习社会医学的目的和意义社会医学是将医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相连接的“桥”;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视野,培养立体思维方式;加深对医学发展和卫生政策的理解。

社会医学1

社会医学1
8.医学模式演变规律:(1)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对医学认识的飞跃 (2)对原有医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3)科学技术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4)社会发展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外在动力。
9.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范围:(1)健康状态的评价和疾病负担的评估(2)卫生服务效果的评价(3)投资的效益评价(4)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5)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
10.危险因素:是指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与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的各种诱发因素.包括:(1)环境因素(2)行为生活方式因素(3)生物因素(4)卫生服务中危险因素
11.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1)有利于卫生事业适应社会需求(2)有利于优化配置卫生资源(3)有利于抑制费用的不合理增长(4)有利于加强预防为主战略(5)是转变医学模式的最佳途径(6)有利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7)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2.社会病的分类:自杀,吸毒,意外伤害,性传播疾病,青少年妊娠,精神障碍。
3.社会病的特点:公共性,复合性,复杂性,危害性,社会性。
4.针对意外伤害的4E干预理论: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教育干预。
5.慢性病的防治原则:(1)采取综合措施(2)强调对危险因素的控制(3)个体服务与社区干预相结合(4)注意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5)消费者自我管理。
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
2.医学模式:属于自然辨证法领域,指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对医学重要概念的总体概况,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中的机会不是随机的,一般不能考虑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也不能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
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约定的习俗,经代代相传后形成了公认的风尚及习惯。
妇女保健——分为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保健几个方面。其中,围产期保健是重点。
患病: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将“患病”的概念定义为:(1)自觉身体不适,曾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2)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医疗卫生单位诊治,但采取了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如推拿按摩等;(3)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也未采取任何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因身体不适休工、休学或卧床一天或一天以上者。上述三种情况有其一者为‘患病”。
平均期望寿命:平均期望寿命又称预期寿命。寿命表中各项指标均依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而得,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各地区平均期望寿命可以直接比较。
评价年龄:是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出的年龄值。
全科医疗:又称家庭医学,是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门新型的临床二级学科,该学科是在西方国家通科医生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纳并整合了现代生物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成果,而形成的指导全科医生从事基层医疗保健第一线服务的知识技能体系。
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服务的时间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生命自身的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总体的认识。
婴儿死亡率:指出生后一年内婴儿死亡数与活产数的比值,以千分率表示。
信度:信度指在实验过程(调查)中对同一实验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所获得结果的近似程度。效度:效度指测量结果与预期达到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社会学理论知识: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学——疾病、治疗和身体的文化

社会学理论知识: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学——疾病、治疗和身体的文化

社会学理论知识: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学——疾病、治疗和身体的文化健康和疾病是生命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作为一种社会学现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探讨疾病、治疗和身体的文化,通过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学理论知识。

一、疾病疾病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病毒感染、慢性病等因素导致的疾病数量不断上升。

但是,疾病并不是仅仅由生物因素决定的,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在不同的文化中,疾病的定义和评价也是不同的。

在某些社会中,疾病被看作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命运,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这种观念表明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感受是受到文化影响的。

而在另一些社会中,疾病则被视为是社会秩序的威胁。

这种观念揭示了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对人们看待疾病的影响。

由此可知,对于疾病的定义和评价,其实是包含着社会和文化因素在内的。

疾病不仅仅危及身体健康,而且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正是那些重视健康的社会和个人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治疗为了对抗疾病,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医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治疗本身也是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的。

不同文化中的治疗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采用自然疗法、传统疗法等方法,而在西方文化中,现代医学和药物疗法则更受青睐。

这种差异反映出了人们对健康问题的不同认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此外,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治疗选择。

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人们往往会更加注重现代医学和高科技医疗手段,而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的人们则可能更依赖于免费或廉价的医疗服务或传统疗法。

三、身体的文化身体作为人类生存和文化的基础,其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身体的文化包括了人们对身体的象征意义、身体形态之间的关系、身体行为和姿势等多个方面。

那么,健康和疾病,以及治疗这些问题对身体的文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一些文化中,身体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某种规范和准则。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部分)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部分)

社会医学(二)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

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订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1. 社会病:是指社会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这类病一般需采用社会性防治措施才能加以控制。

如艾滋病/性病、自杀、吸毒、酗酒、青少年妊娠、离婚、车祸、精神障碍、遵义行为不良等。

1. 性传播性疾病(STD)是一类主要通过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而传播的传染病。

社会因素起决定作用,采取社会性措施才能加以控制的现代社会病。

2. 意外伤害:是指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

意外伤害除了引起人体损伤外,也可能造成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

1.策略指为实现既定目标采取的手段与方法,是执行政策所要采取的行动要点与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社会卫生策略是指根据社会卫生状况,针对卫生和健康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通常包括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组织卫生服务和突发性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研究和保护人群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策略与措施。

3、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的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决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

它既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功能中心和活动的焦点,也是社会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个人、家庭、群众与国家卫生系统接触的第一环,能使卫生保健尽可能接近于人民居住及工作的场所,它还是卫生保健持续进程的起始一级。

第十五章弱势群体的社会医学1.专业康复(institute based rehabilitation,IBR) IBR 是指集中专门的康复专业人才和利用较复杂、先进的设备,通过临床治疗和康复功能评估及各种康复方法,在康复医学研究所、康复医学中心、综合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大型职业康复中心、特殊教育部门等地进行的康复工作。

《社会医学》整理

《社会医学》整理

第一章概论❖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探讨从卫生策略和措施上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一门交叉学科。

❖ 1.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研究对象:社会因素、人群健康、社会卫生状态、社会卫生措施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2.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性质: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3)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指导区域性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Array❖ 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观(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险性(高危人群、高危环境、高危因素)的观点(5)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急性传染病的防治离不开社会措施:UNICEF提出两个突破:技术突破、社会突破)(6)全社会参与的大卫生观(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健康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积极行动和协同推进,即大健康观)4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作用(1)规范社会医学的方向(2)知道社会医学的实践(3)明确社会医学的任务(4)推动社会医学的发展第二章医学模式❖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概念的本质概括。

1.医学模式的演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攻破难题:手术的疼痛、感染、失血)2.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1)片面强调生物学因素,生物环境,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治病作用(2)疾病表现形式变化:单因单果到多因单果到多因多果❖ 3.影响人群健康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医学优先发展战略(1)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3)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4)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5.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基本内涵:(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生存状态(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2)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基础性和价值)(3)医学模式的转换要求医师全面的关注病人(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7.现代医学模式产生背景(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2)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3)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4)医学科学认识论的进步和方法论的综合健康(名解):从生物角度看人的健康,主要是检查器官功能和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从心理、精神角度观察人的健康,主要是看有无自我控制能力、能否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是否处于内心平衡的状态;从社会医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主要涉及个人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和应付各种突发时间的能力。

社会医学——精选推荐

社会医学——精选推荐

概论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研究内容:1. 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医学“诊断”)2. 社会致病因素(社会病因学分析)3. 社会卫生措施(社会医学“处方”)阶段:即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目的:预防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实现途径:制定国家卫生措施、研究疫苗和生物制品,推行免疫接种计划第二次卫生革命目的: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实现途径:综合卫生措施、早期诊断、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控、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第三次卫生革命目的:全面提高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实现途径:社会生态学模式的综合干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2. 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3.制订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基本理论:一、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二、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三、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四、关注高危险性分析五、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六、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对健康及疾病观察与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其核心是医学观。

特点:社会性、普遍性、广泛性、动态性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其他医学模式的理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也称现代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并处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产生原因:1.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2.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3.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4.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深化5.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6.卫生保健实践的启示基本内涵: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揭示了医学观的动态性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医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4.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立体地探索了健康概念基本观点:整体论、系统论、多元论影响:(熟悉)一、对卫生事业的影响把健康推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促成“大卫生观”形成、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二、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三、对医学教育的影响要求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现代型的医学人才,既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实践的锻炼四、对临床医学的影响由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向转变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由偏重个体诊治向更加重视群体健康防护转变由着眼于分析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向综合性多因素分析转变由单纯性治疗向兼顾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等转变五、对预防医学的影响推进预防医学对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生物因素扩展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预防医学建立了“高危”的观点,产生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高危环境、高危因素、高危人群提出并形成了现代三级预防策略从生物病因为主导的防治模式拓展到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防治模式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是指社会环境的各项构成要素,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一系列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因
1.自杀 2.恶性肿瘤 3.交通事故 4,循环系疾病 5.传染病 6.消化系疾病 7.溺水 8.呼吸系疾病 9.他杀 10.意外中毒
25-34 岁
19.97 19.40 17.38 11.40 5.72 5.10 3.87 3.64 3.20 3.0
死因
1.恶性肿瘤 2.循环系疾病 3.交通事故 4,自杀 5.消化系疾病 6.呼吸系疾病 7.传染病 8.内分泌、代谢疾病 9.意外跌落 10.泌尿、生殖系疾病
年代
自杀率(/10 万)
总计


1991
38.6
58.8
20.7
1986
33.2
46.9
18.9
1990
21.1
34.4
9.1
1989
17.1
14.7
19.6
1991
16.1
20.6
11.8
1990
15.8
22.4
9.6
1988
13.3
21.0
5.6
1990
13.1
14.7
11.5
1990
12.7
26.4
如婚姻家庭、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犯罪问题、艾 滋病人管理等
• 越轨行为(deviant behavior) :外延小,从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凡是违背群体标准或 期望的行为。
• ——所有的越轨行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很 多的社会问题都与人们的越轨行为有关。
• 社会病:介于“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之间的 一个概念,但更接近“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某 些社会问题的集合,也可以说是与健康相关的社会 问题。
“社会病”定义为“主要由社会本 身的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 方向相违背的、危害人群健康的社会 性现象”。
——社会病主要是社会现象,不是个人的 行为问题,但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 称作是“社会病”,更不是所有的社会问 题都与个人行为越轨有关。
不同的定义:
• 社会病是指社会因素起决定作用,并与现 代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 病理现象。
1998 年中国中、青年前 10 位死因排序(死亡率 1/10 万)
死因
1.自杀 2.交通事故 3.恶性肿瘤 4,溺水 5.循环系疾病 6.传染病 7.他杀 8.意外中毒 9.意外跌落 10.呼吸系疾病
15-24 岁
9.29 8.32 5.09 4.33 2.98 2.24 1.90 1.40 1.61 1.42
第十六章 现代社会病及其防治
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系
内容提纲
• 社会病概述 • 各种社会病及其防治
1.自杀 2.吸毒 3.意外伤害 4.性传播性疾病 5.精神疾病
一、社会病概述(sociopathy)
• 社会问题:外延很广,从社会功能和社会发展的 角度来看,涉及到所有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 的问题。
• 城乡分布:在发达国家,农村人口的自杀死亡率远低 于城市人口的自杀死亡率。中国农村居民的自杀死亡 率比城市居民高3-5倍。
• 精神疾病:自杀者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达到90%及 以上,尤其是抑郁症。
自杀的分布——国际差别
国家
匈牙利 斯里兰卡 俄罗斯 中国 日本 德国 澳大利亚 新加坡 加拿大
全球自杀前 10 位国家自杀率和性别比
35-44 岁
61.25 29.38 19.08 16.08 13.16 9.70 9.45 4.01 3.64 3.60
准自杀行为——自伤行为
• 自伤行为大体上是指在个人意识清楚的情况 下,自愿采取的自我致伤、致残行为,一般 完全没有死亡意愿。常见的自我损伤形式包 括切伤皮肤、用锋利的东西刺伤自己的身体、 吞食异物或将异物塞入阴道、尿道或肛门等。
城市 244.91 146.61
79.92 18.38 17.97
11.27 9.01 5.96
死因
心脑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恶性肿瘤 消化系统疾病 自杀
农村
201.68 142.16 112.57
23.89 20.88
交通事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内分泌、营养代谢及 免疫疾病
16.75 9.27 6.84
• 高血压?青少年妊娠?……
社会病特点
• 公共性 • 产生根源的复杂性 • 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性 • 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二、自杀
• 自杀: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 地(而不是被别人所逼迫)采取手段伤 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 自杀分为自杀身亡和自杀未遂
• 1000人/天 死于自杀
自杀的分布——全死因中的顺位
5.2
男/女
2.8 2.5 3.8 0.8 1.7 2.3 3.8 1.3 3.9
自杀的分布——地区分布
世界银行《全球疾病负担》(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资料—1990
全世界
中国占全世界
中国
其它国家 的比例(%)
男性
人数(百万)
2653.7
585.2
2068.5
22.1
• 自杀与自伤行为既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又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自杀死亡人群的分布
• 性别分布:大多数国家自杀死亡的男女性别为3:1, 自杀未遂为1:3左右。在我国,性别比大致为1:1,甚 至女性高于男性。
• 年龄分布:自杀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青少年 自杀死亡率有升高的趋势。我国有两个高峰:老年人 和25-34岁年龄组。
自杀人数(万)
45.6
15.9
29.7
33.9
自杀率(/10 万) 17.2
27.2
14.4
女性
人数(百万)
2613.7
548.5
2065.2
21.0
自杀人数(万)
33.0
18.4
14.6
55.8
自杀率(/10 万) 12.6
33.5
7.1
总计
人数(百万)
5267.4
1133.7
4133.7
21.5
自杀人数(万)
78.6
34.3
44.3
43.6
自杀率(/10 万) 14.9
30.3
10.7
自杀的分布——城乡差别
2000 年我国全死因前 8 位死亡率(1/10 万)
顺位 1. 2. 3. 4. 5.
6. 7. 8.
死因
心脑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内分泌、营养代谢及 免疫疾病 交通事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自杀
自杀的分布——地区分布
1991-1995 年中国城乡意外伤害前 8 位死因排序(/10 万)
死因
1.自杀 2.交通事故 3.溺水 4,意外跌落 5.意外中毒 6.他杀 7.失火 8.医疗事故
城市 死亡率 AYPLL 6.56 308.15 12.28 562.18 2.52 160.34 5.41 126.39 3.33 139.96 3.00 189.81 0.56 23.69 0.27 4.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