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精品名师资料

合集下载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背景等。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登高》。

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词欣赏,培养高雅的情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登高》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讲解课文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4.3 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

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4.4 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4.5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登高》的艺术价值和古典诗词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背诵《登高》。

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

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评估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写作、绘画等实践作品,评估学生对《登高》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回家后的朗读、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回家后的读后感写作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内容的理解、表达的清晰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登高》精品教案

《登高》精品教案

《登高》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解题——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三、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节: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文学的敏感度。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节: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登高》诗的背景,包括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

解释《登高》诗的题目和诗句的意义。

2.2 诗句解析分析《登高》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对仗、排比、拟人等。

解读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节: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导学生对登高活动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登高活动的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登高》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3.3 诗句解析与讨论教师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节:实践活动4.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登高》诗的启发,创作自己的登高诗或作文。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杜甫和其他角色,表演《登高》诗的情景。

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第五章节: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登高》诗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5.2 教师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节: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和创作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登高》诗的背景介绍,包括杜甫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逐句解析《登高》诗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登高》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2 相关知识介绍杜甫的其他著名诗作,让学生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简单介绍唐代的诗歌流派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杜甫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诗歌对于当代的意义。

3.2 讲解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3.3 实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登高》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包括对杜甫诗歌风格的分析和欣赏。

4.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提问,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诗歌朗诵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登高》诗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的介绍。

5.2 辅助材料与《登高》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其他文学作品。

诗歌朗诵的示范录音或视频。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登高》的意义和主题。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诗中的悲悯情怀,培养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杜甫《登高》全诗。

2.2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诗中意象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词、句式、修辞等。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展示《登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登高的意义。

4.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指导发音、节奏和情感。

学生背诵全诗,教师评价。

4.3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4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4.5 诗歌创作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师评价并给予指导。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完成诗歌创作,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和短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深入理解《登高》的内涵,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并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歌欣赏教师推荐与《登高》主题相关的其他杜甫诗歌,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供学生课后欣赏和阅读。

6.2 诗歌朗诵会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登高》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评教师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登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实用

登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实用

登高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 认识登高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学会正确的登高技巧。

3. 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学会选择合适的登高场所和工具。

2. 掌握正确的登高姿势和动作。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的勇气与自信。

2. 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好登高场所。

2. 清理好登高工具。

五、教学过程1. 介绍登高的意义和重要性。

登高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户外活动,可以提供学生锻炼身体、增加体验、培养勇气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机会。

通过登高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壮观,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勇气。

2. 学习选择合适的登高场所和工具。

在选择登高场所时,学生需要考虑安全因素。

应该选择没有陡峭悬崖和难以攀登的地方。

同时,在登高之前应该检查工具的状况,确保其安全可靠。

3. 掌握正确的登高姿势和动作。

学生需要学会正确的登高姿势和动作,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首先,应该保持身体平衡,双脚稳定地站立在地面上。

接着,应该用双手抓住扶手或绳索,用力向上攀爬。

攀爬时应该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不要过度依赖工具。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登高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登高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互相鼓励。

他们可以互相帮助,提供支持和指导。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登高任务,并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登高教案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登高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还能够学会正确的登高技巧,培养勇气和自信。

同时,他们还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友谊。

通过登高教案实施,学生能够获得身体锻炼、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壮观,增强自信心和勇气。

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这些品质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的方法,深入解读《登高》这首诗的内涵和外延。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培养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介绍《登高》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歌的主题。

2.2 诗歌鉴赏:分析《登高》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音乐特点。

引导学生从形象、情感和手法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问题或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喜欢登山,登山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

3.2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登高》的意义和主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登山的经历和感受的文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登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提供《登高》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解释。

5.2 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登高》的意境和情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在解析诗歌内容时,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诗歌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8-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全体背诵《登高》问:差点什么?朗读的意味,将其朗读出来,而不是背出来。

播放音频《登高》读得怎么样?谁来示范下(请几位同学示范)再听一遍,标注诗中需要停顿和声音拉长的地方(|)齐读——好多了更有感情地再读一遍深入解读首先,先看首联。

1、赏析诗歌,从意象开始。

“风急"是怎样的风?——急疾凛冽的寒风“天高”是怎样的天?——明静爽朗的天“渚清沙白"是怎样的渚和沙?——清朗洁白“猿啸哀”是怎样的猿声?——凄清哀怨“鸟飞回"是怎样的飞鸟?——来回盘旋写于什么季节?秋天,这样的风带来?2、请同学依据范例对下面的意象进行分析(尽量用两个词、四个字来归纳概括)3、请同学上黑板上写出来为什么要写天高?今天天高吗?所以是万里无云所以才显得天高①明静爽朗的天②清朗洁白的沙洲和沙地③凄清哀怨的猿声④“回”——来回盘旋的飞鸟(2)颔联“无边落木"是怎样的落叶?——千山万壑,丛林高树间尽落的落叶“无”——“纷纷"——“无穷”落叶状态:萧萧“不尽长江"是怎样的长江?——从万里而来,又向万里而去的江水(江水)“不尽”——一眼望不到尽头“萧萧下"是怎样的落下?——树叶在疾风的席卷中纷纷落下(声音应该大)落叶状态——急速:萧萧,是草木的声音,急疾凛冽“滚滚来”是怎样的来?——江水奔腾咆哮,一泻千里地而来——授课期间明确答题规范,简明扼要(3)串联1、先读首联与颔联。

从万里而来又向万里而去的江水,丛林高树间的树叶在疾风的席卷中纷纷落下...原诗与现代赏析文字作比较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家语:文字简洁、精辟、凝练——语序上有什么不同?应是——鸟清渚白沙飞回(倒装的语序)②“万里悲秋常作客”——因:作客;果:悲秋——还原:常万里作客悲秋补充省略的内容:因为(我)常万里作客,所以悲秋。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最新《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登高》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登高》这首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诗意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互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3 欣赏法通过朗读和感悟,使学生体会诗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4.2 研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体会情感通过朗读和感悟,使学生体会诗的情感。

4.4 课堂小结第五章:作业设计5.1 抄写《登高》这首诗。

5.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鉴赏文章。

5.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意象和体会诗歌情感方面的表现。

6.2 结果评价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文本资源《登高》原文、杜甫生平介绍、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7.2 媒体资源与《登高》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如诗歌朗诵、诗歌解读等。

7.3 人际资源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杜甫的诗作,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8.2 传统文化介绍与《登高》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古代登高习俗、山水诗派等。

8.3 比较学习让学生比较《登高》与其他山水诗、怀古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九章:教学反思9.1 教学效果9.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兴趣和需求。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登高》这首诗。

3. 解释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 教师介绍《登高》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学生阅读《登高》这首诗,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解读。

3.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提供相关例句进行讲解。

第三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欣赏《登高》这首诗的美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欣赏《登高》这首诗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2. 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登高》这首诗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的欣赏和感受。

3.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提供相关例句进行讲解。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创作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

2.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

2. 学生尝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提供相关建议和修改意见。

杜甫《登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杜甫《登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登高》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抒情表达;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2.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背景和杜甫的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对杜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Step 2:欣赏诗歌(10分钟)教师放映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

学生可以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Step 3:诗歌解读(15分钟)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提问与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文学评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Step 5: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杜甫《登高》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是一篇仿写杜甫风格的诗歌,也可以是一篇叙述或抒情的文章。

Step 6:学生展示(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可以选取一些较好的作品进行朗诵或朗读。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杜甫《登高》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欣赏、解读和鉴赏杜甫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和学生展示,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希望学生在学习杜甫《登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好和情感。

名师《登高》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名师《登高》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名师《登高》教学设计(通用11篇)名师《登高》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师《登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名师《登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新课导入:(投影画面)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

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

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登高》优质教案教学目标掌握吟诵方法:通过吟诵体会诗歌的情感。

理解诗中意象:把握诗歌中的风、天、猿等意象,品味其构建的意境。

感受作者情感:体会杜甫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鉴赏方法:学会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科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诵读与分析中品味《登高》的语言魅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知人论世,深入思考杜甫选取特定景物的原因,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4 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传承杜甫忧国忧民思想教学重点朗读和背诵诗歌,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分析前四句写景的内容,营造雄浑苍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深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人在动荡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悲悯。

理解诗人借助自然意象抒发复杂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吟诵法:通过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吟诵,学生跟读。

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写景部分的意象,讨论其表达的情感。

讨论法:小组讨论首联与颔联所选意象及其给人的感受。

情景展示法:用故事性导语引入,让学生构想凄楚的故事画面。

教学时数一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分钟):“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

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登高》就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期的代表作,写于767年的秋天。

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国家依然动荡不安,地方军阀乘除而入,烽烟四起。

而杜甫却依然深陷于无休止的羁旅生涯,再加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的相继离世,感慨万千的他,独自登高排遣郁闷。

高中语文《登—高》17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登—高》17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际遇和创作背景。

2.学会用意象分析法鉴赏诗歌。

3.反复诵读,品悟杜甫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掌握古诗词的意象分析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意象分析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云:“君子登高必赋。

”登高已然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人情结。

如王维笔下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又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文人登高望远,看见无边景致,必定能触发才情,吟诵出美好的诗句,抒发内心的情志。

我们今天将学习杜甫的《登高》,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二、初读·悟语感这是一首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绝世名篇,让我们首先通过诵读去品味它震撼心灵的力量。

1.请全班推举出一位最擅长朗诵的男生,请他饱含感情地朗诵诗歌。

(1)明确朗诵诗歌的要点:读准字音、注意轻重、把握节奏、读出感情(2)请用本诗中某一字凝练地概括你读完的感受(悲。

明确:悲即全诗的情感基调,也是贯穿全诗的关键词。

)2.请全体同学将自己代入到杜甫的创作情境之中,有感情地齐读诗歌,并思考:杜甫悲从何来?因何而悲?二、再读·品意境1.王国维曾评价道:“《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请学生找出诗中能表现悲愁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是如何传达诗人悲愁的?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景物本身不能表现悲愁,关键在于对景物的描述性的修饰词,如“急”“高”等。

客观物象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就成为了诗中的意象。

2.请学生用意象分析法品读诗歌。

(1)首联:风急(秋风强劲,给人以寒意,身冷心更冷,动用了听觉感官)天高(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更显自身孤单渺小,悲油然而生,用了仰视的视角)猿啸哀(猿啸是凄厉、悲哀、绵长的,动用听觉感官)渚清沙白(冷色调的视觉效果,用哀景衬出内心的凄清)鸟飞回(联想推测是一只形单影只的鸟在天空盘桓,体现内心的孤独与徘徊)(2)颔联:无边、不尽(空间范围的广阔无垠,视觉描写)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听觉描写)落木(动态景物,树叶生命的终结暗喻人生短暂)长江滚滚(动态景物,时间流逝,联想到诗人年华老去)不尽(历史和时间的绵长衬托个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传达出无法打破自然规律的凄怆感)总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可得这首诗景中含情,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传达了哪些情感。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登高》教案篇一近体诗八首》《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高中语文《登—高》18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登—高》18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11《登高》教案一、教学目的:1.掌握《登高》的思想内涵和诗人的形象;2.学会从律诗的句法结构,整体上把握律诗;3.学会从诗句的内容和手法上把握律诗的局部内涵。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诗人形象和内容手法三、教学难点:律诗的句法特点的掌握和运用四、教学方法研读、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代表了唐代新格律诗的巅峰。

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杜诗中的典范之作——《登高》,希望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同学们能够学会从律诗的整体句法和诗句的局部内容去读懂一首常规的律诗。

(二)整体把握诗歌的节奏(1)朗读①学生齐读点拨:律诗平读的节奏2221或2212。

(学生纠正、试读)②个别学生朗读明确:了解律诗的对句特点是读法正确朗读的前提。

一首律诗的四联之间的关系是有起承转合的。

第一联是起句,二三两联是承,必须是对偶工整,内容上要粘连,是艺术的中心,可以是一联实一联虚,一联写景一联抒情。

尾联的上句是转,末句是合,首尾两联通过中间两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是思想中心。

这首登高却是四句全对,这是杜甫的首创。

所以在读法上就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学生纠正、试读)22③学生再读提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来。

八句话起承转合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反复诵读,就可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特点。

(学生再度、试从句法上讲诗歌包含的情感)(三)以首联的起句为例,从诗句的局部来读懂诗歌的内容和手法,从而充实整首诗歌的细节,丰富诗歌的内涵。

(1)读懂内容: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氛围,使用了什么手法?提示:凡是对句都有着角度上的差异明确:1.急风、高天、猿啸、清渚、白沙、飞鸟2.凄凉、悲伤3.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铺陈直述风急天高、渚清沙白。

比兴,猿啸哀,诗人心中的哀愁;鸟飞回,飘零天涯的诗人;移情入景。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语:首联紧扣诗题登高,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灵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登高所见所闻。

登高公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登高公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登高”的含义和重要性;2.掌握登高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4.通过登高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

二、教学重点1.了解“登高”的文化背景和意义;2.学习登高的技能和安全注意事项;3.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挑战精神。

三、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通过谈论和展示登高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和学习欲望。

2.讲解“登高”的文化含义通过讲解“登高”的文化背景、由来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到登高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登高活动对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3.介绍登高的技巧和注意事项3.1 登高前的准备工作- 检查装备,确保各种工具、绳索等设备完好;- 确保身体状况良好,适合参加登高活动。

3.2 登高的基本技巧- 步行登高:讲解如何通过步行攀登山峰,包括合理运用手杖、保持正确的步伐等;- 攀爬登高:介绍如何使用登山绳、攀爬工具等,进行技术性攀登。

3.3 登高的安全注意事项- 遵守登山规则,不私自攀爬禁止登山的区域;- 注意气候变化和地形的变化,预防可能的危险;- 做好自我保护,确保自己和队友的安全。

4.开展登高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户外登高活动,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技能和安全知识。

要求学生在小组中相互配合,互帮互助,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5.总结与反思通过总结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整个登高活动过程,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登高”的文化背景和技巧知识,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和信息。

2.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登高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登高的乐趣和挑战,巩固所学的技能和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登高”文化的理解程度;2.检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技能运用和安全意识,评价他们的掌握程度;3.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价他们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认可和改进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

请同学们回顾上《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

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熟悉诗文
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品读诗文
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这和《秋兴八首》一样,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

就让我们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从诗人所描写的景色起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2.如何赏析景色描写?
找意象——明意境
3.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写景部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动笔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约5分钟)
①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赏析讨论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

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

4.思考: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
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感受,此时此刻广阔的天地中,一位老迈、体弱多病、满头白发的老者,拄着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顶着呼啸而过的凛冽的寒风。

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悲凉。

这幅画面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悲凉的?
小结:运用到反衬的手法,天地越宽阔,就显得诗人越渺小,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悲凉。

两者非但不矛盾,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体现,越是广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从而引发悲伤的情绪,以阔景衬哀情。

总结:写景部分诗人借哀景衬托哀情,借阔景反衬哀情,这正是由景入情的鉴赏手法。

5.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一下写景部分。

6:通过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
明确:悟情感。

面对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让我们看了都会对杜甫心生悲悯之情,更何况是身临其境的杜甫呢?面对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会引发何种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请同学们齐读下抒情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此时的让我们如此心生悲悯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感伤。

8.具体感伤什么?
总结:1、长久漂泊异乡——万里、常作客
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鬓
3、孤独无依——独
4、万物凋零之秋——悲秋
5、生活困窘——艰难、潦倒
9.思考:“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诗人自己生活的艰难与潦倒?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明确: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10.探讨:这种对天下苍生的大忧、大悲只是一时的冲动?只是短暂的瞬间吗?他的这种愁苦到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如何解读“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①诗人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

②诗人为什么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
③猜想:诗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读?哪种表达效果好?
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无奈却因为年迈多病不得不戒酒,当然也可能因为穷困万分以致无法喝酒,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

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

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

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没有停止喝酒——必须停酒,但是无法做到,因为悲愤实在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通过喝酒来略微地舒缓他的忧愤,这就意味着杜甫,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人民的大义面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家、人民。

由此可见他对天下苍生的忧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深沉的、沉重的情感。

在自己身处逆境之时,仍然能够有心系天下的气度,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到的,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这是何等的豪情、这是何等的伟大。

总结: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

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苍生。

当我们还在感伤杜甫的可怜,对他投以怜悯的目光之时,他却如此的豁达与超脱,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心系着天下苍生的苦难,这是何等的伟大的情怀。

小结:没有停止喝酒更能够反应诗人忧愁之深重、沉重。

11.品读完之后写感悟:此时此刻,当我们品读完这首诗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让我们对杜甫心生怜悯之情的那幅图,我们又有了怎样一番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写一写,谈一谈。

教师心得:此时此刻,当我再来看这幅画时,当天高地阔中,再次出现一位满头白发、年老多病、拄着拐杖的老者,独自对抗着咧咧寒风时,我对他突然之间少了一份怜悯,而多了一份敬佩。

他看起来似乎不再那么弱小、渺小,而是那么的强大与坚毅,独自在朗朗乾坤之中屹立不倒,只为他有着一颗敢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怀,这是这样的一种豁达、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

三、巩固训练
《秋兴八首》《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杰作,前者首联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

后者首联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尾联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壮,也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歌,用本节课你掌握的由景入情的方法来解读鉴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

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思考:请找出这首诗中前两联描写的意象,分析其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何种情感。

被攻破的国家、草木丛生荒破的城池、悲怆溅泪的鲜花,离别惊心的孤鸟,营造了一种国破城荒的萧索悲凉意境。

表达出诗人亡国之悲,离别之恨,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杜甫诗三首》,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