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部白云深水区复杂地层精细岩石物理分析
深水少井区中深层岩性地层圈闭评价方法——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

深水少井区中深层岩性地层圈闭评价方法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恩平组白云1 1目标评价为例
韩银学
杨海长 陈
莹
赵
钊
杨东升
王龙颖
沈总院北京
1()()(】28)
摘要: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已证实的富生烃凹陷,主力生烃层系恩平组的勘探前景亟待深入研究。受持续的构造沉降影响。白云
凹陷恩平组构造圈闭匮乏,但构造、沉积条件均有利于岩性地层圈闭发育与油气藏的形成。在详细分析恩平组地质条件基础上,搜 索落实潜在的岩性地层目标21个,并优选白云11目标进行精细评价。结果表明,白云11目标为三级层序低位期的低位扇沉积, 砂体发育,圈闭落实,储层物性良好,成藏条件优越,含气异常特征明显,为白云凹陷中深层有利的自生自储型勘探目标。恩平组自 生自储型岩性地层油气藏是白云凹陷油气勘探新领域,而中深层少井条件下的岩性地层圈闭评价方法则为深水区该类油气藏的勘
case
study Of Target Baiyun 1 1 in Enping Formation,
Baiyun sag,Pearl RiVer
Han Yinxue Yang Haizhang Chen Ying Zhao Zhao
MOuth Basin
Wang
Longying Shen Huailei Xiao Xi
are
the new field for hydrocarbon
a
ex—
ploration in the sag.IⅥeanwhile,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lithologic trap in the deep—water and less—well conditions provides cal support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uch reservoirs in deep waters.
_用地层元素测井(ECS)资料评价复杂地层岩性变化

第25卷 第3期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 ol .25 No .3 2005年 5月Nuclear Electro nics&Detectio n Techno log yM ay 2005 用地层元素测井(ECS )资料评价复杂地层岩性变化程华国,袁祖贵(胜利石油管理局石油工程技术管理处,山东东营257001) 摘要:在石油测井中,地层的岩性判别是评价储层参数的首要条件,地层元素测井(ECS )能测出地层中Si 、Ca 、Fe 、S 、Ti 、Cl 、Cr 、Gd 等元素的含量,结合地质录井等资料可准确确定储层的岩性。
通过实例分析,正确评价了复杂地层的岩性变化,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参数。
关键词:地层元素测井(ECS);岩性;测井解释;γ能谱;元素分析中图分类号: T E 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8-0934(2005)03-0233-06收稿日期:2004-10-15作者简介:程华国(1954-),男,安徽安庆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石油工程技术研究工作 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相对简单和整装的油气藏越来越少,非常规储集层如火成岩、变质岩等的研究与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火成岩、变质岩等复杂储层的岩性识别是石油测井解释中的难题之一。
斯伦贝谢公司在本世纪向中国市场推出了一种新型的测井仪器—地层元素测井(ECS :Elemental Capture Spectro sco py ),并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和东部等油田和地区进行了测井,在岩性识别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ECS 测井的核物理基础利用快中子和地层中的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碰撞的同时会发射非弹性散射γ射线,γ射线的能量和被碰撞核的核结构有关,它表征了原子核的性质。
同一种原子核在同快中子发生(n,n ′)反应中,所放出的非弹性散射γ射线的能量和数量都是一定的。
对不同的核在(n,n′)反应中放出的γ射线的能谱分析,可确定在地层中存在哪些原子核,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岩石物理综合分析软件RokDocJi-Fi

(4):54—57.
[12] 肖承文 ,李 进福 ,陈伟 中,等.塔 里 木盆 地高 压低 渗 透率储层测井评价 方法 与应用 :以库 车前陆盆地 为例 [M].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2008,12:13—19.
[13]DURHUUS J,AADNOY B s.In situ Stress from In—
(2)有效 应 力 、水 平 地 应 力 差 和走 向应 力 差 等 因素影 响着 地层 孔 隙 性 和 渗 透性 ,进 而 影 响储 层 有 效 性 。研究 地应 力 对 储 层 裂缝 有 效性 的影 响时 ,要 重 点考 虑 地应力 方 向和 裂缝 主方 位 的关 系 。天 然裂 缝 走 向与 现今水 平 最 大 地 应 力 方 向夹 角 较 小 (小 于 45。)时 ,走 向应 力 差 变 大 ,则 裂 缝 发育 、裂 缝 孔 隙 度 和宽 度增 大 ,储 层 有 效 性 变好 。对 低 孔 隙度 裂缝 性 砂岩储 层有效 性 的判 别 ,在 参考 常规 评价 指标 (孔 隙度 、渗透 率 、饱 和 度 )的基础 上 ,注重 地应 力对 储 层 参 数尤 其 是对 裂缝 参数 的影 响 ,可引入 有 效应 力 比 、 走 向应 力 差等 参数 从岩 石力 学 角度全 面评 价这 类储 层 的有 效 性 。
· 84 ·
测 井 技 术
2018焦
4 结束语
(1)库 车前 陆 盆地 高 陡构造 异 常 高压 致 密储 层 有 效性 的地 应力 评 价 ,首 先 要 准 确计 算 地 层 孔 隙压 力 与水 平最 大 、最 小 主应力 及 其方 向 ,其 次需 明确地 应 力与储 层 有效 性 的 关 系 ,提 取 相 应 的地 应 力 评 价 指 标 ,建 立储 层 品质评 价标 准 (即参 数 界 限和 图版 )。
不同海域海洋环境水下地震波观测与分析

不同海域海洋环境水下地震波观测与分析海洋环境中的地震波观测和分析是一项关键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它提供了海底地貌、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对海岸线防御和海域资源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不同海域中的海洋环境水下地震波观测与分析。
南海南海是世界上海域面积最大的海区之一,它是一个地震活跃区域,经常发生地震。
南海各个海域的地震活动强度和频率不同,从而探测到的地震信号也各不相同。
在南海西部以及北部海域,由于板块活动频繁,因此地震波信号相对较强,但和其它区域相比,这些区域基本上还没有被探测到过地震波。
南非海岸南非海岸位于南大西洋中部,是一个地震活跃区域。
通过水下地震波反演技术,南非海岸地区已经探测到了该海域强烈地震活动,且已经发现了一些新的深海峡谷和火山口。
加勒比海加勒比海是第二大海域之一,它位于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和东部岛屿之间。
加勒比海洋底地形复杂,包括地壳拉伸、小型火山等。
加勒比海也是一个地震活跃区域和风暴频繁发生的区域。
在加勒比海,海底地形和地质条件都比南海更加复杂,水下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也更为困难。
针对加勒比海的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建立更为复杂的水下地震波反演模型和更为先进的观测技术的方法。
北极北极是一个独特的海洋环境,它的水下地震波观测和分析对于理解北极冰川和海洋的特性非常重要。
在北极区域,冰层很厚,地震波的传播受到很大的影响。
然而,北极海洋环境资源丰富,包括油气资源和生物资源,目前正处于快速开发时期。
总结不管是在南海、南非海岸,还是在北极和加勒比海,海洋环境水下地震波观测和分析是增强对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认识不可或缺的工具。
海洋科学家们不断升级观测技术,推进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加深对海洋环境的理解。
对于海洋环境水下地震波观测和分析,提供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海洋底部的地貌与地质结构,以及可能出现的地震活动。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数据及其分析:南海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的数据,2019年至2020年,南海区域共发生了39次地震,其中最大地震级别为6.4级。
南海北部陆缘白云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南海北部陆缘白云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米立军;柳保军;何敏;庞雄;刘军【摘要】烃源岩分布特征不明、大型构造圈闭缺乏、成藏层系单一和储层条件复杂是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从构造、沉积到成藏的综合性研究表明,陆缘岩石圈强烈薄化背景下的伸展拆离作用控制了陆缘深水区盆地的形成与演化,陆缘岩石圈强烈伸展的结构特征控制了裂陷期规模烃源岩的分布,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控制了拗陷期陆架坡折带和深水储层的发育与分布,从而导致白云深水区的深部结构、沉积充填及油气成藏等具有特殊性,与典型陆相断陷及国外深水地质差别明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白云深水区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重力流体系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到生烃过程中形成超压、晚期断裂活动和底辟带泄压是有利的成藏动力过程,继承性古鼻状隆起带和断裂-构造脊复合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富集成藏,从而导致白云深水区呈现油气兼生、内气外油的特征,形成了白云东洼油气区、白云西洼油气区、白云北坡气区和白云东油气区等四大油气优势聚集带,同时还发育了白云西南断阶带、白云南洼、荔湾凹陷及南部超深水勘探潜力区.【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6(028)002【总页数】13页(P10-22)【关键词】南海北部陆缘;白云深水区;伸展薄化拆离断陷;油气地质特征;成藏模式;勘探方向【作者】米立军;柳保军;何敏;庞雄;刘军【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位于珠江口以南250 km的南海东北部大陆边缘深水陆坡区(图1),水深300~3 000 m,主要由白云凹陷、荔湾凹陷及其周边局部隆起组成。
南海火山岩和碳酸盐类型差异性对比与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南海火山岩和碳酸盐类型差异性对比与分析——以某地区为例南海是我国周边地区重要的海洋地理环境,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资源勘探区之一。
该地区具有丰富的火山岩和碳酸盐沉积,不同类型的岩石在构造演化、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本文以某地区为例,对南海火山岩和碳酸盐类型的差异性进行对比与分析。
首先,从岩石组成的角度来看,南海火山岩主要由基性到酸性的岩浆岩组成,主要有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
这些岩石形成于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动,地壳深部岩浆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
而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石灰石、方解石等。
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古海洋生物遗骸和海水沉积物沉积后的加压作用下形成。
其次,从地质特征来看,南海火山岩分布广泛,火山口广阔,有的形成火山岛,有的形成火山弧。
这些火山岩的喷发和喷溢形成了海底火山喷发岩、火山碎屑岩等。
而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海盆中,碳酸盐岩层状有序地叠加,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层序地层,研究这些地层可以了解古海洋生态和古地理环境的演变。
此外,南海火山岩和碳酸盐岩的形成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火山岩主要是由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构造变动,地壳深部岩浆上升形成。
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中的气体和熔融岩石一起喷发到地表,喷发物质冷却凝固后形成岩石。
而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海洋生物遗骸和海水沉积物的加压下,这些有机和无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碳酸盐矿物。
最后,南海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对地球科学的研究有着不同的意义。
火山岩的研究可以了解地质构造和地球板块运动的历史,对南海地球动力学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而碳酸盐岩的研究可以揭示古海洋生物演化和古地理环境演变的历史,对古海洋学和古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南海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岩石类型在构造演化、地球动力学、古海洋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通过对这些岩石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南海地区的地球演化历史和地质构造特征,为海洋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物理与优质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复杂岩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测井、地震和地质在复杂储层研究中的综合应用和预测技术)汇报内容一、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二、研究技术的主要进展和实例分析二三、储层预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发地质研究的核心问题:储层的预测与研究又是其中的关键,•基于岩石地球物理响应的开发测井和波动在弹性介质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开发地震勘探,是储层综合研究的两大主要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开发地震勘探是储层综合研究的两大主要手段。
开发测井特点:多信息、极高的纵向分辨率高精度测井地震勘探特点:纵向分辨率低,制约点!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地震技术具有空间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的特点,是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手地震技术具有空间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的特点是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早期的地震技术主要用于确定地下油气藏的构造,随着三维地震和各种提高地震分辨率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出现,人们开始把地震引入到解决油田开发问题的油藏描述和动态监测中.出现了开发地震(Development Geophysics)或储层地震(Reservoir Geophysics)新技术.它们在方法原理上与以往的地震勘探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所谓开发地震就是在勘探地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针对油藏的观测方法和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地质,测井和各种测试和动态资料,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对油藏特征进行横向预测和完整描述。
地震反演、储层特征重构与特征反演、地震属性分析与烃类检测、相干体分析、定量地震相分析、地震综合解释与可视化、井间地震、VSP、时间延迟地震、多波地震及分辨率足够高的地面三维地震等缺点是,纵向分辨率低,这是储层预测和描述中的主要制约点。
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储层预测研究中具有指导作用,储层预测和表征已经远远不是在储层预测研究中具有指导作用储层预测和表征已经远远不是以单一的地质研究来解决问题,而是由一般的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综合表征的方向发展与测井地质解释、地震地层学紧密结合,可更有效地发挥储层沉积学的作用。
第七章.遥感图像岩性解译及地层分析

第七章.遥感图像岩性解译及地层分析第七章遥感图像岩性解译及地层分析⼀、影响岩性影像特征的主要因素(⼀)岩⽯成分和结构构造因素(⼆)岩⽯的物理化学性质因素1、岩⽯的颜⾊2、岩⽯的可溶性和粗糙度3、岩⽯的湿度4、岩⽯的透⽔性5、岩⽯抗侵蚀性(三)岩⽯所处的⾃然地理环境(四)地形和⽔系类型因素(五)植被和表⼟覆盖情况①灰岩、⽩云岩风化后,残留的粘⼟层较薄,且重酸性,植物不甚发育②砂岩风化后形成砂⼟,多⽣长灌⽊和针树③页岩风化后形成粘⼟,植被发育,有利于阔叶树⽣长④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壤贫瘠,加之含有较多的稀有元素,植被⼀般不发育⑤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后形成亚粘⼟或粘⼟,⼟壤肥沃,植物茂盛⼆、沉积岩的解译(⼀)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调特征对于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岩⽯的矿物成分和岩⽯风化⾯的颜⾊是最关键的因素。
⼀般情况下,以浅⾊矿物为主,岩⽯风化⾯颜⾊较浅的岩⽯,其反射率偏⾼,⾊调较浅;以暗⾊和杂⾊矿物成分为主,三价铁胶结物较多,岩⽯风化⾯颜⾊较深的岩⽯,其反射率偏低,⾊调较深。
(⼆)沉积岩的图形特征沉积岩的主要构造特征是成层性,具有层理,因⽽在各种遥感图像上,普遍呈现为条带状、条纹状。
即为深浅不同的⾊调、⽔系、地貌的直线形-曲线形的相似(平⾏)形条带。
(三)沉积岩岩性解译三、岩浆岩的解译(⼀)岩浆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调特征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岩浆岩岩⽯的波谱特征有明显规律可循。
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暗⾊矿物多少浅⾊矿物少多岩⽯反射率低⾼像⽚上⾊调深浅⿊⾊深灰灰浅灰灰⽩⽩(⼆)岩浆岩的图形特征侵⼊体的形态,主要有圆形、椭圆形、环形、似长⽅形、团块形、透镜状、串珠状、分枝状、不规则块状、脉状等。
时代较新的⽕⼭岩,由于⽕⼭机构保存⽐较完整,它们往往以醒⽬的图形:锥形、⾆形、放射状、环状、桌状和平台状等类型展现在图像上。
熔岩⾯上还可见到绳状流动构造和纵向、横向冷却裂沟。
(三)岩浆岩岩性解译四、变质岩的解译(⼀)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调特征⼀般情况下,正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调特征与岩浆岩相近,副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调特征与沉积岩和部分⽕⼭岩接近。
复杂地层成因分析及钻进技术措施

复杂地层成因分析及钻进技术措施地层成因分析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用于确定地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钻进技术措施则是在地层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钻探取样和其他相关技术手段,获取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
首先,地质历史的重建是通过对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进行研究,确定地层的形成年代和沉积历史。
通过研究地层中的岩石类型、化石的种类和分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地层的沉积古环境,了解当时的气候、水动力条件等,并进一步分析地层的成因和发育过程。
其次,地层的沉积环境分析是通过对地层剖面的观测和采样研究,确定地层的沉积环境。
通过分析地层剖面的层序、堆积体系、沉积构造等特征,可以判断地层的沉积环境类型,如河流、湖泊、海洋等,并推断出当时的气候、流动条件等环境参数,有助于解释地层的成因。
最后,构造解析是通过对地层中的构造特征进行研究,了解地层的构造演化过程。
通过对地层剖面的构造特征、岩石变形等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层的运动和变形历史,解释地层的构造演化。
在进行地层成因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系列的钻进技术措施来获取地下岩层的信息。
钻进技术措施包括岩芯取样、测井、野外观测等。
岩芯取样是通过钻井设备将地下岩层取样到地面,以获取岩石的物性参数、成分组成和结构特征等信息。
测井是通过将测井仪器下放到井内,测量岩石的物性参数和脆性指数等。
野外观测是通过对地表地质特征的观测,结合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和地震等数据,研究地层的构造特征和沉积环境。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重力、磁法和电法等,对地下岩层进行探测。
这些勘探方法可以提供地下岩层的密度、磁化率、电阻率等物理参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地层的性质和构造特征。
总之,复杂地层成因分析及钻进技术措施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地层的成因分析,可以揭示地壳演化的规律和过程,为资源勘探和环境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钻进技术措施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有助于对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南海东部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对 误 差 为 5 . . 80 1 4 含 水 饱 和 度 .
。”, 1 K≤ ; 。
¨5 4×S ” ’ .
() 4
利用式 ( ) 算该 区低孔 渗储 层 3 4计 8块 岩 心 的渗 透率 与 岩 心分 析渗 透 率 的相 关 因数 为 0 8 7 平 均 相 .2,
式 () 2 的相 关 因数 为 0 8 5 利 用 式 ( ) 算 的 2 .1 , 2计 8层 的 孔 隙 度 与 岩 心 分 析 孔 隙 度 对 比 , 对 误 差 为 绝
15 . .% 1 2 束 缚 水 饱 和 度 .
利 用岩 心 分析数 据 , 对影 响 束缚 水饱 和度 S 。 的各 因素进 行 单 相关 分 析 , 选该 区储 层 的孔 隙度 以及 优
图 5 南 海 东 部 某 区低 孔 渗 砂 岩 岩 石 体 积 物 理模 型
述
. 据导 电理论 , 根 并认 为微孔 隙水 电导率 与可 动水 电导率 相等 , 皆等 于地层水 电导 率 ( , C ) 而骨 架 和
CO g
油气 不导 电 , 电导率 为 0 则 5组分 的低孔 渗砂 岩 的电导率 可表示 为 其 ,
利 用式 ( ) 3 计算 该 区低孔 渗储 层 2 5块 岩 心 的束 缚水 饱 和度 与 岩 心 分 析 束 缚 水 饱 和度 的 相关 因数 为
0 9 5平 均绝对 误 差为 58 . .3 , .
1 3 渗 透 率 .
利 用岩 心分 析数 据 , 对影 响渗 透率 K 的各 因素 进 行 单相 关 分 析 , 选 出该 区储 层 的孔 隙 度及 束 缚水 优 饱 和度 与渗 透率 相关 性较 好 . 区低孔 渗储 层 渗透 率 与孔 隙 度 以及 渗 透率 与 束缚 水 饱 和 度 的单 相 关 图分 该
流固耦合作用下深部岩石动态力学响应研究进展

流固耦合作用下深部岩石动态力学响应研究进展夏开文;王峥;吴帮标;徐颖;岳腾泷【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24(49)1【摘要】深部岩石处于高地应力、高渗透压和强动态扰动的复杂地质环境之中,3者作用下岩石体更加容易发生损伤破裂,诱发突涌水、渗漏、井喷等工程地质灾害,因而探究流固耦合作用下岩石的动态力学响应是开展岩石工程建设的前提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在考虑水和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岩石动态力学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为给工程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从实验装置、测试结果以及围压与水的作用机理层面,对上述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首先介绍了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测试装置的基本原理,以及用于模拟深部岩石赋存环境所进行的装置改进,包括围压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系统和孔压(渗透压)耦合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系统,简要分析了各类装置在研究流固耦合作用下岩石动力学问题时的优势和不足。
其次,总结了考虑不同应力状态(单向加载、三向围压加载)的流固耦合作用下岩石的动态力学响应特性。
详细介绍了固定预设孔压、渗透压耦合作用下深部岩石的动态力学响应及其随孔隙水压、渗透压变化的规律。
随后,概述了围压对岩石动力学性质的影响机理,分析了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影响规律;总结了水对岩石动态力学性质的强化、弱化微观机制和定量表达。
最后,对流固耦合作用下深部岩石的动态力学响应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未来实验研究工作和深部赋存条件下岩石动态力学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25页(P454-478)【作者】夏开文;王峥;吴帮标;徐颖;岳腾泷【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水利工程智能建设与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安全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11;TE371【相关文献】1.降雨入渗时沥青路面流固耦合作用的力学响应2.地震作用下大型储罐流固耦合动力学响应模拟3.流固耦合作用下斜流泵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4.流固耦合作用下深部煤层气井群开采数值模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关 键 词 :南 海 ; 相 ;沉 积 岩 ;中生 界 ;沉 积 环境 海
南海 东北 部地 区位 于 欧 亚板 块 、 太平 洋 板 块 和
20 0 3年 9月 台南 一潮 汕石 油 作 业 有 限 公 司在 珠江 口盆 地东南 部 的潮 汕 坳 陷 北 坡 实 施 了 MZ 11 一— 井 的钻 探 。这是 首次 在南海 东北 部 以揭示 中生 界性 质为 目的而 进行 的钻探 。探 井取得 了大量可 供微 体பைடு நூலகம் 古 生物学 和 岩石学 研究 的实 际材料 。微 体古 生物 学
菲 律宾海 板 块 交 汇 拼 合 地 带 , 造 演 化 十 分 复 杂 。 构
近年 来许 多专家 学者 根据对 周边 陆地 构 造带发 育特 征及地 球物 理资 料 分析 研 究 , 测 该 地 区 应发 育 有 推 海 相 中生界 , 但是 对 其 与 特提 斯 洋 和太 平洋 的关 系
周 蒂等 ,0 5 。一 种意 见认 为南海 的海 相 中生界是 20) 特提 斯 的东延 部分 ( 夏戡 原等 ,0 0 , 一种意 见认 20 )另 为南 海东 北部 的海 相 中生 界 主要 受 太 平洋 的影 响 ,
研 究 发现 这 套地 层 属 于 中生 代侏 罗纪一 白垩纪 , 与
于缺 乏钻 井资料 的证 实 , 套地 层 的真实 时代 、 这 岩石 学组成 特点 及沉 积环 境一 直是个 未解 之谜 。
2 0 ; 蒂等 ,0 5 。郝 沪 军 等 依据 南 海 东 北 部地 0 6周 20 )
球 物理资 料识 别 出海相 中生 界在潮 汕坳 陷厚 度就达
7 0 m 以上 , 与上覆 的新 生 代 地层 为角 度 不 整合 00 并 关 系( 沪军 等 ,0 1 2 0 ; 郝 2 0 ,0 4 陈隽等 ,0 2 。但 是 由 20 )
南海东部海盆扩张过程的数值模拟

南海东部海盆扩张过程的数值模拟许鹤华;马辉;宋海斌;陈爱华【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1(54)12【摘要】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spot of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xpans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ppened in early Oligocene-early Miocene, and the expansion of South China Sea includes ridge transition once at least. This paper uses a model of rising divergent mantle flow and convection coupling to simulate the expansion of eastern sea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ridge jump, and the process of lithosphere hot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melting of magma after expans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idge jump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expansion. Ridge jump forms a magma chamber between the two ridges,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magma chamber makes the submarine volcanoes relatively more and also the terrain relatively high between the ridge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leads to the terrain of both sides of south side ridg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ubmarine volcano asymmetric, which in turn can also demonstrate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ridge jump model.%南海的形成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南海的扩张发生在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并且在南海的扩张中至少包括一次洋脊跃迁.本文采用上升离散地幔流和热对流耦合模型模拟了南海东部海盆扩张、洋中脊跃迁和扩张停止后岩石圈的热结构演化和岩浆熔融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洋中脊跃迁是南海扩张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由于洋脊跃迁使得在两洋脊之间形成一个部分熔融岩浆区,岩浆部分熔融的存在使洋脊之间海底火山分布也相对较多以及地形相对较高,同时造成南侧的洋脊两侧地形以及海山都分布不对称的现象,这反过来也能论证跃迁模型的可行性.【总页数】9页(P3070-3078)【作者】许鹤华;马辉;宋海斌;陈爱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综合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8【相关文献】1.渐进式扩张海盆亚丁湾与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演化特征的对比 [J], 张洁;李家彪;李细兵;吴振利2.南海西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地质与地球物理分析 [J], 丁巍伟;陈汉林;杨树锋;初凤友3.南海中部古扩张脊的构造特征及南海海盆的... [J], 吴金龙;韩树桥4.南海西北海盆的构造特征及南海新生代的海底扩张 [J], 姚伯初5.南海中央海盆之东部次海盆后扩张期地层特征与影响因素 [J], 邱燕;杜文波;黄文凯;王英民;聂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岩石物理分析的碳酸盐岩储层声波速度测井校正方法

基于岩石物理分析的碳酸盐岩储层声波速度测井校正方法李博南【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9(019)023【总页数】7页(P77-83)【关键词】碳酸盐岩储层; 岩石物理模型; 临界孔隙度; 声波速度测井【作者】李博南【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南京2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9中国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多处于古老海相地质条件中,与国外中、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相比,经过更多期次的地质演化和改造。
在储层物理性质上,通常发育更复杂的岩性组合和微观孔隙结构,这将带来额外的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多解性。
因此,要求地球物理工作者在处理解释工作实施之前必须严格把控所有资料的品质,力保数据的完整性、统一性和可靠性。
声波测井是勘探第一手资料,它通过测量井内一定间隔地层上的声波传播时差来确定岩层弹性性质,为地震资料的解释提供强约束。
但是其品质普遍会受到影响:①扩径和泥浆侵入等实验环境的影响产生观测误差;②不同测井曲线反映的地层变化趋势不一致;③由于仪器设备的因素出现同井位不同段和多井位同段测试数据的不一致等问题的制约。
尤其是在脆性和非均质性很强的碳酸盐岩储层中,这些干扰常以单独或组合的形式出现。
如不及时做出校正,这些干扰信息可能会严重影响到有利储层的识别,甚至会使测井曲线在地震反演中失去约束作用。
岩石物理测井评价技术和基于岩石物理的校正方法是改善资料品质的必要步骤。
该类方法在砂岩和页岩资料中的应用效果得到了普遍认可。
但是,由于碳酸盐岩本身的微观结构复杂性,同一地层声波速度的理论上、下界限难以确定或者太过宽泛,不能起到有效约束作用。
因此,需要研发一种基于地区岩石物理统计特点的测井资料评价和校正技术来提升已有资料品质。
海相碳酸盐岩的储层的岩石物理特征研究起步较晚,其中声波速度预测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者的技术难题。
在1960年,Birch[1]就针对碳酸盐岩进行了变围压岩石物理实验。
南海东部E油田钙质夹层特征及影响

208南海东部E油田是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恩平凹陷首个投入开发的油田,主要生产层位为新近系韩江组、珠江组,储层内钙质夹层广泛发育。
油田投产后,生产井无水采油期远超钻前预测,储层内钙质夹层表现出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其分布及影响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结合测井、岩心、动态资料,对钙质夹层测井特征、岩性特征、分布规律进行系统总结,以此为基础,分析夹层对生产井动态的影响,以期指导后续油藏极限挖潜。
1 油田概况E油田为断层控制的北西-南东向低幅度断背斜构造,整体构造形态简单。
珠江组及韩江组时期发育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1-2],韩江组下段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复合体为主,珠江组上段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体和陆棚砂坝,珠江组下段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间湾。
储层整体岩性以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孔隙发育,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分选中等-好,磨圆为次棱角-次圆,珠江组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更高。
储层物性整体较好,测井解释孔隙度15.2%~26.8%,中值22.7%,测井解释渗透率32mD~6763mD,中值520mD,属于中孔、高渗储层。
研究区2014年投产,截至2022年底共钻探36口生产井,以水平井单采为主,平均日产油95方/天,含水95%,油田采出程度近40%。
2 钙质夹层特征及分布2.1 测井特征研究区储层内钙质夹层测井特征通常为低自然伽马、高电阻、高密度的组合特征,见图1。
其中,钙质夹层的自然伽马受不同测井曲线系列的影响,绝对值在60~80API之间,与相邻砂岩段差距在10API左右,差别较小。
深电阻在5~20 Ω·m 之间,如钙质夹层所处位置在水层曲线多为凸起的“鼓包”或“尖峰”状,如在油层,与相邻砂岩曲线较一致;密度曲线对钙质夹层的判断最为敏感,在2.25~2.5g/cm 3之间,且与中子孔隙度曲线交汇后重叠,与砂岩特征有明显区别。
钙质夹层测井解释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区间较大,孔隙度在南海东部E油田钙质夹层特征及影响田腾飞 冯沙沙 涂志勇 李壮 李晓艳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摘要:钙质夹层研究对储层精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

递增 , 新生代 与 中生 代 叠合 的 凹陷 层 速度 的变化 呈
突变 , 有一 个 明 显 的 台 阶 , 差 值 约 15 0~2 10 其 0 0 ms / 。中生界 的密度 为 ( . 3~2 5 )×1 k/ 25 .8 0 gm , 新生 界 的密度一 般在 2 4 .0×1 k/ 以内 。 0 gm 根据 本 项 目在 粤 东 、 中地 区考 察 取样 获 得 的 粤 样 品测试结 果 : 中生 界 密 度 为 ( . 1~2 5 21 . 4)×1 0
( 州 海洋地 质调查 局 海洋矿 产地质 调查 所 , 东 广 州 5 0 6 ) 广 广 17 0
摘 要: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 , 南海东北部海域中深 部地震反射资料 品质较差 , 信噪 比较低 , 有效波能量弱 , 中深层 反射波组特征不 明显 , 为此 , 采取重磁震三方 面资料相结合 的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方法 , 通过对研 究区周边岩石物性 特征分析 、 重磁 资料 精细处理 与分析 , 结合地震 资料 显示 的地层 结构分 析 , 圈出该地 区的 中生界 分布范 围 , 为我 国
油 气 资 源 战 略选 区和 勘 探 开 发 提 供 地 质 科 学 依 据 。 关 键 词 : 海 东 北 部 海域 ; 球 物 理 场 特 征 ; 南 地 中生 界 中 图分 类号 : 6 1 P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0—8 1 (00 0 10 9 8 2 1 )4—02 0 4 2— 6
在 ( . ~ . )×1 k/ 另一 个 是 中生界 与古 生 0 1 03 0 gm ,
发育有 厚度 较大 的 中( ) 古 生代 地 层 , 具有 一 定 的油
气资源 潜力 。但 是 , 近几 年 南 海 东北 部 海 域 勘查 的 地震 资料表 明 : 由于这个 地 区 的岩 石 圈结 构 复杂 , 火 成岩发 育 , 在不 同基底 岩体 、 存 底辟 构造 、 侵入 岩体 、 喷溢岩 浆等 地质 体 , 深层 地 震 反 射 资料 品质 普遍 较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

地 质 学 报 A C T AG E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V o l . 8 3 N o . 8 A u 0 0 9 2 g.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地质问题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北京 , 1 0 0 0 1 0
内容提要 : 南海北部深水区已经获得了重大的天然气发现 , 正逐渐成 为 全 球 深 水 油 气 勘 探 的 热 点 区 之 一 。 通 过 与 相 邻 陆 架区以及世界上典型深水盆地的类比发现 , 南海北 部 深 水 区 具 有 独 特 的 石 油 地 质 特 征 。 南 海 北 部 大 陆 边 缘 经 历 了 从 燕 山 期 其演化过程和成盆机制复杂 ; 陆坡深水区具“ 热盆” 特征, 凹陷发育超压, 其生烃机 主动陆缘向新生代边缘海被动陆缘的转变 , 深水区距离物源区较远 , 缺乏世界级大河系 的 注 入 , 具 远 源 沉 积 特 征, 未 发 现 盐 层 及 其 相 关 构 造, 其油气成藏条件具 制不明 ; 南海北部深水区海底地形崎岖 、 多火山 , 还面临着地震采集 、 处理等地球物理难题 。 因此 , 南海北部深水油气 有特殊性 。 此外 , 勘探需要在借鉴相邻陆架区和世界其他深水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 一方面深 入 研 究 其 独 特 的 油 气 地 质 特 征 , 另一方面研发适 应于我国深水环境的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 , 切实推动深水油气勘探的进程 。 关键词 : 南海北部 ; 深水区 ; 油气勘探
杨川 恒 等, 刘 铁 树 等, 陈 长 民 等, 1 9 9 7; 2 0 0 0; 2 0 0 1; 吴 时 国 等, 陶 维 祥 等, 庞 雄 等, 2 0 0 3; 2 0 0 5; 2 0 0 6; 张 功 成 等, 周 蒂 等, 朱 伟 林 等, 2 0 0 7; 2 0 0 7; 2 0 0 7; ) 。 目前 , 南海北部深水区已经获得了重大的天 2 0 0 8 然气发现 , 有望成 为 全 球 深 水 油 气 勘 探 的 热 点 区 之 一。 南海北部深水区位于特提斯和古太平洋两大构 造域 的 转 换 部 位 、 欧 亚、 印 澳和菲律宾三大板块的 交互区 , 其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受到中 、 新生代周边不 同板块的相互作用以及南海扩张等地球动力学事件 特别是大西 的影响 。 相比世界 上 其 他 深 水 区 盆 地 , 洋两侧被动大陆边 缘 盆 地 , 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存 在着诸多差异 。 在 构 造 属 性 上 , 其以南海边缘海盆 地区别于世界上典 型 的 被 动 大 陆 边 缘 盆 地 ; 盆地演 化史上 , 南海北部深水区主要发育新生代盆地 , 时代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浅层天然气藏特征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浅层天然气藏特征钟广见;张如伟;易海;冯常茂;赵忠泉【摘要】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浅层天然气藏是一种伴随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型油气藏, 具有埋藏浅、规模大的特点, 其埋藏深度一般小于300m.浅层天然气藏由深部裂解气沿断裂上升被天然气水合物封盖而形成, 识别似海底反射(BSR)是寻找浅层天然气藏有效方法.浅层天然气藏的气源主要有热解气、生物气和混合气, 陆坡张性断裂是气体运移的主要通道, 水合物下部的砂层是浅层天然气藏的主要储集层, 水合物层则是封盖层.从南海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看,浅层天然气藏在陆坡深水区广泛分布且气藏厚度大, 潜在资源量非常可观, 是一种新型的开采成本相对低廉的油气藏.%The shallow gas reservoir in the northern deep water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a new type of oil-gas reservoir associated with gas hydrate,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burial and large scale, and its burial depth is generally less than 300 m. The shallow gas reservoir was formed by the gas hydrate cap in the deep cracking gas along the fault,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find the shallow gas reservoir. The gas sources mainly include: pyrolysis gas, biogas and mixture. Slope tensile rupture is a major channel for gas migration, a sand layer at the bottom of the hydrate is the main reservoir of shallow gas accumulation, and the hydrate layer is blocked. Looking from gas hydrat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found in the SCS, shallow gas reservoir, widely distributed in slope deep-water area, with big reservoir thickness, and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resources, is a new type of reservoir while mining costs are relatively low.【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8(037)003【总页数】6页(P80-85)【关键词】浅层天然气藏;天然气水合物;陆坡;似海底反射(BSR);南海【作者】钟广见;张如伟;易海;冯常茂;赵忠泉【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760;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 510760;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760;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 510760;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760;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 510760;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760;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 510760;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760;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 5107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浅层气是一种有效的油气资源, 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靳雪燕等, 2017)。
复杂构造变形地区致密岩石力学性质实验分析

复杂构 造变形地 区致密岩石力学性质 实验分析
葛善 良 , 周 文 谢 润 成 单钰 铭 , ,
(. 1 成都理 工 大学能 源学院 ; . 2成都理 工大 学“ 油气藏地 质及 开发工程 ” 国家重点 实验 室)
摘 要 : 在模 拟地 层条 件 下 , 用“ S系统” 对 川 东北河坝 构造 陆相地层 样 品作 波速及 力 学参数 的 同步 利 MT ,
米仓 山一 大 巴山 冲断褶 皱带 的影
响_ r 。多期 次 、 多方 向的 构造 叠加 , 构 造带 受 到 了 使
不 同程度 的 干扰 与 改造 。陆相 地 层岩 性 致 密 , 钻井 过程 中 , 复杂 事 故频 发 , 出现 漏 、 、 、 常 塌 涌 卡等 异 常 情 况 , 井效 率受 到严 重制 约 。因此 , 钻 系统深 入地研
基 金 项 目 : 家重 点 实验 室 协助 、 国石 化 西 南 油 气 田分 公 司 重 点 科 研 项 目部 分 成 果 ( 号 :J 16 0 1 。 国 中 编 G 一 0 — 88) 作者简介 : 葛善 良 ,9 4年 生 , , 都 理工 大 学 在 读 硕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为 油 气 田开 发 地 质 。研 (10 9 四
测试 , 分层位 、 分岩性研 究纵 向上岩石 力 学参 数的 变化 规律及 动 态、 态参数 的 关 系。地层 条件 下 , 岩 的 静 砂
抗 压强度 、 弹性模量 、 泊松 比、 内聚 力和 内摩擦 角分别 为 2 1 7MP ,55G a02 ,9 2MP 和 3 .。泥 4 . a3 . P ,. 2 . a 8 7 3 61 ; 岩 的抗压 强度 、 弹性模 量 、 泊松 比、 内聚 力和 内摩 擦 角分别 为 1 5 3MP ,48G a0 3 1.l a 1 。 1. a2 . P ,. ,01 MP 和 9 ; 6 3
《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札记

《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读书随笔1. 内容描述《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是一本关于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学术著作。
本书作者通过对南海及邻域地区的地质调查、野外考察和实验室分析,对新生代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地区地貌演化、生物进化和气候变迁的历史过程。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划分、地层发育特征、古气候演变、古生态格局、古环境事件以及沉积相类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地层划分方面,作者根据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岩石类型和分布规律,将南海及邻域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地层区组。
通过对各地层区组的对比研究,揭示了这一地区新生代地层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在地层发育特征方面,作者详细介绍了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的岩石类型、化石种类和分布特点,为研究该地区的古生态和古气候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古气候演变方面,作者通过对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的古气温、降水和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地区新生代古气候的演变过程和规律。
在古生态格局方面,作者通过对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的研究,重建了该地区的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在古环境事件方面,作者通过对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中的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如火山喷发、地震活动等。
在沉积相类型方面,作者通过对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中不同时期的沉积相进行分类和对比研究,揭示了该地区沉积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的视角,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地貌演化、生物进化和气候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南海位于中国最南端,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新生代地层学是研究地球新生代时期的岩石形成和地质演化的重要学科。
南海地区的新生代地层发育丰富,记录了该地区地质历史的许多重要事件和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