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暴力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传统道德的重视程度 难以追究所有人的责任,许多网络暴力参与者正是抓住了“法
越来越低,许多触及道德底线的事情频繁发生,但这些事 不责众”的这一空子,在群体等多方面的影响下,逐渐走向失控。
情是在法律约束之外的,人们除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外,不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入施暴者行列,从最开始的线上谩骂,转变为线下“人肉搜
也开始出现许多问题,网络暴力就是网络生态环境被破 索”,跟风者在网络平台发布事件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及家庭
坏的典型代表。它扰乱了网络秩序,干扰网络空间的观点 住址等,并将大量恐吓、谩骂等不良信息发送至事件受害者
孙伊柔 唐昌维
(1. 贵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贵州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互联网。然而,网络暴力成为互联网生态被破坏最明显的表
现之一。部分网民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泄愤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话语权的缺失与逆反心理、法治意识的缺失与娱乐化心理
能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一个网民公平发声的地 进行审判,说着许多“何不食肉糜”的话,以博得他人关注。
方,但网络暴力施暴者会对与自己相悖的观点进行抨击、打压,
2. 自我意识过剩
企图通过谩骂等语言暴力手段消除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言论。
在一个平等的交流模式下,有些人会社会化不完整。他
(三)网络暴力从线上转移到线下
(一)言语极端,态度偏激
1.“前台”与“后台”的形象塑造
在网络暴力实践中,施暴者的语言往往十分极端,并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论中提出“前台”“后台”的观
带有暴力性,常用谩骂、爆粗口、捏造事实、诋毁等方式 点。同样,网络世界的人也会塑造一个自己与现实世界不
对事件受害者进行言辞激烈的攻击,甚至会出现诅咒的言 同的形象。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言
交流和意见表达。同时,网络暴力对社会公共管理的破坏力 手机,更有甚者会去受害者家里对受害者进行暴力攻击。网
逐渐升级,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络暴力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对受害者的伤害波及范围更广。
一、网络暴力的特征
(四)使受害者无法正常生活
不同于“拳脚相向”的物理暴力,网络暴力是对他人
遭受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在巨大的压力下会逐渐形
·196·
总是要“纠正”与自己不一致的“错误”观点,并且沟通不 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使人们更加渴望群体。网络中的群
是为了说服他人,而是享受站在道德制高点所带来的满足感。 体弥补了现实生活的缺失,而群体中的成员为保持与群体
3. 情感宣泄的需求
的联系,就必须遵守这一群体的规范。这种为了不被排除出
网络的另一鲜明特征便是具有匿名性。在网络上,用户 群体之外的心理,给群体中的个体带来了一种心理压力,
语,观点与言语尤为偏激。施暴者的理性化程度不高,往 论变得方便快捷,网络赋予每个人平等的发言权,同时,
往出口成“脏”,对群体和文化的包容性极低。
网络的虚拟性使每个人都能够随意在网络上塑造自己的“形
(二)攻击对立意见
象”,如为生存而艰苦活着的打工族在网络上可能是一位
在网络暴力中,施暴者不仅会对事件受害者进行人身攻 年薪百万的公司白领。人们在刻意塑造自己的“网络形象”
击,还会抨击与自己对立的意见。互联网创立之初,其本意 时,心理上的缺失会导致心理失衡,从而需要大量的关注
是更好地共享资源,“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 来弥补这种缺失和失衡,所以,在一些网络暴力事件中,我
的社会化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原本网络上的每个人都 们不难看到许多事件参与者以一种道德制高点的姿态对他人
不会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形象,不再顾忌自己的言行将会 迫使个体放弃与群体相悖的观点,从众心理由此产生。
带来什么后果,而是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情绪。
2. 执法困难和法不责众的心理
(二)基于社会原因的心理成因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前,网络暴力执法具有困难性。网络暴力是群体行为,
1. 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泄愤心理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人数众多,人员分布较广,
人格的侵犯。网络暴力是指部分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 成羞耻心理,开始自我否定,产生抑郁情绪,严重者甚至会
这些网民常用激烈的、情绪化的以及夸张的表达方式发表 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带有攻击性、挑衅性的言论,目的就是让网络暴力受害者
二、网络暴力的心理成因
受到心理上的伤害,让受害者觉得沮丧或者生气。
(一)网络暴力的主观心理成因
收稿日期:2019-08-06
作者简介:孙伊柔(1996—),女,湖南岳阳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18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唐昌维(1962—),男,贵州遵义人,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管理工作。
们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是一直保持原有视角去看待
网络暴力对事件受害者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暴力施加会 世界。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认为自身是世界的中心和主体,
从线上转到线下,“人肉搜索”就是网络暴力从线上转到线 自己以外的人全是客体。这些人总是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去观
下的典型代表。施暴者在网络上公开发表抨击事件受害者的 察、审视其他人,即自我意识过剩,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等,是网络暴力的主要心理成因。要解决网络暴力问题,净化互联网生态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干净的网络环境迫在眉睫。
关键词:网络暴力;心理成因;自我意识过剩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8-0196-02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 不良言论后,不明真相的跟风者情绪被施暴者煽动,纷纷加
第 39 卷 第 8 期 Vo1.39 No.8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8.086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当前网络暴力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9 年 8 月 20 日 Aug.20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