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校第七分校

合集下载

保定军校甘肃籍学员

保定军校甘肃籍学员

保定军校甘肃籍学员万国藩(1894-?)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毕业。

别号疆如,甘肃天水人,甘肃陆军小学堂、陕西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

1919年春保定军校毕业。

1945年7月任陆军上校军衔。

马克常(1893-?)保定军校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别号仲侯,甘肃皋兰人。

甘肃陆军小学堂、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

1914年11月保定军校毕业,分发直隶陆军服务。

1924年6月任北京政府陆军第十四军(师长周荫人)司令参谋长等职。

后随军南下福建,1925年8月任福建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董胜标)第一团团长,率部驻防福建莆田地区。

1926年8月率部与入闽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作战,战败后返回北方寓居赋闲。

王延瑞(1891-?)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工兵科毕业。

又名庭瑞,别号辑五,甘肃皋兰人。

甘肃陆军小学堂、西安第二陆军中学毕业。

1914年11月保定军校。

1926年10月任国民联军驻甘肃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刘郁芬)教育处处长,张寿龄任该校校长时任教育长等职,主持该校军事训练事宜。

1932年12月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工兵科筑城教官等职。

抗战爆发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工兵队队副,兼任筑城交通教官,后任工兵科科长等职。

王咸一(1894-1962)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毕业。

原名庶熙,又名协宜,甘肃武都人。

陕西陆军弁目学堂、西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南京陆军大学第一期参谋班毕业,返回甘肃陆军服务。

历任甘肃省防军炮兵队排长、连长,第二混成旅(旅长鲁大昌)司令部参谋,步兵团连长、团副等职。

后任陕甘边防军步兵营营长,陕西陆军第三师(师长田玉洁)司令部参谋等职。

1927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第七方面军(总指挥刘郁芬)第十七军(军长刘郁芬兼)步兵第一师(师长鲁大昌)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24年4月任新编第十四军(师长鲁大昌)特务(警务)团团长。

1930年4月任中央甘肃讨逆军第一路军司令(司令鲁大昌)部参谋长,兼任第二路警备司令部(司令鲁大昌)特务团团长,率部参加中央军序列中原大战。

中共历史上的七所彭杨军校

中共历史上的七所彭杨军校

女革命*nB,*7组女}展武蕞+争d建、*1农村革争根#地.十目*,党¨#成iT一批*幂}事驶镕十部亩々学棱,其中为纪盘1929年H月在南京#目&竞}害∞我竞旱自农R运自领#彭井和i凡运自《#柄殷m±.部分学&相镕主{为。

彭杨;事政%学R’,女虹军自地}游}№*齐T—t批忧女日军事&口干部.*夺取革命战争”胜“做女7重要哥献现将各根*地成i∞tM彭自军事&%举#情况”一舟≈■卢庆洪搬耻剐副嘲龋孵霸馥船啊野1930‘r冬+-Ii共鄂东南特委根卫队副队蚝,红二帅第七叫二营八连捷(他勤卸静_0鼬&鸯嘧)据}I。

“军军长彭键陌的提议.n阳新指导员、副营长、削团长。

1935年1929年底,中#东江特委将设县监港创办r培养红军军珥政精干存阳新县紫刑山战斗巾牺牲。

舟f脚·县八乡山的乍事政瀚学枝岛部的彭杨红军学控.直槲鄂j、南地区叶发垒(】9lo1937),湖北省通#为彭杨军政学控第凹分柱(卫称红-.Oili领导,广州农比运动讲习所毕Ⅲ县人。

1928年加^r1,同北产党。

彭杨’。

事纪念学棱),山红}年第业的余撕咒、张涛、罗冠【日先后任枝埘fT钟家畈乡党支部书屺、区垂自l 纽叫1,、闭代符。

奠斯科-l一山大学毕业长.矗步舟任政委.黄埔军控K 沙委塌,红一帅第七团班长、第九团排的f涛(时任其开础东江特壹{{耻) 讣牲毕业的陈台刚仟l,任教蚍,学员长,鄂南警■Ⅲ第九娃连长,中娃捕“救育K.井代理校K职务。

1930 上要柬自十红掣队伍和地方武装中通山县垂8已蒲太幕山游^r队队长。

年.存艘^重兵进攻F.学棱肫cj-接的基培指挥扪和优秀L兵.实行币帛1937年5月在通山县曾家山战斗巾东讧特委转移到大南“J,将潮f附)编制,丹步兵凡队,机炮^队、政治牺牲。

箭■F)息【米)县荨维埃歧耵创办大队等。

学d科目包括政治课和军事的打^军辨十A师军事政衙学幢第谋。

每端学制3个门到6个月.为红眄膏蕾瞻墨醇啊颦砷嘲齄哮艟州讣枝芹^。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七期同学录(南京、武汉、广州)(2014版)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七期同学录(南京、武汉、广州)(2014版)

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南京本校同学录(852人,完整)
400人 别号 革恶 贯一 武文 蔚如 惕予 悲初 衷时
秀祥 许国 明霞 鲁生 应时 桐庆 冠凡 硕夫 镇彪 硕如
信 智生 多文 敬之 瑶光 若梦 安国 育中
年龄 18 22 22 23 22 20 26 22 20 20 24 21 27 21 25 19 24 23 20 24 21 21 22 21 24 20 25
厦门亭仔下街振玉发转南北行 南洋荷属坤甸坡协隆号交 厦门障浦旧镇宝成行转陆鳌盛德 颖上县刘兴泰 衡阳城内马趾口第五号段宅 绍兴余姚五车堰转鹦山荷叶地 滨县城北二十五里马庄 罗田西关外剪刀山麟甲冲 厦门永春县龙阁霞田 南昌棋盘街福康厚转交 兴国县城外上西街陈惠丰 泰和县东城内褒公祠左侧 宿迁耿车集大通布行 攸县西乡小集贺家湾贺开泰转 蒙化北门外月华街 建瓯县西门街鸿记酒店内 衡阳南门正街玉春转 桂林小教场中条巷六十六号 九江武宁上首三都成美馨交 广州市西牌楼学宫街二十号 零陵菜家甸邮政代办所 泗阳县城内东大街鼎兴隆酱园转 汉川城隍港喻人和 湘乡嘉谟镇花桥谢家湾交汉业建号 南昌德外大街涂源盛号转 汕头益安街三兴栈转 潮州太昌路郭张济 江阴县北门外闸桥南首怡丰米行内转 南都安县城中街潘莳德堂 蓝山县花果园 湘乡汽车站蒿塘头贺励治山房转 石门水南渡本宅 资中县高楼乡 阆中县太平寺街社稷坛对面 厦门白水营佛昙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同学录(含南京本校,武汉分校,广州分校)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步兵科 姓名 王弼 王政 王文明 方镇平 左龙 布俊青 任锋 朱润屋 朱瑜 朱承培 朱光 伍珍衔 阮英 李祖寿 李鑫 李浩 李孝骏 李永彦 李问华 李桢斡 李绍贤 宋云汉 吴钦 吴乃琳 谷罐华 何济民 余子述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七期同学录(南京、武汉、广州)(2014版)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七期同学录(南京、武汉、广州)(2014版)

南康县唐江墟西边街益昌隆布号 醴陵姜湾王元福号转 零陵鼓楼街兴贤石印局 零陵唐公街周宅交 零陵北区邮亭墟同庆布号交 零陵楚江镇邮局转 温州永嘉县瞿溪街乾仁堂转 麻哈县下司 新化社学里资生利邮局转 资兴东乡彭市转烟竹坪 海丰梅陇鱼街口丰益号转交 泸县小市小街子二十五号王宅转 零陵东乡菱角塘同顺和店转克让里交 古蔺金泥镇廖林宣转马蹄滩 邵阳县关门口周悦来号转 琼州海口振东街泰隆号 衡阳宣扬街唐恒隆号 零陵黄阳镇邮支局转 零陵正大街天祥布号转 石龙市南边街十四号 湖南衡州火药局侧谢家巷第五号或旅衡福建同乡会转 安化五都探溪正街交 香港坚道三号 盘县大富街 东安南门外张家亭张宅 武冈石下江刘怡春堂转 新化白溪大河街湘裕行转射弓坪 汕头海县东门外永源布号 永兴县楼下万和林塘三和药号转柏祥交株山下 开平坭冲堡大□村向东 泸县县立中学梅光洲转 衡州大西门内宁司马第 道县寿佛墟熊济生转 芜湖凤凰颈合兴祥 温州上河乡瞿漠街倪宝甡号转
20
广东 汕头普宁县马公栅杨章记
23
广西 藤县道家墟邮局转交
23
广东 琼州海口得胜沙宏生号
23
浙江 宁海海珠岙
26
江西 上饶沙溪街刘吉祥布号转
17
浙江 温州永嘉县双门内状元坊第三九三号交
24
广东 汕头沙垅镇天主堂前恒德居内
22
湖南 衡阳北门正街蒋寓
25
四川 安岳县永清场交
24
湖南 耒阳县刘氏宗祠
23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同学录(含南京本校,武汉分校,广州分校)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步兵科 姓名 王弼 王政 王文明 方镇平 左龙 布俊青 任锋 朱润屋 朱瑜 朱承培 朱光 伍珍衔 阮英 李祖寿 李鑫 李浩 李孝骏 李永彦 李问华 李桢斡 李绍贤 宋云汉 吴钦 吴乃琳 谷罐华 何济民 余子述

黄埔军校1-23期本校学生入学、毕业时间一览

黄埔军校1-23期本校学生入学、毕业时间一览

日期:2008-07-22 15:11来源:作者: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924年5月至1924年11月30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24年8月至1925年9月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1925年1月至1926年1月17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1926年1月17日至1926年10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期(1926年3月至1927年8月1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南京第一总队(1928年4月23日至1929年5月15日) 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第六期黄埔第二总队(1926年10月至1929年2月24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南京第一总队(1928年12月28日至1929年12月28日) 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六期黄埔第二总队(1926年10月至1929年2月24日)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第一总队(1930年5月至1933年5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第二总队(1930年10月15日至1933年11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1931年5月1日至1934年5月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一总队(1933年7月15日至1936年6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二总队(1933年8月至1937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第一总队(1934年9月至1937年8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第二总队(1934年9月至1937年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二期(1935年9月28日至1938年1月20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三期(1936年9月1日至1938年9月16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第一总队(1937年12月26日至1938年1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第二总队(1937年10月26日至1939年9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第六总队(1937年9月至1939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期(1938年1月1日至1940年7月21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一总队(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二总队(1939年1月17日至1939年7月.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三总队(1939年春至1940年4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第一总队(1940年4月15日至1942年4月1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第二总队(1940年5月6日至1942年11月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第三总队(1940年6月12日至1942年2月1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第一总队(1941年4月1日至1943年2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第二总队(1941年12月25日至1943年10月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九期第一总队(1942年12月25至1945年4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九期特科总队第二总队(1942年12月25日至1945年3月)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期(1944年3月20日至1946年12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一期:成都南校场督练区步兵第一、二大队,辎科独立第三大队(1944年6月1日至1947年8月22日)成都皇城督练区步兵步兵第三、四、五、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第一大队、战车独立中队(1945年1月3日至1947年12月25日)成都北校场督练区步兵第六大队(1946年10月1日至1948年6月)成都北校场督练区步兵、十一大队、工兵、通信兵第五中队(1946年1月至1948年7月7日)西安督训处步兵第七、八、九、十大队、骑兵、炮兵、辎重兵、工兵、通信兵中队(1944年8月1日,10月1日至1947年9月1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一总队(1947年12月29日至1949年2月1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二总队(1948年7月7日至1949年7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三总队(1948年7月18日至1949年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三期第一总队(1948年12月1日至1950年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三期第二总队(1949年1月至1950年春)。

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分校简介

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分校简介

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分校简介
王玲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90()3
【摘要】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在广洲黄埔长洲岛正式开学。

自1925年3月至1947年3月共开办了十二所分校,毕业学员生约17万余人,其中女生1100余人。

以下按各分校成立的时间简介其历史发展。

一潮州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是黄埔军校开办的第一所分校,创办于1925年3月,是为给随同第一次东征的军校第2期学生补习课程而开设的。

1925年5月23日分校即停办。

【总页数】7页(P116-121)
【关键词】军官学校;军事政治学;政治部;训练班;黄埔军校;副主任;分校;副校长;毕业学员;毕业学生
【作者】王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始末 [J], 吴明堂
2.我收藏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昌分校同学录 [J], 于岳;
3.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湘籍女兵事略——为纪念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创办90
周年撰文 [J], 陈予欢;
4.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抗战期间在黔办学二三事 [J], 高林;
5.山村里的军校课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在贵州平寨办学侧记 [J], 苏伯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著名将领(六)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著名将领(六)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著名将领(六)第六期万成章1896- 湖北黄冈东北航空处少将处长万倚吾1897- 湖北黄冈第八军少将副军长兼第一九七师师长上官云相1895-1969 山东商河总统府战略顾问中将马炳乾1894- 广东台山兵站总监部交通处处长王纶1892- 浙江临海参谋本部第一厅厅长王焘1894- 浙江嵊县第六战区通讯兵团少将团长兼通讯兵指挥官王超1898-1959 广东东莞广东省保安第四师少将师长王先镇1897- 安徽合肥联勤总部第六粮秣厂少将厂长王炳章1893- 云南鹤庆中央军校第二军官训练班教务组少将副组长王咸一1892-1962 甘肃武都新编第十四师第四九五旅少将旅长王清瀚1898-1949 河北交河第一0七军少将副军长兼第二六0师师长王鹏飞1893- 浙江浦江镇江要塞司令部少将参谋长云振中1892-1969 海南文昌第七战区少将兵站副监方肪1895- 湖北黄冈军令部第一厅中将副厅长方克猷1890- 安徽潜山总统府少将参军邓挥1897-1959 广东惠阳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邓龙光1896-1979 广东茂名总统府战略顾问中将邓定远1895-1970 广东雷州广州行辕少将参议邓南骥1891- 湖南新化湖南省保安司令部第一区少将副司令邓裕群1894- 湖北黄梅第二方面军总司令部炮兵指挥部少将参谋长邓演达1895-1931 广东惠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校长孔海鲲1895- 安徽肥东第三十九军第五十六师少将师长孔繁瀛1895-1993 河北任丘第九军第五十六师中将师长甘芳1896-1951 云南盐兴第九军中将副军长甘复1891- 安徽广德第五战区兵站总监部少将副监卢旭1893- 安徽庐江陆军总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卢佐1891- 江西赣州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兵站总监叶蓬1901-1947 湖北黄陂汪伪政府陆军部长上将叶肇1893-1953 广东新兴广州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兼西江指挥所主任丘业深1900- 广东惠阳第三战区江南第一挺进纵队少将司令冯嶷1897- 湖北黄陂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冯秉权1898-1965 广东鹤山空军防空学校中将校长曲峥1897- 山东德州兵工署第三十兵工厂少将副厂长吕济1892-1959 山东清平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副参谋长兼军官总队长吕竞存1897-1967 广西临桂华中剿总中将总参议吕瑞英1890-1943 浙江永康第六集团军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朱庸1895- 湖北武昌国防部第一厅办公室少将主任朱绵1895- 江苏常熟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朱其壤1893- 浙江绍兴军政部马政司中将司长朱春荣1897- 山东寿光少将朱晖日1893-1968 广东新宁广州市警察局中将局长朱焕文1893- 湖北武昌少将华振中1892-1979 广东始兴广州行营少将副参谋长华振麟1893-1962 浙江长兴国防部民用工程司中将司长向庭培1894- 四川云阳第二十军少将炮兵团长四川省会城防司令危成一1893- 湖北沔阳少将处长刘英1896- 甘肃陇西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少将总队附刘古复1895- 湖北广济河北省第十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刘百荣1892- 江苏宝应少将刘克信1893-1941 河北获鹿河北民军总指挥部少将总参议兼参谋长追赠中将刘茂恩1898-1981 河南巩县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将刘金声1895- 河北行唐第六十一军少将参谋长刘秉粹1893- 江西赣县军训部办公厅少将秘书长刘春岭1893- 河北南宫第十七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刘俊义1894- 湖北鄂城第一战区战时干部训练团少将副教育长刘俊钦1892- 河北文安军法执行总监部中将总务处长刘家庆1896- 河南西华河南省漯河警备司令部少将司令刘家鸾1895-1982 天津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少将高参刘家麒1894-1937 湖北江夏第九军第五十四师少将师长追赠中将刘效龙1892-1941 江西宜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兼干训团高级教官刘桐恩1895-1938 河北沧县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高级班少将副主任刘添贵1889- 山西陵川山西省保安司令部少将高参刘培绪1893-1954 河北沙河汪伪参谋本部常务次长许志锐1894-1928 广东曲江第二十六师师长阮玄武1893-1986 安徽舒城第六战区中将参议阮宝洪1895- 海南琼山第六十三军第一五四师少将副师长孙瑞璋1893- 湖北黄冈武汉师管区司令来金章1892-1962 浙江萧山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寿德1893- 浙江杭州第三战区第一兵站少将分监严尔艾1894-1959 云南玉溪第六战区荣誉军人管理处少将副处长芮勤学1895- 河北临漳军法执行总监部少将督察官杜昆1891-1960 甘肃榆中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高参高参室主任杜宏蔚1894- 湖北黄陂少将杜继武1898- 北京第五十一军第一一八师少将师长杜道周1892- 湖北沔阳第八十六军少将副军长兼参谋长李江1896-1972 广东新宁广东省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李麟1892-1941 湖北通城湘鄂赣边区挺进第十支队支队长李汉魂1895-1987 广东吴川国民政府内政部长陆军上将李石樵1893- 湖北浠水湖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李务滋1893-1974 广东从化广州绥靖公署中将高参李讴一1890-1946 广东新会汪伪中央军校广州分校中将教育长李扬敬1894-1988 广东东莞总统府国策顾问李亚芬1895-1943 湖北黄安第六战区总司令部少将高参李杏村1893- 山东沾化河南省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李宝善1895- 河北满城第七十七军第三十七师少将师长李炜如1891-1960 四川仪陇川康绥靖公署中将参军李承岳1890- 安徽阜阳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军官教育团少将教育长李承恩1896- 浙江后勤部少将军事交通督察官李祖华1895- 江苏溧水少将参谋长李笃忱1894- 山东博兴第三十二兵站少将分监李振球1896-1956 广东兴宁第六十二军中将军长李鸿涛1894- 四川巴县四川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杨正坤1891- 贵州镇远骑兵第二军少将副军长吴昊1896- 江西吉安第五师少将参谋长吴轸1895- 江西吉安河南省政府保安处少将参谋主任吴庆之1894- 浙江富阳国防部第一厅第三处少将处长吴伯曹1894- 湖北黄安少将团长吴奇伟1891-1953 广东大埔广州绥靖公署上将副主任吴美让1889- 江西南昌山西学兵团少将处长吴振华1891- 浙江仙居少将旅长吴都骏1894- 江西铜鼓江西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吴遐龄1894- 河南潢川少将吴德泽1893- 江西南康暂编第一军预备第六师少将师长余乃文1895- 广东大埔少将余汉谋1896-1981 广东高要总统府战略顾问陆军一级上将何永启1893- 浙江义乌第六师少将参谋处长何柱国1897-1985 广西容县第十战区中将副司令长官兼临泉指挥所主任沈应时1893-1926 上海崇明第二十师副师长汪世鎏1892-1967 湖北嘉鱼中央军校中将军法执行监汪朝濂1893- 四川阆中整编第四十一师少将副师长宋士台1893-1953 广东花县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参谋张达1895-1967 广东东莞广州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张刚1895-1977 湖北谷城武汉行辕中将参议张理1898- 浙江天台第七十八军少将参谋长张与仁1896-1948 云南姚安新编第三军中将军长张公量1898- 河北河间绥远省政府防空处少将处长张玉挺1897- 河南宜阳东北剿总高参室少将主任张雨村1894- 山东泗水联勤总部第六兵站少将副监张皓然湖北广济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张新斋1895- 山东平原中央军校第四分校学员总队少将总队长陈师1896- 广东兴宁第七战区总司令部少将高参陈祺1895- 湖南桃源郑州绥靖公署副官处长陈一足1884- 广西桂林龙州关少将监督陈大敦1894- 福建福州第七军第一七二师少将参谋长陈开甲1890-1960 江苏泰州江苏省政府保安处少将副处长陈公侠1896-1949 广东南海国防部青年救国团少将总队长陈安乾1895- 江西新建驻豫皖绥靖公署少将参谋长陈芝馨1895-1938 广东罗定中央军校第四分校中将主任陈师许1894- 浙江杭州军政部少将参事陈仲英1892- 广东东莞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陈应麟1896- 广东南海广东部队编遣办公室经理分处少将主任陈宗进1894-1951 四川汉源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办公厅中将主任陈林荣1894-1972 福建长泰中将陈亮熙1894- 四川宜宾第二十九军少将副参谋长陈勉吾1895- 广东丰顺第七战区总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兼参谋处长陈海华1891-1991 广东梅县第四战区军官训练团少将代理教育长陈楚雄1893- 浙江嵊县军政部中将参事邵训1894- 江苏盐城少将青翰南1893- 四川成都川康边区屯垦司令部少将司令范锡庚1894- 河北阜城中央军校少将高级教官范毓璜1896- 安徽合肥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林湘1898- 广东广州后勤部参谋处少将处长林廷华1892-1966 海南文昌国防部中将部员林英灿1898-1939 湖北黄冈第一五二师少将副师长林逸圣1897-1977 湖北黄冈武汉运输司令部中将司令欧阳驹1896-1958 广东中山中央委员广州市市长罗霖1892- 湖南零陵第七十七师中将师长罗为雄1894-1978 广东大埔国防部少将参议罗俊人1891- 江西靖安第九十六师少将副师长罗梓材1896-1965 广东兴宁粤汉铁路警备司令部少将司令罗植椿1893-1944 广东东莞广东省军管区司令部少将参议罗策群1893-1937 广东兴宁第六十六军第一五九师少将副师长金鳌1895- 甘肃临夏第六十八师少将参谋长金巨堂1896-1944 湖北沔阳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军法执行官周长春1895- 湖北黄陂军令部少将高级参谋周浑元1895-1938 江西金溪第三十六军中将军长追赠上将周恒年1896- 天津塘沽陆军大学少将研究委员周维翰1899- 湖北鄂城国军编遣委员会第三编遣区军务局中将局长周毓英1891- 山东诸城整编第五十一师中将师长郑涛1898- 福建闽侯川南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司令郑训晟1895- 福建福州第六十三军第一五三师少将参谋长宗明1894- 湖北汉阳陆军大学驻南京办事处中将处长赵启录1894-1962 江苏丹徒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高参室中将主任赵锦雯1894-1965 云南昆明云南绥靖公署中将参议赵墨农1883-1970 江苏兴化军令部少将参议郝梦龄1898-1937 河北藁城第九军中将军长兼第五十四师师长追赠上将胡达1894-1971 湖南湘阴第三战区第一游击总指挥部少将副总指挥胡翼1895- 四川新津第七十九军副军长胡天乐1893- 广西富川广西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中将保安司令胡克纯1896- 湖北广济少将胡祖玉1893-1931 江西靖安第五师中将师长哈金甲1893- 河北河间第十一军少将参谋长侯文俊1896- 广东曲江桂林行营少将高参段珩1893- 江西九江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高参段树华1888-1953 山西陵川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高参室中将副主任段象武1896-1942 河南安阳第三十八军少将副军长姚东藩1896- 辽宁辽阳第一一五师师长贺自毅1892-1982 江苏南京少将骆应钊1897- 广东花县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少将高参袁业惠1892- 湖北汉口少将袁奉先1892-1950 湖北松滋军训部第十二点检组少将组长袁亮甫1896-1981 湖北公安国防部第一厅中将部附顾祝同1893-1987 江苏涟水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陆军一级上将柴成霖1895- 青海西宁第十七集团军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奚望青1893- 浙江东阳陆军铁道兵团少将司令钱宗陶1892- 浙江诸暨长江上游江防守备区少将指挥官钱振荣1892- 江苏吴县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陆军中将徐方1895-1937 湖北嘉鱼西北剿匪总指挥部少将参谋处长徐旨乾1895-1985 湖北汉阳湖北省军管区少将副司令徐宝鼎1892- 江西乐平第二军官总队中将总队长涂德麟1898- 湖北黄陂陆军大学少将兵学教官高中1893- 四川成都川北军政长官公署少将参谋长高鸿绰1896- 湖北沔阳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郭忏1894-1950 浙江诸暨总统府中将战略顾问追赠陆军上将郭之缙1893- 河南获嘉第九军第四十一师第二七八团少将团长郭学云1894-1925 广东大埔第十一师参谋长追赠中将郭持平1894-1980 浙江嵊县宁波防守司令部中将司令唐泽霖1895-1968 河北献县中央军校军事训练处少将主任唐哲明1890- 湖南东安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唐继麟1894-1958 云南会泽云南绥靖公署中将总参议唐辟衡1894- 湖南衡山湖南省第七区保安司令部少将司令陶汝滨1895- 云南昆明滇黔绥靖公署军务处中将处长陶振祖1891- 湖北黄冈第十六师参谋处长陆军中将黄子方1896- 安徽合肥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黄壮怀1895- 浙江义乌军政部粮秣司少将司长黄志洵1897- 浙江黄岩少将副旅长黄觉民1893- 安徽毫州第五十六师少将参议黄素符1896- 湖北武昌第十九师第五十六旅少将旅长黄得仲1896- 天津中央军校总务处少将处长黄琪翔1898-1970 广东梅县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陆军上将黄裳吉1895- 湖北沔阳少将黄鹤龄1887-1972 广西柳州新编第十九师少将师长黄镇国1898- 广西柳江第十五军第四十三师少将师长萧霖1893- 江西崇义少将萧友松1893- 江西万安军事委员会少将高参萧钟钰1892-1936 湖北沔阳军政部中将军法副监崔伯岳1889- 山西临汾太原绥靖公署少将高参崔秉思1895- 天津武清陆军大学参谋班少将教官梁端寅1897-1966 广东南海广东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章上达1896-1949 安徽桐城第二军官总队少将高级教官章亮基1893- 湖南长沙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章桂龄1893- 浙江安吉宁波防守司令部少将参谋长章履和1894- 浙江嵊县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汉中指挥部少将参议彭位仁1893- 湖南湘乡国防部监察局中将局长彭松龄1895-1969 湖北江陵第七十三军中将副军长蒋炎1895- 安徽霍丘河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蒋斌1890-1937 福建福州西北剿总交通处少将处长斯立1891-1983 浙江东阳交通辎重学校少将教育长葛金熔1895- 江苏如皋第三战区兵站部中将副监董芳1895- 福建闽侯中央军校少将战术主任教官董汝桂1897- 河北雄县第四绥靖区司令部参谋长敬肇谦1895- 四川简阳少将处长韩汉英1897-1966 海南文昌国防部中将参议韩德勤1892-1988 江苏泗阳总统府战略顾问陆军中将覃连芳1886-1958 广西柳州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喻建章1896- 湖北黄陂独立骑兵旅少将参谋长程树芬1895- 湖北黄冈第七军中将副军长傅正理1893- 山东巨野陆军炮兵学校中将教育长温克刚1896-1957 广东大埔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曾则生1894-1939 广东蕉岭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办公室中将副主任谢溥福1894- 江西崇仁第三十六军中将副军长蓝慰援1895- 湖北大冶陆军少将赖恺元1894- 江西南康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部北平行营少将经理处长简作桢1892-1963 广东四会国防部中将部附蔡颐1894- 安徽风台第五战区军官训练团校官训练班少将副主任蔡文宿1896- 湖北武昌湖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蔡海珊1895- 四川酉阳第二十四军第八混成旅少将旅长蔡熙盛1890-1948 上海奉贤江苏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中将保安司令谭邃1895-1939 广东广州第六十六军中将军长谭炳衡1896- 山东历城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师长谭崇赞1895- 湖南攸县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翟紫封1897-1947 天津宁河整编第五十九师第三十八旅少将旅长熊克念1895- 江西新建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教育处少将副处长缪范1892- 浙江瑞安防空学校少将教育长缪培南1895-1970 广东五华广州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樊焕卿1895- 湖北应城第二十六军第三十二师师长樊嵩甫1894-1979 浙江缙云军事委员会战区军风纪巡察团中将主任薛岳1896-1998 广东乐昌总统府战略顾问陆军一级上将薛链1893- 江苏常熟湖南省驿运管理处中将处长魏敷泽1897- 甘肃皋兰青海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魏镇藩1890- 湖南零陵军事参议院谘议。

民国时期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电厂的筹建及影响

民国时期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电厂的筹建及影响

民国时期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电厂的筹建及影响宋迎月摘要: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电厂自1933年开始建设,至1935年4月底正式发电,是民国时期洛阳地区第一座公营电厂。

该电厂开启了洛阳电力工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建国后洛阳电力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筹建与抗战时期洛阳的地位提升有关,不仅是各地电厂积极交流的见证,也体现了江浙电力发达地区对于中部地区电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更为西北电业的开发建设增加了信心。

虽然洛阳电厂的机器设备均采购自英国,其技术、设备多年没有提升,但其兴建极大地推动了洛阳地区的军事、煤炭工业发展。

关键词: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建设委员会;迁都洛阳;洛阳电厂;电力工业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3-0111-03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近代电业的研究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中部地区电力事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很薄弱,多是史料汇编类,个案研究不足,其中涉及洛阳电厂的学术成果多是在文中一笔带过,其筹建过程及影响并未有详细的梳理分析。

本文梳理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电厂(时称洛阳电厂)的筹建原因,概述其建设过程,探讨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对于洛阳电力事业的建设与开发情况,以及电厂对于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一、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电厂的筹建缘起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失利后,日军军舰进驻南京下关,国民政府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基于对日长期作战的考量,不愿签订“城下之盟”的蒋介石决定迁都洛阳,并在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定洛阳为行都。

洛阳是中国交通的枢纽,祖国东南西北的要冲,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形势甲天下”之说,历代帝王争相在此建都。

同年2月,国民政府在主席林森的带领下到洛阳办公,“然各官署军事万急,朝夕工作,断不能长期安于黑暗。

”故决定由行都建设委员会建立一座400基瓦特的洛阳新都电厂,以为开发西北之先声。

“派本会电业室主任晖震,专门委员鲍国宝兼任本会洛阳电厂筹备处主任及副主任。

黄埔军校第七分校16期毕业生刘大廉先生的点滴往事

黄埔军校第七分校16期毕业生刘大廉先生的点滴往事

在孔网卖书与张家界的侯启年先生萍水相逢,他是当地一位著名医生,之前曾在我这买过医学方面的书。

月初我在上海出差时,忽然收到他想找我影印一本黄埔军校同学录的消息,让我一时挺好奇。

后来才知,原来他与黄埔军校第七分校16期15总队毕业生刘大廉有着一段很深的渊源,刘老先生正是他走上医学道路的授业恩师。

机缘巧合下,他从我博客中发现了有关刘大廉先生的记载,于是才有了印书这个事,和我们日后的一些交流。

侯先生发给我一篇名为《廉二先生》的文章,他的这篇大作发表在2017年9月4日的张家界日报上,我拜读之后感慨很深。

刘大廉是湖南大庸人(大庸县,是张家界的旧称),生于1911年(如果按照同学录中的记载,我觉得他应该是生于1918年左右),因在家中行二,故人称“廉二”,晚辈们则称“廉二先生”。

刘大廉自幼天资聪颖,热爱文学,在村中是学问与品行都至高无上的人。

无奈生不逢时,国难当头,遂在同乡汤祖坛将军(时任七分校教官)的介绍下,舍家千里迢迢前往西安,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第16期第15总队。

与被抓壮丁这种被动参军不同,抗战时期投考黄埔军校者绝大多数都是出于个人的主观意愿和朴素的爱国情怀。

当他们走出校门后,就会作为基层军官补充进部队与日军作战,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生命。

黄埔军校有一著名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那时来看,诚非虚言。

图2:黄埔七分校训练场景1941年3月,刘大廉在黄埔16期15总队毕业,旋分配到胡宗南系统的部队任职,具体经历不详。

抗战胜利后,因投考军校的初衷是打日寇,而不愿参加内战,故请长假脱离部队返乡。

我采访过的一些黄埔老人,很多有着与之相同的选择,颇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意味。

图3:刘大廉先生在军校时的戎装英姿刘大廉返乡后一度一贫如洗,后来成为一名中医,从他在同学录中所留的通讯地址看,也许是家学渊源。

在大庸解放前夕,他一度曾被拉回国军短暂任职,这在解放后自然成了无法抹去的“黑历史”,因此历经坎坷也是可想而知。

黄埔军校曾在均县房县办分校6年

黄埔军校曾在均县房县办分校6年

黄埔军校曾在均县房县办分校6年黄埔军校第⼋分校学⽣总队所在地———武当⼭遇真宫黄埔军校第⼋分校同学录上的照⽚,展⽰了当时同学们的学习、⽣活情况。

房县⼈刘鸿烈从黄埔军校毕业取得的证书。

1926年3⽉1⽇,黄埔军校扩⼤改组,成⽴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说起我国近代史上这所著名的军校,和⼗堰颇有渊源。

在抗⽇战争期间,黄埔军校设⽴了9所分校,其中第⼋分校就设在武当⼭下,后⼜迁往房县。

黄埔军校第⼋分校从成⽴到裁撤历时6年,始终都在⼗堰境内,共培养了近万名军事政治⼈才。

这些⼈才多数⾛上了抗战前线,为全国赢得抗⽇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记者罗毅黄埔军校第⼋分校设在武当⼭下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著名的指挥官。

从创办之初,其名字⼏经变化,学校也经历了扩⼤、设⽴分校的过程。

特别是在抗⽇战争时期,黄埔军校⼀共设⽴了9所分校:原来的洛阳分校改名为第⼀分校;在武昌南湖成⽴第⼆分校,后迁往湖南武岗;第三分校成⽴于江西瑞⾦;第四分校为⼴州分校改名⽽来;第五分校成⽴于昆明;第六分校成⽴于南宁,原为南宁分校;第七分校成⽴于西安;第⼋分校成⽴于湖北均县;第九分校成⽴于新疆迪化。

⼗堰市档案馆珍藏的档案显⽰,黄埔军校第⼋分校前⾝系国民党将领李宗仁设⽴的第五战区⼲部训练团。

1938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所属部队在台⼉庄(今属⼭东省枣庄市)重创⽇本侵略军后,向豫、鄂西部地区转移,1938年秋到达⽼河⼝(今属襄阳市)后,襄阳成为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堰的武当⼭地区则为抗⽇防御作战的腹地。

当时的均县北部与河南隔丹江相望,西通陕西、四川,武当⼭为其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尤为重要。

1939年1⽉,第五战区⼲部训练团在⽼河⼝市郊杨林铺成⽴,不久迁往武当⼭地区。

1939年10⽉,国民政府统⼀军事训练机构,将第五战区⼲部训练团撤销,在其基础上成⽴了黄埔军校第⼋分校。

在艰苦的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第⼋分校没有新建校舍,⽽是全部利⽤武当道观作为校址。

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四大分校

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四大分校

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四大分校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了培养立志忠诚于国民革命事业的军事人才,1924年5月,孙中山接受了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随着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及东征、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广州国民政府先后在潮州、南宁、武汉、长沙四地建立了黄埔军校分校,招生总数达8500余人,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共两党的军事政治骨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对大革命时期的四所分校的情况做一介绍。

“粤东的军事摇篮”——潮州分校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胜利后,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广州国民政府根据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东江各属行政公署长官周恩来的倡议,决定在潮州建立黄埔军校分校,并委派何应钦负责分校的各项筹备工作。

12月18日,黄埔军校分校在潮州城湘太马路(今中山路)中段李厝祠举行开学典礼,蒋介石兼任校长(后何应钦),汪精卫兼任党代表,周恩来兼任政治部主任(后刘康候、何正书),何应钦兼任教育长(后王绳祖、邓演达),王昆仑任秘书兼政治教官(后王逸常),李卓元任学生队总队长。

潮州分校的组织机构体现了国共合作的特点。

其军事教育内容及训练全部参照黄埔军校本校,政治教育则着重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和形势教育,课程有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世界革命史、社会主义等15门政治教程。

潮州分校共招收了两期学员。

第一期学员全部是来自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独立第二师及第十四师的下级军官。

1926年6月1日毕业348人,与黄埔军校本校第三期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参加北伐。

6月6日,第二期学员入学,由第一期入伍生大队(原在东江及潮梅地区招考的中学生)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下级军官组成。

年底,380名学员全部毕业,与黄埔军校本校第四期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各军从事军事或政治工作。

嘉禾县山潭村革命烈士名熙公简传

嘉禾县山潭村革命烈士名熙公简传

嘉禾县山潭村革命烈士名熙公简传名熙公为举舜公昆孙,即举舜公来孙良遂公四子,正名盛熙,学名名熙,又常写为民熙,【】号敬芷,生于癸卯年(公元1903年)1八月初十。

年少聪颖好学,随兄名振(盛渊)、名彰(盛典)在长沙入第一师范湖南私立兑泽中学【3】【2】附属小学、就读;1925年考入广东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1930年在国民党张治中部的第八十七师【4】任通讯营营长,后加入南京军官教导团学【5】习,1931年在南京宪兵教导总队任教导营【6】营长。

任职期间为中共地下党员李昌祉密松沪抗战时照片藏一批准备建立京沪联络总站所需的武器弹药、通信设备。

1932年由于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判变革命,供出了在南京白区工作的领导人名单,一批隐蔽在宪兵团的中共地下党员,中共南京军委负责人“蓝小姐”蓝文胜,特工李昌祉先后惨遭逮捕。

李名熙也因此事受到牵连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解除一切职务。

1934年北上河南寻找曾经战斗过的部队,在国民党中央军校总队长祝绍周【7】的介绍下任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一分校上慰队副,少校队副等职。

1938年调任陕西关中师管区中校副团长、上校大队长。

1940年任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七分校上校副员。

作为一个革命军人,北伐战士,李民熙经历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亲眼目睹了蒋介石、胡宗南与人民为敌、背离人心的反动立场。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全面爆发期间,更是对蒋介石集团的悲劣行径深恶痛绝。

1948年,利用在国民党第七分校任上校副员职务之便,组织同乡刘济瀛【10】【8】、曹杰【9】、陈廷杰、谢金堂等十余人在三十八军【11】中秘密成立“中华革命军事委员会”,联络地点设在西安市南郊黄埔村,开展策反工作,并按解放区首长指示,广泛掌握武装力量,组织武装暴动,或伺机起义,积极迎接解放。

1949年5月,李名熙得知:蒋介石进行内战督战从重庆飞经汉中,胡宗南【12】正为蒋介石修整下榻别墅。

李名熙策划在蒋介石开会的会议室及住宅处安放定时炸弹,欲将蒋介石和胡宗南等反动派一网打尽。

黄埔讲课

黄埔讲课

•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组织成立的“陆军 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中正为筹备 委员会委员长,蒋因故辞职,由廖仲恺代 理军校筹备委员长,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 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 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中正为校长,廖 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 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 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 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 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 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 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 (4)叛将榜 由于两党都曾多次分裂,叛将榜指的是相对于两党中央正统而分裂出 去的那些人,包括国民党方面的左派和主张国共合作的力量,共产党 的叛徒,以及两军被俘和倒戈将领 国民党方面 教官: 李济深、邓演达、张治中、邵力子、方鼎英、缪 斌 学员: 一期:陈明仁、彭明治 三期:曾泽生 六期:王 诤 郭汝瑰、廖运泽 共产党方面 教官:周佛海 学员: 三期:余洒度 四期:林彪、白鑫 苏联方面 瓦西里· 布留赫尔(加伦将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1924年3月27日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年6月25日补行 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1924年8月14日军校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六队。1925年9月6日毕业,计449 人。 1925年7月1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 兵队,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毕业,计1233人。 1926年3月8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 。10月4日毕业,计2645人。 1926年4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1480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1929年2月24日 毕业者为718人。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 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1929年5月15日毕业,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1930年9月26日毕业 ,计666人。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 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 月28日毕业,计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 1933年5月20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305人 。11月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0人。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第一批于1936年6月 16日毕业,共计940人。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 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团学生毕业,计605 人。10月25日,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1935年9月28日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 1938年1月20日毕业,计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学生。1938年9月16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1月毕业于 四川铜梁,计669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9月毕 业于四川铜梁,计1510。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成都,计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学生入校。1940年7月21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计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 校,受训铜梁,1939年10月于铜梁毕业, 计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527人。第二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 1941年11月20日毕业于铜梁,计1374人。第三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1942年2月1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030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 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 伍。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 重兵、通信兵7个科。1945年4月14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0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 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年 12月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 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1948年7月7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 通信兵6个科。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你不知道的黄埔军校西安第七分校

你不知道的黄埔军校西安第七分校
程 度 分 编 为 甲 、乙 两 级 ;甲 级 生 受 训I 一
朴、 于厚之 、 莫我若 等
第 十 五 总 队 成 立于 1 9 4 0年 2月 , 原 是 十 七期 十 四 、 十五总队学生 , 先 在 凤 翔
受训 。 后移岳村小江村一带 , 独 立 特 科 大
年 , 乙级 生和 甲级 生 中 选 编 为特 科 者 培 养 一 年 半
基础孑 F 长 安 具 王 曲镇 成 立 抗 战 胜
黄埔军校七分校创办经过
主任有张卓

吴 允 周 等
抗 日战 争 初 期 第 十 七 集 团 军 在 凇 沪 战 场浴 血奋 战后 , 奉 调皖豫边区整训 , 沿
( 1 9 4 6年 1月 ) 并入成都本校 , 成 为
军 官 学校 西安 督 训 处 1 9 4 7年 9月
黄埔 军 校 是 在 国 共 合 作 的 基 础 建 来的 , 尤其 是 在 抗 日 战争 时 期 , 中 国
相 继 组 建 了 九 所 分 校 黄 埔 军 校 西
迁王 曲后 , 政 训l 处、 医务处 先后 成 立 , 政 训 处 又 奉命 改组 为政 训 部 1 9 3 8年秋 会
队 延长 训 I 练期 。 第十 一总队 , 1 9 4 0年 3月 在 兰 州 成
( 四) 第 十 八 期 学 生 两 总 队 即 独 立 特 科 大队 , 少将 总队长有 朱亚英 、 郭歧 、 袁
戎、 李正 光 、 刘安琪 、 黄祖训 、 王 治歧 、 陈
孝谨 、 李周章 、 杨德 亮等 学生依据文化
二、 各期学生总队概况
( ) 第 十 五 期 学 生 计 四个 总 队 , 即
途知识 青年纷纷相率诘缨要 求参军抗击

北伐战争资料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资料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资料黄埔军校(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第六期有武汉分校),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主要过程孙中山和宋庆龄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

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

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

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曾辞去军校筹备委员长一职。

对其原因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除众所公认的财政问题外,蒋介石辞职的深层次原因是对广东政局的现状,尤其是对自己在国民党改组以后未能得到相当的地位和权力强烈不满。

“蒋对一些革命的根本问题,如联俄、联共等,思想上有保留,又不宜公开说出,便在行动上采取消极态度。

”蒋介石辞职“有不满意职位低微的原因,也有玩弄‘以退为进’的政治权术的意味。

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

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

5月5日开始入学。

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我军七所陆军学院的沿革

我军七所陆军学院的沿革

我军七所陆军学院的沿革我军七所陆军学院的沿革1.大连陆军学院——前身是1949年创建于齐齐哈尔的东北军区军政学校,经第二十七步兵学校、第七步兵学校、齐齐哈尔步兵学校的演变,1959年迁至锦州,改名为锦州步兵学校,1973年重建为沈阳军区军政干部学校,1986年6月定名为大连陆军学院。

学院地处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占地560公顷,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

学院专业教学楼、实验楼、电化教学指挥中心、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战术场、射击场、汽车驾驶场、海滨游泳场等教学设施完备配套。

是大连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的牵头单位。

学院设步兵分队指挥.军事指挥、基层政治工作、军用等4个专业,分装甲步兵分队指挥、摩托化步兵分队指挥、营(团)属炮兵分队指挥、高射机枪分队指挥、边防分队指挥、基层政治工作、合成参谋和司务长等8个专业方向。

培训层次有大学本科、大专、中专和轮训,其中基层政治工作和合成参谋专业为现职干部轮训。

2.济南陆军学院——学院前身是湖北军政干校.1949年创办于湖北汉阳,1951年迁至河南信阳,更名为中南军政大学第二分校,随着任务的变化,以后八易校名,1982年称信阳陆军学校,1986年整编为信阳陆军学院,1992年更名为济南陆军学院。

学院地处山东济南,占地16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有齐全成套的教学和生活设施。

学院新建教学实验大楼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设有电化教学中心、实验中心、语音室及16个专修室。

配置微型电子计算机和各种仪器700余台(套)。

图书馆藏书30多万册,中外期刊700余种。

学院办有《济南陆军学院学报》,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条件。

学院设步兵分队指挥、军事指挥、军需和基层政治工作四个专业。

步兵分队指挥专业开设步兵排长队,团、营属炮兵排长队.空降兵排长队。

基层政治工作专业负责轮训现职政治指导员。

学院的培训层次为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中专,并担负政治理论大专的函授任务。

学院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出版发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践说》、《军事辨证法的光辉范例》等一批理论专着,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黄埔·潼关·晋西南——一位老兵的抗战记忆

黄埔·潼关·晋西南——一位老兵的抗战记忆

记 得 他们 的 队伍 叫 “ 韩 国光 复军 ” 。
坚 守 潼关 苦 中作 乐
我们一起考试的有 3 0 0多人 。先考的语文 ,作文题
目是 “ 你 投 考军 校 的志愿 ” ,意 思 就是 你 为 啥要 上 军 校 。
1 9 4 2 年 ,我 从 军校 毕业 ,分 配 到 民革命 军 第
了 ,不 错 。就 是 你 考 不 上 ,我 也 想 办 法 把 你 收 上 。 ” 不
当时蒋介石的zJ L 子蒋纬 国在 _ | 团当连长 ,我
当过半 年 警 卫排 长 。蒋 连长 人 很 和 蔼 ,他 老 婆 是西
华 纱 厂老 板 石凤 翔 的女 儿石 静 宜 ,也很 开 明 ,我 到
去 还 给 我 抓 洋 糖 吃 。大 约 1 9 4 4年 年 底 ,蒋 纬 国调 中第二 。 六师 机 械化 营 当营 长 。
第 一 师 三 团二 营九 连 三排 任 少 尉排 长 。团 长 叫周 寰 , 埔六 期 的 ,对 我很 好 ,把 我 当小 兄 弟看 待 。
我 以前 在 西 安 省立 二 中听过 共 产 党 领导 人 林伯 渠 讲 抗 战 的 报告 ,平 时也 经 常 看 报上 的抗 日文章 ,所 以我 只 用 了 2 0来 分钟 就 交 了个 头卷 。当时 考场 里 有一 位 军 官 ,后 来 才 知 道是 军 校 政 治部 主 任 王超 凡 少 将 。考 完散 场后 ,王 主 任 派人 找 到 我 ,把 我 肩膀 一 拍 ,说 : “ 你 的作 文 我 看
弹很 困难 ,刺 刀 是 棱 的 ;重机 枪 是 水冷 的马 克 沁 ,一
黄 河 是 陕西 和 山西 的界 河 ,当 时 t : t 本 占领 了 L l j O

中国十大军校大学录取分数线

中国十大军校大学录取分数线

中国十大军校大学录取分数线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军校吗?这些高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又是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中国十大军校大学录取分数线,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十大军校大学排名: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肩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培养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与指挥人才,从事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

学校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1978年学校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99年4月,将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校是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15所重点院校和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并获中央专项经费支持的全国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座落在古城长沙,占地总面积5632亩,分为四个校区,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

全校有3个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和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新建的教学大楼,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图书馆藏书160多万册,中外期刊4000多种,并建立了全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检索系统。

校园网实现了与国家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互联。

学校下设:基础部、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理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炮兵学院、工程兵学院、政治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是全国重点理工科高等院校,全军综合型大学之一。

主要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计算机、通信、测绘和信息研究等专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学校是全军最早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

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军队指挥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计算机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测绘工程等3个工程领域可培养工程硕士生。

王曲军官学校成立始末

王曲军官学校成立始末

移, 原驻 地不变 , 只 更名为 “ 中央 陆军 军 官学校 西安督 训处 ” 。任 命吴 允周 为处
长, 嗣后吴允周被调入 成都本校 , 刘钊 铭 继任处长 。 督训处本部下设总务 组、 教育
亭、 胡 嘉骥 、 余 厚之 、 卢望屿 、 张 宰 臣等 。
高级教 官有 : 曾扩情 、 梁干乔 、 余纪忠 、 周

终南 山麓 有一处地跨 湘子河畔 的平坦地 带有个地 名叫王 曲镇 ,它南面是蜿蜒起 伏 的秦 岭 ,北 东两面是连 绵数十里 的黄 土高原 , 向西望是开阔的平原。这里 土质

王 曲军 校 的前 身一
“ 西
俊担任。 每个大队辖四个 中队。 改编后 的
女生大 队 ,编 入了西安军事 委员会军事 干部训练 团第四团( 简称 的“ 干 四团” ) 。 自 改校名后 ,学校 军官几乎都换成 了胡宗
天禄 、 查用钧 、 娄邦彦等。王 曲军校军官 , 均系将级 。有 一些人在解放 战争中调任 军职 , 上前线 指挥作 战 , 后有 被俘 者 , 有 打死者 , 有 经过改造参加 革命 工作者 , 也
有逃往 台湾者 。
等到张大队长回队路过那里时 , 一拥而出, } 组、 政治组 、 经理组等。学- - " k  ̄ r l 练撤销 了 连同跟随他的传令兵 , 都被打的头破血流 , 遍体鳞伤 ,不省人事。学生们达到 目的之 后, 各回原 队, 蒙头大睡 , 当时谁也没有发 觉。 及至发现大队长挨打被伤时, 天色已近
南 的人 。从此 第一期学生 为军校 第十五
期。经过十 多年培训 , 到全 国解放前举办 第二十一期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第七分
校 规 模 之 大 , 超过 了 成 都 的黄 埔 军 校 的

黄埔女军官的世纪情——记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五期学员田茂华

黄埔女军官的世纪情——记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五期学员田茂华

作者: 丁开明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黄埔
页码: 75-7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黄埔军校同学会 女军官 学员 分校 新中国成立 黄埔精神 纪念日 统战部
摘要:201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日。

在徐州市委统战部、民革徐州市委会举办的座谈会上,家住泉山区翟山街道的97岁老人田茂华介绍黄埔军校生活、重温抗战经历、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让人看到一位黄埔女生76年来弘扬"爱国革命"黄埔精神的情怀。

爱国革命结缘黄埔田茂华出生于徐州一基督教家庭,母亲是西关教堂的传教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王曲》和《力行》月刊
描述: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十六期生毕业纪念特刊图片:
描述: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理论期刊[力行]创刊号及续刊
图片:
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王曲》和《力行》月刊
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校本部,设于长安王曲镇城隍庙内,一般常简称该校为“王曲军校”。

学校政治部从1938年创办校刊,即以“王曲”为刊名。

《王曲》内容,主要报道学校一般活动情况,担负教职员生通讯联络工作,还介绍国内外时事与评论。

主编由政治教官方本裕担任。

该刊为八开本,每期约二十多页,多数向校内各单位赠阅,少数对外出售。

到1944年,共出版了四十多期。

《力行》月刊是由政治部副主任余纪忠领导,于一九四零年出版发行的。

远在南昌行营时期,邓文仪组织了个“力行社”,出版过《力行》杂志。

杨永泰(政学系,蒋介石侍从室)被刺身亡,邓文仪涉嫌,派往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后停刊。

当时胡宗南、葛武檠等均系“力行社”成员。

胡宗南为了标榜“力行社”的旧缘,指示出版《力行》月刊。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刊物,内容以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科学术为主,自然科学方面的稿件也刊登。

陈绍奏,王九思、宁一先等先后任主编。

编辑部设
在王曲太师洞,撰稿者多是七分校的各科教官、大学教授等。

发行量也多,除西北各省及河南外,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订阅者也甚多。

其中西北联合大学、河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成都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农学院等高等学府的撰稿者和订阅者为数都不少。

主编宁一先,编委会主任余纪忠,余纪忠的胞妹余忠玲也为这个刊物的编辑出版倾注了不少心血。

[ 此帖被shan801在2008-10-23 23:55重新编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