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书法之卓然超群
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的意思
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的意思
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指的是篆书的优美之处。
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卜辞。
它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别样的艺术风貌,运逝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篆字,又叫印鉴字,因为它们常常被刻划在印章上,作为印章的图案和文字。
篆字与其他字体不同,它有一种独特的特点,就是笔画多而准。
笔画之间构成相倚相承的块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统一协调,形成了紧凑的组合。
篆字朴实、肃穆,是中国书法的纯正传统。
若丹蛇,像红色的蛇,是形容篆字的笔画弯曲优美,像蛇一样从字的一个地方一直流动到另一个地方。
这种独特的笔画风格使篆字的美和艺术价值更加突出。
逸势如飞翔,指篆字的笔画饱满、流畅,十分自然,让人感受到一种飞翔的动感。
这种自然流畅的笔画特征不仅增加了篆字的美感,而且也使篆字具有一种很强的装饰艺术效果。
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古老艺术,其特有的笔画风格让它成为书法中的瑰宝。
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的意思表达了篆书的很多优美之处。
篆书之所以受人们欢迎,
是因为它比其他字体更具有装饰效果,而且也使人能够感受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当代杰出篆刻家大师谷松章五十幅经典篆刻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当代杰出篆刻家大师谷松章五十幅经典篆刻书法作品赏析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
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
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
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
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妙理。
——题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百年风雨,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追忆峥嵘岁月,缅怀先辈风范,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令中华儿女倍感震撼和骄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由于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所以这一个时期的中国画创作是在一种相对狭小的空间中进行的。
处于美术的正统地位的是由延安革命美术传统、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中国模式的现实主义形式。
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色,主要是由这一历史主线规定的。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与艺术自身规律之间的矛盾,启蒙需求与救亡主题的相互制约等,都围绕上述主线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现代历史文化和包括革命斗争、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内的社会运动的种种曲折、变异,都可以在现代美术的山谷中听到回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许多已有成就的老画家的艺术更加臻于成熟,一批新人也开始登上画坛。
新中国从创建到发展,从探索到奋进,从积弱到富强,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体验和难忘的记忆。
漫长也短暂的70年,让一个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经验与教训、激动与叹息、汗水与成绩,伴随着我们的日日夜夜,铸就了今天的自信与荣光。
中国书法,从深厚的传统走来,与新中国一路同行,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今天我们来分享杰出篆刻家谷松章的经典书法作品。
谷松章,1968年12月生,斋号“冠玉堂”。
描写篆书文案的句子唯美(精选两篇)
描写篆书文案的句子唯美(篇一)1. 犹如流韵的云彩,篆书舞动着时光的华章。
2. 纸上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篆书独特的韵味。
3. 篆刻之墨香,透露着岁月的深情。
4. 天工人巧,篆书字迹仿佛星辰之光,闪耀着灵动之美。
5. 柔媚的笔画,展现篆书纵横交错的气韵。
6. 篆书字体犹如流水,荡漾出一幅幅唯美的意境。
7. 寻梦篆书,书写出内心深处的情愫。
8. 寂静的墨香中,篆书蕴含着无限的诗意与想象。
9. 书写的篆字犹如一座座精雕细琢的艺术宫殿,引人沉醉。
10. 篆书字体,如同一只翩舞的蝴蝶,飞舞在纸上。
11. 粗细勾勒间,篆书透露出古典与现代的美妙交融。
12. 横起杆剖开心,篆书文章写意灿烂鲜明。
13. 执笔禅境,篆书世界中弥漫着宁静与祥和。
14. 篆书的韵味不仅仅是一种字体,更是一种美学的追求。
15. 回望过去,篆书将岁月凝结成一抹抹优美的印痕。
16. 篆刻之境,映照着作者内心深处的自由与宁静。
17. 在篆刻的世界里,每一笔都是的那份独特之美。
18. 篆书的用心,如同一笔落地,润泽着文化传承的沃土。
19. 篆字的优雅曲线,沉静而又充满生命力。
20. 粗细交错的笔画,勾勒出篆书独具的艺术魅力。
21. 磨砚的声音回荡在书房,篆书的诗意与温情在纸上流淌。
22. 犹如细雨纷飞,篆书给人以一种温润的触感。
23. 神秘而又玄妙,篆书字体令人醉心其中不能自拔。
24. 珍贵的篆刻艺术,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
25. 篆刻的韵味,如同山水画中的飞瀑,令人心旷神怡。
26. 置身于篆书的海洋中,仿佛与古代智者对话,感悟着生命的奥秘。
27. 波澜壮阔的笔画,流转出篆书独有的精神气韵。
28. 犹如江南烟雨,篆书散发出一种诗意的浪漫风情。
29. 在篆书世界中,每个字形都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品。
30. 篆书的粗犷与细致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
31. 犹如盛开的花朵,篆书的字形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32. 一勾一画,书写着篆书独有的意境与情感。
绝妙!邓石如《四体书册之篆书八闼册》欣赏
绝妙!邓石如《四体书册之篆书八闼册》欣赏
All know,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
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
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
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今天,金石君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邓石如的《四体书册之篆书八闼册》!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等,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晚清著名书法家杨沂孙,篆书《烝民诗》欣赏,学篆书的首选字帖
晚清著名书法家杨沂孙,篆书《烝民诗》欣赏,学篆书的首选字帖前言:声明:本文由清雅阁书画原创首发头条,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篆书是出现比较早的书法字体,他是金文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篆书用笔讲究圆润浑厚,笔划粗细一致,横平竖直,曲线圆转流畅,线条力求挺劲自然。
入纸藏锋逆入,收笔回锋。
其笔划可理解为直线和曲线两种。
笔划要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关键要写出力度。
书家理应全面掌握各种用笔的性能。
不可走极端,长、短并非对立的两种笔,相反二者倒是可以互补彼此的不足。
只会用长锋笔或者短锋笔,都不利于书艺的提高和发展,只会用其中的一种犹如习武者只会使用十八般兵器中的一种一样,若以其他兵器操练,定会力不从心。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创作需要选用不同的笔。
用长锋写楷书是勉为其难,用短锋写狂草也实属不易。
晚清著名书法家杨沂孙篆书《烝民诗》欣赏:书者介绍:杨沂孙(1812或1813--1881),清代书法家。
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举人,官至凤阳知府。
工钟鼎、石鼓、篆杨沂孙、隶与邓石如颉颃。
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
偶刻印,亦彬雅迈伦。
杨沂孙青年时代即爱好篆书。
在常州读书时还结识了好几位'毗陵前辈'。
如经学家、亦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字皋文),惠言的弟弟张琦,长于书印的吴育(字山子)等。
这几位都是乾隆时著名篆书家邓石如的热心推崇者。
杨沂孙的老师李兆洛(字申耆),更与邓氏父子交往密切。
张惠言曾从邓石如学篆,吴育则与邓的弟子包世臣为至交。
所以,耳濡目染之间,杨沂孙早已对邓心存景仰。
他有一篇《跋邓山民楹帖》,充分表达了对邓石如的推崇和心折。
雍容饱满,婉转华贵——王澍篆书赏析
雍容饱满,婉转华贵——王澍篆书赏析王澍的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小篆为基础,在深入学习“二李”的基础上,直追钟鼎文、石鼓文。
在文字结构和形态上主要是对“二李”篆法的继承。
但笔者以为,王澍的篆书风格的形成也并非一味的继承传统,而是在自己广泛取法与大胆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自我风格。
王澍篆书清秀古雅,篆书风格面貌丰富多姿,与其广搜书迹、尽览古今法帖是紧密相关的。
王澍学李阳冰篆书三十年,每作一字,都不敢掉以轻心,必正襟危坐,用志不分,才敢落笔。
他之所以对李阳冰如此敬畏,在于李阳冰“上追史籀,下挹斯喜,足为篆法中权”。
王澍学李阳冰篆书三十年也只是谦虚地称“略得端绪”。
结体石鼓劲健淳古清代中期金石学的兴盛对书家取法对象与审美产生很大影响。
清代前期成就很高的书法家朱耷晚年受金石学的影响,他所临写的《石鼓文》具有明显的金石味与古拙感。
当时很多书家都将篆、隶书法的某些特征贯注到行、楷书体中去,使其具有古朴浑厚的意趣。
王澍将他所理解的《石鼓文》统一于他的篆书作品中,他与其他书家所重视的金石味并不一样,他从《石鼓文》中取自然生动的结构运用到结体较为规整的小篆中。
笔者不禁想象,若不是他长期接触小篆,他还会将《石鼓文》融入其他字体中吗?王澍《铁线阴符经》书于雍正戊申年(1728),结构疏密有致,用笔周到,笔画参差错落,寓巧于拙,将石鼓生动的结字与铁线相融合,用笔遒劲,线条沉静,无一丝火气。
在篆书之后论篆法,更是心得津梁,要旨心传。
“余作篆书,必心气凝定,目不旁耽耳,不外听,虽疾雷破柱,猛虎惊奔不能知也,用是乃得斯喜妙处,当其运思落笔,指腕珊珊作响,到意地处,自谓子昂以后,直至小生。
”小篆结字整体上而言就是以整齐划一为结体特色,但过分地强调整饬必然会导致单调。
这与其所主张的自然变化观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单从“整齐”的角度来理解王澍所谓的“参差”是不全面的。
王澍批评李阳冰写《谦卦》中“征”“四”等字“必欲扩而大之”的有意做法,他认为“有意整齐与有意变化,皆是一方死法”。
篆书鞠云亭滕王阁序
篆书鞠云亭滕王阁序
鞠云亭滕王阁序篆书:
云亭者,天地之间,山岳之阴,为风云所聚,为云霞所浓,故得名云亭。
王者滕公,则在其内筑阁,宏伟壮丽。
阁者,高楼之名,上视四野,下观群山,朝霞映照,暮霭笼罩,其景意境无限,如入其他世界。
夫滕王阁者,古人所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所也。
其中造物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文采之丰,堪称绝伦。
滕王阁序,即为其杰作之一,以篆书书写,则更显石碑之雄浑之美。
篆书,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方式,笔画遒劲有力,气势磅礴。
鞠云亭滕王阁序以篆书书写,体现了其庄重而雄壮的气质。
鞠云亭滕王阁序,以文字形容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以及其中的归纳和寓意。
字字珠玉,句句抒发诗意,读之令人流连忘返。
试看序中那“豪华盛世,无尽春晖”之句,展现出滕王阁的豪华与辉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满目繁花的美妙。
再见序中的那“少陵野老,尚能织雪”之句,描绘出滕王阁的庄严与博大,让人感慨万分。
总之,鞠云亭滕王阁序篆书,以其雄浑壮美的笔势,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丰富意蕴完美地体现出来,堪称经典之作。
墨香集篆书欣赏.邓石如书法作品精选
《四箴四条屏》,篆书,纸本,纵206cm,横31.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屏录宋程颐《四箴》,计12行,行17字。首篆“程夫子四箴”,下隶书“乾隆辛亥岁末古浣后学邓石如敬书”,下钤“邓琰”印、“石如”印。“乾隆辛亥”为乾隆五十六(1791年),作者时年49岁。本幅无藏印。
此屏为邓石如中年时期篆书精作,结构谨严,笔法洒脱自如,突破传统“玉筯篆”的风格,融入金石铭文的书法特点,复掺入隶书笔法,独具婉丽圆劲的魅力。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他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享誉艺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但他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有着不愿媚俗取巧的顽固,以石自比,以顽石自况,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他的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给他写过这样一幅对联: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人生一达这种境界,艺术的深沉和久远便应运而生。
动箴曰:喆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黄宾虹篆书作品(附释文)
黄宾虹篆书作品(附释文)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字,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集大篆文字七言聯紙本縱一七八厘米横二七厘米安徽省博物館藏釋文:耦種野花成小圃醉題卷石當(矛)山賓谼黃樸存集籀古文字鈐印:高蹈獨往蕭然自得黃質私印黃賓虹集大篆文字七言聯紙本縱一三五厘米·五厘米横二○厘米安徽省博物館藏释文:存轡晨興星在樹雕欄夜靜月移花集商周金文丁卯四月黃賓虹篆鈐印:高蹈獨往蕭然自得黃質之印散木集大篆文字七言聯紙本縱一五七·五厘米横二七厘米一九三○年作安徽省博物館藏釋文:樂天尊古應難老(食)德飲和宜永年劼修大兄姻世先生隱居勵節兼精書韓行年七十神明不衰所養有可知契闊日久因集周金文為楹語以博一笑潭濱黃賓虹書于滬上鈐印:賓弘原名質集大篆文字七言聯紙本縱八二·五厘米横二二厘米一九三二年作温州市博物館藏釋文:山林熟魚鳥田舍樂桑麻集周金文曦晨先生正壬申臘月黃賓虹鈐印:賓弘賓弘黃賓虹临口羌鐘銘文紙本縱一一一厘米横三八· 五厘米一九四一年作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唯廿有祀口羌作伐氒辟韓宗口率征秦迮奇齊入口城先會于平陰武侄(寺)侍力口口楚京賞于韓宗令于晉公邵于天子用明則之銘武文□刺永枼無忘吹萬先生郵視口鐘釋文六國書體多于周印相合足資考證古文拜惠嘉貺臨此博笑辛巳之春黃山賓虹鈐印:片石居黃賓虹潭上質印集大篆文字七言聯紙本縱一二五厘米横二八厘米一九四三年作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花錯尊罍參畫趣光生璜璧見文章粟滄先生大雅粲政癸未之秋黃賓虹集金文並書鈐印:癸未年八十黃賓虹潭上質印集大篆文字七言聯紙本縱一三九厘米横二四·一厘米一九四七年作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陸子成書作新語許君集字述古文丁亥黃賓虹集古籀文並書鈐印:十硯千墨之居黃賓虹綠雪軒集大篆文字七言聯紙本縱一二九厘米横二四·一厘米一九四九年作私人藏釋文:鹿疑樵子南華夢龍宿郊民北苑圖維濟先生博粲己丑八十六叟賓虹集古籀文字并書鈐印:冰上鴻飛館黃賓虹印黃山山中人集大篆文字七言聯紙本縱一三八·八厘米横二七·四厘米一九五一年作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繁花院畫有參錯散木匠門無弃遺辛卯八十八叟賓虹集古籀文撰書鈐印:十硯千墨之居黃賓虹黃山山中人大篆千字文紙本縱二三厘米横八一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千字文梁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次韵天地玄黄于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吕調陽繆篆楊萬里詩紙本縱二○·三厘米横九七·四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藥玉船中酒似空水沉烟上雪都融梅堂客散人初静椽燭燒殘一尺紅好風穩送五湖舟(船)萬頃銀濤半霎閑已入江西猶未覺忽然對面是西山楊誠齋詩大篆七言聯蠟箋縱一六四厘米横三四· 五厘米安徽省博物館藏釋文:贊皇世業平泉記樞密新堂畫錦□雅初老伯大人清鑒樸存侄黄質篆鈐印:印文不詳樸丞□□篆书七言聯蠟箋縱一八三一厘米横二一四· 五厘米安徽省博物館藏釋文:星分箕畢永民好雨足桑麻樂歲豐丹生先生清鑒天都黄賓虹篆于滬江鈐印:烟霞散人黃賓虹黃山山中人大篆七言聯紙本縱一三一九厘米横三七厘米温州市博物館藏釋文:王孫善畫有番馬右軍工書若戲鴻澹如上人印可黄山黄賓虹篆鈐印:賓弘原名質大篆七言聯紙本縱一四五厘米横二二· 五厘米温州市博物館藏釋文:雕繪文辭勒金石校雠書史勤丹黄黄山黄賓虹篆鈐印:賓弘原名質大篆七言聯紙本縱一六八厘米横二三厘米安徽省博物館藏釋文:野興清彝望歸鳥文心靈敏識通犀天都黄賓虹篆于宙合樓鈐印:賓弘原名質大篆七言聯紙本縱一三○厘米横二八· 五厘米私人藏釋文:食力寶人如可見灑心瀝肺亦堪居賓虹鈐印:筆取意爲黄質之印賓虹大篆七言聯紙本縱一三○厘米横二八· 五厘米一九二三年作安徽省博物館藏釋文:青水嫩苔留鳥篆绿楊殘葉帶蟲書癸亥十月黄賓虹篆于籀古堂鈐印:片石居黄質之印賓大篆七言聯紙本縱一三八厘米横三○厘米一九二三年作私人藏釋文:動人春色來尋燕入眼决流静見魚律丞老弟大雅鑒正癸亥六月賓虹樸存篆于滬上鈐印:黄質印信樸丞翰墨大篆五言聯紙本縱一三○ · 五厘米横三二厘米安徽省博物館藏釋文:觀劍爲起舞進觴更能歌憲成烟世兄大雅之屬天都黄賓虹集周金古籀并篆鈐印:賓弘原名質大篆七言聯紙本縱一三○ · 五厘米横三二厘米一九二八年作安徽省博物館藏釋文:鍾期會心事幽賞康樂適隹咏清游叔良世二一兄博粲戊辰四月黄賓虹集金文鈐印:黄質之印孟邦大篆七言聯紙本縱一三九厘米横二六· 五厘米一九三七年作安徽省博物釋文:華錯樽罍金出冶笋參劍戟石成林丁丑初夏黄賓虹書于燕都鈐印:冰上鴻飛館黄賓虹黄山山中人大篆七言聯紙本縱一四二厘米横二七厘米一九三七年作安徽省博物館藏釋文:醉有能飲一石丐餘潤足了十人醉丐先生詩名滿天下如白香山陸放翁觥觥大集足嗣響而無疑矣謹輯篆文爲楹語以志欽慕持布鼓而過雷門聊博大噱郢正爲幸丁丑冬日天都黄賓虹鈐印:冰上鴻飛館黄質賓虹烟霞散人大篆聯語紙本縱一二三厘米横三三厘米一九四九年作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鍾期會心事幽賞康樂適意爲静游柱承先生屬己丑八十六叟賓虹鈐印:黄賓虹印大篆五言聯紙本縱一二四厘米横三四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龍友歌天馬漁鄉熟野鳧篆書七言聯紙本縱八四· 五厘米横二一· 五厘米一九五二年作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駒影日輪寶白璧龍文星劍鑄精金壬辰賓虹年八十有九集古文字并書篆書七言聯紙本墨拓縱六五厘米横三○厘米一九五二年作私人藏釋文:和羹鼎實調梅子平檻漁竿長竹孫壬辰賓虹年八十有九集古文字并書鈐印:冰上鴻飛館黄賓虹大篆聯語虎皮箋縱六五厘米横三三· 五厘米一九五○年作浙江省博物館釋文:鈞天樂作魚龍舞大夏功成宴爵齊庚寅初春黄山賓虹年八十又七大篆七言聯紙本縱一四○厘米横三五厘米一九五四年作浙江省博物館藏释文:和聲風動竹棲鳳平頂雲鋪松化龍癸巳之春賓虹年九十鈐印:冰上鴻飛館黃賓虹黃山山中人佳作欣赏金文四条屏临驫锺铭班(斑)马千秋作良史,向禽五岳为清游。
经典的篆体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经典的篆体书法作品图片欣赏篆体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风格,它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与地位,受到许多人的欣赏与喜爱。
现如今,篆体的书法作品得到人们的学习。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经典的篆体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精美的篆体书法作品先有大篆后有小篆。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
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
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
笔画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优秀的篆体书法作品图片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
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
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
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二八国文字的结晶。
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
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
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同一天下,将年龄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
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
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
同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
籀篆的定义实同'籀文',即'大篆'。
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认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