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编导创作任启彤
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编导意识分析
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编导意识分析作者:任奇伟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23期摘要:现如今,随着人们对于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电视纪录片所带来的视听感受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电视台对于纪录片摄像师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同时,为了通过镜头将最真实的场景展现给观众,摄影师的编导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首先叙述了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意义,以及摄影师具备编导意识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体现;其次,分析了对摄像师编导意识的相关要求;最后,提出了增强纪录片摄像师编导意识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编导意识;重要意义;相关举措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02一、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更加严格。
电视纪录片在近年来因为其能够表达真情实感深入观众的生活,而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比如,记录中华美食的《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特色美食,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性。
摄像师通过记录美食从种植、采摘到制作的全过程,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食,更展现了人们的生活日常,缩短了纪录片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人们可以产生共鸣,在欣赏美食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细节中的点滴。
摄像师在拍摄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拍摄手法,将美食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中。
记录我国发展过程的《大国崛起》,通过重大转折的发展历程变化与现代生活相互穿插对比,让观众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前进的步伐,感受到生活的变迁。
电视纪录片不同于影视作品,在拍摄的过程中要追求客观与真实性,不能有任何一丝的非客观情感表达以及虚构的事件出现,要记录客观真实的生活变化,拍摄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这是每一个纪录片摄像师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此基础上,还要发挥编导意识,能够把控拍摄前后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并且要规划好拍摄过程中的细节,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与感动,以方便后期作品剪辑的过程中,有更多的生活以及情感细节可以加入其中,让内容更加丰满、完整、流畅。
电视纪录片的情绪
电视纪录片的情绪作者:王慧娟来源:《声屏世界》 2015年第12期王慧娟编导在节目创作过程中必须紧密围绕主题,下意识地给节目一个情绪定位,而根植在节目中的情绪是传递主题思想的手段。
电视纪录片创作正是依托情绪载体,将中心内涵传递给受众,从而感染受众、打动受众。
一、人物故事与活动场景的选取对情绪的直接体验。
对于不同的人物故事和活动场景的选取,体现作者的主观意识,为表达主题思想而服务,通过主题思想的表达传递给观众一种直接感官体验,这就是某种“情绪”。
自然环境类纪录片《大漠长河》,开始选取了几个生活在土地不断被沙化的村庄的场景,一队被逼得一再搬迁的农民,远离生养栖息的家园。
他们望着漫天的飞沙,脸上写满了迷茫与绝望。
观众观赏到此,会与村民一样感受到周围是无边沙海,生活被沙尘暴重重淹没,一种压抑与绝望的情绪不由得从内心生起。
作者接着一转视角,选取了几个不怕沙尘暴,专门寻找沙尘暴最猖獗的沙地来承包的村民。
他们憎恨沙尘暴,下决心要整治它,尝试各种方法种植耐沙耐旱的灌木或林木。
最后几千亩的林木成活了,并且不断地向沙漠推进。
看到成功逼退部分沙化土地,一片片望不到边的绿色林木迎风招展,内心被沙埋的阴霾一扫而空,转而对沙化变成绿色有了希望,产生了欢欣的情绪。
这两种情绪体现了作者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沙尘暴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有信心与决心找回绿色的家园,是还有希望的。
选取不同人物的活动场景,表现的主题思想也不同。
《真情》栏目选取的场面大多是人物矛盾激发,从而产生语言或肢体冲达突场景,导致人物之间相互伤害而使他们痛心顿足,生活陷入无助与困顿之中。
这样的场面给观众是一种哀伤的情绪,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
如果主人公有了阳光的生活,观众也会跟着松一口气,微笑写在脸上。
这样《真情》栏目宗旨也就达到了,它要的就是人世间的悲与喜、爱与恨交织的生活最本质的真实情感流露与感叹。
二、画面色调对情绪的冲击力。
作品画面色调的运用非常重要。
不同色彩直接给观众不同的视觉冲击,这会产生不同情绪反应。
试论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以纪录片《兴安岭上》为例
20202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人类的各种艺术创作所表现的对象可谓是包罗万象,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但是这些所有的艺术作品的背后所体现的终极精神内涵,都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
纪录片出现不过百余年,是一个年轻的艺术门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关注人类自身真实的生存状态为己任,并以此严格地区别于其它的艺术门类。
而纪录片的主题多数与人类有关,其它比如自然地理类纪录片,记录的是自然风光或是野生动物,但是纪录片主旨仍然是在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一、主角担当:人物的塑造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意义重大毋庸置疑,人物是大多数纪录片中的主角,他是故事的经历者和演绎者,是纪录片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他的感情流露和命运起伏引领观者进行情感体验。
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事关一部纪录片的艺术水准和核心质量。
纪录片创作者如何细致观察记录人物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经过提炼加工,运用各种视听语言刻画出一个个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准确反映出人物的生活状态并折射出以人物为代表的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从而提升整部纪录片人文价值,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片中人物十分出彩的纪录片佳片不断,比如《摇摇晃晃的人间》、《生门》、《镜子》、《我从新疆来》等等,而2019年由国家广电总局立项,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团队推出的农村现实题材纪录片《兴安岭上》,在央视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把镜头对准了伊春上甘岭林业局溪水经营所的几户普通林区职工的生活,通过一个个质朴、鲜活、生动的人物,讲述了林区人在转型期既艰难又充满希望的故事。
片中人物看似平凡,却如串链珍珠,散发着动人的光彩。
二、人物策划: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纪录片创作者要充分了解拍摄对象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性格特点、人生规划等等,对拍摄对象未来的人生轨迹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并结合自己纪录片所要表现的主旨和价值取向,综合评判这个人物是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拍摄对象。
浅谈电视纪录片中蒙太奇的特殊魅力
浅谈电视纪录片中蒙太奇的特殊魅力作者:步佳欣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0期【摘要】纪录片创作中,我们都知道纪实是纪录片的首要目的,而纪实并不排斥蒙太奇。
本文通过三个时期的纪录片代表作《幼儿园》《再说长江》《舌尖上的中国》,具体分析蒙太奇的独特艺术魅力和表达方式。
【关键词】纪录片;发展与演变;蒙太奇;蒙太奇思维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24-01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日趋完善和成熟,让人们眼前一亮。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虽然剪辑只是后期处理的一部分,但是在整体的纪录片创作中,应用何种剪辑组接意识确实是贯穿整个纪录片创作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纪录片的起源说起电视纪录片的起源应该退回19世纪末,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影。
随后不久,故事片的雏形开始出现,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打起了纪录片的第一枪,随后出现的相似的电影也是故事片的雏形。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这部纪录片是美国人罗伯特·弗拉哈迪亲自去往北极圈所做的拍摄,给纪录片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和境界。
另一位开创新闻片新格局的人,是苏格兰的约翰·格里尔逊。
人们把这两人和尤里斯·伊文思及保罗·罗沙称为“纪录片之父”。
二、蒙太奇的电视性作用在纪录片的发展和演变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纪实,纪录片多了更深层的要求。
在纪录片创作中,我们都知道纪实是纪录片的首要目的,而纪实并不排斥蒙太奇,更确切的解释是纪录片需要蒙太奇思维。
具体而言蒙太奇的运用有以下几个作用:(一)能够通过镜头的剪辑和组合,声音和画面的配合,给观众带来连贯新鲜的视听感受。
通过蒙太奇技巧和表现手法的使用,可以使得原本不相干的镜头做不尴尬的无缝式的衔接,达到传达拍摄者特殊寓意的意义。
(二)正确地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的特点。
一部纪录片,素材镜头在内容、构图、场面调度、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等条件均不相同,所以在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时候,就需要根据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新的创作以适应不相同的条件。
游走的剪刀——故事片与纪录片剪辑的创作思考
游走的剪刀——故事片与纪录片剪辑的创作思考文/北京电影学院2015级导演系在职MFA 姜富海故事片剪辑“针脚”细腻、纪录片剪辑略带“毛茬儿”。
这大概是我听过的对二者最生动的形容。
再深入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故事片的剪辑是在完成叙事,纪录片则需要构建叙事。
二者都会在叙事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影片风格,通常状况下,故事片剪辑主张张扬情绪、放大细节、凸显冲突。
而纪录片剪辑中,需要隐忍情绪、含蓄表达、呈现真实。
对于剪辑师而言,纪录片的剪辑实际上更具挑战。
因为剪辑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思考来构建结构和寻找风格。
但是随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故事片,同样需要剪辑师以其独特的剪辑思维来重新梳理结构。
这样看来,剪辑师在后期的工作中,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编剧能力。
本文将采用逐层递进的研究方法,结合实践对剪辑思维进行思考。
首先是对剪辑思维的总结和梳理,再通过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分别阐述剪辑思维在故事片与纪录片中的应用。
接着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综合阐述两者之间的异同。
归纳出二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不同侧重以及二者之间技巧层面的相互借鉴。
最后则是个人由于参与剪辑师研究项目的关系,对于剪辑师这一职业的思考和认知。
事实上,通过对实践的再度思考,不仅可以梳理出不同影片中剪辑思维的不同侧重。
也可以从中隐约看出,剪辑在电影工业高速发展的当下,其扮演的角色已经越来越重。
这无疑为剪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剪辑工作的重要性。
14152017年,我参与了导师周新霞老师的艺术学项目:中国当代电影剪辑师研究。
三年来,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剪辑师,这让我受益匪浅。
随着项目的推进,也让我对剪辑思维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考和认知。
与此同时,我个人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参与了故事片《乱世豪情》和纪录片《我跟着你》的后期剪辑工作。
其中《乱世豪情》属于典型的商业影片,而《我跟着你》则是独立纪录片。
系列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叙事方法与效果探析
系列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叙事方法与效果探析【摘要】《了不起的匠人》系列纪录片采用了多种叙事方法,包括采访匠人、展示技艺和述说匠人故事,通过这些方法成功地传递了匠人的精神。
叙事效果表现在感染力强、传递匠人精神和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等方面。
制作团队选择了合适的叙事视角,让匠人故事触动人心。
观众对该系列纪录片普遍评价较高,认为其对观众的影响深远。
在未来,可以继续探讨纪录片叙事方法与效果的创新,进一步提升影响力。
《了不起的匠人》系列纪录片在叙事方法和效果方面取得了成功,并将继续影响观众,传承匠人精神。
【关键词】匠人、纪录片、叙事方法、叙事效果、影响、观众、匠人精神、情感共鸣、传递、制作团队、视角、评价、成功、发展、探讨、展望、触动、关键词1. 引言1.1 介绍《了不起的匠人》系列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系列纪录片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匠人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对匠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故事进行深入记录,展现他们执着、坚韧和对工艺的热爱。
这部纪录片通过镜头展示了各种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匠人精神。
《了不起的匠人》系列纪录片以真实的镜头和动人的故事吸引观众,给人以触动和启发。
每一位匠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工艺技术,他们通过手工艺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出了匠人们对工艺的专注与执着。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对匠人们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通过展示匠人们的技艺和故事,观众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统与魅力,也可以被匠人们顽强不懈的精神所感染和启发。
《了不起的匠人》系列纪录片让观众感受到了匠人们的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让人们更加珍惜传统文化的珍贵性。
1.2 阐述对纪录片叙事方法与效果的重要性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效果对于影片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叙事方法决定了影片的呈现方式和故事表达方式,直接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接受程度。
采访匠人、展示技艺、述说匠人故事等方法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匠人们的生活、工艺和精神内涵,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影片吸引和感染。
一首生命的赞歌——浅析纪实片《生命的礼物》的艺术特点
2020/12下一首生命的赞歌———浅析纪实片《生命的礼物》的艺术特点阴马玥莹摘要:伴随互联网和科技手段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节目更加强调和追求时效性,又因受节目时长、播出时段固化等影响,使得节目在制作上易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内涵和对主题的深层思考。
而有一批电视制作人依然能在“快餐式”的生产样式中,保持初心、深度挖掘,创造出了具有较高艺术品位和社会影响力的电视节目。
文章从创意、美学、镜头运用、后期配音等方面,对《生命的礼物》的艺术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纪实片长镜头“代入式讲解视角”真实的力量“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用奉献去拥抱”,这是出现在电影《生门》中最开始的镜头里的话,而泰戈尔的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纪实片《生命的礼物》。
下面对此纪实片进行简单的分析:节目创意《生命的礼物》这档节目是由北京卫视自制的一档大型公益活动,此节目给予自己的定位是———“治愈系”。
通过打造“全中国12间最阳光的病房”,向生命致敬;感受生命的顽强,传递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更以温情的方式传递向死而生的力量,独具匠心。
这档节目首先聚焦于生命本身,同时又从纪实的角度探微社会医疗状况,在这里,“有时是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话得到了深刻而充分的诠释。
在表现对生命的尊重的基础上,更有另外一层含义是体现行医真谛,进而起到缓解医患关系的作用。
纪实片里美的体现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一直在探讨美是什么这个话题。
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的道家则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对于美是什么的答案有很多,在了解到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就要明确“美”和“美的”这两个概念。
凡是美的那些东西就是美吗?如果只有美的东西才能叫做美的话,那么罗丹的《欧米哀尔》就不会被普遍评价为艺术上“化丑为美”的上乘佳作,断臂维纳斯也不会成为被人熟知的经典了。
因此,美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美的。
正如《老子·十二》中的一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就是这个道理。
编导生满分影评范文(精选15篇)
天明导演的《百鸟朝风》以唢呐艺人游天鸣的回忆旁白开始,写实般地记录了乡村的班子的消亡过程。
旧时的焦三爷是唢呐这项民间技艺由盛至衰的人物代表,凭借一的《百鸟朝凤》能够收获乡民敬仰。
凭借唢呐这门技艺,焦三爷撑起整个焦家班,在乡里衣食无忧在国产作品良莠不齐甚至烂片横行的今天,这样一部制作用心认真的作品真的是少见。
作为大师级电影人,吴天明导演的《人生》《变脸》《老井》都曾是电影界的经典这部《百鸟朝》则帮他赢得了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
《百鸟朝风》原本是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流行的唢呐曲翻检记忆,最直接的印象是豫剧《抬花轿》中的配乐。
印象里这首曲子明快喜庆、曲调婉转多变,中间夹杂的各种鸟鸣灵动逼真。
但是电影中的“百鸟朝风”,不仅背景换在了八百里秦川大地,旋律也跟我记忆中的大不相同。
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完整的演绎过这首曲子,但是展示出来的片段,节奏缓哀伤,与剧情结合,更有一份直切心底的悲壮,果然已经不是我听过很多遍的那支《百鸟朝》所以我想,这支《百鸟朝风》应该是代指,用一曲“百鸟朝风”代指那些曾经辉煌如今暗淡的传统艺术技艺。
能够受的住《百鸟朝风》礼遇的也必须是德高望重的人,党同伐异驱除异已者,即便是位再高,也由焦三爷一锤定音。
村长,对一个本分乡民来说,已经是土皇上了,其孝子贤孙在葬礼上的颐指气使,足以见其村长父亲的日常做派。
但焦三爷凭借技艺,足以与权重音抗礼,因为《百鸟朝凤》只能吹奏给符合“朴索道徳价值”的“德”人、因为拥有对“德”进行判定的最高地位,焦三爷享受着生活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坚守着对“德”的千百年来形成的定义电影故事的时间跨度达十多年。
导演借助镜头语言的组合,让观众看着老一代匠人老迈病逝、新的一代匠人成长坚持。
在这样的一个跨度中,浓缩了传统艺术盛而衰、衰而伤的无奈,虽然浓缩的也只是截取的时光片段。
唢呐匠人真正辉煌的时光,只在焦三爷的讲述之中电影大篇幅表现的,还是传统艺术被忽略、被轻视、被淡漠。
浅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
浅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作者:王佳茵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0期摘要:《人生第一次》是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策划推出的十二集系列人文纪录片。
节目通过蹲守拍摄,撷取了12个对中国人意义重大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进社会,从成家、立业到养老,许多“第一次”串联起我们人生的重要节点,描绘中国人真实的一生图鉴。
这部纪录片以平淡真实的叙事策略,在2020年开年脱颖而出。
关键词:纪录片;叙事策略;《人生第一次》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0-00-02一、故事化的叙事策略(一)配音演员深情讲述传统纪录片都是请专业配音老师解说,解说风格比较统一,专业化程度也很高,对于不同纪录片的解说背景,情绪也都是恰到好处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长期以来,大众看到的纪录片差不多都是那些熟悉的配音老师解说的,由于配音的标准化和过于完美性,观众已经很难从纪录片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
《人生第一次》作为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纪录片,每一集都会请一名明星嘉宾,来到录音棚先对纪录片进行观看,在观看完每集拍摄的内容之后,作为“观后感”的讲述人去配音,更多的是要求他们有感而发,对专业性和完美性的要求有所降低。
在观看完纪录片之后,有的讲述人潸然泪下,有的则激动澎湃,在此感情基础上,再进行配音,这样的配音更加有代入感。
这样的配音,可以更好地在节目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实现一种交流和互动。
整个纪录片一共有十二集,每一集讲述的主题也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主题,请来的配音嘉宾也是不同的。
例如在第一集《出生》这篇故事当中,请来的讲述人是演员涂松岩,他自己是有一个儿子的,看完之后就产生了共鸣,并且深有感触,感叹自己当时也能记录一下妻子的生产、儿子的成长状态该多好。
在这里,配音嘉宾同样作为父亲的角色,更能与纪录片中同样作为等待妻子生产的父亲角色产生共鸣,在有感情的基础上进行配音,更能打动观看者。
电视纪录片节目中编导意识的表达
电视纪录片节目中编导意识的表达作者:佟姝慧来源:《记者摇篮》2018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获得广泛赞誉的《舌尖上的中国》在第三季开播前期,就在网络上迎来了网友广泛的热议。
如此影响力的背后,则是由于纪录片从选题、拍摄、编排等方面都具备着极高的素质从而换来的。
这必须要求纪录片的编导具备极高的编导意识,并在纪录片中将编导意识有着出色的表达。
因此,如何能够让电视纪录片充分表达出编导意识,是创作优秀纪录片素材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编导编导意识表达制作纪录片从选题到制作成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编导对其进行严格的把控。
而若想制作出一档出色的电视纪录片,编导除了需要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较高的编导意识。
只有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编导意识,才能保证纪录片的画面和主题能够有更好的衔接,进而展现给观众。
一、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1.编导意识是编导素质的表现。
编导意识是编导在电视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编导是否具备优秀的编导意识,是电视纪录片制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纪录片初期的选题开始,便需要编导利用优秀的编导意识对其进行合理的构思。
而对于纪录片的类型、镜头画面的风格以及纪录片后期剪辑的方式,都需要编导在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认知。
由此可见,一档电视纪录片的整个制作过程,都有编导意识的参与,可以说编导意识是决定纪录片整体水准的一块试金石,也具有展现编导职业素质的作用。
2.编导意识是编导情感的表现。
一档电视纪录片的制作风格,是需要编导将自身对于纪录事件的个人理解,倾注在整个作品中。
编导需要通过画面、声音的传达,让观众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编导对纪录事件的个人理解,从而更好地抒发出纪录片的整体情感基调。
而编导意识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便是能够将编导的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从而让纪录片充满个人的作品风格与色彩。
编导将个人理解与情感展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增强纪录片的故事性。
浅析纪录片剪辑
浅析纪录片剪辑作者:程楠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1期【摘要】2016年暑期上映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让很多观众重新认识了导演陆川,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纪录片。
好纪录片是拍出来的,更是编出来的。
在一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剪辑是尤为关键的一步,是导演表达主题、阐明思想的最终途径,也是观众接受信息的唯一渠道。
【关键词】纪录片;剪辑中图分类号:J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98-02纪录片创作从前期选题开始,就必须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共同运用到实践中。
纪录片的剪辑,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对影像的处理,是将画面、声音进行蒙太奇处理的过程。
一、剪辑意识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一直强调编导思维,这里也包括了剪辑意识的控制。
剪辑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不仅仅是属于后期制作的一个技术性环节,而是渗透到每一个工作部门和创作过程——从采访到撰稿,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剪辑意识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围绕剪辑和配合剪辑的思维活动。
客观生活本身是无视点的,选择视点是控制观众独特角度、控制观众思维方向的有效手段。
纪录片在没有人为设计的情境下,通过剪辑保持叙事完整的前提下,同时增强影片的故事性。
纪录片的故事性,是在剪辑师的操作下显现出来。
一个精彩的故事,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讲述手法,在时间前进式或后退式的平铺直叙下,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这就要求剪辑师能够打破常规,打破传统叙事模式,打破所谓的标准原则,重新对画面进行组接和叙事,让纪录片散发独特的魅力。
二、剪辑艺术(一)画面性影视剪辑实质上是镜头的选择与组合,即从前期拍摄的大量素材当中,选择合适的镜头,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进行排列组合,选出最佳的镜头组合顺序,然后寻找恰当的剪辑点联接镜头。
纪录片和其他类型影片相比,为了强调素材的真实性,在拍摄时不会过多地对现场环境进行干预。
由此,拍摄过程中必须注意镜头的景别、构图、角度等问题,在后期剪辑过程中,强调纪录片的画面性。
浅析电影纪录片《—十二》的成功之道
浅析电影纪录片《—十二》的成功之道作者:王琦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11期[内容提要]做为国内首部票房过亿的院线纪录片,《二十二》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现象。
主创团队在制作和宣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社交媒体的作用,为影片塑造了良好的前期口碑;在档期安排方面突出了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的意义,并且借助《战狼2》的辐射效应实现了逆势上扬;在内容处理方面改变了“慰安妇”题材的悲情套路;在立意上顺应时代的呼声,用宽容的心态和开阔的胸怀展现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气度。
这些成功的经验对当前中国院线纪录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纪录片;新媒体;院线;叙事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创新高已成为‘新常态’,展现了中外电影史上罕见的‘中国奇迹’”【l】。
然而这个“奇迹”却和纪录片并无多大关系。
作为电影的最初形态和重要类型,纪录片所具有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自然毋庸置疑,但是多年以来,纪录片留给中国观众的印象却始终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特别是院线纪录片,几乎很难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以近两年为例,2015年共有13部纪录片进入院线,票房总计3163万元人民币【2】,2016年共有12部纪录片进入院线,票房总计8293万元【3】。
这和中国电影产业蒸蒸日上的整体趋势显得格格不入。
然而,2017年月14日上映的“慰安妇”题材国产纪录片《二十二》却一扫院线纪录片以往的颓势,以1.7亿元成为中国院线纪录片的票房冠军,很多人认为《二十二》的成功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是仔细分析,这种“偶然”与当前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把握好这种联系,对于推进院线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保护电影生态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社交媒体、完成口碑积累如何让观众在走进影院的时候选择观看纪录片?这是一直困扰着院线纪录片发展的核心问题。
通常情况下,观众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高投资、大制作、有明星助阵、话题性十足的娱乐性影片,而纪录片这种主题相对严肃、炒作相对困难的类型自然就容易受到冷落。
浅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创作手法
浅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创作手法作者:朱青城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9期摘要:《人生第一次》是由央视网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拍摄的12集人文纪录片,一经播出便获得一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2分。
本文从《人生第一次》的叙事手法、拍摄方式、视听三方面出发,对其创作手法进行解析,切实反映纪录片中人文关怀、价值引领和中国人精神特质的传递。
关键词:《人生第一次》;叙事;拍摄手法;解说词《人是第一次》选取十二个对于中国人而言最为重大的人生截面——出生、上学、成家、立业、养老等人生中不同的阶段,空间上分布于医院、学校、军队、村庄、工厂等不同场景。
12位导演蹲守拍摄和12位声音各具特色的讲述人的讲述,将人生的重要节点串联成一幅表现万千中国人的“人生图鉴”。
一、多元化的叙事手法(一)总体递进的叙事方式递进结构思维,是指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切入让结构单位的内容保持一种前后相继的逻辑、时间或空间关系的一种结构思维方式。
递进式叙事方式具有强烈的叙事逻辑性,以时间为轴线的递进式叙事方式,是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人物或事件进行有机的整理、组合。
《人生第一次》以“人”为探讨的目标,在创作之初的主题是“记录每个平凡中国人的高光时刻”,不难看出导演将生命线为时间轴,将十二个单独的人生断面串联起来,在《人生第一次》从生到死的线性叙事中,每个人生断面的主角不同,但又可将故事整体看作是一个人的人生,以达到影片整体代入感。
(二)有逻辑的并列叙事语法《人生第一次》由多个故事组成十二集系列纪录片,通常一集包括两到三个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通常出现在一个场景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成可续性素材呈现在观众眼前。
第十集《退休》主要讲述了退休老人如何在老年大学中再次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拥抱自己的生活。
在横向时间和纵向空间的的同一点下,三组人物并列的故事丰富了退休老人在老年大学学习生活的内涵。
这些故事没有孰轻孰重,以并列的的语法从不同的维度讲述,将实现遗憾、相伴和热爱的情绪注入此时此刻的人生节点,营造出立体的故事。
守正创新,润物无声
守正创新,润物无声作者:戚平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2期摘要:编导意识贯穿于整个纪录片,是编辑价值观的体现,能够突出纪录片的核心价值,让观众领会到故事的意义和内涵。
纪录片的关键就在于其真实性无可比拟,生活中有那么多画面,而纪录片所能展现的只是它的零零碎碎,编辑要通过编导意识,将这些零碎的画面组合起来,使纪录片既具有真实感又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可以展现出艺术气息,这就需要编辑的编导意识,拿捏好纪录片中的细节,将拍摄的画面有机结合起来,传达纪录片所蕴涵的思想。
本文结合具有代表性的电视纪录片,分析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为新时代电视纪录片的编辑创作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编辑;编导意识;守正创新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2-0085-02随着近些年来纪录片的大火,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纪录片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舌尖上的中国》《王朝》《大国重器》《国家地理》等,这些成功的纪录片无不具备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度的思想,使观众产生共鸣。
电视纪录片都是以真实的素材作为依据,强调将客观事物进行真实的展现[1],编导的责任就是通过自我的介入,将这些真实的故事巧妙地融合,深化内涵并提高其艺术性,一部纪录片拥有大量的素材,但纪录片不可能只是将这些素材不做任何修饰地展现,这样就会降低它本身的价值,但怎样将这些素材整合,形成具有深度的纪录片,这就需要考量编辑的编导意识,纪录片最终展现出的效果与编辑的编导意识休戚相关[2],所以编导意识是整部纪录片的关键所在。
一、電视纪录片中编导意识的重要性(一)编导意识体现了编导的素养编导意识是电视纪录片编辑的基本素养,一部好的纪录片能反映出编辑的编导意识,而要想与观众产生共鸣,得到观众认同,需要编辑形成自己的创作节奏,把握纪录片的走向与自我的介入角度,有效传达出纪录片中所蕴涵的思想。
摄影师在拍摄中不会按照编辑的想法进行,因此编辑要灵活运用各种拍摄画面,结合一定的技巧对画面进行设计,分析镜头并进行捕捉[3],在拍摄过程中,被拍摄的人物会本能地有所掩饰,不完全展现真实的自我,所以编辑在进行镜头选取时,要去除那些装饰性的镜头,将真实的故事和情节还原给观众,同时在拍摄时要注意抓取人物最为细节的面部表情,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浅谈电视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
纪录片的题材决定了它的内容,编导意识主体性 的发
市场游戏的规 则和动态形势 ,以此 满足玩 家的基本需求。 【 参考文献 】 1 】毛宁 .浅析数字媒体 艺术游戏制作发 展 中的技 术应 用 [ J 】 3 D 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对游戏制作带来 了发展机遇和挑战, [ 0 1 5 ,0 3 : 2 8 5 . 传统游戏有 了极大 的突破 ,因此必 须加大对媒体数字游戏 艺术 科 技 ,2 [ 2 ]昊志广 . 数字媒 体艺术祷戏制作发展 中的技 术应 用分析 [ J ] 的研发 ,提升数字媒体艺术游戏的发展速 。 科技传 播 ,2 0 1 5 ,0 3 : 1 0 0 - 1 0 1 . 5 。 结语 【 3 ]孙 宇 宁 .试论 数 字媒 体 艺 术游 戏 制作 发 展 中 的技 术应 用 … 通过对 以上 问题 的明确 分析 可 以看 出:数字媒体技术 理论 ) ,2 0 l 5 ,l l : l 4 3 . 游戏 的设计和发展要求需要 同网络技术相互结合 ,有利于 现代装饰 ( 【 4 】 曹晓丽, 谭萍 . 浅析数字媒体技术下电子游戏发展与创 新[ J ] 全面推动游戏各个环节的发展 ,不断遵循游戏制作的创新 0 1 5 ,2 4 : 7 2 — 7 3 . 理 念,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扩大游戏 的发展领域,提升我 中 国报 业 , 2 [ 5 ] 刘家铭 , 昊志广 . 数 字媒体 艺术游戏制作的表现特性研 究 … 国综合 国力 的发展。
【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编辑 ;编导意识
【 中图分类号】G 2 1 3
1 , 弓 l 言
【 文献标识码l ,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5 6 2 4( 2 0 1 6 ) 0 6 — 0 0 3 4 — 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纪录片编导创作——《炼玉》创作报告摘要:纪录片是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没有剧本比照,强调客观再现,同时一定要融入创作者自己的思想来架构整部片子,将片子的人和物丰满起来。
作为纪录片的编导,负责整部片子的选题、准备、解说词、拍摄以及后期一系列艺术活动。
本文主要阐述了选题和主题的确立、过程中的具体事务,和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细述了纪录片中编导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并与自身实践相结合,获得的经验感悟。
关键词:纪录片编导策划基本素养经验一、绪论中国是个具有多民俗文化的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铸就了伟大的华夏文明。
从古流传至今的景德镇陶瓷一直受到国人乃至其他国家的人民喜爱,现在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品主要讲述陶瓷匠人黄国军的故事,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展现当代社会缺乏的“炼玉”精神,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编导的创作思想(一)编导的核心作用编导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敏锐的洞察能力,须具有扎实的影视艺术创作功底,熟悉电影语言和各种影象表现形式。
毕业作品的重要性不需要任何人强调,作为一名毕业生自己深刻的知道它的重要性。
四个人组成一个毕业小组,自己担任编导的职位,责任相比他人要大很多,必须要具备总揽全局的能力,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得当,把大家集中在一起拧成一股劲儿。
(二)选题的生成纪实作品反应的并不全是生活本身,而是编导将各方面积极整合之后的真实。
纪录片的魅力,一是它可以表现真实,二是它可以融入编导的思考。
纪录片编导在进行创作时,首先考虑的是拍什么的问题,即纪录片的选题。
在选择和审视选题的过程中,就隐藏着编导的喜好,选择这一个,而非那一个。
我们这次是拍摄一部人文纪录片,选题一定要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而且还要新颖,首先我想的是自己最想去哪个城市转转,通过自己的兴趣去在网上搜索哪个城市有什么值得拍摄的人和物。
搜索到值得可拍摄的内容就详细记录下来,而且联系那个城市的朋友是不是真像网上写的那般,让自己做一份参考。
大家的选题方案集中在一起,首先确定想拍摄的选题能不能实施,有些可能是人力达不到,有些可能是外界因素无法实施拍摄,在商量选题的过程中,老师也一直在给我们意见,对我们的选题进行筛选。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拍摄景德镇陶瓷,江西景德镇的陶瓷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随着丝绸之路远销其他国家,名声大震,到如今也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陶瓷,陶瓷已经融入千家万户的生活。
景德镇的外景,瓷瓶的拍摄,片子人物的选择也相对活泛一些,有选择的余地。
我身为这次片子的编导,我深知自己的使命,我也深深爱着这份责任。
(三)主题的确立主题的选择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主题先行,意在笔先。
即先确定主题,根据主题去确定拍摄什么素材、片子的结构及表现方法,这种方式在现实生活的创作中经常会用到。
另一种方法是已经确定好拍摄选题,根据选题去挖掘主旨,编导往往在拍摄过程中,随着拍摄对象的状况和拍摄环境的变更,会给编导带来更多的灵感,去深化片子的主旨。
确定选题之后,我开始翻阅各种资料,了解景德镇的历史,陶瓷的制作过程,现如今景德镇的名人,景德镇有哪些地方值得拍摄,详细记录下来。
我们拍摄的是人文纪录片,离不开人和物,陶瓷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重要的是表现匠人精神,他们的执着和创新,国家发展迅速,以前的好多东西都已经消失匿迹,唯有那些热爱陶瓷的人依然在陶瓷的道路上前行。
我们即刻对景德镇进行踩点,一是确定我选择的那些地方可不可以进行实地拍摄,二是我们要寻找拍摄的主要人物,片子的框架要靠合适的人物去支撑。
百转千折,可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找到符合片子立意主旨的人物黄国军老师。
见到黄国军老师的第一面,感觉黄老师气场很强大,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纪实频道拍摄,拥有今天这番成就一点架子都没有,为人和蔼可亲,我对黄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了解,也向黄老师表达我们的来意,黄老师同意了我们的拍摄。
这次的踩点也是圆满成功的,虽然经历了一番波折,对我们的片子却有很大的进展。
一个片子主题的确立,往往会根据人物的选择确定不断深化,编导在考虑拍什么,怎么拍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确定片子的架构。
纪录片的创作者不是平庸的照相师,他的叙述方式,素材取舍,画面组合同样可以强化片子的主旨。
我在网上查找黄老师的个人简介,了解他的事迹,观看他们当时拍摄的纪录片寻找灵感,去思考怎么架构片子,怎么表达片子的主旨,怎么让人物丰满起来,采访黄老师什么问题等。
黄国军从小在景德镇长大,受到陶瓷文化的熏陶,小时候就对陶瓷充满了好奇和喜爱,片子就从两条线索出发,一是陶瓷的制作过程,二是黄国军从小匠人到成为大佬,两条线索相互穿插,表现主旨“炼玉”。
土炼为瓷,人炼为师,黄老师现在拥有的成就和所达成的修养同土炼成瓷的过程一样,千锤百炼方能成玉。
同时陶瓷在黄老师眼里像玉一样珍贵,表现黄老师对陶瓷的热爱和传承,以及现如今陶瓷文化的创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了不起的匠人》这部纪录片讲述从事手工制作的工匠师傅的故事,主旨是向观众展示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遗产传承,和我们此次拍摄的片子有相似之处,我在借鉴这部片子主题立意的同时,也在学习拍摄手法,拍摄景别的使用,采访人物时机位的摆放等,内容和思想上产生很多灵感。
三、编导具备的基本素养(一)编导在团队中的组织素养编导是创作一部作品时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负责整部片子的选题、准备、拍摄、解说词的导向及后期剪辑等一系列艺术活动,每个环节都需要亲自调控和把关。
作为编导必须思维清晰,明确主题和片子的架构,并且将思路完整无误的表述给各个职位,让成员们根据自己的职责做好前期工作,在拍摄之前我已经写好分镜和采访的问题,将后续的任务提前做好准备,和拍摄地点的工作人员提前打好招呼,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编导在拍摄安排和临时调控的素养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事件的发展无法预知且常常处于变化中,编导往往要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决定,指挥摄像机捕捉最重要的镜头,做好场面调度,保持灵活的反应力,时刻准备着随着事态的发展确定新的拍摄方向。
按照分镜头有条不紊的进行拍摄,例如在撰写分镜头的时候我已经想好制瓷的四个步骤多拍一些大特写,这样的镜头看起来较为美观。
并且多拍关于人物的空镜头,后期剪辑转场时更流畅。
因为外界环境的因素或者是人物临时不能配合我们拍摄,我要进行拍摄安排,不能耽误时间。
黄老师有客人来访啊,或者是突发事件,觉得能够丰富人物的形象,对黄老师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我会安排摄像去跟拍,一是为了后期剪辑时也在想拍了之后怎么编让片子更顺滑流畅在拍摄过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经常发生,作为编导,思维一定要活跃,很快的做出判断。
独特取材方式,更能充分挖掘出被拍摄对象自身所蕴含的价值。
(三)编导在采访过程中素养学会倾听,纪录片的编导不等同于剧情片导演,剧情片是提前确定好剧本,到了现场直接开拍就行。
纪录片编导到了拍摄地点需要和主要人物进行交流,尝试着去理解人物复杂的性格和隐藏在其行为背后真实的想法,随着和人物的谈话会发现更多内在的东西,也会捕捉到意料不到的精彩画面。
在和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我慢慢的引导黄老师,善于发掘背后的事情,渐渐的发现黄老师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虽然年近四十,但他熟知现代年轻人常用的话语,紧跟时代潮流。
他向我们阐述自己的陶瓷品牌文化,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想法,在采访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多拍摄灵感。
被采访者直接陈述给观众,这样人物的性格、学识水平、道德修养等会通过人物的表情、语气、举止表现出来,使观众对被采访者的印象更深更立体化。
(四)编导在剪辑过程中的素养编导对于后期剪辑的选择影响着能否提升纪录片的价值,在大量的素材面前,不能仅仅忠实的反映事实,更重要的是从真实中升华出更真、更善、更美的东西,多视角多层次的反映那些不容易察觉的生活中的美,这里编导的主体意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们拍摄期间,每天晚上对素材和同期声进行筛选,帮助后期捋顺片子的剪辑流程。
同时比照自己的手稿,今天哪些镜头没拍,哪些镜头要进行二次补拍,整理自己在拍摄过程中出现的创作灵感进行补拍。
在进行粗剪时,某些细节的剪辑不流畅,和后期进行讨论,比如制作陶瓷的四个步骤中间穿插什么情节来丰富人物表现主题,而且穿插的情节一定要和每个步骤相关联,每个情节的插入都要跟随着人物的成长,确保叙事的连续性。
(五)选择声音的素养在片子初期,就要考虑到声音的问题。
比如同期声、选择什么样风格的音乐、解说员的语气语调,这些元素的融合才能完成一部优秀的纪录片。
在拍摄之前,我已经和撰稿说明解说词的走向,在渲染文化背景的同时,更要体现出人物的炼玉精神,能够带起片子的气势和韵味。
在片子的中期后期,反复提炼解说词,让词与画面更加契合,升华主题。
解说词的配音员的选择对片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编导,我与每个播音员进行沟通,为了取得理想的配音效果,先后找了多个配音员进行小样试音。
根据作品风格,选择最有感觉、有情调、在语句节奏上把握比较准确、声音略带知性的播音员。
四、总结与感谢在众多的艺术形态中,越来越多的观众热衷于观看纪录片,不仅仅是因为真实性,更多的是欣赏自己不熟悉的大千世界。
希望通过此次纪录片的拍摄,能让更多人认识景德镇,了解手工匠人黄国军的执着与热爱,传播中华文化。
在前期、中期、后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导的参与,每一个决定都需要编导来敲定。
我自认为自己在这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没有懈怠,我和每个职位都在进行沟通,表述我所要传达的东西,哪个环节卡壳了,我会自己亲力亲为,我会把每一个环节铺垫好把好关,方便下一个职位干活的时候方便顺手。
既然自己作为编导,就要负起责任,在拍摄过程中,小组成员因为一点小事争执起来了,自己也在进行调节,一个团队,首先氛围要和谐,一部好的作品并非一个人的创作灵感,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大家齐心协力,如果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因为多干一点或者少干一点互相推卸责任,或者因为看对方不爽闹得整个组无法安定的话,没法完成优秀的作品,把精力放在怎么表现作品上,而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上。
在拍摄过程中,我也发现许多自己的不足,自己的摄像水平还是有待提高,自己不会使用LED灯,当时现场补光还是临时联系老师进行指导。
毕业作品的创作,让我认识到自己艺术构思能力不足,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为追求更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而努力。
在我们的作品完成的过程中,大家都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每个人都尽自己所能去创作。
正是因为大家的团结协作,才能让我们的作品变得优秀,在这里我应该谢谢我的团队,是大家的鼓励与包容,才让我忘记了拍摄中的劳累与烦心,有信心把作品导好。
作品仍然有许多细节可以提升最要感谢的是我们的指导老师,是她耐心的指导,一遍一遍的审查我们的作品,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在我们每个人都很浮躁的时候,是指导老师为我们开导,化解矛盾,让我们的进度可以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