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辛亥革命20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
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 用武装斗争的手段,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推翻旧的社会制度, 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3)改良与改良主义是最具本质不同的表述,决 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改良主义” 则将改革或改良所具有的功能至上化和绝对化 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坚决反对进行社会革命, 即使是在反动统治岌岌可危,以及上层不能和下层 不愿的革命形势已经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依旧固执 己见,不思改变,这便是“改良主义”的外在形态。

上层不能
下层不愿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施新 政。 内容:设立中央行政机构:商部、学部、巡警部 裁汰绿营,建立新军 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鼓励留学,颁布新学制,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
清末“预备立宪” 及破产
1905年12月五大臣出洋 考察政治
1906 年 9 月 1 日清政府 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2)从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入手,看辛亥 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告别革命论者强调“改良优于革命”,基于对戊戌 维新运动的肯定和对辛亥革命的否定 。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中国不能实现自上而下的 改造,至少不能很快改造”。 ——费正清 “自上而下的改造”——指改良。 与它对应的“自下而上的改造”——指革命。 既然改良有辱使命,革命必然登堂入室。 辛亥革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告别革命论的内涵和本质 1 告别革命论的内涵 (1)解决阶级矛盾可以是阶级调和,协商互让,进行 合作,即改良而非革命。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展望二十世纪中国》 告别革命论者:在社会变迁的手段上,肯定改良,而反 对革命。 这里的“改良”指什么? 这里的“革命”指什么?






2 告别革命论者的目的和本质
“这套思想,恰恰是‘解构’20世纪的革命理论和根深蒂固 的正统意识形态最有效的方法和形式。” ——李泽厚、刘再复 “告别革命论”的主要本质: 一是否定马克思主义 因为20世纪中国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 论。 二是否定社会主义 因为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统意识形态”

正因为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不通 中国历史和人民才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取得胜利




中国历史和人民才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告别革命论者的基本逻辑: 假若不承认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那么基于辛亥革命失败启示所做的选择也就无从谈 起。 相应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也就没 有必然性与合理性。 “告别革命论”的主要本质: 一是否定马克思主义; 二是否定社会主义。


3 反对“告别革命论”的理念与路径 (1)从“方法论”角度看,反对“逆推理”。 历史研究所依据的,应该是发生学意义上的真实史 实。 历史研究不支持“逆推理”,逆推理不会得出理性 的结论,逆推理最终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告别革命论者的基本逻辑: 前提:不承认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那么基于辛亥革命失败启示所做的选择也就无从谈 起。 相应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也就没 有必然性与合理性。


能否认为辛亥革命搞早了?搞糟了? 答案是“不能”
革命是不能创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 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列宁
革命形势成熟具备 两个条件
上层统治者不能照 旧统治下去
下层人民群众也不 愿照旧生活下去
替代理论:改革家的信条 改革家的动机:大多数抱有以社会改革 替代社会革命这样一种秘而不宣的动因。



告别革命论者肯定的“改良” 一是戊戌维新运动。 二是清末预备立宪


(4)“我们所说的革命,是指以群众暴力等急遽 方式推翻现有制度和现有权威的激烈革命(不包括 反对侵略的所谓‘民族革命’)。”

告别革命论者:反对的革命,具体指“民主革命”, 而不包括“民族革命”。

民族革命是对外的,以反对外来侵略和实现民族独 立为宗旨。 民主革命是对内的,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实现人 民解放为己任。 中国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与反对封建主 义的民主革命的内在统一。
肃亲王善耆,是 中国现代警察制 度的建造者之一, 川岛芳子的亲生 父亲。
立宪政体的基础——国会——没 有成立——立宪的虚伪性 暴露假立宪、真专制的面目—— 立宪派离去
满汉官员之间的裂痕进一步扩大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加大
清末预备立宪无法改变清王朝专制、 卖国的本质。
无其实 △阁员 有其名 满族9人 △ 1911年5月 皇族5人 △ 裁撤军机处 △ 1908年 △ 设“责任内阁” 《钦定宪法大纲》 △ 黄花岗之役后被迫为之
后悔莫及像是一种反思,但 由此产生的“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表达的则 是奴颜和谀态。在她身上, 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 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西太后的心里变化 代表了一个王朝的 变化。
策略变化
保全主义
间 接 进 行 统 治
直 接 武 装 干 涉
当时革命形势成熟的标志主要有三个: 一是义和团农民运动的冲击; 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兴起; 三是各地民众起义的此起彼伏。 1902-1911,各地较大规模的民变1300余起。

总理大臣:奕劻(宗室:指太祖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直系 子孙) 协理大臣:那桐(满)和徐世昌(汉)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 度支大臣:载泽(宗室)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载洵(宗室) 司法大臣:绍昌(觉罗:努尔哈赤的叔伯兄弟的旁系子孙) 农工商大臣:溥伦(宗室)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清末预备立宪”就是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情况下, 已经成为洋人朝廷的清政府,不得已而为之,被迫 做出的妥协和让步。
“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 (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 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 哽噎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 误,她后悔莫及。” ——1902年2月3日《泰晤士报》 报道西太后接见各国公使的情况


(3). 第三个分析角度,从清末预备立宪与辛亥革 命的关系入手,看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 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立宪派所主张的 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 告别革命论者强调: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末预备 立宪可以把中国带入现代化。


孙中山:从改良 革命 给李鸿章上书: 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 改良 物能尽其用 货能畅其流 甲午战败 改良者 革命者 戊戌变法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孙中山
“以一个新的、开明的、
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 改变为‘中华民国’”。
呜呼!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今日欲脱满人之羁绊,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长存于20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 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替代理论
改革对于革命的作 用
(社会改革是社会革命的 替代物)
催化理论 (社会改革是社会革命的 催化剂)



要践行替代理论, 也就是用改良阻止和替代革命,是有前提的。 前提有两个:


一是统治者能够实行相对开明的统治,不过分地激怒民 众,使社会要求变革的压力保持在临界点以下,这个时 候不会发生革命。 二是当革命形势成熟的时候,也就是出现列宁所说的 “上层统治者不同照旧统治下去”、“下层老百姓不能 照旧生活下去” 的时候,统治者能够做出适当的妥协 和让步,通过这种妥协和让步使民众日益增长的不满得 以消解,得以释怀。这个时候,也不会发生革命。

君 上 大 全 十 四 条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 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 旧员,即与平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 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 议决。 八、宣告戒严之权。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九、爵赏及恩赦之权。恩出自君上,非臣下所得擅专。 十、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司法之权,操诸君 上,审判官本由君上委任,代行司法,不以诏令随时更改者,案件关系至重,故必以已经钦 定为准,免涉分歧。 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 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 法律 十二、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 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 十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十四、皇室大典,应由君上督率皇族及特派大臣议定,议院不得干预。



“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暴力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 辛亥革命。当时中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康梁所 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一是孙中山主张的暴力 革命道路。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 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 告别革命论者:反对的革命具体指孙中山领导“辛 亥革命”。 他们认为:如果不是辛亥革命打断清末预备立宪的 进程,那么,清末预备立宪可以把中国带入政治现 代化。???
(2)“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暴力革命,是孙中山 领导的辛亥革命。当时中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 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一是孙中山主张 的暴力革命道路。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 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 告别革命论者:肯定的“改良”之一,是戊戌维新 运动。


(3)“辛亥革命是搞糟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 果: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 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立宪派所主张 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 子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遭了,必然军阀混战。” 告别革命论者:赞成的“改良”之二——20世纪初 的清末预备立宪。

在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是改良还是革命更有助于 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兼论辛亥革命是否可以告 别? 如何认识“告别革命论”。



1894-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911-1912年 ——辛亥革命的发动、胜利与失败 1912-1919年 ——孙中山为坚持民主共和而奋斗



2 告别革命论者的目的和本质
“这套思想,恰恰是‘解构’20世纪的革命理论和根深蒂固 的正统意识形态最有效的方法和形式。” ——李泽厚、刘再复 “告别革命论”的主要本质: 一是否定马克思主义 因为20世纪中国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 论。 二是否定社会主义 因为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统意识形态”
1908年9月清政府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预备立宪”期为九年
立宪性质——制度变革 立宪动因——扑灭革命以自救 立宪内容——实为骗局
立宪动因——扑灭革命以自救
立宪一事, 可使我满洲朝 基础永久确固, 而在外革命党 亦可因此消灭。
皇位永固 外患渐轻 内乱可弥
无其实 △阁员 有其名 满族9人 △ 1911年5月 皇族5人 △ 裁撤军机处 △ 1908年 △ 设“责任内阁” 《钦定宪法大纲》 △ 黄花岗之役后被迫为之



明晰“改革”、“改良”、“革命”、“改良主义” 四个关键词。 (1)改良与改革有非常接近之处。 它们都以渐进的自上而下的斗争形式,促进旧观念 和旧事物向新观念和新事物转化,含义十分宽泛。 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完全可以把改革和改良等同或 混用。



(2)改良和改革,是与革命相对应的表述。 改良和改革多是温和的、自上而下的 革命则是自下而上的暴力变迁方式。 都是社会新陈代谢的基本手段,都是政治力量的重 新组合和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其目的都是扫除 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 态。


了解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性; 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一、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 性?
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成功的 革命,也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0世纪中国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中,革命理论占有很重要位 置。马克思还严格区分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 命”的不同。 其中,“政治革命”是夺权的革命,“社会革命” 是捍卫政权的革命。 对于告别革命的这一本质,李泽厚本人也直言不讳, 承认自己“基本舍弃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