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点分析.doc

合集下载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分析及解答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分析及解答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分析及解答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分析与解答于都县宽田中学谢荣平古诗词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综合性专门强、能力层次专门高的制造性活动。

诗歌赏析题已成为中考语文试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阐述】诗是以具有乐感的语言借助意象抒写情思和美的艺术。

诗歌赏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能够培养良好的文学趣味。

对古诗词的考查,要紧表达在明白得、感悟、观赏等方面。

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存、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观赏品位和审美乐趣。

”《中考考试说明》:“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判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凝视作品,评判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命题例析】中考古诗词考查一样以课内和“课标”附录一举荐的古典诗词为主,以唐诗宋词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边塞军旅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

从202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来看,命题形式和命题角度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形。

一、命题形式1.分别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等角度设问,出两道主观题。

如南通市古诗阅读《春雪》:诗歌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如何样的心情?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两首同题材诗词比较评判,这种题型往往要求比较阅读两首诗词,对其内容、情感、观点、手法等异同进行比较,如扬州市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作比较赏析,既表达了开放性,又表达了选择性。

二、命题角度1.概括内容主旨、感悟诗人情怀。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确实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不管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依旧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古人云“诗言志”,那个地点的“志”要紧指诗人的情怀。

中考语文专题-古诗词赏析

中考语文专题-古诗词赏析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 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 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古诗词中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意义:
酒—多表达豪情、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寂。 月—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绪、寂寞思归之情。
名师点拨
强化训练
【江西】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甲]春尽
[乙]春尽
[唐]韩偃
[宋]郑解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名师点拨
考点一: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四)研读诗词的注释
注释中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 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的介绍 作者,是在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仔细研读注释,利于理解 诗词的相关内容及情感。
名师点拨
考点一: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五)体会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考点聚焦
考点三:两首古诗词的对比阅读 给出内容、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首课外古诗词进行对比 阅读,考察的题型和单首诗词是相似的。
名师点拨
考点一:古诗词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理解
(一)结合诗词的题材
根据题材,古诗词的主要分类有:
1.送别诗
2.边塞诗 3.写景抒情诗
4.托物言志诗 5.羁旅诗 6.闺怨诗
7.爱国诗
8.怀古诗
[清]张謇 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 船趋①绳力健,水啮岸根空。 村栅牛羊熟,滩菰②雁骛丰。 但无沧海警③,安乐是吾通。 【注释】①趋:疾行。②菰:生长在水里的一种草本植物。③沧海警:海 上传来的倭寇侵扰的警报。 1.本诗颔联中“啮”字用得很巧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 2.请以首联或颈联为例,谈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古诗词赏析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古诗词赏析
烟、水、月、沙四个景物,被这两个“笼” 字和谐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描绘出月色的柔 和,夜色的幽静;营造出一种如梦境般的朦 胧 意境。
温馨提示:
古人写诗都非常注重炼字,因此答这类题, 要特别关注动词、形容词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 能够体现诗歌意蕴的诗句,尤其是名句。一般而 言此类词多为营造气氛、展现情景、表达感情。
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 种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双关、对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等
四、牛刀小试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古体诗 乐府诗 古风
近体诗 律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 绝句 七言绝句
宋词、元曲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朝代
送别诗,表达 《白雪歌送武判官 岑参

依依不舍之情, 归京》
或劝勉友人乐 观开朗的感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
王勃

离别之诗,抒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发对家乡的思
念。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游山西村》
陆游
《西江月》
辛弃疾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已亥杂诗》
龚自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渔家傲》
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雁门太守行》
李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辛弃疾 壮词以寄之》
东晋
宋 宋 宋 清 唐 宋 宋 唐 宋
即景抒情 / 言志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古诗词鉴赏窍门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古诗词鉴赏窍门

语文专题:古诗词鉴赏窍门一、考点盘点诗词鉴赏主要考点有: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概括诗词曲大意,体味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语句的含义。

(2)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主要是描写、抒情、议论,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区别。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3)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手法有比兴、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

(4)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

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能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及相关常识等。

备考时首先要注意理解内容,对古诗词句意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其次要注意品味语言。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再次要注意分析技巧。

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二、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专题10古诗词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考点突破(原卷版)

专题10古诗词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考点突破(原卷版)

专题10:古诗词鉴赏(原卷版)【最新课标要求】【考查要点】【考点分布】2022年浙江省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点分布表一:2022年浙江省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点分布一览表“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车马绿苔侵”一句,让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1)“①______,______”,还有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②______,______”。

这些联想到的诗文,可以帮助我们读出陈继儒这两句诗的意境特点:(2)______。

作者用词也很精妙,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如“茅屋疏篱一径深”的“深”。

13. 除了深山访友,诗人还做了哪些有趣【命题规律】1.赏析材料以写景抒情诗为主,即事感怀、托物言志为辅。

2.命题方式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3.命题角度通常涉及四个角度,即形象类赏析、情感类赏析、技巧类赏析、语言类赏析。

其中形象类、情感类赏析题是命题的重点,也是命题的热点。

4.常考题型有:情感把握题、形象分析题、诗句赏析题、画面描绘题、阅读评价题。

【命题趋向】1.唐诗宋词唱主角。

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送别诗、咏物咏史诗。

2.名家名篇是主打。

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和词家的作品。

3.“点”的考查是主流。

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

4.题型由客观题转向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

【考点突破】一、古代诗歌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体裁)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古代诗歌形式分类一览表(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其风格清新自然。

如陶渊明的《饮酒》、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等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如曹操的《龟虽寿》等。

(3)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边疆风光为题材的诗。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七个高频考点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七个高频考点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七个高频考点考点一词句理解提问方式:①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②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旨趣。

可概括为:写法+句意+情感考点二意境描绘提问方式: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②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③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答题模式: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的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概括为:翻译诗句+写法+情感考点三主旨把握1.审标题,提取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的题目就交代了很多信息。

2.看作者,知人论世。

3.品局部,抓住关键。

中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统摄全篇,这其实正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

4.看注释,破解难点。

注释一方面是对诗歌的难点进行解释,另一方面是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

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

5.抓整体,全面参照。

一是抓全诗的意象情感;二是抓尾联末句。

考点四语言赏析提问方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③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④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模式: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该诗的语言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考点五技巧分析提问方式:①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③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模式: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诗词鉴赏考点及解读

诗词鉴赏考点及解读

诗词鉴赏考点及解读O1知识链接(一)总结常见考点:1、理解诗意。

包括诗字、词、句的理解;内容概括;哲理分析;思感情想2、感知形象。

要求考生借助联想、想象以及背景,感知诗的景物、形象、意境3、品味语言。

字、词、句的推敲;名句的感悟4、分析技巧。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用;巧妙构思(二)答题技巧1、原则:①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①景+情②事+情③场面+情④情形+情3、方法:①研读题目。

②了解作者和时代。

③借助注释。

④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

⑤细审题干。

(三)常见题型、答题格式1、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例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案:描写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的场面;全词抒发了满怀家国之愁,却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2、赏析语言型(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答案:这首词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巩。

你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答案:绿:春风吹绿,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T)(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例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部编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部编版)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如白居易的诗等。

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

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⑶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知识梳理(3)——古诗常考题型及解题思路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知识梳理(3)——古诗常考题型及解题思路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知识梳理(三)第一部分:知识梳理诗歌常考题型及解题思路一、画面描绘题1.常见提问方式:(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X句诗呈现的景象。

(2)XX句诗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答题思路:(1)找出描写的意象,找名词,找全。

(2)找出事物的修饰语,找形容词,找准。

(3)连词成句,描述景物。

(4)展开联想,丰富句子。

二、环境描写作用分析题1.常见提问方式:(1)结合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2)XX句描写XX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答题思路:(1)分析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时,首先要简单描绘所写的画面。

(2)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①交代诗歌写作的背景(天气、季节、战争等)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③烘托人物/诗人XX心情(3)揣摩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示例:南乡子李珣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

(2分)词中写岸边烟雨朦胧,花瓣伴着雨滴飘落水中,鹧鸪几声啼叫,(答题点1:描绘画面)寥寥几笔就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答题点2:分析作用)借景抒情,为下文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做铺垫。

(答题点3:分析情感)三、赏析题1.常见提问方式:(1)XX句中“X”字好在哪里?(2)XX句中运用了叠词“XX”“XX”,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3)XX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答题思路:(1)首先点明诗句运用的特殊手法(如果赏析的是某个字,且该字未运用特殊手法,则解释该字的意思);(2)分析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例:如果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则分析将XXX比作XXX);(3)分析该手法写出了事物/景物什么样的特点;(4)揣摩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注】赏析的点多种多样,有字的意思丰富,有词性活用,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有语言特色等,如果题目未点明具体赏析哪一点,要多角度考虑。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指导附真题解析及注意事项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指导附真题解析及注意事项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指导附真题解析及注意事项一、炼字品析题型阐释: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例1.湖上(宋)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2.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

②漪:水波纹。

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闯关策略: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

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

如例1的“乱”,字面意思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2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

如例1,可能最初是“花开红树数莺啼”,例2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

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

如例1,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不止一只。

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 形象分析(教师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 形象分析(教师版)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形象分析(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

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常考形象汇总1、少女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考中考语文点二《古诗词赏析》

考中考语文点二《古诗词赏析》

7.哀怨诗:哀怨之作分为“宫怨”、“闺怨”、“春怨”等几 类,主要以女性的口吻,表现对征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 对易逝青春的哀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温庭 筠的《望江南》,李清照的《武陵春》。 8.即事感怀诗:就是针对某件事情或某个场景生发感慨,常见 的有怀亲、送友、思乡、赠别、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例如 杜甫的《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朱熹的《观书有感》。 9.哲理诗:顾名思义,表现作者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 诗歌,此类诗歌将抽象的哲理蕴含在鲜明直观的景象当中,深 沉而含蓄。例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朱熹的《观 书有感》。
7.猿啼: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8.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山,山河。 9.羌笛:由于发音凄切,有凄凉之意。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10.水:和愁丝连在一起,比喻忧思和愁绪。 11.鸿雁:与雁书、鱼雁等泛指书信、音讯。 12.月亮:对月怀人,表现浓浓的思乡之情。 13.柳树:“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送,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14.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5.青鸟:传书的信使。
【剖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答题模式为:点出写 作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进而阐释效果。
2.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 ①对山中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 ②游山时闲适自在的情感; ③平复心中杂念后的喜悦之情; 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孤独之情。(任意答 出两点即可) 【剖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题目要求简要 作答,细读诗句“闲吟”“听钟”“息心”可得出 答案。
如 2013 年 泸 州 中 考 卷 , 要 考 生 鉴 赏 的 诗 歌 是 王 观 的 《 卜 算 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题材是送别类 的诗,卜算子是词牌名,题目内容是送好朋友鲍浩然前往浙 东去。送别诗感情有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 情。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那 我们解读此诗时就会扣住诗歌中的事件去把握诗人的情感, 这样鉴赏难度就不是很大。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 要认真地研读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许多鉴赏诗歌的有 效信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人为的难度。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手法技巧(原卷版部编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手法技巧(原卷版部编版)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手法技巧(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2.解答分析: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5、常用手法及其作用讲解(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初中语文—人教版必背古诗赏析总复习

初中语文—人教版必背古诗赏析总复习

人教版必背古诗词赏析总复习一、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宏微这些角度赏析: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②红杏枝头春意闹;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山光悦鸟情,潭影空人心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请根据“画面欣赏”这种方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风掣红旗冻不翻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天净沙·秋思》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情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不觉月光寒;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情感体味: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确对待死亡足以令人钦敬,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龟虽寿》中的名句激昂千秋,使人慷慨)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常用鉴赏语言风格的词:①清新秀逸俊美清秀清幽淡远高雅委婉含蓄而有韵味雄放壮阔慷慨悲壮雄健遒劲豪爽苍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晓畅朴实无华通俗传神生动活泼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气势磅礴亲切感人情景交融言简意赅细致入微②手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想象大胆神奇叙事生动形象鲜明;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语言纯朴自然;感情强烈奔放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抒写悲愤酸楚之情,郁闷神伤;内容深刻,富含哲理[解题思路与技巧]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一、古诗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1、思想情感: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2、情感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二、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赏析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四、熟练掌握答题方法,大胆使用常用的鉴赏术语,做到卷面整洁、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唐诗宋词里有人生旅途的羁苦,有怀乡思亲的愁绪,有志存高远的信念,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有满腔热忱的爱国之心,有令人景仰的人格风骨。

2023中考古诗词赏析

2023中考古诗词赏析

2023中考古诗词赏析2023中考古诗词赏析1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

二、字词:遭逢:遭受,蒙受。

起一经:这里指他考中状元被朝廷起用。

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

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沉。

零丁:孤独无依的样子。

汗青:史册。

丹心:红心。

三、翻译和赏析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熟读经书,取得功名,从此遭遇坎坷不平,兵力单薄,战争频繁,匆匆度过四年光景。

总写诗人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国势如同风吹的柳絮一样飘零,我这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吹雨打飘泊无根的水面浮萍。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当时社会现实和自己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怀之情。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

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生谁无一死,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一问一答,由现在过渡到将来,由残酷现实到人生理想,表明自己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宁死不屈,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四、主题: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作者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五,艺术手法整首诗格调沉郁悲壮,正气浩然,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伟大复兴而奋争,其力量胜过百万雄兵。

2023中考古诗词赏析21.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文后各题。

(共18分)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 ǐ)壳花:枳树的花。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题七 古诗词赏析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题七 古诗词赏析

备考·指南
【备考指导】 古诗词鉴赏的材料多来自于教材的教读篇目,复习时有明确的抓手。 其一,注重系统复习,做好知识储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要通盘考虑,特别要 重视对诗词名句的理解与赏析。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类。如对写作背景、 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诗歌篇章结构以 及语言特点等进行梳理,为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二,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 其解题技巧,概括的说就是:了解背景细思忖,联想想象创意境。赏析韵律品 语言,把握题旨悟诗情。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 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此词调 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 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阙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阙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阙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答案】6.C 7.A
PK中考【语文】
第二 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积累
专题七:古诗词赏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一、考点分析及应对措施从近几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卷中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一大亮点.其原因有二:一是和高考相衔接,高考中每年都考.二是体现“新课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各地中考试卷,古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品味诗词凝练、含意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

2、对名句的分析理解.3、诗词节奏的划分。

4、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6、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词鉴赏这类题目的一般所选材料来自唐宋名篇名家,由课内向课外发展.从阅卷场反馈信息看,学生失分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诗词中的词语,典故等基础知识积累不够。

2、分析问题时张冠李戴,或者脱离文本,不结合全文或背景来分析,3、表达时语言空泛,分析问题不具体,不全面。

4、缺少必要的诗词鉴赏术语,造成表达不准确,针对以上情况,老师应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一)、指导学生揣摩语言,理解作者“炼字”的技巧,尤其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

(二)、学一首诗,一定要学生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审视题目,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准确把握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透过诗题,我们可以知道作品的内容是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诗,还是送别诗、咏史诗、叙事诗。

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来体味作者情感,另外也可以结合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

(三)、弄清诗歌创作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引用典故等。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知识总结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知识总结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知识总结古诗词阅读以课内为主,适当拓展。

强调能阅读浅显的古诗词,重点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评价,对重点字、词的记诵、揣摩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和赏析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中古诗词鉴赏备考知识点首先,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诗按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表达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按题材可分为写景(山水)诗、民生诗、边塞诗、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诗、咏物诗、闺怨诗等。

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次,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有写景诗的寄情山水、民生诗的忧国忧民、边塞诗的奋勇报国、咏史诗的吊古伤今、送别情的思念劝勉、羁旅诗的绵绵乡愁、闺怨诗的思远怀人等。

如:《春望》抒发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己亥杂诗》表达了龚自珍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明确诗词体现的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把握全篇。

第三,要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意象)。

鉴赏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

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交融,从而表现出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味。

诗人把抽象的情感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意象。

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中的“鹤”这一形象矫健凌厉、顽强奋发、积极向上,具有象征意义,是诗人自身意志的化身。

诗人选取在万里晴空之上一鹤排云冲天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高远的情怀,使得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我们创造了一种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景象,使得诗歌的境界开阔疏朗,诗人的情感乐观昂扬,诗歌的格调清峻爽朗。

第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中常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部分,一般一廿诗 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分左右。考试的内容以赏析诗词的内容、主题、 表达技巧为主,也有适当拓展,如考查学生的模仿运用能力。总之,要 做好此类题,需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
自中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出现,对考生来讲无疑是增大了解题的难 度。但无如何变化,都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容,而在应考复习 中,我们应该“舍远求近”,充分利用中考题,熟识各个常见作家的不同 时期的写作风格,写作题材,以应对现有的变化。按照“精练-精讲-矫正” 的思路训练。精练就是选题要典型,可以适当选一些近年的中考题。“精 讲”在于得法,了解考点所在,学生失分所在,对症下药。“矫正”至关 重要,针对学生弱点反复操练。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 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 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 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而在中考之中,也是围绕这些特点分别来命题。考查要点如下:
1、考查学生对诗段或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
3、考查对诗句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4、考查学生扩充性描写的能力,再现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5、考查学生在原诗基础上举一反三的领悟力及对诗中句式、修辞 的仿写能力。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
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建功立业:
2、第二个方法:抓作者。也即知人论世。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 词人的生平与经历,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度。如《观沧海》一诗 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与经历,我们自然要以理解这一泞诗主要抒 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再如学李白的诗,要了解李 白的生平经历,李白(701-762),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诗人,他生 于思想解放的盛唐时代,自幼百家杂学无不接触,因而未受传统封建思 想的束缚;另一方面,他又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矛盾时代,经历政治生 活的儿次重大挫折,因而造成了极其矛盾的思想性格。他的诗歌基调是 积极反抗、昂扬进取的,同时又夹杂着消极颓废,交织着痛苦的矛盾, 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作品的中心主题有:(1)表达对理想政 治的热烈追求,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然也有集中 表现他追求和幻灭,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矛盾斗争的,如《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馈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 还有部分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强烈反抗封建秩序与道德的叛逆精神, 如“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2)强烈要求摆脱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在其山水诗、游仙诗和 饮酒诗中表现的最充分。(3)还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 如,《塞下曲》六首则热情歌颂边疆将士抗敌御侮的战斗精神,是一组 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但直接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为数不多。 总之,李白是以清新飘逸为基本风格的。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等。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望江南》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 故人庄》。
(二)、方法指导:
1、第一个方法:看题目。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诗,一题目中有“送”字,一题目中有“忆”字,抓 住这两个关键词句,这两首诗的情感就容易把握了。分别表达了对友人 的思念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再如,《春夜喜雨》这个题目中可以紧紧 抓住“喜”这个字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之情。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观沧海》、陆游《书 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破阵子》。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果卖武 如:杜甫《石壕吏》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诗词鉴赏题,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 思想感情,其次是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卜面结合中考题关「如何 把握意旨谈谈看法,以期有所帮助。
(-)、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
熟悉诗歌类型,按照诗歌规律,容易找到答案。诗歌按照选材来分,W以分为以下几种: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 诗、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这些诗歌所抒发的的思想感 情也各不相同,但也可以按照诗歌的特点,找到•些规律,大体上思想 感情可以分为这几种: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 活杂感
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杜牧《赤壁》。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 月儿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一、中考诗歌鉴赏题考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 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歌的特点:
丰富的想象:超越时空,以象言情; 凝练的语言:巧于修辞,工 于炼句;
奇特的构思:风骚并举,虚实相生; 深挚的情感:景情交融,物 我同化;
深邃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多样的风格:豪放雄奇,婉 约沉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