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控制、惩罚到激励、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控制、惩罚到激励、引导
———谈课堂管理理念的更新
宁波大学魏亚琴摘要:通常,对于课堂管理往往是过分强调对学生消极行为的控制、惩罚,而不是着眼于创建一种激发学生积极行为的环境。本文从分析课堂中学生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出发,洞察激发学生积极行为的因素,探索全新的课堂管理策略:创建以人为本、相互促进的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将“3R”融为一体的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即使学生认识(Recognition) 自己的不良行为,悔恨(Regret) 自己的不良行为或客观地理解该行为为何不当的原因,并且协调(Reconcile) 、纠正自己的行为,以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管理;原因;激励;策略
在一项对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总体研究中,课堂管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鉴于此,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尽管近20 年来,有关课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日新月异,进展非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管理的实践中,很多教师的课堂管理仍然惯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过于注重课堂控制和通过奖惩制度达到纠正学生消极行为的目的,忽略了对学生积极行为的引导和激发,这就难以促进学生的不良行为的转变。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刚性太强而且缺乏创造力与活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显然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通过对学生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探索了促进学生产生积极行为的因素,认为课堂管理应该以“激发学生
积极行为”为核心,从而形成高效的课堂管理措施。
一、影响学生消极行为的因素
社会学家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消极行为一般有以下五种:第一种是侵害,即身体上或者言语上攻击教师、学生或者破坏公共财物。第二种是不讲道德,产生与公认的社会道德相反的行为,如欺骗、撒谎和偷窃。第三种是蔑视权威,就是拒绝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第四种是扰乱课堂秩序,如高声交谈、大声喊叫、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滑稽行为、投掷物品等。第五种是吊儿郎当,即胡闹、离座、不做规定作业、懒懒散散、上课睡觉。这五种消极行为是依照其严重性的强弱来排列的。[ 1 ]在课堂实践中,经常发生的消极行为往往不是最严重的侵害和不讲道德。大多数时候是吊儿郎当、扰乱课堂秩序、随意交谈和心不在焉,从而浪费了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学生本身的因素、教师的教学失策以及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等。
(一) 学生本身的因素
生理因素。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性别在纪律问题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在小学阶段,男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龄的女生普遍要低,因而出现课堂不良行为的可能性就要高于女生。另外,由于生理上的不健康,发育期不适,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有些学生在课堂中的过度活动是由于脑功能轻微失调(简称MBD) 所造成的。教师对这些由于生理因素而引起不良行为的学生应该热情关心,帮助他们掌握克服冲动的方法。
心理缺失。心理缺失是构成学生问题行为重要原因,它主要反映在焦虑、挫折和个性等方面。焦虑是一种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通常是由于过多的压力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自尊心受到威胁引起的,学生心情焦虑容易产生敏感、激动情绪,时常会出现冲动行为,借机在课堂上发泄,以维护自尊心免受伤害。研究表明,学生个性方面的因素也会导致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如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抑制性退缩行为;而性格过于外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攻击性逆反行为。
寻求关注。得到老师的关注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一些自尊心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老师关注的学生,往往会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如模仿老师的动作,把脏东西放在同学的书包或衣服口袋里等,制造事端,以破坏课堂纪律的方式来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二) 教师的教育失策
学生的消极行为并不完全是由学生本身的因素所致,有时与教师的教育失策有关,甚至有些消极行为往往就是由教师教育失策直接造成的。不加分析地将课堂里发生的一切消极行为归因于学生是不客观,也是不公正的。
教学水平的偏差。教师的教育水平客观上存在着差异,加之有些教师不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讲课缺乏激情,枯燥乏味。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常常精神不振,表达能力欠佳,缺乏生气。这种日复
一日缺乏生机的教学活动,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和厌烦情绪,这样就必然会影响课堂秩序。
师德的失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缺乏热情与爱心,有的教师甚至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手段对待学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对立情绪。其次教师处事不公,缺乏原则,存在着“喜优厌差”的不良心理,对自己偏爱的学业优良的学生违纪现象常常不予批评教育,或者置若罔闻,有时甚至放任自流;对自己不喜欢的学业或行为不良的学生则不问青红皂白,滥施权威,使这些学生产生怨恨情绪和对抗心理。这样的教师在学生中威信降低,就更难以控制或纠正学生的课堂行为不良问题。
(三) 课堂环境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的消极行为的影响因素除了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以外,课堂环境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也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课堂环境主要由有形的物理环境和无形的社会心理环境两类构成。
课堂物理环境是指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空间大小、座位编排方式等时空环境和自然环境。课堂规模空间大小适宜,色彩明亮,温度适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和积极的情绪,从而减少不良行为。对于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与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关系,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其中“前排———中间效应”是此类研究中多数学者认同的结论,即坐在教室前排与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会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坐在后排的学生,通常有捣乱和不听讲等问题行为。[ 2 ]
社会心理环境则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组织环境、情感环境以及信息与舆论环境。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相对于有形的课堂物理环境来说,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尤其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因为一个充满互相攀比、敌意和疏远氛围的课堂环境会加剧学生的焦虑和苦恼;而在一个教师和同学相互支持、相互认可、相互关爱的课堂环境中,便于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增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避免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
当然,上述因素仅仅是引起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主要因素,而且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并不是由某一种因素单独造成的,往往更多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家庭关系和社会传媒(如电视、互联网) 对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影响,也必须引起教师更多的关注。
二、激励学生积极行为的策略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通常过多地采用惩罚的方法,错误地认为通过惩罚可以使学生顺从,从而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对课堂管理的传统模式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式课堂管理应该更多地倾向于行为预防、激励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更多的注重教师如何满足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的课堂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积极行为,并加强对学生积极行为的激励,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管理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