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安装工艺要求

合集下载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调试工艺流程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调试工艺流程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调试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网络信息传输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综合布线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变得愈发重要。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是指在建筑物内进行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时所需遵循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

良好的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对于建筑物内部的通信、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综合布线施工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

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其次,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要求施工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施工人员应当熟悉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布线材料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具备良好的施工实践经验。

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另外,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要求施工现场应当保持整洁有序。

施工现场应当设置明确的安全警示标识,施工材料和设备应当摆放整齐,通道应当畅通无阻,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此外,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还要求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应当仔细阅读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了解施工任务和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线、接线和安装等工作,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最后,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还要求施工完成后应当进行验收和测试。

验收应当包括外观质量检查、接地电阻测试、绝缘电阻测试、网络连接测试等内容。

通过验收和测试,确保综合布线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稳定性。

总之,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对于建筑物内部的通信、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才能保障综合布线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以上就是关于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艺流程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艺流程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艺流程
1. 准备工作
- 开始之前,确保所有所需工具和材料齐备。

- 根据设计图纸确定布线路径和位置。

- 检查电源情况,确保供电充足和稳定。

2. 基础布线
- 安装主干线路,包括电缆槽和电缆支架。

- 安装水平布线,将电缆从主干线路引入各个使用点。

3. 配线端子
- 在水平布线的各个使用点安装配线端子,作为电缆的连接点。

- 采用正确的接线方式,如直接插接、螺钉连接或冷压接头等。

4. 网络布线
- 在网络布线区域内安装网络线路和配线模块。

- 使用合适的接头连接网络线路和配线模块。

5. 终端设备连接
- 连接终端设备(如电脑、电话等)到合适的配线端子或网络接口。

6. 系统测试
- 对安装完成的综合布线系统进行测试,确保正常工作。

- 检查连接点是否牢固,信号传输是否稳定。

7. 清理和维护
- 清理安装现场,以确保没有残留物或危险物。

- 定期检查和维护综合布线系统,确保其持续正常运行。

以上为综合布线系统安装的基本流程,具体步骤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化。

在进行安装工作时,请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安排。

综合布线安装工艺要求

综合布线安装工艺要求

综合布线安装工艺要求7.1工作区7.1.1工作区信息插座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暗装在地面上的信息插座盒应满足防水和抗压要求。

2工业环境中的信息插座可带有保护壳体。

3暗装或明装在墙体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盒底距地高度宜为300mm。

4安装在工作台侧隔板面及临近墙面上的信息插座盒底距地宜为1.0m。

5信息插座模块宜采用标准86系列面板安装,安装光纤模块的底盒深度不应小于60mm。

7.1.2工作区的电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工作区宜配置不少于2个单相交流220V/10A电源插座盒。

2电源插座应选用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

3工作区电源插座宜嵌墙暗装,高度应与信息插座一致。

7.1.3CP集合点箱体、多用户信息插座箱体宜安装在导管的引入侧及便于维护的柱子及承重墙上等处,箱体底边距地高度宜为500mm,当在墙体、柱子的上部或吊顶内安装时,距地高度不宜小于1800mm。

7.1.4每个用户单元信息配线箱附近水平70mm~150mm处,宜预留设置2个单相交流220V/10A电源插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电源插座的配电线路均应装设保护电器,电源插座宜嵌墙暗装,底部距地高度应与信息配线箱一致。

2用户单元信息配线箱内应引入单相交流220V电源。

7.2电信间7.2.1电信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信间数量应按所服务楼层面积及工作区信息点密度与数量确定。

2同楼层信息点数量不大于400个时,宜设置1个电信间;当楼层信息点数量大于400个时,宜设置2个及以上电信间。

3楼层信息点数量较少,且水平缆线长度在90m范围内时,可多个楼层合设一个电信间。

7.2.2当有信息安全等特殊要求时,应将所有涉密的信息通信网络设备和布线系统设备等进行空间物理隔离或独立安放在专用的电信间内,并应设置独立的涉密机柜及布线管槽。

7.2.3电信间内,信息通信网络系统设备及布线系统设备宜与弱电系统布线设备分设在不同的机柜内。

当各设备容量配置较少时,亦可在同一机柜内作空间物理隔离后安装。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SGBZ-0704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依据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1、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内楼宇自动化控制用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程。

2、施工准备2.1材料要求:2.1.1对绞电缆和光缆型号规格、程式、形式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购销合同的规定。

电缆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

电缆外护套须完整无损,电缆应附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并应附有本批量电缆的性能检验报告(注:电缆标志内容:在电缆的护套上约以1m的间隔标明生产厂厂名或代号及电缆型号规格,必要时还标明秤年份。

标签内容:电缆型号规格,生产厂厂名或专用标志,制造年份、电缆长度)。

2.1.2钢管(或电线管)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壁厚均匀,焊缝均匀,无劈裂,砂眼,棱刺和凹扁现象。

除镀锌管外其它管材需预先除锈刷防腐漆(现浇混凝土内敷钢管,可不刷防腐漆,但应除锈)。

镀锌管或刷过防腐漆的钢管外表完整无剥落现象,并有产品合格证。

2.1.3管道采用水泥管块时,应符合邮电部《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YDJ39—90)中相关规定。

2.1.4金属线槽及其附件:应采用经过镀锌处理的定型产品。

其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线槽内外应光滑平整,无孔不入棱刺,不应有扭曲、翘边等变形现象,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2.1.5各种镀锌铁件表面处理和镀层应均匀完整,表面光洁,无脱落、气泡等缺陷。

2.1.6接插件:各类跳线、接线排、信息插座、光纤插座等型号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发射、接收标志明显,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2.1.7配线设备,电缆交接设备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光电缆交接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

各类标志名称统一,标志位置正确、清晰。

并应有产品合格证及相关技术文件资料。

2.1.8电缆桥架、金属桥架的型号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金属桥架镀锌层不应有脱落损坏现象,桥架应平整、光滑、无棱刺,无扭曲、翘边、铁损变形现象,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工艺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工艺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工艺系统安装①安装流程图:布线系统安装流程内容详见图:②线缆敷设在该阶段工程实施,专业公司需按照专业施工规范要求,但不仅限以下内容进行:★垂直线槽中,每隔1m-2m在线槽上捆扎一下。

★每一根线缆两端统一编号,编号标签统一打印。

★线缆在终端出口处拉出不小于30cm的接线余量,盘好放在预埋盒内。

防止其它工序施工时损坏线缆。

★布线时遇到阻力较大时不用力过猛,防止线缆芯线拉断。

★布线缆时从配线柜至终端出口,线缆中间任何地方不得剪断和接续。

③信息插座安装按以下安装要求但不仅限于如下内容进行施工:★安装在墙体上,需结合装修要求,确定安装位置,如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内净高尺寸。

★信息插座底座的固定方法采用扩张螺钉方式。

★固定螺丝需拧紧,不产生松动现象。

★按照设备厂商的安装指导书进行设备的接线、安装。

④设备安装控制点系统设备安装控制点内容详见表:按其控制点要求内容但不仅限于其内容组织。

设备安装控制点⑤缆线的端接专业公司需按以下要求但不仅限于如下内容进行施工:★缆线在终端前必须检查标签颜色和数字含义,并按顺序终端。

★缆线中间不得产生接头现象。

★缆线终端应符合设计和厂家安装手册要求。

★剥除护套均不得刮伤绝缘层,应使用专用工具剥除。

⑥系统接地在安装的机架、配线设备及金属钢管、桥架与接地体间保持良好的连接,压接牢固。

系统测试关键控制点专业公司需按以下要求但不仅限于如下内容进行组织。

①光纤测试★测试前对光纤连接器查头、插头进行洁净处理,测试仪设置衰减量阈值。

★测试仪在850nm和1300nm波长下进行A—B方向衰减测试。

★换向重复操作,进行B-A方向衰减测试。

②电缆测试对于布线电缆,逐条进行连通性和指标测试, 专业公司需采用国家认证产品厂家认可的测试仪进行线路性能测试。

从而确认水平电缆、分配线架、设备连接电缆、信息模块和终端连线等部分的信息传输性能和指标,保证整个布线系统有良好的性能,为今后的高速信息传输打下基础,在此阶段过程中作好有关资料。

综合布线六类线施工工艺标准[详]

综合布线六类线施工工艺标准[详]

综合布线六类线施工工艺本文从施工的角度出发,阐述六类布线系统在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重点论述了六类布线系统施工前准备,管路线缆的敷设及接地防护技术,以提高整个布线系统的抗干扰性、数据的性以及数据的传输速率。

六类布线系统在传输速率上可提供高于超五类2.5倍的高速带宽,在100MHz时高于超五类300%的ACR值。

在施工安装方面,六类比超五类难度也要大很多。

六类布线系统的施工必须按照国际标准要求的规去执行。

因为“越是高级的铜缆对外界的环境就越敏感。

随着传输速率的上升,安装施工的正确与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就越大”。

不合理的管线敷设,不规的安装步骤,不到位的管理体制,都会对六类布线的测试结果(包括物理性能和电气性能)带来影响,而且有些会成为难以修复的故障,甚至只能重新敷设一条链路来更替。

1、六类布线系统在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1.1由于六类线缆的外径要比一般的五类线粗,为了避免线缆的缠绕(特别是在弯头处),在管线敷设时一定要注意管径的填充度,一般径20mm的线管以放2根六类线为宜。

1.2严格遵守线槽的施工规,保证合适的线缆弯曲半径。

上下左右绕过其他线槽时,转弯坡度要平缓,重点注意两端线缆下垂受力后是否还能在不压损线缆的前提下盖上盖板。

1.3放线过程中主要是注意对拉力的控制,对于带卷轴包装的线缆,应把卷轴套在自制的拉线杆上,放线端应从卷轴箱预拉出一部分线缆,以供在管线另一端抽取,预拉出的线不能过多,避免多根线在场地上缠结环绕。

1.4拉线工序结束后,两端留出的冗余线缆要整理和保护好,盘线时要顺着原来的旋转方向,线圈直径不要太小,用线卡固定在线槽、吊顶上或纸箱,做好标注。

1.5在整理、绑扎、安置线缆时,冗余线缆不要太长,不要让线缆叠加受力,线圈顺势盘整,固定扎绳不要勒得过紧。

1.6在整个施工期间,严格按施工工艺流程组织施工,各工种要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网络计划组织施工,在其他后续工种开始前应完成本工种的施工任务。

2.在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施工前,必须仔细查阅其他专业的施工图纸,尤其是土建结构施工图、水、电、通风施工图。

综合布线工程施工的要求

综合布线工程施工的要求

综合布线工程施工的要求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综合布线工程施工之前,施工方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确定线路铺设的路径和方式。

其次要对布线材料和设备进行检查和确认,确保质量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同时,施工方也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

2. 施工人员素质要求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

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施工设备和工具。

同时,施工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协调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3. 施工现场安全要求在进行综合布线工程施工时,施工现场的安全要求必须得到重视。

施工方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安全规范和应急预案,确保施工人员和现场设备的安全。

同时,施工方还需要配备专业的安全监管人员,定期检查和评估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及时处理安全隐患。

4. 施工材料和设备要求在综合布线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也是至关重要的。

施工方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要求的优质材料,确保线路的稳定性和传输质量。

同时,施工设备也应具备先进的技术和性能,能够满足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需求。

5. 施工过程控制要求在进行综合布线工程施工时,施工方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过程,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施工管理人员应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质量检查,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纠正错误。

同时,施工方还需加强与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沟通和协作,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和监理标准。

6. 施工验收和交付要求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完成后,施工方需要进行全面的验收工作。

验收标准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和合同要求,确保线路的质量和功能完好。

同时,施工方还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和整理,保持施工现场的整洁和安全。

最后,施工方将整理施工记录和相关资料,与业主方进行交接,完成整个综合布线工程的交付工作。

总的来说,综合布线工程施工的要求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人员素质、施工现场安全、施工材料和设备、施工过程控制以及施工验收和交付等。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方法及工艺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方法及工艺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方法及工艺施工准备待房屋条件具备后,做好工程备料工作,包括光缆、双绞线、插座、信息模块、服务器、终端、稳压电源、集线器和不同规格的塑料槽板、PVC防火管、蛇皮管、自攻螺丝等布线用料,同时做好设备开箱检查工作,包括设备外观检查,设备配线检查,设备装箱单检查,设备组件检查,并做好开箱记录。

综合布线统筹规划走线图,确定布线的走向位置,保证布局合理,安全可靠。

信息模块压接技术,根据施工经验,采用打线工具进行压接模块,注意颜色标号配对正确连接,使用压线工具压接时,要压实,不能有松动的地方。

RJ-45头的连接:自端头大于20mm开剥电缆套管,露出4对线,电缆线顺序编号,为防止插头弯曲时对套管内的线对造成损伤,导线应并排排列至套管内至少8mm形成一个平整部分,平整部分之后的交叉部分呈椭圆形状态。

导线经修整后(导线端面应平整,避免毛刺影响性能)距套管的长度14mm,从线头开始,至少10±1mm之内导线之间不应有交叉,将导线插入RJ-45接头,导线在RJ-45头部能看到铜芯,套管内的平坦部分从插塞后端延伸直至初张力消除,套管伸出插塞后端至少6mm。

然后用压线钳压实,不得有松动现象。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选择最佳路由,进行线槽铺设,主要有暗道布线、天花板布线和墙壁线槽布线等方式,暗道布线必须在浇筑混凝土前把钢管预埋好,钢管内有牵引电缆线的钢丝或铁丝。

连接连接机房内设备的电源线缆和计算机信号线缆采用暗布线且分开布放,如特殊情况需并行时线间距不小于0.6m,发生布线交叉时,信号线应加以防护。

线缆牵引时保证拉线与线缆连接点应尽量平滑,采用电工胶带紧紧缠绕在连接点外面,以保证平滑和牢固,各种线缆应做好编号标记,线缆最大允许拉力遵循N×50+50N(N表示N根线缆),但当线缆数量较多时,最大拉力不要超过400N。

且要控制好拉线速度,采取慢速而又平稳的拉线。

中间过路盒处人工辅助托放,尽量让电缆平滑进入管口内,均匀用力牵引。

综合布线施工要求汇总

综合布线施工要求汇总

一、弱电综合布线概述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

通过它可使话音设备、数据设备、交换设备及各种控制设备与信息管理系统连接起来,同时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的综合布线。

它还包括建筑物外部网络或电信线路的连接点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线缆及相关的连接部件。

综合布线由不同系列和规格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如配线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

这些部件可用来构建各种子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的具体用途,不仅易于实施,而且能随需求的变化而平稳升级。

随着全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强烈。

这就导致具有楼宇管理自动化(BA,BuildingAutomation)、通信自动化(CA,Communication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OA,OfficeAutomation)等功能的智能建筑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

而综合布线系统正是智能建筑内部各系统之间、内部系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硬件基础。

楼宇综合布线系统(PDS)是现代化大楼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高速公路在现代大楼内的延伸。

二、综合布线的特点综合布线同传统的布线相比较,有着许多优越性,是传统布线所无法相比的。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它具有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

而且在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1)兼容性:综合布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兼容性。

所谓兼容性是指它自身是完全独立的而与应用系统相对无关,可以适用于多种应用系统。

过去,为一幢大楼或一个建筑群内的语音或数据线路布线时,往往是采用不同厂家生产的电缆线、配线插座以及接头等。

例如用户交换机通常采用双绞线,计算机系统通常采用粗同轴电缆或细同轴电缆。

这些不同的设备使用不同的配线材料,而连接这些不同配线的插头、插座及端子板也各不相同,彼此互不相容。

简述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简述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简述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综合布线工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程,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
期的顺利实施,需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 符合规范:施工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如《建筑电气设计
规范》、《电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规范进行设计、施
工及验收。

2. 规划合理:综合布线工程应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布线规划
图,确定好电气线路的走向、桥架管道的布局、设备的安装位置。

3. 材料优质:应选用质量优良的电缆、光缆、接头、面板等材
料,确保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4. 施工技术:施工人员应熟练掌握综合布线工程的全套工艺技
术,确保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

5. 实施检测: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系统的检测和调试,确保
系统运行稳定、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6. 安全可靠: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安全规范,确保施工过程
安全可靠,施工人员和设备完全保障。

以上是综合布线工程施工要遵循的基本要求,只有严格按照这些
要求进行施工,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的顺利实施。

综合布线施工规范与工艺

综合布线施工规范与工艺

•综合布线施工规范与工艺(合用于强电与弱电改造)一、一般规定1 、本章合用于住宅单相人户配电箱户表后的室内强弱电电路布线及电器、灯具安装。

2 、配电箱户表后应根据室内用电设备的不同功率分别配线供电;大功率家电设备应独立配线安装插座。

3 、配线时,相线与零线的颜色应不同;同一住宅相线(L )颜色应统一,零线(N )宜用蓝色,保护线(PE )必须用黄绿双色线。

4 、导线间和导线对地间电阻必须大于0.5M Ω。

5 、各弱电子系统均用星型结构。

6 、进线穿线管2~3 根从户外引入家用信息接入箱。

出线穿线管从家用信息箱到各个户内信息插座。

所敷设暗管(穿线管)应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聚氯乙烯管(硬质PVC 管)。

7 、直线管的管径运用率应为50%~60% ,弯管的管径运用率应为40%~50% 。

8 、所布线路上存在局部干扰源,且不能满足最小净距离规定期,应采用钢管。

9 、暗管直线敷设长度超过30 米时,中间应加装过线盒。

10、暗管必须弯曲敷设时,其路由长度应≤15 米,且该段内不得有S 弯。

连续弯曲超过2 次时,应加装过线盒。

所有转弯处均用弯管器完毕,为标准的转弯半径。

不得采用国家明令严禁的三通四通等。

11、暗管弯曲半径不得小于该管外径的6~10 倍。

12、在暗管孔内不得有各种线缆接头。

13、电源线配线时,所用导线截面积应满足用电设备最大输出功率。

14、电线与暖气、热水、煤气管之间的平行距离不应小于300mm ,交*距离不应小于100mm 。

15、穿入配管导线的接头应设在接线盒内,接头搭接牢固,涮锡并用绝缘带包缠应均匀紧密。

16、暗盒均应当加装螺接以保护线路。

二、重要材料质量规定1、电器、电料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规定及国家现行电器产品标准的有关规定。

①电源线:根据国家标准,单个电器支线、开关线用标准 1.5 平方毫米线,主线用标准 2.5 平方毫米线;空调插座用4 毫米平方线;②背景音乐线:标准2 ×0.3 平方毫米线③围绕音响线:标准100-300 芯无氧铜④视频线:标准AV 影音共享线⑤网络线:超五类UTP 双绞线⑥有线电视线:宽带同轴电缆2 、电器、电料的包装应完好,材料外观不应有破损,附件、备件应齐全。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1、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操作工艺1)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艺流程2)器材检验:(1)施工前应对所用器材进行外观检验,检查其型号现格、数量、标志、标签、产品合格证、产品技术文件资料,有关器材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使用功能及有关特殊要求,应符合设计规定。

(2)电缆电气性能抽样测试,应符合产品出厂检验要求及相关规范规定。

(3)光纤特性测试应符合产品出厂检验要求及相关规范规定。

注:有关器材检验具体要求,请参见《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相关部分。

2、设备安装1) 机架安装要求:(1)机架安装完毕后,水平、垂直度应符合厂家规定。

如无厂家规定时,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3mm。

(2)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

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完整清晰。

(3)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应按设计图的防震要求进行加固。

(4)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留有15m空间、机架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08m,以便于散热和气流交换。

(5)壁挂式机框底距地面为800mm。

2)配线设备机架安装要求:(1)采用下走线方式、架底位置应与电缆上线孔相对应。

(2)各直列垂直倾斜误差不应大于3mm,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不应大于2mm。

(3)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

3)各类接线模块安装要求:(1)模块设备应完整无损,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2)安装螺丝应拧牢固,面板应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

4)接地要求:安装机架,配线设备及金属钢管、槽道、接地体,保护接地导线截面、颜色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压接处牢固可靠。

3、缆线敷设1)缆线敷设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1)缆线布放前应核对型号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

(2)缆线的布放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3)缆线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4)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内其他弱电系统的缆线应分离布放。

综合布线施工规范标准

综合布线施工规范标准

综合布线施工规范标准一、管道材料选择和施工要求1、水平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的走线管道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每层楼内放置水平传输介质的总线槽,另一部分是将传输介质引向各房间信息接口的分线管或线槽.从总线槽到分线槽或线管需要有过渡连接.总线槽要求宽度与高度的比例为3:1,在线槽中放置的双绞线应不超过三层.在线槽中放置的双绞线密度过大会影响底层双绞线的传输性能.水平线槽一般有多处转弯,在转弯处应留有足够大的空间以保证双绞线有充分的弯曲半径.根据EIA/TIA569标准,超五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线径的8倍.最新的标准认为,弯曲半径大于线径的4倍已可以满足传输要求了.但有一点是重要的,即保持足够大的弯曲半径可以保证系统的传输性能.在水平线槽的转弯处,应有垫衬以减小拉线时的摩擦力.水平子系统线槽或线管应采用镀锌铁槽或铁管.双绞线和光纤对安装有不同的要求,双绞线垂直放置于竖井之内,由于自身的重量牵拉,日久之后会使双绞线的绞合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传输语音的三类线来说影响不是太大,但对需要传输高速数据的超五类线,这个问题是不能被忽略的,因此设计垂直竖井内的线槽时应仔细考虑双绞线的固定.双绞线的固定时的力的大小是应该受到重视的一种技巧,如果扎线太紧可能会降低NEXT值,从而影响线缆的传输性能.2、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1缆线般应按下列要求敷设:缆线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缆线终接后,应有余量.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宜为~,工作区为10~30mm;光缆布放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2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屏蔽4对对绞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2屏蔽4对对绞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4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在暗管或线槽中缆线敷设完毕后,宜在信道两端出口处用填充材料进行封堵.3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敷设线槽的两端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和长度等内容.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PVC管.布放多层屏蔽电缆、扁平缆线和大对数主干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4设置电缆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电缆线槽、桥架宜高出地面以上.线槽和桥架顶部距楼板不宜小于30mm;在过梁或其它障碍物处,不宜小于50 mm.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其水平部分缆线可以不绑扎.垂直线槽布放缆线应每间隔固定在缆线支架上.电缆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10m 处进行固定.在水平、垂直桥架和垂直线槽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对绞电缆、光缆及其它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度.楼内光缆宜在金属线槽中敷设,在桥架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段加装垫套.采用吊顶支撑柱作为线槽在顶棚内敷设缆线时,每根支撑柱所辖范围内的缆线可以不设置线槽进行布放,但应分束绑扎,缆线护套应阻燃,缆线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及暗管敷设电、光缆的施工技术要求应按照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执行.2、保护措施1、水平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预埋暗管保护要求如下:1预埋在墙体中间的最大管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暗管的最大管径不宜超过25mm.2直线布管每30m处应设置过线盒装置.3暗管的转弯角度应大于90度,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度不得多于2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有弯头的管段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管线过线盒装置;在有2个弯时,不超过15m应设置过线盒.4暗管转弯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5暗管管口应光滑,并加有护口保护,管口伸出部位宜为25~50mm.2、网络地板缆线敷设保护要求如下:1线槽之间应沟通.2线槽盖板应可开启.3主线槽的宽度由网络地板盖板的宽度而定,一般宜在200mm左右,支线槽宽不宜小于70mm.4地板块应抗压、抗冲击和阻燃.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一般宜为1m.铺设活动地板敷设缆线时,活动地板内净空应为150~300mm.采用公用立柱作为顶棚支撑柱时,可在立柱中布放缆线.立柱支撑点宜避开沟槽和线槽位置,支撑应牢固.立柱中电力线和综合布线缆线合一布放时,中间应有金属板隔开,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3、干线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缆线不得布放在电梯或供水、供汽、供暖管道竖井中,亦不应布放在强电竖井中.干线通道间应沟通.3、主干子系统主干子系统用于大楼之间的传输,一般采用多对数双绞线或多模光纤,光纤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所以安装后不会发生如双绞线那样的问题,但光纤本身较为脆弱,强力牵拉或弯折会使纤芯折断,因此安装时应有有经验的工程师在现场指导.光纤的架设可以采用架空、直埋、管道等方法,直埋时应在光纤经过的地方做警告标志,以防以后的施工破坏.由于光纤的纤芯是石英玻璃的极易弄断,所以在施工时绝对不允许超过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捆扎时至少为光纤外径的10倍;拉线时至少为光纤外径的15倍.其次,光纤的抗拉强度比铜缆小,因此在施工时,决不允许超过抗拉强度46N.光纤配线架分挂墙式、机架式两种,根据端接光纤数目可分为24口、48口、72口几种,配线架上有适配板,用来安装耦合器.光纤进入配线架前要适当地捆扎,进入配线架之后要预留有一定备用线缆,以方便安装、维护.备用的线缆应盘在光纤配线架的卷轴上.4、管理区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是工程施工中考虑最复杂的部分.这部分施工应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和端接工艺的影响.电磁辐射是考虑管理区子系统安装环境的主要因素.电磁辐射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对系统传输的影响,一是系统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环境设备的影响.在建筑物内,环境对系统传输的影响主要来自强电磁辐射源,如电台,建筑物内的电梯,马达,UPS电源等.如果环境中这些干扰源的影响较大,应考虑采取屏蔽措施,或选择距离较远的位置.布线系统的端接工艺是直接影响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连接配件的安装工艺主要影响布线系统的近端串扰和衰减,而这两个参数是判断系统性能的重要依据.在管理区子系统还要考虑环境的通风,照明,酸碱度,湿度等条件,这些因素将对端接配件造成腐蚀和老化,日久之后会影响系统的性能.管理区子系统内的安全性也要加以考虑,端接配件最好安装在布线机柜或墙柜内.5、工作区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在施工时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因为不同的房间环境要求不同的信息墙座与其配合.在施工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用户对室内布局的需要,同时又要考虑从信息墙座连接应用设备如计算机,等方便和安全.墙上安装型信息墙座一般考虑嵌入式安装.在国内采用的是标准的86型墙盒,该墙盒为正方形,规格80 ×80mm,螺丝孔间距60 mm.信息墙盒与电源墙座的间距应大于500px.桌上型墙座应考虑和家具,办公桌协调,同时应考虑安装位置的安全性.信息墙盒与电源墙座的间距应大于500px.抬高式地板安装在预制的地板盒内,盒内可以安装信息墙座和电源墙座.信息墙座接头的端接安装必须由专业工程师完成.与管理区子系统的端接一样,它的安装工艺对系统的性能有直接的影响.二、施工过程要求施工过程由三个方面完成:管道安装,拉线安装和配件端接.1、管道安装:由具有电信部门二级通信工程安装资格的工程队完成,工艺质量满足国家电信部门有关的施工规范和EIA/TIA569标准.布线桥架的焊接,线槽的过渡联接满足国家电工标准中对强电安装的工艺和安全要求.2、拉线安装:开放式布线系统对拉线施工的技能要求较其它布线高得多,这主要是由传输介质的特点决定的.在开放式布线系统中,采用的传输介质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为双绞线,另一类为光纤,它们的材料构成和传输特征虽然不同,但在拉线时都要求轻拉轻放,不规范的施工操作有可能导致传输性能的降低,甚至线缆损伤.在施工中经常可以看到下列情况:1双绞线外包覆皮起皱或撕裂,这是由于拉力过大和线槽的转角,过渡联接不符合要求造成的.2双绞线外包覆皮光滑,看不出问题,但用仪表测量时发现传输性能达不到要求,这是由于拉线时拉力过大,使双绞线的长度拉长,绞合拉直造成的.这种情况用于语音和10Mbps以下的数据传输时,影响也许不太大,但用于高速数据传输时则会产生严重的问题.3光纤没有光信号通过,这是由于拉线时操作不当,线缆严重弯折使纤芯断裂造成的.这种情况常见于光纤布线的弯折之处.为了避免施工中出现上述问题,在ISO/IEC11801标准EIA/TIA569标准中规定:双绞线尤其是超五类双绞线拉线时的拉力不能超过13磅约20公斤. 光纤的拉力不能超过5磅约8公斤.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规定:1拉线时每段线的长度不超过20米,超过部分必须有人接送;2在线路转弯处必须有人接送;3、配件端接:配件端接的工艺水平将直接影响布线系统的性能.公司对其严格把关,所有的端接操作都将由专业工程师完成.施工工艺技术要求1、严格按图纸施工,在保证系统功能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艺标准要求,确保施工质量.2、预埋留位置准确、无遗漏.3、管路两端设备处导线应根据实际情况留有足够的冗余.导线两端应按照图纸提供的线号用标签进行标识,根据线色来进行端子接线,并应在图纸上进行标识,作为施工资料进行存档.4、设备安装牢固、美观、预装设备、竖成列,墙装设备端正一致,资料整理正规完整无遗漏,各种现场变更手续齐全有效.电缆线的敷设:在布线系统中,大多信号都是电流信号或数字信号,故对电缆线的敷设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1、电缆敷设必须设专人指挥,在敷设前向全体施工人员交底,说明敷设电缆的根数,始末端的编号,工艺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2、敷设电缆前要准备标志牌,标明电缆的编号、型号、规格、图位号、起始地点.3、在敷设电缆之前,先检查所有槽、管是否已经完成并符合要求,路由与拟安装信息口的位置是否与设计相符,确定有无遗漏.4、检查预埋管是否畅通,管内带丝是否到位,若没有应先处理好.5、放线前对管路进行检查,穿线前应进行管路清扫、打磨管口.清除管内杂物及积水,有条件时应使用压缩空气吹入滑石粉风保证穿线质量.所有金属线槽盖板、护边均应打磨,不留毛刺,以免划伤电缆.6、核对电缆的规格和型号.7、在管内穿线时,要避免电缆受到过度拉引,每米的拉力不能超过7公斤以便保护线对绞距.8、布放线缆时,线缆不能放成死角或打结,以保证线缆的性能良好,水平线槽中敷设电缆时,电缆应顺直,尽量避免交叉.9、做好放线保护,不能伤保护套和踩踏线缆.10、对于有安装天花的区域,所有的水平线缆敷设工作必须在天花施工前完成;所有线缆不应外露.11、留线长度:楼层配线间、设备间端留长度从线槽到地面再返上铜缆3~5m,光缆7~9m,信息出口端预留长度.12、线缆敷设时,两端应做好标记,线缆标记要表示清楚,在一根线缆的两端必须有一致的标识,线标应清晰可读.标线号时要求以左手拿线头,线尾向右,以便于以后线号的确认.13、垂直线缆的布放:穿线宜自上而下进行,在放线时线缆要求平行摆放,不能相互绞缠、交叉,不得使线缆放成死弯或打结.14、光缆应尽量避免重物挤压.15、绑扎:施工穿线时作好临时绑扎,避免垂直拉紧后再绑扎,以减少重力下垂对线缆性能的影响.主干线穿完后进行整体绑扎,要求绑扎间距≤.光缆应时行单独绑扎.绑扎时如有弯曲应满足不小于10CM 的变曲半径.16、安装在地下的同轴电缆须有屏蔽铝箔片以阴隔潮气.17、同轴电缆在安装时要进行必要的检查,不可有损伤屏蔽层.18、安装电缆时要注意确保各电缆的温度要高于5C.19、填写好放线记录表:记录中主干铜缆或光纤给定的编号应明确楼层号、序号.20、电缆敷设完毕后,两端必须留有足够的长度,各拐弯处、直线段应整理后得到指挥人员的确认符合设计要求方可掐断.21、线槽内线缆布放完毕后应盖好槽盖,满足防火、防潮、防鼠害之要求.机柜箱内接线:1、按设计安装图进行机架、机柜安装,安装螺丝必须拧紧.2、机架、机柜安装应与进线位置对准;安装时,应调整好水平、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3mm.3、按供货商提供的安装图、设计布置图进行配线架安装.4、机架、机柜、配线架的金属基座都应做好接地连接.5、核对电缆编号无误.6、端接前,机柜内线缆应作好绑扎,绑扎要整齐美观.应留有1米左右的移动余量.7、剥除电缆护套时应采用专用剥线器,不得剥伤绝缘层,电缆中间不得产生断接现象.8、端接前须准备好配线架端接表,电缆端接依照端接表进行.9、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电缆首先要进行校验编号.10、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电缆要进行固定.11、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电缆,应留有一定的余量.12、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电缆一般不容许有接头.13、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电缆尽量避免相互交叉.14、按图施工接线正确,连接牢固接触良好,配线整齐、美观、标牌清晰.15、选用同一区段的电缆跳线颜色要尽可能统一,便于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规范标准)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规范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料管暗敷设要求:3.3.1.1暗敷管宜采用金属管或阻燃型硬质(PVC)塑料管,预埋在墙体中间的暗管内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的暗管内径宜为15~25mm。

直线布管30m处应设置拉线盒或接线箱。

3.3.1.2暗配管制转弯角度应大于90°,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度不得多于二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

在弯曲布管时每间隔15m处,应设置暗拉线盒或接线箱。

3.3.1.3暗配管转弯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3.3.2金属线槽地面暗敷设要求:3.3.2.1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可根据其尺寸不同,按一层或二层设置,应至少预埋二根以上,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

3.3.2.2线槽直埋长度超过6m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弯时,宜设置拉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和维修。

3.3.2.3拉线盒应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3.3.2.4线槽宜采用金属管引入分线盒内。

预埋金属线槽见图3.3.2.4所示。

有关地面金属线槽安装施工工艺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

图3.3.2.4预埋金属线槽示意图3.3.3格形楼板下暗敷设格形线槽和沟槽要求:3.3.3.1格形线槽与沟槽构成请见图3.3.3.1所示。

图3.3.3.1格形线槽与沟槽构成示意图3.3.3.2沟槽和格形线槽必须沟通。

3.3.3.3沟槽盖板可开启,并与地面平齐,盖板和信息插座出口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3.3.3.4桥架敷设要求:3.3.4.1桥架水平敷设时,吊(支)架间距一般为1.5m~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

3.3.4.2桥架及槽道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50mm。

3.3.4.3桥架及槽道水平度过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3.3.4.4垂直桥架及槽道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3.3.4.5两槽道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mm。

3.3.4.6吊(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平整,排列整齐,固定牢固,无歪斜现象。

综合布线系统工艺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工艺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工艺标准1.1施工要点1.1.1线缆1.线缆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线缆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2.线缆两端应贴有标签,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3.线缆终接后,应有余量。

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宜为0.5~1.0m,工作区为10~30mm;光缆布放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4.距信息点最近的一个过线盒穿线时应留有不小于15mm的余量。

从配线架引向工作区各信息端口4对对绞电缆的长度不应大于90m。

5.线缆敷设拉力及其他保护措施应符合产品厂家的施工要求。

线缆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2)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为电缆外径的6~10倍;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

6.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线缆应分隔布放。

线缆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表1-1的规定;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1对绞电缆与电力线最小净距注: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且平行长度小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表中对绞电缆如采用屏蔽电缆时,最小净距可适当减小,并符合设计要求。

表1-2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7.暗管或线槽中线缆敷设完毕后,宜在通道两端出口处用填充材料进行封堵。

室内光缆桥架内敷设时宜在绑扎固定处加装垫套。

8.线缆敷设施工时,现场应安装稳固的临时线号标签,线缆上配线架、打模块前应安装永久线号标签。

9.线缆经过桥架、管线拐弯处,应保证线缆紧贴底部,且不应悬空、不受牵引力,在桥架的拐弯处应采取绑扎或其他形式固定。

1.1.2面板模块1.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

综合布线工程安装工艺要求设计规范

综合布线工程安装工艺要求设计规范

综合布线工程安装工艺要求设计规范一、工作区1.1 工作区信息插座的安装宜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在地面上的接线盒应防水和抗压。

2安装在墙面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底盒、多用户信息插座盒及集合点配线箱体的底部离地面的高度宜为300mm。

1.2 工作区的电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1个工作区至少应配置1个220V交流电源插座。

2工作区的电源插座应选用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保护接地与零线应严格分开。

二、电信间2.1电信间的数量应按所服务的楼层范围及工作区面积来确定。

如果该层信息点数量不大于400个,水平缆线长度在90m范围以内,宜设置一个电信间;当超出这-范围时宜设两个或多个电信间;每层的信息点数量数较少,且水平缆线长度不大于90m的情况下,宜几个楼层合设一个电信间。

电信间主要为楼层安装配线设备(为机柜、机架、机箱等安装方式)和楼层计算机网络设备(HUB 或SW)的场地,并可考虑在该场地设置缆线竖井、等电位接地体、电源插座、UPS 配电箱等设施。

在场地面积满足的情况下,也可设置建筑物诸如安防、消防、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无线信号覆盖等系统的布缆线槽和功能模块的安装。

如果综合- 1 -布线系统与弱电系统设备合设于同-场地,从建筑的角度出发,称为弱电间。

2.2电信间应与强电间分开设置,电信间内或其紧邻处应设置缆线竖井。

2.3电信间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5m2,也可根据工程中配线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容量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综合布线系统的配线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采用19”标准机柜安装。

机柜尺寸通常为600mm(宽)x 900mm(深)x 2000mm(高),共有42U的安装空间。

机柜内可安装光纤连接盘、R.145(24口)配线模块、多线对卡接模块(100对)、理线架、计算机HUB/SW设备等。

如果按建筑物每层电话和数据信息点各为200个考虑配置上述设备,大约需要有2个19”(42U)的机柜空间,以此测算电信间面积至少应为5m2(2.5mX 2.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布线安装工艺要求
安装工艺要求
6.1工作区
6.1.1工作区信息插座的安装宜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在地面上的接线盒应防水和抗压。

2安装在墙面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底盒、多用户信息插座盒及集合点配线箱体的底部离地面的高度宜为300mm。

6.1.2工作区的电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1个工作区至少应配置1个220V交流电源插座。

2工作区的电源插座应选用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保护接地与零线应严格分开。

6.2电信间
6.2.1电信间的数量应按所服务的楼层范围及工作区面积来确定。

如果该层信息点数量不大于400个,水平缆线长度在90m范围以内,宜设置一个电信间;当超出这-范围时宜设两个或多个电信间;每层的信息点数量数较少,且水平缆线长度不大于90m的情况下,宜几个楼层合设一个电信间。

6.2.2电信间应与强电间分开设置,电信间内或其紧邻处应设置缆线竖井。

6.2.3电信间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5m2,也可根据工程中配线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容量进行调整。

6.2.4电信间的设备安装和电源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6.3.8条和第6.3.9条的规定。

6.2.5电信间应采用外开丙级防火门,门宽大于0.7m。

电信间内温度应为10~35℃,相对湿度宜为20%~80%。

如果安装信息网络设备时,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

6.3设备间
6.3.1设备间位置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网络构成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6.3.2每幢建筑物内应至少设置1个设备间,如果电话交换机与计算机网络设备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场地或根据安全需要,也可设置2个或2个以上设备间,以满足不同业务的设备安装需要。

6.3.3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与外部配线网连接时,应遵循相应的接口标准要求。

6.3.4设备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间宜处于干线子系统的中间位置,并考虑主干缆线的传输距离与数量。

2设备间宜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线缆竖井位置,有利于主干缆线的引入。

3设备间的位置宜便于设备接地。

4设备间应尽量远离高低压变配电、电机、X射线、无线电发射等有干扰源存在的场地。

5设备间室温度应为10~35。

C,相对湿度应为20%~80%,并应有良好的通风。

6设备间内应有足够的设备安装空间,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m2,该面积不包括程控用户交换机、计算机网络设备等设施所需的面积在内。

7设备间梁下净高不应小于2.5m,采用外开双扇门,门宽不应小于1.5m。

6.3.5设备间应防止有害气体(如氯、碳水化合物、硫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侵入,并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尘埃含量限值宜符合表6.3.5的规定。

表6.3.5尘埃限值
尘埃颗粒的最大直径(um) 0.5 1 3 5
灰尘颗粒的最大浓度(粒子数/m3) 1.4×107 7×105 2.4×105 1.3×105
注:灰尘粒子应是不导电的,非铁磁性和非腐蚀性的。

6.3.6在地震区的区域内,设备安装应按规定进行抗震加固。

6.3.7设备安装宜符合下列规定:
1机架或机柜前面的净空不应小于800mm,后面的净空不应小于600mm。

2壁挂式配线设备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300mm。

6.3.8设备间应提供不少于两个220V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但不作为设备供电电源。

6.3.9设备间如果安装电信设备或其他信息网络设备时,设备供电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

6.4进线间
6.4.1进线间应设置管道入口。

6.4.2进线间应满足缆线的敷设路由、成端位置及数量、光缆的盘长空间和缆线的弯曲半径、充气维护设备、配线设备安装所需要的场地空间和面积。

6.4.3进线间的大小应按进线间的进局管道最终容量及入口设施的最终容量设计。

同时应考虑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安装入口设施等设备的面积。

6.4.4进线间宜靠近外墙和在地下设置,以便于缆线引入。

进线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线间应防止渗水,宜设有抽排水装置。

2进线间应与布线系统垂直竖井沟通。

3进线间应采用相应防火级别的防火门,门向外开,宽度不小于1000mm。

4进线间应设置防有害气体措施和通风装置,排风量按每小时不小于5次容积计算。

6.4.5与进线间无关的管道不宜通过。

6.4.6进线间入口管道口所有布放缆线和空闲的管孔应采取防火材料封堵,做好防水处理。

6.4.7进线间如安装配线设备和信息通信设施时,应符合设备安装设计的要求。

6.5缆线布放
6.5.1配线子系统缆线宜采用在吊顶、墙体内穿管或设置金属密封线槽及开放式(电缆桥架,吊挂环等)敷设,当缆线在地面布放时,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线槽、网络地板、高架(活动)地板布线等安装方式。

6.5.2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穿过楼板时宜采用电缆竖井方式。

也可采用电缆孔、管槽的方式,电缆竖井的位置应上、下对齐。

6.5.3建筑群之间的缆线宜采用地下管道或电缆沟敷设方式,并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
6.5.4缆线应远离高温和电磁干扰的场地。

6.5.5管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表6.5.5的要求。

表6.5.5管线敷设弯曲半径
缆线类型弯曲半径(mm)/倍
表7 0 1.3综合布线缆线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其他管线平行净距(mm) 垂直交叉净距(mm)
避雷引下线 1000 300
保护地线 50 20
给水管 150 20
压缩空气管 150 20
热力管(不包封) 500 500
热力管(包封) 300 300
煤气管 300 20
7.0.2综合布线系统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相应的缆线和配线设备,或采取防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场强低于3V/m时,宜采用非屏蔽电缆和非屏蔽配线设备。

2当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场强高于3V/m时,或用户对电磁兼容性有较高要求时,可采用屏蔽布线系统和光缆布线系统。

3当综合布线路由上存在干扰源,且不能满足最小净距要求时,宜采用金属管线进行屏蔽,或采用屏蔽布线系统及光缆布线系统。

7.0.3在电信间、设备间及进线间应设置楼层或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7.0.4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的接地系统,如单独设置接地体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如布线系统的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

7.0.5楼层安装的各个配线柜(架、箱)应采用适当截面的绝缘铜导线单独布线至就近的等电位接地装置,也可采用竖井内等电位接地铜排引到建筑物共用接地装置,铜导线的截面应符合设计要求。

7.0.6缆线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屏蔽电缆屏蔽层的两端应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7.0.7综合布线的电缆采用金属线槽或钢管敷设时,线槽或钢管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应有不少于两点的良好接地。

7.0.8当缆线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电缆和光缆的金属护套或金属件应在入El处就近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

7.0.9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应选用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应符合设计要求。

8防火
8.0.1根据建筑物的防火等级和对材料的耐火要求,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选用和布放方式及安装的场地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8.0.2综合布线工程设计选用的电缆、光缆应从建筑物的高度、面积、功能、重要性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选用相应等级的防火缆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