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解释: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三字经》原文及注解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三字经》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简短的叙述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同时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称三百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解释: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解释: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解释: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解释: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三字经》全文完整版,希望有所帮助!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它以简洁明快、韵律和谐的文字,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几句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它强调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这告诉我们教育需要持之以恒,要有专注和耐心。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这个故事强调了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有严格的态度。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这表明了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这提醒了父母和老师都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能有什么作为呢?它强调了学习要从小抓起,珍惜时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这说明了学习和磨练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三字经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净。
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
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如果懒惰不教育,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
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
否则样样通,样样不精。
并且养成浮躁的习气。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益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三字经》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的全文以及全文解释,欢迎阅读学习。
《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幼。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三字经)《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三字经》原文及译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不使人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原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原文】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和实行的。
汉代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原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章。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原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三字经课件08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 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 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饲:喂养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统称为 “六畜”,人们家家饲养。
马
牛
羊
鸡
犬
豕
惧:害怕
恶:厌恶,憎恨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欲:欲望,贪念
具:具备
高兴、生气、悲伤、害怕、喜爱、厌恶、贪念 这七种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喜悦
发怒
哀伤
恐惧
喜爱
厌恶
欲望
杯弓蛇影
晋朝时有一个叫乐广的人,一天, 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他朋 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 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
商鞅当众兑现了赏金。这件事引起了全 城轰动,大家都说左庶长言而有信。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梁:古人也称粟,即 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菽:大豆,也泛指豆类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稻粱菽,麦黍稷。
稻米、小米、大豆、小麦、黍、稷,这六种
此六谷,人所食。 谷类统称为“六谷”,是人们食用的粮食。
马牛羊,鸡犬豕。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统称
为“六畜”,人们家家饲养。 此六畜,人所饲。
高兴、生气、悲伤、害怕、喜爱、厌恶、贪
三字经全文解释(译文)
三字经全文解释(译文)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作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一而十,十而百。
国学经典《三字经》之十一:稻粱菽...
国学经典《三字经》之⼗⼀:稻粱菽...稻粱菽(shú) 麦⿉(shǔ)稷(jì) 此六⾕⼈所⾷马⽜⽺鸡⽝⾗(shǐ) 此六畜⼈所饲【字词义解释】 (1)稻:植物名。
茎⾼三、四尺,结实累累成穗。
⼦实椭圆,有硬壳,去壳后就是⼤⽶。
(2)粱:植物名。
果实呈⼩粒状,黄⾊,可供⾷⽤。
俗称为粟,就是⼩⽶。
(3)菽:⾖类的总称。
(4)麦:植物名,就是麦⼦。
夏⽉开花结实,种⼦可⽤来磨⾯粉,制糖或酿酒。
种类甚多,有⿊麦、燕麦、⼩麦、⼤麦等。
(5)⿉:植物名,就是⿉⽶。
叶细长⽽尖,有粗⽑,平⾏脉。
果实呈淡黄⽩⾊,带黏性。
(6)稷:古书上常见的⾕类植物,现在叫做⾼粱。
(7)⾕:粮⾷作物的总称。
(8)所:有“为”或“被”的意思。
(9)⾷:吃的东西。
(10)⽝:狗。
(11)⾗:猪。
(12)畜:⼈饲养的禽兽。
(13)饲:喂养、畜养。
【译⽂参考】 稻⼦、⼩⽶、⾖类、⼩麦、⽟⽶和⾼梁,这六种⾕物是供⼈类维⽣,被⼈⾷⽤的主要粮⾷。
马、⽜、⽺、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被⼈类饲养在家中。
相传在⼈类历经⼤洪⽔劫难时,天神将这些六畜和六⾕从神的世界带下来,并教导⼈类畜牧和耕种,帮助⼈类渡过⼤难。
这是神慈悲于⼈,从此让⼈类能⾃⼒更⽣,六畜、六⾕也就成为⼈类⽇常⽣活的必需品了。
【故事天地】 稻⼦的由来 “锄⽲⽇当午,汗滴⽲下⼟,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苦。
”这是唐朝李绅的《悯农诗》,悯就是哀怜,悯农就是同情怜悯农⼈。
全诗深刻的描述,古代农⼈们每天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苦流汗,种出了我们每天三餐的粒粒⽶饭。
这⾸诗的意义在警⽰世⼈,⼀粥⼀饭得来不易,千万不要浪费物资。
那么现在就来说说,我们每天吃的⾹喷喷的⽶饭的由来的有趣传说。
在远古时代,地⾯上没有稻⽥、房屋,只有⼀⼤⽚荒野的森林。
当时的⼈类就靠采野果和捕抓野⽣动物来填饱肚⼦。
有⼀天,天空就像破了洞⼀样,⼤⾬⽇夜不停的下,造成了空前的⼤⽔灾。
很久之后,洪⽔才退了,但⼩动物都淹死了,野果也腐烂了。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 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称为“四民”,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仁、义、礼、智、信叫做“五常”,这五种不变的法则是处事做人的标准,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 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 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 称为三王。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解释: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 直到纣的灭亡。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持续的历史最长。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 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 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三字经全文分段解释
三字经全文分段解释三字经全文分段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三字经》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简短的叙述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同时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称三百千。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解释: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解释: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解释: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解释: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
三字经全文解释(译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三字经全文解释(译文)三字经全文解释(译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作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三字经全文朗读及解析
三字经全文朗读及解析三字经全文朗读及解析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三字经,本文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全文朗读及解析,仅供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三字经》全文及详细解读
《三字经》全文蕴含千年智慧的启蒙经典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种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相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含义: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同时指出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为后文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做铺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对孩子从小不进行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含义:突出教育在保持和培养人性善方面的关键作用,并且强调教育方法中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性。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
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告诫他。
含义:通过孟母的故事,说明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激励孩子勤奋学习。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声名远扬。
含义:表明家长采用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使他们在品德和学业等方面取得成功,为社会所认可。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含义:明确了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亲和老师各自承担的重要责任,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需要认真对待,不能有所缺失或懈怠。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含义:告诫孩子们要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认识到学习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否则将对未来的人生造成不利影响。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刚刚出生时,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遭到破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的布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有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替父母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三字经讲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三字经讲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三字经讲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字经讲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牛羊,鸡犬豕”,这六种动物是人类畜养的,称为家畜。
我国蓄养家畜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在陕西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以及其他殷墟遗址上就发现有这六畜的遗骨。
甲骨文家字的字型,也显示无豕不成家。
古人将马牛羊称为上珍三品,鸡犬豕为下珍三品。
举行祭祀典礼时,普通的用三牲供(羊犬豕),高级的要用五牲供(马牛羊犬豕)。
六畜之所以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是六畜服务于人,如马可负重至远,牛能运货耕田,羊有跪乳之恩,鸡有报晓之功,犬有守夜之义,猪有庖厨之用。
二是六畜有很多优点是人类应该好好学习的,例如马的刚健进取、牛的忍辱负重、羊的跪乳报恩、犬的忠勇诚信。
马是不休息的,睡觉都站着;鸡是三德兼备:不吃独食义也,敌前敢斗勇也,司晨不误信也。
猪更不用说了,现代医学的器官移植大都是用猪的器官,根据免疫学的研究,人体对猪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最小,看来人变成猪是早晚的事了。
第三,此六畜亦要靠人来帮助它们离苦得乐。
马牛有阴火,羊有阴土,鸡有阴金,犬有阴木,猪有阴水。
有一阴之性在,就会堕此畜生一道,受此一道之苦。
人如果能够帮它们化掉这一偏之性,它们就能离苦得乐,也不枉了为我们服务一场。
由六畜又引出中国人迷信的十二属性,十二属性据说是从印度文化来的。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学传到中国,同时也带来了印度文化。
印度人用来说理的'十二种动物,经中国文化融合以后变为中国的十二种动物。
我们确实在汉以前的古书中没见到有十二属性的说法,例如《春秋左传》交待时间都很具体,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没见过有“猴年马月,…的记述”。
拓展阅读:三字经介绍《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三字经 原文、注释及经典故事10
(十)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字词注释粱:比粟米稍大,有青、黄、白三种。
菽:豆类的总称。
黍:即黍米,有红、白、黄、黑四种,能酿酒。
稷:指高粱。
谷:谷物的总称。
犬:狗。
豕:猪。
原文大意稻子、小米、豆类、麦子、黍米和高粱这六种谷物,是人类的主要粮食。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禽畜,都是人类饲养的。
经典故事
富商倒饭
古时候有一个富商,他每天都将吃不完的剩饭倒入小河中。
小河的下游有一座庙,庙里的老和尚看到富商这样浪费粮食,非常心疼,便把饭粒从河里捞上来,洗干净晒干后储藏好。
后来,富商生意破产,一夜之间成了穷光蛋,只好四处讨饭吃。
一天,他来到那座庙前。
老和尚盛了一碗饭给他,说:“这是你以前倒进河里的,现在你该知道它有多珍贵了吧?”
富商听了,十分羞愧。
他终于明白,浪费粮食真不应该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解释: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mǎniúyáng
马牛羊
jīquǎnshǐ
鸡犬豕
cǐliùchù
此六畜
rénsuǒsì
人所饲
【注释】
马牛羊:属上珍三品。
鸡犬豕:属下珍三品。
豕即猪。
畜:即牲畜,人类饲养的禽兽总称。
饲:饲养。
【解释】
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
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启示】
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
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故事】
中国的老祖先们,先学会了畜牧后,才开始播种耕作。
在尚未动的畜牧前,只能拿着木棒、网子到深山里捕捉野兽;当他们发现一时宰杀不完的野兽,可以关在栅栏内饲养后,大家便把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关了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捉来宰杀,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
以前有着利爪的动物,像牛、马、羊……等,由于被人饲养而不能再随意乱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
人懂得利用畜牧来供应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间,发现牛羊喜欢吃某种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栅栏四周,没想到,第二年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长成了结满谷子的植物,就这样,人类学会了耕种。
不过,并非种植物结的果都适合人类食用,在众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粮“六谷”。
【赏析】
“畜”指百姓家养的动物,一般说“六畜”指的是马牛羊、鸡犬豕。
“六畜”是被人驯养的家畜。
“六畜”与人关系亲密,不同于野生的动物。
据说上古时代,伏羲氏是最早驯服“六畜”的人。
他教人们饲养捉来的野生马、牛、羊、鸡、犬、猪,同时使它们不断繁殖。
农家的庭院中,常常见到“六畜”的身影。
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苍牛羊归。
”农家小院中,常有马棚、牛屋、羊舍、鸡笼、狗窝、猪圈等。
人与六畜相依为命。
六畜与人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
当然现在很少有人再去饲养“六畜”》“六畜”被割成各个单一品种,在饲养场里采用大规模的单
一饲养方式,古代的六畜是人类耕种的工具,也是餐桌上的美食。
而今大部分的六畜已经作为庖厨之用,成为人类生活中的盘中餐。
牛能运货耕田,现在只用于挤奶吃肉;马有负重至运之能,现在只有食用一个功能了;鸡、猪、犬等被作为肉食或宠物饲养,功能也发生了退化。
但在农村里,还偶有农户以鸡鸣晓,以犬守夜,如此情景可能在山区小村常见,这样的风景当是机械化大时代一个温馨而惬意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