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部分商誉确认法和全部商誉确认法

探析部分商誉确认法和全部商誉确认法
探析部分商誉确认法和全部商誉确认法

商誉减值确认及计量的完善措施

商誉减值确认及计量的完善措施 一、商誉减值确认具体措施如下: 1、减值测试应以特定测试为主,定期测试为辅 由于商誉不存在活跃市场,其价值变化受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较小,其减值的发生多是受其构成要素的变化影响。而这些不利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是企业经营出现特殊情况时发生的,不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与此相适应,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减值测试应与特殊事件的发生相协调进行,即采用特定测试。但出于会计管理控制的需要,除了进行特定测试外,还应进行定期的常规测试,以更准确地反映商誉的价值。 减值测试应以特定测试为主。所谓特定测试,是指企业经营出现特殊情况时才进行的测试。特定测试应根据商誉的特点进行确定,具体可借鉴FASB相关规定,在一些事项或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采用特定测试,例如企业在法律因素或者业务环境方面的重大不利变化;监管者所做出的不利行动或者评估;主要管理人员的流失;报告单位或者报告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可能被处置或者变卖等。 定期测试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测试时间的确定。如前所述,I -ASB是以特定测试为主,而定期测试则是通过对空间范围的界定来完成的,即只有初次确认摊销年限或者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商誉才进行年度测试,而对于该范围外的大部分商誉资产采用的是特定测试,

没有实行定期的常规测试。这就容易形成“I临界点”问题,即经营者有可能为了避免定期的常规测试,将商誉的摊销年限或者使用年限估计为小于20年,这样一来,定期测试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定期测试应对时间而不是空间范围进行设定。笔者建议,具体时间的规定不应超过5年。因为IASB认为,通常情况下,对期间超过5年的未来现金流量的详细、清晰、可靠的财务预算不容易获得。因此,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管理层只能作出最多为5年的恰当预测。那么,按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法来确定商誉减值测试单元的公允价值时,其可靠信息的时间期限也不能超过5年,否则计算出来的减值损失金额是不客观的,故企业进行商誉减值测试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5年。 2、以“双行道”取代“单行道” 在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上,IASB规定,其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回。而FASB和我国规定,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是“单行道”(即不可转回),这是出于压缩利润操纵空间的考虑。但是,“单行道”的规定有时候并不能准确反映商誉的真正价值。其实,商誉和其他资产不同,即使允许商誉减值损失转回,给企业管理当局操控企业利润的空间也很小。IAS36规定,已确认的商誉减值损失一般不能在以后期间转回,但以下情况除外:商誉减值损失是由于例外性质的特定外部事件造成,这类事件预计不会再发生;随后发生的外部事件抵销了上述事件的影响。在符合上述条件时,商誉的账面金额应增至可收回金额。由此可见,IASB规定的特定外部事件是指非企业所能控制的事件。此外,

关于商誉相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商誉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要 商誉是企业的一种无形价值,通常指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把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即具有超过正常投资酬率的信誉和能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商誉作为一项无形资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商誉的会计处理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有关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进行了一些较合理的修改,但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所以本文主要就商誉的概念、来源、发展、构成要素及其确认、摊销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商誉;概述;确认;摊销

Abstract Goodwill is an intangible value of companies, usually refers their geographical location is superior, or because of good reputation gained the trust of customers, or as well organized, effectiv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r due to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know-how to grasp reasons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intangible value. This intangible value of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s profitability over the general level of corporate profits, which have more than the normal rate of investment in the credibility and ability to pay. With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ed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goodwill as an intangible resources, a cause for great concern. Accounting for goodwill aroused attention. In 2006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n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goodwill for a larger reform, carried out some reasonable modifications, but there are a number of issues need further discussion. Are recognized on the goodwill, amortization and impairment and other issues are discussed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goodwill accounting. This study mainly on the goodwill accounting purposes the nature of meaning and goodwill, and recognition elements, amortization, and describ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Key words: goodwill; character; elements; confirmation; amortization

关于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商誉是会计理论与实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商誉对企业全部资产来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如今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商誉作为现代企业中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与企业的现实收益与未来发展关系密切。因此,企业商誉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经营者与投资者的关注。但目前对商誉会计处理并不是很完善。研究商誉会计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商誉的特点到形成过程及现状再到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誉会计;处理问题;解决对策 1.有关商誉会计的理解 1.1商誉会计的定义 商誉是指企业通过掌握先进的技术或优越的地理位置等条件获得客户的信任,在预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的。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商誉的确认、计量、财务处理、披露等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商誉本质问题。 1.2商誉的本身的性质 对于某些事物的相对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不同的时期对于商誉的概念与解析有所不同,其中关于商誉本身性质的理解,相对具有威慑力的解释是美国权威会计学者(亨德里克森)所阐述的《会计理论》文章中提到的三个概念,分别是“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以及“总计价账户论”。以上所述的三个概念论被誉为商誉的“三元理论”。 “三元论”是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介绍的商誉的本质。好感价值论是从资产的角度定义的商誉,但它只列举了商誉的特点却不能很好的解决商誉计价问题。超额收益论中说能够产生超额收益,但没强调其产生因素的多样化。总计价账户论是从方法的角度说明的商誉的计量方法,而并非定义。 2.商誉会计理论 2.1商誉的确认 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和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披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商誉问题。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由确认商誉开始。因此,商誉的确认尤为重要。商誉按其形成来源的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 2.1.1自创商誉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身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并且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对自创商誉的确认,虽然承认自创商誉的存在,但各国会计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会计界对自创商誉的处理态度一般是不进行确认和计量。 2.1.2合并商誉 也称购买商誉,是在企业合并时,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并购企业各项资产负债的差额。如果合并商誉差额为正就会形成正商誉,合并商誉差额为负即负商誉。合并商誉产生于企业的合并且所占收购价格比重越来越大,可以将其作为一项资产确认,或将其注销作为收购企业股东权益的减少。 2.2商誉的计量 由于没有对自创商誉计量的相关规定,因此,商誉的计量其实就是合并商誉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商誉是一种不能被单独识别与确认的资产它的产生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或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或由于良好商业信誉而获得了客户信任或由于规模大、效益高等原因而形成的品牌价值。商誉的形成和作用与企业的整体而非某一要素相关商誉无法同企业的整体脱离并单独用于交换。商誉通常产生于企业之间的收购或合并过程在数值上等于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我国在年实施的新准则对有关商誉的事项作了一系列新规定使商誉的会计处理基本实现了国际趋同。本文就新准则下商誉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进行分析。一、商誉不再被确认为无形资产由于商誉不具有实物形态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其划入无形资产的范畴。在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中将外购的商誉认定为无形资产中的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并在预计的年限内进行摊销。但根据年公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尤其强调无形资产中的可辨认性标准应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然而商誉往往与整个企业密切相关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辨认的各种资产分开出售。因此在

整合实施物资招投标管理、销售、采购资源高度集中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抵抗风险的水平。应收账款是企业资金回收的最主要方面。其周转速度慢、坏账损失多会使企业沉淀更多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资产发生流失。因此必须建立资信管理制度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完善内部控制正确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要抓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工作程序分清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企业负债率分析以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监测技术建立敏感的风险预警系统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四、总结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领导者、经营者及财务人员必需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对可能发生的财务

企业商誉构成要素确认

企业商誉构成要素确认 提要当前,随着企业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不断涌现,企业商誉问题在资产评估中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理论视角梳理目前关于商誉的性质和构成要素的若干观点,针对性地分析我国会计实务中关于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和负商誉的确认问题,以期进一步提高对商誉的认识和规范对商誉的会计 处理。 一、商誉的性质和构成要素评述 (一)关于商誉性质的理论视角。关于商誉的性质,学术界有许多论述,比较权威的观点当属美国当代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的看法,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介绍了三个论点。 1、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价值。对于这一论点的解释是:“人们通常认为商誉是产生于融洽的商业关系,企业与雇员的良好关系以及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这种好感可能起源于企业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独占特权和管理有方等。”但这种好感比较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会计上难以可靠地计量。 2、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现值。这里所说的“企业超额盈利”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取较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因为短期超额盈利只能被认为是偶然利得,不能因此而确认企业有商誉。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是:人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企业有商誉,是因为这个企业能够较为长久地获得比其他同行更高的利润,这种将于未来实现的超额收益的现值,即构成企业的商誉。这个观点仅仅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说明,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3、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阎德玉教授认为:“‘总计价账户论’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入账资产概念的产物。继续经营价值概念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会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账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它们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因此,从会计账户处理角度看,未入账资产概念认为商誉是计量了未入账资产的结果。其实,企业拥有许多的未入账资产,如优秀的管理人员、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忠实的客户和有利的地理位置,等等。 (二)关于商誉构成要素的阐释。许多学者都对商誉的性质和构成要素作了深入全面的探索,经过归纳,对于商誉的构成要素,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广义商誉构成要素则主要有: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独特的生产技术;③专营专

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有关于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一、商誉的含义 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 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合并时,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二、商誉的分类 依据商誉的取得方式,商誉可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是指由于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而形成的商誉;其他商誉即是自创商誉或称之为非外购商誉。 三、对商誉问题的理论研究 商誉作为会计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源于企业合并业务。企业合并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形式。其中,吸收合并(兼并)可以说最直接地提出了商誉会计问题。吸收合并时,兼并企业出示的购买价格(购买成本)有时高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把购买价格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来探讨,使商誉问题开始进入会计的视野。为了对企业兼并时表现出的商誉与企业生产经营中创造的商誉相区别,会计界对前者(即企业合并时表现出的商誉)称为“外购商誉”,对后者(即未发生企业合并活动前企业自身创造的商誉)称为“自创商誉”。 对商誉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是考察企业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能否长期稳定地获取收益以至于获得超额收益,实际上就是自创商誉的本质问题; 2是考察企业并购过程中进行并购的交易价格大于或小于该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研究外购商誉的本质问题。 尽管理论界对商誉争论不休,但实务界对商誉的处理还是比较一致的,即自创商誉一律不予确认;外购商誉被界定为被购企业的价格与其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并且账务处理原则也在走向一致,只是外购商誉的摊销年限各国有所不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取消摊销处理,改为减值测试) 。 有人认为,既然会计上确认外购商誉,就应确认自创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显然不符合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那么,到底应不应确认自创商誉?如果确认,应如何确认?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是什么关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透过现象准确地把握商誉的本质。 关于商誉本质,目前有如下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超额收益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即预期的超额盈利按一定贴现率贴现的现值。 剩余价值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账面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无形资源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例如专有技术和诀窍、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卓越的管理队伍等等。 上述三种观点反映了商誉的不同侧面,都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一步认识商誉: 1、商誉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的,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即各种无形资源,构成了企业的商誉,这种商誉我们称为商业商誉。

关于商誉确认与计量问题的探讨

关于商誉确认与计量问题的探讨 摘要:一直以来商誉都是会计界关注的焦点,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企业并购激烈程度的增加,商誉确认问题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并带来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商誉的产生、分类以及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了最有代表性的表述。希望通过人们对商誉认知过程的比较,对商誉确认方法的一般性介绍,找出商誉一般性特征,并就此提出建议和一定思路的补充。 关键词:商誉正商誉负商誉 在讨论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时,关于商誉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不要确认商誉;二是如果要确认商誉,应该如何确认和具体计量。 商誉是企业不可单独辨认的资产,它不能单独在市场上销售或交换,而只能与企业整体一起确认与转让。它表现为一家企业的盈利能力超过了本行业平均水平或正常的投资回报率。商誉的形成通常源于企业卓越的管理队伍、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社会声誉等。 商誉按照其形成来源,可以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积累起来的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无形资源。外购商誉则是企业通过并购其他企业而获得的商誉。长期以来商誉的计量是理论与实务中的一大难题。我们通常无法精确计量,而只能予以估计。常用的估算商誉的方法主要有收益资本化价值法和超额利润现值法两种。在财务会计领域,世界各国对于自创商誉一般不予以确认,而对于外购商誉则大都予以确认。会计上一般将合并成本超过所获得的被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外购商誉的价值。这一差额意味着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有良好的预期,认定被并购企业存在自创商誉,能够在未来时期为并购企业带来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利润。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外购商誉可以分为正商誉和负商誉。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商誉通常是指正商誉。正商誉是合并成本超过所获得的被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而负商誉则是所获得的被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超过合并成本的差额。 一、正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正商誉的确认和计量主要有三种方法。 1.系统摊销法。将外购商誉作为一项没有实物形态的特殊资产予以确认,并在特定的期间内摊销。其理由是,首先,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同行业的竞争,企业的商誉不可能永久存在,因此应该合理地分期摊销。第二,对于外购商誉而言,实施合并的企业为了在以后期间获取超额利润,实际发生了超额耗费。这一超额耗费预期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同样符合资产的定义,在本质上与其他资产没有区别。第三,按照配比原则,为取得外购商誉所发生的费用应与以后

最新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探讨

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 探讨

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探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商誉这一概念是随着企业产权有偿转让行为的发生,才在企业财务会计中出现的。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或信誉卓著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是由于生产经营效率高,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使企业获得的超额获利能力。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单独出售;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无法单独计价,它们的价值只有把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确定。商誉可以是自己建立的,也可以是向外购入的,企业自己建立和拥有的商誉,由于企业继续经营,并未准备出售和转让,因而,不能将其拥有的商誉转化。但如果拥有商誉的这个企业转让给其他企业时,购买方以高于企业净资产的价格购买这个企业,这时购买方可将买价与净资产的差价作为无形资产入账核算。所以,只有从外购入的无形资产-商誉入账。也就是说,商誉只是在一个企业兼并或购买另一企业时才会发生转让、买卖关系,才可进行商誉的无形资产核算。商誉的价值一般应以每年超额收益的三到五倍为宜,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

购入商誉的账务处理: 借:无形资产-商誉 贷:银行存款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它能在较长时间,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为了使收入和费用合理配比,企业已计价入帐的无形资产,应从受益之日起,在一定期间内分期摊销,平均摊入管理费用。年摊销额=无形资产价值/有效使用年限。商誉没有使用期限规定,财务管理制度规定,按10年平均摊销。无形资产没有残值,其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不直观,因为没有物质实体,获取其折旧程度的信息并不重要,所以无形资产价值的转移直接冲减无形资产原值。其账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 贷:无形资产-商誉 商誉被认为是一个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商誉资产是核心,有形资产依附于商誉发挥作用,这种超额收益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利用自创的商誉去获得超额收益,但是在公司收购与被收购

商誉的概念及确认和计量

商誉的概念及其确认和计量 一、商誉的含义 商誉是指企业在一定条件下,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具体地说,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 按照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而独立确认为一项资产。 商誉按其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两种。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而外购商誉(合并商誉)则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购并企业支付的价款高于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按照我国新会计准则,企业自创商誉不可辨认,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故不能作为资产来确认记账(有些国家可以确认资产记账),只可以在会计信息披露中说明。故我国企业会计报表中看到的商誉资产主要是由企业合并而产生的。 二、商誉的特点及与商标的区别 商誉是无形资产中最无形的、最不可辨认的资产。它扑朔迷离的个性,一直是会计界争论的焦点。相对而言,美国是目前对商誉会计

的研究起步最早的国家,而英国则是对商誉研究最为深入、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国家。我国对商誉的研究则起步较晚、成果有限,尤其是制定商誉会计准则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商誉会计规范。不管是哪国的会计制度,归纳起来,商誉具有以下特性:(一)商誉不能离开企业而单独存在,不能与企业的可确认资产分开出售,只能和企业同时转让。 (二)商誉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结果,但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无法以任何方式单独计价。 (三)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能产生收益的无形资产,而只是超过企业可确认资产价值之和的价值。 商誉是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与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标比,有以下区别之处: (一)商誉表现为企业总体形象的优劣,商标表现为具体商品的优劣。 (二)商誉使企业的利润水平高于或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商标使特定产品的卖价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或使得销售额得到提高。 (三)商誉来自于企业的地理位置、员工素质、社会形象或其他因素,而商标来自于特定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技术含量以及其他因素。 (四)企业的商誉价值可正可负或为零,而商标价值不能为负的。 (五)商誉是不可辨认的,是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之外的无形资产,而商标是可以辨认的无形资产。 三、商誉的确认及计量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商誉是一种不能被单独识别与确认的资产它的产生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或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或由于良好商业信誉而获得了客户信任或由于规模大、效益高等原因而形成的品牌价值。商誉的形成和作用与企业的整体而非某一要素相关商誉无法同企业的整体脱离并单独用于交换。商誉通常产生于企业之间的收购或合并过程在数值上等于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我国在年实施的新准则对有关商誉的事项作了一系列新规定使商誉的会计处理基本实现了国际趋同。本文就新准则下商誉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进行分析。一、商誉不再被确认为无形资产由于商誉不具有实物形态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其划入无形资产的范畴。在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中将外购的商誉认定为无形资产中的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并在预计的年限内进行摊销。但根据年公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尤其强调无形资产中的可辨认性标准应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然而商誉往往与整个企业密切相关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辨认的各种资产分开出售。因此在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不再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来考虑而是单独将其认定为一项资产要素。另外企业自创的商誉虽然也能成为企业的一项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是由于其成本难以可靠地计量故该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将商誉与无形资产区别开来分别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准则的进步之处。但对商誉会计方法的变化将影响到每年转入损益的商誉摊销额进而影响利润表的净利润这对采用购买法进行企业合并且带来大量商誉的购买方有巨大影响。二、企业合并中的商誉的确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号——企业合并》的有关规定企业合并的方式包括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按照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和合并后是否在同一控制之下又可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根据该准则第五条的规定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实务中由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论是属于哪一种具体方式的往往都是因为最终控制者一般是母公司出于对整个企业集团利益的考虑来一手策划和决定的而参与合并的各方企业由于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此合并作价不能使用公允价值而是使用账面价值。这样整个集团的资产、负债总价值没有发生增减变化自然不会有商誉的产生。根据该准则第十条的规定参与合并的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吸收

商誉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商誉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产权交易活动尤其是企业整体资产的重组与流动日益频繁,与之相伴的关于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也日益成为会计界所关注的焦点。而商誉作为企业资产中复杂、“无形”的一项,历来备受争议,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当然这些争议的主要目的是为澄清其真谛之所在。本文仅就商誉的计量方法问题,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谈一些个人浅见。 一、两种传统的商誉计量方法 商誉计量是商誉会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影响着商誉的确认、摊销和其他处理程序。传统上,仅对合并商誉(或称外购商誉)计量入账,对自创商誉则不予确认。即便同样是对合并商誉的计量,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做法: 1、间接计量法 间接计量法也称割差法,是以购买成本大于购买方在交易日对所购买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部分的差额来衡量商誉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商誉价值=购买总成本-(取得的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总和—承受之负债公允价值总额)=购买总成本—购买的净资产公允价值 [例1]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经评估,收购日B公司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8700万元,其中,流动资产9500万元,固定资产18000万元,专利权1200万元;B公司负债的公允价值为6500万元,

其中流动负债5000万元,长期负债1500万元;则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2200万元(28700-6500)。 假设经过产权交易谈判,双方确定的收购价格为25000万元,则可确认B公司商誉价值为2800万元(25000-22200)。 2、直接计量法 直接计量法也叫超额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由于存在商誉而给企业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并按一定方法推算出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直接计量法根据被评估企业预期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又分为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 (1)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超额收益资本化法是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理,认为既然企业存在超额利润,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本(资产)在起着一种积极作用,只是账面上没有反映出来罢了,因此将企业的超额收益还原,就是商誉的价值。采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 ①计算企业的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实际收益-正常收益=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预期投资报酬率-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同行业平均投资报酬率 ②将超额收益按选定的投资报酬率予以资本化 商誉价值=超额收益÷选定的投资报酬率 这里,选定的投资报酬率可以是正常的投资报酬率,也可以是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采用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的理由是,企业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因而应按高于正常水平

并购商誉及其计量

并购商誉及其计量 【摘要】笔者指出了并购商誉的内涵并对其价值计量和会计计量进行了探讨。 一、商誉、并购商誉及其价值计量 (一)商誉 商誉是指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商誉本身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不可辨认性。商誉是企业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企业拥有的商标、专利权、专有技术等能加以辨认的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而非商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41号《企业合并》规定:如果无形资产符合两个标准之一,即“法律契约标准(Contractual-Legal Criterion)”和“可分离性标准(Separability Criteria)”则必须确认为无形资产并予以计量,不归入商誉。二是超额收益性。企业整体资产取得的盈利能力大于按单项取得的简单之和,因此本质上商誉是超额收益的现值。商誉存在于企业之中,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仍能通过企业获取的超额收益感觉到它的存在。商誉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在较长时期内获得较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 (二)并购商誉 并购商誉是指企业并购过程中形成的或体现的商誉,包括自创商誉和合创商誉。 1.自创商誉 自创商誉是并购之前并购双方本来就各自存在的商誉,是指企业能够“持续经营”(Going Concern)这一因素的公允价值即企业净资产按整体取得的盈利能力大于按单项取得的简单之和。它反映了企业净资产的“超额整合价值”(Excess Assembled Value),表明企业内部存在净资产和业务协同效应(Synergy)以及其他利益如垄断利润、市场准入等。自创商誉的价值计量是企业权益价值超过其单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自创商誉价值计量以及与企业权益价值、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关系如图1所示。 2.合创商誉 合创商誉是指企业并购而产生的,由并购双方共同创造的商誉,反映了因并购而产生的“超额整合价值”,代表因企业并购而产生的协同效应。合创商誉的价值计量是指并购后企业权益价值超过没有并购时的并购双方单独企业权益价值之和的部分,也称为并购增值。关于并购协同效应目前主要有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之说。管理协同论认为,经营管理能力更强的企业并购管理能力低下的企业之后,被并购方的经营管理水平便被提高到了并购方企业的水平,给并

商誉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一、两种传统的商誉计量方法 商誉计量是商誉会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影响着商誉的确认、摊销和其他处理程序。传统上,仅对合并商誉(或称外购商誉)计量入账,对自创商誉则不予确认。即便同样是对合并商誉的计量,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做法: 1、间接计量法 间接计量法也称割差法,是以购买成本大于购买方在交易日对所购买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部分的差额来衡量商誉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商誉价值=购买总成本-(取得的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总和—承受之负债公允价值总额)=购买总成本—购买的净资产公允价值 [例1]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经评估,收购日B公司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8700万元,其中,流动资产9500万元,固定资产18000万元,专利权1200万元;B公司负债的公允价值为6500万元,其中流动负债5000万元,长期负债1500万元;则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2200万元(28700——6500)。 假设经过产权交易谈判,双方确定的收购价格为25000万元,则可确认B公司商誉价值为2800万元(25000-22200)。 2、直接计量法 直接计量法也叫超额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由于存在商誉而给企业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并按一定方法推算出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直接计量法根据被评估企业预期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又分为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 (1)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超额收益资本化法是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理,认为既然企业存在超额利润,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本(资产)在起着一种积极作用,只是账面上没有反映出来罢了,因此将企业的超额收益还原,就是商誉的价值。采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 ①计算企业的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实际收益-正常收益=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预期投资报酬率-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同行业平均投资报酬率 ②将超额收益按选定的投资报酬率予以资本化 商誉价值=超额收益÷选定的投资报酬率 这里,选定的投资报酬率可以是正常的投资报酬率,也可以是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采用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的理由是,企业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因而应按高于正常水平的投资报酬率作为测算商誉的基础)。 [例2]如上例中,假设B公司所在行业的平均投资报酬率为15,根据近三年的经营实绩及对未来的盈利预测,该公司投资报酬率为20,则B公司商誉价值的计算过程为: ①计算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22200×20-22200×15=4440-3330=1110(万元) ②计算商誉价值,假设按同行业平均收益率资本化 商誉价值=1110÷15=7400(万元) 不难看出,按此法测算的商誉价值偏高,因为此法是以假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将永远持续为基础的(计算过程②即为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在这里,超额收益被看成了永续年金),而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商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价值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采用超额收益折现法或许更好一些。 (2)超额收益折现法 超额收益折现法是指把企业可预测的若干年预期超额收益依次进行折现,并将折现值汇总以确定企业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如果预计企业的超额收益只能维持有限的若干年,

关于企业合并中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探究

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合并活动越来越频繁,无论是合并企业的类型、规模还是合并采用的方式以及会计处理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合并过程中产生了商誉。商誉根据其产生方式的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从国际上大部分国家的惯例来看,对于企业自创的商誉,一般不予以确认;在企业的并购行为中,对于购买法下的外购商誉,一般予以确认;对于权益结合法下的外购商誉,一般不予以确认[1]。本文讨论的商誉都是指企业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外购商誉,外购商誉也可以称作合并商誉。随着我国企业并购案的不断增加,对合并商誉的规范处理显得更为重要。 2企业合并中商誉会计处理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合并中商誉的概述 企业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合并企业所支付的超过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价值的部分称为合并商誉。合并商誉是指企业在合并过程中,预期被购并企业因其存在的优越条件使其在未来时期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是一种不能被单独识别与确认的资产。其实质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依靠于多种因素,如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治理水平、稳定的客户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等[2]。 2.2 企业合并中商誉的构成 商誉是能使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未入帐无形资源的总计价账户,因此,各种能使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未入帐的优越条件和因素,都可归入商誉这个账户中。多年来,会计学者和会计实务人员对商誉的构成因素作了各种研究。有学者将构成商誉的因素归纳为以下15项:(1)杰出的管理队伍;(2)优秀的销售组织;(3)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4)有效的广告;(5)秘密的工艺技术或配方;(6)良好的劳资关系;(7)优秀的资信级别;(8)领先的员工培训计划;(9)在社会中较商的地位;(10)才能或资源的发现;(11)优惠的纳税条件;(12)有利的政府政策;(13)与其他公司的良好协作;(14)占有战略性的地理位置;

(财务会计)商誉会计

商誉的经济含义是企业收益水平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差额的资本化价格。它是由顾客形成的良好声誉、企业管理卓著、经营效率较好、生产技术的垄断以及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所产生的。 商誉能为企业创造间接的经济效益。它之所以作为一项资产具有价值,正是因为它的这种效益性特征。它是企业收益水平与按社会平均收益率计算的差额的资本化价格。人们通常是采用资本化率把企业超额收益还原求得商誉价格的,而资本化率实际上又是投资(投入资本)报酬率,企业超额收益经过还原所得的就是创造这种超额收益的资本额。所以,应把商誉的价格看作为资本化价格。商誉的值有正值,但当企业亏损时,或企业收益水平低于本行业平均获利水平时,商誉也可有负值。 商誉是一种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它不能独立存在,它具有附着性特征,与企业的有形资产和企业的环境紧密相联。它既不能单独转让、出售,也不能以独立的一项资产作为投资,不存在单独的转让价值。它只能依附于企业整体,商誉的价值是通过企业整体收益水平来体现的。 按未入帐资产理论,商誉是计量了未入帐资产的结果。商誉属于自创的无形资产,其开发成本很难从帐薄中完整地反映出来。而且它的功用与其开发成本之间的关系也很不确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影响企业商誉形成的因素很复杂,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由于企业具有良好的声誉,获得客户信赖;或由于严密的组织,生产效率显著。 依据商誉的取得方式,商誉可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是指由于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而形成的商誉;其他商誉即是自创商誉 或称之为非外购商誉。 对商誉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考察企业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能否长期稳定地获取收益以至于获得超额收益,实际上就是自创商誉的本质问题; 考察企业并购过程中进行并购的交易价格大于或小于该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研究外购商誉的本质问题。尽管理论界对商誉争论不休,但实务界对商誉的处理还是比较一致的,即自创商誉一律不予确认;外 购商誉被界定为被购企业的价格与其可辨认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并 且账务处理原则也在走向一致,只是外购商誉的摊销年限各国有所不同(国

企业商誉会计的理解及其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商誉会计的理解及其会计处理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推陈出新,传统的依靠报表数字的会计信息系统无法提供体现企业价值的完整信息,促使人们对企业商誉进行了持续而长久研究。 一、传统的企业商誉理解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基本都在定量上承认商誉有助于企业比其它同行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而在定性上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各国学者针对商誉的内涵在会计领域进行了长久的激烈讨论,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三种: 1.商誉是良好企业形象产生的价值。这种观点基于社会对企业的良好印象,例如企业在劳资关系、产品性能、地理位置、产品口碑以及独占特权等方面的良好表现。然而由于目前会计可以确认一些“好感”因素,将这些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因素划入商誉将导致重复计价的问题。例如,现在会计可以确认并计价土地使用权,地理位置好则表现出无形资产大,又如产品口碑即是品牌效益,体现在企业的商标上,现在会计可以计量商标价值并将其计入企业的无形资产。由此可见,这种观点不符合现代的要求。 2.商誉是企业总价值与有形、可识别无形资产的差额。这种观点综合持续经营和未记录资产两种价值观,将企业的协调效率作为商誉的表现形式之一,却没有考虑企业并购时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抬高价格产生的多支付部分。由于多支付部分属于被收购企业的投机性收益,

已经偏离市场规律,和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无关,所以不应该计入企业价值中。这种观点将人力资源、售后服务、经营道德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至今无法准确计量的潜在资产作为商誉的形式,由于这些因素能够使企业获得高于其它企业的超额利润,故在财务状况报表里予以体现。 3.商誉是预期利润和正常投资报酬的差额。这种观点即是超额收益观,将商誉建立在企业长期经营的基础之上,暂时性的收益不属于商誉。由于人们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商誉便是由于它能长期获得高于同行的利润,因此这种观点认为未来的超额收益贴现便是企业的商誉,其理论依据来自于货币具有的时间价值,将商誉作为预计净收益与正常报酬率下预期利润的差值。由于商誉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定成本和收益,因此将其纳入无形资产中。 二、现代企业的商誉理解 商誉是不可识别的无形资产,商誉的构成要素与选择性资源、产业要素、理性管理选择等有关。一方面,由于环境资源不是无限的,无法供应所有的企业消耗,因此能够得到大量资源的企业便拥有更大的利润,资源盈利是受要素市场、历史环境、特殊能力等因素决定的,这方面可以归为企业的硬件基础,受客观环境所影响;另一方面,资源的稀缺引发了资源的争夺,然而受有效信息、认知能力等影响,只有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发挥所长,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不断提升业绩,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信级别不断上升、社会形象不断美化,因此企业的协和效益需要考虑人力因素。具体来讲,现

商誉会计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国内外现状:美国是最早对商誉会计处理进行规范的国家,在美国商誉会计准则的变迁历史上,有两次关键的公告,其一是1970年发布的《企业合并》和《无形资产》,对商誉进行了带有争议、但统一的会计规范。该公告规定企业合并可以同时采用权益联合法和购买法,并且要求在购买法下确认的外购商誉在不少于40年内摊销。再就是2001年7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企业合并》和《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对外购商誉的后续处理作了一次大胆的变革,规定取消权益联合法,要求企业合并统一采用购买法,并且改商誉的系统摊销为减损测试,商誉减损则确认损失,未减损则不予摊销。这两次公告分别标志着商誉会计处理的定性和转折。截至2003年,FASB共发布了6项与商誉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可以说商誉会计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回顾国内,我国对商誉问题的研究可以说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尽管起步较晚,但是我们国家的会计学者对商誉问题还是很重视的,近几年,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以出专著或发表文章的方式,对商誉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阐述。如1995年,厦门大学会计系博士生方荣义发表了博士论文《论商誉会计》。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的博士生阎红玉于1999年也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商誉会计》。2006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2007年1月1日起已经在我国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且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就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商誉会计体系,我国现行商誉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 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在新经济环境下,有必要重建我国商誉会计理论。 意义及目的:商誉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他虽然是一项看不见的无形资源,却使对企业的现实收益与未来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形资产。商誉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地位与日俱增,因此,商誉问题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 在日益开放的中国,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凭借各种主客观的因素建立起来各种可以使企业比同类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资源,这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使得中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给也日趋活跃。因此,商誉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研究商誉会计更有着突出的意义。首先,研究商誉会计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特殊资产,其价值的确定对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研究商誉会计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是通过企业机械设备的先进与否,商品质量的高低与否来体现的,企业的整体信誉也同样重要。最后,研究商誉会计能够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其资源。合并企业可以利用在其形象、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商誉,吸引被合并企业,最终实现对被合并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进度安排:1、2013.3.11-2013.3.15,开题报告,撰写大纲,通过前期工作,根据论文的主题拟定出文章的撰写提纲包括大纲和详细提纲,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结论等。2、2013.3.16-2013.3.31,论文撰写:写作过程中要继续搜集、补充资料,写作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有理有据,具有说服能力.3、2013.4.1-2013.4.10初稿提交.4、2013.4.11-2013.4.15,论文修改,通过反复的修改,达到相关的标准。5、2013.4.20终稿提交。 论文提纲:一、商誉的概述:二、商誉的确认与计量;三、商誉的会计处理;四、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思考。 研究的主要内容:商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如何对它进行确认和计量在实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商誉会计的确认与处理问题。首先阐述了商誉的概念、本质、特征以及构成因素,从这些方面对商誉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了会计界对商誉确认的不同看法和国际上对商誉会计确认的规定,以及对商誉的计量,从而发表自己对商誉会计是否应该确定的看法。再次,分析了国际上的几种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并提出自己对商誉处理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