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职业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合集下载

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护士是医疗行业中最重要的职业之一,他们的工作涉及到病人的护理、医疗记录、药品管理等多个方面。

然而,护士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感染、创伤、暴力等。

因此,了解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对于保障护士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至关重要。

一、危险因素1.感染: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如肺结核、乙肝、艾滋病等。

2.创伤:护士在工作中需要搬运病人、移动设备等,容易受到肌肉拉伤、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等创伤。

3.暴力:护士在工作中经常面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情绪波动,容易受到言语、肢体暴力的伤害。

4.放射: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到放射性物质,如X光、CT等,容易受到辐射损伤。

二、防护对策1.感染防护:护士应该正确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和分泌物。

同时,护士应该定期接受疫苗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2.创伤防护:护士应该正确使用搬运设备,如护士车、护理床等,避免手动搬运。

同时,护士应该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

3.暴力防护:护士应该学会正确的沟通技巧,避免与病人及其家属发生冲突。

同时,护士应该在工作场所设置安全门禁、监控设备等,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4.放射防护:护士应该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如铅衣、铅帽等,避免接触到放射性物质。

同时,护士应该定期接受放射防护培训,了解正确的防护措施。

总之,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地采取防护措施,才能保障护士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为护士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保障。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摘要】临床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中,如果不注意防护,很容易造成对护理人员的损伤。

为了减少损伤的发生,应树立防护意识,积极采取防护措施,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维护临床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损伤防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无论是门诊护士,还是病房护士,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为患者做各种护理工作,如配药、注射、输液、采血以及进行各种抢救,始终与患者密切接触。

在这些环境中,由于多种危险因素的存在,易导致护理人员受到损伤,现已成为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因此,提高防护意识,降低损伤程度,刻不容缓。

1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1.1 物理性危险因素1.1.1 锐器伤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手术刀片、针剂安瓿、碎玻璃等。

有时在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为争分夺秒,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极易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损伤。

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也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率增高[1]。

如加药过程粗心、徒手分离针头、操作后重新回套针帽、拔针时处理不当等,特别是掰安瓿可导致24%的锐器伤[2],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率高达36%[3]。

可见,护理人员面临着高危的职业损伤的危险。

1.1.2 电器意外伤害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进行抢救,如使用电击除颤或电动吸引器等,因仪器设备老化或操作不慎,可能出现漏电或短路现象,有潜在的触电或电灼伤的危险。

1.1.3 电离辐射护理人员经常协助患者做各种辅助检查,因此护理人员会因多次少量接触各种放射线而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

机体的蓄积作用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致癌、致畸。

对血液系统也会造成慢性损伤。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医院是各种疾病集中的场所,为预防交叉感染,对医院环境的消毒,仪器设备的消毒保养,以及医疗垃圾的清理等,需要经常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

化学消毒剂的挥发,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产生不良影响。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威胁着护理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

如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心理因素等对护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职业安全是目前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就引起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因素及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

标签:护理人员;职业损伤防护措施在护理等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威胁着护理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

如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物理因素(针刺伤、负重伤、电离辐射伤、噪音)、化学因素(化学消毒剂、细胞毒性药物、麻醉废气的污染)、心理因素(精神压力大,工作紧张,生活不规律)等对护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职业安全是目前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就引起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因素及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

1 职业损伤因素1.1生物因素生物职业危害非常常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有传染病危险的生物危害更是个显著的问题。

在我国2003年的SARs流行中,从病例的职业分布分析,医务人员比例最高,占15.2%。

其中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1]。

1.2物理因素1.2.1机械性损伤最常见为针刺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其中护士是被针刺伤的主要受害群体。

在受调查的护理人员中100%在工作中曾被锐利器械刺伤,分析原因多为不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工作粗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所致。

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告: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刺伤或皮肤受伤的有60~80万。

1.2.2负重伤搬运患者是护士的常规工作,也是导致腰背痛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而最危险的活动是手工在床、椅之间搬患者;为患者翻身及从地上搬抬起患者。

1.2.3电离辐射伤高新技术应用而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医护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如放射病、致癌等。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护士要经常受到X线的照射,而采用激光手术的方法,也会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急诊科作为医院中一个紧急救治患者的重要部门,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医护人员常常
面临很高的危险。

本文就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以及防护对策进行探讨。

一、职业危险因素
1、感染危险
急诊科护士负责接受各种疑似传染病患者,如新型冠状病毒、SARS、艾滋病等,以至
于不知道病种的患者。

患者带菌飞沫与血液等分泌物的直接接触,会造成护士被感染的危险。

2、暴力威胁
在急诊科工作中,护士常常容易被患者及家属大声地威胁,甚至出现肢体冲突的情况,导致护士的安全受到威胁。

3、精神压力
急诊科患者来来去去,护士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多个紧急情况。

由于心境紧张,急于
求成,容易导致护士出现综合征症状,如护理疲劳、耻辱感、害怕追究、压力和出勤短期化。

二、预防措施
1、合理防护措施
对于不明确的病种,护士应该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N95口罩、护目镜、手套、防护
服等。

2、严格个人卫生
急诊科护士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换洗工作服。

3、有效交流
护士应该和患者及家属建立有效的交流,消除误解和恐慌。

同时,护士也应该在工作
中与同事之间建立团队精神,减轻工作压力。

4、科学用药
在急诊科工作中,护士应该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规范。

必须确保药物的正确剂量和使用
方法,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总结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也是一份很危险的职业。

护士要时时记住防护措施,保障自身健康安全。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该更加重视卫生防护措施,保证护士可以更加安全地运作。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1. 肌肉骨骼疾病长时间站立、走动和抬举病人是护士工作中常见的任务,这可能导致肌肉和骨骼的负担过重。

久坐和不正确的姿势也可能引发腰背疼痛、颈肩症候群等问题。

因此,护士应采取正确的体位、适度休息和参与体育锻炼,以减少肌肉骨骼疾病的风险。

2. 感染风险护士在接触病人时有可能受到感染的风险。

他们处理患者的体液和接触传染病患者,可能会暴露于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因此,护士应遵循正确的卫生措施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职业暴露护士可能会面临暴力行为和被攻击的风险。

在处理一些情绪激动的病人或应对紧急情况时,护士可能会受到身体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护士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4. 精神压力护士常常需要在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工作。

他们需要应对工作量大、时间紧迫、病患的痛苦和家属的情绪等问题。

长期承受精神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工作倦怠等问题。

护士应寻求适当的应对方法,如寻求支持、进行放松训练和参与兴趣爱好等,以维持心理健康。

5. 化学物质暴露护士在处理药物和消毒剂时,有可能受到有害化学物质的暴露。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造成损害。

护士应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并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化学物质暴露的风险。

综上所述,护士职业存在一些危害因素,包括肌肉骨骼疾病、感染风险、职业暴露、精神压力和化学物质暴露等。

护士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自我保护,以保持身心健康,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文 献 标 识 码 F 文 章 编 号
通过对护理人 员职业危 害
每位 医护人 员都 必须做好 自身防护 工作。
【 关键词 】 职业危 害 护理人 员 防护措 施
10 04—8 5 (0 0 0 —00 —0 6 0 2 1 } 1 15 2
1 职 业 危 害 因 素 的 范 围及 其 危 害 程 度 1 1 生 物 性 因素 .
由于各 种 因 素 , 处 理 护 患 关 系这 一 环 节 中 , 理 人 员 往 往 在 护
保持着谨慎 的态度 , 会带有紧张情 绪。据调查发现 - : 2 护理人员 J 的心理健康水平 比一般人群 差 , 中 3 O岁是心理 障碍 发生 其 0.4
最 多 的 时期 。 2 防 护 操 作 措 施
戴手套进行相关 操作 既可 以保护 患者 免受感染 , 一旦针 刺 伤发生后也可 以减 少体 液进 入 人 体的 量而 减少 职业 感 染 的机 会, 有研究 表明[ : 被血液 污染 的钢针 刺破 一层乳胶 手套 , ] 医务 人员接触 的血量 比未戴手套 时可 能减少 5 %以上 。 0
激的 物 品 ,3 15种 具 有 潜 在 危 害 的 化 学 物 品 。 调 查 证 实 J :
正确 的” 六步” 洗手法 。必要时用 消毒液泡手 。
2 12 戴 口罩及 防护 目镜 .. 戴 口罩及 防护 目镜可 以防止 悬浮在空气 中的含有 病原微生 物 的飞沫 吸人 和阻止感染性血液 、 体液 、 碎屑等物质溅 到医务人
从 中汲取教训 , 避免类 似纠纷再次发生。
护 理 人 员 的职 业 危 害 因素及 防护 措 施
迟 向 荣 万振 波
【 要】 目的 为消除护理人 员职 业生涯 中的诸 多危 害因素 , 摘 保持 身心健康 , 更好地 为社会服务 。方 法 因素 的分析 。结果 针对护理人 员感 染各种传染性疾病 的危 险 因素提 出防护措施 。结论

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逐渐增加,本文初步探讨了护士在工作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标签:护士;危险因素;防范措施护士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一门职业,其职责包括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新的化学药物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患者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医护人员不经意地就暴露于病原菌及医源性诊疗的威胁之下。

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常见危险因素包括物理性、生物性和社会心理因素。

1常见危险因素1.1物理性的危险因素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1]。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

然而就在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针刺伤等锐器损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

易发生针刺伤的主要操作环节有:(1)抽取药液、配液加药;(2)分离使用后的注射器或输液器上的针头;(3)用双手将针头重新套入针帽;(4)将针头丢弃于一般的塑料袋等不耐刺的容器中;(5)用后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6)传递锐器时没有集中注意力;(7)不合作的患者作治疗时缺少必要的协作;(8)整理手术台上的用物及处理废弃物等。

1.2生物性的危险因素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现已证实,至少有20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主要是针刺伤)传播,在医务人员中HIV的感染几率为0.3%,HBV的感染几率为6%~30%,HCV的感染几率为1.8%[2]。

有些疾病经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锐器损伤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达80%以上[3]。

而目前对锐器损伤引起的这些疾病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一旦感染上就意味着工作、家庭、生活等的改变,甚至生存也将成为问题,同时还有可能在不自觉中传染给周围的亲人、同事[4]。

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护士是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在工作中承担着照顾病人和保障病人安全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护士的工作性质,他们面临着许多职业危险因素,如传染性疾病、体力劳动、心理压力等。

为了保护护士的健康和安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范措施:
1. 预防传染病:护士应该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在照顾病人前,应先进行手卫生,避免病菌传播。

2. 体力劳动防护:护士在工作中需要长时间站立、扶起病人、
搬动器械等,容易引起身体疲劳和损伤,应注意合理分配工作强度和休息时间,在每天工作结束后进行舒适性体操。

3. 心理压力管理:护士在工作中面临着病人生死存亡的问题,
压力较大。

他们应该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及时排解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4. 预防创伤:护士在工作中可能会被病人或器械刺伤、割伤等,应该穿着防护衣物,并且使用器械时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意外发生。

总之,护士的健康和安全无疑是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防范措施的贯彻落实,能够有效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保障病人的安全。

- 1 -。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手术室护理人员是医疗团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手术室中负责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协助医生完成手术。

然而,手术室工作环境危险性极高,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危害也较为严重。

在此文中,我们将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职业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手术室护理人员可能面临的职业危害1.噪音污染手术室内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运转会产生噪音,而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工作,长期暴露在这种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耳背负荷的过高,引起听力下降和耳鸣等多种症状。

2.化学危害手术室内可能存在多种危险物品,如麻醉气体、消毒剂等,这些物质如果未得到及时排放或者处理,就会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体造成危害,导致肺部、皮肤等多种疾病。

3.手术室护理人员可能因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面对医疗风险、人类生命的责任,随着工作应对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面临的工作压力也会不断增大,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可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抑郁症等多种心理问题。

4.职业暴露危害手术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手术器械的操作,还有医疗废物的处理等环节中,时刻面临感染病原体的风险,他们可能会被传染病的病毒、细菌、真菌等危险因素感染。

二、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对措施1.强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时,必须佩戴适宜的防护用品,包括口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等,以保护自己远离工作环境中的任何危害因素。

2.加强职工培训医院应当组织力量,定期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开展工作健康和防范职业危害的培训,方便他们了解修身及职业规范,更好的掌握预防和治疗职业病的技能。

3.合理规划工作严守工时规定、年休假制度等,延长工作时间间隔,保障员工精神休息,避免因长时间工作引发心理压力和身体疾病。

4.购买替代性化学物品手术室护理人员可搜寻可替代的绿色化学物品,使用环保清洁平台,减少化学危害因素,避免危害之后产生的各种问题出现,有效保证自身安全与健康。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一、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1.意外损伤手术配合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钩,传递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

Johanet调查指出:约有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

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

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

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

已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2.护士的工作姿势、站立时间与处理重物专家们已证实:护士的工作姿势与能量消耗有一定关系,工作姿势与疲劳也有一定关系。

我院手术室洗手护士配合手术时保持颈椎前屈15~20℃。

连续站立均6.5h/日或更长、巡回护士均用240步/min 的急速行走工作,累计时间4h/日或以上。

处理重物,如按20例/日手术计算,需搬动约5kg重的器械包20余次,约为6kg重的敷料包20余次,2kg重的手术衣包50余次,以上合计约为350kg重的物品由夜班两名护士完成。

疲劳、从职业因素比例高的项目看,有心情焦虑、精神紧张等因素。

身体局部症状,如腰疼受工作姿势、处理重物的影响、全身症状中胃症状与心情焦躁、责任感、处理重物、饮食不规律、超负荷工作有关系。

3.麻醉气体的不良影响手术室护士每日工作在其空气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和残余吸入麻醉药的环境中,约为6.5h/日或更长,每周工作日5天为32.5h/周。

Cohn指出,麻醉气体对于手术室工作人员有不良的生育结局。

如吸入较高浓度的麻醉气体会引起流产。

1976~1984年间,我院曾有7名手术室护士生育,有4名护士的孩子均在身体不同部位长有海绵状血管瘤或其它问题。

4.燃爆因素手术室内有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不可忽视。

同时使用多种高频电器也是可能导致燃爆的因素。

麻醉气体,其它挥发性有机溶剂在手术室工作中频繁接触,如酒精、碘酒、乙醚、丙醇、安息香酊及火胶绵,一般都不标有其可燃性而易被忽视,应防止铺巾被这类溶液沾湿而致燃爆。

妇产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妇产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妇产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妇产科护士是医院中承担妇科和产科护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在
工作中接触到各种危害因素,如放射线、化学药品、病原体等,容易
导致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妇产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危害因素:
1. 病原体:妇科和产科疾病常常受感染病原体影响,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工作中接触病人分泌物及血液,易受感染。

2. 放射线:妇产科检查中,常需进行X光、CT等检查,长期接触
放射线会对护士的健康造成危害。

3. 化学药品:妇产科治疗需要大量使用化学药品,接触过量可引起
中毒反应。

4. 高温和噪音:产房环境通常温度高、噪音大,长期暴露在这些环
境下会对妇产科护士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防护措施:
1. 戴口罩和手套:接触病人分泌物及血液时,妇产科护士应佩戴口
罩和手套,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2. 定期接种疫苗:针对常见疾病病原体的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妇
产科护士感染。

3. 合理使用防护装备:进行放射线检查时,护士应佩戴铅衣等防护装备,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危害。

4.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妇产科护士应定期接受职业危害防护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

5. 确保工作环境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妇产科工作环境,确保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减少噪音。

在妇产科工作中,护士们要时刻注意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合理运用防护知识和装备,有效减少危害对健康的影响,保障自身和病人的安全。

希望各医疗机构和护士个人都能重视这一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9
Company Logo
化学消毒剂
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化学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戊二醛、含 氯消毒液和臭氧等)。不加防护的长期接触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 炎、关节病、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 。
10
Company Logo
水银体温计、血压计
水银是医院常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毒性物品。处理不当会对人 体产生神经毒性和肾毒性。
14
Company Logo
社会、心理因素
TEXT
TEXT
TEXT
Company Logo
15
职业暴露产生的原因
护理人员配备不 合理
化学性危害 知识匮乏
教育培训 存在漏洞
常规操作、应急处 理欠规范
16
Company Logo
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护士缺编问题严重。这与我国的经济卫 生政策有一定的关系。T我E国XT卫生行政部T门EX规T定床护比例T是E1X:T 0.4,但90 %以上的医院达不到,平均床护之比只有1:O.33。一些医院为了增加 经济效益经常加床,造成护理人员严重缺编、超负荷工作,致使护理人员 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增多,从而增加了 职业暴露伤害的可能性。
护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护理管理思路,营造一种氛围,唤起 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不仅仅是只给患者提供安全、无差错 的护理,还包括在工作中保护工作人员免受损伤、保持生理和心 理健康。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必要的预防接种。
22
Company Logo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缓解缺编问题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20o5—2010年)指出:到20o7年,全国的三级医院的编制护士 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全国85%的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 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护士缺编问题的缓解将有助于为护士创造相对宽 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紧张状态。加大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 入,改进医疗设备,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少职业损伤的有效途径。

急诊科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急诊科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摘要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特别是急诊科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

因此,急诊护士潜在职业危害最大。

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

本文对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1 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1.1 生物因素急诊病人一般病情较重且病种复杂,经常会遇到不同原因所致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各种严重的开放性损伤病人,原因不明的毒物中毒及传染性疾病的病人等等。

护士在参与各种抢救操作及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尤其在紧急为病人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静脉穿刺等的过程中,为了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护理人员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病人,这无疑会增加护理人员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

特别是诸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经血源性传播的疾病。

(2)急诊入院的病人大多病因不明确,一部分传染性疾病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尚未检出,使得担任接诊、分诊、抢救工作的急诊科护士在进行自我防护时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3)急诊科在医院内属于相对开放的区域,流动人员多,病种复杂,尤其是各种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并且难以控制,使得急诊科护士感染各种疾病的机率增加。

1.2 物理因素急诊护士最常见的物理危险因素是锐器伤、噪声、负重伤和电离辐射。

1.2.1 锐器与针刺伤锐器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约占80%。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

急诊工作量大,抢救患者争分夺秒,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急诊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

1.2.2 噪声急诊工作环境人流量大,人声嘈杂、噪声大。

这些噪声主要来自病人的呻吟声,婴幼儿的哭闹声,电话铃声,频繁的人员流动。

护士的职业损伤_及防护措施

护士的职业损伤_及防护措施
轮岗制度
实施轮岗制度,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心理疏导
定期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帮助护士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满意 度。
05
护士职业损伤监测与报告制度 建立
定期监测与评估职业损伤风险
01
制定职业损伤风险评估表
根据护士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损伤风险评估表,定期对护士进行
评估,了解其职业损伤情况。
职业损伤对护士的影响
身体健康损害
职业损伤可能导致护士出 现皮肤破损、感染、药物 中毒等问题,影响身体健 康。
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面对职业损伤可能使 护士产生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影响工作和生活 质量。
工作效率下降
受到职业损伤的护士可能 需要休息和治疗,导致工 作效率下降,影响医疗质 量和患者安全。
02
01
02
03
04
05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 视,护士职业损伤防护 工作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 注重预防为主、全面防 护的理念。
提供保障:为了更好地 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 未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 面加强工作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相 关法规和制度;
加强技术支持,引进先 进的防护设施和技术;
护士的职业损伤_及防护措施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护士职业损伤概述 • 常见护士职业损伤及原因 • 护士职业损伤防护意识培养 • 护士职业损伤防护措施实施 • 护士职业损伤监测与报告制度
建立 • 总结与展望
01
护士职业损伤概述
职业损伤定义与类型
职业损伤定义
职业损伤是指护士在从事职业活 动过程中,因接触有害物质、能 量或暴露于不良环境而引起的健 康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您是第 213 位读者发布时间: 2010-3-5 10:58:10关键词:职业损伤职业危害
来源:CHKD期刊全文库《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第6期
(本文作者:鞍山市职业病防治院赵金莉)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可接触到多种职业危害因素,进而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损伤。

为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本文就职业性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加以论述。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 锐器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经常接触到诸如注射针头、手术刀片、针剂安瓿、碎玻璃等各种锐器,特别是抢救危重患者而在匆忙中进行护理操作时,极易受到锐器损伤;而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如加药过程粗心、徒手分离针头、操作后重新回套针帽、拔针时处理不当等,也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率增高,尤其是掰安瓿极易发生锐器伤,而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率更高。

(2) 电器意外伤害: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使用电击除颤或电动吸引器等进行抢救,若仪器设备老化或操作不慎,可能出现漏电或短路现象,则有潜在的触电或电灼伤的危险。

(3) 电离辐射:护理人员经常协助患者做各种辅助检查,可因多次少量接触各种放射线而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产生致癌、致畸的危险及对血液系统造成慢性损伤。

(4) 其他:紫外线等消毒设施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吸入过多臭氧可引起胸闷、气短、肺水肿等。

1.2 化学性因素
医院环境的消毒、仪器设备的消毒保养以及垃圾的清理等,需要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而化学消毒剂的挥发,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等均可产生不良影响,能够引起变态反应疾病、哮喘,甚至导致流产。

1.3 生物性因素
(1) 与空气接触导致的生物性危害:医院内患者多且流动量较大、病种复杂,病原体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污染空气,且难以控制,暴露在空气中的手、眼睛、鼻腔、皮肤等部位因不易保护而容易被损伤,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的机率较高。

(2) 与患者接触导致的生物性危害: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抽取血标本、静脉穿刺等情况下,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增加了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

1.4 心理社会性因素
护理工作中突发事件多,护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精神紧张、情绪压抑,若得不到适当宣泄,极易致身心疲劳、抵抗力下降,出现头痛、周身乏力、胃肠不适、睡眠障碍、抑郁、血压升高、心悸等症状。

急诊患者及其家属常因情绪不稳定而对护理人员的言行易产生误解,护理人员也可因工作繁忙或在
抢救工作中没有过多的解释时间而引发争端,导致护理人员遭到辱骂甚至殴打,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进而导致恐惧、焦虑等严重的心理创伤。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措施
(1) 锐器伤的防护: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专心致志,小心谨慎;在抢救过程中,要忙而不乱,以防止被各种锐器伤害;按规定戴手套;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医疗废弃物;一旦被带血针头刺伤,应立即对伤口进行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丙肝疫苗,并随诊3~6 个月。

(2) 电器意外伤害的防护: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电器,同时制定安全管理措施,掌握一定的用电常识,电器发生故障及时维修,以保证设备完好;工作中应选择性能好且噪声小的电器设备,并尽可能把噪声降到最低限度。

(3)电离辐射伤害的防护:协助患者进行射线类检查应遵循正当化与最优化原则,即合理应用并保持尽可能低水平的照射,并做到有效防护,重点是做好固有防护如屏蔽防护; (4) 其他物理性伤害的防护:进行紫外线消毒及紫外线强度监测时,应戴防护眼镜、帽子和口罩,避免眼睛、皮肤、黏膜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光下。

2.2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措施
(1) 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以加强空气流通。

(2) 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可使用手套、口罩和防目镜等防护用品,以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和黏膜的直接刺激。

(3) 挥发性消毒液要加盖密封保存。

2.3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措施
(1) 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2) 对有潜在接触血液和(或) 体液的操作,必须采取戴手套和穿隔离衣等措施;同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2.4 心理社会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
(1) 管理者采取的防护措施:在工作设计和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对工作量大、危重患者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备,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减轻医护人员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在医护人员缺编的情况下,采取科学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2) 护理人员采取的防护措施: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护理技能;如果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可在原地活动双脚;在护理操作时,应遵循节力原则,养成良好的姿势和习惯,减轻身体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调整情绪,保持心态平衡;工作之余适当参加健康娱乐的文体活动,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总之,护理人员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泛而深入的开展研究并制定出一整套包括法律、法规、组织、技术以及医学措施等在内的综合防治方案,从而切实有效地保护和促进护理人员的心身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