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家谋略(二)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内容及其注解(完整资料).doc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内容及其注解(完整资料).doc【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内容及其注解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挑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擒贼擒王、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
第四套:混战计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第五套: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理解与认识第一计:瞒天过海就是指有意制造一种假象,让人在毫无察觉中渡过大海的意思。
它用在军事上并不是专指瞒着人过海,而是一种假象,掩盖其真实意图的计谋。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
齐国为救赵国,出兵直攻魏国京都,魏国被迫撤军回救,使赵国解围。
后用“围魏救赵”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敌人撤回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而利用别人去害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是借别人之力,实现自己企图的一种权术。
用在军事上,就是种用第三者的力量,包括制造和利用敌人,内部之间的矛盾。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指在战争中依靠有利地形,一边防御、一边养精蓄锐,待进攻者疲劳和士兵沮丧之后,再转守为攻的谋略。
也指让对方先行动,自己坐等时机成熟后再行事。
第五计:趁火打劫其原意是趁着人家失火,自顾不暇的机会,从事盗窃活动。
也比喻趁人危难之时自己已去好处。
在军事上,是指乘敌人之危,进攻敌人的谋略。
第六计:声东击西其意思是指表面上或口里嚷着要攻打东边,而实际上却打西边。
它以假象让敌人产生错觉,而出奇制胜的一种军事策略第七计:无中生有其本意是:本无其事,而是凭空捏造。
运用在军事上。
就是采取虚虚实实的办法,虚中有实、用假象欺骗敌人,造成敌人判断和行动失误的计谋。
第八计暗度陈仓此计的全称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2-习君子之道——中国兵家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比较
一、中国兵家管理思想渊源:《武经七书》“在浩如烟海的兵家典籍中,尤以先秦时期兵法对后代影响最为深远,其中以《孙子兵法》(春秋)、《吴子兵法》(战国)、《孙膑兵法》(战国)、《尉缭子》(战国)、《六韬》(战国)等最为出名。
这与当时政治、社会状态有直接联系。
当时,天下纷争、诸侯争霸、战乱频发。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发生战争400余次,春秋前后共有140多个国家,经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见于文献者的仅有十几个国家。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更是战乱不止。
战争成为当时国家主要的政治生活,促使有识之士竭其心智于兵书战策,于是“兵林名家云集,将星璀灿”。
其中《武经七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七书》中又以《孙子兵法》最为杰出,可谓兵法之冠,对后代影响也最为深刻持久”。
二、中国兵家管理思想分析:基于东西方管理比较视角1、从兵家决策哲学到西蒙的决策理论第一,西蒙的决策理论及其标准西蒙在管理学方面所研究的主要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
50年代西蒙的公司行为理论对微观企业中简单追求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经济人模型提出挑战,强调了大公司中复杂的内部结构,其目标和子目标的多重性,提出了理性人一具有“有限理性”一即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决策模型。
他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概括出了他的决策过程理论。
随后,西蒙转而研究大型组织中的信息处理问题。
他认为信息本身以及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他进一步研究了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其他认识过程,并为公司决策人员提供“决策辅助系统”,成为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第二,中国兵家的决策哲学及其辩证中国春秋时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第三》有言:“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商道》之三十六计
笔者:燕云飞| 机密《商道》之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兵家谋略的典范之作,它最早见于《南齐书》,语出《王敬则传》,檀道济兵败,用三十六计中最后一计“走为上策”,此后,三十六计便在民间各处流传开来。
在此书中,“借刀杀人”“金蝉脱壳”等三十六条计策各由熟话概括,用一两句以释其义,加起来也就不过区区几百字,但是却字字珠玑,每一字一句无不是在谈智谋,措辞简约易懂,集成世人之大智慧。
三十六计中,每六条计策为一套,其中胜战计、攻战计和并战计是处于优势情况下使用的对策;敌战计、混战计和败战计是处于劣势情况下使用的对策。
三十六计变化万端、诙诡奇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军事鸿图中的重要军事哲学思想,对现代战争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而作为中国兵略的精华,三十六计是在各种不同条件和前提下克敌或避敌制胜的法宝。
到了今天,《三十六计》已经不仅仅是兵家言论,它们的应用几乎已经触及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有越来越多的人从这本书中获益,他们懂得“变通”,能将兵法计谋化为己用。
无论是商场、管理、交际还是生活方面,你几乎随处可以见到兵法的踪影。
笔者:燕云飞| 机密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度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第五套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商场如战场,现今的商场处处是商战,虽不如古战场的尸横遍野,却也是危机四伏令人胆战心惊,稍有不慎便会一塌糊涂。
中国古代谋略故事
中国古代谋略故事摘要:一、中国古代谋略故事的背景介绍二、中国古代著名谋略家的代表人物及故事1.孙子与《孙子兵法》2.诸葛亮与草船借箭3.司马迁与《史记》4.刘邦与楚汉争霸5.曹操与官渡之战三、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案例及启示四、如何运用古代谋略提升现代企业竞争力五、总结:古代谋略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正文:一、中国古代谋略故事的背景介绍中国古代谋略故事源远流长,反映出我国历史上众多卓越领袖的智慧。
在古代,战争频繁,各国争霸,领导者们为了取得胜利,纷纷研究谋略策略。
这些策略不仅应用于战争,还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今天,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和工作中。
二、中国古代著名谋略家的代表人物及故事1.孙子与《孙子兵法》孙子,即孙武,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
他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家圣典”。
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观念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2.诸葛亮与草船借箭诸葛亮,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以智谋著称。
草船借箭的故事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策略思维。
在与曹操的战斗中,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遣二十艘草船诱敌,成功借得十万箭,为刘备军队挽回了危局。
3.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他的巨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运用了许多史学、文学谋略,使得这部著作成为后世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楷模。
4.刘邦与楚汉争霸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他在楚汉争霸中脱颖而出,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
刘邦善于用人,听从张良、萧何等谋士的建议,积极采纳民间智慧,最终打败了项羽,成为一代英主。
5.曹操与官渡之战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官渡之战中,凭借精心的谋略和坚定的决心,成功击败了袁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
曹操善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鬼谷子七十二术
鬼谷子七十二术王诩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方士:徐福(日本人的神)。
鬼谷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古代军校的校长,鬼谷子七十二计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于制事”。
第一计阳谋阴谋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成者,积德也。
”计谋,有阴谋和阳谋之别,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可轻视对方,因为事件、环境、情报都有假的。
所以圣人应该高深莫测。
鬼谷子所谓“阴”,是谋之于阴成之于阳。
第二计扭转乾坤鬼谷子曰:“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
”鬼谷子认为,当形势对我们不利时,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涵养自己的精神力量,因为只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强大了,才可以扭转乾坤。
第三计各个击破鬼谷子曰:“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
”鬼谷子认为:要想使对方的威势分散,我们必须效法伏熊,伺机而动,各个击破。
第四计如闭如卦鬼谷子曰:“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尤仪。
”鬼谷子说:在作战时,人们必须象圆环那样随机应变,运转自如,使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
第五计盗尽天机鬼谷子曰:“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击、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象之宜。
”鬼谷子认为,一个高明的人,在瞬息万变的事物中,应及时抓住事物转化的时机,去调整或执行自己的计划。
第六计一言兴邦鬼谷子曰:“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世人说话随口而发,一言错出,遗祸无穷。
第七计众不敌寡鬼谷子曰:“将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逆之,逆之,虽盛必衰。
兵家的军事思想
兵家的军事思想兵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是以兵法为主要内容的悠久学派。
兵家的军事思想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深度。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兵家的军事思想吧。
一、战争的目的和原则兵家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通过消灭或战胜敌人来保卫自己的国家、领土或安全。
在战争中,兵家十分重视战争的目的和规律,主张依照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术和战略。
在采取具体的行动前,必须明确战争的目的和原则,力求尽可能地避免战争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兵家认为,战争必须基于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只有在充分了解敌情之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
另外,兵家认为,战争的总体原则是“以虚实制人”,即通过制定正确的战略来营造给敌人一种虚假的印象,从而使敌人在防御时疏忽大意,为我方创造条件,实现战略目标。
二、谋略和策略兵家的军事思想强调谋略和策略的重要性。
谋略是指在战争中制造出一种假象或故意迷惑对手的策略,而策略则是具体制定用于战争的各种计划、成本、资源等内容的思路和方法。
兵家在整理自身战术方面也大有可为。
它们将保密和隐蔽作为药方初始的第一要素,并推崇几个击败敌人的策略:误导、瓦解、假装、疲劳、弱化等等。
至今关于这些思想还有“兵法”等著作被许多国家的军事单位广泛奉行。
三、兵器和装备兵家的军事思路对兵器和装备的要求非常高。
它们认为,战争机器应该具有时代特点和精神,并且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兵家主张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武器和战争装备,尽可能减少战争的伤害和无辜的牺牲者。
兵家的军事思想也非常重视军事指挥和系统。
他们认为,指挥官应该依靠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正确地面对局势,并且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兵家还强调战争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认为战争必须遵循规律,保持秩序。
四、人力和组织兵家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视人力和组织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在战争中人是最重要的资产,应该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潜力和能力。
他们认为,每个知识分子都应该具备以上思想,并发挥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在战争中发挥其潜力。
三十六计的正确顺序
三十六计的正确顺序《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的谋略之学,它的基本思想是"以少胜多"、"速战速决"。
其书是《易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部百科全书,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三十六计之"计",乃中国古代兵家的智慧结晶,其中记载了大量军事计谋及其战术。
而最经典的一种计,那便是借刀杀人。
这是兵法上最常见的计谋,被人们称作"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中,一共有十二计。
分为"攻""守""诱""围""计先""攻后"四种步骤,"计谋"和"兵法"三大原则:攻守为上,攻城为下;计谋多样,用兵多为赢招,所以用之者多而不用者亦多,故《三十六计》中称为"三步九计"。
"计而不上法"《三十六计》中是这样写的:"计者谋也,意之所生,变化之所趋,不可不知也。
"又云:"机也"也就是变化也有变化的意思。
"机"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或事物自身发展规律中存在又无规则可循时也。
"变"是一种变化,而不是一种趋势,没有永远的东西。
"计谋"也就不属于艺术了。
.##--∠_<18】其中计有三十六计一计(三)五计二、六计四……等等,都说我不知道这些计谋要怎么来使用呢?其实它也是可以适用于任何时候![但也并不能完全按照这个顺序来实施这些计谋去对付敌人),但是在很多电视剧中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小孩看见一个男人杀了他两个母亲。
第二天早上醒来看见女人躺在地上哇哇大哭/<」.#>等...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天电影里看电视看到类似的情节我就有一种感觉:中国人真的不能乱说话呀好不好!?/ 第一计: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计谋,它可以帮助到任何一个人,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如这个故事,这就跟他要打一个什么仗有关系呢?因为他他他也可以做到!比如下面这个故事!.##(二)“借刀杀人”也就是把敌人置于死地。
擒敌术与兵家谋略一二
擒敌术与兵家谋略一二
孙科龙
【期刊名称】《科园月刊》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本文阐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者诡道,出奇制胜"两种兵家谋略在擒敌实战中所起的具体作用.指导官兵能够将谋略正确运用到擒敌实战中,以增强对敌实战能力.
【总页数】2页(P118-119)
【作者】孙科龙
【作者单位】武警福州指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论兵家谋略思想对于篮球运动战术影响研究
2.立马“关”前,电焊机行业将如何横枪跃马?——电焊机业界兵家谋略采访录
3.兵家谋略与企业养生要诀(上)
4.兵家谋略与企业养生要诀(下)
5.兵家“奇正”谋略在业余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兵家篇
兵家——作为中国人来说,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因为兵家著名的《孙子兵法》,后世流传的《三十六计》。
孙膑庞涓的典故,所以兵家一直没有被人遗忘。
兵家其实详细划分出来有4派,虽然分为4派,但实质上有为的将军和军师对这4派都是掌握的,只是4派掌握的力度不同而已。
兵权谋——擅长料敌制胜,对敌人的底细要了若指掌,揣测对手的意图,制造一系列计中计、连环计等等,使敌人防不胜防。
还包括外交,经济战等多种方法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主要依靠自身的谋略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
孙武是典型的代表。
《孙子兵法》一书,就是在讲权谋。
兵权谋学说更加注重战略布局。
所以被称之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兵形势——擅长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先冷静观察战场上敌我态势,找出敌人的破绽,寻求战机,以逸待劳。
吴起,孙膑是其代表。
俗话说:“孙武尚智,孙膑贵势”就是指的两位兵家天才的不同之处。
孙膑与庞涓的斗智请查阅Baidu。
兵形势学说更加注重于战术上的应用。
兵阴阳——天文气象地理在军事上的应用,擅长观察天时地利,对自然界的变化一清二楚,寻找最有利的战机与地点。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是其代表。
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加累述。
兵技巧——擅长士兵的培养,训练精锐部队,军队的战阵演练,实战配合等等,也非常注重武器的先进性。
此派力求部队要有强有力的硬件设施。
甚至包括于军事后勤,以军纪等带兵,治军一切军事管理所在,吴起是训练精锐部队的代表,战国魏国初期,魏武卒天下无敌。
“魏武卒”称号的士兵训练极为苛刻,不仅要负重50斤铠甲及武器奔袭百里,还要立即投入作战。
“魏武卒方阵”则是铁甲军团的又一利器,50万秦军被5万魏武卒击溃。
墨子是研发武器的代表。
无论攻城守城都是样样精通。
连弩机(类似于现代的机关枪,能连续射出箭弩,对于骑兵威胁很大。
具体形式可以BAIDU),兵技巧就是包括军事建设到军队管理最基础的一切。
是军事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存在。
没有兵技巧做基础,前面三种都无法发挥作用。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二、《孙子》谋略《孙子》属于兵家中的权谋类,侧重于战略策略思想,其治兵作战之论富有深刻的哲理.现择其要者评述于后:(一)“经五事”、“校七计”、“道”为首《孙子》首篇为《计篇》,乃全书之纲领.该篇开宗明义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其意是说:用兵作战,事关重大,关键在于“经”(抓纲)五事,“校”(比较)七计.五事者,“道”、“天”、“地”、“将”、“法”,五事之中,“道”居于首位.七计之中,第一条“主孰有道?”也把“道”摆在第一位.那么,什么叫做“道”?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之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计篇》,以下未注明篇名者,均出自此篇.)“道”是道义、民心、战略、方针,只要做到合道义,顺民心,则上下一致,内外协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是历史规律,治兵如此,其它管理也是如此,概莫能外.“天”指天时,即气候、季节、昼夜、阴晴、寒暑等自然现象.“地”即地利,指地形、地势、路途、空间距离等.“天”、“地”也可作时间、空间理解,均属外部环境.“将”是将帅,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里强调的是人的因素——指挥者的素质.至于“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法”就是指组织制度,包括机构编制、通讯联络、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以上五大要素也是五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整体,制约着战争的成败胜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身为将帅不可不知.这里所说的“知”,包含有通晓、掌握的意思.这五者包括有政治和军事、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等一些重大的关系,其中,“道”,政治、道义,居于首要的地位.(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孙子·谋攻》中的著名论断.体现了《孙子》的中心思想:以智取胜;《孙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胜.《孙子·谋攻》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注意:这里追求的是“全”,而不是“破”.“全”是上策,“破”则次之.要达到“全”,就需要以智取胜,而不是以力取胜.孙子说,这是用兵的法则.由此,孙子认为,能够百战百胜,还不算是最高明的将帅;只有不战而使敌人屈服,那才称得上是高明中之最高明者.“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以下同上)孙子强调: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以智取胜.其次是外交仗,再次是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之策乃是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因为,为了攻城,要制造战车,准备器械,这必须好几个月才能完成.垒筑用以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结果闹得将帅焦躁愤怒,兵民疲惫不堪;还要强使士兵象蚂蚁似的去爬梯攻城,造成士兵伤亡惨重.这就是攻城的灾害.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必直接交战就能使敌军屈服,不必硬攻就能夺取敌人的城池,不必久战就能毁灭敌人的国家.“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里,反复强调这样的思想:要获得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全”胜,就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来取胜于天下——这就是谋攻的法则.也就是:以智取胜.以智取胜——应当说,这也是一切经营管理和市场上竞争必须遵循的策略原则.(三)“知彼知己”,“未战先算”《孙子·谋攻》的另一著名命题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调军队的指挥者对敌情和我情都必须非常熟悉.《孙子》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指挥战争的规律,突出了未战先知、未战先算的极端重要性.“未战先算”要求“校以七计”(《计篇》,下同).必须对敌我双方进行七个方面的比较和计算.这七个方面是:(1)“主孰有道?”哪方的国君政治比较开明而得民心?(2)“将孰有能?”哪方的将帅更有才能?(3)“天地孰得?”谁更占有天时地利?(4)“法令孰行?”哪方在执行法令上更为彻底?(5)“兵众孰强?”军队实力方面何者更强?(6)“士卒孰练?”哪家的士兵更加训练有素?(7)“赏罚孰明?”在赏罚方面哪家较为严明?孙子坚持战争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知的,因此,未战先算既是必要,又是可能的;借此以提高自觉性和计划性,避免盲目性和妄动性.同时,这里的计算已经包含有数量分析的要求.孙子是重视数量的,他要求把彼己的情况尽可能转化为可计量的数,这是定计、用计的常法.《形篇》中指出:“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算的结果是:“吾以此知胜负矣!”他的结论是:“多算胜,少算不胜,而何况无算乎?”另外,“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殆.”(《地形》)他用“彼”、“己”、“天”、“地”等关系代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决策必须建立在对主客条件的周密调查和充分估量之上.这是有普遍意义的.(四)“任势”、造势《孙子》中有《形篇》和《势篇》.“形”即实,实力.“势”指力量对比上的格局、态势.战争是力量的对比和较量.《孙子》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形篇》,下同).意即:打胜仗的军队总是事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战者总是把自己的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的上面,创造必胜的条件.他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就是要创造力量对比上的优势,有这种优势,加上各种手段,就是造就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最佳态势.“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势篇》)“任势”,就是凭借优势,以势压敌.这种“势”,不是消极等待而得来,而是要靠主动去造就,这就叫做“造势”.“造势”,包括以强压弱,以勇压怯,以碫投卵(避实击虚),以治击乱,以奇制胜,等等.他说:“势者,因利制权也”(《计篇》).就是说,为了夺取胜利而掌握权变.这种原则在管理的实践中带有普遍性.任何管理都有一个任势、造势,也即善于凭借自己的优势和造就优势的问题.这种优势,造成一种气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造势》),达到所向无敌.(五)“避实击虚”,“因敌制胜”《孙子》和《老子》一样,都很崇尚水.不过,《老子》崇尚的是水的品质,《孙子》崇尚的则是水的形势.《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虚实》,下同.)“因敌制胜”,就是要以敌情作为制定战略战术的依据,而且,“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水之性是避高而趋下,兵之形是避实而击虚,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空虚薄弱点.这就是兵之性.《孙子·地形》说:“料敌制胜,上将之道”.善于了解敌情,根据敌情及其变化制定战略战术,从而取胜,这是一流将才的作战原则.不仅如此,还要做到“能为敌之司命”,就是能够当敌人的司令,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然后让他暴露出破绽,乘虚而入,战而胜之.把敌人的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就叫做“为敌之司命”.要当敌之“司命”,必先当敌之司令.这也是一种经营策略.任何经营,都必须一方面集中优势,另方面依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寻找空虚薄弱之点,避实击虚,对于市场上的竞争,尤其应该采取这种策略.(六)“奇正之变,不可胜穷”这里所讲的“正”,是正常,常规;“奇”则是不正常,非常规.《孙子·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下同.)就是说,要使部队和敌人交战而不败,全靠“奇”、“正”相结合的战术.这就是兵家常说的,以正常的战术抵挡敌军,以非常规的手段夺取胜利,叫做“出奇制胜”.《孙子》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乃取胜之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善于出奇制胜,以巧取胜者,他的奇想妙法,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源源不断.掌握奇正之变,来源于创造性思维.孙子比喻说,声、色、味,每样都不过五种.但是五音、五色、五味,各自采取不同的组合,便产生音调、色彩和滋味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高明的将帅,其巧妙就在善于运用“奇”和“正”的结合,导演出变化莫测、有声有色的战争活剧来.所以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人,能够善于把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结合起来.奇正相生,变化无穷.这是一切领导艺术的思想源泉.(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这是《作战篇》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孙子认为,为将帅者担负着事关国家和人民生死、安危的重大责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在战争的年代尤其如此.为此,《孙子》极端重视将帅的素质和修养.首先,在“道”和“将”的关系上,他强调“道”对“将”的指导和制约作用.他把“主孰有道”放在“将孰为能”之前.《十一家注孙子·贾林》解释说:“将若以道为心,与人同利共患,则士卒服,自然心与上者同也.”其次,身为将帅必须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就是说,为将帅者,要有宽阔的胸怀,高尚的思想境界,不计较个人的进退得失,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这样的将帅才真正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第三,将帅应如何对待士卒?《孙子》认为:将帅应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地形》)但爱兵不是溺爱、放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同上)第四,为将五德,智为首.如前所述,《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在“将以道心”的前提下,就五德之间的关系而言,“智”居首位.强调将要有智慧,有才能,善于用兵.“智”的另一层涵义是冷静、善思,讲求理性.“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九地》).为将者凡事冷静而深思,理智地对待战事,切忌感情用事.“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一切指挥作战的将帅们都必须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用理智对待一切,不可把战争这样的大事建筑在一时冲动之上也!这也是一篇古老的领导学,强调领导者及其素质在领导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八)“将能君不御”.这是领导学中的另一个问题,牵涉到高层领导权力的使用和充分授权的问题.《孙子·谋攻》指出,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到胜利.“将能君不御”就是其中的一种.将帅若是有足够的能力,国君就不应该管得严严的.就是说,对有能力的将帅,不要管得过多,过死.这里就牵涉到领导体制中的权力和责任的关系问题.他还指出:“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同上)就是说,作为最高领导的国君,在作战中,切不可对将帅随意干预,瞎指挥,否则,必然会造成混乱而致失败.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就意识到将帅指挥的自主权的重要性.这是极不简单的.《孙子·九变》还说:“将受命于君”,但要精通“九变”,懂得灵活权变,因而,“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其意是说,大将既然受命于君,就必须对君主全面负责;但为了真正负责,他有灵活处置的权力.在局部问题上,不能完全以君主之命是从.这就是后来兵家所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将在外作战,情况瞬息万变,必须授予将帅以相应的自主权.在这个问题上,孙子甚至主张:“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同上)以上这些,都说明孙子很重视将帅应有的权力.这是因为,在战争中,将帅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权力和责任必须对等.这是战争给予古人的教训,对于现代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借鉴价值.。
兵家智慧与管理者谋略
兵家智慧与管理者谋略普颖华一、讲师简介普颖华,当代闻名文化学者、孙子兵法与商战研究专家、中国以后学会军事分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大学特聘教授,在国内外多所大学讲学。
普颖华教授出生于爱新觉罗世家,多年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及孙子兵法的著述和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精深的演讲才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主动的承传者,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普颖华教授以开拓精神研究古今中外文化,专门在古典军事文化、美学及佛学等领域,造诣深厚、著述广博。
其理论充分汲取了中国优秀古代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其学术思想饱含东方聪慧和仁义,被国内外誉为具有开拓性的中国文化专家;其著作在国内外及港澳台地区数十家出版社出版,在华人世界中阻碍力庞大。
普颖华教授多次获得国内学术奖项,应邀为“中外名家系列讲座”主讲人,同时曾与李嘉城、张瑞敏等并列,被媒体誉为“中国最具阻碍力的一百名优秀人物”,也曾被评为国内“十大国学应用金牌导师”。
二、课程题纲(一)简介孙子与《孙子兵法》(二)《孙子兵法》的精华---胜战之道1、稳胜的战略治理思维(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内涵(2)“知”为谋略策划与推测的基础(3)“谋”为稳胜的第一要序(伐谋为上)(4)“防险”为稳胜的争战之本(围师必阙)2、奇胜的战略治理思维(1)“兵者,诡道也”。
(2)“以少胜多,转败为胜”谓之“奇”(3)“奇胜”是胜战之道的全然(4)“奇”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为法(5)“奇”在平常中,以“从众”心理取胜最终猎取“自保而全胜”3、变胜的战略治理思维(1)“兵形象水”论水无常形,兵无定势(2)“五行变化”论内外环境在相互制约中统一(3)诚而不愚、智而不诈论的市场观4、“善胜者不败,善败者不亡”的治理精华(三)治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价值1、治理内涵2、现代治理模式及其演变3、东西方治理精华概论东方治理的特点:治人以德,厚德载物的义利式人本治理。
西方治理的特点:科学的系统的精益求精,数字统计式的权法型治理。
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
中国古代三十六计
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擒敌术与兵家谋略一二
[关键词 ]谋 略
擒敌
以增强对敌 实战能力。 实战
,
使 用擒 敌技 术克 敌 ,仅 仅依 靠胆 量 、技术 是不 够 的。 两军 强而 避之 , 而挠之 , 丽骄之 , 而劳 之 ,亲而 离之 ”的 “ 怒 卑 佚 诡 相逢勇者胜,只从一个方面说明士气 、斗志在克敌中的作用, 道十 二法 ” 。其核 心 就在 于 “ 其 不备 ,出其不 意 ”。这 些方 攻 岳飞 有句 名言 : “ 用 之妙 ,存 乎一 心 ” ,在实 战 中 ,还需 用 法 ,归纳起 来 ,体 现 了以下几 条原 则 : 运
-
●
_
X 眦Z 文 恤 艺 J — I L
擒 敌 市 与 兵 家 谋 略 一 二
孙科龙 /武警福 州指挥 学院
能 将 略 本 到娑=“中知 , 战 殆 、“ 者 道 出 制 ” 种 家 略 擒 实 中 起 具 作 。 导 兵 够 毽 。 确 用 擒 『战彼 己 百 不 ” 兵 诡 , 奇 胜 两 兵 谋 在 敌 战 所 的 体 用 指 官 谋 正 运文 敌 知 要 实
“ ”杀 敌 。所 谓用 “ ” ,即在与 敌格 斗 时 ,灵 活运 用兵 家 心 心 谋 略 。源远 流长 的 战争史 ,留下 丰富 、灿烂 的兵家 谋 略。博 大 精 深 的兵家 韬 略包含 着一 系 列指 导战 争 的普遍 性原 则 、蕴含 着 朴 素 的唯物 主 义认识 论 和辨 证法 思想 。这 些原 则 、思想 ,不 仅 对 军事 斗争 有极 为重 要 的指 导作 用 ,而且对 擒拿 格 斗也 具有 同 样 的指 导作 用 ,它将 其带 有普 遍 意义 的军 事规 律和作 战原则 , 运 用到 擒敌 实践 中去 ,这 对 提高 武警 官兵 的擒 敌实 战能 力 ,无 疑大 有裨 益 。 知彼 知 已,百 战不 殆 擒拿 格 斗 ,是敌 我双 方技 法 的直 接对抗 ,双方一 拳 一脚 , 招 一式 ,都力 争使 敌处 于 自己支 配之 中 ,而 掌握敌 的技 、战 术特 点及 行 动规 律方 有利 于 自己先 于敌 采取 有效 的破 敌 措施 。 《 子 兵法 》中说 : “ 彼 知 己 ,百 战不殆 ”。孙子 的 “ 彼 孙 知 知 知 己”包括 了解 、 握 敌与 自己两 个方 面的 内容 。 “ 掌 知彼 知 己” 方能 使 主观 与客 观相 一致 ,方 能料 敌 于前 ,应措 于先 ,主动 自 如 ,顺 时导 势 ,否则 ,盲 人 瞎马 ,胡拼 硬打 ,是 很难 以巧取 胜 或 以弱胜 强 的 。孙子 不仅 提 出 了 “ 知彼 知 己 ”这 条原 则 ,还 提 出 了 “ 敌 ” 、 “ 探 ”两种 方 法 。 相 试 “ 敌 ”是在 对抗 过 程 中通过 观察 敌 的神态 、动 作 等外 部 相 行动 特征 , 测敌 的动 机 、 图或摸 清敌 虚实 真伪 的方 法 。 “ 揣 企 相 敌 ”就 是 “ 审敌 ” ,临 战中 ,无论 敌 怎样力 图掩 盖 自己的企 图 , 但 总有一 些 朕兆 、细 微现 象暴 露 于外 。武谚 中有 “ 敌 在心 , 料 察机 在 目” 之说 ,就 是通 过敌 神 态表 隋的变 化 、身体 姿 态 的变 动 、攻击 力度 的轻 重 、动作 的虚实 、战术运 用 的变化 来 观察 、 判断 敌 的企 图。 “ 探 ”就 是在 对抗 中通 过 主动试 探性 的动 作 ,观 察敌 的 试 反应 ,以此探 明 敌 的虚实 、真 伪 。 《 子兵 法 ・ 孙 虚实 篇 》 中提 到 “ 故策 之 而知 得失 之计 ,作 之 而知动 静之 理 ,形之 而 知死 生 之地 ,角 之 而知 有余 不足 之处 ” 。这里 的 “ 策之 ”就 是 策动 驱 使敌 ; “ 之 ”就 是挑 动 、激怒 敌 ; “ 作 形之 ”就是示 形 引诱 敌 ; “ 角之 ”就 是 以攻击 性 的动作 试探 敌 。实 战对抗 中 ,如 对敌 风 格 特点 了解 不够 ,意 图掌 握不 清 ,均可 以运 用各 种试 探 性 的攻 防 动作 ,有 佯有 真 ,有虚 有 实 ,诱 逼对 方作 出各 种反 应 ,借 此 探 明敌虚 实企 图 。 比如对 于进 攻 凶猛之 敌 的打 法 ,就应 不与 之纠 缠 ,避其 锋 芒 ,运 用灵 活多 变 的步法 ,削弱 其体 力和 攻击 力 , 机 抓住 敌 侍 破 绽 ,运 用 防守 反击 战法 ,重 击其 要 害 ;再 比如对 于擅 长 防守
引用【转载】古代兵家的谋略思想
引用【转载】古代兵家的谋略思想古代兵家的谋略思想中国古代战争实践使兵家对战争规律认识不断深化,指导战争的艺术和理论也不断提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谋略思想。
l、知彼知己,料敌定谋。
古代兵家的谋略是在充分调查研究,掌握敌我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
《孙子兵法》强调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吴子》强调料敌,应变。
《百战奇法》说:“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
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
”战争舞台是活动的,战场情况千变万化,因此谋略的运用就不能一成不变。
《历代名将事略》说:“敌情区测,不知敌情,不可以言战。
其动其静,其强其弱,其治其乱,其严其懈,虚虚实实,进进退退,变态万状,烛照数计。
或谋虑潜藏,而直钩其隐;或事机未发,而预揣必然。
凡将才之大小,军心之趋向,理势之安危,事局之究竟,皆算无遗策。
所谓运筹帷握,决胜千里者也。
”所以古代兵家强调审时度势,根据发展变化的情况料敌定谋。
2、谋全局,定大略。
谋略重在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只有谋全局,才能计深虑远,策出万全。
《籍言》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历史上有远见卓识的兵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对全局的谋划上,从全局着眼制定谋略。
诸葛亮有了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全局谋划,才促成魏、蜀、昊三国鼎立的格局。
3、实施伐交。
《孙子兵法》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伐交,就是用外交手段制胜敌人。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破坏敌方的外交联盟,一是强化己方的外交联盟。
破坏敌人的外交,重在离间敌人与其盟友之间的关系,使之从盟好变敌对,各自孤立,势穷力单。
战国时张仪使楚,破坏齐、楚联盟,使之互不相助,秦遂得以各个击破之。
强化己方外交,重在合一切可以联合和利用的力,壮大自己,削弱敌人。
《兵经百篇》说:“与国勾之为声援,四裔勾之助攻击。
胜天下者用天下,未闻己力之独恃也。
”4、重视用间。
所谓用间,即派出间谍或利用敌方间谍破坏、瓦解敌人。
《孙子兵法》说:“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
战国时期的兵家心术与谋略
战国时期的兵家心术与谋略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兵家思想与谋略成为统治者和军事将领所必备的技能。
兵家心术与谋略的运用对于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领土的扩张和政权的稳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战国时期的兵家心术与谋略进行探讨。
一、兵家心术的核心观点兵家心术的核心观点是以胜战为目的。
兵家思想家们认为,军事力量的运用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拘泥于固定的战斗形态。
同时,兵家心术强调战争的目标是为了赢得胜利,不择手段。
在战争中,军事家应该善于运用欺骗、迷惑等手段,以取得战场上的优势。
这一观点对于战国时期的胜利至关重要。
二、孙子兵法中的兵家心术孙子兵法是兵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被全世界的军事家所广泛学习和应用。
孙子兵法中的兵家心术有三个重要方面:战争计划的制定、兵力的调配和战争实施中的策略。
1. 战争计划的制定孙子兵法强调对于战争计划的制定和预测。
军事家应当准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地形和其他相关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来制定详细的战争计划。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便是指出了计划制定的重要性。
2. 兵力的调配兵力的调配是在战争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孙子兵法认为,兵力的调配应当灵活机动,根据战争情况,以及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来决定作战的时间和地点。
此外,孙子兵法还指出了兵力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强调统一指挥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战的效果。
3. 战争实施中的策略孙子兵法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战略原则,如“以逸待劳”、“攻其无备”、“声东击西”等。
这些策略都是通过对敌方心理和意图的准确把握,来制定战争实施中的具体行动方案。
三、兵家思想家的谋略除了孙子兵法,战国时期还有很多其他的兵家思想家,如孙膑、吴起、吴子等。
他们都以谋略闻名于世,为战国时期的君主和将领提供了许多敬佩的策略。
1. 孙膑的“兵道重于州县”孙膑认为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大于地域辖区的意义。
他主张应该把军事力量放在更高的位置上,以保证国家的安全。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那么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中国兵家谋略
中国兵家谋略一、概述1、释名兵家谋略,又叫“兵法”、“兵策”,就是战略战术。
本书所谈为中国古代的兵家谋略,它来自中国古代的战例和兵书。
研讨这门学问,不仅仅具有军事学上的意义,也应当会给今天的各个行业的工作、尤其是管理专业的教学,带来借鉴和指导。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说:战争“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可见军事行为与政治及其它行为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在军事领域获得的智慧结晶,完全可以供其它领域共享。
2、特点军事领域有三条中外一致、亘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即军令如山、目标单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中国叫“兵不厌诈”)。
所谓军令如山,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就是指在军队里不能有太多的民主和自由。
井冈山时期有一段时间批判所谓毛泽东的“家长制”,事实证明是错误的,是绝对民主化思想在作祟。
有时在军队里特别是在战场上抵制错误的领导、不执行错误的命令,也有害无利的,甚至只会带来灾难;因为许多错误只有在事后好久才会被人们彻底了解,而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
所谓目标单一,就是西方谚语说的不能同时抓两只兔子。
《史记、李斯列传》:“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李斯的意思是政治上的成功和同享天伦之乐,一个男人不能同时得到。
《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诡道也。
”《军争篇》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
”所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更是基于军队、战场的特殊环境提出的特定原则;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酷,过分的按部就班无异于作茧自缚。
任何兵家谋略都不能违背以上三大原则,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谋略。
3、性质和地位兵家谋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门高级的艺术。
人类天性中就有竞争、胜利的渴想,男性中这种倾向尤其强烈。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竞争和争胜更上升到争夺的层次、带上了集团行为的性质。
浅析兵家思想管理哲学
浅析兵家思想管理哲学————整军经武下的管理客体思考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着东方甚至整个世界,兵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至今仍保持巨大的影响。
而兵家思想中,其管理哲学则又是极其重要一块。
管理哲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兴起的一门应用哲学,而要构建中国的管理哲学理论体系,则不能不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哲学内容。
兵家思想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辟的管理思想,对当代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兵家思想的管理客体内涵独具,是兵家管理思想的重中之重,由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空间,信息六个基本要素构成。
这些思想,对我们践行中国化管理意义深远,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启迪巨大。
正文:中国古代兵家思想具有无与伦比的深远意义,是对人类社会活动规律的深刻揭示。
其物质载体——兵家著作不仅仅是行伍兵书,也是经纶国策,更是管理哲学的圣经。
时过两千多年,《孙子兵法》不仅仍为今日世界各国的军事家必读之书,而且还为日、美等国的外交、政治、工商企业等各界所高度重视,称其为“外交教科书”、“政治秘诀”、“人生哲学”。
在日本,不仅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孙子兵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还专门在企业中举办《孙子兵法》学习班,他们认为,要想成为管理人才,必须读《孙子兵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
这类兵家著作,言语精炼,内容深邃,值得深入研究。
但学生所知不过寥寥,故下文仅对兵家思想的管理客体进行初步探讨。
管理学家的一般看法就是认为,管理客体是由人、财、物三种基本要素构成,即“三要素说”。
后来又有一些管理学家认为“三要素说”不够全面,主张加入时间和信息,由此形成“五要素说”,还有提出注重士气与管理方法的“七要素说”。
然而,兵家管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管理实践,其管理客体则是“六要素”: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空间,基本涵盖了现代管理学的要素分类。
“攻心为上”的兵家心战思想
“攻心为上”的兵家心战思想邱剑敏【摘要】中国兵家心战思想博大精深,内蕴丰富,指涉全面,构成一个具有东方兵学特色的完备体系.古代兵家注重心战进攻,针对战场敌军将士的心理特点,主张心战为先、心战为上,达成夺其心乱其志之目的;同时也注重心战防御,强调激心励气,善于利用求生原则、同欲原则与禁疑原则以振奋士气,强化斗志.正确实施心战须着重处理好国家大战略与心战、兵战与心战、心战进攻与心战防御之间的关系,努力追求最佳的心战效应.【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9页(P35-43)【关键词】心战;攻心为上;兵家;大战略;兵战;心战进攻;心战防御【作者】邱剑敏【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E892心理战是运用特定信息和媒介对目标对象施加心理影响的作战行动[1]422。
心理战的基本特征是以人的心理及行为作为目标,以传播特定的信息和运用特定的媒介作为手段,通过影响和改变对象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反应,达成从心理上打击敌方、团结友方、巩固己方,促进政治、军事斗争目标实现的最终目的。
中国古代兵家将心理战称为心战,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了心战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战争实践。
《左传》提出“宁我薄人,无人薄我。
……《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子兵法》继承了这一思想,明确指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军争篇》)。
孙膑进一步发展了这些兵家的思想,提出:“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
”(《通典·兵典十四·先攻其心》)其后兵家又做了进一步的充实,马谡主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明确提出了“心战”的概念,并与“兵战”相对应。
古代心战具有不同于当代心理战的时代特征,注重运用语言、文字(誓诰、檄文、露布、告示)等信息,综合运用多种军事手段和非军事手段,对敌我双方上至君主、下至士卒,尤其是将帅的心理、情感、意志等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以削弱、瓦解敌方斗志,同时激励己方士气,强化战斗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兵书概览1、概况据1933年南京军用图书社陆达节《历代兵书目录》记载,古代兵书存名者有1304部,存书288部。
后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解放军出版社《中国古代兵法通俗读物》介绍,现在存留兵书有四、五百种之多。
据说西汉张良、韩信收集182家兵法,删定为35家。
这是我国第一次有计划地整理兵书。
以后刘歆《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就赫然有兵书略,可见当时兵家类存书一定不少。
“兵书”这一名称亦从刘歆《七略》出。
2、“兵四家”兵四家之名,由西汉步兵校尉任宏所创,后来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采用之。
班固将所收集的53家兵书分成四类,也就是认为兵家有四种流派:一是兵权谋家。
强调谋略取胜并能兼顾其它的。
以《齐孙子》(《孙子兵法》)为代表,包括《齐孙子》(《孙膑兵法》)和《吴起》等13家。
二是兵形势家。
重视运用兵势即实施战场机动以夺取主动权、克敌致胜的。
以《尉缭子》为代表,有11家。
三是兵阴阳家。
特别重视天候、地理、医药、卜筮的。
有16家,但多亡佚。
后人认为可以以唐代李筌的《太白阴经》为代表。
四是兵技巧家。
重视设计、制造和运用攻守器械的。
源出《墨子》,有13家,后世亦多不可见。
后人认为可以以南宋陈规、汤璹的《守城录》为代表。
宋代以后,随着《武经备要》、《武备志》等百科全书式的兵书的出现,“兵四家”的分类法也就逐渐失去了意义。
3、《武经七书》刘勰《文心雕龙·程器》云:“孙武兵经,辞如珠玉。
”可见兵书之著者也早就被尊称为“经”。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主持朝政,在校定兵书、加强军队建设方面采取了若干措施,熙宁五年(1072年),设立武学,招收武生,规定以《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和《六韬》为教科书。
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又诏令枢密院,令其专门组织人员整理唐代名将李靖的兵法。
(参见《宋史·兵志九》)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又下诏令:“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缕版行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3)从此,这七部兵书就被统称为《武经七书》,成为朝廷正式印行颁发的武学必读书。
《武经七书》作为钦定的军事教科书,到南宋时,又被指定为考核武将的主要内容。
七本书选择比较恰当,其中除《三略》稍次外,其余都堪称经典。
在武学中的地位,相当于儒家《四书》、《五经》在士子中的地位。
五、《孙子兵法》详解1、孙子其人其事《孙子兵法》十三篇,春秋末年孙武著。
孙武本是齐国人,因齐国内乱逃到吴国,后与楚国的落难贵族后代伍子胥结为至交。
经伍子胥推荐,被吴王阖庐重用为将,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庐,经国治军。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他一生中唯一指挥过的“破楚入郢”战争,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战事,双方投入兵力二十万以上,历时六七年,争战地区绵延数百里。
战争实际分成“攻养疲楚”和“柏举之战”两个阶段,是实践孙子“运动致敌”思想的成功范例。
“攻养疲楚”:吴王阖闾上台伊始,就急于进攻世仇楚国。
但孙武认为不妥,而为吴王制定了首先谋求自身“大国强兵”、然后徐图削弱强楚、最后寻机决战的三步曲式的正确战略。
孙武和伍子胥首先协助吴王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加强整治。
几年之后,吴国吏治清明、仓廪充实、城郭完善、兵器精锐、军威严整,初步具备了西出击楚的条件。
但楚国为了牵制吴国,已经事先安排了徐国、养邑和越国三股势力。
于是孙武和伍子胥建议吴王先折其羽翼、再图谋决战。
这也正符合《孙子兵法》“伐交”的原则。
三敌之中,养邑是关键。
当初吴王阖闾政变夺权时,有两个公子逃奔出去投靠了敌国楚国。
楚国得此二人,如获至宝,把他们安顿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并为之筑城。
如此,养邑成了吴国的在背芒刺和西进的绊脚石。
但这根眼中钉也不是急切可以拔除的,因为楚国在养邑附近驻有重兵,随时准备驰援。
孙武提出“肄楚疲楚”以拔除养邑的战法。
他将吴军分成三军,前二军先次第奔袭楚国其它要地,迫使楚军驰援,等楚军将到时又立即回撤,避免与之直接交锋。
如此经过反复折腾,结果将楚军拖得疲惫不堪、军心涣散。
公元前512年,吴军第三军出动扑向养邑,一举攻克,擒杀了二名公子。
同时,吴军还顺便灭了徐国,消除了来自北面的制肘力量。
然后,在和谈不成、分化越楚联盟无望的情况下,孙子又说服吴王毅然决然进攻越国,把越国打得元气大伤;同时抓紧在南方固城池、强边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来自南面越国的威胁。
疲楚攻养之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孙子谋略取胜的思想和“兵闻拙速”的思想。
“柏举之战”:夺取养邑之后,吴王阖闾便“谋欲入郢”,急于求成。
孙子和伍子胥都认为不妥,认为应该继续采取分师扰敌、疲敌的策略。
从公元前511年到前506年,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吴国三军轮番出动,依次进攻楚国的潜、六、夷和弦等要地,楚军如出救,吴军则退走,如此你进我退、你退我进、你居我扰、你劳我安。
吴军实际上始终只有一军在动,而楚军则几乎全军都得不到休息,六年下来,果然把楚军拖得疲惫不堪、锐气大减,军事实力大为削弱。
同时江淮之间豫章地区的桐、舒鸠等小国在吴国的政治攻势下又纷纷叛楚倒向吴国。
楚强吴弱的形势开始有了转变。
与此同时,孙武和伍子胥又进一步施展“伐交”的策略。
楚国北部的唐、蔡两小国一直依附于楚国,是楚国抵御中原列强的天然屏障和北出争霸的极好出发地。
但是,由于“楚将囊瓦(即令尹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
”(《史记·伍子胥列传》)囊瓦向唐、蔡二侯索要无度,令二侯不堪忍受,导致关系破裂。
孙武和伍子胥适时向吴王建议说唐、蔡两国叛楚,还让吴王与蔡侯结成政治婚姻。
如此,既撤除了楚国的屏障,又为日后的远距离战略迂回打开了通道,真可谓深谋远虑。
万事皆备,只差选定进攻路线。
当时从吴国西向攻楚,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
南路逆江而上。
长江水流湍急,沿江楚国据点林立,勉强作战,毫无胜算,显然非智者所为。
中路出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经潜、六实施正面进攻。
这虽是一条近道,但楚国驻有重兵把守,国防工事坚固,势必形成攻坚,正好犯了《孙子兵法》“其下攻城”之忌,“兵祖”孙武当然不会如此犯傻。
剩下的北路,绝对距离确实最远,但可沿淮水水陆并进,加快进军速度,又有盟军唐、蔡二国提供后勤保障,进退有据。
更重要的是,取北路正符合《孙子兵法·军争》“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谋略,作远距离的迂回,可收出奇制胜之效。
果然,当吴军穿越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的关隘突然出现在楚国腹地江汉平原时,大出楚军意外,楚国君臣上下一片惊慌失措。
决战尚未开始,吴国已经夺得了“庙算胜”的头筹。
楚军惊魂甫定,匆忙在汉水南岸列阵,与吴军夹汉水对峙。
当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戍向令尹囊瓦建议,由囊瓦率郢都之军与吴军对峙,保证郢都安全;自己去调集方城之军抄袭吴军后路,到时两面夹击,定能打败吴军。
应该说这是一个正确的方略,当时囊瓦也是同意了的。
但当沈尹戍出发后,囊瓦受人挑唆怕会被沈抢了头功;又经不住孙武的一再引诱,贸然渡河,被引到孙武事先选定的战场——柏举,孤军与吴军展开决战。
决战中,吴军在己方统帅成功谋略的鼓舞下,无不奋勇向前;尤其是公子夫概(即后来的吴王夫差)率领的五千士兵,更是以一当十,拼死冲锋。
结果楚军崩溃,囊瓦脱离军队逃往郑国。
吴军在追击溃军途中,与得知消息想抢在前头防守郢都的沈军遭遇,双方又展开惨烈的战斗。
结果楚军又败,沈尹戍战死。
在消灭了楚国的两支主力部队之后,郢都就象一只熟透的桃子落入了吴军之手。
就这样,孙武成功运用运动致敌、诱敌来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在军队总数比对方少的情况下,竟然深入敌境取进攻态势,取得消灭敌军全军、占领敌国首都的惊人战绩。
柏举之战乃至整个破楚入郢战争,实在可称实践《孙子兵法》谋略取胜思想的第一样本。
孙子功成后即抽身隐退,“飘然而去”,不象伍子胥恋栈不去,结果落了个“悬目国门”的悲惨下场。
可见孙子的谋略是全方位的,大可以为军国大事运筹帷幄,小可以保证个人的身家性命;能施展时则施展,该收手时就收手。
又《孙子》一书篇首的《始计篇》即云:“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知识对权力还保留着相当的独立性,知识分子还保留着相当独立的人格。
知识可以为权力所用,也可以不用;此权力不用,他权力会用;今日不用,他日会用。
这种身份和态度对发挥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以下围绕《孙子兵法》一书,重点介绍孙子的军事思想。
2、全战全胜《孙子·始计篇》曰:“兵者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军事斗争作整体考虑,“必以全争于天下”,“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这种“总体战”的思想,西方世界要到克劳塞维茨乃至鲁登道夫时才真正成熟,也就是说,因为有了孙武,我们要领先了二千三、四百年!应该说,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和“全民皆兵”路线,与孙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因此,可以说孙子不仅是中国的“兵家之祖”,也是全世界的“兵家之祖”。
据说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时,美国总统布什发给每个美军军官两本书,一本是《恺撒传》,另一本就是《孙子兵法》。
基于军事是政治的继续、能政治解决的决不付诸武力、军事行动又与政治策略密切相关这样一种大战略思想,孙子提出了一系列论点。
诸如“令民与上同意”(《始计篇》)、“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等等,至理名言,比比皆是。
据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的某一天读到了《孙子兵法》,当读到上述最后一条时,不禁仰天长叹,连呼相见恨晚。
再如吴王阖庐、越王夫差的失败,都是犯了“怒而兴师”和“愠而致战”这一条。
3、谋略取胜谋略取胜是贯串于《孙子兵法》始终的思想。
《始计篇》就说:“兵者,诡道也”,并提出了著名的“诡道十二法”:“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这里除了“实而备之,强而避之”两条属于比较常识性的内容之外,其余十条都是极富操作性的“智胜之道”。
例子见前“战术篇”所举。
而谋略取胜又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掌握情报。
《孙子兵法·谋攻篇》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知彼”就是“察敌之情,审敌之势”,包括“知诸侯之谋”和“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九地篇》),“知战之地、知战之日”(《虚实篇》);“知己”就是要“知吾卒之可以击”与“不可以击”(《地形篇》),“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谋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