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

合集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之甲午中日战争

中华上下五千年之甲午中日战争
之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 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 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 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 《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 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 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 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 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 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 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 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 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 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 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 有决定性影响。 名称:黄海海战地点:黄海北部海域时间:1894 年7月25参战方:中国,日本结果:北洋水师失 利伤亡情况:北洋死伤八百余人 日本三百人主要指挥官:中国:丁汝昌、林泰曾、 刘步蟾日方指挥官:桦山资纪、伊东祐亨中方损 失战舰:超勇、扬威、广甲、致远、经远目录
黄海海丁汝昌率领北洋 舰队执行一项护航任务。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 护航任务后正准备返航时,在鸭绿江口的黄海大 东沟,与日舰遭遇,黄海海战爆发。北洋舰队参 加战斗的军舰为10艘,日军有12艘。丁汝昌下令 迎战,黄海海面立刻炮声震天,硝烟弥漫。我方 舰队虽然在仓促中迎战,但将士们战斗十分英勇。 丁汝昌在指挥中受伤,但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舱 中,坚持坐在甲板上鼓励士兵作战。管带邓世昌 指挥的致远舰勇往直前,中弹最多船身已严重倾 斜,弹药也已用尽,在这危急关头,邓世昌不顾 个人安危,大义凛然的对部下说:“我们从军为 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是 可以壮国家的声威,也就达到了报国的目 的。”…………………………

中日甲午战争(精选6篇)

中日甲午战争(精选6篇)

中日甲午战争(精选6篇)中日甲午战争篇1科目历史年级八 ]班级135时间课题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资源集散地。

" type="#_x0000_t202">订教学资源集散地。

" type="#_x0000_t202">线装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进程的讲解,使学生深刻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2、利用战争进程中,爱官兵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对战争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向外侵略扩张的本性。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三国干涉还辽。

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影响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战争的影响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新授1、投影黄遵宪《东沟行》的部分诗句[来源:][来源:学&科&网]阅读思考:诗句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来源:](一)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1、投影描述19世纪末中西方社会的视剪辑。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说明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二)战争经过1、投影《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利用计算机动态的呈现主要战役的进程路线。

相应的出现几幅清军抗战图片及日军暴行图。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3、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教师总结。

投影漫画《一败涂地的清政府》及: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普天同庆,万寿无疆。

进一步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源。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案例呈现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史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国土进 一步丧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赔款:2亿;
•大举外债、加重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 以上各开放口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厂
•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黄海大役
•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 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 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 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 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阶段
战场
主要战役 战况
重要人物
第一阶段 朝鲜半岛 平壤战役 平壤失手 左宝贵、 (1894年 黄海海域 黄海战役 战火至华、 邓世昌 7月-9 丧失黄海 制海权 第二阶段 辽东地区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 赵怀业、 (1894年 山东半岛 威海卫战 杀、北洋 邓汝昌 10月役 舰队覆没 1895年4
甲午中日战争
概念
•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 19 战争。它以1894 1894年 25日 清光绪二十年, 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 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 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 17日 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 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 (Sino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 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 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 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 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 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场重要战争,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因、战争经过和结果等方面,对这两场战争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经济衰落,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日益加剧。

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国家机器的脆弱也使得中国难以有效的应对外敌的侵略。

而中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初,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由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控制,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国内政治分裂,军阀割据现象严重。

与此同时,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发动了进一步的侵略行动。

二、起因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朝鲜半岛的问题。

中国对朝鲜有着众多的影响力和利益,然而日本也渴望在这个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

随着日本步步紧逼,中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甲午战争。

中日战争的起因则包括了更多的因素。

其中,北洋政府的统治无力、兵力较弱、内忧外患等因素都成为了导火索。

此外,日本通过主动挑起事端,策动了二二八事变,引发了国共内战,从而迅速推进其在中国的侵略行动。

三、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开始于1894年,持续到1895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一度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但终因多种原因被日军打败。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不得不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巨额赔款,并削弱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中日战争则发生在1937年,持续到1945年。

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经历了沉重的挫折,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抗战下,终于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日中和平条约》,日本军队撤离中国,中国恢复了完整的领土。

四、结果影响甲午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自主权,也加深了国内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和国家建设的问题,在悲痛的同时也催生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呼声。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189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背景:①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②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项目 内容 影响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④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资本主义发展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3、中日甲午战争结果:(1)中国为败给日本: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主要原因)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2)签订《马关条约》(1895)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黄 海 海 战
邓世昌
名族英雄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一 茶商之家,1867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 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嘉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 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当年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 总。1880年调北洋水师。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管带。1887年 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职中军中副将。是北洋海军管带中,唯一 一位未曾出洋留学或实习的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 “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邓世昌语曰: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 ,但 “致远”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 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 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还赐给其 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追赠太 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邓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邓世昌 修了衣冢,建起邓氏宗词。抗日战争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 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 虽然钦佩邓为国捐躯,但个人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邓但是活下来,应该可以 斩杀更多的敌人,保护他所在意的人和事的。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时年慈禧太后六 十岁,她希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 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 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 黄海海战,其次还有旅顺战役和威海卫战役。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

1868年明治维新后,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约》,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

日本抓住个把柄,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

1874年1月,日军在台湾琅峤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

日本看到胜算太小,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清政府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

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十万。

《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

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成功。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

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以后的九年,表面上风浪不兴,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中……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是日本以朝鲜半岛问题为借口蓄谋 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 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 争”。 历史背景 风云骤起 风云变幻 结果影响
历史背景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 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 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 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 1888年, 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 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 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 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军首批部队于6 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 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 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 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 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
返回
风云变幻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国王向清廷求援,日方 出动大批军舰围堵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当场被击沉, 死伤千余人,就此揭开了甲午之战的序幕。 日本海军和 大清的北洋舰队在鸭绿江口的黄海海面激战五小时,丁 汝昌在旗舰“定远”号上负伤指挥,力拼强敌,直到夜 幕低垂才返回旅顺港。 其实这一仗,双方都有伤之与损 失,日本最多只是策略占上风而已,但李鸿章为了保存 实力,尽管丁兆昌愿以“战死以保旅顺”,也未获准, 再度出击。 在平壤的陆军也打得不错,像高州总兵左宝 贵就在北门力挫了敌军,马玉昆、卫汝贵也稳得住阵脚, 平壤保卫战幷非无望,可惜总指挥叶志超却授命撤退, 这个仗就打不下去了。 十月下旬,日军分两路入侵东北, 十一月,“东亚第一要塞”--旅顺陷入敌手,“北洋”走 避山东,第二年,1895年2月,日舰攻占刘公岛封锁威海 卫,山东巡抚李秉衡逃亡,十一日,丁汝昌自杀成仁, 北洋至此全军覆灭。 返回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割占或租借地
强租胶州湾 强租旅顺、大连 强租广州湾 强租“新界” 、威海卫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 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落后 就要 挨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增 强综合国力,推进军 事现代化。
自 强 不 息
勿 忘 国 耻
爱国官兵、爱国民众已经做了英勇抵抗,但 中国在战争中仍然惨败。这到底是为什么?
你认为中国惨败的原因有哪些?
国难当头,慈禧做“万寿盛典”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一、内因 1、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落后; [根本原因]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主要原因] 3、清军准备不足,仓促应战,且装备落后; 二、外因 1、日本: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武器装备先进;
2100Í îÒ ÷Ô ª ž â î ª« ¾ Å ã ¸Ö Ý¡ ¢Ï Ãà š ¢· £Ö Ý Ù© ¾ ¶ IJ þ ¨¢ ¡É Ϲ £ ×Ë ¸ © Т Ö ÓÉ Ì¶ ¨ ìÊ Á Âà ²Å ÐÈ ¨ äË Æ ü ¨æ È Ò Æ ¬Ã æ¬ îº Ýú ¸´ ýÓ ö
¡µ © Ö© س éÎ å¡ ª â¸ Í ú¸ «Ê ¸¼ ÷¬ ¤ª© ½ Ê Ô â ͸ úÈ Ë¾ ÉÒ Ôµ ¼Ä Ùµ ×½ ­É ÌÈ µ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影 响
阅读下表,根据教材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 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Ä ¡ Ͻ ©Ì õÔ »¡ « îµ · × ã· Ï Úµ ¹
¶Ì ¡ ì¼ îÌ õÔ »¡ «¶ ¡ ª© ½Ì õÔ »¡ « ÅÁ ½ úË ½µ ׫ ¼Ò ºÇ ÷ 1800Í îÒ ÷Ô ª Ͻ Ä ©¡ ¢Ì ì¼ îµ È 11¦ ´ ³ É Á É ¼ ·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它和浓厚的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构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

为满足资产阶级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制定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中心的“征韩侵华”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下面来了解列强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

他们对日本的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为维持反动统治,要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为给自己出兵制造借口,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日本驻朝使馆译员郑永邦,奉命向清廷派驻朝鲜任总理通商交涉事务的袁世凯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

”清朝听信日本的保证,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1500人到朝鲜牙山,并根据《天津会议专条》的有关规定行文通知日本政府,并声明,一旦朝鲜局势安定,立即将清军撤回中国。

这样清政府落入日本预谋的圈套。

清军出动之前,日本内阁已于6月2日通过决议,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朝鲜。

日本政府派出数倍于清军的兵力在朝鲜仁川登陆,并控制汉城等战略要地,为进一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进行军事部署。

中日甲午战争-已修改(全面)

中日甲午战争-已修改(全面)

内容
危害
割三地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二亿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开四口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设工厂
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 义的发展
⑵不同:
①经济: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②政治:直接割地
瓜分中国
《马关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满蒙
中国
朝鲜 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大陆政策
1、原因: (1)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首先是
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的国 力逐渐强盛。(2)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 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3)人民起义不断。
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要 求对外侵略扩张寻求出路。
2、五大步: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
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 倾向。 ◆对远东: 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争夺 为主。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 花费甲:午6战09争7,万中日国元失。 日去本的是在国甲土午、战财争富中, 攫日乃 去 受得元至的 益却 颇尊赔。是 丰严款18理 的,:9智赌而45—。博日831一,本69万场让失04 年东日辽:本毫日不本犹公豫司地总走数上 从了2一8次44次家国增运到的8军8事95 家豪,赌,公最司终股,本这总个额疯

可在通商口岸投资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
设厂,产品运销内 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
地免收内地税
主义的发展。
台北 台中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 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问时,引用了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7月25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

时代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日渐强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由于日本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的。

清朝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经过:(一)中日出兵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成为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二)交涉破裂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使自己的军队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

清廷要求共同撤兵,但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两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朝鲜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

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三)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李鸿章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日方称为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指的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明治二十七年、朝鲜高宗三十一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

一.战前的中国1.国力继续增长:经济方面,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世界世界前列;军事方面,国防、军备有了质的飞跃初步实现了近代化。

2.政权平稳交接:1875年2月载湉登基改元“光绪”。

1889年3月慈禧退居颐和园,宣布归政光绪。

3.官僚集团分化:帝党:以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以及珍妃的亲友志锐,文廷式等人为核心,聚集了一批被人称为“后清流”的御史谏臣。

后党:满洲亲贵如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步军统领荣禄等人,以及握有实权的地方权臣。

4.国内虚骄情绪上升:历经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官僚的虚骄情绪普遍上升。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鹰派势力开始崛起。

而让问题更为复杂的是,这些鹰派人物大多又都是属于“帝党”一派,而执掌大权的“后党”一派。

这样,战和问题实际上又同权斗纠葛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的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中国的政局虽然实现了平稳过渡,但是在这些平静甚至是繁华的外表之下各种暗流在涌动,自以为是的情绪再次蔓延,而权争和内讧又习惯性的消耗着国家的力量,因此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东方大国用李鸿章的话来说却只不过是一座纸糊的的破房子。

二.战前的日本1.明治维新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4艘蒸汽船艇,打开日本封闭的国门。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得到增强,成为列强之一,于是将目标指向了它眼中的“弱者”——朝鲜和中国。

2大陆政策出台: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成为日本朝野共识。

国内形成了“征台派”、“内治派”和“征韩派”,三个不同派别。

日本大本营于1887年草拟了一份名为《征伐清国策》的战争计划。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 四大战役:(1)丰岛海战——(2)黄海战役——(3)旅顺大连战役——(4)威海卫战役。

2.黄海战役:时间:1894年。

目的: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过程: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旗舰管带:邓世昌。

3.《马关条约》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4.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原因:1.日本制度先进,蓄谋已久。

2.中国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统治,军备松弛。

3.西方列强支持日本。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爆发
交涉破裂
中日出兵
战争爆发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同年,时任 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将日本本土 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 扩军备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 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 ,诱使清朝出兵朝鲜。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 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 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6月10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6月25日, 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 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中日战争(西方列强在观望)(2张)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 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 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 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 有利条件。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 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嗾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 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 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 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干涉原因:(俄、德、法) 日本侵占辽东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时间
领导人 主要斗 战绩 争地点
台北 台南 台中 打死 日军 4800 余人, 打伤 2.7万 人。
意义
1895 年5 徐骧、 月—— 10月 刘永福
表现了台 湾军民维 护祖国领 土完整的 坚强意志 和高度的 爱国主义 精神。
辽东战役: 聂士成率部抵抗。日军旅顺野蛮屠杀。
威海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4)、战败的原因 1、战争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的政策。 3、清政府的腐败是根本原因。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签定的时间、地点及内容。
2、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四、三国干涉还的“大陆政策”。
2、列强的默许与纵容。
3、朝鲜的东学党起义。 4、清政府的“避战求和”政策。
二、战争的经过
(1)战争爆发 1894年7月 丰岛海战:日本不宣而战 。中国运兵船被炸沉。 (2)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平壤战役: 左宝贵浴血奋战。叶志超弃城逃走。 黄海战役: 北洋舰队英勇战斗。李鸿章避战自保。 (3) 第二阶段 (1894.10-----1895.4)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 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 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日军进军路线
黄海海战
清军进军路线
爆发
“没有永远的朋友, 只有永远的利益”
俄国:为了打击中国,纵容日本。
英国:为了遏制俄国,支持日本。 美国:为了使其为侵华、侵朝助手。
德法:为了从中取利,支持日本。
大陆政策
中国台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法国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日本
德国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 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 矛盾
说明: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 西方列强“战前支持侵略 ,战后干涉 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一切以自已 还辽”的矛盾态度说明了么问题? 的利益为转移。
清政府
1.(2018· 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 28)甲午战 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 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 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 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 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 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不宣而战) 丰岛海战
邓世昌之死原来是那么的悲壮: “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 落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 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 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 他养的爱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 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 下沉,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 衔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 此日漫挥天下雨, 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 有公足壮海军威。 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 —光绪帝所题挽联 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与以前的条约相比,有何不同?
近 代 中 国 开 放 的 通 商 口 岸
鸦片战 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开 放通商口岸 中日甲 午战争后开放 的通商口岸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四、败因
内因:统治腐朽,
制度落后;清政府 避战求和政策;未 能充分动员民众; 外因:日本蓄谋已 久,且制度先进; 西方列强对日本的 支持。
三 军 败 绩 , 割 地 求 和
万 寿 无 疆 , 普 天 同 庆
一、背景
(1)世界形势: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 渡,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一、背景
(1)世界形势:自 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 本主义过渡,帝国主 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 狂潮。 (2)日本:为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出台 “大陆政策”,侵华 野心蓄谋已久。
3.(2016· 上海高考· 1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 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 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 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日本乃万国 之本”,“开 拓万里之波 涛” ,“布 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 《御笔信》
材料: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 (1894---1895年) 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 着自己的算盘: 一、背景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 (3)欧美列强:默 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4)清政府: 寄希 在远东发展势力; 望于各国“调停”,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 不认真备战,腐败 侵略权益; 懦弱。 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朝鲜 (5)导火线: 东学党起义 材料反映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发 以上哪个才是战争 动侵华战争持什么态度? 爆发的根本原因?
2.(2016· 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 29)甲午中 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 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 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 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慈禧:哪管国 家兴亡 ,生日 非过不可。 “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三 军败绩,割地 求和。”
明治天皇:以饿 肚皮的精神,一 天只吃一餐饭, 鼓动着他的臣民 为战舰捐出口袋 里的最后一个--1895年)
五、影响 ◆对中国:
①宣告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 机空前严重; 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⑤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内 容
三、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
签订《马关条约》 危 害
割三地 赔二亿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 国的野心。(增多、瓜分)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 济命脉。 (增多)
开四口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深入)
设工厂 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 民族资义的发展。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五、影响
◆对日本:
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 益;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 思想的膨胀。 ◆对远东:列强在远东 矛盾加剧,争夺为主。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 甲午战争,中国失 花费: 6097万日元 去的是国土、财富, 。日本在甲午战争 乃至尊严,而日本失 中攫得赔款:35836 去的却是理智。一场 万日元。 1894— 受益颇丰的赌博,让 1904 东 辽 年:日本公司 日本毫不犹豫地走上 总数从 2844家增到 了一次次国运的军事 8895 家,公司股本 豪赌,最终,这个疯 狂国家的赌运在二次 总额 24500万日元增 大战后走到了尽头。 至 92100万日元。
甲午中日战争
二、经过
黄海战役
平壤战役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 口,军队95万,;日本是小国, (弃城而逃) 辽东战役(势如破竹) 军队只有29万。在1890年时,北 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 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 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 ,共一万七千多吨。
(放弃制海权)
威海战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