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二、中国近代史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申报》转型趋势专权的护法运动,但终究失败(选修2、选修4内容)④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并成为战胜国(选修3内容)命崛起提供阶级和经济基础③一战引起人们对欧美政治制度的怀疑,全盘西化的喧嚣被中西杂糅的思想取代。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走道路才能救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4.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重大突破(1937--1949年)时期政治经济文化①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中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政府先后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

l938年l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找到一条迅速壮大革命力量的途径④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还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⑤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组织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

为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反共倾向增强,皖南事变发生,反共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国民党“六大”主张坚持一党专制;民盟成立,延安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选修2内容)⑦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⑧抗战期间,中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签署《开罗宣言》、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选修3内容)①日占区民族企业或被毁或被采取“军管理”办法吞并②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③中共根据地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继续发展(选修2内容)①毛泽东先后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新发展的表现及其 原因
(1)表现: ①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展 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②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 产阶级。 ③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 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④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
1.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 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 潮流。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尖锐。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 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 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2.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 思想。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
(3)内容: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同盟会纲领
内容
暴力革命,推翻 清王朝的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 制,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 的财富重新分配问 题,平均地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鼓舞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局限性: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辛 丑 条 约 》
赔 设 拆 惩 改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口号:“扶清灭洋”
◆活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性质: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积 极 作 用
①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狂妄企图。 ②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 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 朝的灭亡。
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
经济: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初步发展
时间: 19世纪末(甲午战后) 原因 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 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总投资1200多万元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概况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短暂的春天”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

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

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

19世界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序幕,同时期19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30年间,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果,这足以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使封建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马关条约》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

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六款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三、《马关条约》的助推作用与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1、巨额赔款导致清政府国库空虚。

19世纪末,清政府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000万两左右,而清政府所借的3.5亿两库平银外债,是清政府年财政收的四、五倍左右。

因此,清政府无力偿还外债,被迫以年总收4000-5000万两的关税、盐税、厘金担保。

户部上奏:“方今国用匮绌,既异寻常,……罗掘已空,供应何恃?”2、外商在华设厂,利权大量外溢。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

刘公岛历
史悠久,扼守京津 门户,横踞海上, 形成天然屏障,是 扼守东陲海疆的军 事重地。这里是中 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清政府北洋水师的 诞生地,也是中日 甲午战争的古战场, 著名的黄海海战就 发生于此。因此, 刘公岛素有“不沉 的战舰”之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背景:
特点
开平
开平煤矿
2、以 “求富” 为旗号, 兴办近 代民用 工业
湖北织布局 汉阳铁厂
武昌 汉阳
上海
轮船招商局
创办民用工业 口 号→ 主 要 → 企 业
求富
民用工业名称
轮船招商局 汉 阳 铁 厂 湖北织布局
创办人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张之洞
汉阳铁厂
轮船招商局
筹办近代海军
南海 北洋
福建
中国第一艘铁甲舰——平远号
(1)世界形势:
自由资本主义向 垄断资本主义过 渡.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 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 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 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 共一万七千多吨。然而,1894 年,日本悍然发动对大清帝国 的战争。
它怎敢打 “师傅”?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背景:
左宗棠 洋务运动的兴起
奕訢
洋 务 派 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 务 “洋”原意外国,“洋务”即指一切涉及外国的 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 事务。 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 洋务运动 为“洋务派”。 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 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 的封建统治者的自 救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派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李鸿章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

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兴办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元)官1916208000煤矿商534704000官96143960纺纱商63023400官1100000机器工业商0官197900食品工业商0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中国日本人口4亿4千万国土面积1千万平方公里37万平方公里航运业1894年,轮船26只,共1893年,商轮680只,22900吨共110205吨棉纺业1894年,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1893年,纱厂40家,纱锭38万多枚生丝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5403吨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006吨煤矿1894年, 426.1万吨1896年,54.4万吨军工企业中国除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四大骨干企业外,规模较大的湖北枪炮厂在甲午战争中部分投产,另外还有山东机器局等16个军工企业日本有4大骨干军工企业,即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筑地海军造兵厂财政收入中国1893年为8867万(关平)两。

(若以一两白银约等于1.5日元计算,中国财政收入超过日本决算数1000余万两)日本1893年预算收入为8804.5万日元,决算为11376.9万日元进出口贸易中国1893年进口13506.5万(关平)两,日本1893年进口8943.1万日元,出口出口12740.6万两9043.4万日元【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

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

高中历史:晚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中历史:晚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中历史:晚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文化—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第1 页共1 页。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5.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可以随意先完成任何 一个。
(×) 提示: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 革命任务。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 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实业救国”的失败 就是最好的证明。
6.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中国经 济中传统经济形式仍居于优势地位。
2.探索 (1)戊戌变法: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 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它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 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 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 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 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 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等,皆以失败而告终。
三、近代前期中国的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救 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 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 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 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 美国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 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 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 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 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轮复习中国近代:1895-1919

二轮复习中国近代:1895-1919

【解析】 材料中国内对纺织设备的强烈需求,反映了民族 工业厂家数量迅速增加,而能推动大力建厂的是市场需求的扩大, 能够使国内市场需求扩大的只有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 国的经济侵略,D 项正确;政府鼓励发展纺织业虽会推动建厂,但 最主要的是市场因素,而不是政府的政策,A 项不符合题意;虽然 ‚实业救国‛思潮也能推动国人兴办实业的热情,但此热情必须 基于市场上有利可图,B 项不符合题意;虽然提倡国货运动促进了 民族工业的发展,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否仍主要由列强侵略 的程度决定,C 项错误。 【答案】 D
例题:近代学者胡礼垣在《(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 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 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是指( A.第一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B.甲午中日战争 D.列强瓜分中国 )。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以小胜所谓强大的大清国,这给
晚清时期
晚清政府
1895 1898 1900
时间轴
1901 1911 1912
民国时期 北洋军阀政府
1915 1919
政治 甲午 战争 经济 文化 社会 生活
义和团 戊戌 运动和 变法 八国联 军侵华
清末 新政
辛亥 革命
建立民国 清朝结束 民族资本主 义短暂春天
五四 运动
民族资本主 义初步发展 维新 思想 三民 主义
社会转型和 改革运动推 动了社会生 活的剧变, 如剪辫子和 不缠足运动, 礼仪风俗变 迁(略)
视角一:甲午战时国人妄自尊大
例题:1894 年 9 月,上海《万国公报》有文章写道:‚(中国) 不必灭日本,但要赔款,日本偿银,但有一丝一毫之未缴,中国戍 卒,即无一日之离防。‛这反映了当时( )。 A.清政府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B.国人仍存在妄自尊大的心理 C.中国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D.国内对清政府避战政策的不满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八国联 军侵华 战争
1.1894 年 11 月 《纽约世界报》 谴责日本时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 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作者列举佐证其观念的有力史实是( B ) A.日本两次挑起世界大战并野蛮侵略亚洲邻国 B.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野蛮侵略中国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大片国土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
9.1912 年 9 月 8 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 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C ) A.20 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2.日本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 律严明。 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 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史料中的 “联军”指的是( C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 B.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军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 D.抗战胜利后在华的美国侵略军
四、 20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419 .19 世纪末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 的变迁 交通事 业的进步 通讯工具 的变迁 大众传媒 的变迁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 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 辛亥革 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 命时期 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 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清朝晚期电报、 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 步发展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 报刊业 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 的发展 现出繁荣景象 影视事业 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定军山》 的发展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维新变 法期间

1894——1919的中国.

1894——1919的中国.

经济特征
短暂 一战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 前,超过过 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 ②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 由旧民主革命向新民 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春天 期间 业;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 去半个世纪 主革命转变,为中国 (进 (民 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 总和 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 一步 国初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 纺织业、面 阶级和经济基础 粉业发展最 发展)年) 动
重点提升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异同点
相同点: 1.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2.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3.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 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 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 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 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 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 民主政治。 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 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894—1919)
史实梳理 (一)1894年至1919年的政治变化
民族 开放”政策,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局面。 政治特征 危机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辛丑条约》——完全沦为 加深 ①随着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4、一战期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迫使 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精品PPT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精品PPT课件
迪士尼乐园,与我们成年人而言,它是一个守护了我们童年的港湾。 在这里的所有伙伴,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卸下自己的伪装和枷锁,尽情的享受一个美好的虚幻童话世界。
在这里,不会有人催你长大。 这里有关于梦想幻想的一切,你忘记烦恼,只为把快乐投入其中。
这是一个能让你变回孩子的地方,可以没有顾虑做回真实的自己。 这里虽然可爱却并不幼稚,你会惊叹于华特迪士尼的设计和想象力。 这里充满着无数的童年的回忆,有很多张笑脸,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创意。 在这里我们得到的幸福不是痛苦或者失去头脑后的自我陶醉,而是我们人格完整的最好证明。
• 影响不同:前者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后 者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扩大就业,吸引外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 设步伐。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 大的感受是什么?是哭,是 恨,是气……
历史,留给了我什么?
在威海卫保卫战中被日军鱼雷艇击 中搁浅的“定远号”在最后沉没后, 于1896年被日本民间打捞出水,其 舵轮被英国人Thomas Glover所得, 竟被改装成咖啡桌,放置于日本长 崎南山手町临海的他的住宅内。 1957年该住宅由三菱会社移交给长 崎市政府,连同其附近一片区域, 辟作哥拉巴公园,定远舰舵轮至今 仍长年在此展出。
日本:伊藤博文
• 内容:
日本下关春帆楼
李鸿章
伊藤博文
《马关条约》内容:
•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 • 澎湖列岛给日本 •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 ④增辟通商口岸
重庆
苏州
上海
汉口
沙市
杭州
宁波
福州
广州
厦门
割地 赔款 开放口岸 开设工

八年级历史甲午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甲午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甲午知识点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件重要事件,也是一个伤痛的历史记忆。

在八年级历史学习中,甲午战争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内容。

1. 甲午战争的背景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国际背景。

当时,西方列强正在进行殖民扩张和割据中国的行动。

欧洲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占领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美国、日本、法国等国也相继要求开设通商口岸或租借领土。

二是国内背景。

清政府内忧外患,内部腐败,经济发展滞缓,农民起义频繁,政局不稳定。

同时,清政府还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让出了中国的黄金之地——辽东半岛,这个决定激起了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弹。

2. 甲午战争的过程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当时清朝与日本之间的贸易纠纷逐渐升级为军事冲突。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在水陆两路上都遭到了日军的打击。

当时清政府的大臣们认为日本实力弱小,且日本并不是清国主要威胁之一,因此未能正视并积极应对战争。

到了最后,清军败北,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了中国台湾岛,且向日本支付了巨额赔款。

3. 甲午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国际上,这次战争标志着中国列强侵略的新阶段。

清政府虽然签订了长条约和马关条约,但是由于这些条约的不平等性,中国在外交上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囊中之物。

在国内,这次战争阐明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新的政治力量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如何看待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一段不可忽略的历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评价。

对于一些人来说,甲午战争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代表事件,是黑暗年代的象征,因此其评价十分负面。

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甲午战争并非完全是中国的失败,它同时也激发了无数爱国青年的杰出人物和奋斗精神,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对于甲午战争的评价应该是基于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分析和评估,同时也应该体现我们对故国和民族的尊重和热爱,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承历史、继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史纲上高考知识点

史纲上高考知识点

史纲上高考知识点高中历史学科内容繁杂且广泛,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

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掌握史纲上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史纲上高考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应对高考。

一、中国古代史1. 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2.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3.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4. 秦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5.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6. 三国时代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7.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二、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2. 鸦片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失败的原因4. 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5. 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7. 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8.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推进9. 抗日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0.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世界现代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2. 二战前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3.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4. 冷战时期的两个阵营及其对世界的影响5. 非洲、亚洲和拉美国家的独立与发展6. 当代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四、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发展1. 丝绸之路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2.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3. 中西方文化对比与交流4. 当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式与影响五、历史偏向及解读方法1. 历史学科的意义和任务2. 偏见对历史研究的影响3. 不同历史解读方法对历史研究的影响4. 历史研究方法的学科性和科学性六、历史文化常识1. 中国历史名人及其主要事迹2.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 世界各大文明古国及其贡献以上是史纲上高考知识点的概括。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点,为高考做好准备。

同时,还需要大家结合教材和辅助资料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

4、文化教育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 要,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校, 又送留学生出国深造,从而 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 技人才。
1872年30名幼童赴美留学
京师同文馆
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派 主观 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内外困 境,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实 际结局
清政府败于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 告洋务运动破产
明治天皇:以饿 肚皮的精神,一 天只吃一餐饭,
可。“万寿 鼓动着他的臣民
外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 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无疆
普天
为战舰捐出口袋
同18庆95;年三4月军17日败,李鸿章里和伊的藤最博文后签一订《个马关铜
绩条约》割时地的情求形。
板。
和。”
探究学习: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
③慈禧的暂时支持。
⑷直接目的:实现“自强”、“求 富”, 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的兴起
左宗棠
奕訢
洋务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 些洋较为开务明的“官洋员”主原张意学外习国外,国“先洋进务技”术即,指强一兵切富涉国及,外摆国脱的困事境务,。维护清朝 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刘公岛历
史悠久,扼守京津 门户,横踞海上, 形成天然屏障,是 扼守东陲海疆的军 事重地。这里是中 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清政府北洋水师的 诞生地,也是中日 甲午战争的古战场, 著名的黄海海战就 发生于此。因此, 刘公岛素有“不沉 的战舰”之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背景: (1)世界形势: 自由资本主义向 垄断资本主义过 渡.
洋务: 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社会概况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社会概况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
1、爆发 1894年7月,日本发动 (蓄谋已久) 2、经过: (1)丰岛海战 (2)平壤战役 (3)黄海大战 (4)辽东战役 (5)威海战役 3、结果 《马关条约》 李鸿章——伊藤博文
作业: 1、洋务运动的内容办近代军事工业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崇 厚——天津机器局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兴办近代海军 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评价 (1)开创了中国的近代化 (2)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3)但是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第二章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 经济概况和文化
政治经济概况
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1)洋务:指与外国有关的政治、外交、军事、经 济和文化等一切事物。(洋火、洋枪、洋钉……) (2)代表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口号: “自强”——前期 “求富”——后期
二、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1、边疆危机 (1)日本侵略台湾(1871) (2)俄英侵略新疆 (3)英国侵略云南 2、中法战争(1883) (1)爆发:1883年法军挑起战争 (2)经过: 马尾海战——清军妥协退让,海战失败 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等人英勇奋战,取得大捷 (3)结果:《中法新约》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
教 学 过 程 实 施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4.洋务运动的拓展
洋务派除了创办近代工业之外,还积极进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
①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是为了自强,而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则是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因此,洋务派将军工企业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分配给军队,着手改造陆军,同时建立新式海军。
(2)黄海战役:引导学生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说明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装备相差不大。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指图讲解,在李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利用小字和插图,揭露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联系洋务运动,加深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理解。
3.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代表人物:奕欣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2.洋务运动的目的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那么到底是怎样做的呢?
3.创办近代工业
企业用途
创办时间
创办目的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课件

1894.9.15
1894.7.25
黄海海战
1894.9.17
辽东战役
1894.9.15
1894.7.25
黄海海战
1894.9.17
辽东战役
1895.2.2
威海卫战役
1894.7.25
1894.9.15








天海下 泪 Nhomakorabea军 威• 名称: 《马关条约》
• 时间: 1895年4月
• 人物: 中国:李鸿章
——日本大陆政策
节省开支,扩充军备 挪用军费,建颐和园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 大战役有哪些?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 么?
1、朝鲜丰岛,日本不宣而战
2、黄海大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3、辽东战役,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邓世昌 致远号
黄海海战
1894.9.17
①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甲午风云》
甲午风云 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 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 大海与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 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 中华民族将记住1894
战争的性质: 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
1、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哀悼的是(
)
A、邓世A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2、某同学在表演课本剧,只见他高呼“开足马力,撞沉吉野”。你认为
这一场景出现在(
)
A、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
c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3、甲午中日战争后,山城重庆突然涌入了许多外国商人,这是因为签订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2、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3、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处理
适当删减,稍有补充
教学
方法
教法设计
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
学法设计
分析法、讨论法、评价法
教学
资源
准备
教学资料
教材、网络资源
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教学内容
仪器设备
多媒体
耗材
作业布置
1、简述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洋务派的出现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初
主张: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代表人物:奕訢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2.洋务运动的目的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那么到底是怎样做的呢?
3.创办近代工业
企业用途
创办时间
(三)思想和宗教
1、洋务派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曾国潘、李鸿章和张之洞。
2、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马建忠和郑观应。
3、宗教:西方的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2)黄海战役:引导学生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说明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装备相差不大。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指图讲解,在李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利用小字和插图,揭露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联系洋务运动,加深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理解。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法与手段
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4.洋务运动的拓展
洋务派除了创办近代工业之外,还积极进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
①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是为了自强,而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则是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因此,洋务派将军工企业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分配给军队,着手改造陆军,同时建立新式海军。
创办目的
著名企业
企业性质
军事工业
19世纪60年代
自强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带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实行雇佣制)
民用企业
19世纪70年代
求富
开平矿务局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
作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洋务企业相比于传统手工作坊获取了高额利润,这就刺激了更多的私人资本投入到大机器工厂的创办之中,从而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占有一定的国内市场,这在一定
3.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企业
③建立新式海陆军
④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过渡】 洋务运动虽然开展得有有声有色,但中国是不是就此真的富强起来了?它到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爆发
对照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说明: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多媒体播放一段“清军和英军交战”的电影片段。
〖想一想〗看了这段影片,同学们有何感想?(大刀长矛难抵洋枪洋炮;清朝的军事力量太弱了等等。)
正是由于清朝军事力量太落后,19世纪60年代初,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股试图改变这种现状的进步势力——洋务派,并因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历史。
②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为了自己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派一方面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自己培养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派人出国留学,直接到国外接受教育。(用多媒体显示京师大学堂图片,以加深学生印象。)
5.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全体回答,多媒体显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危机意识,增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奋斗的信心。学习邓世昌等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感受中华民族不甘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进步作用。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教学难点
1、洋务运动的作用、失败原因。
2、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课时编号
15-16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室
课题名称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
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思想和宗教。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设置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