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 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能力方面运用实验探究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小肠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有: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食物的消化过程。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观察与讲授,自学与讨论,实验与探究,引导与点拨等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以上内容。
消化系统组成主要让学生自学观察消化系统模式图掌握其组成,老师对照模式图点拨消化道与消化腺之间的关系,为食物的消化过程做好铺垫。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结合实验,通过观察现象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同时让学生对对照实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提升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能力。
食物的消化过程主要利用了动画视频,让学生清楚明了的理解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本节内容整体上较为抽象,通过老师的步步引导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1、2、3号三只试管,分别装入:1号中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2号中馒头碎屑和2毫升清水;3号中馒头块和2毫升唾液,并放入37℃温水中10分钟。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
相信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今天大家吃的早餐午餐有各种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对,主要有六种营养物质,其中有些物质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直接被吸收,而有些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够被吸收进入人体细胞,那么它们是如何消化的呢?本节我们一起来学习消化和吸收。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教案】

《消化和吸收2》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通过实验了解淀粉的消化历程。
能力目标:培养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新鲜馒头,试管若干支,温度计,碘液,暖水瓶。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吗?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制订计划: 1、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为1、2、3号;
2、将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
3、将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的清水,并充分搅拌
4、将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搅拌。
5、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摄氏度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
6、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现象
实施计划:通过视频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
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表达与交流:1、怎样验证馒头中的淀粉被消化了?
可以利用淀粉的特性:遇碘变蓝。
如果滴加碘液变蓝了,则说明馒头中的淀粉未被分解;如果滴加碘液不变蓝,则证明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了。
2、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是人体的体温37摄氏度左右,那怎样模拟人体的温度?
可以用37摄氏度的温水进行温浴约5—10分钟。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观看画面、回答问题(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
(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
(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提出问题制定并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得出结论3.消化的全过程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资料分析〉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
(5)提出改进意见(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7)概括消化的概念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
②思考、回答问题。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参考方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2.2《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的消化和营养吸收的过程。
2.通过做探究实验,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了解在口腔中的变化。
3.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进行探究实验,能够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探究实验活动所用材料,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肉有怎样的作用?引导学
【板书设计】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的消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系统大消化腺:肝脏、胰腺、唾液
消化腺小消化腺:胃腺、肠
2.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有大量的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绒毛的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生物:2.2《消化和吸收》教案2(人教版七年级下)

生物:2.2《消化和吸收》教案2(人教版七年级下)考纲定向 考点实要(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练习:1.消化系统是由 和 组成的。
2.唾液腺有 ,它所分泌的唾液通过 流入口腔。
3.小肠开始一部分长度相当于十二个手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叫 。
4.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分子比较大,结构较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简单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做 。
5.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 的作用而进行的,除口腔中的 以外,胃、小肠器官中还有许多种 。
6.肝脏有病的人怕吃油腻食物,这主要是因为 分泌不足。
7.牙齿的咀嚼能将大块食物磨碎成小块,这样有利于消化的主要道理是 8.能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种有机物的消化液是9.细嚼馒头,口腔内感觉有甜味,这是由于 ( )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食物的消化过程:糖类口腔开始,蛋白质胃里初步消化,主要消化场所是小肠(最终消化) 小肠的结构特点:5~6米,内有皱襞、 小肠绒毛,丰富毛细血管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消化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 胃腺—分泌胃液,含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分泌 ,含有消化 酶 胰腺—分泌 ,含有消化 的酶 肝脏—分泌 ,不含 ,对 起乳化作用 消化道 口腔—牙的咀嚼,舌的搅拌 咽、食道—食物的通道 胃— 小肠—主要消化、吸收场所 大肠—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排出粪便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A.牙齿咀嚼的缘故B.舌搅拌的缘故C.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D.与以上三条都有关10.在消化道中能消化蛋白质的消化酶来自()①唾液腺②胃腺③肝脏④肠腺⑤胰腺A.①②③ B.②④⑤ C. ③④⑤ D.①③⑤11.各类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顺序是:()①蛋白质②淀粉③脂类④无机盐⑤纤维素A.①②③ B.①③⑤ C. ③②① D.②①③12.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 )A.胃B.小肠C.大肠D.食道13.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 )A.胃B.唾液腺C.胰腺D.肝脏14.组成消化道的消化器官依次是 ( )A.口腔、咽、胃、食道、小肠、大肠、肛门B.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C.口腔、咽、胃、食道、大肠、小肠、肛门D.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15 .下列物质中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 ( )A.淀粉B.水C.维生素D.含铁的无机盐16.三个试管内有相同量的鲜牛肉,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温水中,分别加入不同的消化液,消化最快的一组是()A.胃液、肠液 B,胰液、胃液 C,胰液、肠液 D,唾液、胰液17、血液中没有()A.氨基酸B.葡萄糖C.麦芽糖D.维生素18、试管中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温水中,一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2篇)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知识点丰富,有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一节课授课任务量多,学生难以快速理解全面知识,掌握困难,所以本节主要突破消化系统的组成。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实验课,模拟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本节课深入人体器官,从直观到具体化,学生不能看见或触摸到具体结构,常规教学只能停留在图片展示,知识建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可视化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基本概念,培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目标】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通过微课学习,基于教材构建消化系统概念。
2.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问题情景化,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应用问题。
3.尝试运用大单元教学思路,运用问题串串联人体各器官功能,培养物质能量观。
4.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科素养。
5.培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解读曲线的能力6.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7.通过了解消化吸收过程,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教学重点】1.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特别是小肠的结构与食物吸收之间的联系。
3.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同课异构1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实验课,问题串导入新课,什么是消化?什么器官可以分泌消化液?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胃腺、胰腺和肠腺,分泌消化液,有消化食物的酶。
二、消化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三、消化腺外腺(有专门导管):唾液腺、肝脏、胰腺。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初一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带着问题去思考,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考等能力。
知识点的自然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故设悬念,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小肠具有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1.小肠长、内部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上面又有许多绒毛,内表面积大。
1.猜部位
2.指出自己身体消化道各器官部位。
同伴
行程
分离地点
原因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无机盐
水
自学填下表
回答
总结消化概念
阅读课本30页讨论Leabharlann 回答分组实验观察小肠的内部结构
毛巾做小肠模型
提出不懂的问题。
回答
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课本31页技能训练)
复习回顾,检查知识的落实。
贴近生活,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课题,自然过渡。
二、自学知新
三、探究质疑
四、解惑提升
五、当堂检测
每天你所吃的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
丽丽小朋友吃西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这颗西瓜籽经过了哪些器官?
指导学生完成测试题,小组成员互评学习成果。
我就是这粒种子,在丽丽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惊险奇特的旅行.你想知道食物的变化过程吗?请跟我来!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互评练习成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强调消化和吸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设计一份符合自己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健康食谱,要求包含早餐、午餐和晚餐,并在食谱中注明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图片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选择一种食物,了解其消化和吸收过程,通过绘制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5.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人或朋友解答一个关于消化和吸收的疑问,并将解答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阅读一篇关于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文章,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布置要求: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2.2《消化和吸收》教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消化和吸收》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生物圈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探究人体生理过程的重要内容。本节课通过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等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人体获取能量和营养的基本途径。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培养其健康生活的意识。
2. 科学思维: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3. 实践应用: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饮食,注意营养的均衡摄入。他们能够观察身边的家人或朋友的食物摄入和消化情况,并根据个人的消化能力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
5.讲解与解答
针对同学们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疑惑,我来给大家进行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和切割,如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如淀粉被转化为葡萄糖,蛋白质被转化为氨基酸,脂肪被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小肠绒毛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能够被小肠绒毛吸收的营养物质有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和无机盐。
3.探究活动
现在,请大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物的消化过程。每组选定一种食物(如馒头、鸡蛋或牛奶),通过实验观察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食物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
实验结束后,我们来进行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观察结果,讨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第2章人体的营养 第2节 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2课时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本课主要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等,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消化曲线图、小肠的结构图特点,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分析能力等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已有消化系统的组成、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等知识储备,但对消化曲线、吸收的知识缺少相关知识储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渐认识消化曲线横坐标、轴坐标、曲线的转折点的含义,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和图片。
一、导入新课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为了麦芽糖,但是麦芽糖仍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和利用,还要继续经历一系列的变化,那这些变化是在哪里发生的?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消化与吸收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食物的消化1.多媒体出示教材P29图4—2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请同学们完成任务:(1)找出消化道的组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
提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找出所有的消化腺以及所分泌的消化液。
提示:唾液腺(唾液)、胃腺(胃液)、肝脏(胆汁)、胰腺(胰液)、肠腺(肠液)。
2.多媒体出示肝、胆、胰、十二指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学生注意观察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师强调:胆汁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当中,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胰腺分泌的胰液也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
请同学们用表格梳理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以及消化液的流入场所以及消化物质。
学生对应示意图完成表格内容。
3.教师进一步提问:①小肠中含有几种消化液?②三大营养物质分别在哪里被消化?如何被消化?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多媒体播放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尝试梳理三大营养物质消化的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1)淀粉的消化:淀粉―――→唾液淀粉酶口腔麦芽糖―――→麦芽糖酶小肠葡萄糖 (2)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胃蛋白酶胃多肽―――→多肽酶小肠氨基酸 【强调】胃是蛋白质消化的起始部位,多肽是蛋白质的中间产物,小肠是蛋白质消化的最终场所,以及氨基酸是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2.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查阅资料、分享生活经验等。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悟。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一系列针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点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关于消化酶的作用机理和分泌部位;
2.选择题:关于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填空题:关于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简答题:分析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化和吸收知识。首先,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点,如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消化酶的作用和特点。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模型、实物标本及图片,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通过实验、动画和案例,让学生掌握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分泌部位,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
-引导学生从心理层面关注身体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名师精选教案 新人教版

探究
见【预习新知】
通过学案出示自主探究题,指导学生根据有关问题自主学习。
巡视,辅导,注意个别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
带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问题答案注意在课本中勾画,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或反馈给老师。
合作
交流
精讲
悟疑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
1.资料分析
2总结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肝脏的功能
要求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完成学案的探究二第1题。
解读曲线图
要求学生尝试完成课本P31解读曲线图,疑难处相互讨论。
提示点拨:解读曲线图,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学会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方法。解题时,首先看横坐标表示的意义,然后再看纵坐标表示的意义,标线往往会出现上升或者下降,要搞清上升或者下降表示的生物学意义。如图横坐标表示的是组成消化道顺序的各器官,因此首先判断出C、D分别是消化道的哪一部位。曲线在某一段下降,表示该物质在该段消化道的含量减少,说明该物质在此部位开始被消化,从而判断出曲线代表的物质。
要求学生尝试完成学案探究一解读曲线图,疑难处相互讨论。
完成解读曲线图中的三道题,疑难出互相讨论,在老师的点拨下得出结论:1、Y曲线;2、淀粉、脂肪、蛋白质分别在口腔、小肠、胃中开始被消化;3、D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
学生尝试完成学案探究一解读曲线图,思考回答,纠正答案。
拓展
运用
迁移
升华
课本P31练习第二题和第三题。
情感
态度
认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概述 消化、吸收过程。
教学难 点
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课前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牙齿的结构和功能胃和肠的结构特点;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对比实验来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一、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程。
二、明白得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4、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一、培育学生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进一步明白得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大体生物学观点。
二、通过了解消化吸收进程,培育良好的饮食适应。
进程与方式一、通过观看视频、观看演示实验、观看图片、小组协作分析资料,了解消化吸收进程,归纳小肠的结构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在分析进程中培育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3.、教学方式:探讨、演示实验、讲述二、教学重点一、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二、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进程3、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三、教学难点一、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酶的作用.四、教学预备教师预备CAI课件,练习题,多媒体视频、演示实验仪器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进程(一)温习(巩固提高)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二)导入新课(思维热身)用“西瓜籽历险”的故事引发学生注意,用“(4)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什么缘故许多物质在那个地址会神秘地消失”引入课题。
(三)新课:一、食物的消化进程二、食物的吸收进程引入一、食物的消化过程1、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2、口腔、胃、小肠内分别有哪些消化液?3、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课本32消化道组成,然后学生讲解归纳消化道和消化腺的作用,最后教师补充。
学生讲故事“姗姗小朋友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籽咽了下去。
这粒西瓜籽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
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姗姗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姗姗。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 教学案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学案【学习目标】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学习重点】1、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学习难点】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自主学习】阅读P27-28“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完成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试管馒头是否切碎加入的液体种类是否搅拌环境温度加碘液变色情况①②③④(1)①号试管内,淀粉在________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____________,故加碘液呈__________。
(2)②号试管内的,淀粉不能被__________分解,故加碘液后呈____________(3)③号试管内的,馒头未切碎、未搅拌,故淀粉未被____________酶分解,显_____色(4)由①②③得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是什么?唾液的作用又是什么?【思考与讨论】1、当感冒发烧时,食欲不振的原因是什么?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设想。
2、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展示】我们小组认为第1题的答案应该是_____,……。
讨论后存在的疑惑是____。
【课堂练习】1、姗姗吃苹果时,不小心将苹果的种子咽了下去。
这粒种子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周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姗姗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姗姗。
(1)它在哪里遇到像轧钢机似的怪物?_________(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__________(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__________。
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________________(4)“死胡同”是什么部位?_____________(5)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_________2、食物经过人体消化道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被化学消化的程度,字母表示组成消化道各器官的排列顺序。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课时 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吸收 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吸收一.教学目标: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
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
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学思练、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修改
一、温故互查(2 分钟幻灯片 1)
以两人为一小组,互相叙述完成下列知识点: (见学思案)
二、情境导入(1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导入今天要学习的知识———第 二节:消化和吸收的第二课时。
展示课题、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肝脏分泌的胆汁 脂肪 脂肪微粒 小肠里的胰液和Βιβλιοθήκη 液中的酶 甘油 + 脂肪酸
2.
让学生阅读课本 30-31 页内容,小组讨论完成学思练上的问题 6.教师给以一定指导。
总结: (1)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 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幻灯片 8)
(2)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葡萄糖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 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七年级 生物 学科二次备课稿
章 节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学辅助手段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阐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2.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与其相适应的特点 3.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阐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与其相适应的特点
三、讲授新课 :
1. 让学生阅读课本 28-29 页内容, 小组讨论完成学思案上的问题 1-6 在学生讨论和回答的过程
中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师生共同总结一下知识: (幻灯片 4-8)
(1)淀粉的消化: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 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淀粉和麦芽糖到达小肠后,进一步被小肠里的胰液和肠 液中的酶分解成葡萄糖。
第二节
1、食物的消化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
2、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葡萄糖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 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课后反思: (反思成败,提出补救措施)
审阅人:
年
月
日
(幻灯片 10)
(3)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并明确消化与吸收是个连续的过程。 (幻灯片 12-13)
四、课堂小结
(幻灯片 14) 1.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 2.练习:课后练习题 2 和 PPT 上的题
五、作业布置:
(全体)学思练:自学检测,归航拾贝 (选作).配套练习上的题
六、板书设计:
淀粉 口腔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的酶 葡萄糖
(2)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 小肠,并在肠液和胰液中的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分解成氨基酸。
胃中的消化蛋白酶 蛋白质 多肽等 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的酶 氨基酸
(3)脂肪的消化: 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中进行。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没有消化 酶,但能乳化脂肪,使其变成微小的颗粒。在肠液和胰液中的酶的作用中,最后被 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