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五大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2篇【精品】
关于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制度的方案
关于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制度的方案
关于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制度的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通过整合多种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鼓励和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适宜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2.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分析研判,及时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重大矛盾纠纷信息。
3. 加强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动调解组织网络向基层延伸。
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调解。
加强律师调解工作,发挥律师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
4. 完善调解程序和衔接机制:建立健全调解程序和衔接机制,完善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
推动调解与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形成便捷高效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5. 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调解员素质和能力。
加强经费保障,将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
总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制度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推动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同时,还需要注重宣传引导,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社会对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方式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构建五个机制 化解信访矛盾
构建五个机制化解信访矛盾四团镇信访办以学习实践活动助推矛盾化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四团镇信访办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动迁、劳资纠纷等问题,构建“五个机制”,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主动、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信访总量与人次较2008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2.4%与53.2%,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有效促进四团镇的和谐发展。
一、构建“五个机制”,化矛盾于萌芽一是构建领导责任制。
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党政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余领导“一岗双责”的工作体系,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机制,对容易出现突出问题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接待、牵头协调、督促解决。
在动迁安置过程中,镇党委书记吴晓华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震亲临现场、直面群众、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对村民进行解释、协调,能够解决的问题当场落实,不能当场解决的落实职能部门负责解决,将矛盾化解于萌芽。
二是构建应急事件调处机制。
形成了《四团镇关于突发事件、群体性上访的应急预案》与《四团镇关于处理劳资纠纷的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建立了四团镇处置劳务纠纷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疏访劝返工作,增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三是构建量化考核机制。
与各村、居签订《四团镇党委政府信访工作目标责任书》,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实行考核奖惩制度,量化考核指标,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的责任意识。
四是构建领导接待机制。
确立每周四为接访日,由党政领导亲自接待,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将突出问题作为接待重点,有效化解矛盾。
五是构建走访预防机制。
针对近年来企业欠薪等问题多发且春节前易集中发生的情况,四团镇信访办积极走访调研,采取地毯式排摸,努力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对已发现的苗子性问题及时析原因、找根源、拟对策,确保矛盾及时化解。
二、清“新帐”,解信访于初次四团镇信访办将初信初访作为民心民意的“第一信号”、化解矛盾的“第一地点”,着力化解初信初访,从而有效地避免和减少重信重访、缠诉缠访。
如何深化改进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五个工作机制和五项工作责任与程序
如何深化改进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五个工作机制和五项工作责任与程序人民调解为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解决诉讼外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民内部的安定团结。
但不可否认,随着形势的发展,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种纠纷和冲突越来越多,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和办事程序,提高办事质量,积极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扎实推进建设“平安建设”进程,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步伐,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努力构筑和谐社会。
一、五个工作机制(一)信息报送1、基层信息员每天要将当天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村(居)、社区等上一级排查组织;村(居)和社区等排查组织每周要将排查出的信息进行梳理,并填写统一印制的《矛盾纠纷排查处置情况报告表》,将情况上报到乡镇调解委员会等上一级排查组织;乡镇一级排查调处组织在对基层上报的信息及时处理后,要每半月将一些重要信息同时上报区人民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区人民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对乡镇和各部门、各系统上报的重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及时报送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同时,每月对全区不稳定因素排查处理情况进行一次通报。
在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及敏感时期以及针对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热点问题,还要组织重点排查、专项排查。
建立稳定情况日报告制度,坚持重要信息随时上报,没有问题“零”报告,使全区的稳定动态随时处在严密的监控之下。
2、各责任单位对重大、疑难纠纷应当在发现或受理当日之内以专报形式报本级人调办,专报应写明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过程、事态发展趋势、调处结果、采取的应急措施、拟办意见等。
人调办认为应当报上级人调办的应当在2日内上报。
情况紧急可能引发转刑或群体性事件的纠纷,责任单位应立即做好防激化工作并在第一时间向本单位主要领导报告。
(二)情况分析区人民调解领导小组于每下旬召集成员单位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月例会,听取各成员单位当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分析本阶段社会矛盾纠纷的发展形势,对重大、疑难纠纷和久拖未决的矛盾纠纷进行研究、分析,协调解决。
健全五大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2篇
健全五大体制推动矛盾纠葛多元化解2 篇健全五大体制推动矛盾纠葛多元化解 1今年来,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辖区历史遗留问题多、社会转型矛盾突显实质,经过健全五大体制,推动矛盾纠葛多元化解。
一、健全坚毅过硬的领导体制。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社会参加、多元化解、法治保障”工作原则,出台《对于创新社会治理增强者民调停工作的建议》,将人民调停归入深入安全建设整体部署。
成立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及分管工作的副县长作为招集人的领导小组,按期听取矛盾纠葛多元化解工作报告,剖析 ^p 研判局势,实时研究解决重要事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乡镇(街道)、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矛盾纠葛多元化解第一责任人,实时研究解决影响本辖区、本系统突出矛盾问题。
二、健全长效管用的推动体制。
成立纵向贯穿、横向协调的矛盾纠葛多元化解工作网络,针对局势和任务,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调整扩大至家,涵盖了政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增强乡镇街道室建设,配齐配强分管稳固的领导。
增强联席会议兼顾协调职能,踊跃推动矛盾纠葛化解工作。
仔细落实书记议稳制度,按期听取各单位“一把手”稳固述职,将稳固工作查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查核评论的重要内容。
成立县委和县政府监察室、纪委、政法委、办联合监察体制,增强动向监察和专项监察。
同时,成立稳固工作目标管理系统,逐级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保证县委决议部署落到实处。
三、健全关隘前移的防备体制。
进一步落实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矛盾纠葛按期排查制度,展开矛盾纠葛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全面掌握辖区内家庭矛盾、邻居关系、经济来往、土地资权属、征地拆迁等简单引起各种案事件的矛盾纠葛和苗头隐患,重新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葛。
今年来全县展开全面排查 3 次、专项排查 3 次,摸排矛盾纠葛 400 余件。
严格落实社会稳固风险评估制度,做到重要政策出台必评估、重要项目启动必评估、要点工程建设必评估,最近几年来共开展社会稳固风险评估400 余件。
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推荐五篇)
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推荐五篇)第一篇: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七、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一)工作原则。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坚持调解优先、公正高效的原则依法调则。
(二)调解组织建设1、各乡镇和村社必须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企事业单位、医院、大型集贸市场等应当结合当前社会管理的新形势新任为人公道正派、具有一定知识、热心调解工作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
人民调解组织要在继续做好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生产经营、损害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调解工作的同时不断拓展调解领域积极做好土地承包、环境保护、劳动争议、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等社会热点、难点纠纷的调解。
2、县行政机关都要成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开展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组改制、劳动和社会保障、环境资源保护等领域问题发生的矛盾和争议的调解工作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乡镇派出所要结合治安案件查处建立健全以公安民警为骨干、吸收城市社区、农村村委会干部参加的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3、县人民法院和基层法庭结合案件审理活动在相关法庭推行建立调解机制按照“调解优先”原则由审案人员兼职 1开展诉前、审前、庭外等环节的调解工作解决争议做到能调则调。
(三)建立联动调解机制1、实行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联动(1)诉前告知人民调解。
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双方当事人均在同一辖区的民事纠纷经当事人同意的应暂缓立案告知当事人选择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调解成功的以人民调解组织名义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
调解不成的再由人民法院审查立案。
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不予受理的民事纠纷法院应及时将案件转移至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的乡镇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做好调解息诉工作。
诉前经人对一方当事人到期不履行义务、且符合《民事诉讼法》申请支付令条件的案件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起诉请求履行协议。
(2)诉中委托人民调解。
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
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一、建立健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组织机构为了确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统筹协调。
该机构应包括各级政府、人民团体、法院、仲裁机构等相关部门的代表,并由一个负责人负责协调工作。
这个组织机构的职责包括制定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指导方针、推动政策法规的修订、培训相关人员、协调各方面资源等。
二、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需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支持。
因此,我们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在矛盾纠纷预防、调解、仲裁、诉讼等方面,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各方的行为,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观念。
三、发展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专业人才队伍多元化解矛盾纠纷需要有一支专业人才队伍来支持。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此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如设立研讨会、论坛等,促进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技巧。
四、加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多元化解矛盾纠纷需要各方共同参与。
因此,我们应加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特别是有关专业组织、人民团体等各类组织。
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帮助解决各类矛盾纠纷。
五、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矛盾纠纷信息,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
必须统筹各方资源,建立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信用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构建健全的信用体系。
六、加强矛盾纠纷的宣传教育工作为了提高公众的矛盾纠纷意识和能力,我们需要加强矛盾纠纷的宣传教育工作。
可通过多种渠道,如媒体、教育机构、社区等,向公众传达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理念和方法。
同时,还应加强对特定群体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矛盾纠纷处理能力。
七、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财务保障机制为了保障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开展,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和纠纷问题愈发复杂和多样化,传统的解决方式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下面,将从多元调解机制的概念、必要性及实施步骤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多元调解机制的概念多元调解机制是指在矛盾纠纷发生后,通过引入第三方中立公正的调解人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调解,旨在实现当事人的自主选择、自主解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
多元调解机制强调多方参与、非强制性和自愿性原则,并重视当事人的权益保护。
二、建立健全多元调解机制的必要性1.提高解决效率:传统的司法方式解决矛盾纠纷通常时间较长,成本较高,而多元调解机制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解决纠纷,提高解决效率。
2.维护当事人权益:多元调解机制注重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帮助当事人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3.减轻司法负担:随着社会纠纷的增加,传统的司法机构无法应对全部矛盾纠纷的解决,因此建立健全多元调解机制可以减轻司法负担,将一部分纠纷引导到非诉讼解决的途径。
4.促进社会和谐:多元调解机制可以通过案件多方调解、多种方式解决,避免纠纷恶化,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
三、建立健全多元调解机制的具体步骤1.立法保障:多元调解机制的实施需要立法的支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多元调解的基本原则、机构设置、调解程序等。
2.培训组织:建立多元调解机构,组织专门调解人员,并进行调解培训,提升调解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保障调解的中立公正。
3.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媒体广告、学校教育等方式,宣传普及多元调解的理念,引导社会大众主动采用多元调解机制解决纠纷,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4.推动司法与非诉讼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起司法机构和多元调解机构的有效衔接机制,司法机构可以将一部分适宜调解的案件引导到多元调解机构,充分发挥多元调解机制的作用。
5.完善调解结果执行机制:调解达成的协议要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可以依法强制执行,确保调解结果的实施。
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五项机制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
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民商事审判中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五项机制的自查报告我院先后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在民商事审判中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五项机制,并以此为契机,认真落实各项为民便民利民措施,以良好的司法作风和扎实的工作态度,积极推进民商事领域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将五个机制建立、落实情况汇报如下: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机制创新、体制转轨、企业改制,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凸显。
法院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项重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多元化,反映到人民法院的新类型案件及司法实践中大量新生的问题不断涌向法院,法院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
大量社会矛盾纠纷单一用诉讼方式协调解决已难以做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和有机统一,司法审判化解纠纷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建立、完善非诉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搭建多方参与、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的非诉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对从根本上化解纠纷至关重要。
我院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形势,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探索建立和完善非诉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深入开展非诉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二、领会精神,狠抓落实,扎实抓好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五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建立和完善非诉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全县构建“8211”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滋生,多元化、群体性、跨区域矛盾纠纷较为突出,仅仅依靠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力量解决这些矛盾极不现实。
司法审判职能仅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方式之一,法院工作只有紧密依靠党委的领导,借助行政、事业单位、群众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方参与、统筹协调,才能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1、加入党委政府领导,多方参与建立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
院机关及派出法庭都积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各相关单位参与建立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
院机关争取县委支持设立了诉前调解指挥中心,与县交警队、工商局分别成立了县人民法院、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交通肇事调解中心和县人民法院、县消费者协会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各派出法庭分别与辖区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等多个部门联合组建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尽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和始发阶段,切实提高纠纷调处效率。
街道办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施方案 (2)
街道办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施方案
为了健全街道办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收集系统
1. 按照街道范围设立专门的矛盾纠纷信息收集点,包括社区办公室、工作站等地方,
定期收集和汇总矛盾纠纷信息。
2. 建立矛盾纠纷信息数据统计和分析系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
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趋势和特点,为矛盾解决提供参考依据。
二、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构和队伍建设
1. 建立稳定的矛盾纠纷调节机构,包括社区矛盾调解委员会、街道矛盾调解办公室等,明确职责和权责,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调解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2. 定期组织矛盾纠纷调解培训和交流会议,提高调解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1. 推广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包括调解、仲裁、调度和诉讼等,根据不同矛盾纠
纷的性质和特点进行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化解。
2. 鼓励当事人主动参与矛盾纠纷解决,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矛盾纠纷解决方式
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和谐相处。
四、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1. 建立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监督机制,对调解结果和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
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工作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2. 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宣传,向社会公众公布矛盾纠纷化解的成果和效果,形成
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街道办矛盾纠纷化解的效率和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5篇
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5篇第一篇: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强力推进,各社会阶层、利益主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不断调整,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
这种变革,必然伴随着各种矛盾纠纷的产生,并且呈现出增多、加剧的趋势。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改革措施,妥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既是我们必须全力破解的新的历史课题,也是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破解新难题,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证。
一、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为减少矛盾纠纷发生控制源头改革、发展、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各级党委、政府能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实施科学决策,是衡量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保证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的重要方面。
事实证明,许多矛盾纠纷的发生是由于决策不准甚至失误造成的。
为了有效防止决策失误,从源头上控制矛盾纠纷的产生,决策中首先牢牢把握三个基本原则,即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看能否体现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群众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是否符合改革、发展、稳定的原则,看政策措施什么时候出台合适,广大群众能否承受,能否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严格三个基本程序,即深入调查论证,提供决策依据;开展专家咨询、民主协商等,广泛听取意见;严格议事程序,实行集体决策。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慎重决策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
尤其在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征地拆迁、增收减负、扶贫开发、社会保障、困难群体生产生活安排等民生问题的决策上,坚持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指导,始终把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放在第一位,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都及时公开征求各方面意见,最大限度扩大民主参与程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如何深化改进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五个工作机制和五项工作责任与程序
如何深化改进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五个工作机制和五项工作责任与程序深化改进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五个工作机制和五项工作责任与程序:一、五个工作机制:1.研判机制: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研判机制,通过专业的研判团队对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的根源和趋势。
同时,加强与各部门、专家和学者的合作,形成共同的研判意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提供依据。
2.信息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了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情况和动态,及时发现和掌握各类矛盾纠纷的变化,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为相关部门决策和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3.协调机制: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协调机制,促使相关部门、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矛盾纠纷的协调和解决。
加强协调和沟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共识,并通过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推动各方积极参与矛盾纠纷的解决。
4.制度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制度。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明确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的程序和规范,提高解决矛盾纠纷的效率和公正性。
5.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评估机制,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评估和监督。
通过定期评估和年度评估,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和解决,不断提高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二、五项工作责任与程序:1.责任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责任的落实。
2.矛盾纠纷排查: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全面覆盖机制,对存在的潜在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
3.调查核实:对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调查核实,搜集相关材料和证据,全面了解矛盾纠纷的性质和原因,确保基于客观真实的情况制定解决方案。
4.推动解决: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通过调解、协商等方式推动矛盾纠纷的解决。
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各方理性对待矛盾纠纷,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实现各方共赢。
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制度范文(二篇)
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制度范文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为了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制定一套完备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这一制度的范本,从综合预防、快速反应、权威仲裁等方面进行构建,力求形成一个更加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
一、综合预防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为了有效预防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我们需要建立并完善综合预防机制。
首先,政府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建立健全政策法规,确保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其次,要加强社会调查和矛盾纠纷预警,通过收集社会信息和数据,掌握社会矛盾与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矛盾。
再次,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社会的和谐意识。
二、快速反应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当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发生时,需要有一个快速反应机制来及时处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快速组织力量介入解决。
其次,要加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和协商机构建设,提供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矛盾纠纷解决途径,让当事人有更多选择。
再次,要建立便捷高效的矛盾纠纷处置程序,简化手续,加快办理速度,为当事人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渠道。
三、权威仲裁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在一些复杂和严重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中,需要进行权威仲裁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首先,要建立专业化的仲裁机构,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仲裁工作,并加强对仲裁人员的培训和评估,确保仲裁工作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仲裁程序,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同时加强对仲裁结果的监督和执行,确保仲裁决定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执行。
再次,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形成舆论监督力量,推动仲裁工作的公正和透明。
综上所述,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制度范本应包括综合预防、快速反应和权威仲裁三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综合预防,我们可以尽可能减少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通过快速反应,我们可以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通过权威仲裁,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复杂和严重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完善五项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主导作用
完善五项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主导作用龙游县司法局东华司法所东华街道成立于2005年12月,地处城乡结合部,辖有22个行政村、2个社区、一个拥有190多家企业的工业园区和4所高中、2所初中、3所小学共14585名学生的教育园区,从而形成了传统矛盾纠纷,企业矛盾纠纷,社区居民矛盾纠纷,企业、学校与周边村矛盾纠纷并举的复杂社会环境。
街道承担着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重任,维稳任务十分繁重,确保社会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街道办事处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纠纷调处机制,使各项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三年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01起,调处成功率达98.6%,全街道无民转刑案,无群体性闹事事件,无非正常进京赴省上访案件,无重大阻碍工程施工事件发生,这其中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建立严密的组织机制。
街道十分注重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在街道、村(社区)和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并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各调解委员会由3-7名组成,须吸收在当地有威望的同志加入调委会。
对村级调委会统一要求由村主任兼任调委会主任,一名支委或村委担任专职副主任,每个村的女村委必须是调解委员。
调委会的日常工作由专职副主任主持,村支书为维稳调解的第一责任人。
街道还专门成立了企业联合调解委员会,负责辖区内企业各类纠纷的调解,这样从组织上明确了调解工作的职责和分工,确保调解工作严密有效。
2、健全培训机制。
大量的矛盾纠纷主要依靠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特别是今年换届选举后,调委会成员发生了较大变化,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工作方法和调解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街道分三个层面对他们进行培训:一是村级调委会主任由街道直接组织或输送县级培训;二是村级调委会专职副主住由街道每年组织一次系统培训,同时以工作站为单位每月组织各村专职副主任集中汇报,分析本村维稳情况,介绍调解工作内容,汇报下阶段工作,街道司法所人员参加会议,结合工作案例,以案说法,以案解法,达到以会代训的效果;三是村调解员结合村集中办公日制度交流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建立起一支懂业务、能干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队伍。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方案范文十四篇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方案范文十四篇矛盾和纠纷在社会生活中难免存在,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解决机制。
下面是一个关于多元化解决机制方案的范文供参考:多元化解决机制方案第一,建立公共对话平台。
公共对话平台可以为各方提供一个开放、平等、公正的环境,使不同利益相关者能够进行沟通和交流。
通过公共对话平台,各方可以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利益诉求,寻求共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二,推崇调解和协商。
在处理矛盾和纠纷时,调解和协商是最理想的方式。
通过调解和协商,各方可以互相倾听和理解对方的需求和利益诉求,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第三,建立中立第三方机构。
中立第三方机构可以帮助处理矛盾和纠纷中的复杂问题。
这些机构应当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公正、中立地处理各方的利益诉求,并提供有力的解决方案。
第四,推动法律教育普及。
法律教育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基础。
通过普及法律教育,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从而避免矛盾和纠纷的发生,或者在矛盾和纠纷发生后能够依法解决问题。
第五,加强宣传和媒体引导。
宣传和媒体引导在多元化解决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宣传和媒体应当客观报道矛盾和纠纷事件,引导公众理性和和谐地对待矛盾和纠纷,促使各方通过对话、调解和协商来解决问题。
总之,多元化解决机制方案需要建立公共对话平台、推崇调解和协商、建立中立第三方机构、推动法律教育普及以及加强宣传和媒体引导等措施。
通过多元化解决机制,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矛盾和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继续写相关内容:第六,加强社区治理。
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可以直接接触到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
在社区层面,应建立健全的矛盾纠纷处理机制,建立社区矛盾调解委员会或者专职社区民主监督员,及时解决居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同时,通过组织公共活动、宣传法律知识等方式,加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冲突解决能力。
第七,推动社会组织参与。
社会组织在解决矛盾和纠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参考文档】1,5,x矛盾调处机制内容-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1,5,x矛盾调处机制内容篇一:矛盾纠纷排查制度1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群众投诉受理调处领导工作机构,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整合调解资源,统一受理归口办理,合力调处化解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领导责任制。
实施化解矛盾纠纷“一把手”工程,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形成党政领导负责、政法部门组织、职能部门参与、社会各方联动的大调处工作格局。
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继续实行信访“六定五包”责任制,健全定期议稳制、领导责任片区制。
建立投诉件督查督办制度,实行领导督办制度、跟踪督办制度等,对群众投诉受理调处情况进行检查,使化解矛盾纠纷措施全面有效落实。
建立考评制度,把化解矛盾纠纷摆上议事日程,坚持每周党政联席分析会议,列入任期目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和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不断增强各级党政领导的稳定意识、责任意识,增强真抓实管的自觉性。
实行责任查究制度,对发生重大不稳定事件的单位和地方实行综治“一票否决”。
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机制。
及时、准确把握社会矛盾是主动维护稳定、关口前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源头治理的重要环节。
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报告制度。
各级相关部门坚持情况报送制度,重大情况随时报送。
实行台账管理,建立不稳定因素排查台账、回访台账等台账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规范化、科学化。
整合排查资源,把民间纠纷排查、信访问题排查、征迁问题排查、劳资纠纷排查、基层干部作风排查等整合在一起,并建立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涉及社会发展和重大民生问题的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公共事业等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杜绝重大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建立排查联席分析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各级矛盾纠纷排查分析、调解协调会议,集中了解纠纷排查情况,查排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2024年青莲镇矛盾纠纷大调解部门联动制度(二篇)
2024年青莲镇矛盾纠纷大调解部门联动制度根据不同的矛盾纠纷性质和内容,实施职能部门联合调解,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各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不得推诿。
一、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而且乡镇协调中心调解不了的,或者由当事人直接申请又不宜交由其他调解组织调解的重大矛盾纠纷,相关职能部门实行联合调解;二、按照调解工作的职责分工,相关职能部门应当积极协助配合矛盾纠纷的牵头部门,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三、在进行调解工作前,应当按会议制度要求召开联席会议;四、调解工作应当按照“合法、合情、合理”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五、双方当事人或相对人通过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制作书面的《行政调解协议书》,并督促双方当事人或相对人按照《行政调解协议书》履行各自承担的义务。
如果调解不能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而一方当事人或相对人反悔的,应当引导其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矛盾纠纷;六、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资料,由牵头部门按要求进行整理、装订,归档备查。
2024年青莲镇矛盾纠纷大调解部门联动制度(二)____年青莲镇矛盾纠纷大调解部门联动制度一、背景介绍青莲镇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地方,社会矛盾和纠纷也逐渐增多。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提高社会和谐稳定水平,青莲镇决定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部门联动制度。
该制度旨在整合镇级、村级、社区级的调解资源和力量,提升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联动机制1.镇级调解部门联动(1)成立矛盾纠纷联动调解协调组,由镇政府指定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
该组织负责统筹调度镇级调解部门的资源和人力,协调解决重大矛盾纠纷,并通过定期例会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
(2)各镇级调解部门应加强横向沟通与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形成合力。
通过制定联动机制,实现各调解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2.村级调解部门联动(1)建立村级调解部门联动机制,由各村委会负责组织协调。
该机制包括村级调解委员会和理事会,由村干部、村官员以及有调解经验的村民代表组成。
xxx镇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的总结
xxx镇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的总结xxx镇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总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矛盾纠纷问题也日益突出,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矛盾纠纷问题,xxx镇不断探索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积极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一方面,xxx镇注重多元预防机制的建立。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居民尊重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镇政府还设立了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办公室,定期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宣传,提供法律咨询和预防指导,帮助居民避免矛盾纠纷的发生。
另一方面,xxx镇加强调处机制的建设。
镇政府成立了矛盾纠纷调处委员会,组建了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调处队伍。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如座谈会、谈心谈话等,了解双方矛盾纠纷的真正需求,并通过妥善处理、合理调解,化解矛盾,实现双赢。
同时,镇政府还开展了各类丰富多样的调解活动,如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服务等,提高居民对调处的认知和信任度。
此外,xxx镇重视仲裁和诉讼等法律手段的运用。
在引导居民自主协商解决矛盾纠纷无效时,镇政府鼓励双方通过仲裁和诉讼途径解决争议,并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保障居民权益。
同时,xxx镇加强与法院、仲裁机构的合作,加快处理纠纷案件的速度,提高调解、裁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xxx镇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冲突纠纷得到及时化解,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居民对镇政府的满意度逐渐提升,镇内的和谐稳定氛围日益浓厚。
但是也要看到,矛盾纠纷问题仍然存在,多元预防调处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因此,xxx镇将继续加大对矛盾纠纷预防以及调处机制的投入,继续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各种矛盾纠纷问题也日益增多,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矛盾纠纷问题,xxx镇提出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的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对策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对策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对策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化,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数量趋多、主体多元、原因复杂、处理难度加大等新特点。
如何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对策,主要是从矛盾调处工作领导机制、预防机制、排查机制、应急机制、激励机制等五方面予以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健全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对策随着改革的深化,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数量趋多、主体多元、原因复杂、处理难度加大等新特点。
如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意义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的时期。
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发展变化,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并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地方社会经济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矛盾纠纷涉及的部门、领域、范围都在不断地增多和扩大,为此,新时期要及时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必须建立健全多管齐下、全面系统的矛盾预防预警机制。
首先,要落实责任。
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把对矛盾调处的任务分解到各部门机关领导的肩上,认真落实领导、部门、个人责任,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制定周密的工作预案,落实各种行之有效、以人为本的防控、稳控措施。
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积极做好前瞻性研究和科学预测,在作出重大的决策部署前,特别是在事关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提前准备,超前预防,科学决策,决策过程要实现“三化”,即: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力争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来,XXX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辖区历史遗留问题多、社会转型矛盾凸显实际,通过健全五大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一、健全坚强过硬的领导机制。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社会参与、多元化解、法治保障”工作原则,出台《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将人民调解纳入深化平安XX建设总体部署。
建立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及分管**工作的副县长作为召集人的****领导小组,定期听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汇报,分析研判形势,及时研究解决重大事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乡镇(街道)、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第一责任人,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本辖区、本系统突出矛盾问题。
二、健全长效管用的推进机制。
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协调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络,针对形势和任务,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调整扩充至XX家,涵盖了政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加强乡镇街道**室建设,配齐配强分管稳定的领导。
强化**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职能,积极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认真落实书记议稳制度,定期听取各单位“一把手”**稳定述职,将**稳定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建立县委和县政府督查室、纪委、政法委、**办联合督查机制,加强动态督查和专项督查。
同时,建立**稳定工作目标管理体系,逐级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县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三、健全关口前移的防范机制。
进一步落实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全面掌握辖区内家庭矛盾、邻里关系、经济往来、土地权属、征地拆迁等容易引发各类案事件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今年来全县开展全面排查3次、专项排查3次,摸排矛盾纠纷余件。
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做到重大政策出台必评估、重大项目启动必评估、重点工程建设必评估,近年来共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余件。
加强情报信息收集研判、交办督办、处置反馈等工作,有效处置涉稳情报信息60余条,协调处理重大不稳定矛盾隐患70余起。
四、健全协调联动的调处机制。
认真做好矛盾纠纷分流指派工作,对受理或者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流指派到相关部门和单位。
充分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综合运用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多种手段着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近三年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民间纠纷35000余件,调处成功3 0余件,成功率97%以上。
加强重大疑难矛盾化解,深入推进房地产、非法集资、民工工资、环境保护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化解房地产领域矛盾纠纷58起,涉及农民工 0余人、资金3500余万元,建筑领域**同期下降80%、农民工工资**事件同期下降70%。
五、健全多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制定《关于开展“星级村”创建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配齐村(社区)综治(**)专干XXX名。
按照政治素质好、业务技能精、群众威信高的目标,建立专兼结合的调解工作队伍,目前全县已建立人民调解组织367个,共有调解员1690人。
加强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在道路交通、劳动争议、建设领域、物业管理、农村土地流转等11个矛盾纠纷突出的重点领域建立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
加强调解队伍培训,以学习“老马工作法”万人大培训和“人民调解能手大练兵”活动为契机,通过集中培训、经验交流、案件指导、司法确认等方式,对广大调解员进行培训指导,全面提升调解队伍的理论水平、工作技能和实战经验。
建立综治**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每年预算
一定的**稳定专项经费,对部分**稳定重点社区给予补贴,根据案件性质、难易程度,对人民调解员分类落实案件补贴。
为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文山州充分借鉴“枫桥新经验”,全面推广“西畴新现象”,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法协调、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和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引导以仲裁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充分发挥仲裁高效、快捷、低成本化解劳动争议的优势,完善仲裁调解工作机制,发展仲裁调解队伍,提高仲裁质量,推动仲裁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制度建设,提升仲裁效力。
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推动小额债务纠纷案件、涉及国家劳动标椎等案件通过仲裁终结方式结案,提高终结裁决比例。
去年全州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案件839件,调解成功结案839件,涉及金额721.47万元;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893件,结案893件。
通过行政复议与行政裁决化解矛盾纠纷。
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加大公开听证审理力度,增强行政复议的公信力。
完善行政裁决制度,强化行政机关解决同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功能。
行政机关通过建议、辅导、规劝、示范、约谈等非强制性方式,实施行政指导,或者通过提供事实调查结果专业鉴定、法律意见等,引导当事人协商解决纠纷。
1—3月,我州通过行政复议与行政裁决化解矛盾纠纷9件,同比数上升50%。
充分发挥律师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作用。
在基层组织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服务队伍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建立健全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有针对性地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诉求,开展释法析理、提出化解建议、引导申诉等工作,依法公证解决纠纷。
目前,全州共有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112人。
1—3月,全州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案件件,同比减少14.7%。
加强矛盾纠纷多远化解工作之间的衔接。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健全纠纷受理、调解、履行、回访等内部工作制度,建立与相关单位之间的纠纷移交委托、信息反馈等衔接制度,推动人民调解规范化、法治化建设,确保人民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落实告知责任加强对当事人的引导。
调解组织对不应用调解或者调解不成功的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告知相对人不服行政行为的救济权利、救济方式和渠道。
法院在登记立案前对矛盾纠纷进行评估,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接受当事人委托代理或者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时,告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渠道供当事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