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

合集下载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今天开始学习“《论语》的智慧”。

《论语》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巨大影响。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篇一今天开始学习“《论语》的智慧”。

《论语》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巨大影响。

近年来的“国学热”虽然也受到一些诟病,但毕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表现。

即使不是系统学习,从中感悟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好的。

对于身为教师的我来说,能够从古典文化中汲取一些营养,与教学结合,相得益彰,那更是一件好事。

从小就听老人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

”看得出人们对论语的推崇。

今天,跟随西安交通大学陆卫明老师走近《论语》感受来自几千年前的祖先的智慧。

关于《论语》一书如何写作而成,我的观点应该是他的弟子们从类似于今天的课堂笔记之类的文稿中整理出来的,有讲授的道理,有师生间的对话。

对这个思考,告诉我不要迷信任何约定俗成的方法,不要迷信权威。

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文学、音乐、美术、人性……还是一本政治哲学书,讲了治国安邦的学问,讲了治国的的道理,讲人口,讲百姓,讲治国目标“足食足兵民信之。

”治国理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这本书的主线只围绕“为人,为学,为政”三个方面展开。

《论语》的核心思想“礼”“仁”。

“礼”的思想是沿袭而来,“仁”的思想是孔子的独创。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仁”是占首位的,是基础。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 我认为有道理,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其实未必会活出大众认为的那样的功成名就,但就一个普通人来说,按照《论语》的思想为人,做一个心怀仁爱,宽容大度的人;为学,有健康向上的目标;为政,即使不能当权,也有一份家国情怀,心怀美好。

这样的人生,也可以的快乐的。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做为人,有”仁爱“的思想,才能心存善念,对天地万物有一份悲悯情怀,这份情怀,是无论身份地位,无论文化程度,只作为人而独有的安身立命的底线。

《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_《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_《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_《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1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论语十则读后感。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十则读后感。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

”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中华文库璀璨的书籍,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阅读《论语》不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贵,而且领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

《论语》中记载的瞬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则是这样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的乐趣是最纯真的,最自然的。

相比于我们现实生活,那些玩游戏后的热爱,却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纯真的,他们带给人只是一种暂时精神上的快乐,而这种全身心的根源,却是最本真的乐趣所在!而且还有一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使我们不仅体会到这他的坚强乐观,而且体会到对生活的热爱、渴望和激情,从而使得他最后的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徒之一,这样的高尚品质又怎能不令我们学习呢?想想我们现在在衣食丰厚的社会里,却经常抱怨着各种各样的不满足,比比闫慧,这样的乐观,这样的旷达大度,这样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笼罩世间的万物,这种精神我们又怎能不学习呢?阅读《论语》,还是我还发现了许许多多在自己的不足。

因为《论语》中孔老夫子对许多的生活中许多的“恶”,以及许多社会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击。

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所以,我以后也一定要最好遵守这些品质,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

收敛自己的不正当的行为,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发扬到我的生活中和学习中去。

这次阅读《论语》的体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是各种各样美好品质在我思想上的延续。

论语读后感2相信同学们都喜欢读书吧!确实,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我爱看书,爱细细品味书中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那百看不厌的《论语》。

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_作文1150字_关于人生的作文_

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_作文1150字_关于人生的作文_

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

那么读者们读后有什么收获呢?请往下看。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希望你喜欢。

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篇一何为人?还是孔子说得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人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去干自己需要干的事情,踏踏实实的将眼前要干的事干好,那么样样事都会变得有条不紊起来。

不问收获,只求耕耘也是我们能做成一件事之大根本。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当初都是默默无闻的,所以说你若是到了“老之将至”而一无所成的话,真不是你太笨恐怕是太聪明的原因了。

一个人能做到踏实稳重,便是有礼了。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他必定成了一位有尊严的人。

我们在社会上所做的一切努力不过就是想让自己活的体面一些,能得到虽不是周围人的尊重最起码不会受到轻视。

在这个社会上,越是卑微的人越是看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世俗大众们努力的生活,努力的维护世俗的人情关系,可是终归落下的却是东家长李家短的是非人生。

古人说:“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当今社会用情不如用礼,“礼之用,和为贵,”与其为情所困,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合作关系都应礼字当先。

礼便是尊重,便是宽容。

这才是人之大爱,也是对己获得的最大的尊重。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受辱,很可能是我们自己轻浮不稳重的原因造成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受辱之一;克,伐,怨,欲为二(好胜,自夸,怨恨,贪欲);巧言令色为三。

孔子言:“刚﹑毅﹑木﹑讷近仁。

”就是教我们学会忍让,坚持,敦厚而谦卑。

如若再能做到:“贫而无諂,富而不骄。

”那我们便可为一个真正的无忧无惧,坦坦荡荡的人了。

做好了自身又如何处事呢? 孔子便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世俗之人。

“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他最大的处事原则。

在生活中他处处审时度势,他教你怎样和乡党们相处,如何表现。

在工作中如何和上级交流,如何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

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怎样相处,比自己差的又另当别论。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千百年来,《论语》被公认为是一座丰富的智慧宝库,只要掌握了打开大门的钥匙,人们就能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的智慧读后感篇一千百年来,《论语》被公认为是一座丰富的智慧宝库,只要掌握了打开大门的钥匙,人们就能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我认为《论语》对我们现在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不仅仅只是那一两句警句。

《论语》中大多的道理并不是长篇大论,引经据典,它只是孔子与学生之间以交流的方式,用最朴实无华的语句来点明那至极的真理。

当樊迟问老师说,什么是智的时候,孔子就说了两字:“知人”。

真正的智慧就是面对人心,你有什么样的的判断力。

那我们怎样才能知人呢?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痩哉。

”意思就是:要听其言观其行,并不是看结果,而是在于他心理的动态过程。

那我们要如何观察一个人呢?孔子说,那就去看一个人的过错。

子曰:“观过,斯知仁矣。

”就是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真君子犯错后能端正态度立马改正,而且不会再犯同样的错。

这是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

知人之后,我们要怎么做?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就是要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人提拔到那些有一面之私的人上面,让他们有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用他们的高尚和正直去影响周围,影响社会。

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让他们都能各施所长。

(有大智慧的人和有小聪明的人)我们现在有的人往往只是拥有一些丰富的知识,却误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其实这是很愚昧的。

智慧不仅仅只是依据知识的多少来判定的,它是需要(知识+经验+悟性),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的。

于丹教授还说:大智慧和小聪明有时候仅仅只是区别于一种态度上。

当遇到事情时,我们需要谨慎的思考,系统的看待问题并不能草率片面的去行事。

于丹教授点明我们,做一个职业最好的境界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能做到生命在这个职业中的穿越是一种享受,这是最高的境界。

《论语》读后感(15篇)_8

《论语》读后感(15篇)_8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今天,我看了论语故事,其中一个小故事令我记忆犹新。

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孔子曾经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意思是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颜回家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可是他却能生活的很快乐。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佩服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环境,而是佩服他能乐观的生活。

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颜回能做好这些,我却不行。

比如说,一次,我们的老师留了很多作业,我只写了几个字就烦了,我一点也不坚强。

还有一次,我被老师罚了100道题,写到40道,就哭了,妈妈陪我写到第八十道题,剩下的二十道是妈妈协助我写完的,总之,我还是不够坚强。

好啦,我就先介绍这些,剩下的下次再介绍。

《论语》读后感2古人的智慧,就像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像汹涌大海上矗立的一座灯塔,像茫茫雪野上钻出的一株小草,带给我们希望。

在我心目中,就有这样一部凝结了古人智慧的书——《论语》。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书中记载了圣人孔子和他学生的对话,涉及学习、为人、处世、治国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其中,有两段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来告诉你吧!第一段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后,一定要时常温习,使它真正成为我们的本领。

第二段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孔子的学生,曾子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尽心竭力帮助过别人?是否诚信可靠地同朋友交往?是否及时复习了老师传授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坚持每天做到这“三省”,我们就一定会越来越棒!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经典读物,在不断的阅读中细细品味先人的智慧吧!《论语》读后感3《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的读后感14篇

《论语》的读后感14篇

《论语》的读后感14篇《论语》的读后感14篇《论语》的读后感篇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国家治理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

作为后生,乃十分敬佩,并加以学习思考之,于是作简单浅显的认知如下。

一、岁幼时的德化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岁幼时,养成的生活习惯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响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会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想在岁幼时的德育教化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也将是这一个人的人生根基,因为在岁幼时不懂是非,更不懂德,这时的德育便是最佳时期,有意识的灌输,一定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二、成长时的德引当我们踏入校园后,老师是扮演着道德引领的角色,当然也有其他的引领者。

我便斗胆谈下我自己。

进入大学后,当选学生干部,初衷为了在服务老师和同学的同时历练自己,到了这个位置上来,才明白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当面对的.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集体。

我想,我既没有长辈身份的威严,也没有过胜过强的能力,用什么来博得民心,用什么来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对一开始同学们不支持工作的情况,用什么去让他们有所改变,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自我改变,这是“德”。

是用适合同学们的方式去开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体角度去思考事情该如何处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体负能量,提升同学们的思想素质,我想这是“德引”。

我一直以来坚持重点抓班级学风建设、德风建设,在这一学期,班级情况转变相对较大。

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难旋涡,但依旧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后的德育工作后、成家后,我想对德的学习和使用更是要注重。

当进入到一个工作的集体环境,或多或少都有着来自他人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如若每个人都注重“德”的修为,将会有更好的工作氛围。

当有了家庭和孩子后,为人父母不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从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得到教育。

总言之,我认为“德”应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终身修行。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自古以来,《论语》通过其深邃的思想和富有哲理的言论,引导着人们的品德修养和人生价值观的塑造。

如何理解和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成为当代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今天,我读完《论语》后被深深地感动,不由得想要倾诉一番。

首先,我对《论语》的内容感到惊叹。

《论语》是孔子的语录,记载了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与弟子之间的对话。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所讲述的道理虽然简短,但却寓意深远。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至理名言告诉人们要以身作则,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样的智慧言论让我深思。

其次,我对《论语》中的教育观点给予了高度的认同。

《论语》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传达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一重要理念。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始终持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

他还强调了教育在塑造个人品德方面的重要性,“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谦和、宽容的态度。

这些教育观点令我深感触动,也引发了我对教育体系的思考。

除此之外,《论语》还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处世智慧。

其中,“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言行不一致的人,而孔子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言行一致,讲信用,做到自己所说的,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观点,告诉我们要有胸怀和气度,不拘小节,放眼大局。

这些处世智慧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对于读者来说,《论语》不仅仅是一本古代经典的读本,更是一部启迪智慧和提升人生境界的教材。

在《论语》这本书里,我发现了许多内涵丰富的智慧,它们以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通过阅读,《论语》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

同时,《论语》还为我提供了丰富的事例和案例,使我能够将其中的哲理和道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关于《论语》一书如何写作而成,我的观点应该是他的弟子们从类似于今天的课堂笔记之类的文稿中整理出来的,有讲授的道理,有师生间的对话。

对这个思考,告诉我不要迷信任何约定俗成的方法,不要迷信权威。

这本书的主线只围绕“为人,为学,为政”三个方面展开。

《论语》的核心思想“礼”“仁”。

“礼”的思想是沿袭而来,“仁”的思想是孔子的独创。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仁”是占首位的,是基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把学习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有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孔子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三乐”。

表示儒家弟子,应该培养着三种乐趣,来增进自己的修养,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获得安宁,大家和谐相处。

有些人完全相反,学到的东西,只是挂在口头上,说得十分动听,实际上却全无表现。

亲友一想到就头疼,根本不想来往。

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边大发雷霆,至少也要便是不满,警告大家不可如此无礼。

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孔门三乐,而且自己也很痛苦,也折磨别人,大家都不得安宁。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孔子论语感悟心得范文五篇

孔子论语感悟心得范文五篇

孔子论语感悟心得范文1《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范文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范文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范文导语:写读后感就是把自己的个人感受写出来,但是写读后感要先概括自己读看到的东西,下面再展开写自己的个人感受。

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一)大旨谈人《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的方法、途径和心态。

方法基本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的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是纯粹仁儒思想的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则是对执政者心态上的要求。

三个方面无不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的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质和坏的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的目标时,很明确地说是“知命”、“知礼”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决得人的事了。

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的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

“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

很明显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个层次,也确实如朱子之所言的“入道之门”,看《论语》全文,其实无外乎一个“人”字。

个人修为是人的问题,有所功用则为了影响世人,而济世又何尝不的为了人呢?并且,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个人修为的基础上,以一个修为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群体来影响整个社会。

这其实已经揭示出孔子所倡导的管理原则,即以高尚品德的人群来带领和影响普通的人群,以实现全人类的素养提升,从而达到整个社会以最和谐的方式来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里有个寓言,说“企”字乃是无“人”则“止”的寓意,同样高度重视人的主体作用,这和孔子的思想的吻合确实让人感到惊喜。

套用曹雪芹《红楼梦》为“大旨谈情”的说法,我们可以说《论语》为“大旨谈人”。

(二)管理的逻辑《论语》中的管理逻辑有四个重要特征。

一是对“人”的强调,所谓“大旨谈人”,则处处离不开人的因素。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读后感(精选7篇)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读后感(精选7篇)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读后感(精选7篇)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你会写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读后感(精选篇1)一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至圣“的孔圣人孔丘,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式,他贯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一句句论语,倾诉着他的心声,那一句句论语,凝聚着他的智慧。

哪怕相隔几千年,我们依旧聆听着他的教诲,我们懂得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心,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中孔子的告诫,我们明白了”礼之用,和为贵,贤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中他的教导。

而那一条条论语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

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修为就是不会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历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今的平静。

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补救;而那些有勇气的人,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是因为勇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心中的勇气下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

或许我无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论语读后感50字以内作文大全

论语读后感50字以内作文大全

论语读后感50字以内作文大全
论语读后感50字以内作文大全:
1、在阅读《论语》时,我感受到老子智慧的博大精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推崇道德、修身齐家的重要性。

2、《论语》让我感受到孔子智慧的博大精深,他的思想对我的人生有指导意义,在生活中首先要做一个善良、有道德的人。

3、《论语》是一部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传统。

4、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需要与人为善,以和谐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这算是一种家庭教育。

5、通过阅读《论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做人、交往与修身之重要性,这种思想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社会环境要求。

6、《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其思想深达人心,本人阅读后,感受到其中的人文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不容忽视。

7、读《论语》让我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应该遵从正确的道德准则,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坚定信心与宽容心态地去迎接各种挑战。

8、老子的思想是宁静自持,无为而无不为,以至自然这些,我在《论语》中也发现了这种思想,也学会了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9、读完《论语》感触颇深,深深地觉得孔子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大思想家,他有着很强的人文关怀和多阶层次的思考,值得我们仔细琢磨。

10、《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通用7篇)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通用7篇)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通用7篇)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篇1《论语》一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句话说的好:“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可见论语一书对中国的影响之深,以前只是读了很少一部分的论语,从未全面的阅读过,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让我得以系统的阅读了论语。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生活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罗兰说过:境由心生,意思是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的态度影响着我们内心的快乐程度。

生活永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人的心态,无论生活将机遇赐予谁,都有赐予的理由,我们不能一味的羡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哂笑,我们应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着淡然的心态,在得失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其实所谓的好日子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更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只有有了一颗平常心,要正确的对待财富、职位,在人生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只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干好本职工作;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廉洁高效。

做任何工作都不抱怨、不指责,默默工作、默默奉献,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因为自己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事情,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论语感悟人生读后感五篇

论语感悟人生读后感五篇

论语感悟人生读后感五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感悟人生读后感五篇,欢迎查阅!论语感悟人生读后感1《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将平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合为一处而成的,其中孔子的言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有了专门的学派:儒家.孔子没有留下任何一本可以完全证明是他写的著作,我们了解他的思想,仅仅能从《论语》中寻找线索,可见这本书的历史价值.《论语》中,多为孔子讲礼.仁.君子之言语,也有许多评价名人的话,但我觉得,我们读《论语》,应将重点放在孔子以老师口吻说的话上,这样,如同他穿越时间,在向我们讲课一样,让我们明白事理.并且,在这些话中,孔子所提倡的大多数都是我们普通人做得到的,是有益处的,何不试试呢?比如整本书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它分三句,我认为第一句其实是提倡不读死书,即学习知识.道理,不能一直存着不动,最好时不时去实践一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确实,我也试过几次,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运用刚学的简便运算,对着长长的收银条快速帮爸爸完成了核对,我真的感到很高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认为是劝我们要珍惜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因为彼此之间能获得快乐;如果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自己感到快乐,是因为知道朋友在乎和珍惜自己.也许,有朋自远方来,古人会比现在的人更加感到快乐,因为他们与朋友的每一次相聚和离别,都有可能是最后一聚.最后一别,交通不便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我所在的四川省,古人就曾说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认为是劝我们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诋毁自己,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动机,不了解自己,并非恶意伤人心.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必生气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孔子这句活中,提到对〝君子〞(我认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的一点要求.即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在整本《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对君子的要求,但每次不尽相同,有时为了突出君子的高尚,孔子还以〝小人〞(我认为是指道德较低下的人)与君子作对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我觉得,虽然身处两千多年后,我们仍然可以用《论语》中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尽力去做一个现代的〝君子〞.《论语》中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里面运用古文讲述的道理也可以让我们思考良久,我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写出了对《论语》中一章的片面理解,已经有一些字数,可见整部《论语》及孔子学问的深奥无比,很难理解透彻,孔子的弟子子贡也说过:〝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论语感悟人生读后感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编撰而成.包含着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是经典中的经典.〞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则,它的意思是: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有剩余力量,再去学习文献.孔子认为,弟子首先要懂得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对于知识,则放在第二位.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古人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懂得孝的做人之道.古时候,有一则关于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久满足父母的这的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了疲劳,邻居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可见,孝道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地位了.孝,是孔子提倡的美德,父母生我,育我,作为子女,怎么不做到孝呢?小时候,父母有好吃的东西,总会让给我们吃;我们长大了,能承担一些家务活吗;父母交代的事我们做到了吗?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是否去关心他们了吗?这些看上去的小事,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不仅如此《论语》也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论语》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做人的仁德,以及品味哲学的思想情操.论语感悟人生读后感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论语感悟人生读后感4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很复杂的古文,但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论语感悟人生读后感5《论语》十则读后感触频多,我感觉到了一股让我兴奋的奇怪的感觉,为什么让我兴奋呢?因为它给我一股学习的冲击力,让我们走向学习的快乐时空.特别是〝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整理以前的书本时,会不时有新的发现;偶尔翻起一本老书浏览几页,有时也会有新的收获.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论语》十则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班长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另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给我感触很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忍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感悟人生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读后感: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读后感: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文:《论语》是一本经典的儒家文化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我最近读完了这本书,被其中的智慧和哲理所打动。

其中一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可能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应该知道和接受事情的本质,并采取行动。

这句话告诉我,知道某事的困难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

相反,我们应该用切实的行动来解决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工作、学业、家庭等方面的。

了解到这些问题的困难性,也许会让我们感到沮丧和无能为力。

然而,《论语》告诉我们,就算是面对困难,我们也应该坚持下去,不畏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句话还教导我们要有正确的判断力和挑战精神。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被别人的负面评价或者困难局限住自己的前进。

然而,《论语》教导我们要勇敢地去追求我们的目标,不要害怕失败。

只要我们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决心,我们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论语》中的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在面对困难时,我现在更加有勇气面对它们,不再逃避或者放弃。

我学会了站在困难的对面,用积极的态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诚然,有时候这并不容易,但通过不断尝试和反思,我相信自己可以突破困难,实现目标。

总之,读完《论语》后,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知道某事的困难性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回避它,相反,我们应该用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它。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教会了我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永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论语读后感(优秀9篇)

论语读后感(优秀9篇)

论语读后感(优秀9篇)论语读后感篇一“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

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

”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好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此刻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

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论语》读后感篇二说到国学,博大精深。

以各学派思想为中心的书籍也是甚多。

学派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学;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学……而《论语》中所谓的国学是狭义的国学,侧重儒学。

《论语》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典籍,读书人一直将它列为必读之书。

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论的编汇,共二十篇。

《论语》的“论”字包含了讨论、编次的意思。

要了解儒学和《论语》,就要了解孔子这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儒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大家都说孔了是圣人,而孟子就更确切地说孔子是圣之时者,意思就是说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很知道因时制宜。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一)这是《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它的意思是要求门生不单单要精晓书籍知识,更必要亲自实践体验,否则至多只可以或许做个眼高手低之徒。

它附属教育目标范畴:念书的目标,不在于死记书籍,而在于运用,在于实践,在于“闻一知十“地天真应用知识。

而反思如今的教育体例,无论是教育者仍是受教育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还存在单方面的教育思惟即职位了分数,为了出人头地。

只正视书籍知识的掌握,只能塑造出高分低能的门生,它再次给咱们以警世:咱们的教育必需联络生存现实,切忌空口说,这也是进步学*效力、注意实效的最好本领。

着名诗人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行要躬行。

”“知之者不如好之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学才能勤学孔子的这句话揭露了学*兴致与学*结果之间的瓜葛。

差别的人在一样的学*情况下学*结果不一样,本身的本质虽然是一个方面,更为首要的还在于学*者对学*内容的态度或感觉。

正所谓“兴致是最佳的教师”,只有当门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浓重的兴致时,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思索和研究,而不是被动守候接纳知识灌输。

作为低年级的1名数学教师,理解并应用这一条名贵的教学经验是极其首要的。

那在教学中若何激起门生学*的兴致呢?我想,必要做到的有这么几点:创设生动活泼风趣的教学情境;计划拥有思惟含量并吻合各条理门生的题目;联系实际开展体验式教学;捕捉“闪光点”激励门生获得的细小前进,加强学*的信念;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本领引发门生的学*兴致等等。

如许,当门生的学*兴致油然而生时,就会发生猛烈的求知愿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

而且学得活、学得好,有立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教胜于言传孔子这句话夸大了老师本身的表率作用。

老师应翟自己豁达的胸襟,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情怀沾染和教育门生踊跃面临人生,达观地学*和生存。

在平常教学运动中,除了向门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外,更首要的是匡助门生养成优越的风俗,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科学的人生观。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感悟(优秀8篇)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感悟(优秀8篇)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感悟(优秀8篇)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感悟篇1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

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

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

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感悟篇2古人云:“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无意中的言行变成了世人的楷模,《论语》于是问世并名动天下。

打开《论语》,像是走进了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的谋略,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由于此原因了。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

我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自己敞开心扉,说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不用察言观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导语:写读后感就是把自己的个人感受写出来,但是写读后感要先概括自己读看到的东西,下面再展开写自己的个人感受。

本文是XX整理的关于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的方法、途径和心态。

方法基本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的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是纯粹仁儒思想的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则是对执政者心态上的要求。

三个方面无不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的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质和坏的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的目标时,很明确地说是“知命”、“知礼”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决得人的事了。

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的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

“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

很明显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个层次,也确实如朱子之所言的“入道之门”,看《论语》全文,其实无外乎一个“人”字。

个人修为是人的问题,有所功用则为了影响世人,而济世又何尝不的为了人呢?并且,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个人修为的基础上,以一个修为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群体来影响整个社会。

这其实已经揭示出孔子所倡导的管理原则,即以高尚品德的人群来带领和影响普通的人群,以实现全人类的素养提升,从而达到整个社会以最和谐的方式来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里有个寓言,说“企”字乃是无“人”则“止”的寓意,同样高度重视人的主体作用,这和孔子的思想的吻合确实让人感到惊喜。

套用曹雪芹《红楼梦》为“大旨谈情”的说法,我们可以说《论语》为“大旨谈人”。

《论语》中的管理逻辑有四个重要特征。

一是对“人”的强调,所谓“大旨谈人”,则处处离不开人的因素。

实际上企业里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人来具体操作,企业里的所有问题,说到根本上还是人的问题。

读孔子一生,关注的是人的修为、影响的是人的思想、督促的是人的行为。

孔子的教学不是起始于晚年,而几乎是毕其一生的。

他的教学思路是用自己的思想结合当时的政治实际培养一批政治管理人才,并且他从来不传授从政的具体技能,而是注重个人修为,把个人修为作为从政的基础;第二个特征是管理者的表率作用,首先并且主要是修养上的表率,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他认为一个品质高尚的管理者本身就具有典范和威慑作用,而品质低下,即便有再大的能力也是无益的。

比如强调下属忠诚的同时,他更要求上级的“宽容、诚信和公正”。

要求下属勤勉工作,首先自己要做到“敏于事”;第三个特点,讲究管理的细节,注重基层管理。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主张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的和睦和秩序,讲究“孝悌”,认为“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并且,社会的和谐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层组织的和睦和秩序构成的。

由此引申,一个企业里,只有各个基层部门的工作做好,企业才可以稳定发展。

实际上,企业的发展是由各个部门的工作成绩共同促成的;第四个特征是部门明确、各司其职,管理的程序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正名”,其实就是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事情,协作而互不干预。

领导者要“不出位”,只做好管理工作,而不去干预部门的具体工作;而各个职能部门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不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横加干涉。

这四个特征,构成了《论语》管理思想的核心,即“以人为本”。

《论语》推行的理想政治模式是“德政”,所谓“德”,必然是指人之“德”,是个人修为的极高标准。

这符合《论语》的管理逻辑,管理者本身必须是个“德者”,然后用个人的“德行”来感召和引导下属乃至组织全体人员。

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表率,还包括明确的、主动的、制度化的“德育”,强调每个人的个人修为。

在管理方法上,更多采取的是富有人情化的举措。

比如纠正错误,不单纯是批评教育,而是“举直错诸枉”,把好的榜样树立起来,任用德行高尚的人,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并形成良好的团队风气和巨大的威慑力。

与其表面化地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以“人治”为途径、以“德政”为标准的“德治”。

那么,《论语》倡导的“德治”是不是和法治想冲突呢?历来攻击孔子思想的人都把孔子说成只知道“人治”而完全排斥“法治”的人,其实这是个很低级的错误。

要知道,孔子所推崇的“礼”,其实质就是一套他认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制度,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礼制”。

这个“礼”有外在的礼仪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对社会秩序、管理秩序的尊重和遵守。

并且,在孔子短暂的从政实践中可以看出来,孔子是个法治的大力推行者。

“毁三都”是为了维护管理体制的军事行为,具有明显的法治特征;“诛杀少正卯”尽管非议很多,但实际上也是法治思想的体现,哪怕在法理上真的是错误的,也不影响我们对孔子重视法治的理解。

孔子明确地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个“约”尽管包括很多的内容,但无论如何理解都包含着对制度的尊重和敬畏,并且直接说明尊重法治、主动接受制度的约束对人的行为的指导意义。

比较全面地说,《论语》所倡导的管理模式是以“德政”为目标、以人治为表象、以法治为内涵的“德治”模式。

《论语》对于“礼”的推崇无以复加,以至于有人把尊崇礼制看作古板教条甚至迂腐守旧而对儒家学说多有诟病。

的确,在《论语》中,“礼”占据重要地位。

“礼”既是国家管理的整套制度或说法律,也是个人修养和行为的标准和规范。

在孔子看来,国家和社会的种种乱相其根本原因就是“礼崩乐坏”,个人的种种不良行为和过失多是因为“违礼”。

所以他开出的社会管理和个人修为的药方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一切负面的欲望,把身心归附到规范制度上。

从制度精神上看,不仅不应该批判,而仍然具有强大说服力。

自古至今,多少千古之恨和丑恶现象无不是因为贪欲和违背制度而导致。

“礼”如此神圣和重要,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机械的、无条件地遵循“礼”呢?正好相反,《论语》对于制度规范的态度之灵活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有子明了地说:“礼之用,和为贵。

”就是说制度的执行的关键和诀窍是在于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折中调和。

他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就是说不研究事情的具体情况都按制度一刀切,那就有办不成的时候了;反过来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一味地调和,不遵守制度,也一样行不通。

而正确的做法是不偏不倚、实事求是,遵守制度而有所灵活。

这个灵活不是人情世故,而是针对不同事情的特出情况所做出的权变之举。

这番议论,明确而深刻地说明了制度的执行原则。

实际上也就是带有人治色彩的法治,或者说法治推行过程当中的人文关照。

对制度的灵活不是不尊重制度,而是真正理解制度内涵的开明态度。

《论语》重视制度的外在形式,甚至有时候还有过分的强调,这和那个混乱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

尽管如此,《论语》注重的更是制度的内涵,重视的是法治的精神。

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推行制度的精神,那要制度的形式又有什么价值呢?很多企业的制度文本好几抽屉,但未必就是企业管理实现了制度化,而很可能仅仅是形式而已。

所谓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正确轨迹,包括目标、方针和途径。

所谓正确,其实就是符合了企业和社会双重发展的规律。

说白一点,就是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战略的选择就是这么简单。

关于这个规律,孔子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常见的比如说“道”,这和老子的说法一致。

孔子形象地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说谁能够不从门里出去呢,可现在社会的发展怎么不遵循“道”呢!战略的重要就好像房间的门一样,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孔子认为君子的三畏之首是“畏天命”。

在对待企业战略的问题上,很多企业实际上不够重视,有的把战略当作摆设,有的干脆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

更有的企业一开始就不重视战略问题,不知道企业到底走向何方、到底如何走下去。

“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的企业老板是不合格的。

那么战略的意义何在呢?孔子所说的“天命”,也带有“规律”的意思,说“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岁就知道了自己真正的社会使命了。

这当然是反读的说法,如果从未然的角度看,企业的“天命”就是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

“知天命”的结果,可以到七十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企业达到自行运转并且不出错误的理想状态。

也就是说,只要战略选择正确,并且一切按战略要求来做,企业就可以按着良好的轨迹自行发展,实现“无为而治”了。

这是企业家多么梦寐以求的事情啊!有子说“本立而道生”,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企业战略对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作用。

这里“本”就是作为企业发展之本的“企业战略”,而“道”则是企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当战略确定的时候,企业发展和发展过程当中的方法就可以确定了。

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一切方法都由战略来决定。

有什么样的战略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方法总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

而如果战略缺失,企业将无所适从;战略错误,方法就不会有正确的了。

有子顺便说“君子务本”,说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只是把战略等大问题处理好,并且专心于此。

老板亲自抓,也可以看出《论语》对于战略的重视。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这“爱人”其实是《论语》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具体一点就是“忠恕”。

“忠恕”是什么?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先让别人得到满足。

这就像企业要想赢利,就必须舍得让员工和经销商赚钱一样。

尽管比较功利,但至少在客读上是给了对方利益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要给别人;自己接受不了的,不要强加于人。

比如制定企业规范,如果老板觉得自己都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员工做到呢?这种“由己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对对方的尊重。

这一点,在处理企业关系方面非常必要和实用。

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一直是企业关系中的最重要的事情。

《论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和“礼”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这种尊重是相互的,甚至是互为条件的。

也就是说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

孔子明确反对“以德抱怨”,而主张“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也是这个道理。

孔子甚至更加直接地说:“惠则足以使人。

”对待下级、员工不能够无条件地使用,而要先惠而后使。

这个读念在当代企业里尤其值得老板们思考。

在处理平级之间的关系上,也要把尊重常存于心。

企业里各个岗位尽管是合作协同的关系,但也必然存在竞争。

如果你替代别的部门做了他的工作,人家不一定感谢你,反而会觉得难堪,因为这样倒显得自己无能,连本职工作也做不来似的。

所以做到“不出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着处世的世故,但更多的却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适当的帮助、提携而不去替代、争功,正是体现了同事、同级部门之间和谐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