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小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下面将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简析。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1、安全性: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采取适当的结构形式,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并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2、可行性:抗震设计还应考虑到建筑物的可行性,包括经济可行性和施工可行性。

在保证抗震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成本,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投资。

要考虑到施工工艺的可行性,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实施。

3、可靠性:抗震设计需要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即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常工作并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

通过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使用可靠的材料,确保建筑物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1、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对其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

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根据地震影响区域的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用途,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优化布置结构:在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布置中,合理布置结构体系,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抗震作用。

如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中,尽量选择对称形式,提高抗震性能;在建筑物的立面布置中,合理增设剪力墙、拉力系统等,提高抗震能力。

3、选择合适的材料:选择适当的材料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高强度混凝土、钢材等。

通过选用高强度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韧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4、考虑抗震节点的设计: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抗震节点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设计抗震节点,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合理传递和分散地震力,避免局部破坏。

5、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进行结构抗震计算,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建筑物的地震荷载和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在设计中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满足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第1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分析前言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建筑企业应把房屋1具体使用需求,对不同建筑结构进行有效的功能区分,实现建筑结构资源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现阶段,我国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用户对于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要科学划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合理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建筑设计等相关规范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选型,做到既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又提高建筑物使用效率,又有效节约建筑建造和运营的有关成本和费用。

1.1.3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功能建筑结构的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建筑结构材料,要对相关材料的基本特性、材料的功能以及特点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建筑选型以及布置过程中充分分析建筑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好建筑结构。

现代建谓的水平承重结构,此类型的结构一般包含有无梁楼盖结构、密肋楼盖结构、肋形楼盖以及平板体系几种,而这些结构一个最大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增加楼层层数。

1.2.3下部结构的选型对于建筑物来说,特别是高层建筑,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基础选型,即下部结构。

此类结构选型的好坏,会对结构的安全、建筑工程的造价以及施工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有以下几种,分别为:①柱下独立基础:此类基础适合用于层数较少,土质较好的框架结构。

地基为岩石地质时,则可以利用地錨在岩石上锚固好基础,要注意锚入长度≥40d。

②交叉梁基础:即双向为条形基础。

适用:层数不2够与第三抗震性能的水准相满足。

2.1.2地震作用下结构设计要求在多遇地震时,计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以及复核结构变形时都要跟弹性设计要求相满足。

经弹性计算分析后可知,结构沿着主轴方向产生的振动形式相似,并且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以及量值都要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结构所具有的地震作用要能够跟高度分布进行响应:有效的质量系数跟楼层剪力的大小要相关的规范要求相满足,同时要确保剪力墙和连梁截面跟剪应力的控制要求、配筋都在合理范围内。

简要叙述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简要叙述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简要叙述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抗震设计对于工程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住地震力的作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采用了两阶段设计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阶段设计方法,包括预估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

一、预估阶段设计预估阶段设计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第一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对结构进行初步抗震设计,以满足基本的抗震要求。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烈度和场地类别: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场地类别,确定设计地震力的大小和特性。

2.结构类型选择:根据工程的用途和规模,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3.基本设计参数确定:通过对建筑物的功能、重要性和受力特点进行分析,确定设计参数,如设计地震力系数、楼层间位移限值等。

4.结构抗震性能要求: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抗震等级,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如抗震位移限值、剪力强度等。

5.初步设计方案:根据以上参数和要求,制定初步的结构设计方案,包括结构布置、构件尺寸等。

通过预估阶段设计,可以初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二、详细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第二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在预估阶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细化设计,满足更为严格的抗震要求。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结构模型建立:根据预估阶段设计的初步方案,建立结构的三维模型,包括各构件的几何形状、连接方式等。

2.荷载计算: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设计参数,进行荷载计算,包括地震作用、风载、自重等。

3.结构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或等效静力分析等方法,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4.构件设计:根据结构分析的结果,对各构件进行设计,包括截面尺寸、钢筋配筋等。

5.节点设计:对结构的关键节点进行设计,确保节点区域的强度和刚度满足要求。

6.施工节点处理: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节点处理问题,设计师需要提前进行考虑,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建筑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抵御震荡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

其抗震设计的关键是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增加柱子的截面积和混凝土的强度以及布置剪力墙来增加结构的刚度,减小结构的周期,从而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3. 钢结构钢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梁和柱的截面积,并使用高强度钢材料;- 套设钢板和角钢以增加结构的刚度;- 合理布置撑杆和斜撑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4.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是一种专门用于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形式。

它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增加墙体的刚度和延性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墙体的厚度和高度;- 增加钢筋的配置量;- 采用预应力技术来提高墙体的延性。

5. 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是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相结合的一种抗震设计方法。

它既具备框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又具备剪力墙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设计合理的剪力墙的布置方式,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增加钢筋的配置量,并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料。

6. 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是一种常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抗震设计形式。

它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提高桁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桁架梁和柱的截面积;- 设计合理的节点连接,以保证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料。

7. 总结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性的关键。

抗震设计中常用的结构设计方法以及优缺点

抗震设计中常用的结构设计方法以及优缺点

抗震设计中常用的结构设计方法以及优缺点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为了在地震发生时,减少建筑物的损毁和人员伤亡。

在抗震设计中,结构设计方法是一个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结构设计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1.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它采用柱、梁、架等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

在抗震设计中,框架结构通常被用来作为建筑物的主体支撑结构。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好,能够有效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

然而,框架结构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容易出现局部塌陷、刚度分布不均等问题。

2.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抗震性能比较好的结构形式,它能够将建筑物整体刚性提高,从而有效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和破坏程度。

剪力墙结构也是建筑物中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

但是,剪力墙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它会造成非常大的刚度反应,从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3. 钢结构钢结构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结构设计方法,它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钢结构的另一个优点是制造过程较为简单、容易精确控制尺寸等特点,因此在一些特殊场合中,钢结构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钢结构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它的造价相对一般的混凝土结构来说更高,而且在火灾或小规模爆炸等事故中,钢结构的抗灾能力相对较差。

4.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将混凝土在施工前进行预应力处理,以提高强度和抗震性能的方法。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重量轻、刚度高等优点,因此在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的建造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预应力混凝土失效,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将会严重受到威胁。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结构设计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悬挂链条结构、网壳结构等,在不同的场合下,也可以被考虑使用。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抗震效果。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

安全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和局部构件的安全,不发生倒塌和严重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经济性是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材,降低建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适用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变形和损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其功能的正常使用和快速恢复。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首先要进行地震作用分析。

地震作用分析是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和变形特征的基础,通过地震波输入和结构动力分析,确定建筑物的地震反应。

常用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包括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和简化法。

反应谱法是通过地震反应谱确定结构的最大反应,适用于初步设计和小型建筑物;时程分析法是通过输入实际地震波记录进行结构动力分析,适用于重要和复杂建筑物;简化法是通过简化计算确定结构的地震反应,适用于一般建筑物的初步设计。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结构体系的选择和布置是关键环节。

合理的结构体系和布置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抗震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通过梁柱连接形成空间刚架,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抗震性能;剪力墙结构通过设置剪力墙,提供较大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和剪力墙的优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经济性;筒体结构通过设置外筒和内筒,形成高刚度和高强度的整体结构,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构件的设计和连接是确保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设计梁、柱、剪力墙和基础等构件,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例如,在梁柱节点设计中,通过采用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确保节点的强度和刚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房屋的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措施,使房屋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以保证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完好和安全。

下面将介绍一些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

1.抗震设计概念的引入:在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概念被引入,即以抗震性能为目标,将地震力纳入结构设计的考虑范围。

这种方式下,设计人员将结构设计与地震特性相结合,从而采取相应的结构构造措施。

2.差异化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区划,房屋的抗震设计应考虑到不同的地震力要求。

通过对地震力的预测、分析和计算,结合不同的区域特性,有针对性地设计能够承受地震力的结构。

3.适度增加结构荷载:为了增加房屋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设计过程中可适度增加结构荷载。

通过增加荷载来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从而使结构更加稳固。

4.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房屋结构的形式与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房屋的抗震能力。

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桁架结构等,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力的作用,并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5.增加结构耐震能力:通过在房屋的结构构造中增加一些具有抗震能力的构造措施,如加固柱、梁、连接件等,可以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同时,在施工中也要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高质量建筑材料,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6.增强房屋的抗震连接:房屋的抗震连接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证结构各构件之间的紧密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例如,使用高强度连接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等方式,可以增强房屋的抗震连接性能。

7.合理布置房屋的质量分布:通过合理的布置房屋的质量分布,可以减轻房屋的重心偏移,从而减小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

具体方法包括向下分布质量、对称布置质量等。

8.合理设置房屋的剪力墙:剪力墙是具有较好抗震能力的结构构造措施之一,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置房屋的剪力墙,可以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房屋的抗震设计方式包括抗震设计概念引入、差异化设计、适度增加结构荷载、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增加结构耐震能力、增强房屋的抗震连接、合理布置房屋的质量分布、合理设置房屋的剪力墙等措施,这些措施可以综合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确保房屋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针对地震力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中常用的几种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优化结构形式、合理选取材料、应用减震技术和加强节点构造。

一、优化结构形式优化结构形式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形式设计,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优化结构形式包括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剪力墙结构是在建筑物主要承重墙位置设置纵向和横向的剪力墙以承担地震力,同时可以提供较好的刚度和耗能性能。

框架结构是指通过柱、梁、框架等构件形成的稳定的整体结构,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进行分散,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筒体结构则是通过采用柱、墙体等构件形成的筒体形结构,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和减震效果。

二、合理选取材料合理选取材料是抗震设计的关键之一。

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粘性阻尼器等。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拉、抗弯强度,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高强度钢材具有较好的延性和刚度,可以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粘性阻尼器则是一种新型的减震装置,通过粘滞材料的耗能作用,能够有效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应用减震技术减震技术是指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手段,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减少地震破坏的目的。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加钢板、基础隔震等。

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可以通过钢板加固剪力墙的方式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进而提高抗震能力。

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设施,通过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

四、加强节点构造节点是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发生地震作用时容易受到破坏的部位。

加强节点构造是通过增加节点的刚度和抗震性能,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抗震建筑设计

抗震建筑设计

抗震建筑设计抗震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抗震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师和设计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1. 抗震设计原则抗震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结构安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延性,避免倒塌或严重损坏。

(2) 功能连续性: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后能够继续使用,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

(3) 经济合理性: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筑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4) 施工可行性:考虑施工工艺和材料的选择,确保抗震设计的可实施性。

2. 抗震设计方法抗震建筑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 结构选型:根据建筑物的功能、用途和地理位置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2) 结构布局:合理安排建筑物的结构布局,使各部分受力均匀,避免出现薄弱环节。

(3) 结构尺寸:合理确定建筑物的结构尺寸,如梁、柱、墙等构件的截面尺寸,以满足抗震要求。

(4) 结构连接:加强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如梁与柱、柱与基础等,提高整体抗震性能。

(5) 非结构构件:对建筑物中的非结构构件进行抗震设计,如隔墙、吊顶、管道等,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 抗震设计实例以下是一些抗震建筑设计的实例:(1) 日本东京晴海三井大厦:该建筑采用了一种名为“减震器”的装置,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 美国加州洛杉矶市政厅:该建筑采用了一种特殊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3) 中国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工程:在重建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抗震设计理念和技术,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总之,抗震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建筑工程师和设计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以有效保障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

TM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李淑彦 秦皇岛市建筑设计院摘 要: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地高楼林立。

多功能的居住环境以及简洁美观的立体效果,已然成为人们对建筑设计的主流追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设计中普遍采用结构复杂的建筑体系,这在保证建筑拥有足够多使用空间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工作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地的高层建筑纷纷拔地而起,速度惊人。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一直以来就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把握好抗震设计是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以及应对的方法。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1.1 选择合适的地基 由于施工场地的地质环境不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一块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开展施工,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害。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要求基础要有一定的埋置深度。

埋深基础四周土壤的被动土压力,能够抵抗高层建筑承受水平载荷所产生的倾覆和滑移。

天然地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 1/15,桩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 1/18。

针对地下室分缝处,应有 500 以上空隙用砂回填夯实;若地下室一面为开口,应保证开口以下至少 2 米以上覆土。

此外,还要尽可能地错开地震周期与在建项目的自振周期,用以防止建筑结构产生共振损坏。

1.2 增强建筑的整体性建筑物作为许多细节构件连接而成的整体,是一个具备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能否承受地震惊人的破坏力量,全看各构件间能不能实现协调工作、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

所以说,建筑物的整体性能不但是建筑抗震的首要条件,还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一般来说,每层楼盖应足以起水平隔板作用。

我国抗震规范推荐钢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压型钢板现浇钢筋凝土组合楼板或非组合楼板, 对超过 12 层的钢结构, 必要时可设置水平支撑。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其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其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其设计方法一、建筑结构抗震功能设计概述1、地震设防水准地震设防水准指的是将来可能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地震强度的大小。

因为地震设防水准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基于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理论中,在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地震设防水准精细化,以确保不同等级的抗震设防水准能够在不同的地震强度作用下有效地控制建筑结构的损坏状态。

2、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指的是在不同的设防地震等级作用下的建筑物可能的最大损坏程度,其包括建筑结构的完整性、适应性以及安全性等。

根据研究实际的地震灾害可知,按照传统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虽然能够避免因为坍塌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却无法有效减少因为建筑物结构破坏所造成的基本设备、构件功能缺失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基于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的设计要求,要考虑非结构构件、结构构件、建筑内部设备与装修等多项影响因子。

还要据此设定详细、准确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以便扩大选择范围。

3、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指的是根据其中一设防的地震等级所预期达到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确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比如工地特征、工程投入和效益、建筑的潜在价值等。

其中,按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划分为基本设防目标、重要设防目标、特别设防目标。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介绍国内外工程界学者对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方法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抗震设计的目标与理念上大致形成了统一的观点。

一般情况下,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跟归纳为承载力设计法、位移设计法、能量设计法三种。

1、承载力设计法当前,在世界各地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往往采用承载力设计法。

因此不做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一下两种设计方法。

2、位移设计法位移设计法即先采用代替结构法把结构表示位移等效单自由度振子,用最大位移时的割线刚度和适合于非弹性反应时吸收的滞变能量的等效粘滞阻尼来表征结构,然后用预先确定的设计位移反应谱和由预期的延性求得估计的阻尼,由设计位移可求出最大位移时等效周期。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住地震力的作用,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以下是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的简析:一、抗震设计理念:1. 安全性优先:保证建筑在地震力作用下能够安全承受,避免倒塌和结构破坏。

2. 弹性设计: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引入足够的弹性变形,使其能够在地震力作用下能够减小结构的刚度,进而减小地震反应力。

3. 结构韧性设计:引入足够的韧性,即能够在地震发生时,结构能够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

4. 动力设计:考虑建筑在地震动力响应时的整体性能,包括结构的周期、反应频率等。

5. 综合导向:将建筑的抗震设计与结构的其他性能、经济性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最佳设计效果。

二、抗震设计方法:1. 建筑结构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根据地震烈度、建筑用途等因素进行决策。

2. 建筑结构布局与形式:合理布置结构的主体和剪力墙等抗震构件,减小结构的不规则性,提高抗震能力。

3. 材料的选择与设计: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并根据地震反应,进行合理的截面设计和抗震构件的尺寸设计。

4. 抗震设计参数的确定:通过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等参数的确定,确定建筑地震设计的参数,如设计地震加速度、周期等。

5. 结构分析与计算:采用现代建筑结构分析方法,如有限元法、动力反应分析等,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计算。

6. 建筑抗震加固:对于老旧建筑,可以通过加固措施来提高其抗震能力,如钢筋混凝土柱加固、剪力墙加固等。

7. 抗震设计验算: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验算,确保设计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建筑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一种设计方法。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震地区的特殊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地震力的特点等一系列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1. 设计规范和标准:各国都有相应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如中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等。

这些规范和标准从地震特性、土壤条件和建筑材料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抗震指标,设计师需要按照这些规范来设计建筑物的结构。

2. 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地震动参数是指描述地震力大小和作用时间的参数,如地震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确定建筑物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设计地震动参数。

一般采用地震动观测数据和计算方法来进行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3.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地震力的作用,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构造,使其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等,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和变形能力等。

4. 抗震设防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设计中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例如,加固和加强结构的抗震性能,如增加剪力墙、配置钢筋混凝土柱等;合理设置防震装置,如减震器、摆锤和支座等;增加水平和垂直铰缝的设置,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的变形。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5. 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利用计算机建模软件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可以对建筑物进行复杂的结构分析和地震响应分析,进而指导设计师进行优化设计和改进。

6. 施工质量控制: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施工质量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物的结构施工需要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要求,如对钢筋的配置、混凝土的浇筑和固化等。

只有保证施工质量的合格,才能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包括设计规范和标准的应用、地震动参数的计算、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防措施的采用、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施工质量的控制等。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地震是一种常见而具有威力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影响,抗震结构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1. 弹性设计方法:弹性设计方法是传统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仅发生弹性变形,且不会超过承载能力的极限。

该方法通常采用最坏地震作用下的荷载计算,然后根据结构的荷载-变形关系进行结构设计。

弹性设计方法要求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采用更严格的设计参数。

2. 塑性设计方法:塑性设计方法是一种可靠性较高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它充分考虑结构的强度和韧性,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塑性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包括依据地震荷载确定结构的强度需求、确定结构的弹塑性性能要求、进行结构的塑性铰位设计等。

3. 减震设计方法:减震设计方法是一种利用减震器件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的设计方法。

常见的减震器件包括摩擦阻尼器、液压阻尼器、弹性橡胶支座等。

这些器件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振动对建筑物的破坏。

减震设计方法可以在地震发生时降低结构的运动响应,从而降低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4. 隔震设计方法:隔震设计方法是一种利用隔震设备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振动传递到建筑物的设计方法。

常用的隔震设备包括弹簧隔震器、橡胶隔震器等。

隔震设计方法通过降低地震振动传递到建筑物上部结构的程度,减小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5. 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它通过将建筑材料在工厂中进行预制加工,然后通过装配形成建筑结构。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施工速度,减少人员在现场的作业,从而降低了人工错误和质量问题。

综上所述,抗震结构设计方法是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设计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下面简要分析一些抗震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理念:1. 先预防为主,后加固为辅:在设计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地震发生时的预防措施,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选择抗震材料等方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考虑加固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总体布局合理: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应根据地震特点、场地条件以及建筑用途等因素,合理布置结构的位置和形式。

在地震多发区附近的建筑物可以采用低矮型或套内型结构,使其更具稳定性。

3. 适应性强:抗震设计应根据当地地震活动性强度和规模等因素,合理选取抗震设计参数。

还应考虑不同建筑类型和用途的特点,设计灵活,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场所的需求。

方法:1. 强度抗震设计: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抗震材料,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可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或框剪结构等,以增强结构的整体刚性和抗侧推能力。

2. 位移抗震设计: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能够产生一定的变形能力,以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可以采用柔性结构形式,如剪力墙或框剪结构等,以实现这一目标。

3. 防护性抗震设计:除了通过结构设计来提高抗震能力外,还应采取其他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这包括设置防护设施,如抗震支承、加劲墙、防震装置等,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震害程度。

4. 完善监测与维修体系:在抗震设计完成后,还应仔细规划监测与维修工作。

通过定期的结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保障建筑物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其理念是先预防为主、后加固为辅,重点考虑结构布局合理、适应性强等因素。

方法包括强度抗震设计、位移抗震设计、防护性抗震设计以及建立完善的监测与维修体系。

通过合理选择抗震设计参数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建筑结构和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简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1.抗震设计理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首要目的是保障人们在地震中的安全。

根据地震的现象和性质,抗震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安全系数要高
建筑结构在地震中承受的作用力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系数高。

抗震设计的初衷就是要保证人们在地震中的生命安全,因此,抗震设计理念中必须注重安全系数的高度。

1.2. 合理的刚度设计
建筑结构的刚度差异会导致不同层级之间的承载力不同,从而影响安全。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通过合理的刚度设计,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1.3. 强度与刚度匹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弹塑性分析法
弹塑性分析法是一种抗震设计方法,它可以在满足建筑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强度和稳定性评估。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模型,它可以准确地反映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

动力时程分析法是一种更加精确的抗震设计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可以通过计算建筑结构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振动响应,来预测地震中结构的损伤程度。

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考虑到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和计算难度。

总之,抗震设计应该始终贯穿于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建筑设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思维和方法,以提高建筑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建筑抗震施工方法的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

建筑抗震施工方法的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

建筑抗震施工方法的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地震等自然灾害经常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破坏,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建筑抗震技术的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建筑抗震施工方法的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1. 结构设计阶段在建筑抗震施工中,结构设计阶段是决定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键。

关于结构设计的几个要素如下:1.1 基础设计: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基础是承受地面振动荷载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设计包括选择适当的地基类型、基础尺寸和深度。

1.2 结构材料的选择:抗震性能强的结构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程度。

常见的抗震结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

1.3 结构形式的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目前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筒体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1.4 结构连通性:建筑物内不同层次、不同构件之间的连通性也是抗震设计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连通性设计,可以增加建筑的整体刚度,提高其抗震能力。

2. 施工工艺阶段建筑抗震施工工艺的合理选择和严格执行可以确保建筑物设计理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以下是在施工阶段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2.1 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确保配料比例准确、搅拌均匀,以提高混凝土的抗震性能。

此外,还需要注意浇筑过程中的振捣和养护工艺,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强度。

2.2 结构连接:建筑物结构连接部位的施工需要特别关注。

结构连接件的质量和连接方式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确保连接件的准确安装和强度合格是非常重要的。

2.3 预应力加固: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合理的预应力加固设计和工艺,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预应力加固技术可以改变结构构件在地震荷载下的受力机制,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4 质量控制:建筑抗震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整体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

包括材料检验、工艺操作规范、施工过程监控等方面,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以下是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1.地基改良:对于软弱地基,可以采用土体加固等方法,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轻地震时地基产生的变形。

2.结构布置: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均匀地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常采用梁柱体系或框架结构,以及适当的剪力墙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3.结构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剪力墙、框架结构和筒结构等,强化建筑物的刚度和稳定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此外,在结构设计中还应考虑柱子和墙体的抗倾覆能力。

4.低刚度层:设计中可以在建筑物的上部或中部设置一个低刚度层,如悬挂层或刚性梁层等,以分担地震力,减轻结构的震动响应。

5.支撑体系:合理的支撑体系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刚度,减轻地震时的变形。

常用的支撑形式包括剪力墙、筒状结构和钢结构等。

6.材料选择:使用高强度、高韧性、抗蠕变和耐地震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加固砌体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7.钢筋混凝土柱的加固:在既有建筑物中,对柱子的加固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在现有柱子外包钢筋混凝土或钢壳,并通过加固梁或剪力墙来提高柱子的抗震能力。

8.剪力墙设计:剪力墙是常用的抗震结构体系之一,通过布置在建筑结构中的垂直墙体,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剪力墙的高度、厚度和布置要满足设计要求,以保证其在地震荷载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9. 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通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如弹性反应谱、时程分析和Pushover分析等,可以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估,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物抵御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是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和人员安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而采取的一系列设计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1. 结构抗震设计: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材料和连接方式,使建筑物能够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2. 抗震设防烈度设计:根据地震的烈度特点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要求,确定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设防烈度,并根据设防烈度进行结构设计和细部构造设计。

3. 抗震支撑系统:对于大跨度建筑物或高层建筑,可以设置抗震支撑系统,如减震器、摆锤、阻尼器等,来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4. 剪力墙设计:在结构的适当位置设置剪力墙,以增加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刚度,提高抗震性能。

5. 钢筋混凝土柱和梁的加固:对于老旧建筑,可以通过加固钢筋混凝土柱和梁的方式,提高其抗震性能。

6. 地基处理:地基的稳定性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可以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如加固、加宽地基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7. 断层处理:对于位于地震断层附近的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断层处理措施,如断层切割、隔离缝等。

8. 设防人员疏散通道设计:合理设置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撤离。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包括结构抗震设计、设防烈度设计、抗震支撑系统、剪力墙设计、钢筋混凝土柱和梁的加固、地基处理、断层处理和设防人员疏散通道设计等措施。

这些方法都旨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安全稳定。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在地震发生时确保建筑物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抗震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影响,并采取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

首先,设计师应该在建筑物的设计阶段考虑抗震设计。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建筑物的结构布置。

建筑结构的合理布置对抗震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设计过大的建筑物。

同时,要注意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并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其次,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结构形式的选择方面,一般认为抗震性能较好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剪结构。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结构材料的抗震能力,并在地震时提供良好的刚度和延性。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或木结构。

这些材料都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力量。

第三,设计师应该在建筑物的详细设计中考虑地震时的动力响应。

地震时的动力响应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力量作用下的振动情况。

为了减小地震时的动力响应,设计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延性、提高结构的耐震能力和减小结构的质量等。

此外,还需要对结构进行动力计算和动力响应分析,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

最后,设计师需要在施工阶段进行抗震设防控制。

施工阶段的抗震设防控制是为了确保建筑物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施工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施工全程监管,包括结构材料的选用、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施工工艺的合理应用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施工现场的监测和检测,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涉及到结构布置、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动力响应分析等多个方面。

在抗震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影响,并采取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摘要:地震具有突发性,且可预见性低,因此应以贯彻预防为主要方针,而其最根本的就是要搞好抗震设防和提高现代高层建筑抗震能力。

本文从多个角度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两方面进行概述。

地震是自然灾害在我国比较常见的之一,它的特点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和可预见性低,所以为了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一定要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有效提高现代建筑的抗震性能,以预防为主,从根本上有效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如何尽量减少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一、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地震是一种难以把握的随机振动,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准确预测房屋遭遇的参数和特性无非是现代建筑科技的挑战。

抗震在结构分析方面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例如未充分考虑非弹性性质,空间结构作用和阻尼变化,材料实效等诸多因素,因此抗震设计不能完全依赖计算得到的结果。

长期抗震经验总结的抗震工程基本概念和抗震工程的基本理论应是抗震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同时也是良好结构性能的决定因素。

1 建筑场地的选择
地震中经常出现的“轻灾区有重灾,重灾区有轻灾的现象,就是由于地震对房屋的破坏不只是在结构上还有对房屋周围场地条件的破坏。

例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粉土沙土液化,地表的错动
与地裂。

抗震设防区的建筑工程场地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密实均匀的中硬场地土和开阔平坦的坚硬场地土是建筑抗震有利地段的最好选择。

(2)避开对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例如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河岸和边坡边缘、采矿区、软弱场地土、非岩质陡坡、在平面分布上岩性状态成因明显不均匀的场地土。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所采用的方法是多样的,在抗震设计过程中不但要设计出完美的方案,还应该做好建筑物的补救措施。

因此,通常建筑师在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的对结构的布置与材料使用进行探讨,这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效果。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合情合理,不偷工减料,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1、建筑抗震结构体系的选择
建筑的抗震结构体系是建筑结构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建筑结构方案的选择是否合理对整个建筑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建筑结构体系应该尽量避免由于部分结构或作建筑构件破坏而造成整个结构失去抗震能力,甚至失去其自身的承载能力。

抗震结构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赘余度以及内力的重分配能力,即使由于地震而使得建筑结构的部分构件丧失,其他的构件依然可以承担其建筑载荷的能力,保证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2)建筑的结构体系应具有清晰的计算简图以及科学的地震力传递途径。

在该过程中,竖向构建布置时要尽量使得其在垂直载荷力的作用下应力水平趋于均匀。

建筑屋盖梁系的布置应该通过最短的途径传递至竖向构件的墙、柱结构中,而且尽量保证其上部结构竖向构件传来的垂直重力载荷通过一到两层转换层的转换。

同时,整个结构的抗侧力体系也应该予以明确,通过有框架、剪力强、简体与支撑等形成,其应该尽量贯通使用,使得其竖向载荷尽量均匀;
(3)建筑结构体系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其良好的变形能力能够很好的消耗地震能量。

且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很好的对其塑性内力重新分布,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其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4)应该保证建筑结构体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通过合理分布强度和刚度使得建筑局部不会出现被削弱或突变的问题,从而有效控制了应力集中或者塑性变形的问题。

同时,框架结构设计要保证节点不会被破坏,对于结构薄弱的部位,可以适当采取提高抗震能力的相关措施。

2、合理选择结构形式
当前,我国建筑所使用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结构与全钢结构几种。

在抗震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震区域以及需要的抗烈度能力选择对应的结构形式。

其中,钢筋混凝土具有较强的柔性,使得其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而且承载能力较高,因此其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在选择抗震结构方案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建筑的功能需要以及抗
震要求进行综合选择,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的设计,该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建筑楼层与高度的增加,抗震结构在地震的作用以及使用载荷的作用下产生的位移将迅速增加,这时就需要抗震结构具有更大的抗侧移刚度。

因为不同类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构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其受力特点也不一样,其抗侧移刚度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其适应不同高度的楼层。

这些因素在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都必须考虑到。

3、合理的平立面布置
建筑物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它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

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从而确保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避免楼层错层。

但事实上,由于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等多方面的要求,建筑不可能都设计成方形或圆形。

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对地震区高层建筑平面形状作了明确规定;并提出对平面的凹角处应采取加强措施。

对体形复杂的建筑物合理设置变形缝,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和高宽比。

(1)对于建筑体型确定的探讨
体型的确定对于建筑物的防震至关重要,尤其是限高的评价,首先要区分结构类型是否符合标准,巨型结构、悬挂结构均是不符合地震建筑的限高建筑。

其次是建筑及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第三个方面是建筑物的立面布局宜采用
梯形、矩形和三角形等变化均匀的几何形状,尽量不要采用带突然变化的阶梯形立面、大底盘建筑,甚至倒梯形立面第三个方面是建筑物应尽量减小高度,尤其是限制高度比。

4、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
多道设防就是人为加强某些竖向抗侧力结构,提高部分的可靠度;并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薄弱环节,使其在强震作用下退出工作。

在遇到建筑物的基本周期与地震卓越周期相同或接近的情况时,多道防线就更显示出其优越性。

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因共振而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后,建筑物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与地震卓越周期错开,使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得以缓解,减轻地震的破坏作用。

5、刚度、承载力和延性的匹配
地震时建筑物所受地震作用的大小与其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建筑物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以及与之匹配的延性。

当结构具有较高的抗力时,其总体延性的要求可适当降低;反之,较低的抗力需要较高的延性要求相配合。

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往往是以提高工程造价及降低结构延性指标为代价的。

要使建筑物具有很强的抗倒塌能力,最理想的是使结构中的所有构件都具有较高的延性,然而实际工程中很难做到。

有选择地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件的延性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

结语:随着建筑的迅速发展,建筑的结构设计已经成为结构工程师设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衡量建筑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指标。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概
念,从场址的选择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贯穿了整个过程。

因此需要准确、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根据建筑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才可以得到最合理的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来龙. 建筑板柱结构抗震设计分析[J]. 中国房地产业,2011,2.
[2] 刘风华. 高层钢筋砼建筑结构的抗震延性设计[J]. 科技与生活,20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