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的审美要素分析

合集下载

音乐教学论文:聚焦初中音乐教学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论文:聚焦初中音乐教学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论文:聚焦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要从听、感、赏三个方面去提高,由于初中生年龄比较小,生活经验比较少,对事物分辨能力有限,对音乐的美丑和审美情趣还没有系统地形成。

笔者通过研究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在培养审美能力方面的问题,指出解决方案,希望对初中音乐教学有所帮助。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存在的问题(一)审美教学过于被动,学生兴趣一般音乐课在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因此,音乐课教学变成了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课堂模式一般是教师选择乐谱试唱、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哼曲调、教师提问学生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并不严谨,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学习,学习兴趣一般,学生很少能系统掌握不同形式的乐谱,无法展示音乐的魅力,身心健康得不到发展。

(二)教师不能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审美是音乐教学的灵魂,学生很容易被音乐的美感打动,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欣赏音乐的能力。

当前,音乐教师对什么是审美并不了解,只是通过一些音乐作品让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阻碍了学生的审美发展。

教师没有理解教学大纲,在教学中无法将音乐的各种要素和各种手段进行有效的结合,学生在欣赏时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无法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旋律美,更像是在听一首没有意义的歌曲,无法将自己带入情感意境中。

(三)非审美教学充斥音乐课堂音乐作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民歌、民间歌舞音乐、流行歌曲、戏曲音乐等,这些音乐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奏方法,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释放,真实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音乐表达出来,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

但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非艺术化的教学理念充斥在课堂中,音乐课变成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似的灌输性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记住歌词和乐谱成了教学重点,忽视对学生审美的理解,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音乐,在音乐欣赏中无法与别人达成情感共鸣,课堂效率不高。

(四)音乐教育题材的内容较少互联网技术发展得如此迅速,随之兴起的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并且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浅谈一堂好音乐课所具备的几点要素

浅谈一堂好音乐课所具备的几点要素

浅谈一堂好音乐课所具备的几点要素王 琦(东营区黄河中学,山东 东营 257000)【摘要】一堂好音乐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音乐的聆听、表现、演绎、创编等活动达到自然提升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之被音乐中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境界所吸引、陶醉、并产生共鸣;让音乐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其智慧,从而达到有利于养成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 乐观的生活态度;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而坚实基础。

【关键词】双基教学;教学手段;审美教育;寓教于乐【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绪论我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二十多年一直工作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线。

如何才能上好音乐课,是我这些年一直思考探索的问题。

因为一堂好音乐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音乐的聆听、表现、演绎、创编等活动达到自然提升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之被音乐中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境界所吸引、陶醉、并产生共鸣;让音乐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从而达到有利于养成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而坚实基础。

因此,如何上好一堂音乐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结合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感悟谈一谈一堂好音乐课应具备的几点要素。

一、要学会使用、利用教材是一堂好音乐课应具备的第一个要素(一)紧扣双基教学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融入音乐知识、歌唱方法、音乐实践、并不时的在音乐教学中慢慢积累。

教学内容与形式要有机结合于一体,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大家更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形式,应该关注如何使用和利用教材,在紧扣双基教学的基础上注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形式与手段要适度适量,突出音乐特点,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

因为,教学形式与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从而实现双基教学的目的。

(二)音乐教学观念的转变面对音乐教材应如何使用、利用呢?音乐教师要从观念上真正转变——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这样一种观念一定要转变。

浅析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分析贯彻实施

浅析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分析贯彻实施
( 二) 音 乐教师可 多借鉴或开发表 现力较 强的教 学方法和
内容
更好 的使 学生理解歌词 的意境和 内容 , 引导 学生发现歌词 的 语言、 内容 、 意境等多方面的美 。 最后 , 引导学生发现音 响的意境美 , 这是 三者之中相对 比
较容易的一方面 ,优美动听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系统 自然 的
歌” , 长久 以来大部分音乐教 师做 的做的最多 的就是 如何教会 参考文献 :
身魅 力 加 分 。
其次 , 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语言美 , 能够经典流传下来或
比 人 的情感 、 观点是否正确 , 且对将要进入音乐教学课堂 的音乐 美誉 度较高的音乐作 品往往在各 个方面都是 非常优秀 的 , 如歌词的语言与所表述 的内容 、 意境等 , 在音乐 教学活动 中 , 作 品本身的创作水平 同样是需要考虑 的因素 ,只有在课前进
音乐教师应转变思路 , 从改变教学方法人手 , 在教学方法 中融入审美教育 , 但长久以来 , 因缺乏完善 的考核体制 , 音乐
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 在这一 阶段 , 老师只需 引导 学生 通过 音
给学生 以美 的感受。 教 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方 面并无太 多动力 ,音乐 教学 乐旋律想像其所描述的画面 , 方 法多年不变 , 导致提到音乐课 , 学生就会 说老师又要教 “ 唱
行严格 的筛选和把关 ,确保进人学生学 习生活 的音乐作 品本
音乐教师 可 以将音 乐作 品内容 以故事 的形式对 学生 进行讲
述, 这种引导方法 比较 比较符合这个年龄 阶段 的中学生 , 可 以
身具有较高的水准 ,才 可以使学生通过学 习提 高学生 的审美 能力 , 且避免被一些较为低俗 的音乐 内容所影响。

音乐是否具有审美判断标准

音乐是否具有审美判断标准

音乐是否具有审美判断标准
首先,我们可以从音乐的内在特点来分析。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
独特的音调、节奏、旋律和和声等元素。

这些元素构成了音乐的基本结构,也是人们进行审美判断的依据。

例如,一个音乐作品是否和谐、是否有层次感、是否有情感表达等,都可以成为审美判断的标准。

因此,从音乐的内在特点来看,音乐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的。

其次,我们可以从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来分析。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
化背景都会对音乐的审美标准产生影响。

比如,在古典音乐时期,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更注重于和谐、对位法则等;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人们更注重于节奏、情感表达等。

因此,音乐的审美标准也是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改变的。

再者,我们可以从人们的审美体验来分析。

每个人对于音乐的喜好和偏好都是
不同的,这是由个体的文化背景、情感经历等因素所决定的。

然而,即使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但也可以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特点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客观评判。

比如,一个音乐作品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共鸣、是否能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客观的审美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音乐是具有一定的审美判断标准的。

这些标准
既包括了音乐的内在特点,也包括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更包括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因此,对于音乐的审美判断,我们可以通过客观的分析和主观的体验相结合,来形成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判。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断开拓自己的审美视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这一艺术形式。

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

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

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音乐要素在音乐理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音乐理论当中融入音乐要素的教学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一起来看一下吧。

音乐三大要素是节奏、旋律以及和声,在节奏的基础之上赋予一定的情调就会形成旋律。

音乐教学并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且让学生从学习当中受益。

教师要使学习内容有趣,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音乐学习当中,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音乐理论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帮助学生把音乐与人生紧密结合到一起。

在音乐教学当中,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欣赏,要能够揭示节拍、节奏、力度、速度、音色以及旋律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不能枯燥的讲解理论知识,应该让学生体验音乐,把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的理论教学当中,把分散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注重艺术的完整性。

一、音乐情感变化中融入音乐要素的变化情绪和情感是密切相关,但是又有区别的心理形式,情绪比情感的范围更加广泛。

每当我们体验到了某种情感的时候,总是会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是这种情绪色彩不像情感那样更加持久,更加稳定。

情感有高、低层次的区别,也有深度和强度之分。

情绪与情感是音乐审美教育中的基本特征,而且,在音乐教育中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

音乐的进行其实就是情感在不断展示以及变化的过程,是音乐要素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是生动的心理语言,从艺术形式来探讨,音乐的表现力远远高于其它艺术门类,音乐的特殊性就是情感的抒发、撞击、宣泄、交流以及审美。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1)-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1)-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先生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审美趣味是指先生对音乐的兴味和爱好。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味,兴味是学习的基础。

只需构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入的审美体验、自动的审美认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构成创造美的愿望。

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益条件。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合适儿童的、旋律动听、节奏明快、抽象鲜明的音乐作品。

我们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音乐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加强先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先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

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奥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

音乐要表现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风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期感和民族性,引导先生自动参与音乐与理论,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进步先生的审美能力。

一、触景生情获得审美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根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先生的心思,心思特点,盲目地运用审美要素,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感体验。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先生良好的审美心情,唤起先生的音乐审美留意,当先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抽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颖感便会油然而生。

留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要使先生动情,先得教师动情。

在组织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在教师的琴声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那亲切的教诲,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当中。

这样会使先生感到轻松、和谐与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情。

同时利用音乐教学得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留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的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情,唤起新的审美留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当中。

情境、情趣、情感--音乐教学的三要素

情境、情趣、情感--音乐教学的三要素

情境、情趣、情感--音乐教学的三要素现代美育提倡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

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

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最终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

因此,情境、情趣、情感是音乐教学成功的三要素。

一、情境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

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

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

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初中学生正处于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活动,如听音乐会、参观音乐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分析能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节奏等要素,帮助他们理解音乐的内在逻辑和美学特点。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解读其中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手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比较,逐渐形成对音乐的理性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目标。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表演技巧、情感表达、音乐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让他们学会用专业的眼光欣赏音乐。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分享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最后,音乐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内涵,引导学生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让他们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让他们对音乐充满热爱和敬畏之情,乐于接受不同风格和类型的音乐,培养他们的开放心态和包容精神。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是审美的主体,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

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但是,这仅是停留于乐谱上的成果,仅仅是一度创作。

演唱(奏)音乐作品的过程是二度创作,听者对音乐的欣赏感受及领悟是三度创作。

鉴于音乐艺术在表达方式上的特殊性,使它在“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

音乐艺术既不能像文学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能象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以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着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二度创作能力——有感情的歌唱能力和有表现力的演奏能力及较生动的作品剖析能力。

教师的音乐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感受力、审美兴趣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力求按乐曲所要求表达的感情和风格特点准确地范唱、范奏,使学生学习时对乐曲有一个完整的艺术印象,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学生才喜欢,这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有效途径。

同时,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学手势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因素。

简言之,只有老师动之以情,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二、体验探究,产生审美激情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

”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能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因此,我在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就落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陶冶情操上,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为学生终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音乐教学中,可运用直观的插图、幻灯、录像来创设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视觉美、听觉美,形成一个立体欣赏维度,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

例如,教唱《雪绒花》时,通过观看美国故事片《音乐之声》,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精美的画面、优美的歌声、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内心世界;继而引导学生重点欣赏其中的几首主要插曲《雪绒花》、《多来咪》、《孤独的牧羊人》等。

试分析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试分析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试分析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需要了解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素养;措施一、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性第一,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能够以美的旋律和音调来促进人的心灵和感知美的特点,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音乐作为一门用声音来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审美的重要文化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音乐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既是人类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审美思维的养成和直接服务于生活和生产的社会功利价值。

它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手段来展示音乐的美,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当中,音乐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使得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的基本情况来提高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展示形式,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针对于周围的世界以及自身的美好的认知,同时也能够在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促进学生对音乐上的感知能力和精神上的愉悦状态,促进学生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

因此,老师在教学课堂过程当中,要充分的促进学生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在感受音乐的过程当中享受生命的美好,从而更好的投入到音乐的教学活动当中。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力度、速度等基本要素,采用模仿、比喻、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艺术的多元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在思想观念和性格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当中,通过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感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从而能够使得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以及音乐的艺术形式,来加强对于民族之间的情感和友谊,使得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多元化的背景之下的包容和尊重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提升自身的素质。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三要素”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三要素”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三要素”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传达着情感、思想和美学体验。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的规律和美的本质的学科,它探讨了音乐的产生、表现、鉴赏等方面。

在音乐美学中,音乐的存在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旋律、节奏和和声。

这三个要素在音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音乐的形式和结构,影响着人们的音乐体验和审美感受。

本文将对这三个音乐要素进行深入探讨,探寻其在音乐美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来谈谈音乐要素中的第一个要素——旋律。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元素,它是一系列音符的有机组织,可以被唱出或演奏出来。

旋律是音乐中最容易被人们记忆和接受的部分,它贯穿于整个乐曲,是乐曲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内容。

旋律的美学特征在于它的音高、音程、音符的运动方向和节奏的安排等方面。

旋律能够通过它的起伏、变化和表现力,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传达出乐曲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在音乐美学中,旋律被视为音乐创作的灵魂,它决定了乐曲的情感色彩和表现形式,同时也影响着乐曲的结构和整体效果。

旋律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审美体验。

我们来探讨音乐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时间元素,它由不同长度和强度的音符和间隔所组成,构成了音乐的时间结构和节奏规律。

节奏在音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决定了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的跳动和律动的感知。

节奏可以通过它的快慢、轻重、连续间断等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表现力,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动感和生命力。

在音乐美学中,节奏被视为音乐的骨架和基础,它构成了乐曲的基本脉络和韵律格局,使得音乐在时间上具有了明确的结构和规律。

对于音乐的创作、演奏和鉴赏而言,节奏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决定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整体效果,使得音乐具有了生动的节奏感和丰富的音韵风采。

高中音乐_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因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高中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人文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

设计环节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淡化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注重艺术实践,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等,发展学生想象力,进行音乐实践创造。

把基础知识作为切入点,把欣赏体验作为发力点、把情感熏陶作为落脚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艺术熏陶与音乐教育。

从而真正达到审美水平的提高。

[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高中一年级音乐鉴赏课程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这一节共两首作品,一是中国声乐作品《一杯美酒》(新疆维吾尔族民歌)和一首外国器乐作品《轻骑兵序曲》(德奥作曲家的轻歌剧序曲)。

其内容旨在通过学习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及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等,理解音乐语言,学会聆听、分析音乐作品。

作为中国高素质的年轻学子应学习一切对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有益的东西,真正作到弘扬民族文化、尊重多元文化。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所面临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他们步入高中之后的第二堂音乐课,对于本堂课都怀有较高的兴趣,同时相较于高中生来说,无论在心理还是在生理的认知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较好地理解与把握课堂知识。

教师应好好把握这一学生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上好这一堂课![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节奏练习中,体会节奏在音乐中的独立性和重要性2、在音乐作品中分析音乐要素。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一、通过聆听音乐,能够在音乐作品中发现形式要素,并分析其作用。

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学校音乐课程教育的核心和总目标是什么

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学校音乐课程教育的核心和总目标是什么

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学校音乐课程教育的核心和总目标是什么一、音乐学科三大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素养(1)审美感知,即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

在审美的过程中要将音乐放置于其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去理解,去感受不同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只是用听觉来进行审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要会“听”。

老师需要通过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习惯,利用具体的音乐来分析音乐的美,在每节课堂中带领学生从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音级等各个音乐要素中,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变化,这就是在音乐课堂上打造学生“听”的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2、艺术表现素养(1)艺术表现,是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如果表演者不能准确地把握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内涵,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就不具备音乐艺术素养,那么也无法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2)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要会“动”。

在音乐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走进音乐、利用身体的律动融入到音乐之中。

例如在节奏节拍的学习中,让学生做一些行走、舞蹈甚至是拍手跺脚,其实都是对于音乐的一种体验,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3、文化理解素养(1)文化理解,是音乐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音乐学习者最需要去理解且欠缺的一点。

它应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强调各民族之间的音乐都是平等的,需要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

(2)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要会“想”。

学生对于音乐的文化理解学习,不能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资料的翻阅,而是要学会“想”,只有自己思考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翻阅资料,查阅作品的作者和写作的年代背景,才能对于音乐的表现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不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是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欣赏音乐,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针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之美,感受音乐之美,理解音乐之美,成为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1.2 研究意义审美能力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在音乐教育中。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美感和创造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能够促进小学生的情感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研究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分析审美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提出有效的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方法。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深入理解审美能力在音乐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分析审美能力在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其对学生情感、认知和表现能力的影响。

3. 提出针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包括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探讨音乐教学中的视听美感培养和音乐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对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指导和策略。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希望能够为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提升学生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定义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定义是指学生对音乐作品所展现的美感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审美能力包括对音乐元素如音高、音色、节奏、和声等的敏感度,以及对音乐表达、情感传达的理解能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其整个人格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灵,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更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使他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够有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审美修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小学生是处于审美情感敏感期的阶段,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较为灵敏,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他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够用心去感受音乐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他们的感受美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倾听和体验各种音乐作品,让他们在美的世界里畅游,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使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评价音乐作品,使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意识逐渐形成和提高,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音乐作品的背景、风格、曲式、表现手法等内容,帮助学生领略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够做到目光敏锐、心灵丰富,能够领略音乐所包含的艺术美感。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音乐作品的表演、创作和评价等活动,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品味和鉴赏能力,使他们有着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人教版初三音乐教材解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人教版初三音乐教材解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人教版初三音乐教材解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人教版初三音乐教材解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初三音乐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围绕人教版初三音乐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与培养效果。

一、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音乐素养的培养首先离不开对音乐技能的训练。

人教版初三音乐教材通过系统有序的教学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声乐训练、乐器演奏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高、音色、节奏等要素,提高他们在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

二、丰富的音乐鉴赏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通过广泛的音乐鉴赏活动。

人教版初三音乐教材中精选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涵盖了不同音乐流派和风格,使学生能够接触、理解和欣赏到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音乐赏析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音乐的结构、特点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艺术欣赏与情感体验的结合音乐不仅是技能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发。

人教版初三音乐教材注重音乐教学与学生情感体验的结合。

通过选取具有情感内涵的音乐作品,教材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从音乐中感受、吸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还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从而促进了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音乐是一项集体性艺术,需要团队协作精神的支持。

人教版初三音乐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合唱、乐团等集体音乐活动,教材让学生学会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创造美妙的音乐作品。

这种合作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与他人的良好关系,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肯定感。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

人教版初三音乐教材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哦,苏珊娜》音乐教案:解析音乐之中的人文内涵与审美价值!

《哦,苏珊娜》音乐教案:解析音乐之中的人文内涵与审美价值!

《哦,苏珊娜》音乐教案:解析音乐之中的人文内涵与审美价值!。

一、人文内涵:爱情、人性与社会道德《哦,苏珊娜》作为一首民谣,其诞生早在18世纪末期,继承着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所强调的爱情与自然主义。

歌曲以古铜色的乡村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苏珊娜被迷人富有的男子追求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着更多的人文内涵。

这首曲目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赞美,歌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细腻情感和感性细节,表明了爱情的美妙与纯洁。

同时,在这种爱情中不仅有美好的感情,也表达了对于人性的洞察和洞察力。

苏珊娜在面对富有男子的追求时,不仅表现出聪明机智,而且表现出了她对自己的自信和对于自己价值的认知。

并且,在这个故事中,虚荣和追求金钱的社会道德问题得到了深刻的反思。

二、审美价值:和谐、曲意与艺术表达在整首曲子中,不仅音乐的演唱和旋律曲调,还有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抒发,都展现出了音乐艺术之中的审美价值。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曲调和谐美妙,从前奏到副歌,整个曲子都流畅自然,没有突兀的感觉。

这个和谐的曲调和音乐的编排,呈现出了音乐本身的美学功能。

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表达的曲意,虽然表述的是一个故事情节,却不仅止于词义呈现,而且展现了歌者的情感表达和抒发,这种曲意更体现出了音乐的艺术表达。

三、音乐教学实践《哦,苏珊娜》这首曲目是我们音乐教育实践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音乐元素。

我们可以通过教唱这首曲子来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和感性把控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歌曲中的人文内涵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和人文修养。

通过音乐教学将其审美价值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音乐艺术中的审美思想。

《哦,苏珊娜》这首曲目不仅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也是我们音乐教学工作的关键点。

我们需要通过音乐这个艺术媒介,将其中的价值与思想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音乐艺术中感受美好,理解美的内涵和本质,最终达到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目的。

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浅谈(3篇)

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浅谈(3篇)

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浅谈(3篇)第一篇: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摘要:音乐是美的艺术,声乐教学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陶冶情感,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教育;意义;方法音乐是美的艺术,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基本的演奏和欣赏能力,还应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在演奏中展现艺术和情感之美。

低层次的声乐教学是音与技,高层次的音乐教学是情与美。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真正让学生感知声乐的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陶冶情感,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一、声乐的审美特质分析在音乐的艺术王国里,声乐是最早诞生且最具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式,也是最能展现美学思想和特质的艺术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声乐的表现形象也在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声乐的艺术魅力也越来越强大,展现的审美情趣也越来越丰富。

由最为原始的单纯音乐发音逐步拓展表现形式,现在已经发展到丰富多样的专业声乐技巧,声乐的唱词最初是非常讲究实用,现在能够展现更多层次的审美艺术,向艺术化高度不断攀越,并不断拓展新的高度,展现更为美妙的艺术。

从音乐专业美学的名称定位来看,是音乐学和艺术美学的交叉融合,体现的艺术与艺术的双向融合,是艺术美学中一个最为重要且具发展潜力的分支,也是现代音乐学体系中研究音乐艺术的重要基础学科。

声乐艺术本是就是一门非常独特的审美创造表现艺术,通过创作艺术作品、艺术表演者演唱表演、受众欣赏体验完成整个表现和欣赏过程。

从创作、到表演再到欣赏消费,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以审美的标准来表现,并获得最为直接的审美体验,处处渗透着美的艺术张力。

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声乐的美学特质,能够感知声乐作品、表演以及欣赏中渗透的审美标准和情趣,能够融入审美内涵,获得艺术美的享受,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他们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学的审美要素分析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

普通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研究其教学领域的审美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使音乐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设置、构建和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1.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淑性。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

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

因此,音乐教学化原则在于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乐理、识谱等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欣赏性原则。

音乐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欣赏性”,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应体现“欣赏”的意义。

就是说,在课堂里,师生要用审美的态度来共享音乐,比如唱歌,不是唱会就行了,而是唱好,充满情趣,富于美感。

在音乐上教育儿童的并不在于他“唱得多”而是“唱得好”。

4.愉悦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

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

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

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5.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出积极的反应。

例如欣赏教学,学生光是被动地听是不行的,应积极引导他们对所听音乐作出一系列反应:语言反应(讲讲音乐表达了什么),身体反应(通过身体动作表现所听音乐),内心反应(内在情感体验),歌唱反应(唱音乐主题)以及演奏反应(为所听乐曲配节奏乐)等。

6.相互交流性原则。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首要标志。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

7.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原则。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1]霍姆林斯基的话准确地表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养成阶段,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对他们品质的形成、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完善、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音乐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做为人的素质的全面养成。

二、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当具有审美性。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强音乐学习的动力。

而且还学会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

1.教学仪态。

教学仪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显现的符合礼仪要求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举止等。

作为一个“美的使者”,音乐教师应十分看重自己的仪表及服饰,除注意整洁,大方外,还应尽可能讲究些。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应端庄、稳重,表情姿态应亲切、自然、潇洒,手势应准确、自如,充分展现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

2.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适应教学而形成的一种职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

音乐教师的口头语言应标准、清晰,语调适中、表达规范,而且要充满感情色彩,富于感染力。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它“讲授性”的学科,其教学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

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且有启发性。

板书方面,文字应端正秀美,乐谱要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

3.教学气质。

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的外化,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挚等。

三、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征审美化的音乐教学环境,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

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

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

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燥。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放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噪而噪音叠出的口琴等。

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

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动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

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

其它教学手段(幻灯、录像)的运用无不应遵循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四、音乐教学过程审美描述从审美教育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过程?各审美要素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产生审美教育效应?各教学阶段有着哪些审美特征?下面,结合具体的音乐教学现象试作大致的粗浅描述。

1.音乐审美注意与音乐审美渴望:音乐教学的准备阶段、各环节的连接、结束阶段审美教育学认为,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施教。

这一阶段具有两个显著的审美心理特征:一是中断学生的日常意识,唤起其音乐审美注意。

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的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意识立即从日常链条中中断,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

二是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激起其音乐审美渴望。

组织教学是师生间达成和谐的情感交流的关键阶段。

教师优雅的议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使学生感到情感交流的愉快,把课堂很快引进轻松而和谐的气氛之中,为即将开始的音乐教学创造出一个审美化的情境。

这种情境在学生的心理体验中,便是良好的审美心境,这是与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审美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而那些精彩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

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重对新课学习的导入,采取各种形式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对新歌的学习,即是这种效应的典型例证。

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遐想。

有位音乐教师在结束歌曲《童年》的教学后,课堂小结是那样的深情:“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伯伯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使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

童年,就是一首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支美好的童年的歌。

”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

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是巨大的。

在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韵。

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一种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的新的渴望。

2.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手段应当是灵活的、多元的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和流动性,加上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我们可借助于舞蹈、美术、文化等艺术来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领悟。

即使是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应采用开放的、多元的形式。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发的身体动作来理解和感受乐曲节奏的快慢、节拍的强弱,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响来接受和体验旋律的变化、音量的大小。

同样,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

例如,对于同一首乐曲,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图画或语言来表述他们的理解。

由于音乐语言的不确定性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其想象的空间,通过相互的交流,不但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和欣赏水平,也有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要的是,不能将音乐欣赏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范围,而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对音乐的欣赏和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结合起来(如花木、水、虫鸣),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性情的陶治和审美趣味的培养。

3.音乐审美感知与音乐审美探索:音乐教学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在常见的综合课型中,它包括了“音乐基本训练”和“新课学习”两个部分,这个阶段既是一种音乐审美感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探索活动。

在音乐课的基本训练部分中,最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

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脱离音乐的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

这种理性的、枯燥的形式化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

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基本训练作为一个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过程。

在识谱训练中,从音乐本身入手,通过唱歌的方法(唱名模唱、唱名背唱、视谱听唱、从听唱到视唱等),把识谱训练建立在自然的美学结构和音乐的意义上,使识谱作为歌曲学习的一种自然的演化,帮助学生把乐谱看成是已经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图象。

在节奏训练上,从身体的感觉和肌肉的反应入手(拍手、走步、跳跃、奔跑等),通过自由的、协调的、表现音乐情绪的动作来感觉节奏,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节奏要素的优美反应,并从中发现美感与乐趣。

值得提示的是,在节奏训练中往往被忽视的是休止符,应把休止符感觉作为节奏流动中的一个因素,才会从中得出其在音乐审美上的意义。

在听觉训练方面,通过听赏的方法,把训练的着眼点置于音乐的各种要素,尤其是对旋律的掌握上。

因为旋律具有强大的美感力量,它是音乐中音高要素和节奏要素的桥梁。

学生对音乐的感觉主要依赖于旋律结构,而对旋律的反应则是一种整体性的反应,很难设想,学生在听音乐时专去听大小三度,三和弦或七和弦,而对优美感人的旋律听而不闻,无动于衷。

在新课教学的各环节中,均渗透着音乐审美的感知因素。

唱歌教学中,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或对新歌曲的录音欣赏,配有背景音乐和绘声绘色的歌词朗读,建立在歌曲美感体验上而不是音符的正误方面,以乐句为单位的轻声学唱(无论听唱还是视唱),都会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使他们对新教材的学习成为一种审美探索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