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染色体传递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染色体3第三章_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四军李)

染色体3第三章_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四军李)

中 期 染 色 体 结 构
长臂 (q)
次级缢痕 端粒(异染色质区)
着丝粒、短臂和长 臂
端 粒
(二)人类染色体的类型及数目
中央着 丝粒(M) 染色体 亚中着 丝粒 (SM) 染色体 近端着 丝粒 (ST) 染色体
人类正常生殖细胞所含全部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 (n),为23条,卵子为22+X,精子为22+X或22+Y。 人类正常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2n(46条23对) 其中1~22对染色体男女均有,称为常染色体, 另一对染色体与性别有关,称为性染色体。 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
异染色质
凝缩
染色深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
human chromosome
染色体(chromosome) 是遗传物质 (基因)的载体。它由DNA和蛋白质等构 成,具有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
一、染色体的基本特征
(一)染色体的结构
染色单体 随体 随体柄(次级缢痕) 短臂 (p) 常染色质区 着丝粒(初级缢痕)
2. 三体型 某号染色体增加一条
2n+1
常见21、18、13三体染色体三体型 较大染色体三体型难以存活——流产 三体型较单体型存活能力强。 X三体型和 X单体型相比,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对较轻。 这说明机体难于承受遗传物质 减少所带来的基因间失衡。
非整倍性改变的形成机理
1. 染色体不分离
第一次减数分裂不分离
2. 异染色质 位臵:常位于核边缘。
着色:碱性染料着 色 深。
功能:高度折叠浓缩,
螺旋化程度高,
不能活跃地进行 转录复制。
(二)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间期细胞核 染色质 常染色质 状态 松散 染色 染色浅 活性 具有转录活性 转录活性低或不转录, 是遗传惰性区,通常 含有不表达的基因, 复制晚于其它染色质 区

生物高一必修第三章知识点

生物高一必修第三章知识点

生物高一必修第三章知识点第一节生物的起源与发展1. 生物的起源生物起源于地球上的无机物质,并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渐形成有机分子,进而产生了原始生命。

2. 生物的分子组成生物分子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质组成,其中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3. 生物的细胞理论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4. 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的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遗传变异,并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使得物种逐渐适应环境的过程。

第二节生命的特征与结构1. 生命的特征生命的特征包括有机体的组织结构复杂、具有新陈代谢、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够进行生殖繁衍、能够通过进化适应环境等。

2. 细胞的结构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细胞内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3. 细胞的功能细胞具有各种功能,包括物质摄取、消化、吸收、排泄、合成重要分子、能量转化等。

第三节基因的本质与结构1. 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本单位,主要由DNA分子组成。

2. DNA的结构DNA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组成的双螺旋结构,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

3. DNA的复制DNA的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分子能够进行复制,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新的细胞。

4. RNA的功能RNA是一种核酸,主要分为信使RNA(mRNA)、转运RNA (tRNA)和核糖体RNA(r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遗传的基本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显性与隐性、分离与再组合以及自由组合等。

2. 遗传的分离与连锁基因按照一定的概率进行独立分离或连锁传递,这种现象被称为分离与连锁遗传。

3. 遗传的变异遗传变异是指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随机突变或重组,导致个体间出现差异,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基础。

第五节 DNA的信息传递与表达1. 转录与翻译转录是指DNA分子作为模板合成mRNA分子的过程,而翻译是指mRNA分子在核糖体上被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第三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三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有丝分裂
分裂细胞类型 体细胞
减数分裂
原始生殖细胞(孢母细胞)
细胞分裂次数
子细胞数目 染色体数目变化 DNA分子数变化 染色单体数目变 化 同源染色体行为 可能发生的变异 意义
复制一次分裂一次
2 2n→2n 2n→4n→2n 0→4n→0
不联会、无四分体形成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一套染色体(n)。

核型分析(analysis of karyotype)
把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 长短臂比、随体有无等)所进行的分析,也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genome analysis) 。
例如,人类的染色体有23对(2n = 46),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 对为性染色体。 人类的染色体组型分析,对于鉴定和确诊染色体疾病具有重要 的作用。
(2)高等植物的受精



授粉 pollination:成熟的花粉粒落到柱头上并 开始萌发的过程。 自花授粉 异花授粉(风媒、虫媒) 常异花授粉 受精 fertilization:雌雄配子融合成为合子的过 程。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

1898年俄国科学家纳瓦兴发现了被子植物的双受精现象 double fertilization。
着丝粒
后期(anaphase)
4、末期(telophase)
在核的四周核膜重新形成,染色体又变为均匀的 染色质,核仁又重新出现,又形成了间期核。细胞质被 新的细胞膜分隔为两部分,结果产生了两个子细胞。
末期(telophase)
早前期
晚前期
中期
间期
末期
晚后期

4第三章自由组合定律

4第三章自由组合定律

棋盘方格图,示:Y/y与R/r两对基因独立分配

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双杂合体F1(YyRr)四种类型配子形成示意图
制作:杨先泉
8/22
F2的基因型、表现型类型与比例
制作:杨先泉
9/22
3. 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一)、 测交法 (二)、 自交法 *(三)、测交法与自交法的选择
(一)、 测交法
花 Dendranthema × grandiflora 金鱼草 Antirrhinum majus 曼陀罗 Datura stramonium 竹 Dianthus barbatus
三、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表形效应
(二)个体发育与性状表现 表现型是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顺序表达的 过程。 基因的表达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异性。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二) 独立分配定律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一. 自由组合定律
1. 两对性状的自由组合现象
*颗粒式遗传的另一个基本概念

决定着不相对应性状的遗传因子是 相互独立的,可以完全拆开,并可 以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是随机 的,即是自由组合的。
2. 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1.独立分配规律的基本要点:

控制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 中的分离与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分配 到配子中去。

2.棋盘方格图示两对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 合:

亲本的基因型及配子基因型; 杂种F1配子的形成(种类、比例); F2可能的组合方式; 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比例)。
(二)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1、互补作用(分离比为9:7) 由两种基因互补,共同决定 某一性状,当两者任缺一个,或 都缺少则表现隐性性状。

第三章 连锁遗传规律

第三章 连锁遗传规律

的百分率 。
Ft中 Sm sm Py py Sm sm py py sm sm Py py sm sm py py 绿花丝正常株 绿花丝矮小株 橙红花丝正常株 橙红花丝矮小株
903
105
95
897
重组率=[(105+95)/(903+105+95+897)]X100%=10%
(2) 自交法
例:用贝特森香豌豆两对性状杂交试验相引相的F2资 料估算重组率。该试验的F2代 表现如下:
P ♀灰体、长翅 × 黑体、残翅 ♂
BB
bb
Vg Vg
vg vg
♂ F1 灰体、长翅 × 黑体、残翅♀
Bb
bb
Vg vg
vg vg
灰体、长翅 Bb Vg vg
Ft 黑体、残翅 bb vg vg
比例: 50%
50%
2.不完全连锁
P ♀灰体、长翅 × 黑体、残翅 ♂
BB
bb
Vg Vg
vg vg
♀ F1 灰体、长翅 × 黑体、残翅♂
证实F1 的♀ 蝇w和b连锁,W和B连锁。
相斥相:
白眼褐体的雌蝇(wwBB) ×红眼黄体的雄蝇(Wb) ↓ F1 红眼褐体(WwBb)雌蝇 白眼褐体(wB)雄蝇
F1 的♀红眼褐体( WwBb)×白眼黄体(wb)♂ ↓
白眼黄体 白眼褐体 红眼黄体 红眼褐体 wwbb wwBb Wwbb WwBb 0.55% 49.45% 49.45% 0.55%
利用重组率计算交换值的一般公式是: 交换值%=重组率%+双交换值(%) 公式的根据是:双交换也是交换值的组成部分,但不产生重组型配子 。在双交换值=0(或忽略不计)时,交换值在数值上等于重组率 。

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遗传学习题

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遗传学习题

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一) 名词解释: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单位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3、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4、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作完全显性。

5、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是指F1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6、共显性(co-dominance):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

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7、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8、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

9、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10、一因多效(pleiotropism):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现象。

11、多因一效(multigenic effect):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

12、基因位点(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13、交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14、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17.相引相:在遗传学中,把两个显性基因或两个隐性基因的连锁称为是相引相。

18.相斥相:在遗传学中,把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连锁称为相斥相。

15、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16、符合系数:表示干扰程度的大小,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17、干扰(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第二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图示
第三节
伴性遗传
一、果蝇作为遗传材料的优点和伴性遗传:
1) 双翅目昆虫,体型小,容易饲养。 25℃时12天就
可以完成一个世代,生活史短,后代多。(不要忘 了,经典遗传学是统计遗传学,多的后代很有必
要;群体大,便于选择突变体)
2) 只有4对染色体,容易发现连锁现象。
挑选(家系内)
黑鼠♀ 黑鼠♂若干组 挑选若干代 line1 黑、 纯系 、 line2 灰 杂种 、 line3…… 黑、 纯系
红♀ 白♂ A_pp aaPp A_——有色 A_P_——紫色 F1 紫♀ 红♂ A_pp——红色 aa__——白色 AaPp Aapp P(亲本)——纯系 杂交 F1——只有紫♀、红♂ F2 3紫 :3红 :2白 A_P_ A_pp aa__ P: 红♀ 白♂ P: 红♀ 白♂ A_pp aa__ 自交←AApp aaPp→自交 F1 紫♀ 红♂ F1 紫♀ 红♂ A_P_ A_pp AaPp Aapp 杂交 杂交 F2 3紫 :3红 :2白 F2 3紫 :3红 :2白 A_P_ A_pp aa__ A_P_ A_pp aa__
3、X连锁的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型佝偻病:
X连锁显性遗传的特点
• 患者双亲中必有一方患有此病,女性患者多于
男性,但女性患者病情较轻。
• 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是患者,儿子正常。
• 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各有1/2可能患病。 • 未患病的后代,可以真实遗传,不会患病。
4、Y连锁遗传
• 控制性状/疾病的基因位于Y 染色体上,基因 随Y染色体而传递,由父 子 孙,这种遗 传方式称为Y连锁遗传/限雄遗传/全男遗传。 • 在Y染色体上已发现的基因:毛耳基因、睾丸 决定基因

2024年初一生物章节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初一生物章节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初一生物章节知识点总结____年初一生物章节知识点总结一、细胞和组织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和细胞内外环境的相互联系,维持细胞的稳定性。

- 细胞质:包含细胞中所有的细胞器和溶质,是细胞的基本物质。

- 细胞核:控制和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

- 精细细胞器:例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参与细胞的物质合成和能量转化等。

2. 组织的种类和功能:- 上皮组织:包裹和保护体表和腔道表面。

- 结缔组织:填充和连接其他组织和器官。

-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伸展能力,实现体动和内脏器官的运动。

- 神经组织:传递和处理各种信息,调节和控制机体的活动。

二、生物遗传与进化1.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物质:DNA和RNA,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 染色体理论:染色体携带遗传信息,位于细胞核中。

-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包括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和独立定律。

2. 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DNA由核苷酸组成,包括磷酸、五碳糖和一种碱基。

- DNA双螺旋结构:由两个互补的链以氢键连接而成。

- DNA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遵循碱基配对原则。

3. 基因与表现型:- 基因:决定个体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 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决定表现型。

4. 进化的证据和原因:- 古生物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历程。

- 比较胚胎学与比较解剖学:表明不同物种具有共同的特征和祖先。

- 分子生物学证据:DNA序列比较和基因同源性分析支持进化理论。

- 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变异和遗传漂变等。

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生物群落:由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生活的一片区域。

- 生态位:不同种类生物在群落中的角色和地位。

- 生态圈:包括生物体和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

2.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作用,实现能量的转化和传递。

- 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3. 生物多样性和保护:- 物种多样性: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整理)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及性连锁遗传

(整理)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及性连锁遗传

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及性连锁遗传第一节染色体的形态是细胞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着丝点:在光学显微镜下,每个染色体都有一个着丝点,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对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若染色体由于某种原因发生断裂,势必成为两段,一段有着丝点:有着丝点的片段可以正常地移向两极,另一端没有着丝点:无着丝点的片段则不能正常地移向两极,常常会丢失在细胞质中着丝点将染色体分为两个臂(arm)。

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当两个臂被染色时,着丝点不着色,在光镜下,好象染色体在此区域是中断的。

于是又称着丝点区域为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次缢痕和随体有些染色体上除了主缢痕区之外,还有一个不着色或着色很淡的区域,通常位于短臂上,称为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

次缢痕的外侧还有一部分染色体,这一部分可大可小,有时其直径与该染色体相同,有时较小,称为随体(satellite)。

次缢痕的位置和随体的大小,在一个物种内是相对固定的,这些也是识别特定染色体的重要的形态标志。

有的物种则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染色体带有次缢痕和随体。

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

带有随体的染色体称为随体染色体(satellite chromosome)。

着丝点的位置决定染色体的形态,将染色体分为两个臂。

臂比(arm ratio):染色体的长臂与短臂的长度之比,长臂/短臂表染色体形状与臂比染色体名称臂比中期后期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1X字形V字形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ubmetacentric chr.)1~1.7似X L字形近端着丝粒染色体(acrocentric chr.) 1.7~3.0似X 棒状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elocentric chr.) >3.0 倒V 棒状或点第二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中期后期有丝分裂(mitosis)的遗传学意义:从遗传学的观点看,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分裂产物都是相同的,它们精确地含有和亲代细胞核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归纳生物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是学习自然和生命科学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程中的第三章是关于“细胞的分裂与生殖”的内容,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

本篇文章将对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细胞的分裂1.细胞分裂的原因细胞分裂是因为细胞体积过大,为了满足其正常生长和代谢的需要,细胞需要分裂成两个或多个细胞,以便更好地进行生长和代谢。

2.细胞分裂的类型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类型。

有丝分裂是指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其染色体能够按照一定的步骤分裂成两个细胞,常见于体细胞的有性繁殖过程。

减数分裂则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它只在生殖细胞中发生,是有性生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3.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丝分裂通常包括有丝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后期三个阶段。

其中,有丝分裂前期是染色体复制的阶段;有丝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缩短和定位的阶段;有丝分裂后期则是染色体分离和细胞质分裂的阶段。

4.有丝分裂的重要性有丝分裂是细胞增殖和生殖的重要过程,也是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通过复制和分裂的方式,能够生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细胞,从而达到生长和生殖的目的。

二、生殖细胞的产生1.生殖细胞的特点生殖细胞又称为配子,是父母遗传信息的传递媒介。

它们存在着与体细胞差异很大的特点,例如细胞体积小,形态与功能单一,染色体数量减半等。

2.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产生的过程,包括两个亚相: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

其中,减数分裂Ⅰ和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相似,而减数分裂Ⅱ则与有丝分裂后期相似。

3.染色体互换的作用染色体互换是指染色体间同源染色体片段的断裂重组。

在减数分裂Ⅰ的过程中,染色体互换作用能够增加基因的多样性,为物种的进化提供了方便。

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1.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定义和特点有性生殖是指靠配对的生殖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产生后代的过程,具有生命多样性、适应性强等特点。

【精品】遗传学第二,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精品】遗传学第二,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遗传学综合试题班级:09生1姓名:李学梅学号:20091052106综合试题(A)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遗传学:2.染色体:3。

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4。

剂量效应:5.转导:6.测交:7。

从性遗传(sex-influencedinheritance):8。

遗传平衡、基因平衡定律:9.物理图谱:10。

Mendel: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真核生物mRNA最初转录产物必须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有功能的mRNA.加工过程包括在5’端加(),在3’端加()。

2研究生物的遗传特征从亲代到子代的遗传规律的科学称为()。

3。

作图函数表示重组率与()的关系。

4.基因型方差可进一步分解为加性方差,()方差和()方差.5在经典遗传学中,基因既是()的基本单位,也是()的基本单位。

6、细胞中形态和功能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

7。

QTL作图一般要经过(),(),(),()等几个过程。

8。

作统计分析在基因互作中,积加作用、隐性上位作用和抑制作用在F2代的分离比例分别是()、()和().9.在同一地块中同时种植P1、P2、F1、F2、B1和B2等6个世代,测得某性状的方差VF1=2.5,VF2=11。

6,VB1=7。

4,VB2=8。

1.则该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为(),狭义遗传力为().10。

、在小群体中由于随机抽样而引起的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正确的,在括号中打“√”,你认为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在正常的情况下,50个卵母细胞将产生200个成熟的单倍体卵.()2、已知生物的tRNA种类在40种以上,而氨基酸的种类只有20种,由一种以上的tRNA转运一种氨基酸的现象称简并。

()3、在任何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群体内,不论初始状态的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的随机交配,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就会达到平衡状态。

()4、某个性状的遗传力高说明这个性状的遗传传递能力强.()5。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笔记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笔记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笔记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的外层,起着选择性通透的作用,控制物质的进出。

- 细胞质:细胞膜之内的物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液。

2. 细胞的各种器官-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器简单。

- 真核细胞:有细胞核,细胞器复杂。

3. 细胞的功能- 营养作用:通过细胞膜将物质吸收到细胞内部。

- 分泌作用:细胞向外界排泄物质。

- 运动作用:细胞内外物质的运输和运动。

- 生殖作用:细胞繁殖和生殖。

二、细胞代谢1. 细胞呼吸- 分解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反应。

- 包括三个步骤:糖解、Krebs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2. 光合作用- 植物细胞中进行的反应,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 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3. 细胞的物质转运- 细胞膜上的各种通道和载体蛋白协助物质的进出。

三、遗传与变异1. 细胞的遗传物质- DNA是细胞的遗传物质,通过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2. 细胞的分裂- 有丝分裂:体细胞分裂,形成两个一样的细胞。

- 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分裂,形成四个不同的细胞。

3. 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 染色体的性状:染色体和基因的遗传规律。

四、生物进化1. 生物的起源- 进化论的基本理论。

-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生物进化的规律。

2. 生物的分类- 生物种类的划分和归类。

3. 生物的进化过程-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 进化的途径: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

生物进化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生物如何从简单的生物体逐渐进化为复杂的生物体,以及这个进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一、自然选择的作用1. 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在自然界中,生物种裙会面临资源有限的竞争,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

这就是著名的“适者生存”原则,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在竞争中获胜,从而传递下来。

2. 不适者淘汰与适者生存相对应的是“不适者淘汰”。

遗传学-第三章-连锁遗传分析ppt课件

遗传学-第三章-连锁遗传分析ppt课件

四、连锁交换与重组
(一)果蝇的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P94 • 连锁(linkage)
处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较多的联系 在一起的现象。 •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两个连锁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很近,在传递过程 中不能分开。 • 连锁群( linkage group)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称为一个连锁群。
2、三点测交(three-point testcross)
• 作图程序∶
• ◇杂交:p 三隐性雌蝇(yywwecec)×野生型雄蝇(+++)
• ◇测交 : F1(ywec/+++)♀×(ywec)♂



(ywec/+++) 4685/4759

(y++/+wec) 80/70

(yw+/++ec) 193/207
五、遗传学第三定律
(一)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交换(cross-over):由于同源染色体间的断裂和重 接,使相应部分的连锁基因不再伴同传递,是基因不
完全连锁的结果。包括: • 单交换(single cross-over) • 双交换(double cross-over):双交换包括二线
(Two-strand)双交换、三线(Three-strand)双交换 和四线(Four-strand)双交换。 • 多交换(multiple cross-over):两基因间发生两次以 上的交换。通过多交换的分析可决定染色体上的基因顺序。
六、染色体作图
(一)基因的直线排列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P100 基因定位(gene mapping) 染色体作图(chromsome map) 图距(map distance): 其单位为 cM。 基因的直线排列: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相对恒定的。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
有两种基因型(Cc和cc),分别表现为红花和白花,且 比例为1:1。
红花F1的测交结果推测
2.测交试验结果
Mendel用杂种F1与白花亲本测交,结果表明: • 在166株测交后代中: –85株开红花,81株开白花; –其比例接近1:1。 • 结论:分离规律对杂种F1基因型(Cc)及其分离行为的推测 是正确的。
所选择的七
个单位性状 中,其相对 性状都存在 明显差异, 杂交后代个 体间表现明 显的类别差
异。
相关符号
P: 表示亲本(parent)
♀: 表示母本(female parent) ♂: 表示父本(male parent) ×: 表示杂交,在母本上授上外来的花粉,或遗传 性状不同的生物体之间的交配过程。
三、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
四、因子分离、自由组合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五、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六、自由组合规律的意义
(一)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自由组合现象)
两 对 相 对 性 状 的 遗 传
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
子叶颜色:黄色子叶对绿色子叶为显性; 种子形状: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两 对 相 对 性 状 的 遗 传
那个亲本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F1代自交的后代(F2代)出现性状分离,在F1代未表现的 亲本性状在F2代出现。 F2代在F1代的基础上发生了性状分离,表现出了双亲的
性状,这一现象叫分离现象。
二、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分离假说(112页):
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相对性状由相对的遗传因子控制。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一个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 子。换句话说,配子中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形成合子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机会是均等的。

《动物遗传学》课程笔记

《动物遗传学》课程笔记

《动物遗传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动物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及任务1. 研究对象:动物遗传学主要研究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包括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以及这些遗传物质如何在生物体内传递、表达和产生变异。

研究对象覆盖了从单个基因、染色体,到整个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2. 研究任务:动物遗传学的核心任务是深入理解动物遗传变异的机制,揭示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的传递、表达和调控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此外,动物遗传学还致力于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动物育种、生物技术、医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

二、遗传学的发展简史1. 早期遗传学: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的起点,他通过观察豌豆的形态变异,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并总结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型水平的观察和统计分析上。

2. 20世纪初:摩尔根等人的果蝇实验,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提出了连锁和交换定律,将遗传学研究推向了细胞水平。

这一时期的研究开始关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3. 分子遗传学兴起: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及随后的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测序、聚合酶链反应等)的发展,使得遗传学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

研究者们开始直接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4. 现代遗传学:随着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遗传学进入了系统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阶段。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的应用,使得遗传学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研究者们开始从整体水平上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调控网络。

三、动物遗传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1. 育种改良:动物遗传学为动物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通过选择和繁殖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可以提高动物群体的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第三章1孟德尔遗传规律及其扩展

第三章1孟德尔遗传规律及其扩展
• 选用适当的研究材料—豌豆: – 闭花授粉(天然纯合的纯种);相对性状差异明显;(从22个 初选性状中)选择的7个单位性状正好分别位于7对同源染色 体上;易于种植和进行人工授粉(杂交)操作。
• 严格的试验方法、正确的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方法: – 试验方法:有目的的试验设计、足够大的试验群体等。 – 统计分析方法:按系谱进行考察记载、进行归类统计并计 算其类型间的比例。
反交试验
• 反交与正交结果完全一致,表明:
– F1、F2的性状表现不受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 (与哪一个亲本作母本无关)。
二、性状分离现象
F1代个体(植株)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而另一个 亲本的性状隐藏不表现。
– 亲本性状中,在F1代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显性 性状(dominant character),而F1中未表现的相对性状 称为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
– 相对性状(contrast character):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 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 异称为相对性状。
– 杂交(cross):不同遗传型个体之间进行有性交配。
1. 植物杂交试验的符号表示
P:亲本(parent),杂交亲本; ♀:作为母本,提供胚囊的亲本; ♂:作为父本,提供花粉粒的杂交亲本; ×:表示人工杂交过程; F1:表示杂种第一代(first filial generation); :表示自交,采用自花授粉方式传粉受精产生后
• 共显性(co-dominance):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 上表现出来,而不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 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的两 个成员所决定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
不完全显性: 紫茉莉的花色 遗传

高中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高中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高中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通过基因传递性状的现象。

遗传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基本规律,揭示了遗传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高中生物中基因组成、遗传的基本规律以及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知识。

1.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是一个生物体内某一特定性状的遗传单元,是控制遗传性状和生物体发育的分子。

DNA是基因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会复制自身,保证每个子细胞都含有完整的基因组。

2.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者,他通过对豌豆花的杂交实验,总结了遗传的基本规律,现在被称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这些定律包括:第一定律(互斥性定律):对于每一个特征有两个因子,个体的每一个配子只能传递一个;第二定律(独立性定律):不同特征相互独立遗传;第三定律(分离性定律):两个杂合子进行自交时,等位基因会分离并重新组合。

3. 隐性遗传与显性遗传在孟德尔的实验中,他发现有些性状可以通过自交得到稳定的表现,称为显性遗传,而有些性状只有在杂交后才能得到表现,称为隐性遗传。

隐性遗传的性状在隐性基因控制下,只有个体同时携带两个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来。

4.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指一个个体所具有的基因的组合,而表型则是指基因型在环境中的表现形式。

一个个体的表型由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

在人类中,一些疾病和性状的表现形式与基因的组合密切相关,如血型、色盲等。

5.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组变化。

遗传变异可以是突变引起的,也可以是基因重组引起的。

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或者自然修复错误导致的。

基因重组则是指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交换过程。

总结:高中生物中,遗传的基本规律是遗传学的核心内容。

通过了解基因的组成、遗传定律、隐性遗传与显性遗传、基因型与表型以及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遗传的基本原理。

生物染色体结构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机制

生物染色体结构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机制

生物染色体结构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机制生物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研究DNA在细胞中的生物学过程。

DNA是遗传信息的贮存器,而染色体则是DNA最基本的单位。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在许多生物体中存在着一定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生物染色体的结构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机制。

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在细胞生物学中,染色体是对DNA和蛋白质的称呼。

每个染色体都是一个长长的DNA分子,它们被缠绕成不同的结构,形成了核酸和蛋白质的高级复合体——染色质。

染色质通过压缩和扭曲,以一种非常紧密且紧密结合的方式组成某种形状。

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染色体通常有两个以上,被归类成一对同型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期间,每个染色体都会被重复,然后分开移动到两个细胞中。

在这两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形状都是与初始细胞相同,这是由于遗传基因被复制和排序所致。

染色体结构的变化和影响生物染色体的长度和结构在不同种类中会有很大的差异。

人类染色体的长度从50到250毫微米不等,并且数量从46对调到23对。

这是由于在人体细胞的染色体中,有两个相同的染色体进行配对,这样就会导致某些染色体的数量被减少到一半。

染色体的结构变化也可以对生物产生影响。

例如,当染色体在同一位置断裂或交换,而导致部分基因的位置改变时,亚部分的新的基因组合和减少某些基因对某些生物的生理和精神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机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机制大致可以分为: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三个部分。

这一过程发生在生物细胞的两个区域:细胞核和细胞质。

DNA复制发生在细胞核中。

通过对参与复制和蛋白质机器的控制,能够在相同数量的细胞分裂之前制造出一个完全的DNA副本。

然后,RNA转录将DNA中的信息错略地复制到RNA分子中。

这种传输过程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进入暂时合成的结构中进行的。

最终,RNA分子转移到细胞质中,等待进一步的分析。

最后,蛋白质翻译将RNA转化为蛋白质,是通过一系列的核酸和蛋白质交互作用实现。

3第三章独立遗传规律

3第三章独立遗传规律

(一)、 测交法
1. F1配子类型、比例及与双隐性亲本测交结果预期
2. 实际测交试验结果
3. 结论
为什么测交能够用来测定某个体的基 因型呢?

由于隐性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 配子,它们和含有任何基因的另一种配子结 合,其子代将只能表现出另一种配子所含基
因的表现型。因此,测交子代表现的种类和
9黄圆 3黄皱 3绿圆 1绿皱
Y _R _ Y _ rr yyR _
1白花
3红花 1白花
3红花 1白花
y y rr
3红花 1白花
2.三对相对性状遗传分析:表现型
2.三对相对性状遗传分析:基因型
Yy × Yy Rr × Rr
1R R 1Y Y 2R r 1 rr 1R R 2Y y 2R r 1 rr 1R R 2R r 1 rr
Y/y与R/r两对基因独立分配
P
YYRR黄、圆 × yyrr绿、皱
G
YR
yr
F1
YyRr黄、圆
G
双杂合体F1(YyRr)四种类型配子形成示意图
等位基因彼此 分开,非等位 基因自由组合。
F1
YyRr黄、圆
F2
♀ ♂YR
棋盘方格图示: Y/y与R/r两对 基因独立分配
yR
YyRR黄圆 YyRr黄圆
n=4,r=3
二项式展开法应用

例2:
显性、隐性性状出现的概率分别为3/4 和 1/4,n为基因的对数。 求在3对基因杂种AaBbCc的F2群体中,2 显性性状、1个隐性性状个体出现的概率。
n=3,r=2


例3:某医院同一天出生6个婴儿中2个是男婴, 试问这6个婴儿红2个是男婴、4个是女婴的概率 是多少? 解:p=q=1/2 P= n!px qn-x /x!(n-x)!= 6!(1/2)2 (1/2) 4 /2!(6-2)!=15/64 例4:在人类中有一种白化病隐性遗传,若一对 夫妇,双方都是杂合体,则生出一个有正常色素 的婴儿的概率(p)应该是3/4,出生一个白化病 婴儿的概率(q)应该是1/4。问:出生两个正常 色素孩子和两个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 解:P= n!px qn-x /x!(n-x)!= 4!(3/4)2 (1/4) 2 /2!(4-2)!=27/12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题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单位性状:把植物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区分开来的性状即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性状分离:一般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杂种第二代及其以后世代出现形形色色不同性状个体的现象。

测交:被检测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

基因型:即遗传型,指个体的基因组合。

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

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所表现的性状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个体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纯合体:基因型完全处于同质结合状态的生物体。

杂合体:基因型部分或完全处于异质结合状态的生物体。

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或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连锁遗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作为一个整体而共同传递到一个配子中的现象。

完全连锁: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紧密连锁,完全不发生交换,测交后代只出现亲本类型。

不完全连锁: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间或多或少地发生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

交换值:即重组率,指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遗传距离:以交换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相对距离。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彼此间的距离。

连锁遗传图:把一个连锁群上各个基因的排列顺序和相对距离标在染色体上,绘制成图。

连锁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一组连锁在一起的许许多多基因。

伴性遗传: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限性遗传:指某些性状只局限于雌性或雄性上所表现现象。

从性遗传:指位于常染色体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由于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或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2.答:
显性基因与其相对的隐性基因的关系不是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对性状表现的控制作用,而是它们各自参加一定的代谢过程,分别起着各自的作用。

一个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决定于它们各自的作用性质,即决定于它们能不能控制某种酶的合成。

因为分离规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是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
性现象的发生。

3.答:
分离规律的关键在等位基因的分离,其细胞学基础就在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分离。

在杂种体内,两个等位基因虽然共同存在于同一个细胞里,但它们分别位于同源的两条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互相分离,两个等位基因也就随着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传递给后代。

因此,基因的分离规律是有细胞学基础的。

4.答:
设非甜粒为显性(Su),甜粒为隐性(su)。

当两种纯种玉米间行种植时,甜粒玉米穗上接受非甜粒玉米的花粉,产生的种子为非甜粒(Susu),非甜粒玉米穗上接受甜粒玉米的花粉,产生的种子亦为非甜粒(Susu),而不会出现甜粒种子。

将甜粒玉米果穗上的非甜粒的杂合类型(Susu)种子种下后与甜粒玉米杂交,结出的果穗上的籽粒应该是非甜粒:甜粒为1:1。

在非甜粒玉米果穗上虽然没有甜粒的籽粒,但一定存在杂合状态的非甜粒籽粒,把所有种种下,与甜粒玉米杂交,一定有部分植株结出既有甜粒种子又有非甜粒种子的果穗。

5.答:YyMm×yyMm
6.答:27:1=x:10 → x=27×10=270(株)
7.答:(1/2+1/2)6=C65(1/2)5(1/2)1=3/32
(3/4+1/4)3=C32(3/4)2(1/4)1=27/63
8.答:
(p+q)n=(3/4+1/4)4=C44(3/4)4(1/4)0+ C43(3/4)3(1/4)1+ C42(3/4)2(1/4)2+ C41(3/4)1(1/4)3+ C40(3/4)0(1/4)4具有四个显性性状的个体为81/256,具有三个显性性状、一个隐性性状的个体为108/256,具有两个显性性状、两个隐性性状的个体为54/256,具有一个显性性状、三个隐性性状的个体为12/256,具有四个隐性性状的个体为1/256。

C53[(3/4)4]3 C22 [(1/4)4]2和C52[(3/4)4]2 C33 [(1/4)4]3
9.答:
株色的遗传可能受两对基因控制,两对基因中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就表现为绿株,全部为隐性时表现紫株。

10.答:(1)3:1;(2)3:1;(3)1:2:1;(4)2:1:1;(5)1:1:1:1
11.答:
分离规律是遗传的最基本的规律,是研究任何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传递规律。

独立分配规律和连锁遗传规律都是研究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所控制的传递规律。

区别在于独立分配规律是研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共同遗传时的规律,而连锁遗传规律则是研究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不同基因所控制性状共同遗传时的规律。

但是,独立或连锁中的任何一对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仍受分离规律的支配。

12.答:
交换值越大,基因间的连锁强度越弱,它们之间的距离越远。

反之,交换值越小,基因间的连锁强度越强,它们之间的距离越近。

13.答:
假设a和b之间还有一个基因o,则顺序为a-o -b,那么:
交换值(a-o)= 重组体率(a-o)+ 双交换值①
交换值(o-b)= 重组体率(o-b)+ 双交换值②
①+②得:交换值(a-b)= 重组体率(a-b)+ 2×双交换值→ 20%=18%+ 2×双交换值→ 双交换值= 1%
14.答:
Th//tH基因型的植株自交,其数目最少的子代类型为tthh,所以交换值= 2×(0.25/100)1/2=10%,T和H基因间的图距是10个遗传单位。

15.答:
(1)这两对基因是连锁的,交换值为(18+20)/(201+18+20+203)=8.6%
(2)裸粒散穗的配子应该为(4.3%)2,所以(4.3%)2=20/X → X=10816
(3)裸粒散穗目标性状个体比例为4.3%,非目标性状个体比例为96%,如果种植N株,使出现非目标性状个体所占比例下降到1%,即(96/100)N=1% →N=113
16.答:
(1)实际的双交换值为20%×11% =2.2%,所以Aby和aBY配子的比例为1.1%;
a和b之间的重组率=20%-2.2%=17.8%,所以AbY和aBy配子的比例为8.9%;
b和y之间的的重组率=11%-2.2%=8.8%,所以ABY和aby配子的比例为4.4%;
ABy和abY配子的比例为50%-1.1%-8.9%-4.4%=35.6%。

(2)实际的双交换值为0.7×20%×11% =1.54%,所以Aby和aBY配子的比例为0.77%;a和b之间的重组率=20%-1.54%=18.46%,所以AbY和aBy配子的比例为9.23%;
b和y之间的的重组率=11%-1.54%=9.46%,所以ABY和aby配子的比例为4.73%;
ABy和abY配子的比例为50%-0.77%-9.23%-4.73%=35.27%。

17.答;
(1)8种类型配子的比例为:EDR、EDr、edR和edr各为[(100%-18%)/2]×50%=
20.5%;EdR、Edr、eDR和eDr各为(18%/2)×50%=4.5%
(2)F2代中稳定的矮秆、抗锈和正常叶的植株基因型为ddEERR,其出现期望百分率为(dER)2=(4.5%)2=0.2%
18.答:
根据题意可知:c基因位于三个基因的中间;
双交换值=(5+5)/(44+96+358+5+352+5+94+46)=0.01;
a和c之间的重组率=(94+96)/(44+96+358+5+352+5+94+46)+0.01=0.2;
c和b之间的重组率=(44+46)/(44+96+358+5+352+5+94+46)+0.01=0.1;
符合系数=0.01/(0.2×0.1)=0.5
19.答:
根据题意可知:bc基因连锁,其交换值为7%,所以BC和bc配子的比例为46.5%,而Bc 和bC配子的比例为3.5%;而a基因与bc基因属于独立,所以A和a配子的比例为50%。

因此杂合体AaBCc产生的8种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为ABC:aBC:Abc:abc:ABc:aBc:
AbC:abC=93:93:93:93:7:7:7:7
20.答:
根据题意可知:匍匐、白色花基因连锁,而多毛基因独立,因此其交换值为24%。

21.答:
遗传基础的区别:伴性遗传是指X染色体或Z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限性遗传是Y染色体上或W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从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技艺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性状表现的区别:伴性遗传的性状既可在雌性个体中表现又可在雄性个体中表现;限性遗传的性状只限于在一种性别上表现;从性遗传的性状只出现于雌性或雄性一方,或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