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地域差异;②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③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④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②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③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独立自学】1、阅读教材P91——P94页,把重点知识做好记号。

2、完成《世纪金榜》独立自学的填空。

3、小组更正填空答案。

【合作共学】探究问题一:1、陆地自然带是怎么形成的?2、陆地自然带有哪些?小结1:探究问题二:由“森林之旅”探究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探究学习要求:1、每位同学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投入讨论。

2、积极回答学案上的探究二问题探究问题三:关于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的多少?甲同学认为“山高,自然带的类型就越多”,乙同学认为“山高,自然带不一定多”小结3:【课堂总结】【训练反馈】一、体验成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下面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二、实战演练1.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2.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热量和水分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3.该山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4.右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图中虚线表示雪线,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D.S坡是向阳坡,N坡为迎风坡5.若右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体,山顶有永久冰川带,则山脚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表示夏季最低气温)应是( ) A.T冬<18 ℃B.T夏<18 ℃C.T冬<10 ℃D.T夏<20 ℃6、下图是四座大陆东岸的山脉,完成下列问题(1)可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2、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3、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4、提高读图、判图、析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展示自然带的类型和分布。

2、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排列旅游相片。

3、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优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直观感受图片以及小组活动方式,增进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自然带的类型。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相片、学生学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板书设计]一、自然带的概念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气候类型不同,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与之相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

二、地域分异规律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一、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分布,能描述其基本特征。

2、能识别课堂给出图片中植被所属自然带,并能把相片按分布规律正确排列。

3、理解产生各种不同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运用地图,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两种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步骤:1、根据你们组选取的路线,讨论由南向北(或东向西)自然植被特征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2、由植被特征变化规律,从混淆的相片中选出你们所选路线中应该出现的植被;3、最后根据植被变化规律,把选出来的相片按路线箭头方向排列。

活动方式:1、小组内合作探讨,得出结论;2、由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展示成果;3、各组员可作补充发言,其他小组可作评价发言。

活动2:分析地域分异规律,完成表格要求:1、结合活动一和自然带分布规律,根据表格要求填表。

2、图示一栏画出简图即可,每种自然带用长条形表示。

知识应用:下列古诗词各反映自然带分布的哪一种规律?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优秀教学案例
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深度,我将教学内容进行了层次划分。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使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原因和表现;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实际案例,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则更加注重对其地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其地理环境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其地理乡土情怀。
3.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强其地理思维的开放性。
4.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创设生动、直观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小组合作:本案例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强其地理思维的开放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其地理环境素养。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一5

人教版必修一5
1.地理环境差异性案例分析:请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地区,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性,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的特点。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不少于800字,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制作地理环境差异性宣传海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宣传海报。海报内容包括: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概念、成因、分布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要求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案例教学:运用典型案例,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青藏高原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异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针对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特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如极地、沙漠、高原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类活动的方式和适应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
3.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点评并总结。
4.问题探究: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以下任务:
1.地图分析:让学生根据地图,分析我国不同地理环境的分布规律,并描述其特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5-2.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差异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5-2.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差异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学习目标
1. 感受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地域差异性。

2. 说出影响地域分异的因素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表现。

3. 能说明垂直地带性的一般规律。

4. 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分析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和表现。

三、重难点
重点: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原因、一般规律。

难点: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原因。

四、学情分析
已经学习了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这一节内容是一个提升。

本校高二年级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需要落实课本基础知识构建知识脉络,不断强化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最终达到自主归纳概括的目标。

目前学生解答问题只能联系单一事件得出结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主要为地貌、大气、水、植被等碎片化知识,本节内容是对旧知识的建构与整合,需要学生联系多个事件并联系起来,用综合思维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活化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播放【地理视频】
【思考问题】观看视频,思考天山存在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的原因。

图,引出垂直地带性的概念;通过观察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带谱,引出垂直地带性的一般规律。

问题:这是一张卫星云图,请问这环状物体可能是什么?
规律。

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
2.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的植
草甸草原,请你推测,哪个是夏季牧场,哪个是冬季牧场?(4分)。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
壤》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土壤,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与探究形。

5.2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盲盒触摸”具体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说出土壤的颜色、质地、干湿度等特点,理解土壤的概念。

2.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资料,问题驱动学生学会提取信息,并能举例说明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具体作用,培育综合思维。

3.结合不同地区的土壤差异和人类活动,阐述土壤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4.呈现丰富的拓展资料,帮学生选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人地关系,培育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5.通过选取株洲本地土壤,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成土母质对土壤的作用与影响;难点:各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具体作用与影响教学过程活动导入教师活动:拿出“盲盒”,请学生带表上台触摸,对应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注意从干湿度、颗粒大小、黏手程度等方面感知。

提出问题:1.触摸到的土壤是湿润还是干燥的?颗粒大小怎么样?是否黏手?2.打开盲盒后,请同学们观察,说出两个盲盒中的土壤是什么颜色?学生活动:学生触摸、观察、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土壤”样本由老师带领学生到野外实地采集,采集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的环境,并做好标记,如采集样本的地点、位置、时间等。

教学过程中播放土壤样本采集的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盲盒触摸”,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引出土壤的形成课题,导入新课。

1.观察土壤——“盲盒”触摸活动。

在两个盲盒中触摸土样,描述触摸到的感觉“湿润还是干燥、颗粒大小、黏手程度等”—水分、质地,注重从干湿度、颗粒大小、黏性高低角度描述,触觉体验的结论。

2.展示“盲盒”中的土壤——“同学们对土壤进行描述”—颜色,注重从颜色角度描述,视觉体验的结论。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英文视频“什么是土壤”,用精美直观动态的画面展示土壤的形成,要求学生记录认为重要的信息。

观看视频前先呈现问题:1.土壤的概念是什么?2.土壤的成土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第五章自认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

(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学生讨论回答】略。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5-2 土壤 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5-2 土壤 教案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 土壤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一:观察土壤】地理事实1.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观察的主要内容—颜色、质地、剖面构造(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2)土壤质地①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③分类: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①定义: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森林土壤剖面: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③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核心概念土壤肥力:指土壤能持续不断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空气、温度、养分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砂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

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的比例适中的土壤。

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不易耕作。

有机质: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是经微生物分解完全腐烂的动、植物残体。

【必备知识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理事实1.成土母质(1)意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影响: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1)意义: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2)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团聚。

【优选整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5章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 教案

【优选整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5章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5章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教案【教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是对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对于全套书而言,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同时也是对第四章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域差异;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图文转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归纳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有哪两个表现?并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产生原因。

用景观图片导入。

教师出示几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提出问题]图1中的箭头所指的各是哪一种自然景观,结合李明同学拍摄的景观图,请谈一谈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

[师生总结](1)自然地理环境在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及其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均存在着地域差异,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规模有大有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5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5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标解析1. 理解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且规模有大有小2. 掌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原理3.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干知识梳理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全球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概念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 。

自然地理环境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空间尺度上有大有小, 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的地域分异的空间尺度小。

2. 自然带的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 和 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 ,不同的气候,以对应与之统一的、有代表性的 和 。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地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的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二. 陆地环境的地 域 分异规 律典题解析例1, 读“沿东经20度线所作的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代码处的自然带名称 A ,由赤道向两极 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规律 特点 成因 分布 特点 成因 分布 特点 成因 分布B ,C ,D ,E ,F , Y 。

(2)从A到Y的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的变化化规律,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3)G山名称是山,其从下而上的自然带有,其北坡雪线比南坡,原因是。

解析:本题采用了图形变化,即平面图变剖面图,以此考查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变化规律。

首先要根据经度和地形轮廓来判断自然带。

故自然带依次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刚果盆地),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变化规律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的。

G山是阿尔卑斯山,其自下而上的自然带有落叶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荒漠带。

其北坡雪线比南坡低,因为北坡位于背阳坡,获得热量少。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土壤,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与探究形式阐述如何观察土壤。

然后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和活动形式阐释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最后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案例形式阐述了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本节内容分为“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2.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3.明白土壤的功能及如何养护。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土壤的观察,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功能及养护,明白土壤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1)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2.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3.认识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4.了解地域分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景观图片认识并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

3.自主学习,读图分析陆地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及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要素内在规律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观念,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2.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1.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2.将地域差异的规律应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并能解释区域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具准备自然风景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2.土壤的形成受到哪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生(回答)1.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甚至整体的改变。

2.受到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的土壤类型也有差异。

如东北平原的黑土、黄土高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江南地区的红壤等。

师不同的土壤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差异性。

板书: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推进新课投影:图片干枯了的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师谁来说说这些植物分布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在我国这些植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生胡杨林生长在干旱地区,我国的胡杨林主要在西北地区;椰子树是热带的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雪莲生长在寒冷、土质贫瘠的冰山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的天山;荷花适宜生长在气候温暖的水湿环境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考纲呈现】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教学过程】(引入1)今天我们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先来回顾近五年江苏高考,每年必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考原题。

把每道题目浏览一遍,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发现考查的关键词基本都是哪些词语呢?--自然景观、自然带类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根据这3个考点我们要做哪些事呢?我们要做的事: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引入2)今年暑假出去旅游了吗?肯定有不少同学出去旅游了!应该也拍了不少照片吧!我从我的朋友圈里找了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学生欣赏照片)海南三亚、南山竹海、哈尔滨白桦林、北京树林茂密的高尔夫球场、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过渡)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我们来对比两张照片的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呢?一张是草原,一张是森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们一起来看地图(可能会回答热量、水分、气候,师往前引导),找到这两个位置。

总结:不同的热量和水分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出现不同的植被和土壤—最后形成自然带。

(过渡)有关自然带的分布图你掌握了多少?我们来检测一下1.我们先一起来说一说气候类型(齐说)2.(先在黑板上画好框,学生填写1-5,6-10)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其他同学完成活动1的填图。

(过渡)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之前看到的图片,有海南的三亚,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江苏南山竹海,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哈尔滨白桦林,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再次复习自然带)从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生: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指图什么方向更替、什么方向延伸呢?接着师画图表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典型地区(复习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过渡)有一位北京的朋友今年暑假自驾去了新疆,下面是他拍的一些照片,从北京出发,是什么自然带呢?向西到内蒙古草原,是什么自然带呢?最后到达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什么自然带呢?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到温带草原带到温带荒漠带又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生答: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得出特征,师画图表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根据特征找出典型分布地区)典型地区?(当堂练习)例1-3下面我们通过解题探究来巩固这两种分异规律。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土壤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土壤

【即学即练】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
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 读表完成1、2题。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伊朗 土库曼斯坦 埃及
受土壤盐渍化危害的灌溉面积/百万公顷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总灌溉面积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1.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2.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A.气温高
B.降水丰富
C.地下水贫乏
D.植被茂盛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根据材料中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及表格中信息 可知,盐渍化发生地主要是灌溉用地,说明当地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应为干旱、半 干旱、半湿润地区;高寒地区蒸发较弱;温带海洋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并不是所 有耕地分布区都有盐渍化现象。第2题,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 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气温高,蒸发旺盛,盐渍 化程度会更重;印度地下水更丰富;植被茂盛,蒸发弱,不易出现盐渍化。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提示: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 重,土壤贫瘠。 (2)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方法对土壤有哪些作用? 提示: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 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2.养护: (1)对不能满足_耕__作__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意_种__养__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_高__效__肥__力__的能力。 [思考] 人类种植农作物必须以土壤为基础吗? 提示:不必。随着科技进步,出现了无土栽培技术,使用营养液即可种植农作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综合体。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1.形成基础:热量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3.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4.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1.形成基础:水分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3.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4.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活动]P93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1.形成基础:水热条件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活动]P933.在山地地区表现明显(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2)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一致(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带谱越复杂(纬度越低,温度越高,越复杂)②山地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高,带谱越复杂(4)影响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两坡分布高低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②坡向: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高、背风坡低4.雪线:指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1)雪线高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由于地表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雪线高度在非洲的热带地区为4500~5200米;阿尔卑斯山区为2400~3200米;北极圈内则为200米以下)(2)雪线高度与降水呈负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高度越低(雪线高度随着纬度变化规律类似于盐度分布规律,南美洲安第斯山的副高地段,有世界最高的雪线6400米)(3)地貌:陡坡,积雪容易下滑,雪线偏高(4)人类活动:臭氧破坏、全球变暖、沙漠化、燃烧矿物能源均可使雪线上升(5)气候的综合影响: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是阳坡,也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超过热量条件的影响,故南坡雪线低②天山与阿尔卑斯山: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故北坡雪线低,南坡雪线高四、非地带性分布现象:1.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地形(地势起伏):(1)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位于安第斯山的背风坡)(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位于赤道两侧,但由于地势升高而变为草原)3.洋流:马达加斯加东侧的热带雨林(东侧有暖流经过,也与山地的迎风坡有关)4.水分:沙漠中的绿洲●板书设计垂直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现象●教学反思第二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目标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课标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陆地自然带的含义、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概念:不同地域间的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及其组合不同.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的分布不同思考:阅读下列图片,思考下列自然景观的分布以及其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热带雨林带、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学生从这些景观图中,能发现各地自然景观,尤其是植被的差异。

学生观察展示的各幅图片,回答问题。

地理位置是由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纬度位置决定热量的差异,海陆位置影响水分的差异,它们共同影响该地的气候。

而气候的不同形成的植被和土壤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思考:观察世界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带的分布有何规律?3、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占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学生对照气候图分别说出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地带性分异规律(教师归纳地带性三种情况)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归纳地带性的三种情况然后分别展示、讲解。

展示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归纳规律:沿南北方向更替,沿东西方向延伸成因:主要是由于纬度位置引起的热量差异,同时也受水份条件的影响。

在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得明显。

展示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归纳规律:沿东西方向更替,沿南北方向延伸成因:主要是由于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综合体。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1.形成基础:热量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东西方向延伸、
南北方向更替
3.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4.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
带、热带雨林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1.形成基础:水分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南北方向延伸、东
西方向更替
3.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4.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
有规律变化
[活动]P9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1.形成基础:水热条件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活动]P93
3.在山地地区表现明显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2)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一致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带谱越复杂(纬度越低,温度越高,越复杂)
②山地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高,带谱越复杂
(4)影响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两坡分布高低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
②坡向: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高、背风坡低
4.雪线:指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1)雪线高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由于地表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雪线高度在非洲的热带地区为4500~5200米;阿尔卑斯山区为2400~3200米;北极圈内则为200米以下)
(2)雪线高度与降水呈负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高度越低(雪线高度随着纬度变化规律类似于盐度分布规律,南美洲安第斯山的副高地段,有世界最高的雪线6400米)(3)地貌:陡坡,积雪容易下滑,雪线偏高
(4)人类活动:臭氧破坏、全球变暖、沙漠化、燃烧矿物能源均可使雪线上升
(5)气候的综合影响:
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是阳坡,也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超过热量条件的影响,故南坡雪线低
②天山与阿尔卑斯山: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故北坡雪线低,南坡雪线高
四、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1.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地形(地势起伏):
(1)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位于安第斯山的背风坡)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位于赤道两侧,但由于地势升高而变为草原)
3.洋流:马达加斯加东侧的热带雨林(东侧有暖流经过,也与山地的迎风坡有关)4.水分:沙漠中的绿洲
●板书设计
垂直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