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适应性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适应性教育
第一篇:新生适应性教育
迈好入学第一步——新生适应性衔接教育
衔接教育就是由低一级阶段向高一级阶段顺利过渡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进入高一级学段所应具备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和心理准备,使其更快适应下一步学习的教育。新学期到来了,又有一批孩子步入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校门,开始他们新的学习生活。角色变了,环境变了,要求变了,家长的期望值也变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些衔接工作,使孩子们平稳渡过适应期,高高兴兴地步入新一阶段学习的快车道呢?
在此,我们将按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三个学段,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对新生入学的适应性教育话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培养需求确立适应性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并对应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每个学生尽快适应新阶段,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轻松愉快地徜徉在新的学习生活中。
迈好小学第一步——幼小衔接教育
对于即将走进校门的孩子来说,9月1日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学前期,幼儿的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寓教于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孩子的兴趣容易保持。入小学后,以学习活动为主,学习的正规化和学业负担加重,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因此,学校和家长要在新生入学阶段注重对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心理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轻松地渡过这个关键的时期,使他们能顺利地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年级新生大多处在6——7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第一,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且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较弱,并且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第三,情感日益丰富,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在增强;但孩子的依赖性较强,凡是依赖成人监督;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第四,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新生升入小学的五大变化
在孩子的教育上,幼儿园与小学两种教育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师生关系、行为规范、作息时间安排六个方面,这会使部分小学生出现不适的现象,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低落、心理恐惧。因此,我们应密切注意孩子这个时期的衔接教育,使孩子学习有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
1、学习环境的变化
陌生的校园、教室、老师和同学,在给孩子带来新奇的同时,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情绪上的焦虑与不安。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的美观、形象、富有童趣,而小学教室有的是课本、黑板、桌椅、多媒体展台等教学设施,可能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同伴交往比较少、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更有甚者,学生会因为焦虑不安而产生某些身心疾病,以此来逃避上学。
2、教学方式的变化
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到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教学环境,由以游戏和玩耍为主的幼儿园的生活跨越到以听说读写算为主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具体表现为胆怯,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见解,甚至在上课期间想上厕所也不敢举手,在课堂上不主动举手发言;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
3、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老师像妈妈一般照顾孩子。而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老师的角色会有所改变,老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上,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要比幼儿园老师相对减少。
4、行为规范的变化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如喝水、上厕所、说话、玩玩具,在升入小学以后都不再被重视。孩子们必须利用课间十分钟,合理的自己分配做这些工作的时间,在上课期间必须认真地听,抱臂坐正,不掉头,不随便说话、发言先举手、学习用品放整齐、课本作业不准撕、上课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长接送等规定都纳入学生的一日行为规范中。
5、作息时间的变化
幼儿园没有严格规定上、下课的时间,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宽松自由;而上了小学就要严格遵守时间安排,早上不能迟到,上课时不能自由活动,也不能提前放学。这对于刚刚结束幼儿园宽松作息时间的新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适应性教育内容及培养目标
(1)喜欢新环境(2)产生新兴趣(3)了解新规范(4)养成好习惯
四、适应性教育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家长、教师和学校要从不同角度耐心细致的新生进行辅导和帮助。
(一)家长需要做的
1、心理上
(1)熟悉校园环境
有的家长开学前抽时间带孩子到即将入学的学校逛逛,为的是让孩子提前熟悉新的校园环境,如果孩子要自己上学的话,带孩子认识一下上学的路,并帮助孩子记住比较明显的标志、了解交通规则,学会注意交通安全。这样会使孩子向往新的学校生活,觉得做一名小学生是一件开心和自豪的事。
(2)确立“角色意识”。帮助孩子树立“我长大了,是小学生了”的角色意识,让孩子多体验“长大了”的感觉,多鼓励和表扬孩子,相信并支持他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越来越有自信。
2、学习上
(1)学习态度。学习时学习,要专心。家长不要购买过于华丽的
文具,如花巧的橡皮等,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2)学习方法。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一般只能维持在30分钟左右。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坐着学习,也不能让他三两分钟就走动一次,鼓励孩子在一段适当的时间里专心完成一件事情才休息。
3、良好的行为习惯上
(1)培养生活自理。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A、整理学习用品的能力,让孩子学着自己整理书包,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但是家长要有耐心,可以在旁边多加指点,但不要代劳;B、放学后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孩子刚上学还不会自己管理时间,由于贪玩往往忘了写作业,这时家长要说服孩子听老师的话——先写作业后游戏(或看电视),并把这一要求天天落实,孩子保质保量地做到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使其品尝到学习的快感和成就感,以后会越来越爱学。C、良好的作息习惯。幼儿园和小学作息时间不同,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按时睡觉和起床。不然,早晨起不来,到校打瞌睡,被老师批评了,自信心会受到影响。D、在饮食习惯上,孩子也需要从在幼儿园吃早餐过渡到在家吃早餐。
(2)鼓励孩子交往沟通。鼓励孩子勇敢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地跟小朋友说话和做游戏等。
(3)鼓励向家长汇报。要鼓励孩子向家长讲讲学校里发生的事,讲学校里的活动、讲自己和老师、同学在一起的趣事,还可以让孩子拿出课本朗读刚学过的课文、讲当天学过的数学题等,开始只要孩子能读一段、能讲一点点,家长就要马上表扬他,给他树立信心,让他坚持下去。
此外,家长一定要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一年级的孩子出现最多的问题是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话,表达还不够清楚,学校布置的任务也不能准确传达给家长等问题,只有家长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才能清楚准确地了解和帮助学生。
孩子从学习、行为习惯到心理上都得到了家长很好的辅导之后,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就能减少焦虑、不安全感的产生,也就能顺利地适应小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