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教育子女的典故或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慈母教子故事

古代慈母教子故事

古代慈母教子故事故事1:田母拒金战国时期,田稷子曾任齐国宰相,三年任满从相位上退下来时,他的属吏送给他百两黄金。

田稷子收下后,将它拿回家去原封不动地献给了母亲。

田母问明原因后,十分严肃地说:“为官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品行高洁,不取分外之财,否则就是不义;如果你要孝敬长辈,就应该尽心诚意地为国办事,否则就是不孝。

不义之财,不是我应有的东西;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田稷子受到母亲训斥后,先将那些金子退还给属吏,又主动到朝廷请罪。

齐王很是钦佩田母的.高尚情操,就从朝廷拿出一百两黄金赏赐给田母,同时也没计较田稷子收受百金之事。

故事2:李母拒米唐朝人李畲曾当过监察御史。

一次,官府派人将他的俸米送到他的家中。

他的母亲叫家人拿出斛来将送到的米量了一遍,发现多了三斛。

李母又问他们送一趟米应该给多少车脚钱,送米的人说:“给御史们送米不要脚力钱。

”李母听了,非常生气,就令家人将多余的俸米送还了官府,并付了车脚钱。

李畲回家后,李母将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

为此,李畲专门上奏章参劾了发放俸米的仓官,又亲自向朝廷请罪。

故事3:寇母遗诗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

但在寇准做官后不久,寇母就病逝了。

临终前,寇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让仆人刘妈在适当的时候交给寇准。

寇准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

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

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

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

于是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

故事4:陶母封鱼晋朝人陶侃小时候家里很穷,但陶母却很注意对他品德的教养。

后来,陶侃做了一个小吏,有一次他利用负责管理鱼塘之便,弄到一坛腌好的咸鱼,让人捎给了母亲。

陶母见后,立即封好了咸鱼,派家人原物送回,并写了一封信责备他说:“你作为一个官吏,却拿了公家的财物给我,不但不能使我满意,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啊!”此后,陶侃牢记母训,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后累官至征西大将军、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洲诸军事等要职,成为东晋初期的重臣之一。

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

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

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家庭教育,翻检史册,故事无数,其中,尤以母亲教育子女成材的事迹最为生动深刻、流传久远,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母亲教育孩子典故篇一|孟母三迁战国时候,我们的大学问家孟子先生还是小孩子时,只干一件事:玩。

家里穷,他和妈妈孟母只能住在墓地旁,爱玩的小孟子就跟小伙伴一起学大人跪拜、哭丧,大有国家一级演员的潜质。

妈妈知道了后马上换住所,搬到了市场旁边,小孟子顽劣难改,跟小伙伴们模仿商人做生意,又鞠躬又是吆喝,学的有模有样,看着是块做生意的料。

妈妈得知后觉得还是不行,最后搬到了学校旁边住,这下一来,爱玩的小孟子静下心来,爱上了读书,变得彬彬有礼。

谁都没想到,孟母成就了中国一个大学问家。

|岳母刺字话说当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23岁的岳飞要报名参军。

出发前,老妈子姚太夫人把他叫到跟前说,敌人杀到家门口了,你打算咋办啊?“揍他!”岳飞答道,“不听话,削他;再不听话,灭他。

”姚太夫人很满意。

接下来干了一件狠事:在儿子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

好好打仗,别临阵脱逃,跑了人跑不了字。

这几个字还真神,此后岳飞单挑金兀术,有如神助。

金兵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量禀教子唐代李畲,相当现在的中纪委干部了。

有一次,李大人请人将当月工资——大米送到家中。

他母亲让人用斗来一量,发现多出了三石,就问咋回事。

小会计说:“所有领导的工资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也就是要多一点的。

”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会计说:“所有领导一律免费”。

这不是典型的私饱中囊和公车私用吗!李母很生气,退还了多出的米和运费,回来臭骂了李畲一顿。

李畲那个惭愧啊!一路追查下去,把仓管员重重地惩治了。

|画荻教子北宋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剩下孤儿寡母,家中困难可想而知。

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因为那个时候,底层草根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连纸笔都没钱买啊!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来做家教,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很多,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和店铺一起看看吧!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和母亲住在坟地附近,早晚跟祭坟的人学悲号啼泣。

孟母怕耽误了儿子的学业,便搬到屠宰场附近居住。

孟子又学屠宰之事。

孟母再次搬迁,住到学宫附近。

孟子于是跟从学宫中人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孟母为给儿子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后世传为佳话。

孟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看到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人。

(《烈女传》)2、买肉啖子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3、断机教子“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

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

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母亲教子的典故

母亲教子的典故

1、岳母刺字。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

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

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2、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3、五子登科。

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为他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

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他,教导儿童要好好念书,父亲也要教子有方。

母爱子子敬母的事例历史故事

母爱子子敬母的事例历史故事

母爱子子敬母的事例历史故事
一、母爱篇
1.《孟母三迁》故事:
孟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次迁居才找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次的良好教育最终让孟子成为一位有用之才。

2.《莘母传》故事:
莘母的儿子是一个傻子,但她却不放弃他,并且不断地给予他爱和关心。

她最终也因此获得了一个聪明的儿子。

3.《愚公移山》故事:
愚公想要把两座山挖平,以便他的家人可以过桥,他尽管身体年迈却依旧不放弃,后来神仙看到了他的坚持,给予他帮助,最终完成了任务。

二、子孝篇
1.《左传》献玉篇:
齐国大夫鲍叔牙把自己所有的珠宝首饰统统献给了国君,希望能够使
国家变得更加富裕强大。

而这种无私奉献的行为最终也使他的儿子深受国君的看重和尊重。

2.《孝经》讲述的孝子故事:
这部经典告诉我们很多孝子的事迹,其中包括孔子和他的弟子孟子的孝顺行为,以及项羽和他的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3.《袁崇伟的故事》:
这是一个象征孝顺的故事,袁崇伟励志要成为一名十分儒雅的人,希望能够使自己的母亲感到自豪。

以上这些母爱子孝的事例历史故事都告诉我们,家庭的爱可以在生活中发挥出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古今中外,有许多演绎亲情的故事。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一个母亲教育子女和子女回报父母的典故。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

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

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

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后为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让她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与猫玩;让她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

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

成语典故讲的是母亲教子的故事(一)

成语典故讲的是母亲教子的故事(一)

成语典故讲的是母亲教子的故事(一)成语典故:母亲教子引言•成语典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成语了解历史和文化。

•在许多成语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谚语:“母亲教子”。

故事:母亲的教诲•小明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每天傍晚,小明的母亲都会坐在他身边,教他做家庭作业。

•小明的母亲总是耐心地解释问题,并给他提供有用的建议和指导。

•小明对母亲的教诲非常感激,他从小明白了“学习是人生的基石”。

成功的经历•长大后,小明在学业和事业上都非常出色。

•他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小明的努力得到了久负盛名的大学的认可,他被录取为该校的学生。

•在大学期间,小明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成为了校内许多活动的领导者。

回报母亲•小明在取得成功的背后永远没有忘记自己母亲的教诲。

•他感谢母亲的教导,并学会了怎样尊重和关心他人,尤其是年长者。

•小明通过自己的行动,向母亲展示了他的成长和进步。

•小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创作者,他通过书籍和讲座,告诉他人母亲教育的重要性。

结论•成语“母亲教子”反映了母亲教育在培养下一代中的重要作用。

•母亲的教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小明的故事告诉我们,感激母亲并把她的教诲付诸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的成语“母亲教子”虽然没有具体的典故,但通过故事和阐述,展示了母亲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母亲的爱•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们总是对孩子充满着关爱和关心。

•小明的母亲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予了他无尽的爱与支持。

•她陪伴他度过了童年的欢乐时光,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

母亲的智慧•母亲的智慧是无穷的,她们总是能够从生活中的点滴中得到启示。

•小明的母亲在教育他时,用她的智慧找出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她鼓励小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母亲的成就•母亲的辛勤劳动也是她们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之一。

•小明的母亲是一位优秀的职业女性,在工作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成语故事】舐犊之爱

【成语故事】舐犊之爱

【成语故事】舐犊之爱舐犊之爱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母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

其来源于一则古代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叫作苏娃的母亲,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过着艰苦的日子。

尽管生活条件很差,但苏娃对自己的儿子十分疼爱。

有一次,苏娃的儿子染上了重病,病情非常严重。

苏娃心如刀绞,日夜守在儿子的身旁,不离不弃地照料着他。

她细心地为他准备饭菜,给他喂水,陪伴他度过黑暗的夜晚。

为了给儿子减轻病痛,苏娃把自己的很多东西都卖了,为儿子买药。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娃的儿子终于康复了。

看着儿子重获新生的模样,苏娃欣喜若狂。

她用温柔的目光打量着儿子,感叹道:“我的儿子,你就像是我亲手饲养的小牛犊,我对你的爱恨如今和当初一样。

”苏娃的爱深深地感动了人们。

他们纷纷称赞她为“舐犊之爱”,成为后世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个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

无论是幸福或者困苦,母亲都会毫不犹豫地为子女付出一切。

母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是最为深沉、无私和真实的感情,没有任何物质可以比得上。

正是因为母爱的伟大,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走向今天的辉煌。

舐犊之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关爱。

正如这个成语所描述的,母爱如同母牛舔舐小牛犊一样,无私、温暖、细腻。

这种爱是不求回报的,全然为了孩子的幸福而存在。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妈妈们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付出着巨大的努力。

她们默默地用心照顾、关爱孩子,用自己的付出温暖了整个家庭。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她们总是会想方设法给予孩子最好的,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母亲的爱是无法估量的,她们为了孩子不顾一切,舍己为人。

母爱既是浩瀚的大海,又是温暖的阳光,给予孩子无尽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

母亲的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使得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勇敢,更加坚定。

母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在我们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要珍惜母爱,感恩母亲的付出,让母爱的火焰在我们内心闪耀,激励我们勇往直前,成为更好的人。

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

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

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了解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

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1:孟母三迁从前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2:以德报怨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睿智的伟人。

他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曾挨过政敌管仲的一箭,差点要了他的性命。

应该说齐桓公与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当他登上国君之位后,却以政治家的敏锐,桓公意识到齐国的发展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听从了师傅鲍叔牙的劝说,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并重用了管仲。

由于齐桓公以毫无芥蒂的重用回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动了管仲,从此,管仲便尽心效力国事,鞠躬尽瘁,最终助齐桓公实现富国强兵,进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

战国时期的另一名人蔺相如也是一个以德报怨的楷模。

他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让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遛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赵国,功盖朝廷;后来,在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上,当赵王处境非常尴尬的之时,他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胆略,帮助赵王摆脱了受辱的困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由于其功劳显赫,得到赵王的重用和封赏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可是,生性刚直粗犷的廉颇却偏偏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一定要找个机会羞辱居自己之上的蔺相如。

关于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关于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关于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一、孟母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

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

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

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

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

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

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

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

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

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

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二、陶母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

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

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

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

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

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

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

父母教育子女的典故

父母教育子女的典故

父母教育子女的典故父母教育子女的最经典的典故要属以下三个典故了: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大家都不会陌生,说的是春秋时期孟轲的母亲三次搬家的故事。

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

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

孟母觉得这样的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便把家搬到了集市。

可是孟子却学着小做买卖和杀猪杀狗的事情。

孟母觉得集市也不适合居住,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宫旁边,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最终孟子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如何教育引导他们,他们就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幼小的孩子又最善于模仿,接触的人、事物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

画荻教子画荻教子,说的是北宋时期欧阳修母亲的故事。

在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甚至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

尽管如此,欧阳修的母亲确深知必须让儿子受教育、读书,可是没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于是奋发图强,他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最终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截发筵宾截发筵宾说的是东晋陶侃母亲的故事,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

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

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

古代十大母爱典故成语

古代十大母爱典故成语

一、孟母三迁孟母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学区房的概念落实到实处的母亲了。

为了孟子的学习不被影响,不学坏。

搬了好几次家,最终搬到学堂旁边,孟子从此也就爱上了学习,并继承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仅次于孔子的儒学思想家,史称“亚圣”。

可见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来讲多么重要,而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又数次搬家,成为后世母亲重视子女教育的典型,影响至今。

二、画荻教子画荻教子这个成语讲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故事,欧阳修从小啊就没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

日子过得也很艰难。

这到了欧阳修读书认识的年纪了,家里穷啊,买不起纸墨笔砚,怎么办呢?好在欧阳修的母亲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这读书写字做人的道理倒是没落下。

欧母还想到了用芦苇杆代替毛笔,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欧阳修作诗赋文、参加科举。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母能在这么苦难的条件下,培养出这样的大官、大文学家,这也太伟大了。

三、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相信大家从小就听过了。

这故事发生在岳飞第二次投军的时候,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在母亲的劝说下,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临走时,岳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

岳飞南征北战,抗击金军,收复失地,成为了一代抗金英雄。

这跟岳母的“精忠报国”的教诲是离不开的。

四、截发延宾截发筵宾这个成语比较偏僻,这个讲的是晋代陶侃的母亲陶母,这个陶母呢,有好几个典故。

截发筵宾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这个陶侃啊,年轻的时候喜欢交朋友,但是因为家里穷,怕怠慢了朋友(这里的朋友指的是鄱阳郡孝廉范逵)。

陶母知道了之后就把自己的长发剪了拿去买粮食,把房子里的柱子砍了当柴火,煮了一顿大餐招待了朋友。

后来这个范逵在上级面前美言了陶侃,为他谋得了一官半职。

断杼择邻的成语故事

断杼择邻的成语故事

断杼择邻的成语故事
断杼择邻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孟子年少时,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孟母问他:“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母亲为了教育子女不荒废学业,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子女的成长。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明白了断杼择邻的含义:选择好的邻居,对于子女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母亲教子的故事成语典故

母亲教子的故事成语典故

母亲教子的故事成语典故
1. 后生可畏:出自《左传》。

故事讲述齐景公为了提醒年轻的太子慎终追远,专门命人在墓前栽种后生可畏。

2. 啼笑皆非:出自《世说新语》。

讲述了陆逊小的时候,母亲曾经让他插在土里,让他也知道人并非如鱼得水,现在看来这件事情很搞笑,但也很悲哀。

3. 闻鸡起舞:出自《孔子家语》。

是说孔子小时候就是听到鸡声就起床学习,因此后来也常常对弟子们说:“闻鸡起舞。

(听到这个故事就片面地认为,孔子这个人是一位勤劳好学的知识分子。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

是讲述一个学画的人用心精神的作品实在是太完美了,唯一缺点就是龙的眼睛没有表现出来,老师教导他画龙要点睛,使画龙得了我至。

5. 切中时弊:出自《孔子家语》。

故事讲述一位官员在写奏章的时候,因为不敢公开批评现在的政治制度,所以他把批评写在了书评里,并拿起了这个词。

关于母爱的成语典故

关于母爱的成语典故

关于母爱的成语典故
母爱是伟大的,它像温暖的阳光,无私地照耀着我们的成长。

以下是一些关于母爱的成语典故:
1、孟母三迁: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教育孩子,多次搬家,最终选择了一个靠近学校的地方定居。

这个故事展现了母爱对孩子的深厚关怀和期望。

2、画荻教子:这个成语出自《宋史·欧阳修传》。

欧阳修的母亲为了教他读书,用荻笔在地上写字,以此激励他努力学习。

这个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3、寸草春晖:这个成语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它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关怀和难以报答的恩情,象征着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4、慈母手中线: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它描绘了母亲用手中的线为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关爱和不舍。

这些成语典故都充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母亲对孩子的深情关怀和期望。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母爱的伟大,感恩母亲的付出。

关于母爱的成语和故事

关于母爱的成语和故事

关于母爱的成语和故事导语:母爱是世界上最温暖最伟大的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母爱的成语和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母爱的成语和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附近,孟子又去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一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了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是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关于母爱的成语和故事2:断机教子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关于母爱的成语和故事3:画荻教子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

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

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教育子女的典故或成语故事
母爱是世间最美好、最纯洁的情感之一,母亲对于子女的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母亲教育子女的典故或成语故事,其中一些如下:
1. 孟母三迁: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的故事。

体现了母亲为儿子成长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伟大母爱。

2. 母仪天下:讲述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夫人在汉初时期母仪天下,成为天下女性的表率的故事。

体现了母亲在家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子女的深远影响。

3. 岳母刺字:讲述了宋朝名将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字,激励他刻苦学习,报效国家的故事。

体现了母亲为了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不惜付出一切的精神。

4. 窦燕山五桂联芳:讲述了五代时期窦燕山的妻子为培养儿子成才,不惜牺牲一切,五个儿子都考上了进士,成为了有名的孝子和才子的故事。

体现了母亲在子女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惜一切代价为子女成才的努力。

这些典故或成语故事都传递着母亲对于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和
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母爱和孝道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