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归纳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脏腑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下面将对五脏六腑系统进行归纳总结。
一、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被认为是人体的统治者。
中医认为心主循环与神明,它的主要功能是掌管血液循环、调节情绪和思维活动。
心藏神,精神活动与心脏有着密切关系。
心脏的功能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二、肝脏肝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供应和排毒。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绪、协调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肝脏的健康与情绪的平衡息息相关,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肝气的畅通。
三、脾脏脾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气血生成。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管理着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免疫功能。
脾气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
肺脏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血循环。
中医认为肺主气,具有呼吸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肺脏的功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所以要保持肺部的健康需要注意呼吸道卫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
五、肾脏肾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掌管着人体生长发育、繁殖能力和生殖功能。
肾气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力和免疫力。
六、胆腑胆腑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和调节胆囊的排泄。
中医认为胆腑与情绪有着密切联系,胆气郁结时可导致情绪烦躁、易怒等症状。
七、胃腑胃腑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
中医认为胃脉主病,胃与脾密切相关,胃的消化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息息相关。
八、小肠和大肠小肠和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进行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排泄。
中医认为小肠的功能主要是将胃中的食物进行消化分解,将有用的物质吸收进血液,不需要的废物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五脏归纳表
2.为水火之脏
生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
1.主血脉
2.主藏神
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肃降
3.主行水
4.朝百脉
1.主运化
2.主生化气血
3.主升清
4.主统血
1.主疏泄
2主藏血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气化
2.主水
3.主纳气
生理联系
所藏
神
气
营
血
精
在体
脉
皮
肉
筋
骨
在窍
舌
鼻
口
目
耳、二阴
在液
汗
涕
涎
泪
唾
在志
喜
忧
思
怒
恐
其华
五脏归纳表
心
肺
脾
肝
肾
比喻
君主之官
相傅之官
仓廪之官
将军之官
作强之官
阴阳属性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阴中之至阴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五行属性
火
金
土
木
水
与季节相通
通于夏气
通于秋气
通于长夏
通于春气
通于冬气
生理特性
1.为火脏
2.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1.为相傅主治节
2.为娇藏
1.以升为健
2.喜燥恶湿
1.为刚脏主升发
2.体阴而用阳
面
毛
唇
爪
发
藏神
神
魄
意
魂
志
合腑
小肠
大肠
胃
胆
膀胱
中医脏腑学说
中医脏腑学说一、五脏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储存、调节和输送,同时,它们也是人体内各种气、血、精、液等物质的源泉。
1.心:心是主血脉的,它的功能主要是输送血液到全身各部位,同时也支配人的精神活动。
心的状况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思维活动。
2.肝:肝是主疏泄的,它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人的情绪和消化,同时也参与新陈代谢。
肝的状况对人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3.脾:脾是主运化的,它的功能主要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同时,脾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肺:肺是主呼吸的,它的功能主要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维持人体正常的呼吸功能。
同时,肺也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
5.肾:肾是主排泄的,它的功能主要是过滤血液、排除毒素,同时也能调节人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二、六腑六腑是指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三焦六个器官。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排泄和分泌。
1.小肠: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3.胃: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同时也能吸收部分营养物质。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5.膀胱: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6.三焦:三焦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道,帮助人体排泄废物。
三、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器官。
它们的功能和五脏六腑有所不同,主要涉及到一些特殊的生理活动和物质储存。
1.脑:脑是主宰人的精神活动的器官,也是人体最重要的思维和意识器官。
2.髓:髓是指骨髓和脑髓,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储存和代谢场所。
3.骨:骨是人体的支架,具有保护内脏器官和维持人体姿势的作用。
4.脉:脉是指血管系统,具有输送血液和养分的作用。
5.胆:胆除了具有储存和分泌胆汁的功能外,还涉及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6.女子胞:女子胞是指女性的生殖器官,主要涉及到女性的生育和生殖健康。
中医五脏重点总结
中医五脏重点总结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这五个脏器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相辅相成,协调运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下面将重点总结中医五脏的相关内容。
一、心心是人体的主宰器官,主要功能是统摄血脉,掌握人体的神志。
在中医理论中,心被称为“君主”,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
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身心健康。
如果心脏出现问题,会导致心悸、心痛、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是人体内的化学工厂,主要功能是解毒、代谢和储藏营养物质。
肝也是情绪的调节中心,如果肝出现问题,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抑郁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结,会导致肝郁气滞,引起头痛、口苦、胸闷等症状。
三、脾脾是人体内的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转化和运输营养物质。
脾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脾出现问题,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如果脾气虚弱,会导致气血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四、肺肺是人体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呼吸、气化和行气。
肺也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防御外来病菌和有害物质。
如果肺出现问题,会导致呼吸困难、喘息、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主气,如果肺气不足,会导致气短、声音嘶哑等症状。
五、肾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肾也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组成部分,能够分泌多种激素,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如果肾出现问题,会导致尿频、尿急、腰酸背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如果肾气虚弱,会导致阳痿、早泄等症状。
中医五脏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相辅相成,协调运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保护五脏,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学藏象-五脏
心
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筋, 开窍于舌。
脾
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统摄血 液,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肾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 水液代谢,主纳气,濡养温煦 脏腑,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相互关系
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 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 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 ,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 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 畅达全身。
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二者 在呼吸运动方面相互配合,共
同维持呼吸深度。
06 肾系统与功能
肾脏解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形如蚕豆。
形态结构
肾脏外有黄脂包裹,内有肾盂、肾盏等结构,是泌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肾脏生理功能
藏精主水
01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和主水,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
•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 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 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03 肝系统与功能
肝脏解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横隔之下,右 胁之内。
按摩保健
可定期进行腰部按摩,促进肾脏血液循环,缓解腰部疲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质地与颜色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 上。
肺质软,呈浅红色或红白色,富有弹 性。
形态
肺脏呈圆锥形,具有一尖、一底、两 面和三缘。
肺脏生理功能
中医五脏六腑
中医五脏六腑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体为整体,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脏六腑的协调运行。
五脏又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和养生方法。
一、肝肝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储存血液、控制情绪和促进新陈代谢。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畅通则情绪稳定,肝气郁结则会导致情绪波动、易怒等问题。
保护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合理饮食,注意避免酗酒和药物滥用。
二、心心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控制血液循环、主持心神活动、调节体温和促进思维。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气充盈则血脉通畅,心气不足则会导致心悸、失眠等问题。
保护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压力,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适度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卫生。
三、脾脾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提供营养物质、维持肌肉和组织健康。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气健运则消化功能正常,脾气虚弱则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
保护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适度运动,注意休息和调整好情绪。
四、肺肺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呼吸、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
中医认为肺主气机,肺气顺畅则气血通畅,肺气不足则会导致咳嗽、气短等问题。
保护肺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呼吸空气环境,避免吸烟和二手烟,适度锻炼身体,呼吸有节奏,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
五、肾肾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调节水液代谢和控制生殖功能。
中医认为肾主生命之源,肾气充足则生育能力强,肾气不足则会导致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问题。
保护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性生活过度,注意保暖,适量摄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六、胆胆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帮助消化和排出废物。
中医认为胆主疏泄,胆气通畅则消化功能正常,胆气郁结则会导致胸闷、胸痛等问题。
保护胆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高脂饮食,适量摄取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长时间的空腹。
五脏六腑功能及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功能及之间的关系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归纳五脏五脏包括⼼、肺、脾、肝、肾,有着各⾃的⽣理功能。
①⼼的主要⽣理功能是主⾎脉,推动⾎液运⾏;主神志,主宰⼈体精神活动。
②肺的主要⽣理功能是主⽓,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调节⽓机、津液运⾏代谢;主通调⽔道,促进⽔液的输布与排泄;肺朝百脉。
③脾的主要⽣理功能是主运化⽔⾕精微及⽔液;主升清及升提;主统摄⾎液。
④肝的主要⽣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消化吸收及⾎液运⾏、津液代谢;主藏⾎,贮藏⾎液、调节⾎量及防⽌出⾎。
⑤肾的主要⽣理功能是藏精,主⽣长、发育与⽣殖;主⽔液,调节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主纳⽓,摄纳肺所吸⼊的清⽓,防⽌呼吸表浅;滋养和濡润脏腑。
六腑六腑包括胆、胃、⼩肠、⼤肠、膀胱、三焦。
六腑有着各⾃的⽣理功能。
胆的⽣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物的正常消化。
胃的⽣理功能是主通降,能受纳与腐熟⽔⾕。
⼩肠的⽣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肠的⽣理功能是传导糟粕。
膀胱的⽣理功能是贮尿与排尿。
三焦的⽣理功能为主持诸⽓及疏通⽔道;按部位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其⽣理特点分别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总的说来,六腑的共同⽣理特性是“以通为⽤”、“以降为顺”。
奇恒之腑形态多属中空与腑相似,功能特点贮藏精⽓与脏相似,这类似脏⾮脏、似腑⾮腑的组织器官称之为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脉、胆及⼥⼦胞。
脑由髓汇集,能主管⼈体的精神活动,主宰和调节⼈体的⽣理活动。
由于中医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因⽽脑的⽣理、病理分属于五脏。
因⼼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肾藏精⽽⽣髓充脑,故中医学认为脑的⽣理和病理与⼼、肝、肾三脏的关系更为密切。
⼥⼦胞是发⽣⽉经和孕育胎⼉的器官。
肾中精⽓、天癸的作⽤,肝⽓肝⾎的作⽤,冲任⼆脉的作⽤,均能影响⼥⼦胞的功能。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着阴阳表⾥的关系。
肝与胆相表⾥,脾与胃相表⾥,⼼与⼩肠相表⾥,肺与⼤肠相表⾥,肾与膀胱相表⾥。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之五脏六腑中医以五脏六腑为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互相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健康,它们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以下是五脏六腑的详细介绍。
五脏:1.心心主血脉,主宰人的神明意识和生命力,同时心还掌管着人的胸腔、喉咙和舌头。
中医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2.肝肝主筋、主管血液排毒和血液运行,同时还调节人的情绪状态。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内分解和代谢毒素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脏病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3.脾脾主治运化,又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源”,掌管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与消化相关的疾病和体重问题常常和脾有关。
4.肺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中心,主管人体的呼吸和气血,也是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线。
肺疾病会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如支气管炎和肺炎。
5.肾肾为明确功能,主要负责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中的主要滤器。
肾为人体储存精气,代表着人体的生殖力。
肾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和生殖能力。
六腑:1.胆胆为肝的器官之一,主管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人体用于消化和吸收脂肪的重要物质。
胆结石和胆囊炎是胆的疾病最为常见的问题。
2.胃胃为脾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储存、消化和分解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中心。
胃疾病如胃病、胃痛以及病态反酸问题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小肠小肠负责消化和吸收人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发挥着保护身体的作用。
小肠炎、小肠绞痛和痢疾等疾病都与小肠有很大的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帮助人体排泄废物。
大肠疾病主要考虑以后期肠癌的发生为多,而早期检查能有效减少因大肠癌带来的危害。
5.膀胱膀胱是肾脏与泌尿道之间的储水器官,主要负责存储尿液,当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会将尿排出人体。
膀胱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总的来说,五脏六腑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内部的重要部位,也是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维护者,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和协同起作用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保证。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其中五脏六腑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模式的理论。
本文将按照中医的习惯,首先介绍五脏,接着介绍六腑,并对其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五脏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心、肝、脾、肺、肾。
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每个脏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水液代谢。
五脏之间密切相互联系,互为表里,通过一个相互协调的方式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六腑是中医理论中与五脏对应的另一部分,它们分别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腑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胆主疏泄和排毒,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吸收,大肠主排泄,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和代谢。
六腑与五脏紧密合作,通过协调一系列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五脏六腑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它们通过经络系统和气血运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
中医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即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人体内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重要作用。
例如,心与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脉,肺主呼吸,两者共同维持了血液的循环和气的运行。
肝与脾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可以保证气血的运行平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两者相互协作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石。
通过观察五脏六腑的状况,中医师可以推断出人体内的疾病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中医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总结一下,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传统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和功能模式,通过相互制约和协作,维持了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理解五脏六腑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的运作方式,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科普:人体内结构五脏六腑分布图(彩图)
科普:人体内结构五脏六腑分布图(彩图)人体的五脏六腑:各司其职的五脏中医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腑、皮肉筋脉骨、经络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就象—个国家的各个部门,既分工又协作维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样,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五脏六腑详解
五脏六腑详解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五脏之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
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
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窍为舌。
心在志为喜。
心在液为汗。
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外应胸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心的相互关系与平衡。
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五脏六腑的了解以及如何调理它们。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方法,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基础知识。
一、五脏六腑功能1. 心脏: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同时与情绪、记忆、激情和睡眠等方面有关。
调理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等。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同时也与皮肤和情绪有关。
中医认为肺脏主要功能是呼吸并控制气机。
调理肺脏的方法包括保护好呼吸道、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奏、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加氧气摄入量等。
3. 脾脏:脾脏是中医认为对消化和吸收有重要作用的器官。
调理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以及减少食用寒凉食物等。
4. 肝脏:肝脏是中医认为掌控情绪与气血畅通的重要器官。
调理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当运动、避免暴饮暴食以及避免过度饮酒等。
5. 肾脏: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根本之源,掌管生长、发育和繁殖。
调理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当的水平活动、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补充水分以及避免熬夜等。
6. 胃和小肠:胃和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关键部位,负责分解和吸收食物。
调理胃和小肠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进食以及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等。
二、调理五脏六腑的方法1. 饮食调理:在中医理论中,饮食是调理五脏六腑的重要方面。
适宜的饮食可以增加机体的营养摄入,同时也可以帮助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
对于不同的脏腑,需要遵循相应的饮食原则,例如,对于肝脏,应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淡的蔬菜水果。
2. 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调理五脏六腑的传统方法之一。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帮助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芪、当归、枸杞等。
使用中草药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中医医师的建议。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六腑密不可分。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是生理功能的实体,更代表着人体的精气神及各种生理病理变化。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索一下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解读。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脏腑之一,中医认为它主管人的情绪活动,与思维、记忆、睡眠等功能密切相关。
心脏的阳气充盛时,人会感到兴奋、精力充沛;而阴气过盛则会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
此外,中医还将心脏与舌、面色等进行了关联,通过观察这些外在症状,可以对心脏的健康状况做出初步判断。
肝脏在中医中被赋予了调整情绪、解毒的功能,被视为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肝主疏泄,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肝脏的失调往往导致脾气急躁、易怒、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等症状。
此外,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肝血不足会导致面色苍白、月经紊乱等问题。
脾脏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被称为“后天之本”。
它主持水谷的运化,如果脾功能不好,就会导致食欲不振、肥胖、腹泻等问题。
中医还将肌肉和四肢也与脾脏联系在一起,认为脾虚会导致肌肉无力、四肢倦怠。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核心,中医将其与情绪、痰湿有关联。
肺主气,健康的肺脏可以保证人体呼吸顺畅,但如果肺气不畅,就会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
此外,中医也将皮肤、毛发与肺脏联系在一起,肺的失调会导致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
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的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关键脏器。
肾主藏精,如果肾虚则会导致性功能低下、遗精、尿频等问题。
中医还将骨髓和耳朵与肾脏联系在一起,肾的失衡会导致骨质疏松、耳鸣等症状。
六腑中的胆囊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器官,被称为“胆主刚毅”。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帮助消化和排泄。
胆虚会导致消化不良、胆结石等问题。
中医还认为胆囊与眼睛有关,胆火旺盛时会出现目赤、目痛等症状。
胃是中医理论中消化系统的中心,被视为“五脏之海”。
胃主受纳和腐熟食物,如果胃功能不好,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胀、恶心等症状。
中医五脏养生实用汇总表(肝、心、脾、肺、肾)
中医五脏养生实用汇总表(肝、心、脾、肺、肾)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肝《黄帝内经》: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
与肝相关:颜色(青)、味道(酸)、音韵(嘘)、情志(大怒伤肝)常见症状: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胁胀痛、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
食疗养生:菊花、薄荷、芹菜、乌梅、醋、山楂、木瓜等经络养生:敲胆经、摩两胁、双手托天。
敲胆经方法:如图每天在大腿外侧的四个穴位点,用力敲打,每敲打四下算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五十次,也就是左右各两百下。
这四个点实际上是胆经上的四个穴位: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
由于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必需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约两下的节奏敲,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敲胆经的最佳时间敲胆经的时间安排其实没有那么严格,只要不是在饭后等特殊时间点就可以的。
但是,最好不要在深夜(23点至1点之间进行),23点至1点是气血进入胆经的时候。
一般在早上的7点到11点之间敲比较好。
早上的9点多到11点,也是胆经最活跃的时候。
注意事项:1、饭后不能敲胆经因为饭后大量的血液都去消化去了,敲胆经的话,胆经就会和胃部抢血(敲打的部位血液流量会变大),胃部缺血消化就不良,是得不偿失的。
2、女性经期不能敲胆经有的女性本来血就很少,但由于肝脏热,所以月经问题没有暴露。
血气上升后,肝热下降了,月经推迟是正常的。
当血达到正常水平,月经也就恢复了。
所以,月经来时可以少敲或不敲。
二、心《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司神明,主血脉,开窍于舌。
与心相关:颜色(赤)、味道(苦)、音韵(呵)、情志(大喜伤心)。
常见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食疗养生:莲心、苦瓜、红枣、红椒、赤豆、樱桃、桂圆等经络养生:拍打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拍打心包经:在饭后半小时左右,适当地刺激心包经,可以增加心脏供血,有效地保护心脏。
五脏(人体心,肝,脾,肺,肾)
五脏(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简介】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互相影响】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其它五行相对应分别是】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八、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脏与六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一、中医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中医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医对人体脏器的整体和系统观念的呈现。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共存,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主司血脉,其功能包括主持血液循环、控制血压、调节情绪等。
在中医理论中,心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心脏器官本身,还包括心与情绪的关系。
2. 肝肝主疏泄,调节气血,具有重要的解毒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肝的功能还包括调节情绪,保证气血畅通。
3. 脾脾主运化,是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的重要器官。
脾也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 肺肺主呼吸,管理体内气的运行,对外界气息的吸收和排出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肺与人体的抵抗力、皮肤的呼吸功能等有密切联系。
5. 肾肾主存精,调节水液代谢和生长发育。
在中医理论中,肾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还包括对骨髓、脑髓的调节作用。
二、经络系统的重要性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沟通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通道,包括经络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1. 经络的流注按照中医理论,经络中气血“流注不止”,即气血在经络中不断运行循环。
正常情况下,气血畅通,经络不阻滞,人体健康状态良好;反之,如果气血阻滞,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 经络与腧穴经络与腧穴是相辅相成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对人体气血具有调节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针灸、推拿等手法可以通过作用在腧穴上对经络中的气血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的重要性气血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气机和血液。
1. 气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濡养肌肤、温养脏腑、抵御外邪的作用。
中医五脏功能
中医五脏功能
中医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
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器官,每个脏腑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以下为五脏的功能的简要介绍:
心:心主血脉,主宰心脉。
心脉则与血脉相通,起着推动心血的作用。
心主神明,是精神活动的中心。
心通过血脉运行,以供给全身的营养物质和气血,维持全身的生命活动。
肺:肺主气息,主宣发肃降。
肺主气机,呼吸是最基本的功能,通过呼吸作用将外界的空气与体内的气血交换、吸纳、排泄。
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表里意味着肺主皮毛,决定了肌肤的光滑、毛发的润泽。
脾:脾主运化,主五脏六腑气血,主升清降浊。
脾主运化吸收,运化水谷精气,产生气血。
脾气虚损,则消化不良,导致食欲不振、腹泻等症。
脾主升清则将营养输送到全身,主降浊则排泄废物。
肝:肝主疏泄,主疏泄情志。
肝主疏泄作用,对情绪有着直接影响。
肝主枢纽,掌握和调节气血的流动,是人体恢复平衡的主要脏腑。
肝失疏泄,则会出现情绪波动不稳、胸闷、头痛等症状。
肾:肾主关元,主藏精。
肾主藏精,对生殖、生长、发育和繁衍有着重要作用。
肾主天仓,是贮存人体精气的脏腑。
肾虚则会导致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一系列症状。
五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调,就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运行。
中医通过诊断面色、舌苔、脉象等方式来判断五脏的功能状态,进一步判断人体病症所在,并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等方式来调整五脏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脏详解
心——君主之官心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外有心包护卫。
心在五脏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器官,它具有主宰一身上下,统管五脏六腑的特殊职能;。
心为神之舍,血之出,脉之泉。
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称为君主之官。
《内经》认为心主血和藏神,心为君主之官,生命之本;心、血、脉三者中,心占据主导地位,三者相互连属贯通,构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发动机,心脏的搏动是否正常关乎生命的存亡。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根本动力,起决定作用。
心的生理功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的部分功能。
心主血脉,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恐,在液为汗。
1、主血脉: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
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营养全身。
血液的充盈与否,脉道是否通利,在心、血、脉系统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心主血脉的功能观察:正常时,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脉象和缓而有力,胸部感觉舒畅;非正常:面色淡而苍白,舌色淡而无光泽,脉象细而弱,心悸、心前区刺痛。
心血亏虚:表现为心慌、心悸、面色无华;心血瘀阻:心闷痛、面色灰暗、舌质青紫瘀斑。
2、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据现代医学则属于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在中医理论中,总的把这方面的功能归心所主。
所以在临床上对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甚至精神错乱、意识障碍等,都属于心的病变,治疗方法也需从心方面来考虑,如有宁心、安神、开窍等法。
(心脏可决定性的影响大脑的功能,而心脏本身却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虽然意识活动源于脑,但此事绝非或以孤立进行,至少它要求心脏提供最优化的功能耦合,心脏为脑提供了充分的供给,这是能源;但心脏更为脑提供了最佳耦合频率,则更是信息源。
因此完美的意识活动就出于脑、心最佳耦合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特性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木肝胆目筋怒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土脾胃口肉思涎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水肾膀胱耳骨恐唾肝1肝主升发2喜条达而恶抑郁心1心为阳脏2心火主降(主持阳气而恶热)脾1脾气主升2喜燥恶湿肺1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3肺主宣发和肃降肾肾主蜇藏生理功能肝1肝主疏泄2肝主藏血心1心主血脉2心藏神脾1脾主运化2脾主统血肺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行水3肺朝百脉主治节肾1肾主藏精2肾主水3肾主纳气位置肝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有分叶心心位于胸中膈膜之上外有心包护卫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边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有分叶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试述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1)调畅气机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使脏腑经络之气通畅无阻,正常则气机调畅,脏腑和调。
病理。
不及:肝郁胸胁胀痛,两乳及少腹胀痛不适,善太息等症太过: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2)促进血液的运行与津液的输步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
异常。
肝郁:气滞血瘀上逆:气迫血升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
异常。
气不行水,水液代谢障碍3)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A协调睥升胃降。
肝气犯脾腹胀,肠鸣腹泻肋胁胀痛肝气犯胃导致胃失和降,则可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泛酸,胃脘胀痛等症。
B分泌胆汁排泄可出现胁肋不适,口苦,纳食不化,厌油腻食物,甚则出现黄疸等病症。
4)调节情志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心情舒畅。
肝郁:精神抑郁。
上逆:急躁易怒。
5)疏泄男子精液与女子月经肝主藏血肝具有储存血液。
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功能试述肝的生理特性1)肝主升发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试述肾的生理功能1)肾主藏精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肾中精气○1主生长发育和生殖○2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2)肾主行水3)肾主纳气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血液运行与呼吸运动(气和血)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与血液运行的相互协同关系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血液运行与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火既济二是阳气互资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过程中两脏之间的协同关系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阴阳互资三个方面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疏泄与运化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相互协调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精血同源。
藏泄互用。
阴阳相通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过程中的相互协同等方面论肝与肾的关系精血同源肾藏精,精能生血。
肝藏血,血能化精。
精血相互滋生和转化藏泄互用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开合有度,肾之闭藏,可制约肝疏泄太过阴阳相通肾阴充盛则能滋养肝阴,制约肝阳不致偏亢肾阳资助肝阳,温煦肝脉,防止肝脉寒滞肝阴充足,气机疏泄正常,促进肾阴充盛。
论心与肾的关系1)水火既济心火下降于肾与肾阳一起温煦肾阴。
使肾水不寒。
肾水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肾阳,使心火不亢,这样心肾之间平衡协调,及水火既济。
病理:水火未济:失眠2)阳气互资心为君火,肾为相火。
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心与肾的关系可表现为心阳与肾阳的关系病理:水汽凌心(心肾阳虚)水肿尿少论脾与胃的关系论脾与肾的关系1)先天后天相互滋生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
先天生后天,脾阳根于肾阳,方能健运水谷;后天养先天,肾精必赖水谷精微,才能不断充盛。
2)水液代谢脾运化水液,有赖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为主水之脏,但又须脾土的制约。
病理:1)脾肾精气不足腹胀便溏,耳鸣2)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尿少水肿,痰饮证疾证候对病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症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医生的临床诊断病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辩证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对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辨别为何种证候的思维方法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五行生克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的变化与发展气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其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具体地说,指精气血津液等个自的新陈代谢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元气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包括元阴、元阳之气。
宗气营气卫气津液经络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均属液态物质,同源于水谷精微,与气相比,均属阴。
津血同源,生理上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病理上相互影响,脉中血液之液体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其渗诸孙络则为血液。
津液的代谢津液的代谢包括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包括胃的摄入、脾的转输、肺的宣降、肾之主水、小肠的秘别清浊。
(1)生成1脾胃运化2小肠主液3大肠主津(2)输布1脾气散精2肺主行水3肾主水4肝主疏泄5三焦决渎(3)排泄1肾司疏泄与尿液和粪便的排泄密切相关2肺气宣发与汗液和呼气的排泄密切相关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概念扶正祛邪扶正与祛邪是真对实证与虚症制定的基本职责目的扶正在于增强正气,有利于祛邪正胜邪自去祛邪在于祛除邪气,有利于恢复正气邪去正自安运用原则1分清虚实证候虚证宜扶正,虚证宜驱邪2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3注意主次先后,根据邪正盛衰的轻重缓急,决定扶正与驱邪兼用或先后使用应用扶正与驱邪单独使用扶正适用于虚证驱邪适用于实证扶正与驱邪先后使用先驱邪后扶正(先攻后补)正气虽虚,但尚耐攻伐先扶正后驱邪(先补后攻)正气虚甚,不耐攻邪扶正与驱邪兼用扶正兼驱邪正虚较甚为主,邪盛为次的虚实错杂证驱邪兼扶正邪实较盛为主,正虚为次的虚实错杂证调整阴阳概念纠正阴阳之间的偏颇,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应用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阴阳偏盛损其阴或损其阳阴偏盛引起实寒证用寒者热之即以热治寒的法则治疗阳偏盛引起实热证用热者寒之即以寒治热的法则治疗2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适用于阴阳偏衰补其阴或补其阳阴偏衰引起虚热证阳病治阴滋阴以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中求阴阳偏衰引起虚寒证阴病治阳补阳以制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中求阳3 补益兼用阴阳盛衰错杂损益兼用阴阳的概念自然界某些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两个)(同一事物)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同气相求,同类相通,过则相残。
五行相生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生克制化*概念:五行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从而维持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
相乘相侮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与克制。
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与克制,又叫“反克”“反侮”。
相乘与相克的异同:相同点:相乘与相克次序和方向一致。
不同点:相克: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
相乘: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太过。
相乘相侮的联系相乘的同时,发生相侮;相侮的同时,发生相克。
中医学的特征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主导思想:整体观念理论基础: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诊疗特点:辨证论治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集东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第一部脉学专著——晋代王叔和《脉经》详述了24脉法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环境的整体性证病症证(证候)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
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变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医生的检查所获得的结果病(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证病症的关系症状是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证候有相关的症状所构成疾病有不同的证候组成证候将症状和疾病联系起来,体现了症状与疾病的内在联系。
辨证论治的概念及其关系辩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病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取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归宿,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
藏象学说: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的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1脏腑之间的整体联系2五脏与其他组织的整体联系3五脏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五脏应五时,五脏的阴阳属性与自然界五时之气的阴阳消长是通应的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脏腑的分类依据:生理功能脏腑的分类: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脏与六腑的不同: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受盛和传化水谷生理特点: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属性:阴阳藏神:有关无关(胆除外)形态:实体性器官中空性器官主从:主从临床:脏病多虚,五脏宜补腑病多实,六腑宜泻五脏肝位居膈下,腹腔之右胁内心心居胸腔,两肺之间,内有孔窍相通,外有心包护卫脾脾胃与膈下中焦的左上腹肺肺位胸腔,分居左右,上连气道,喉为门户。
肾肾位居腰脊两侧,左右各一。
肾者,腰之府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2肝主藏血1心主血脉2心藏神(心主神明)1脾主运化2脾主统血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行水(通调水道)3肺朝百脉,主治节1肾主藏精2肾主水3肾主纳气生理特性:1肝主升发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1心为阳脏2心火主降1脾气主升2脾喜燥恶湿1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3肺主宣发和肃降肾主蜇藏1肾主蜇藏六腑生理功能:胆1储藏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胃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小肠1主受盛化物2秘别清浊大肠1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膀胱1贮尿排尿三焦1通行元气2运行水液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形态生理表里关系肝主疏泄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作用肝主疏泄的重要条件在于其生理特点:肝为刚脏,其气主升主动1调畅全身气机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与输布3促进脾胃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4调畅情志5疏泄男子精液与女子月经肝藏血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