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水肿病从肺脾肾辨治
水肿病从肺脾肾辨治
刘健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 笔者从肺、脾、肾辨证治疗水肿,获得良效,现择三则案介绍如下.rn1肺水案:陈×,女,14岁.2000年3月10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发热,眼睑水肿3天,伴双下肢水肿1天.该患者3天前发热恶寒,时有咳嗽,晨起眼睑水肿,自服抗感冒药治疗无好转.于昨天出现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尿少,全身乏力,肢节酸痛,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尿检:红细胞3~5个,白细胞8~10个,蛋白质(一).
【总页数】1页(P47)
【作者】刘健
【作者单位】乐清市人民医院,浙江,325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从肺脾肾虚辨治儿童慢性鼻窦炎 [J], 毛玉燕
2.水肿病从肺脾肾论治的再认识 [J], 杨海燕
3.肺脾肾相关辨治硬皮病 [J], 邓铁涛
4.宋立群教授从肺脾肾辨治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浅析 [J], 李灼;贠捷;宋业旭;刘志奇;宋立群
5.从肺脾肾辨治梅核气体会 [J], 刘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肿病从三焦论治探讨
流脏 腑 , 转 布全 身 , 以滋养 肌 肤 , 濡 润脏 腑 , 补 益脑 髓 , 滑 利 关节 , 水 液 运 行 障碍 , 四海 闭 塞 , 外 不 能 泻 于肌 腠 而 为 汗 , 下 不 得 渗 入
典论》 日: “ 三焦者 , 决渎之官 , 水道 出焉 。 ( 1 ) ” 可见三焦既是主司 水分 通 过三 焦带 到排 泄 器 官排 出体外 ,三 焦 参 与水 液 代 谢 的始
水液 流 通 和排 泄 的 器官 , 也 是水 液 分布 和 排泄 之 路 , 水 溪 的运 行 终。也就是说, 各脏腑组织在水液代谢方面功能的正常与否 , 可
必须 循 三 焦 为其 途径 , 道 路 通 畅则 津液 和 调 , 外 能适 应 寒暑 之 变 以通 过 三焦 所 映 出来 。
化, 内能 滋 养脏 腑 及 百骸 。 《 灵枢 ・ 五 癃 津液 别》 也作 了描述 “ 水谷 2 水 肿 病 的病 机关键 在 三 焦
皆人 于 胃 …… 津 液各 走 其 道 , 故 三焦 出气 , 以温 肌 肉 , 充 皮 肤 为 三焦 具 有行 气 通 水 的 作用 , 若 三 焦 阳气 不 行 , 气 道遏 阻 , 水
肺脾 肾气化 功 能障碍立论 , 虽然 正确 , 但 不 能满意地 阐述及概括 全部 水肿病 的发 病机制 。 而三 焦与水液代谢 的 关系最为 密切 , 各种 因素所
致 的水肿 无不与 三 焦有 直接 关联 。结论 : 因此 , 以三 焦立论 , 从 生理、 病理 、 治疗 3 个方 面对水肿病作 一初 步探 讨。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关键词】水肿肺脾肾论治水肿的病因病机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阳不足,无权化水,都能导致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最易遭受外邪侵袭,风邪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主动但不单行,常挟寒热病邪,泛于人体,经皮毛、口鼻侵入,首犯于肺,肺伤则治节无权,肃降失司,司皮毛之功能阻滞,致使气化功能下降,脾失肺助,气不化津而为湿,湿困中轴,肺脾之气不能下通于肾,肾失开合之功,三焦水道壅塞或阻塞,因此水湿内停,风水相击,风激水泛为水肿。
脾为中轴,主升清降浊,运化水湿,治水之脏。
如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或冒雨涉水,久居湿地,必损伤于脾,使脾气亏虚,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或伤于寒湿之气,湿邪久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或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热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肾居下焦,主开合,主五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正如《内经》说:“三阴结,谓之水。
”肺、脾、肾三脏病变势必影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失职,胃和大小肠分化水谷失常,而致水饮失于代谢,泛溢肌肤,发生水肿病症。
其病机是由经络互相影响,内脏制化规律破坏所致。
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实为水肿病机的关键所在。
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认识有关水肿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水胀”等名称,并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则等,作了简要的论述。
自《内经》以后,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补充和发展,《扁鹊心书·水肿篇》从脾胃方面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做了论述。
到了东汉张仲景在《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脾水”等十一类水肿的临床表现,论述了发汗利尿的证治要点,并拟定了越脾汤、越脾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
浅谈从肺脾肾论治功能性水肿
功能性 水肿病 人 往往 不 能 说 出其 确 切 起病 日期 , 我们 从临床 实践 中观察 到功 能性水肿 患者绝 大 多数处 于“ 阳不足 而 阴有 余 ” 的状 态 , 质 柔 弱 虚 胖 , 情 缠 体 病 绵, 以本虚 标实之 里寒 证居 多 。
2 肺、 、 脾 肾三脏病 变 的水肿 症状 由于肺 脏病 变而 引 发 的水 肿 , 临床 表 现起 病 迅 其
屡见 功效 , 总 结如 下 。 现 1 功 能 性 水 肿 与 肺 脾 肾 三 脏 关 系 .
土不 制水 而反克 , 肾虚则 水 无 所 主而 妄行 。 三 者 以 肾 ”
为本 , 以肺 为标 , 以脾 为制 , 为水 肿 病机 的要 害 。 肺 主气 , 主宣 发 和肃降 , 通调水 道 , 主一身之 气 , 肺
诊: 服上 药后尿 量 多 , 浮肿 大减 , 症减 , 余 效不更 方。连
服2 0剂 , 症 悉解 , 用 归脾 丸 , 诸 后 以善 其 后 , 访 至今 随 未复发 , 身体 强健 。
按: 患者是 因术后 失血过 多, 气血虚 弱 , 气不化 水 , 虚肿 乃成 。方 中以党参 、 芪、 黄 白术 益 气健脾 , 脾 运 使
・
18 ’ 60
光明中医2 1 0 1年 8月 第 2 6卷 第 8期
C G C A gs2 1. o 2 . JM M uut 0 1 V l 68
降 , 气不 降失其通 调水 道 之 职 , 肺 而使 水 肿 加重 , 脾 若
虚 不能制水 , 水湿 壅盛 , 必损及 阳, 则导致 肾阳亦 衰 ; 久 反 之肾 阳 虚 衰 , 能 温 养 脾 土 , 肾 俱 虚 亦 使 水 肿 不 脾
[ , ] 赵 晓 琴 , 剑锋 . 草 酸 二 钠 对 急 性 肺 损 伤 大 鼠 肺 巨 噬 细 胞 白 5 6 张 甘 细胞介素 1 及 1 O 8表 达 的 影 响 [ ] 中 华 结 核 和 呼 吸 杂 志 , J.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 腱鞘积液等。
(五)阴水--脾阳虚衰
主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
(三)阳水--水湿滞留
主证: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
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化湿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桂枝10白术20猪苓20茯苓30泽泻10桑白皮10
陈皮10大腹皮15茯苓皮20生姜皮10 苍术10 葶苈子10
(四)阳水--湿热壅盛 主证: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
西医对应疾病参考: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 性肾炎急性发作 等属于风水泛滥证的。
(二)阳水--湿毒浸淫
主证:眼睑头面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
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恶风发热,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 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 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6g 。 西医对应疾病: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 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水痘、 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等。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妊娠期黄疸等 。
茯苓10 白芍10 附子(炮、去皮、破八)10 白术20 甘草5 生姜10 现代医学多用于:肝、肾、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 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浅说从五脏论治特发性水肿
脾双补之论难以苟同。
在笔者来看,之所以少有从心论治特发性水肿的论述,是因为
临床上极少或者根本不存在需从心论治的特发性水肿。主要因为
心所致之水肿多病情较重,或可与现代医学心衰所致之水肿相类
比;另一个原因是,若“心主血脉”之功能失调,常将其归于气血失
调之列,即用调补气血之法,而心脾双补或者养心之法则多用于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失养之怔忡、健忘等情志类疾患。
2.2 从肝的生理说特发性水肿
关于肝与特发性水肿,笔者更愿意从特发性水肿的特点说起。
通过上文对特发性水肿的基本概述,我们可以看到特发性水
肿大概有如下几个特点:(1)本病多发于 20-50 岁的女性;(2)本
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3)本病常与月经周期相关。
基 于 以 上 论 述 ,结 合“ 女 子 以 肝 为 先 天 ”、“ 肝 主 疏 泄 ”、“ 肝 藏
《黄 帝 内 经》云:“饮 入 于 胃,游 溢 精 气,上 输 于 脾,脾 气 散 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如《景岳全书》云:“凡水肿一 疾,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津而化水,脾 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先贤关于肺脾肾 与水液代谢的论述不必赘述,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肺脾肾与水肿 之间的关系的。
1 特发性水肿概述
特发性水肿,又称单纯性水钠潴留症、体位性水肿、周期性特 发性水肿、周期性水肿、体位性水肿等,是一种水盐代谢紊乱的综 合 征,发 病 机 理 目 前 尚 不 完 全 清 楚,是 一 种 原 因 未 明 的 水 肿 性 疾 病。目前习惯用于专指好发于育龄妇女的、具有周期性发作特征 的水钠排泄障碍性疾病。该病多发于 20-50 岁的妇女,临床表现 以晨起颜面、四肢浮肿且伴有紧束、胀满感为主,该病患者通常伴 有月经不调。该病常与体位、情绪、月经、季节及劳累有关。现代 医学认为是内分泌功能失调和直立体位的反应异常所致,相关理 化检查多无明显病因,诊断常需要排除心、肝、肾、甲状腺等器质性 病变。更年期妇女常出现面部及下肢浮肿,亦属于特发性水肿范 畴。现代医学常用利尿剂治疗该病,但效果欠佳,目前尚缺乏特异 性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特发性水肿却有其独到的优势。该 病与传统医学中的“水肿”“气肿”“肤胀”等疾病相仿,中医又称 之为为“气郁水肿”。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细目一:概述一、水肿的概念及源流1.水肿的概念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水肿的源流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该书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在治疗上提出了发汗、利尿治法的适应证:“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云:“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此外,严用和对于水肿的治疗,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使水肿的治法更为完备。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立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二、《丹溪心法》中对阴水、阳水分类的认识;《素问·汤液醪醴论》对水肿治则的认识《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三、水肿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
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
水肿中医辩证论治
水肿中医辩证论治水肿是指由外感、内伤多种原因造成肺脾肾三脏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致使体内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中心原性水肿,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所见之肾原性水肿,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缺乏症、严重贫血等引起的营养不良性水肿,甲状腺机能减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引起的内分泌性水肿,以及特发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早在《内经》时代,中医学对水肿病已有了较为系统与朗确的认识。
《内经》中出现了风水、石水、涌水的名称,对水肿症状已作详细描述,如《灵枢·水胀》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对水肿的病机病位,《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三阴结谓之水”。
《素问·水热穴论》说:“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又说,“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下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
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按表里上下把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5种类型;又由五脏发病的机制与证候,言及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中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充分认识到水肿病之危重难愈,指出:“人中百病,难疗者莫过于水也。
水者,肾之制也。
……又三焦壅,荣卫闭络,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将水肿划分成“十水候”;同时指出了水肿病与肾、脾、胃三脏密切相关,说:“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脏腑,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络闭塞,故水溢于皮肤,而令肿也”,又说,“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令人上气体重,小便黄涩,肿处按之,随手而起是也”。
《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及治水八法》说针灸治疗水肿
《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及治水八法》说针灸治疗水肿果肺失其通调之职,导致水液停留,甚至小便不通,形成水肿。
脾居中焦,为水液运行之枢。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不仅运化水谷精微也能运化水湿。
脾失健运,则水湿潴留,发生水肿。
肾主水,主气化,牝脏也,内寓元阳,为调节人体水液代谢谢的主要脏器。
若肾脏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则聚水为肿。
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亦是气化的主要场所,是维持水液平衡的一个重要器官。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若三焦决渎之道壅滞,则水渗于皮肤而发为水肿。
9.10.所以,归纳水液代谢谢与内脏关系,正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所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 水液代谢谢又与三焦水道的运行有密切关系。
11.12.水肿的治法,自《内经》起就有多种,《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平治于权衡,去宛陈……开鬼门,洁净府”。
记载了发汗、利尿、泻下三法治疗水肿。
后世医家又有不断的充实和发展。
如叶桂说:“通表利小便,…… 是阳病治法;暖水脏,温脾肾,…… 是阴病治法”。
唐容川:“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祛瘀血,则痰水自消”。
张景岳说:“凡治水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治水的原则日臻完善。
13.14.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治水肿的方法分述于下。
15.16.1.宣肺利水:水病初起或病程中感受外邪,浮肿来势凶猛,以头面为著,可延及周身,伴有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
风邪袭表,肺气被外邪所郁闭,不能宣达肃降,故水液流溢肌肤为肿。
治以宣肺利水。
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麻黄汤等。
17.18.2、健脾利水: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伴湿困脾土之症,身体困倦,腹胀纳呆,舌苔白腻,脉沉缓。
因湿困脾土,脾阳不升,阳气不得舒展,则见上述诸症。
水肿病从肺脾肾辨治
水肿病从肺脾肾辨治从肺、脾、肾辨证治疗水肿,获得良效,现择三则案介绍如下。
1肺水案:陈×,女,14岁。
2000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发热,眼睑水肿3天,伴双下肢水肿1天。
该患者3天前发热恶寒,时有咳嗽,晨起眼睑水肿,自服抗感冒药治疗无好转。
于昨天出现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尿少,全身乏力,肢节酸痛,咽喉红肿疼痛。
舌质红,脉浮滑数。
尿检:红细胞3~5个,白细胞8~10个,蛋白质(-)。
中医诊为水肿,风水泛滥,治以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处方:麻黄7.5克,石膏10克,白术15克,浮萍15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板蓝根15克,连翘15克,白茅根15克,车前子(包煎)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10克。
5剂。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医嘱:忌食辛辣鱼虾等腥味食物。
2000年3月5日复诊。
自诉尿量增多,浮肿基本消失。
尿检:红细胞0~2个,白细胞2~3个,在上方基础上加入黄芪15克,继服10余剂。
患者痊愈,多次随访从未复发。
按:此证常选用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生姜宣肺解表以行水;白术健脾制水;石膏清肺胃之郁热;大枣、甘草补益肺脾、调和营卫。
加用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桂枝祛风解表,葶苈子、茯苓、泽泻、浮萍、白茅根、车前子等利水消肿。
如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2脾水案:于×,男,29岁。
1999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半年前因劳累后渴饮凉水,坐卧湿地后,周身出现浮肿,按之没指,曾经治疗病情仍有反复,伴胸闷,纳呆,脘腹胀满,小便短少,大便干燥,苔黄腻,脉沉数。
尿检:红细胞10~15克,白细胞20~30个,蛋白质(-)。
中医诊断为水肿,湿热壅盛。
治以益气健脾,分利湿热。
处方:党参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商陆10克,赤小豆15克,木通15克,羌活15克,秦艽15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大腹皮15克,连翘15克,茜草15克,生姜皮3克,大枣3枚,甘草15克。
7剂。
从肺脾肾治水肿
从肺脾肾治水肿从肺脾肾治水肿寇子祥崔俊波天津中医药大学武清中医院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一种病证,其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水肿之因颇多,或因外感,或因内伤,或内外合邪,涉及脏腑亦多。
历代治疗水肿多从肺、脾、肾三脏来论述,又有分为阳水、阴水之说,足以提纲挈领。
当今有学者认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皆可导致水肿,乃结合现代医学之观点,可作借鉴。
导师陈宝贵教授治疗水肿,多从肺、脾、肾三脏出发,胸膈以上水肿者治其肺,脘腹水肿者治其脾,腰膝以下肿者治其肾。
治肺者以发汗利水为主,治脾者以健脾利水为主,治肾者以温肾利水为主。
此虽言治肺、治脾、治肾之别,然有多脏合病,又兼有气虚、阴虚、血瘀等者,故临证中仍需多法合用,或兼益气,或兼养阴,或兼化瘀等。
又,水为阴邪,温阳利水之法在所必用,如兼热证、实证或虚实互兼者,则需佐以清热、泻实或补泻兼施之药也。
此外,对于肺癌、肝癌、肝硬化、慢性肾衰之患者出现水肿者,需中西合治,多能延缓病情,减轻痛苦。
案1 胸痹水肿案刘某,男,65岁,2011年10月16日诊。
主因“间断胸闷憋气5年余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0余天”来诊。
现症:胸闷憋气,双下肢水肿,大便溏,舌胖暗,苔白稍腻,脉弦滑。
查体:双下肢指凹性水肿。
自服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效不显。
查心电图示:ST-T改变,左束支阻滞。
西医诊断:心功能不全。
中医诊断:水肿。
证属: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以:温肾健脾,利水消肿。
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甘草10克,葛根15克,瓜蒌15克,半夏10克,泽泻20克,陈皮10克。
7剂,水煎300毫升,分早晚二次温服,日1剂。
二诊(10月23日):药后胸闷憋气明显好转,双下肢水肿较前明显减轻。
大便已成形,稍感不畅。
苔腻减,脉滑去。
上方加桃仁10克,续服7剂。
三诊(11月1日):诸症基本消失,双下肢无明显水肿,舌转暗红,苔变薄白,续服7剂。
随访半年未复发。
肾炎谈水肿证治辨六经
肾炎谈水肿证治辨六经水肿病理分阴阳临床证治辨六经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部或全身浮肿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水肿既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疾病,同时又是多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状。
例如,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
至于肝性水肿,是以腹水为主证,属于臌胀的范畴,与水肿有别。
一、祖国医学对水肿的认识水肿一病,《内经》称之为水,阐述较多。
在病因方面,提出劳汗当风,邪客玄府,饮食失调,气机不畅。
病机方面,认为与肺、脾、肾、三焦的功能失调有关,并明确其中以肾为本。
谓之“平治于权衡,去菀陈痤……开鬼门,洁净府”;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至今仍是指导治疗水肿的大法。
仲景在《金匮要略》设水气专篇,对其病机的认识上承《内经》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之辨,实为水肿辨证论治嚆失。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简洁精练,效用确切,乃千古名方。
饮由水停,与水气同源,仲景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水饮治疗不易之大法。
后世医家据此每用《金匮》治疗痰饮诸方:如苓桂术甘汤、己椒苈黄汤、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以治疗水气,其效显彰。
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论》中始有水肿之称。
并强调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水泛成肿。
与《内经》“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相辅相成。
水肿病机在于肺脾肾之气化失调,于此初奠基础。
有关肾脏在发病中的地位,自宋之严用和的“真阳衰少”之后,李中梓,张景岳等都十分强调水肿与肾阳不足的关系。
如李中梓《医宗必读·水肿胀满》“水肿制于脾,实统于肾。
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
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自制阴寒,又不能温阳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症多属火衰”。
与景岳所论: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所论相同。
张景岳认为水肿未有不干于脾、肺、肾三脏者,其意以脾主运化精微,肺主气行治节,肾主五液而行水。
从肺肾论治水肿的临床经验
摘 要 :水 肿 的发 病 因素 多与 风邪 、水饮 、疮 毒 、瘀 血 有 关 。基 本 病机 为肺 失 通调 ,脾 失 转输 , 肾失 开 阖 ,三 焦 气化 不 利 ,各病机 之 间 又相 互转化 。 导师认 为肺 肾与水 肿的发 生 息 息相 关 ,故 本 文试 从 对水 肿病 因病机 的认 识及 临床 用 药的特 点 并结 合 临床 案 例 ,来从 肺 肾论证 水肿 的 临床 经验 ,从 而发现 其优 势 ,为 临床提 供诊 疗 思路 。 关键 词 :水肿 ;肺 肾 ;临床 经验
doi:10.3969 ̄.issn.1672—2779.2018.06.031
文 章编 号 :1672.2779(2018).06 0076 03
Discussion on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eating Edem a from Lung and Kidney
HE Fei ,ZHANG Jianwei
病 邪气等 是有 区别 的。下 一步 的研究 ,笔者将 更 深一 步研 究 《 寒论》 及 《金匮要 》,对致病 的邪 气和正 气变化规律更 细化 的]朱 震 亨.中华 医 典 ·丹 溪心 法【cD】.长 沙:湖南 电子音 像 出版社 ,2002. [2】吴 勉华 ,王新 月 .中医 内科 学【M].北 京:中国 中医药 出版社 ,2012:188. [3】黄 帝 内 经 ·素 问 [M].任 廷 革 ,点 校 .北 京 :人 民 军 医 出 版 社 ,2005:219,
213.
[10]张 仲景 .重订 伤 寒杂 病论 [M].吴雄 志 ,撰 次 .沈 阳 :辽 宁科 学 技术 出版社 ,
2016.
(本 文编 辑 :杨 杰 本 文校 对 :李 静 收稿 日期 :2017.02。02)
水肿:脾肾气虚,外邪侵袭,调之:阴则驱邪,阳则补气
水肿:脾肾气虚,外邪侵袭,调之:阴则驱邪,阳则补气中医认为水肿是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什么是水肿?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经,使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风遏水阻,不能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是为“风水”。
湿热内侵肌肤患有疮疡疖痈、丹痧疹毒,由风毒则内归于肺,由湿毒则内归于脾。
风湿热毒外袭肌表,内归肺脾,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引起水肿。
肺脾气虚肺脾不足,亦是发生水肿的重要因素。
盖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且水由气化,气行则水行;脾为土脏居中焦,有运化水湿之能,为水之堤防,脾健则水湿自能运化。
小儿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
若素体不足,肺虚通调失职,气不化水,脾虚运化失权,土不制水,以致水不归经而横溢肌肤,产生水肿。
脾肾阳虚肾为水脏,与膀胱互为表里,为水之下源,主温煦和蒸化水液。
若小儿素体不足,肾常虚,或水湿内侵,影响脾阳运化,脾虚及肾,命门火衰,无以温化水湿从膀胱而去,所谓关门不利则聚水发生水肿,是为阴水。
阳水阴水二者如何辨别阳水以风邪、疮毒、水湿之邪为主,发病急、病程短,肿势多由眼睑面部开始,自上而下或及全身,肿势皮肤绷紧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可见有表证热证,病属表证属实证。
阴水以饮食劳倦及禀赋不足,久病不愈致脾肾亏损为主,发病缓病程长,或由阳水转化,肿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侵及全身,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伴见脾肾不足证,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
阳水不愈可转为阴水,阴水复感外邪可呈现阳水的证候,成为本虚标实之证。
阳水的临床表现及调理方向风水相搏证:水肿大都先从眼睑开始,继而四肢,甚则全身浮肿,来势迅速,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或有尿血,伴发热恶风,咳嗽,咽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水肿病从肺脾肾的论治
水肿病从肺脾肾的论治摘要:通过从肺脾肾与水肿关系的论述,以及水肿的中药治疗,具体的了解了水肿的相关内容,更好领会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优势。
关键词:水肿肺脾肾治疗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藏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阳不足,无权化水,都能导致水肿。
本病早在《内经》有记载称为“水”。
根据其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灵枢》中对其症状做了详细的描述,“水始起也,自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就其发病率而言,在内科病证中较为常见。
1.水肿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水肿与五脏的关系都极为密切,如肺气通调水道,脾气转输津液,肾气化气蒸水,心气运行气血,肝气疏泄条达,以及三焦的决渎职能等,都关乎着水液的运化和转输排泄。
水肿的发病机理是由于水精输布失调引起的,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也是三焦水道失畅的表现,涉及脏腑也多,但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正如张景岳所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津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景岳全书》)。
三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为水肿病机的要害。
肺主气,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
肺主一身之气,对全身的气机有调节作用,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排泄起疏导调节作用。
所以有“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脾主运化,运化水液。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肾主行水,肾阳的气化作用对全身气化功能的发挥和水液代谢有重要作用。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亦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中医关于“水肿”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水肿”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滞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症的疾病,严重的还可能伴有胸水、腹水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水肿”的古医书摘抄1.《黄帝内经》称本病为“水”,有肾风、风水、石水、涌水等病名。
病因有劳汗当风、邪客玄府和饮食失调等,病机与肺、脾、肾、三焦等有关。
《素问·水热穴论》谓:“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称本病为“水气病,按病因病机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按五脏分为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
载有越婵汤、越婵加术汤、的已民汤、防己茯参汤等方,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候》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
店·孙思邈《备千金要方·水肿》首次提出水肿需忌盐的观点。
4.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曰:“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腑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多闭。
”首次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类,治法强调“先脾土”,“后温肾水”,载有实脾散治疗水肿,沿用至今。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肿胀》谓:“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攻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
”尤重从脾肾论治水肿。
李中梓《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云:“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李梴《医学人门·水肿》强调阳水多因外感所致,阴水多内伤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关键词】水肿肺脾肾论治水肿的病因病机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阳不足,无权化水,都能导致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最易遭受外邪侵袭,风邪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主动但不单行,常挟寒热病邪,泛于人体,经皮毛、口鼻侵入,首犯于肺,肺伤则治节无权,肃降失司,司皮毛之功能阻滞,致使气化功能下降,脾失肺助,气不化津而为湿,湿困中轴,肺脾之气不能下通于肾,肾失开合之功,三焦水道壅塞或阻塞,因此水湿内停,风水相击,风激水泛为水肿。
脾为中轴,主升清降浊,运化水湿,治水之脏。
如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或冒雨涉水,久居湿地,必损伤于脾,使脾气亏虚,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或伤于寒湿之气,湿邪久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或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热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肾居下焦,主开合,主五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正如《内经》说:“三阴结,谓之水。
”肺、脾、肾三脏病变势必影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失职,胃和大小肠分化水谷失常,而致水饮失于代谢,泛溢肌肤,发生水肿病症。
其病机是由经络互相影响,内脏制化规律破坏所致。
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实为水肿病机的关键所在。
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认识
有关水肿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水胀”等名称,并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则等,作了简要的论述。
自《内经》以后,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补充和发展,《扁鹊心书·水肿篇》从脾胃方面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做了论述。
到了东汉张仲景在《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脾水”等十一类水肿的临床表现,论述了发汗利尿的证治要点,并拟定了越脾汤、越脾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中有“十水候”、“二十四水候”之称,并在此基础上对水肿病机和临床表现作了扼要的概括,并提出了水肿于胃气有关。
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期间最著名有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
刘河间认为水中的病因病机是:“热胜内而阳气郁滞故也”。
张从正治水肿遵《内经》之旨,崇河间之法而有发展,认为水肿之病与脾肾二脏关系最为相关,若脾虚不能制水,或“肾关不利”均可为之。
李东垣根据脾胃学说理论,将水肿分为寒热二型,寒者多虚,热者多实,并认为前者多见。
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指出水肿之病因:水肿之因,盖脾虚不能制水。
肾为胃关,关门不利则水渍妄行,渗透经络。
明·张景岳发展了《内经》治疗水肿的大法,强调补益脾肾的重要性,利水补益为治水肿的“正法”,水肿症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以温脾补肾,此正法也……
近年来,根据《血证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理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取得了一定疗效。
水肿病的治疗
古代治疗水肿的方法与方剂较多,仔细推究一般都遵循《内经》治水肿的三大治则“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宣发五阳”。
后世医家在运用以上治水肿原则的基础上,又有不断充实和发展,如
朱丹溪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
叶桂说:“通表利小便,乃宣经气,利腑气,是阳病治法;暖水脏,温脾肾,补后方以驱水,是阴病治法。
”唐容川认为“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袪瘀血则痰水自消”。
张景岳说:“凡治水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
”先贤还有正确处理“利”与“补”之间关系的经验等。
在继前人经验基础上,今人结合现代理论又提出了各自自己的不同见解。
李氏[1]在治疗肾阳虚水肿时采用了寅时给药的方法,取得较满意疗效,他认为寅时为少阴病欲解时,肾阳虚水肿病人均符合少阴病脉证,在少阴病欲解经旺之时,给以补肾温阳药,借助机体阳气升发渐旺之势以助药力,而达较好效果。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2]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宣肺利水,健脾利水,温肾利水,行气利水,活血利水,清解利水,养阴利水,食疗,攻泄逐水九法治疗水肿。
李氏[3]报道中药治疗顽固性水肿28例,对顽固性水肿治疗在以西药支持基础上,运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加强肝、肾、脾胃的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水肿多见于现代医学中肾性疾病,心衰及内分泌失调类疾病,在水肿的急性期,采用西药中一些利尿剂对消肿有较好的效果,然而治疗水肿的本源却显示了中医的特色,现将笔者治疗水肿的体会分述如下:⑴散风清热宣肺利水,即提壶揭盖,开鬼门,其理在于经过宣肺发汗疏浚水之上源,使肌腠开发,水道通调,此法多用于急性肾炎初期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水肿浮肿多先始于头面继而下延,来势较猛,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或有湿热,肢体痠痛,脉浮,苔薄白,方用五皮饮合越婢加术汤加减。
⑵健脾化湿除壅滞:《内经》提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溢皮肤,流遍四肢所以肿。
故治疗上需渗利水剂与健脾之方同用,本法多用于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症,证见高度浮肿,面色恍白,气怯无力,身重畏寒,便溏尿少,舌质淡,苔薄或薄白,脉沉细,方用实脾饮加减。
⑶培补命门,益气通阳,升通三焦气化。
水肿迁延日久,正气日虚,肾阳衰微,病情较重,临床可见高度浮肿,甚有胸水、腹水,四肢凉而不温,面色黄,纳呆,泛恶,便溏,完谷不化,尿少,苔薄白,质淡,脉沉细而缓,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参考文献】
1 李瑛.肾阳虚水肿寅时给药与常规给药疗效分析.河南中医,1991,11(1):31.
2 房定亚,时振声,聂莉亚.治肾炎水肿九法.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1(9):21.
3 李景先.中药治疗顽固性水肿28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5(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