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2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人口自然增长1.历程: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曲线呈“J”形,且有快有慢。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 出生人口×100% 死亡率= 死亡人口×100%总人口总人口注意:①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的共同影响。
例如,我国目前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但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大。
②人口地区差异:目前世界人口接近70亿,人口最多的是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欧洲。
世界上超过一亿的国家有11个,由多到少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墨西哥。
其中亚洲亚洲国家有6个。
③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最多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
自然增长率越大,增长速度越快。
只要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总数就在增加3.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生物学规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等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自然灾害上层建筑文化教育水平、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等根本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人口增长模式-------划分依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 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2 从数值上区分人口增长的模式目前高低界值大约是:出生率的界值是2%,死亡率的界值%,自然增长率的界值%。
(1)“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传统型”(2)“高低高”模式----“过渡型”(3)“低低低”模式-----“现代型”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低低低”型增长缓慢,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已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高低高型,但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已经是三低型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高低高”型向“低低低”型过渡增长率较低,增加人口多;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人口基数大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知识点总结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其特点是极不平衡。
世界上大约90%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各大洲的分布状况也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从各国看,目前中国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的开发都会影响人口分布。
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经济、社会、历史和科技都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社会、历史方面,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分布因对土地的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科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其属性包括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
时间属性是指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空间属性是指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跨越国界;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线。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历史、科技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
2.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2)环境条件的适宜程度和承载能力。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5)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总特征: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2.具体表现(1)全球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20°N~60°N地带最为集中。
(2)距离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海拔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4)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5)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6)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①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较为密集。
②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2.人文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等。
(2)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3)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1.人口分布通常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但人口密度并不能准确反映人口的分布特点,往往还要看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2.人口稀疏区的分布人口稀疏区多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度干旱区、极度寒冷区(两极地区)、气候湿热区(热带雨林区)、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等。
3.热带地区的高原、山地多为人口密集区热带高原、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降水适中,排水条件好,蚊虫等害虫较少,适宜人口居住。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要点+思维导图)单元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共35张PPT)
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 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6.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地理因素:
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7.我国人口分布 (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规律: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 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 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 之间连接的直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北美洲 始终以人口迁入为主
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4.我国人口迁移:
阶段 古代
迁移方向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 较好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20世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 纪80年代中期 、西北等地
原因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 缚;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 战争和自然灾害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 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 边疆
学习目标:
①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③结合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④利用人口迁移图分析世界和人口迁移特点。 ⑤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掌握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⑥结合案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
至今
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 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 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5.人口迁移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中,人口与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理解了这个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更好地理解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下面就一些常见的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人口的增长与开发活动对环境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等现象都会使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
2.环境变化对人类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比如气候变化、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都可能会造成人口遭受种种危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对待和研究。
3.人口数量的变化以及分布的改变,也对资源的利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人口过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人口过少则会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人类的生存与资源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人口的生存,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但要注意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要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避免造成资源的不可逆性损失。
2.人类发展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环保措施,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得产生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3.发展经济必须要考虑到人口因素,比如劳动力、顾客需求等,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需同意平衡人口需求与环境保护的目标。
三、环境破坏与保护1.工业污染是导致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蔓延于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酸雨等问题都是工业活动产生的直接结果。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社会总成本、提升社会整体效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因此,它不仅是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必要途径,而且也是一个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话题。
3.环境保护措施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支撑,在众多的环保措施当中,大型工厂的改进工艺技术、实现二次回收、绿化城市、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四、人口分布与迁移1.人口的分布与其开发活动息息相关,当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时,就会有人流趋向该地区,从而形成人口的聚集;相反地,若该地区几乎无资源,则人口就会离开该地区,这种现象称为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第二册课本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1990年起地球人口超过了60亿(7月11日——世界人口日);世界人口增长曲线——“J”型曲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类型:“高-高-低”(原始型和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过渡型人偶增长模式)“低-低-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往往取决于“死亡率”的变化。
分布:发达国家大部分属于现代性人口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为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
1.2 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爆炸:近100年来世界人口猛增,呈现指数增长的模式;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按等比数列增加,生活资料按等差数列增加。
环境的限制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矿产、水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的有限性。
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有效和持续利用资源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人口容量的特点:临界性(与人口合理容量进行对比的);相对性和警戒性。
1.3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变更居住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的特点:空间位移(跨越行政边界);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人口由农村迁到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交通和通信;政治因素: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外国文化与人口:婚姻(初婚年龄和婚姻的稳定程度)、宗教(一般不反对口人增殖);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四海为家”。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1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例题分析: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A.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B. 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C. 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D. 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
选择B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2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例题分析:判断对错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
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趋势:增长。
2、决定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时间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4、地区差异:人口数量,亚洲最多,非洲次之;人口增长,非洲第一,拉丁美洲次之。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2、转化增长模式若发生改变,一定是死亡率先下降。
3、空间分布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4、我国的人口增长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一、定义: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二、分类:二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1、含义:与环境承载力内涵一致2、特点:3、影响因素:资源(最主要)、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1、含义: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谋其原因: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3、实现途径: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世界各国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阅读笔记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阅读笔记本文将为你总结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的阅读笔记,包括重点概念、关键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1.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与资源: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资源的利用和供需关系产生影响,如农业、工业、能源等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人口与环境: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带来环境负荷,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2.人口变动与人口结构-人口变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包括自然增长和外部迁移等因素。
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人口结构: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特征进行的分类。
了解人口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意义。
3.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家庭养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人口流动问题:了解人口流动的原因和类型,如农民工、城市化等。
-城市化问题:了解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和资源利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对人口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发展条件: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社会条件:文化、教育和卫生等社会条件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5.人口与发展战略-人口控制:了解国家对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和调控措施。
-发展战略:了解国家在人口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
以上就是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的阅读笔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解读
自然环境资源
所能容纳的最 合理人口数量
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 粮食需求量加大 城市膨胀 建设用地增加 开垦新耕地
农人药均耕、地化减肥少用量增加 土壤污染加剧
工矿规模扩大 土壤荒漠化
耕地总面积减少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粮食产量下降
图1-6 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
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
土地资源: 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人类的不合 理利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工业建筑 用地等)使得农业用地显著减少
矿产资源: 某些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有的甚至趋 于枯竭
水 资 源: 污染浪费严重
森林资源: 垦殖毁林---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土地沙化,大气污染,气候反常。
一、 人口 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
1.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有何特点? “J”型曲线
2. 从历史角度看,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差异?
3. 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如何?
→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1、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环境
物 质 能 量
人 类
废 弃 物
环境
地球的面积、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生存离 不开他们。所以地球养活的人口也是有限的。
三 、环境承载力
1、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 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环境: 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气候、植被等)及其组合方式
: 承载力
拓展练习:
1、下图中黑线代表人口死亡率,红线代表了人口出生率,则中 间阴影部分代表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是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所得到的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分为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原始社会的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型的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社会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问题包括老龄化问题和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老龄化问题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负担加重,解决措施包括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和健全社保。
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会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解决措施包括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和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矿产资源、森林和淡水。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和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人口容量有三个特点,即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人口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应该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对特定地区的人口数量有影响,但对全球总人口没有影响。
人口迁移的判断需要满足三个要素,即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和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包括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以及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等。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都有影响,包括利和弊。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其中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政治、社会和人口迁移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方面,国家政策、战争和政治中心的变更都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知识框架
相对性
临界性
特性
第一单兀 人口与环境
人口 环境 合理承载 容量力
自然高增长
高
低
观念的
转变
J—
口长一
人增
地一域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
世界
高
发一I
展y
低 现代型
分布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
世界平均—长过快
发达国家;少 _人口老_ 数发展中国家—龄化
中
中国j计划生育政策
发展中国家一发达国家 欠发达地区一发达地区
污染治理、改善交通、建设廉租房、积极发展经济、建设新区:
和卫星城(可具体展开)
空间差异
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响
不
合
理
措施
城—
-沿铁路、公路、河运 起点和终点
-工农业经济发达区-
'-矿业城市
「中低纬沿海
-平原及河谷
—河口、河流交汇
气候q
地形■一自 _
河流-
交通 -
经济发展水平-.社^_
资源-经济
区位
因素
政治、军事、宗教、旅游
+其农
工 业―
社会经
济发展
乡村基础设施改善问题 速度
城市环境恶化|■逆城市化 慢 拉美地区«父通改善虚假城市化 亚洲地区滞后城市化 快
水平
高
低
起步
早发达
晚发展中
土壤
地形
河流
气候
+
+
透水面
平坦
减少
热岛
积减少
流量变率大效应
文化
景观
就业方式
地理必修二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归纳1、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发生在二战以后阶段;原因是(1)科技进步,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2)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高增长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这是由死亡率下降引起的。
人口增长减缓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这是由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原因是(1)国家人口政策;(2)社会、家庭生育观念转变;(3)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完善;低增长阶段,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高低高)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尤其是非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2)少年儿童比重大;(3)资源、环境压力大;(4)就业压力大,经济生活水平难以提高;(5)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6)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
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发达国家的人口模式是现代型(低低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尤其是欧洲国家,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2)人口增长缓慢;(3)劳动力不足;(4)影响经济增长;(5)社会养老负担重。
解决措施(1)鼓励生育,推迟退休;(2)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3)建立养老机构;(4)完善养老体系。
※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有关。
自然增长率为正则数量增加,等于零时人口数量达到极值。
5、人口迁移特点及流向的变化:二战前:(1)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2)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即:亚、非、欧为迁出区;北美、拉美、大洋洲为迁入区。
二战后:(1)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永久性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3)迁移形式多样化。
故二战前后迁移方向发生变化的是欧洲、拉美。
7、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等(2)社会经济原因: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劳动力、就业、生活条件等)②两地间距离;③国家政策;④其他,如交通、婚姻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的因素↓区域资源环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举措知识点总结: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本质是人口数量。
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因素(1)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
一般来说,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數量就如木桶能够容纳多少水一样,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决定的。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与区域资源环境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作用:①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②可能发现新的资源。
③促使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区域间贸易往来。
如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匮乏,但其工业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进口原料,加工产品再进行销售,以至于它的GDP位列世界第三位。
(3)人均消费水平。
(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注:人口合理容量本质也是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与区域资源环境环境承载力关系。
2.意义(1)影响人口战略。
(2)影响人口政策。
(3)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就整个世界来说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2)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1 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人口增长快。
时间上:J型曲线,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增长快
●2、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5、、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6、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1)模式不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B、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
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C、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b、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c、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D、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
1.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3、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4、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5、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它是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类型:(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A、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B、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改变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出地:利: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
②增加收入,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③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当地自然环境。
不利: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
迁入地:利: ①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②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不利:增加人口,加剧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压力加大)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2、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3、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
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