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10、自然增长率=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12、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7、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有关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相关。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1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丰富(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 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 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其中: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全球: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 基本现代型9. 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地幔则是位于地壳之下的岩石层,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具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地理坐标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球上特定位置的方法,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3. 地球的地形和地貌地球的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地貌是地表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海洋地貌等。

4.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通过等经纬线和符号图示可以表示出各种地理要素和地貌特征。

地图的使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分布规律等。

二、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的形成和特征太阳系是由一个恒星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大行星以及众多的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构成。

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2. 地球的形成和结构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早期,由于地球内部的不断分化和地壳的运动,使得地球具有了三层结构,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地球的外部层,由气体组成。

它不仅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还能够保持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的变化。

4. 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下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和流动等。

水圈的存在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三、人口与资源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和。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问题。

2. 资源与资源的利用资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等。

资源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四、经济地理1. 经济活动与地域联系经济活动是人类为生产和生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2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

1. 人口增长模式。

-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差。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农业社会和工业革命初期多为此种模式,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但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相对滞后。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多为此种模式,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等。

2. 人口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

- 经济因素: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等。

例如,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往往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

- 社会因素:政策(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迁移)、战争、宗教等。

- 人口迁移的影响。

- 对迁出地:有利方面,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等;不利方面,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等。

- 对迁入地:有利方面,提供劳动力,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等;不利方面,可能带来环境压力、社会治安等问题。

3. 人口容量。

-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地区或国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其大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

-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它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二、城市。

1. 城市空间结构。

- 城市功能分区。

-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进行商业活动,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昼夜差别大。

-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推荐15篇)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推荐15篇)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推荐15篇)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1)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

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

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

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2)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4)东北三省黑吉辽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港澳特别行政区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2)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

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1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昼夜更替、季节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比例尺、地图投影- 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图例、注记3. 地图的分类与应用- 政区地图、地形地图、气候地图、资源地图等- 地图在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的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大气压力与风- 气候类型、气候带的分布-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河流的特征、流域的管理- 海洋的特征、海洋资源及其保护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地质时代、地层的划分- 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4. 生物地理- 生物群落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保护-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问题- 城市化的过程、城市体系与城市规划- 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及其影响2. 经济地理- 农业的类型与分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布局与工业区- 交通运输的网络、交通方式的选择与规划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的形成与特点- 语言、宗教、民俗的地理分布- 文化交流与文化保护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 遥感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功能- 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GIS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 GPS在导航、测绘等领域的应用五、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与国家层面的策略2. 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 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国内政策3. 地理教育与公众参与- 地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方法以上是必修二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1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上升趋势;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2、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4、人口增长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慢,自然增长率水平低,人口增长稳定甚至出现负增长。

(俄罗斯、德国、日本)欠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增长率水平高。

(中国、巴基斯坦、几日利亚)5、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中国: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到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7、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①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②具备条件:Ⅰ改变常住居住地;Ⅱ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的时间;Ⅲ跨越一定的行政条件。

③影响因素:⑴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⑵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主导因素)⑶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8、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⑴二战前:①原因:殖民主义扩张、资本主义发展、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辟;②特点:⒈从旧大陆到新大陆;⒉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⑵二战后:①原因: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特点:⒈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⒉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

9、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⑴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①原因:⒈计划经济体制;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②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③方向:⒈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⒉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广人稀的地区。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通用20篇)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通用20篇)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通用20篇)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2、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3、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4、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5、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6、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7、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地势西高东低。

8、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16、辽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尼泊尔、锡金、印度、不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1. 自然地理
- 地球及其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固体地壳、流动的岩石软流圈和外层空气组成的大型星球。

-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环境,它们相互作用并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 自然地理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

- 气候和天气: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而天气则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气候状况。

2. 人文地理
- 人口与城市: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城市化等。

- 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影响。

- 经济地理:反映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

3. 地理信息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用于获取、存储、处理和展示地理信息的系统。

- 遥感技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 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准确确定地球上任意点的位置。

4. 地理学的其他知识点
- 地图读图技巧:通过图例、坐标等方式解读地图上的信息。

- 地理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调查、统计分析等。

以上是高中必修二地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会考复习资料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呈“J”型;衡量人口增长快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衡量人口增长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经济越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慢妇女就业状况越好,出生率越低一般的宗教,都不反对人口增值3、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5、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6、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生存层面。

2、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容纳的合理人数,数值小于人口容量,发展层面。

3、环境承载力: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和经济规模。

木桶效应中,木桶的各个木板,一般开说,人口容量的数值是木桶的短板、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1.4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文化背景与人口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初婚年龄:早婚早育,人口增长快婚姻关系稳定程度:离婚率高,出生率低2、宗教:不反对人口增殖二、中国文化与人口1、生育观: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2、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3、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二章城市与环境2.1 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从事第一产业活动一、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包括地理位置和与周围事物关系两层含义2、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①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包含最全的信息。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二章: 内外力与地貌
1. 地球的内外力是地貌形成的原因之一。

2. 内力包括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外力包括风、水、冰等。

3. 地貌是地球外部形状的总和。

第三章: 陆地生态系统
1. 陆地生态系统包含的要素有植被、动物、土壤等。

2. 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会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第四章: 气候与气象
1.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现象。

2.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章: 水资源与利用
1.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六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模式。

2.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的一些概述,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 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球形状与地球运动
-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方法
-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 地球倾斜与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的关系
第二章:地理坐标与地球时区
- 地理坐标与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 世界标准时间及地球时区的划分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
- 地球的构造与内部圈层分布
- 陆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理论
第四章:地球的外部
- 大气圈的组成与性质
- 气候与气象的关系
- 地表水循环与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人口与城市
-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 人口变动与人口问题
- 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第六章:农业和工业
-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特点- 工业的种类与分布
- 工业化进程与环境保护
第七章:交通与通信
- 陆上、水上、空中运输方式- 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 通信技术与信息时代
第八章:地球与地图
- 地球与地图的关系
- 地图的种类与使用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和分类- 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 地图上的方向表示- 高程和等高线3. 地图的解读与应用- 地图符号的识别- 地图上的距离和面积计算- 地图的综合分析与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层的结构与成分-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洋流的形成与影响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系统- 土壤侵蚀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城市问题及其对策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3. 环境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环境问题的地理分析- 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知识- 空间数据分析与地图制作2. 地理信息的应用- 灾害监测与评估- 城市规划与管理- 环境监测与保护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实验与实地考察- 地理实验的设计原则- 实地考察的方法与技巧- 数据收集与分析2. 地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地理知识的跨学科拓展-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设置,例如设置合适的字体和字号、调整段落间距、添加目录和页码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一、人口的变化1.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从1830年约10亿到20世纪60年代不足30亿,到21世纪初的60多亿,再到2020年的75亿,总体呈增长趋势。

2.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自然环境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

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为:城市化的推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迁徙。

3.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因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聚集而形成和分散形态的城市。

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城市化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热岛效应等)。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农业地域分异的结果。

由于地球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不同,如季风水田农业具有分散性、商品率低等特点;大牧场放牧业具有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点;乳畜业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等。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的效应,同一地域的工业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这也使得工业地域的形成成为必然。

2.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采取了分散生产的策略,形成了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治理等措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1)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本章主要内容归纳: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记忆]5、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有不同规模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之间的组合 (等级体系) 城市化的概念 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个体) (城市群体) 城市化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6、中心地理论(结合图2.16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规划图) (1) 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2) 每一个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低的城市服务范围 (3)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城市数目增加城市化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1)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1)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会判断P38活动三种模式的有缺点(从热岛效应和用地效率两方面分析)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记忆]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层厚度等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能认识P45图3.9,包括小麦牧羊带位置)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地广人稀,地价地(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给一幅农业地域图,要能识别其属于何种农业地域类型,关键看从事何种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