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

黔西南州普安县雪浦乡雪浦村、高山菁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贰零壹壹年拾月玖日

目录

一、基本灾情 (1)

二、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1)

三、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 (4)

四、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 (6)

五、发展趋势及危害性 (6)

六、进一步开展防灾减灾建议 (7)

前言

2011年10月初,黔西南州普安县雪浦乡雪浦村场坝组、高山菁村高箐二组村民房屋大规模开裂且有不均匀沉降;2011年10月8日,根据普安县国土局电话请求,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环境调查科朱要强工程师、李阳春助理工程师在普安县国土局、雪浦乡相关负责人的协同下对该处险情进行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

一、基本灾情

2011年10月2日,普安县雪浦村场坝组72户324人,受影响的30户137人,严重的10户(49人),高箐村高箐二组84户346人,发生隐患的7户(31人),均出现集体性房屋开裂及地坪开裂现象。直接影响的房屋财产400余万元;岩溶塌陷规模等级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等级为大型。

二、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普安县雪浦乡位于普安县南部,距县城49公里,东临青山镇,南与楼下镇接壤,西与盘县新民乡隔河相望,西北与罗汉乡相邻,北与新店乡毗邻,全乡国土面积为128.7平方公里, 辖6个村、103个村民组,共6194户农户,总人口26858人。全乡有耕地73496.4亩,其中地64522.8亩、水田8973.6亩、园地546.6亩、林地25941.3亩、牧草地36855.6亩、其他农用地9831.2亩、建设用地3216.4亩、未利用地36682.4亩。雪浦村场坝组地理坐标:104°56′29.2″,25°31′18.8″;高山菁村高箐二组地理坐标:104°56′21″,25°

28′07″。其交通位置状况见图1。

图1 交通位置图

普安县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1540米,年均气温14℃,年降水量1400毫米至1500毫米之间。自6月中旬以来,普安县降雨持续偏少,气温偏高。目前,全县无有效降雨已持续60余天,7月份全县平均降雨量只有35.2mm, 为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248.3mm 的14.2%,偏少85、8%;8月份全县平均降雨量只有108.6mm, 为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214.8mm 的50.6%,偏少49.4%,大部分乡镇偏少达7-8成。

调查区域地貌类型属残丘坡地地貌,斜坡整体坡度约12°~20°,呈台阶状,高差约50m,斜坡长度约150m;场坝组场地内出露基岩为三叠系中统关岭组薄层细晶白云岩(T 2g),高箐二组场地内出

调查区域1

调查区域

2

露基岩为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中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雪浦村场坝组调查区北侧发育有约NE40°方向的断层发育,受断层构造应力控制,该场地基岩较为破碎;两调查区基岩均呈单斜产出,产状70°∠7°~12°。

调查区内岩溶现象发育,地表岩溶形态为溶沟、溶槽、石芽等形态(见照片1、2),地下岩溶形态为土洞、竖直状裂隙、溶洞等(见照片3、4)

照片1: 场坝组溶槽发育形态 照片2 :场坝组石芽现象

照片3 高菁二组表面岩溶凹槽 照片4 高菁二组出露基岩剖面 根据水动力性质和赋存分布状态,调查区内地下水为红粘土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

岩溶管道水;区内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其补给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降雨直接或呈片状片流,通过微细孔隙或壤土风化层分散缓慢下渗补给;另一种则是降雨形成地面线状水流,通过落水洞、溶斗、溶井、溶洞等较大的岩溶洞穴,集中

溶洞

岩溶裂隙

表面溶蚀凹槽

快速补给;地下水通过岩溶管道及基岩裂隙运移,少量部分在基岩临空面呈分散式排泄,大部分以泉或地下河的方式向低洼处集中排泄。

三、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

调查区内的变形迹象为房屋墙体开裂及地坪沉降开裂(见照片5、照片6、照片7、照片8)以及地面收缩裂缝(见照片9);据现场走访调查,调查区内未发现落水洞、土洞塌陷等岩溶塌陷现象。

照片5: 场坝组村民房屋沉降拉裂缝 照片6: 场坝组村民地坪沉降拉裂缝

照片7: 高菁二组村民房屋沉降拉裂缝 照片8:高菁二组村民房屋侧墙裂缝

照片9:场坝组地面裂缝(因红粘土收缩形成)

根据调查及收集资料分析,主要有下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造成该村民组数十栋房屋的开裂:

1、强烈的岩溶发育

调查发现,开裂的房屋均位于岩溶单元内,岩溶单元的岩溶形态以地表的溶沟、溶槽、石芽和地下的竖井、溶洞、土洞为主(见图1);基岩覆盖层为块状红粘土,自上而下根据含水量状态可划分为硬塑红粘土、可塑红粘土、软塑红粘土,厚度约1m~5m(场坝组较厚,可达8m左右);可塑-软塑红粘土主要分布在溶沟、溶槽中,其含水量较大,失水收缩量也相应较大;另外溶沟、溶槽内的软弱红粘土易形成上部建筑地基的下卧软弱层;石芽易在建筑基础下形成刚性支点;土洞、空腔型溶洞的存在则为岩溶塌陷提供了空间条件。

图1:调查区岩溶发育典型形态推测剖面图

2、房屋建筑结构

当地农村居民房屋多采用砖石砌体结构,基础多采用刚性的毛石

基础,建筑整体性较差,抵抗地基变形的能力较低。

3、长久干旱的气候作用

自6月中旬以来,当地无有效降雨的时间长达4个多月,长久干旱造成可塑、软塑红粘土失水收缩,体积减小,导致建筑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综上所述,当地一部分房屋开裂(已经长期开裂的房屋)是由于岩溶地基中存在刚性支点或软弱下卧层而导致基础弯曲-拉裂;而近期开裂的房屋则多是由于长久干旱引起可塑、软塑红粘土大量失水收缩而导致建筑物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继而造成房屋开裂;另外有极少部分是由于地基向临空面蠕动变形造成基础拉裂。

四、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

险情发生后,当地已采取的措施为:

1、明确责任人、监测人,加强监测;

2、立即编制防灾预案,下发明白卡,设立警示牌;

3、户墙裂缝存在严重隐患的,严禁房屋里住人,立即采取避让措施,发放救灾帐篷,搭建在安全地带居住。

通过以上措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使得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序进行。

五、发展趋势及危害性

根据调查,调查区内房屋建筑区下存在空腔型溶洞,则可能在旱涝急转、持续暴雨等极端气候作用下,造成岩溶水动力条件发生急剧变化而诱发溶洞顶板塌陷或土洞塌陷,可能造成房屋倒塌乃至人员伤

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