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困惑和探究:驱利性VS弘义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困惑和探究:驱利性VS弘义性》

杜晓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

对一个小额信贷机构和普惠金融体系的评价要同时考核它的社会业绩指标(社会绩效)和业务业绩指标(财务绩效)。对开展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活动的机构,要有一个对其业务(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双底线、双考核、双评价的要求。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然而改革发展的新挑战和瓶颈依存,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薄弱的环节。从本质上说普惠金融是强调金融要为弱势产业、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服务,并应将其融汇到主流金融中,使其成为完整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笔者的认识,简单的理解和概括,农村普惠金融的涵义就是为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提供适宜和有效的金融服务。

对理性经济人理论的批判——普惠金融的理论依据的思辨

(一)问题的提出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假定。人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往往是商业性金融不愿意或勉强做或做不了小额信贷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当然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有社会责任心有社会情怀的商业金融机构这方面的表现也还是不错的。

为什么商业金融往往会忽视或回避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有专家认为:主要是其面临信息障碍;成本障碍以及重抵押担保的障碍,这些理由是对的。不过这解释不了以下问题,即像有的农商行和农信社的同事说的心里话:我们内心也愿意为农户服务,然而我们的商业大股东要求我们保证他们的商业回报率,多做大业务,这是我们面临的矛盾和困局。笔者认为,商业金融普遍存在的问题再深究下去,还需要从思想深层和指导理论上寻找根源。最深层次的原因或原因之一是其根本性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可能出了偏差。认识和理论的不清醒、不自觉,会导致实践行为的摇摆、不坚定或者错误。人们对商业金融在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实践上的摇摆表现和如何解决相关问题,常感到迷惑和困惑,可能这与诸多商业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这一动因分不开,亦即与接受或信奉“理性经济人理论”(或称“完全自私经济人假设”)的思想理论分不开。所谓“理性经济人理论”,强调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动机是谋求私利,并且个人谋求私利的活动将会自动地增进社会福利。

本文想要重点探究的就是被许多人奉为“圣明”的“理性经济人理论”的局限性以及以它作为经济发展理论指导现实经济实践所产生的两面效应,尤其是对践行普惠金融的消极影响。学术研究应是开放的、求实的,广开言路、百家争鸣是健康有益的研究氛围,是推动学术研究深入探究和发展、寻求真理的有力手段。笔者愿以这种态度与有兴趣探讨此议题的人士商讨我们当前所面对的、在普惠金融理

论与实践方面的困惑,尤其是驱利性与弘义性的利弊、对错及相互关系。

(二)国外穷人银行家与穷人经济学家的相关理论。国际上著名的穷人银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创办者尤努斯教授认为,现存的资本主义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对人性的误读。在当前对资本主义的解释中,经营企业的人被描绘成一维的人,其唯一的使命就是利润最大化,而人类理应一心一意地追求这个经济目标。这是对人类极其歪曲的描述,稍作思考人们就能看到,人类并非赚钱机器。关于人类的基本事实是:人是多维度的,他们的幸福有多种源头,而并非只来自于赚钱。

尤努斯认为:“这种对人性的歪曲认识是导致我们的经济思维不完整、不精准的致命缺陷。……我们必须将经济理论中的单维度人换成多维度的人,即同时具有自私和无私特质的个体。当我们这样做之后,商界的景象会立即为之一变。我们会看到社会需要两类企业:一类为了私利,另一类则致力于帮助他人。……我把基于人性无私这种特质的第二类企业称为‘社会企业’,这正是我们的经济理论所缺失的。”

我们再看一下印度的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思想学说。阿玛蒂亚·森认为,发展是人的发展,“经济学应该关注现实的人”,具体说是现实人的自由发展。这种经济学逻辑前提的

设定明显地比照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前提——理性经济人的缺

陷和不足,所以阿玛蒂亚·森说理性经济人像“跛脚的驴”。进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者视野的只是交换主体的逐利动机和行为,至于与此密不可分的其他因素则被这种狭窄的视野虚无化。森认为,经济学应关注人的生活质量。而效用、财富、效率等都不能与生活质量处在同一逻辑层面上。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问题出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主流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学说的曲解,其二是生吞活剥地套用达尔文的生物学进化论。主流经济学推崇和独尊经济学的工程学根源,厌恶和舍弃经济学的伦理学根源,结果导致主流经济学有极其严重的“人学”贫乏症。

阿玛蒂亚·森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内容异常丰富,绝非仅仅效率一个方面能够概括和表达。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灵魂和核心是自由。这里的自由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与此相对应,效率只不过是自由的一个结果,它为自由服务而非自由服从于效率。第二,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需要智慧、勇气和良知的社会安排,它由三个核心因素构成:经济运行体制、政治法律制度的规定和保障以及由经世致用的价值观体系来加以维系。第三,市场与国家并非只有相互冲突的一面,此外更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冲突或相辅相成的原因在于国家的性质。第四,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国家不是必要的恶,而是它须臾不可分离的前提条件。

(三)国内一些学者的相关理论。笔者也注意到,我国学界也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已对“理性经济人”理论的偏颇予以了批驳。在此,摘引一些学者的相关观点和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研究员提出了“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命题。他认为,依据人类实践和问题导向,并受马克思的思想启迪,必须确立一种新“经济人”假说和理论,即“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或称“己他双性经济人假设”),其方法论和哲学基础是整体主义、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为创新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它对应“完全自私经济人假设”,也包含三个基本命题:一是经济活动中的人有利己和利他两种倾向或性质。二是经济活动中的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状态。三是良好的制度会使经济活动中的人在增进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合理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广东省委党校郑志国教授充分肯定了程恩富教授的双性经济人

假设。认为这一假设力求全面反映经济主体行为的利己和利他双重动因及其关系,合理解释理性和非理性两种状态,统筹考虑社会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合理利益最大化及其制度条件,对经济人的利益关系和行为方式做出新的设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辩证法、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一些观点与方法,构成双性经济人假设最重要的理论依据。该假设与可持续发展要求高度吻合,由利己主义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倡导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