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

合集下载

第四章 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第四章  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意志特征 两极性 5、个性特征 人格严重扭曲 6、行为特点 模仿性 顽固性 反复性


(二)贩毒型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财物型动机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 、意志特征 两极性 5、个性特征 性格的内倾性较为明显,表现为:孤僻、冷漠、忧郁、冷 酷、多疑、虚伪

三、行为特点 (一)非暴力性 (二)预谋性 (三)重复性 (四)隐蔽性 (五)独立性

第九节 计算机犯罪心理分析
一、计算机犯罪概述
(一)计算机犯罪概念
(二)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类型
二、计算机犯罪主体的心理特征和
行为特点 (一)计算机犯罪主体的心理特征 1.动机特征 财物动机 好奇动机 戏谑动机 性动机 报复动机

三、行为特点 1、从行为类型看:预谋型、偶发型 2、从行为诱发因素看:青少年 外因 中老年 内因 3、从行为对象看:青少年 范围广 老年局限性 小 呆 4、从行为性质看:极大的残忍性 5、从行为矫治看:难度极大

一、暴力型犯罪概述 (一)概念 指以强暴手段侵害他人人身和公私财产 等权利的行为 (二)主要类型 一般暴力犯罪 重大暴力犯罪

3、种类 年 累 龄 犯 性 别
青少年累犯 中年累犯 老年累犯 男性累犯 女性累犯

犯 罪 行 为
盗窃惯犯 诈骗惯犯 抢劫惯犯 强奸惯犯

(二)累犯和惯犯的心理特征 1、动机特征 动机斗争微弱 动机转移 易恶性发展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较高 认知内容 反社会认识

犯罪心理学提纲

犯罪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绪论参考书目: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英)Ronald Blackburn,犯罪行为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山根清道,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984年(美)托奇,司法和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森武夫,犯罪心理学,知识出版社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心理的界定?什么是犯罪心理&犯罪人的心理?1、犯罪(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法对“犯罪”有明确定义刑法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作了明确规定2、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3、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刑法和犯罪心理学对犯罪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二、犯罪心理的类型1、从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划分故意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2、从犯罪心理的发展过程划分犯罪前心理犯罪中心理犯罪后心理3、从犯罪人员特征方面划分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单独犯罪心理、共同犯罪心理初犯心理、偶犯心理、惯犯心理、累犯心理男性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心理工人、农民、干部、军人、学生、闲散人员等的犯罪心理第二节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犯罪心理学的早期思想中国古代的性恶论、性善论、性无善恶论、性三品说古希腊罗马对犯罪心理的探讨颅相说快乐说二、犯罪心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1、犯罪学的出现与发展龙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说菲利的《实证派犯罪学》2、心理学的出现与发展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是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犯罪学与心理学的结合自然而就三、犯罪心理学的出现与发展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犯罪心理学纲要》(1872),犯罪心理学的始祖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布罗梭《犯罪人论》(1876),古典犯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犯罪心理学》(1889)法国心理学家比纳《被暗示性》(1900)、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供述心理学论文集》(1902)、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在证人席上》(1908)4、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关于犯罪动机✓关于犯罪决策✓关于犯罪预测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课题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二、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的交叉学科一门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一门或然性学科三、犯罪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刑法学(Science of Criminal law)犯罪学(Criminology)心理学(Psychology):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学理学、发展心理学第四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类型1、纵向研究&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人或某些违法犯罪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向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类型或某几个类型的犯罪人心理进行测试和检查,并加以比较2、整体研究&分析研究整体研究是把犯罪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研究,主要研究犯罪心理的整体面貌 分析研究是对犯罪心理发展中的某一个别的、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3、个案研究&成组研究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犯罪人进行研究成组研究是对一组或多数犯罪人进行研究二、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控制观察2、调查法问卷调查谈话调查3、测验法4、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第二章关于犯罪心理成因的研究第一节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一、体型说(体格类型犯罪学派、新龙布罗梭主义学派、犯罪人类学派)1、克瑞奇米尔(Kretschmer)的体型分类2、胡顿(Earnest Albert Hooton,1987-1954)犯罪人具有生物学上的缺陷3、谢尔顿(William Herbert Sheldon,1898-1977)的气质类型说二、遗传说1、双生子说双生子论者认为,只要双生子中一个人犯罪,那么由于遗传的原因,另一个犯罪的可能性极大同卵双生子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的犯罪一致率高2、染色体异常说犯罪心理的癖性能在染色体中传给下一代,甚至后几代三、大脑损伤说某些不近人情的暴力犯罪或变态犯罪与人脑某一部位的病变或损伤有关异常杀人犯的脑电波可发现明显的异常波形四、内分泌失调说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单纯用内分泌失调解释犯罪过于片面五、物质代谢异常说当一个人有犯罪的倾向时,必然会有生理反应,从而引起体内金属元素的失衡第二节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一、病态人格说病态人格:由于人格显著偏离常态,因而使自己感到烦恼,也会引起社会麻烦(施奈德Kurt Schneider,1887-1967)难以感化的累犯、惯犯中,绝大多数为病态人格者二、低能说美国戈达德(Henry Herbert Goddard,1866-1957)创始他认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智力低第三节精神分析学派的犯罪原因论一、弗洛伊德的学说一个人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和超我,那么本能的原始攻击性和贪欲就使人容易出现犯罪行为许多异常人格(包括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与人的早年经验有关死本能是杀伤、虐待、破坏等攻击行为的动力二、阿德勒的学说每个人都会有某种缺陷,因而产生自卑,人们会追求超越以补偿自己的缺点一个人犯罪是他因追求优越而采取过度补偿行为三、情绪障碍犯罪说希利(Healy)、布朗(Bronner)纳认为情绪障碍易导致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四、挫折—攻击假说杜拉德(Dollard)提出关于挫折可能产生攻击行为的一种学说攻击行为与挫折强度成正比,与所应受的惩罚成反比梅尔(Maier)提出“挫折固执理论”,认为有一部分犯罪是基于挫折而起的第四节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一、犯罪模仿论塔尔德(Cabriel Tarde,1843-1904) 认为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和现象,包括犯罪行为都是模仿来的二、不同接触论萨瑟兰(Edwin Hardin Sutherland,1883-1950) 提出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习得的三、条件作用论艾森克(Hans Jurgen Eysenck,1916-) 认为如果学习社会规范、对道德性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人就容易犯罪伯杰斯(Burgess) 认为犯罪行为是根据操作条件作用而习得的,并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强化四、社会学习论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 认为最重要的学习机制是观察学习替代强化多元性犯罪原因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绝非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或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三章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第一节动机与犯罪动机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直接动因或内心起因动机依赖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二、关于行为动因的研究1、本能与行为麦独孤(W.Mcdonugall)认为本能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弗洛伊德将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先天力量2、需要、驱力与行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驱力是来自于这种生物需要的唤醒状态,这种唤醒状态驱动有机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3、诱因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力量或刺激物正诱因和负诱因4、最佳唤醒赫布(Herb)和柏林(Berlyne)认为对唤醒的偏好水平是个体行为的一个决定因素5、认知、期望和归因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取决于他对该行为所能实现的目标、及目标对他个人的价值的期望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影响到他今后的行为动机三、动机发生的过程1、动机的周期示意图(资料采自孙非、彭高清1986年)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同一需要形成多种动机不同需要形成同一动机同一动机由多种需要组成需要的层次决定动机的显隐性需要的矛盾性导致动机的冲突需要的强弱程度决定动机的不同状态需要的个性特征决定犯罪动机的类型3、动机和目的的关系动机是行为的驱力,目的是行为的结果动机是内在心理活动,目的是外在效果4、动机和意志的关系意志是指自觉确定活动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活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为中包含动机成分意志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动机行为可以转化为意志行为5、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同一动机可以产生不同行为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动机与行为相互作用四、犯罪动机概述1、犯罪动机的特点犯罪动机总是与危害他人或社会的故意犯罪行为相联系犯罪动机的确立往往需要激烈的动机斗争犯罪动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的类型2、对犯罪动机的分析对犯罪动机目标指向的分析:自发性&诱发性、具体性&泛化性、直接性&间接性对犯罪动机冲突的分析:初犯、累犯、无冲突对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分析: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第二节一般动机与犯罪一、一般动机产生犯罪行为的原因需要系统中不同类型需要不平衡一种或几种需要的意义被过分夸大认知偏颇,自我调控能力差二、一般动机犯罪的类型财物动机犯罪(物欲型)性动机犯罪(性欲型)心因动机犯罪(情感型)第三节不良动机与犯罪一、不良动机犯罪的类型攻击型动机犯罪报复型动机犯罪嫉妒型动机犯罪毁灭型动机犯罪二、不良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点个性的偏离与不良消极性情感占据主导地位以反社会型的认知作支撑选择宣泄性的犯罪动机三、不良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情绪性和层次性突发性和预谋性残暴性和破坏性毁灭型动机犯罪第四节潜意识动机与犯罪一、潜意识动机犯罪的类型习惯性犯罪行为定势的影响意向的推动冲动性犯罪行为变态心理的作用愚昧无知的驱使二、潜意识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存在着消极观念和定势情绪多变且易爆发激情自我意识水平低少数人存在着某种变态心理三、潜意识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盲目性和习惯性朦胧性和游戏性冲动性和变态性第四章几种故意犯罪心理的分析第一节侵财型犯罪心理分析一、侵财犯罪心理的一般分析侵财犯罪的动机特点✓低级需要占主要位臵✓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追求某种特殊的需要个性心理特征✓享乐至上的个性倾向性✓自私的性格✓虚荣的自尊✓不良的习惯✓矛盾的意志二、盗窃犯罪心理的分析人员特点盗窃对象选择盗窃犯罪的心理偷盗犯罪人的行为特点案例三、抢劫犯罪心理的分析人员特点抢劫的方式和危害选择抢劫犯罪的心理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典型案例四、诈骗犯罪心理的分析人员特点诈骗的方式和危害选择诈骗犯罪的心理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点第二节报复型犯罪心理分析一、报复犯罪动机的形成情感需要受到挫折:追求挫折型、受骗挫折型、婚姻挫折型 尊重的需要受到挫折不正之风导致的合理需要不能满足成就需要不满足出于个人恩怨的报复由人际冲突产生的报复二、报复型犯罪一般心理的分析认识特点性格特点气质特点三、报复犯罪的类型和特点激情型——愤怒反应意志型——仇恨反应第三节性欲型犯罪心理分析一、性犯罪的动机研究个体自身原因✓缺乏理智的冲动需要✓寻求刺激的需要✓处于好奇求知的需要✓畸形的生理需要✓间接需要的满足客观诱发原因✓两种信号系统对人的刺激✓酗酒或服用致幻剂二、强奸犯罪心理的分析强奸行为的动机类型强奸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因对被害女性的分析三、淫乱犯罪心理的分析错误的性意识男女两性的性淫乱的心理差异第五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的分析第一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概况一、未成年人的界定未成年人:尚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人18岁是人的身心走向成熟的转折点,我国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人为公民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14周岁以下),相对无刑事责任年龄(14-16周岁),全部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以上);减轻刑事责任年龄(14-18周岁)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未成年违法犯罪率上升盗窃、抢劫、伤害、强奸最为突出团伙犯罪突出犯罪低龄化趋势低学历者多第二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研究一、社会学之研究1、失范理论之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德克海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提出社会失范概念未成年人犯罪是由于社会没有为未成年人提供明确的规范以指导他们的活动2、标签理论之观点第一次越轨行为后,人们给未成年人贴上的“坏”标签,促使他实施以后的违法犯罪行为3、犯罪副文化理论之观点由于某些社会原因,未成年人中间存在着取代家庭和学校功能的帮伙群体帮伙副文化与社会主文化之间的冲突,使得其中的未成年人产生违法犯罪行为4、中和技术理论之观点美国犯罪学家赛克斯(Gresham Sykes,1922-)马茨扎(David Matza,1930-)提出的关于未成年犯罪者如何对其越轨行为合理化的理论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害人、对责备者的谴责、高度效忠群体5、社会控制理论之观点美国犯罪学家赫希(Travis Hirschi,1935-)在用来解释未成年为什么不犯罪的理论 人是不道德的动物,都有自然犯罪的倾向,如果人类不受外部法律控制和环境的陶冶与教养,就会自然地倾向于犯罪由依恋、奉献、参与、信仰四种成分构成的社会联系可以防止个人去犯罪二、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之研究1、潜伏性未成年犯罪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艾希哈尔(August Aichorn,1878-1949)外在社会压力对个人可能造成损害,但是除非个人已有犯罪的倾向或素质,否则就不会产生犯罪行为2、母爱剥夺论英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鲍尔贝(John Bowlby,1907-)就母爱剥夺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母亲稳定、精心育儿和夫妻的美满生活对子女的情绪有重要影响出生后头五年与母亲的长期分离,是形成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大原因3、父母作用论英国学者安德里(Andry)在《未成年犯罪与父亲病理学》(1960)一书中论述了父母作用于未成年犯罪的关系特别重视父亲的作用违法未成年人从双亲(特别是父亲)那里得不到爱,与父母亲(特别是父亲)没有心理上的适当交流4、家庭紧张论美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阿伯拉哈姆逊(David Abrahamsen,1903-)提出家庭紧张是犯罪行为的基本原因家庭紧张主要表现为敌意、憎恨、怨气、不停的责骂、争吵、身体冲突儿童的情绪不成熟和被忽视,就构成了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基础5、情绪障碍论美国心理学家希利和妻子布朗纳(Healy&Bronner,)提出情绪障碍犯罪说情绪障碍是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最重要原因6、同一性危机论新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心理社会发展学说中的著名概念同一性危机指青少年在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获得同一性而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消极同一性使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7、抑制理论美国犯罪学家雷克利斯(Walter Reckless,1894-)提出犯罪是个人内在的控制能力和生活中存在的外在控制因素缺乏的结果内部抑制因素&外部抑制因素最重要的内部抑制因素是一个像绝缘体那样起作用的排斥违法犯罪行为的自我概念第三节青春期的身心发育特点一、青春期的生理巨变外形巨变机能的增强性器官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内分泌的生长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独立意识增强同辈人的影响力上升逆反心理增强自尊心明显增强性意识开始觉醒三、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四、心理因素之间的矛盾认识与情感的矛盾认识与行为的矛盾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矛盾五、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的矛盾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第四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的分析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动机的分析出于物质方面的需要出于安全的需要出于自我显示的需要出于交往的需要出于好奇求知的需要二、违法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认识方面学习能力较差个性倾向性中观念混乱情绪情感不稳定、易冲动意志薄弱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行为特征从内容看,主要是扒窃、偷盗、抢劫、打架斗殴、强奸从过程看,冲动性、偶发性从方式看,模仿、暴力、合伙方式多,行为易变。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天生犯罪人论 (二)体型论 (三)遗传论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犯罪心理学(整合)

犯罪心理学(整合)

材料仅做参考之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突变模式案例---机遇式
犯罪人周颖(化名),女,21岁,中学毕业后被照顾到某乡医院 当收款员,工作很顺心,她也十分敬业。有一天下午,在下班前 她已将当天收的现金全部入账,下班后又有一位患者交来500元药 费,由于时间很紧,她没给患者开具收据。晚上将这500元钱带回 家,心里开始了复杂的矛盾斗争。这500元现金对于当时工资不到 200元的周颖来说,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加上这钱并没有开收据, 若据为己有根本不会有人知道。但毕竟是第一次,周颖还是十分 紧张。但原本具有的贪欲心理最终还是战胜了紧张心理,她将这 500元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事后很长时间也没有任何人发现。第一 次犯罪的成功,强化了周颖的犯罪动机,她后来又在同样情况下 进行了几次贪污行为。再到后来,她开始主动制造这种有利于进 行贪污活动的机会。工作3年后,她先后利用工作之便贪污现金近 万元,最终以贪污罪走进了监狱。
原发型渐变模式总结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往和违 法尝试,逐渐发展成为犯罪心理。这类 人社会化不完全或经历了错误的社会化, 形成了不良人格,始犯年龄早,犯罪恶 习深,矫治难度大。
继发型渐变模式案例
犯罪人朱振江(化名),男,54岁,大学毕业后进某工厂工作。他勤奋工作、刻苦钻研,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多项殊荣。1994年,他坐上了河南省鹤壁市市政府的第一把 交椅。随着职位的升迁,奉承他的人多了,送礼的人也多了。开始他拒收过礼品和钱物, 并因此得罪过人,遇到过难堪。可后来一想.与其被人说“傻冒”、“清高”,不如做个 顺水人情,既可得利,又能“助人”,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默认了,下水了。到后来 他又觉得,我替别人办事了,别人送些礼以示感谢,也属人之常情。况且,既然在领导这 个位置上,就应该多帮别人办点事,这样还能落个“热心肠”、“乐于助人”的好名声, 甚至把这种行为同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挂起钩来,这种歪曲的认知方式使他变得心 安理得了。再到后来,他就发展到依“礼”办事了:你给我送礼,我帮你办事;我帮你办 事,你必须得给我报酬,否则他就张口索要,完全把手中的权力当成了为自己牟取私利的 砝码。从1994年元月朱振江担任鹤壁市市长到1997年2月案发前,短短的三年时间,仅查 证落实在案的,朱振江就先后41次收受他人贿赂,共计金额达16万余元。经河南省新乡 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朱振江已构成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朱振江由一个昔日的市长沦为阶下囚,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就属于这种渐进模式。 朱振江早期并没有劣迹行为,甚至被人们公认为优秀人物,但在功成名就之后,有权有势 之时逐渐蜕化变质,萌生犯罪心理,最后落入犯罪深渊。

第四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四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认知有关
2023/12/31
第四章
39
应用篇
分类细化是理解犯罪决策模型的关键
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和实务工作人员便开始提出 多种对谋杀进行分类的方法。
锚定效应的影响
➢ 决策的结果或目标值可能会向着初始值(锚)的方 向接近而产生估计偏差
➢ Cervone & Peake:事先的“锚”可以影响个体 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估计,进而影响其在任务中 的坚持性
2023/12/31
第四章
25
(一)个体犯罪决策的编辑阶段
可得性启发式的影响
➢ 概率是由事件能够被个体想起的容易程度来加以 判断的
古典主义犯罪学 & 实证犯罪学 刑事古典学派:功利主义 & 报应主义 法律经济学 & 行为法律经济学
2023/12/31
第四章
21
二、期望效用理论的观点
只有在g>pf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犯罪
➢ g:从犯罪中获得的收益, pf:预期的惩罚
(p为惩罚的概率, f为惩罚的强度)
所有的犯罪行为和可能的结果在任何一个犯 罪决策中都会得到考虑
放任式取向
无判断取向
2023/12/31
第四章
30
一、自信式取向
对个人能力、作案情境、风险控制持有乐观 态度,趋向于选择预案中可获得收益最大化 的选项
➢ 对个人能力的自信
• 丰富的犯罪经验、周密的计划制定、合理的人员分工、充 分的工具准备、情境的选择与控制
2023/12/31
第四章
31
案例分析
1999年12月至2007年1月,北京千万富商夏克明指使并 伙同其弟夏克治及杨辉、陶纯,残忍地将生意伙伴、夏克明 的情人、情人的丈夫及杨辉妻子等8人杀害,手段极其残忍 ,起因却仅仅是因为一些个人纠纷。而夏克明团伙多次杀死 自己人际关系圈的熟人而未被及时侦破的原因,在于他们犯 罪手法的隐蔽性。杀人之前,先在其他社区租赁民房,将被 害人诱骗至出租房后,杀人分尸。然后开车出北京城区,沿 途在河道、树林等偏僻地点抛弃尸块,通过不暴露尸源,掩 盖犯罪事实。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蒙古财经学院《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制定单位:法学系制定人:张志强审核人:制定时间:二零零四年八月犯罪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内容概述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揭露和打击犯罪的心理学依据等问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因此,它的研究结果和预测只能使用或然性语言。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为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教材《犯罪心理学教程》(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群众出版社出版,2000年2月版)四课程适用的专业、年级犯罪心理学适用于文、理、工科各专业二年级以上学员五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

六先修课要求:刑法学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广义犯罪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犯罪原因中的心理因素,与刑事侦查学等一起构成犯罪科学。

八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解式,结合一些案例讲解。

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教学片等。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要求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和课堂讨论)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

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

十犯罪心理学教学参考书目录犯罪心理学课时安排表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一般问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第四章--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
6
4、能力特征 具备某种作案能力和技能 5、个性特征 气质类型 性格特点 6、行为特点 行为方式多样化 行为手段技术化 行为目标和对象的特定性
.
7
(三)诈骗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追求财物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能力特征 观察力、适应力、模仿力、应变力
.
28
.
29
一、女性犯罪概述 (一)含义 是由女性这一特殊性别的行为主体所实
施的犯罪行为 (二)特点 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犯罪种类向多样化发展 重大刑事犯罪增加 团伙犯罪突出 犯罪手段和行为方式趋于男性化
.
30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从动机起源看
2、从犯罪动机种类看
23
5、犯罪手段狡猾,现代化程度高 6、境内毒品消费市场已经形成 7、武装性
.
பைடு நூலகம்24
二、毒品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吸毒型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好奇动机 享乐动机 逃避现实动机 尝试动机 2、认知特征 水平 内容
.
25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意志特征 两极性 5、个性特征 人格严重扭曲 6、行为特点 模仿性 顽固性 反复性
.
56
(二)计算机犯罪主体的行为特点 1.犯罪行为主体的低龄化。 2.犯罪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3.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 4.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 5.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57
.
47
.
48
一、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1、生理性退化与心理定势的矛盾 2、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3、自我评价和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 二、老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解除精神空虚的动机 2、享乐动机 3、性动机 4、报复动机 5、补偿动机

犯罪心理学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犯罪心理学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1、遗传因素与犯罪的形成
• • • • 家庭史研究,认为犯罪具有遗传性 双生子研究 染色体研究 收养子女研究
通过研究收养子女的犯罪情况与其生父母 和养父母的犯罪情况自己的关系,确定遗传与 环境对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 结论:生物遗传基因与环境都可能对犯罪 行为产生实质影响。
家谱分析
1916
遗传因素
其父有 神经质 143人神经质 36个私生子 41人性放荡
社会学213页)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 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与犯罪心理 • 气质与犯罪心理 • 性格与犯罪心理
一、需要和动机
• (一)需要 • 1、概念 • 需要是个体生理和社会的要求在头脑中的 反映。 • 缺失——不满足感 • 2、犯罪人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对需要强烈程 度的失控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与社会规范的 对立。
遗传
家谱分析
1877-1916
遗传因素
60人惯偷,占4.8% 30人私生子,占2.4% 7人杀人犯,占0.5% 258人犯罪 ,占20.6% 350人贫民,占27.9% 428人卖淫,占34.1% 40人性病患者,占3.2% 86人妓院老板和其他 类型越轨者,占6.9%
max家族 The Julies家族 到1916年,共有1255名后代 其中
性别
男性犯罪率明 显高于女性
性别影响 犯罪率和 女性易从家庭 犯罪方式 暴力的受害者, 转变为犯罪者
女性犯罪率呈现上 升态势,女性从配 角上升为主角。常 见的犯罪方式有投 毒、放火、诈骗等
大脑损伤者
• 大脑内部发生损伤或病变,易导致某
些不近人情的暴力、变态犯罪。 • 一些研究者认为,近90%的极端暴力 犯罪者有大脑缺陷。(《纽约时报》1985.9.17

犯罪心理第五、六章

犯罪心理第五、六章


个体生活的具体环境。包括: 家庭环境消极因素 学校环境消极因素 居住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工作环境和职业性质的消极因素 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与犯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时空因素。
包括: 地域因素 季节因素 时间因素 自然灾害因素
情景因素
直接影响犯罪人形成犯罪动机的现场周围环境因 素。 A、现场侵害对象的态度和特点 B、现场其他人的态度和特点 C、现场条件和气氛 D、机遇
二、综合动因系统的要素分析
(一)主体因素 指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状况、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 1、生理因素 1 年龄 2 性别 3 神经类型 4 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2、心理因素 5 个性倾向性 6 性格结构 7 控制系统缺陷 8 个性异常 3、行为因素 9 错误的活动 10 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 11 有害的行为习惯 12 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强调犯罪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 1、塔尔德的模仿论(画小人)
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因模仿 而引起,犯罪行为也是模仿而来的 。其模仿法 则是: A、距离法则 B、上至下法则
C、插入法则
2、萨瑟兰的不同接触论
个体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向与己关系密切的人 学习来的;当一个人认为犯罪的结果是利大于 弊时,他就会犯罪。 “维护正义”
现场条件和气氛
机遇
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生活中影响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可以分为大社会环境因素和小社会环境因素。
大社会(宏观)环境因素 个体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着犯罪心理的性质和类型,以及全社
会犯罪率的高低。包括: 政治环境消极因素 经济环境消极因素 精神文化环境消极因素 法治环境消极因素
题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的地位
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是犯罪心 理形成的根据;

刑法总则课件-第四章

刑法总则课件-第四章

C、刑事违法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关系 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经济、行政等法律 中禁止性规范的行为。刑事违法与般违法行为有着 严格区别,混淆二者的界限实际上就是混淆罪与 指犯罪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 (3)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与刑罚关系)— 法律后果特征。指犯罪 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前者是后 二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在法律形式上或法律后果 上加以限定。 3 刑法学界关于犯罪基本特征的争论:我国刑法 学界对于犯罪的基本特征存在“三特征说”(严重 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二特征说”(又分三种,一是,应受刑罚惩罚的 社会危害性,刑法禁止性、二是,严重社会危害性, 违反刑法性、三是,社会危害性,依法受刑罚处罚 性)、“四特征说(除前述三特征外,再加罪过, 即故意或过失的特征)之争。 4 根据马克思主义犯罪观和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 犯罪定义,犯罪有如下两个 最基本特征:
思格斯还指出:“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 表现,就是犯罪。” 理解:1)犯罪不是从来就有的,与统治关系同 时存在。 作为刑法规定的犯罪是属于一定历史范畴的社 会现象。它和法一样,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 现象。 2)犯罪的本质就在于危害了一定社会的社会秩 序。 “罪行之所以是罪行,是因为被称为罪行的错 误行为对于社会的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和严重的威 胁。”这是古今中外一切犯罪行为所具有的共同属 性。
5、普通过失与业务上的过失。 具有特定业务的人具有特殊的防范义务。 (三)依据犯罪行为进行分类。 1、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 2、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 除上述分类外,还有如下的分类。 1、重罪与轻罪 2、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告诉才处理。 3、自然犯与法定犯。 4、行为犯、结果犯和危险犯。 5、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6、即成犯与继续犯、状态犯。

第四章 犯罪主体的心理分析

第四章 犯罪主体的心理分析

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死4名同学震惊全国
2000年6月4日, 原河北省霸州市公安 局康仙庄派出所副所 长杜书贵因超车未成, 掏出随身携带的手枪 枪击对方致死,制造 了震惊全国的霸州枪 击案。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杜书贵被警察带入法庭
2001年3月16日 凌晨,靳如超在石家 庄市的几幢宿舍楼接 连制造了五起爆炸案, 导致108名无辜群众 死亡,38人在医药治 疗了很长时间。这起 爆炸案震惊全国。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安徽宿州朱大鹏案件
北京大兴灭门案件(李磊)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008年7月1日,上 海发生一起暴力袭 警案。28岁的凶犯 杨佳,持刀闯入上 海市公安局闸北分 局,用刀连续捅向 多名民警和保安, 致使5名民警死亡, 4名民警和1名保 安受伤。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006年7月16日,邱兴华在陕西汉阴县平梁镇凤凰山 山顶上的铁瓦殿持刀斧砍死9男1女,逃亡35天后,邱兴 华返回家时,被守候的民警当场擒获。10月19日,法官 当庭宣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邱兴华死刑。12月28日,陕 西省高级 维持原判,邱兴华被执行枪决。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犯罪人格形成、发展及结果的内在共同规律
早年不幸 违法 犯罪
处罚
异常的生活方式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严重危害社会
启示
1、未成年人在孤弱的时期如何能够得到家庭、 社会、法律等方面的保护是多么重要 2、社会对那些因贫困或家庭问题导致孩子丧 失保护和抚养的干预是多么的重要 3、错过早年观念和知识教育关键期的人,如 何能够指望他们成年后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善 待社会?
反应快,迅速做出反应性行为 固执反应 手段简单 行为疯狂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





(三)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犯罪心理结构仅是犯罪人个性的一个层面,而不 是全部。 犯罪心理结构的存在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因 果联系。 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可能存在社 会上其他公民的个性心理结构中。 个体犯罪心理结构不是凝固不变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 (二)恶变形态 (三)衰落形态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核心,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心理锁 链,以一定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引发犯罪行为 的条件。


(二)特殊模式 特点:缺少犯罪的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犯 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 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 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三、特征结构 特定的气质 消极的性格特征 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一)消极、不良的心境 (二)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心理状态 (三)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 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及形态变化

返回

三、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 揭示犯罪心理的特殊矛盾性 揭示犯罪人发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建立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 开展对策研究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 反社会意识 强烈、畸变的需要 犯罪动机 不良兴趣


二、调节结构 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扭曲的道德意识 错误的法律意识

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

一、罪犯类型1.【有条理的杀手】通常迷恋执法过程,他们会参与进调查中,甚至会作为证人来打探警方掌握的情况,从而感觉自己的强大——一切尽在掌握。

他们通常有份熟练的工作,可能是技术类相关。

(E01、E04)2.【有预谋的杀手】通常都是技术工人,智商过人,家境良好,大多数都是男性。

他们小心谨慎——那是一种欲望——一切都要在合适的位置上。

他们不遗余力地调查受害者,他们观察他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没处都会被整齐地记录在书上或日记上。

计划、执行环环相扣。

可以找出有计划的凶手的犯罪模式并以此预测他们的行动。

(E07、E11)3.【炸弹客】大多数是男性,独居,有暴力史。

大约半数的爆炸行为是为了破坏公物。

通常炸弹客会炸到自己,一命呜呼,所以在爆炸事件中受害者是第一嫌疑人。

(E03)炸弹客按作案动机分类:①如恐怖分子是为了制造恐慌,通常会选择在人多的地方下手;②想表达政治立场的炸弹客会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目标来表明立场,如堕胎诊所;③还有制造炸弹就是为了杀人的。

(E03)4.【纵火犯】缺乏社交能力,这类人不去约会、聚会,在人群中觉得不自在(Reid尴尬了好一会儿…)。

连环纵火犯热衷于牵着警方的鼻子走,他们喜欢交流,为自己正言。

①连环纵火犯两诱因:失业与失恋。

连环纵火犯能从病态的纵火中获得快感,故其不会作完案就离开而需要体验过程中的快感。

②纵火的动机比较简单:故意破坏、隐匿行踪、政治动机、利益、报复。

③连环纵火犯的标准行为特征(基于数百次采访和先例而得出):于异性交往困难,长期患有自卑心理。

作案手法多种多样,会伴有进化,纵火行为升级。

他们喜欢恐慌和害怕。

(E02)5.【英雄扮演型谋杀凶手】该类型杀手攻击受害者,然后再拯救受害者。

凶手渴望主宰生杀大权并觊觎上帝的神力。

动机是寻求刺激、力量,搏得尊敬。

(E06)6.【患有精神病的凶手】通常都不难抓,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把自己隐藏起来。

但他们都是受自己的幻觉指使,除非能了解幻觉来源,否则不可能预测其下一步行动。

犯罪心理学材料

犯罪心理学材料

犯罪心理学学习资料第一章导论§1.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的两种理解:一是犯罪+心理学,二是犯罪心理+学科1.什么是犯罪和犯罪心理犯罪:根据我国刑法(1997)的规定,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照法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心理:狭义,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心理因素,即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其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规律,以及其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有关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广义,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

不仅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还包括实施犯罪行为前预谋和准备犯罪贯彻功能的心理活动,以及犯罪以后逃避侦察、打击、处罚的下列活动,同时也包括犯罪人通过改造,悔过自新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

2、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广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哪些人:1.犯罪人;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5.相关人员,如警察、司法人员、被害人、证人等。

(二)哪些课题:1.犯罪心理结构形式;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3.犯罪形成和发生机制;4.犯罪心理发展变化;5.不同类型犯罪心理和行为特征;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1.2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一、犯罪行为的分类二、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一)犯罪心理概念(二)犯罪行为三特征(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以上见笔记)区别: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

2.犯罪心理具有独立性,犯罪心理具有依赖性。

3.犯罪心理发生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联系:1.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2.要剖析犯罪心理必先了解犯罪行为。

3.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的状况而定。

第四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四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四章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理论在犯罪原因和犯罪行为(结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各种原因和诱发因素综合地起动力作用的结果,并且由于主体内外因素的变动和相互影响,存在着发生犯罪行为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只有当主体外原因转化为主体原因,客观刺激与生理原因内化为主体的社会心理原因之后,也就是在形成犯罪心理与犯罪决意并寻找到犯罪机会之后,犯罪行为才会发生。

研究犯罪原因在行为人的头脑中演化为犯罪动机直至发生犯罪行为的一般规律,便是本章的主题—犯罪心理机制。

它说明了犯罪行为是怎样发生的。

第一节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和理论一、概念(一)机制概念1.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3.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

(二)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和规律。

以内外化的机制为主,包括防卫机制在内的多种机制的综合运作系统。

二、主要理论(一)本质(天生)相异论1.生理上的异质论把犯罪人视在生理上存在异常特质的人,如在血型、体型、染色体、内分泌、脑电波等方面存在异常,这些异常特质由遗传所决定;认为生理上存在异质或存在部分异质构成犯罪行为的驱动力和机制。

2.心理上的异质论把犯罪人看做心理上存在异常的人,诸如“狂人”、智力低下者、性格异常者或具有某种“犯罪人格”、“犯罪人思想模式”的人,认为正是这种心理、精神状态和人格上的异常特质构成其发动犯罪行为的驱动力和机制。

(二)犯罪倾向论这种理论与天生异质论相反,认为人都存在着侵害他人利益以满足自己欲望的犯罪心理倾向。

犯罪人与正常人之间,只有倾向程度不同,并不存在生理和心理上本质的区别。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表现为外界的情景诱惑对个体犯罪倾向的驱动。

当这种诱惑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好人”也会犯罪。

(三)欲求不满论当人的欲求处于不满、失控状态并具备一定条件时,便会产生越轨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这一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派,反映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犯罪观。

第一节 物欲型犯罪心理

第一节 物欲型犯罪心理

法网恢恢,杨秀珠终于落网
早在1996年,杨秀珠在纽约曼哈顿购置了价值超过400万元 的房产,出租他人。他在纽约的房产远不止这一处
杨秀珠本打算常住纽约,美国执法当局的注意使她如惊弓之鸟
杨秀珠又一次仓皇逃窜至荷兰,2005.5.16在首都阿姆斯特丹 被国际刑警组织抓获
民心大快
外逃贪官的基本状况
其中部分人 外逃 至少4千 人在逃 外逃资金 500亿 商务部 研究院 数据部门
中美已经签署 《中美关于刑事 司法协助协定》
几种物欲型犯罪心理分析
1、盗窃犯罪心理分析 2、抢劫犯罪心理分析 3、诈骗犯罪心理分析
4、贪污受贿犯罪心理分析
5、毁林经济犯罪心理分析
在我国,毁林经济犯罪至今未能得到有效 制止。其犯罪形式主要有盗伐、滥伐普通或 珍稀树木、盗猎珍稀野生动物等。由于树木 和野生动物有自己的活动生长规律,因而此 类犯罪的时间、手段也相应有自己的特点。
外逃贪官的基本状况
外逃贪官 约500人 仰融70亿 逃至美国 来自公安部 的数据
赖昌星250亿 逃至加拿大
杨秀珠 2.5亿 逃至美国
涉案金额 约700亿
外逃贪官的克星
2003.12.我国签署专门打击 2003.8.27.中国加入《联 贪官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 罪公约》 ; 147个国家签 署了该公约; 正是这些公约,中美第 一次携手,由美方遣送 回了贪官余振东。
红豆杉剥皮
由当地山民分散 就近操作。获利少。 马帮收购运输至自发形成 的夜间市场。获利稍大。
现场 收购、运输
几级汽车运输。 危险大。当地生 产。获利较多。 暴利
二、三级市场 收购、运输 加工成 初级产品
运输至总厂
提炼初级产品 出口 至98%纯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1、生理性退化与心理定势的矛盾 2、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3、自我评价和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 二、老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解除精神空虚的动机 2、享乐动机 3、性动机 4、报复动机 5、补偿动机
(二)认知特征 1、认知水平下降 2、认知内容错误 (三)情感特征 1、情感稳定性 2、情感内容 (四)意志特征 (五)个性特征 1、性格出现变异 2、气质类型发生变化 3、兴趣的低劣性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好
内容
社会性情感缺乏
4、意志特征
明显的两极性
5、性格特征
好逸恶劳、自负、固执、孤僻、冷酷、 狡诈、虚伪
(三)行为特征 1、狡诈性 2、残忍性 3、连续性 4、习惯性 5、流窜性
一、共同犯罪的主要类型 (一)合作式 (二)团伙式 (三)集团式 (四)集众式
2.认知特征。 存在较为严重的认知偏差 具有错误的认知内容 3.情绪情感特征 情绪稳定性差 情感内容 4.意志特征 两极性
5.能力特征 具有较强的犯罪能力 6.兴趣特征 7.性格特征。 (1)孤僻 (2)内向 (3)人格障碍
(二)计算机犯罪主体的行为特点 1.犯罪行为主体的低龄化。 2.犯罪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3.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 4.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 5.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主要类型
二、性欲型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畸形的生理需要 2、性侵犯或性攻击 3、性报复 4、性好奇 5、金钱物质上的需要
(二)认知特征
1、认知水平 低
2、认知内容 反社会性
(三)情感特征
男性 青少年 稳定性差
成年 稳定
冷酷无情
女性 复杂 变化较大
三、行为特点
4、能力特征 具备某种作案能力和技能 5、个性特征 气质类型 性格特点 6、行为特点 行为方式多样化 行为手段技术化 行为目标和对象的特定性
(三)诈骗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追求财物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能力特征 观察力、适应力、模仿力、应变力
酷、多疑、虚伪
6 、行为特征 组织性 隐蔽性 狡诈性 凶残性
一、女性犯罪概述 (一)含义 是由女性这一特殊性别的行为主体所实
施的犯罪行为 (二)特点 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犯罪种类向多样化发展 重大刑事犯罪增加 团伙犯罪突出 犯罪手段和行为方式趋于男性化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从动机起源看 2、从犯罪动机种类看 3、从犯罪动机形成过程来看 (二)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三)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四)意志特征 明显的两极性 (五)性格特征 具有消极的性格特征
3、情感特征 稳定性差 内容:消极的情绪情感占主导地位且持
续时间长 4、意志特征 意志薄弱:抵御诱惑、中止犯罪 5、性格特征 有一些弱点 二、累犯和惯犯心理 (一)累犯和惯犯概述
1、含义
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 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五 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之罪的。
三、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从属性 渐进性 欺骗性 隐蔽性 犯罪行为多与性有密切联系
一、初犯心理 是指第一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人
(一)初犯的主要类型

青少年
中年

老年

男性

女性

冲动型

理智型


模仿型

报复型

戏谑型
(二)初犯的心理特征 1、动机特征 动机斗争激烈 良性转化可能性较大 种类以外在动机占主导地位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低 认知内容错误
4、个性特征 气质类型 性格特点 5、行为特点 行为手段的多样性 行为过程的凶残性 行为目标的选择性 行为主体的团伙性
(二)盗窃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追求财物 追求刺激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3、情感特征 稳定性:受犯罪经历影响 内容
5、个性特征 气质类型 性格特点 6、行为特点 伪装性 狡猾性 多变性 掩饰性 短暂性 犯罪行为痕迹明显性
一、性欲型犯罪概述
(一)概念
又称性犯罪或淫乱型犯罪,是指以满足 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 目的的犯罪,是一种侵犯性权利,妨害 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意志特征 两极性 5、个性特征 人格严重扭曲 6、行为特点 模仿性 顽固性 反复性
(二)贩毒型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财物型动机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 、意志特征 两极性 5、个性特征 性格的内倾性较为明显,表现为:孤僻、冷漠、忧郁、冷
三、行为特点 (一)非暴力性 (二)预谋性 (三)重复性 (四)隐蔽性 (五)独立性
第九节 计算机犯罪心理分析
一、计算机犯罪概述 (一)计算机犯罪概念 (二)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类型
二、计算机犯罪主体的心理特征和 行为特点
(一)计算机犯罪主体的心理特征 1.动机特征 财物动机 好奇动机 戏谑动机 性动机 报复动机
(二)行为特点 1、激情式 案发快 犯意固执 手段简单 行为疯狂 2、预谋式 预谋性 隐蔽性 残忍性
一、毒品犯罪概述 (一)毒品与毒品犯罪 1、毒品 是指国家依法管制的能使人形成瘾癖的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毒品犯罪 指以毒品为对象的犯罪活动 刑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犯罪学:贩毒、吸毒
石 家 庄 爆 炸 案
二、暴力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情绪性 2、偶发性 3、盲动性 4、报复性 5、模仿性
(二)认知特征 思维狭窄、单一,反社会认识 (三)情感特征 1、情感缺乏稳定性 2、情感范围狭窄 3、情感具有肤浅性 (四)个性特征 反社会的个性特征 负面人格特征 三、暴力犯罪的行为方式及其特点 (一)行为方式 1、激情式 2、预谋式
球 迷 闹 事
二、共同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欲求相同,心理相似 1、反社会需要 2、不合理的个人需要 3、情感交流与精神寄托的需要 4、交友的需要
(二)“团体常模”对共犯成员的心理 影响
团体常模,即团体内共同的行为规范, 它是指团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 则。
(三)“交感效应”的心理影响
1、从行为类型看:预谋型、偶发型
2、从行为诱发因素看:青象看:青少年 范围广
老年局限性 小 呆
4、从行为性质看:极大的残忍性
5、从行为矫治看:难度极大
一、暴力型犯罪概述 (一)概念
指以强暴手段侵害他人人身和公私财产 等权利的行为
(二)主要类型 一般暴力犯罪 重大暴力犯罪
第一节 物欲型犯罪心理
一、物欲型犯罪概述
(一)概念
是指出于财物欲求,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犯 罪。
(二)主要类型
侵犯财产罪中的抢劫、盗窃、诈骗、抢夺、 敲诈勒索罪
贪污贿赂罪中的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 罪、行贿罪、
二、物欲型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一)抢劫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财物动机 戏谑动机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反社会的野蛮英雄观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二)毒品犯罪的一般特点
1、数量多、人数多、品种多 2、国际化、集团化、团伙化突出 3、蔓延快,范围广 4、犯罪成员身份复杂,女性增多,呈现
出低龄化趋势
5、犯罪手段狡猾,现代化程度高 6、境内毒品消费市场已经形成 7、武装性
二、毒品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吸毒型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好奇动机 享乐动机 逃避现实动机 尝试动机 2、认知特征 水平 内容
交感效应:是共同犯罪成员之间的犯罪 心理倾向有着一种相互增强的作用
暗示 模仿 感染 (四)“无个性化”的心理影响
无个性化:又称“去个性化”或“失个 性化”,
指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失去个体感的 行为表现
三、共同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一致性 (二)从众性 (三)互补性 (四)隐蔽性 (五)暴露性 (六)冒险性
惯犯: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已形成犯 罪恶习的犯罪人。
2、二者关系
相同点
区别
3、种类

累 龄









青少年累犯 中年累犯 老年累犯 男性累犯 女性累犯
盗窃惯犯 诈骗惯犯 抢劫惯犯 强奸惯犯
(二)累犯和惯犯的心理特征 1、动机特征 动机斗争微弱 动机转移 易恶性发展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较高 认知内容 反社会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