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课件
最新不同动机犯罪的犯罪心理结构 PPT课件ppt课件
• 个性和能力:善于交际、冒险,适应能 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强,语言能力 好,擅长心理分析。
八、贪污贿赂心理结构特征
• 认识特征:价值观蜕变,寻找合理化借口, 贪婪,权力寻租
• 复杂的动机特征:白领犯罪,动机斗争明 显。心存侥幸,自以为高明。
三、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 1、认识方面的特征:歪曲的性意识 • 错误的性观念,追求 “性解放”、性自由 • 2、动机特征 • 满足性欲;性摧残的欲望;强烈的报复;
刺激好奇心理 • 3、个性消极特征 • 极端利己主义;自我辩解的态度;情感方
面缺乏同情心;软弱的意志品质;腐朽的 生活情趣
• 4、利用被害人的心理 • 利用被害人的恐惧和软弱 • 利用女性追求享乐的心理 • 利用女性有求于人的心理 • 利用某些女性的隐私和劣迹 • 利用女性患精神病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同动机犯罪的犯罪心理结构 PPT课件
第一节 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
•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概念
• 指为了满足物质需要或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 的动机,并由此引发的犯罪行为。是发案率 最高,涉及犯罪人数的一类最多犯罪。
• 各种不同类型的物欲型犯罪有其共同的心理 结构。
• 二、物欲型动机犯罪类型 • 盗窃,抢劫,抢夺,诈骗,走私,贪污,受
贿等
三、物欲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结构特征
• 信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与享乐至上 • 情感满足上追求虚荣 • 意志薄弱 • 性格的核心特征是自私和贪婪 • 行为上多形成不良恶习
“秘密窃取,冒险系 数小。” “不伤生,相对道 德,可以作为职 业” 不受年龄影响,可 以长期操作。
犯罪心理的历程课件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三、犯罪人在作案后的心理特点 四、犯罪人作案出逃心理及对策
第36页,共42页。
一部分犯罪人在犯罪后,为了销 赃和挥霍钱财,或为了逃避打击, 或为了其他目的,往往选择出逃。 由于各人的特点不同, 经验不同, 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和 行为也有所不同。
第一小节 犯罪心理的 发展变化
第2页,共42页。
一、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阶段
•从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上划分:被动型和主动型
•从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划分:因社会化缺陷而 犯罪的类型和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
•以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定型划分:偶发型和习 惯型
•以犯罪活动在主体生活中的地位划分:业余型 和职业型
第11页,共42页。
犯罪心理强化的阶段
•定型化阶段
–犯罪意识定型化、犯罪方向定型化、犯罪行为 定型化
•个性化阶段
–牢固的反社会意识、畸变的需要结构、典型 的犯罪性格,以及犯罪行为的习惯性、连续性、 类似性、狡诈性、残忍性
•职业化阶段
–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背包党
黄牛党
第12页,共42页。
四、犯罪心理的弱化
•犯罪心理形成后,经过实施犯罪活动,渡过 隐蔽作案或流窜作案的犯罪生涯,一般情况
下,其犯罪心理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如 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这种过程就会继 续得到发展。
第8页,共42页。
犯罪心理得到强化的原因
•犯罪体验的愉悦感所带来的正强化影响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榜样的示范作用(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 习理论) •惩罚的负效应:受处罚后,变本加厉
犯罪心理学讲义PPT课件
个体心理因素
人格特质
如冲动、攻击性、缺乏同理心等人格特 质,可能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关。
情绪因素
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犯罪行为。
认知过程
犯罪者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如扭曲的 道德观念、错误的价值观等,导致他 们无法正确判断是非。
心理创伤
如童年虐待、性侵犯等心理创伤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长期的心理问题,进而 增加犯罪风险。
统,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虚拟现实技术在犯罪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03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模拟场景,帮助犯罪者进行心
理矫治和康复。
当前面临挑战及应对策略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利用智能化技术时,需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个 人信息和隐私不受侵犯。
伦理与法律问题
在应用智能化技术时,需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技术的 合法性和正当性。
被告人心理状态评估的注 意事项
评估过程需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矫正阶段: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意义
根据罪犯的心理特点和犯罪原因,设计个性化的矫治方案,提高矫治效果,降低再犯率 。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原则
以罪犯为中心,综合考虑其犯罪原因、心理特点、社会背景等因素,制定针对性强、可 操作性强的矫治方案。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实施步骤
包括前期准备、方案制定、实施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等步骤,确保矫治方案的顺利实施 和有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
06
战
跨学科融合创新路径
神经科学与犯罪心理学
01
通过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犯罪行为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关系,揭示
犯罪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学》课件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犯罪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犯罪 动机分为物质性动机、情绪性动机和道德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 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所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过程,包括犯罪动机、犯罪认知、犯罪情感和犯罪意 志等方面。
犯罪心理的分类
按照犯罪类型分类
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暴力型犯罪心理、财产型犯罪心理 、性犯罪心理等。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按照犯罪主体分类
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年人犯罪心理 和老年人犯罪心理等。不同年龄段的犯罪主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
科学方法的引入
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犯罪心理。
跨学科研究
当代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 限,与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交叉融合,为深入理解犯罪心理提供了更广阔的 视野。
PART 02
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
REPORTING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对犯罪人进行干预和矫治,以预防再 次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理解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矫治与治疗
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了解 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为预防和干预 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心理干预和治疗手段,帮助犯罪 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不良行为 模式,降低再次犯罪的风险。
毒品犯罪
总结词
毒品犯罪是指涉及毒品生产、贩卖、吸食等行为的犯罪。
详细描述
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个性化量刑建议
根据被告人的心理特点和犯罪行为性 质,提出个性化的量刑建议,实现刑 罚的公正和合理。
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证人证言的真 实性和可信度,为审判提供证据支持。
犯罪心理学在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01
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和个体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提高矫正效果。
心理干预和治疗
02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罪犯改变不良心理和行
为习惯,促进再社会化。
预测再犯风险
03
运用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评估罪犯的再犯风险,为矫正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
06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究 与展望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神经犯罪学
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犯罪行为的 神经基础,探索犯罪倾向与大脑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贪婪,自私,有强烈的 物质欲望和占有欲。
性犯罪人
性欲强烈,缺乏道德约 束,对性对象有特殊的
偏好和选择。
毒品犯罪人
追求刺激和快感,对毒 品有强烈的心理依赖和
渴求。
犯罪心理的共性特征
01
02
03
04
认知失调
犯罪人往往存在认知失调,即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与
社会规范不符。
情绪不稳定
犯罪人情绪不稳定,易受到外 界刺激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发展阶段
消极情绪和态度逐渐累积, 形成犯罪动机和意图。
实施阶段
在特定情境下,犯罪动机 转化为犯罪行为。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家庭 暴力等。
社会因素
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失业率等。
个体因素
生理特征、心理特质、道德观念等。
犯罪心理学课件
狭义和广义的犯罪心理学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 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 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 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 以教育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 的心理学问题。 •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 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 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 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 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 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 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 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 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 容。
犯罪心理学电影
•
沉默的羔羊 七宗罪 开膛手杰克 _ 犯罪心理学 雨人 达斯廷霍夫曼主演的.
• • •
•
•
拿着刀奔跑
飞越疯人院
•
• •
少年汉尼拔
电锯狂人 发条橙 爱德华大夫
• 还有希区柯克的电影如
一部让人惊心动魄的侦破片 一部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心理分析片 好莱坞最令人激动的恐怖片之一 影片的魅力在于将残忍的惊恐和宽厚的仁慈融为一体。 ——《滚石》 除了恐怖气氛的营造,影片的社会命题也很有嚼头。警察为了捉一名杀人狂魔 而不得不求助于另一名杀人狂魔,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荒诞与讽刺意味。影片一直 在寻找人类社会的恐怖之源,最后得出了一个“由于秩序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反过 来危及秩序的犯罪病例”的结论,这使得影片从另一层面上讲又具有了一定的社会 意义。 ——《华盛顿邮报》 说《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恐怖小说”并不为过,在100多天的翻译中,我就 历经了噩梦的折磨,几度在半夜醒来而感觉着恐惧的缠绕。人是奇怪的动物,闻所 未闻见所未见的事偏要去闻去见,这也就是大家明知其为恐怖小说却依然要来阅读 的原因吧,其情形大致与小孩子既怕又渴望听鬼怪故事相仿佛,都是感觉着一种异 样的刺激或颤栗。 ——《沉默的羔羊》小说翻译者 杨昊成
犯罪心理学PPT学习教案
详细阐述了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 会因素等,使学员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有更深入的理解。
犯罪心理特征与分类
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特征,如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性犯罪等, 帮助学员掌握识别和分析犯罪心理的能力。
犯罪心理预防与干预
探讨了犯罪心理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 治理等,为学员提供了应对犯罪心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社会关系
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与他人 的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其心理和行为, 如社交圈子狭窄、被社会排斥等可能 增加犯罪风险。
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经 济问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03
犯罪心理类型与特征
不同类型犯罪心理分析
暴力型犯罪心理
以暴力手段实施犯罪的犯罪人心 理,如抢劫、强奸、杀人等。这 类犯罪人通常具有攻击性、冲动
建立学生档案
学校应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评估学生心理状况,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社会环境改善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 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社会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降低犯罪率。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增强遵纪守法观念。
犯罪心理学PPT学 习教案
目录
• 犯罪心理学概述 • 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 犯罪心理类型与特征 • 犯罪心理预防与干预措施 • 犯罪心理矫治方法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犯罪心理学概述
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与犯罪 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犯罪心理学PPT课件
01
02
03
04
初始阶段
产生犯罪动机和意图,寻找机 会实施犯罪行为,具有试探性
和隐蔽性。
发展阶段
制定犯罪计划,准备工具,选 择目标,具有预谋性和计划性。
实施阶段
实施犯罪行为,采取暴力、欺 诈等手段达到犯罪目的,具有
果断性和冒险性。
终结阶段
完成犯罪行为后处理现场,逃 避法律追究,具有狡猾性和逃
避性。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XXX抢劫案。通过分析抢劫犯的心理特征、作案动机和过程, 揭示暴力型犯罪心理的内在驱动因素和行为模式。
案例二
XXX诈骗案。通过分析诈骗犯的心理特点、作案手段和过程, 探讨财产型犯罪心理的成因和防范策略。
案例三
XXX强奸案。通过分析强奸犯的心理状态、作案动机和过程, 揭示性犯罪心理的扭曲观念和行为特征。
案例四
XXX贩毒案。通过分析贩毒分子的心理依赖、作案方式和过 程,探讨毒品型犯罪心理的深层原因和治理对策。
04
犯罪心理诊断与评估
诊断方法与技术应用
面试法
通过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交流, 了解其心理状态、动机和背景。
心理测验法
运用标准化心理测验工具,如明 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等,评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质 和问题。
05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及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培养健康的人格特质。
学校教育
加强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 制能力。
社会环境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减少犯罪诱因,加强社区建设和治安管理。
矫正方法和技术探讨
心理治疗
01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帮助罪犯改变不良思维
犯罪心理学第9-16章
❖ (二)认识特征 ❖ 1、认识范围广,理解能力强 ❖ 2、知行不一 ❖ 3、错误观念牢固 ❖ (三)情绪情感特征 ❖ 情绪较为稳定,但是也有个别差异。情感深沉,强烈 ❖ (四)意志 特征 ❖ 犯罪意志坚定、顽固性 ❖ 三、成年男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 (一)预谋性:明确的犯罪动机;犯罪过程的周密性 ❖ (二)独立性 ❖ (三)功利性
第三节 老年犯罪心理
❖ 一、老年年龄特征与犯罪
❖ (一)社会适应障碍 ❖ 1、对离休、退休的适应 ❖ 2、对生活方式的适应 ❖ (二)家庭关系障碍: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 ❖ (三)性心理障碍
❖ 二、老年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 (一)个性特征 ❖ 1、性格敏感多疑 ❖ 2、自我中心: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 ❖ 3、动机特征:比较简单
犯罪心理学
之第九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心理
第一节 智能犯罪心理
❖ 一、智能犯罪的定义 ❖ 所谓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
借助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 罪行为。 ❖ 二、智能犯罪的类型 ❖ (一)通讯领域中的犯罪 ❖ 1、盗码并机 ❖ 2、窃取无线电波源 ❖ 3、电信欺骗犯罪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 一、暴力犯罪的概念与种类 ❖ (一)概念 ❖ 暴力犯罪,是指以强暴的力量实施刑法规定的应予
制裁的行为。强暴的力量包括对人体实施侵害性行 为,也包括以强暴力量相威胁。 ❖ (二)分类 ❖ 1、根据侵害的对象 ❖ 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人身权利、侵 害国家、集体和个人财物、妨碍社会管理秩序、妨 害婚姻家庭
害人陈海强死亡。
案 例3:女子过失杀夫公婆求情改判缓刑
❖ 2006年6月8日晚,汉口二七新四村一住户家传出争 吵声。主妇李永珍问丈夫张杰为何两天没回家?张 杰解释,头天是帮同事家办丧事去了。次日是公司 老总请客,喝多了便没回来。
犯罪心理学课件
犯罪心理学课件一、引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者心理活动的学科。
它旨在探讨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以及犯罪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犯罪现象、制定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和提高司法实践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复杂多样,包括个体心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等。
个体心理因素包括心理障碍、心理创伤、认知偏差等。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压力等。
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者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他们往往具有冲动性和缺乏自控能力。
他们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缺乏理智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犯罪者往往具有较低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可能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关心,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规则。
犯罪者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创伤,导致他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认知和情感存在偏差。
四、犯罪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是犯罪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
预防犯罪的方法包括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改善社会环境、加强教育和培训等。
干预犯罪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等。
通过对犯罪者进行心理评估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重新融入社会。
五、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评估可以帮助司法人员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动机,为案件审理和判决提供参考。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犯罪者解决心理问题,改变不良行为,促进其重返社会。
犯罪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司法人员制定合理的刑罚和矫正措施,提高司法实践的效果。
六、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犯罪心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包括深入研究犯罪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探索犯罪行为的遗传和环境影响、发展有效的犯罪预防和干预策略等。
同时,犯罪心理学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以形成更全面、综合的研究体系。
(2024年)《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行为主义、认 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流派的兴起,犯罪 心理学逐渐转向研究犯罪者的行为模 式和心理过程。
2024/3/26
5
犯罪心理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为犯罪行为的预防、矫治和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
帮助司法人员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提高侦查、审判和矫治工作 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犯罪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 的法律意识。
强调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 力。
27
社会宣传与舆论引导
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 、网络等媒体,宣传犯 罪心理的危害性和预防 措施。
理学的发展。
32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 治理、犯罪预防等领域 ,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THANKS.
2024/3/26
33
机,揭示财产型犯罪的根源和防范措施。
14
性犯罪心理
2024/3/26
性犯罪心理特征
具有扭曲的性观念、性冲动控制障碍、自卑感等特点,往 往因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性心理变态而实施性犯罪行为。
性犯罪动机
可能包括满足性需求、追求刺激、报复他人等,这些动机 驱使犯罪者采取性侵犯、性骚扰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性犯罪案例分析
2024/3/26
法学与犯罪心理学
法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有助于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司法公正性。
31
未来挑战与发展机遇
挑战
犯罪现象日益复杂,犯 罪心理学需不断更新理 论和方法以应对挑战。
最新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概要讲学课件
● 是犯罪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初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初犯的心理特征
◆ 动机特征:对初犯来说,犯罪前一般都经历过激烈的动机冲突。表
现为犯罪冲动和抑制因素之间的相互较量。
◆ 认知特征:一方面表现为认知水平较低,对法律及事物的认识肤浅,
认知范围狭窄;另一方面,对认知内容的错误,如具有错误的人 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
◆ 共同犯罪较多。
偶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偶犯的心理特征 ◆ 不良的需要。 ◆ 动机产生的瞬时性。 ◆ 偏执的性格特征。 ◆ 意志的两极性。 ◆ 犯罪时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
(二)偶犯的行为特征 ◆ 冲动性 ◆ 盲目性 ◆ 偶发性 ◆ 单独性 ◆ 简单性
第二节 累犯和惯犯的心理
累犯: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法的犯罪分子, 刑法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 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 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主要区别
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 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
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而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
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 为发生在后。
联系
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 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 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 为。
要了解犯罪心理,必先了解 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 心理状况而定。
从初犯、偶犯到累犯、惯犯以至职业犯,是个体犯罪心理结构 恶性发展的过程。不同的犯罪人犯罪,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有 很大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对于提高侦查、讯问以及矫治的 效率,治理社会犯罪,实现社会安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八章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第九章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PPT幻灯片
四、老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自我预防 老年养,消除内心的顾虑。 (二)家庭预防 子女应在日常生活中多体谅和孝顺老人,对丧偶或离异老
人的再婚问题也应给与支持和理解。
要坚决贯彻执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让老年人依法维 权,而不是采取非法手段来报复或维护尊严。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1、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 2、个人需求与客观现实可能性的矛盾 3、心理发展水平与客观现实适应之间的矛盾
二、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 (二)冲动性 (三)戏谑性 (四)反复性与连续性 (五)结伙性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一)加强亲子教育,健全家庭生活
(二)加强学校全方位教育、引导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学校的教师应注意检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榜 样,同时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疏导;
2、学校对学生应采取引导、帮助的立场和坦诚交流的态度 3、学校应加强法律常识、性教育和人际关系与情绪处理的
课程;
4、学校应密切和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学校和家长都能及时 了解学生状况;
一、中年人犯罪的身心基础
(一)中年期的生理发育特征 中年期的身体变化:体制增加,身体发胖,各种感觉器官以
及脑和内脏器官的功能都在发生变化,并且逐渐走向退化。 中年人进入更年期阶段时植物神经紊乱、精神状态和情绪也
会出现波动、焦虑等一系列更年期的症状,会给中年人带来 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障碍和困难,一些外在的刺激就会使他们 产生过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犯罪率最低的年龄层,一般均在60岁以上的老年阶段。
未满14岁者,生理尚未发育成熟,受父母保护多,独立 行动少,犯罪也少。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
观察法的种类
客观观察法:在未经控制 的自然状态下,观察者观 察、分析被试的言行、表 情、以判断其心理活动的 方法 自我观察法:把自己的心 理活动作为观察对象加以 分析与研究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是观察者在 被观察群体之外,完全不 参与活动,尽量不对群体 或环境产生影响 参与观察就是深入到犯罪 群体,实际参与研究对象 的日常生活,“参加”到 所研究的群体之中,在日 常过程中进行观察
(一)本能论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其中 自我本能是回避危险,使自我不受伤害 的本能。生的本能使人倾向于爱和建设 死的本能使人倾向于恨和破坏。表现于 外,使人去破坏、攻击、侵略和战争, 当向外表现受到挫折,就可能回到人的 内部成为一种针对自己的力量,使人自 虐或自杀。
(二)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由个人当前觉知道的心理内容组成, 是心理的表面层次,是人们日常心理生活中 唯一能够触及的部分 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指个人不可能 觉察的心理现象,其中蕴藏着人的欲望、本 能冲动及其替代物,大部分为社会、道德、 法律、宗教所不容,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
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
联系
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 和支配下发生的 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
虞犯 犯罪人 一般违 法者
揭露惩治 犯罪有关 的人员 研究对象涉 及的行为人 范围
刑满释放 解除劳教 人员
监管矫 治罪犯 的人员
犯罪心理实质
不同类型犯罪人的
理性选择理论
犯罪是对事件与行动做成本效益分析 的结果。为获取快乐,避免痛苦,潜 在的犯罪者会评估行为可能的结果, 若犯罪的利益大于惩罚的痛苦就会使 犯罪会发生,相反的话则使人们远离 犯罪,也就是说犯罪人是通过理性抉 择来追求自己的利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 彭惠霞
一、智能犯罪的定义
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 下,行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的先进 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二、智能犯罪的类型
(一)通讯领域中的犯罪 1、盗码并机。 2、盗取无线电波源。 3、电信欺骗犯罪。 (二)计算机犯罪
1、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 2、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 (三)医学与生物学领域的犯罪
三、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认知特点。 (1)思维方式简单。 (2)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 2、情绪情感特点。 3、意志特征。 4、性格特点。 5、暴力犯罪的动机特征。 (1)矛盾激化。 (2)情感挫折。 (3)物质需要。 (4)不良的人际交往需要 (5)安全需要。 (6)精神障碍。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案例分析:施虐狂是怎样炼成的?
2006年12月下旬,轰动一时的珠海市虐待 保姆案暂时尘埃落定,涉嫌虐待小保姆蔡敏敏 的娟被珠海市中院判15年有期徒刑。
这一耸人听闻的案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一、魏娟为何残忍地虐待蔡敏敏?二、蔡敏敏 为何忍受着长达5年的虐待且未向任何人求助?
不明。罹难人员名单中包括:四架飞机 上的全部乘客共246人,世贸中心2603人, 五角大楼125人。共有411名救援人员在 此事件中殉职。
2001年9月11日当天的恐怖袭击对美国 及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次事件是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历 史上第二次对美国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 这次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 的恐怖袭击事件。
美国911报警电话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1967年,美国总统法律实施与司法管理 委员会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个统一 的电话号码,以便于人们及时报告紧急 事件 。
(一)暴力与攻击
暴力是攻击行为最通常的表现形式,是 攻击的最重要手段,这是二者的表现关 系。其深层关系表现为攻击是暴力行为 具有的本质属性,攻击是暴力的目的。
(二)几种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 1、本能论。 2、阿德勒的“追求优越”论。 3、“挫折——攻击”假说。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关于攻击性行为模式的获得。 (2)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激起。 (3)关于攻击行为的保持。 (4)攻击行为的自我调节。
魏娟为何虐待蔡敏敏:
1、“双面人”魏娟。 2、魏娟小时侯或曾受虐。 3、受虐者有分裂的自我。 4、虐待别人,像是虐待自己。
我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源 自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关系模式原 型。这是一个很朴素的心理学定理。
蔡敏敏为何甘愿受虐5年
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一个 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人,无论他 的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是多姿多 彩的。这样一个人,他会非常独立地做 出判断,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别人 的意志很难成功地强加在他的头上。但 是,我们的文化中,家长习惯为孩子做 选择,并且习惯对孩子说:“我这样做, 全是为了你好。”
美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谴责和立场也
受到大多数国家同情与支持;全球各地 在事件后都有各种悼念活动,事发现场 的清理工作持续到次年年中。9.11事件 造成了对美国,全世界的人都感到恐惧,而 反对类似"911"事件的再生。该事件也导 致了此后国际范围内的多国合作进行反 恐怖行动。
本来在美国911是作为报警电话号码的。 恐怖分子选择9月11号显然是对美国的挑 衅。
四、智能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一)行为的隐蔽性 1、犯罪侵害的直接目标多是无形的。 2、犯罪行为的实施地与犯罪后果的出现地分
离。 (二)行为的连续性 1、行为本身具有连续性。 2、犯罪心理的顽固性。 (三)后果的严重性 (四)手段的多样性 (五)手段的技能性 (六)手段的欺骗性 (七)行为主体的年轻化
三、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的特征
1、动机的多样化。 (1)物欲型动机。 (2)游戏型动机。 (3)报复型动机。 (4)信仰型动机。 2、动机冲突不明显。
(二)认识特征 1、智力水平高。 2、思维偏执。 3、法律意识薄弱。 (三)情绪情感特征 1、情绪复杂。 2、缺乏道德感。 (四)意志特征 (五)性格特征
(二)暴力犯罪的行为特征
1、主体多为青少年。 2、预谋性与情境性并重。 3、残忍性、疯狂性。 4、游戏性。
9.11事件
“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 “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美国东部时间 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 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 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包 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 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 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 到袭击。
一、暴力犯罪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 暴力犯罪是指以强暴的力量实施刑 法规定的应予制裁的行为。
(二)分类
1、根据犯罪侵害的对象,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以人 身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和以财物为侵害对象的暴 力犯罪。
2、根据暴力犯罪的危害程度,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 严重暴力犯罪和一般暴力犯罪。
3、根据暴力犯罪的组织性,可以将暴力犯罪分为个 体暴力犯罪和群体暴力犯罪。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两幢110层摩天大 楼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除此之外, 世贸中心附近5幢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 毁;五角大楼遭到局部破坏,部分结构 坍塌;袭击事件令曼哈顿岛上空布满尘 烟。
在9.11事件中共有2998人罹难(包括失 踪者,不包括19名劫机者):其中2974 人被官方证实死亡,另外还有24人下落
4、根据暴力犯罪侵害的客体,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 (1)危害国家安全的暴力犯罪;(2)危害公共安全 的暴力犯罪;(3)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 (4)侵犯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权利的暴力犯罪; (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暴力犯罪;(6)妨害婚姻 家庭的暴力犯罪。
5、根据暴力犯罪的心理准备性,可以分为预谋型的 暴力犯罪和情境型的暴力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