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参考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六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六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DSM—IV中的定义
2023/12/31
第六章
27
毒品成瘾与习惯性犯罪
吸毒成瘾的明显特征
❖生理性依赖 ❖心理性依赖 ❖戒断症状 ❖稽延性戒断综合症
2023/12/31
第六章
28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与习惯性犯罪
毒品成瘾与犯罪行为
吸食毒品
刺激中枢神经
导致幻想
激起犯罪勇气或胆量
引发攻击性犯罪行为
2023/12/31
➢ A.对遵纪守法的宣传再多,都不如严格执法(69.63%) ➢ B.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增大违法成本,促使人们
自律(20.67%) ➢ C.平时多开展文明行为教育活动(9.7%)
2023/12/31
第六章
13
第二节 人格障碍类习惯性犯罪
2023/12/31
第六章
14
第二节 人格障碍类习惯性犯罪
2023/12/31
第六章
22
第三节 成瘾类习惯性犯罪
2023/12/31
第六章
23
第三节 成瘾类习惯性犯罪
毒品成瘾与习惯性犯罪
酒精成瘾与习惯性犯罪
赌博成瘾与习惯性犯罪
网络成瘾与习惯性犯罪
2023/12/31
第六章
24
毒品成瘾与习惯性犯罪
含义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
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品和精神药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章
29
毒品成瘾与习惯性犯罪
案例分析:
2008年上半年,家住湘阴农村的何某与瘾君子吴某结婚后,经不住毒品
的诱惑,也染上了毒瘾。为满足夫妻俩平日吸毒的开支,吴某试过做生意,

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网络犯罪心理学
分析网络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中的犯罪
动机和决策过程。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跨学科融合
结合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 犯罪心理的复杂机制。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和干预犯罪行为,提高犯罪 预防的效果。
个性化矫治与康复
判断证人证言可信度
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证人证言的真 实性和可信度,为审判提供证据支持 。
犯罪心理学在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01
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和个体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提高矫正效果。
心理干预和治疗
02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罪犯改变不良心理和行
为习惯,促进再社会化。
当代研究
当代犯罪心理学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涉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同时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犯罪人的言行举止、 情绪反应等,了解其心理特征
和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 集犯罪人的个人信息和背景资 料,分析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
预测再犯风险
03
运用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评估罪犯的再犯风险,为矫正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
06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 究与展望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神经犯罪学
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犯罪行为的 神经基础,探索犯罪倾向与大脑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基因与犯罪
研究基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探 讨遗传因素在犯罪心理中的作用
发展阶段

犯罪心理学讲义PPT课件

犯罪心理学讲义PPT课件

个体心理因素
人格特质
如冲动、攻击性、缺乏同理心等人格特 质,可能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关。
情绪因素
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犯罪行为。
认知过程
犯罪者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如扭曲的 道德观念、错误的价值观等,导致他 们无法正确判断是非。
心理创伤
如童年虐待、性侵犯等心理创伤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长期的心理问题,进而 增加犯罪风险。
统,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虚拟现实技术在犯罪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03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模拟场景,帮助犯罪者进行心
理矫治和康复。
当前面临挑战及应对策略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利用智能化技术时,需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个 人信息和隐私不受侵犯。
伦理与法律问题
在应用智能化技术时,需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技术的 合法性和正当性。
被告人心理状态评估的注 意事项
评估过程需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矫正阶段: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意义
根据罪犯的心理特点和犯罪原因,设计个性化的矫治方案,提高矫治效果,降低再犯率 。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原则
以罪犯为中心,综合考虑其犯罪原因、心理特点、社会背景等因素,制定针对性强、可 操作性强的矫治方案。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实施步骤
包括前期准备、方案制定、实施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等步骤,确保矫治方案的顺利实施 和有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
06

跨学科融合创新路径
神经科学与犯罪心理学
01
通过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犯罪行为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关系,揭示
犯罪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学》课件

《犯罪心理学》课件
犯罪动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犯罪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犯罪 动机分为物质性动机、情绪性动机和道德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 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所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过程,包括犯罪动机、犯罪认知、犯罪情感和犯罪意 志等方面。
犯罪心理的分类
按照犯罪类型分类
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暴力型犯罪心理、财产型犯罪心理 、性犯罪心理等。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按照犯罪主体分类
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年人犯罪心理 和老年人犯罪心理等。不同年龄段的犯罪主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
科学方法的引入
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犯罪心理。
跨学科研究
当代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 限,与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交叉融合,为深入理解犯罪心理提供了更广阔的 视野。
PART 02
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
REPORTING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对犯罪人进行干预和矫治,以预防再 次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理解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矫治与治疗
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了解 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为预防和干预 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心理干预和治疗手段,帮助犯罪 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不良行为 模式,降低再次犯罪的风险。
毒品犯罪
总结词
毒品犯罪是指涉及毒品生产、贩卖、吸食等行为的犯罪。
详细描述

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终身。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犯罪人特征的含义 研究犯罪人特征的意义
一、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给犯罪人贴标签:“十恶不赦”“丧尽天良”“不 耻于人类” 不良影响
对该类个人的群体排斥,增加了他们通过再社会化融入环
境的心理与现实成本,甚至可能据此产生对社会的仇视与 恐惧 刻板效应往往将个人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用个别案件衡量 所有案件
如何减少刻板印象?
经典回顾:罗伯斯山洞实验
1954年夏天,谢里夫等人(Sherif et al.,1961/1988)带着两组男孩去了位于俄克 拉荷马的罗伯斯洞穴公园举行夏令营。这两组小孩分别被命名为“老鹰队”和 “响尾蛇队”。每组人有自己的营地,并在那里举行一些活动,例如徒步旅行、 游泳、共同准备饭,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然后把两个小组的孩子放在一起, 并让他们完成一系列竞争性的活动,像篮球、足球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从一 开始,两个组的竞争就变得激烈起来,他们烧毁对方的组旗,争夺营地,一场几 乎是混乱的抢夺食物的战争也爆发了。在这样的情境下,研究者尝试了一种宣传 教育的办法,让他们互相称赞,结果没有起什么作用。接着研究者又试图让他们 在非竞争的条件下把他们组织起来,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当这些男孩一起看电
二、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人们区分并标签人类的差异 主流文化的观念将被标签人与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即消
极的刻板印象)相联系
主流群体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从“他们”中分离 出来,将被标签的人置于独特的类别中 被标签的人经历着不公平的处境,丧失了地位和遭到歧视 被污名的程度完全视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可得性而定, 只有一个群体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左右公众对另一个群体的 态度的时候,污名才会存在

第四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四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认知有关
2023/12/31
第四章
39
应用篇
分类细化是理解犯罪决策模型的关键
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和实务工作人员便开始提出 多种对谋杀进行分类的方法。
锚定效应的影响
➢ 决策的结果或目标值可能会向着初始值(锚)的方 向接近而产生估计偏差
➢ Cervone & Peake:事先的“锚”可以影响个体 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估计,进而影响其在任务中 的坚持性
2023/12/31
第四章
25
(一)个体犯罪决策的编辑阶段
可得性启发式的影响
➢ 概率是由事件能够被个体想起的容易程度来加以 判断的
古典主义犯罪学 & 实证犯罪学 刑事古典学派:功利主义 & 报应主义 法律经济学 & 行为法律经济学
2023/12/31
第四章
21
二、期望效用理论的观点
只有在g>pf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犯罪
➢ g:从犯罪中获得的收益, pf:预期的惩罚
(p为惩罚的概率, f为惩罚的强度)
所有的犯罪行为和可能的结果在任何一个犯 罪决策中都会得到考虑
放任式取向
无判断取向
2023/12/31
第四章
30
一、自信式取向
对个人能力、作案情境、风险控制持有乐观 态度,趋向于选择预案中可获得收益最大化 的选项
➢ 对个人能力的自信
• 丰富的犯罪经验、周密的计划制定、合理的人员分工、充 分的工具准备、情境的选择与控制
2023/12/31
第四章
31
案例分析
1999年12月至2007年1月,北京千万富商夏克明指使并 伙同其弟夏克治及杨辉、陶纯,残忍地将生意伙伴、夏克明 的情人、情人的丈夫及杨辉妻子等8人杀害,手段极其残忍 ,起因却仅仅是因为一些个人纠纷。而夏克明团伙多次杀死 自己人际关系圈的熟人而未被及时侦破的原因,在于他们犯 罪手法的隐蔽性。杀人之前,先在其他社区租赁民房,将被 害人诱骗至出租房后,杀人分尸。然后开车出北京城区,沿 途在河道、树林等偏僻地点抛弃尸块,通过不暴露尸源,掩 盖犯罪事实。

(2024年)犯罪心理学第1讲导论ppt课件

(2024年)犯罪心理学第1讲导论ppt课件
14
性侵犯型犯罪心理特征
权力与控制欲
性侵犯型犯罪者通常具有强烈的权力和控制欲望,通过性侵犯行为 来满足自己的支配欲。
性别歧视
这类犯罪者往往对异性存在歧视和偏见,将自己的犯罪行为归咎于 受害者的引诱或挑逗。
扭曲的性观念
性侵犯型犯罪者具有扭曲的性观念,对于正常的性行为和性关系存在 误解和偏见。
15
其他类型犯罪心理特征
的治疗和康复支持。
16
04
犯罪预防与干预策略探讨
Chapter
17
针对个体层面预防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少犯罪风 险。
教育与培训
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因贫困导致的 犯罪可能性。
心理干预
针对具有潜在犯罪倾向的个体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以减轻心理压 力和消除不良情绪。
24
06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25
本次导论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犯罪心理学基本概 念及学科体系
02
犯罪心理形成与发 展的理论框架
03
犯罪心理评估、预 防与干预策略
04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 法及伦理规范
26
犯罪心理学发展趋势预测
跨学科整合
结合生物学、神经科学、社会学 等领域,形成更全面的犯罪心理 解析
01
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存在叛逆、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缺乏家庭和社会
的关爱与支持。
02
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者具有高超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漏洞实施
攻击和破坏行为。
03
毒品犯罪
毒品犯罪者通常受到毒品的控制和驱使,为了获取毒品而实施盗窃、抢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未来挑战与发展机遇
挑战
犯罪现象日益复杂,犯 罪心理学需不断更新理 论和方法以应对挑战。
机遇
科技进步为犯罪心理学 研究提供新手段,如虚 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
等。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共同推动犯罪心
理学的发展。
社会应用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 治理、犯罪预防等领域 ,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THANKS.
效果评估指标
包括犯罪行为的减少、心理状态的改善、社会功能的恢复等。
定期评估与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康复期管理与支持
康复期管理计划
制定详细的康复期管理计划,包括日常生活安排、社交活动、职 业规划等。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为犯罪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其重新 融入社会。
暴力型犯罪心理
1 2
暴力型犯罪心理特征
具有攻击性、冲动性、冷酷性和残忍性等特点, 往往因情绪失控或极端思想而实施暴力行为。
暴力型犯罪动机
可能包括报复、满足控制欲、显示力量等,这些 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
3
暴力型犯罪案例分析
如杀人、抢劫、绑架等案件,通过分析犯罪者的 心理特征和动机,揭示暴力型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
05

干预策略与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犯罪者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动机访谈技术
激发犯罪者的内在动机,促使其自愿参与治疗和 改变。
家庭治疗
针对犯罪者的家庭环境和关系进行治疗,改善家 庭功能,减少犯罪行为的诱因。
治疗方案与效果评估

犯罪心理学PPT课件

犯罪心理学PPT课件

01
02
03
04
初始阶段
产生犯罪动机和意图,寻找机 会实施犯罪行为,具有试探性
和隐蔽性。
发展阶段
制定犯罪计划,准备工具,选 择目标,具有预谋性和计划性。
实施阶段
实施犯罪行为,采取暴力、欺 诈等手段达到犯罪目的,具有
果断性和冒险性。
终结阶段
完成犯罪行为后处理现场,逃 避法律追究,具有狡猾性和逃
避性。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XXX抢劫案。通过分析抢劫犯的心理特征、作案动机和过程, 揭示暴力型犯罪心理的内在驱动因素和行为模式。
案例二
XXX诈骗案。通过分析诈骗犯的心理特点、作案手段和过程, 探讨财产型犯罪心理的成因和防范策略。
案例三
XXX强奸案。通过分析强奸犯的心理状态、作案动机和过程, 揭示性犯罪心理的扭曲观念和行为特征。
案例四
XXX贩毒案。通过分析贩毒分子的心理依赖、作案方式和过 程,探讨毒品型犯罪心理的深层原因和治理对策。
04
犯罪心理诊断与评估
诊断方法与技术应用
面试法
通过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交流, 了解其心理状态、动机和背景。
心理测验法
运用标准化心理测验工具,如明 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等,评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质 和问题。
05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及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培养健康的人格特质。
学校教育
加强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 制能力。
社会环境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减少犯罪诱因,加强社区建设和治安管理。
矫正方法和技术探讨
心理治疗
01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帮助罪犯改变不良思维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四章 与犯罪心理学相关的主要理论ppt课件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四章  与犯罪心理学相关的主要理论ppt课件
《犯罪心理学教程》 第四章 与犯罪心理 学相关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 学与犯罪行为
第二节 道德认知发展 与犯罪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
20世纪初源于美国一个心理学流派
创建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一)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1、研究内容:主张心理学是研究外部行为的纯客观自然 科学。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行为?



(二)艾森克的条件反射论


人的“良心”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它的形成是由于当 儿童做了某种行为后,父母、教师或其他人给以时间上非 常接近的惩罚。人的“社会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 条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 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就容易 犯罪。 犯罪学家杰弗里以及后来的美国学者伯吉斯和艾克斯在萨 瑟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接触—强化理论。这一理论 认为:犯罪行为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习得的。操 作性条件反射指行为受它以前的环境结果的的影响,行为 本身也是获得强化刺激的手段。犯罪行为一方面受别的犯 罪人的影响,另一方面犯罪人的直接经验是获得推动实施 犯罪的根源。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 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 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1)采用独创的临床研究方法(谈话法); (2)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 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3)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存在三个主要的年龄阶段及对规 则执行的发展: 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单纯的个,规则是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以 自我为中心,向大龄儿童模仿阶段。

第十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十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伯吉斯再犯预测表的成功或失败的期待率常模
2023/12/31
第十章
23
三、当代有影响的危险评估工具举例
(一)“犯罪人危险评估系统”(OA Sys) OA Sys是1999年4月英国监狱当局与社 区执行部门联合推出的一种罪犯危险评 估工具。
2023/12/31
第十章
24
三、当代有影响的危险评估工具举例
罪人作斗争
2023/12/31
第十章
11
(四)个体犯罪的后期控制
需要整合监管改造活动中和社会上的一切 积极因素
运用专业性的矫治措施
2023/12/31
第十章
12
第二节 犯罪危险评估
2023/12/31
第十章
13
第二节 犯罪危险评估
危险评估概述 危险评估的原理和技术
当代有影响的危险评估工具举例
危险评估工具应用中的问题
2023/12/31
第十章
42
三、如何实现心理矫治对 预防再犯的价值
(一)犯因性矫正理论
“犯因性”(criminogenic),一般解释为“犯 罪原因性的”“具有犯罪原因性质的”“起犯罪 原因作用的”
着力于解决罪犯的“犯因性”问题对于预防再犯 的意义是毋容置疑的;
不能机械地认为解决了罪犯的“犯因性”问题就
精 神 疾 病 量 表 , 简 称 PCL-R 。 该 量 表 是
Robert D.Hare于1985年设计,1991年公布
的,是以人格为对象的诊断性量表。PCL-
R可以有效地预测重新犯罪,同时可以为
干预、矫正创造条件。
2023/12/31
第十章
34
三、当代有影响的危险评估工具举例

《犯罪心理学》教学课件(全)

《犯罪心理学》教学课件(全)
整体研究也叫系统研究,就是把犯罪心理作为一个整 体结构来研究,主要研究犯罪心理的整体面貌。
分析研究就是对犯罪心理发展中的某一个别的、局部 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设、进行严格的
研究设计,按照预定程序收集资料并进行数量化分 析,用数字或量度表述研究结果,对假设进行检验 的一种研究范式。
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
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 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 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 具有可证性。
主张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 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 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 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二)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1、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 1872年,德国的埃宾(Ebin)的《犯罪心理学纲要》 1897年,奥地利的审判官格罗斯(Gross)的《犯罪 心理学》(诞生标志)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发表的《被暗示性》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和形态 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核心,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心理 锁链,以一定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引发犯罪行为 的条件。
(二)特殊模式 特点:缺少明确的故意和动机;犯罪心理不稳
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 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 (二)恶变形态 (三)衰落形态

最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绪论精品课件

最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绪论精品课件
第九页,共45页。
• (3)犯罪行为 • 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
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 罚惩罚(chéngfá)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 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大类.
第十页,共45页。
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关系(guān xì)
• 区别:犯罪心理是内隐的,如打劫银行的意图动机,但 并没有实施,并没有带来危害。犯罪行为,外显的。
• (2)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的源流 • 比内:《被暗示性》 • 施太仑《供述心理学论文集》 • 闵斯特伯格《在证人席上》 • 智力(zhìlì)与犯罪的关系等
第二十三页,共45页。
(二)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yánjiū)概 况
• 1、犯罪原因 • 汉尼拔: • 犯罪基本原因是心理(xīnlǐ)不成熟 • 为了理解犯罪人的发展,应当认识不成熟引起的挫折、
——《华盛顿邮 报》
说《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恐怖小说”并不为过,在100多天的翻译中,我就历经了噩梦的 折磨,几度在半夜醒来而感觉着恐惧的缠绕。人是奇怪的动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偏要去闻 去见,这也就是大家明知其为恐怖小说却依然要来阅读的原因吧,其情形大致与小孩子既怕又渴 望听鬼怪故事相仿佛,都是感觉着一种异样的刺激或颤栗。
第二十五页,共45页。
• 3、犯罪决策 • 科尼什和克拉克提出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
罪是犯罪人经过理智选择之后进行的行为。 • 在犯罪决策过程中,犯罪人主要考虑犯罪的
机会、从犯罪中可能获得(huòdé)的奖赏 (不一定是财物上的),进行犯罪行为所要 付出的代价三种因素。
第二十六页,共45页。
个案:少年抢劫(qiǎngjié)女孩1元钱称只 为让人看得起
• 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yìngyòng)学科 • 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 是发展中学科 • 犯罪心理视频\第26集:测谎专家.fl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