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索动物门概述及头索动物、尾索动物

合集下载

第12章脊索动物门

第12章脊索动物门
泄系统的机能,使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大量废物更 有效的排出体外 除了圆口类之外,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脊索动物的祖先:推想是一种蠕虫状的后 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该类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尾索动物、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 原始脊椎动物
原始有颌类 原始无颌类(圆口纲、甲胄 鱼)
里层:纤维组织鞘 外层:弹性纤维鞘
(一)脊索
低等脊索动物中,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 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 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 所取代
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都能随 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而无脊椎动物 则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 表面有几丁质等外骨骼
第12章 脊索动物门概述(Chordata)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的分类概况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脊索
–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 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
–脊索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 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
–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 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脊索和神经管的形成过程
(三)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 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 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为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 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高等种类 只见于胚胎或幼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如肠鳃纲和羽鳃纲
(二)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三)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文昌鱼横切面
文昌鱼内部结构
(四)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具脊索,具背神经管,具咽鳃裂,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为闭管式(除尾索动物外),具肛后尾,中胚层内骨骼。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两侧对称,后口,三胚层,真体腔,分节。

(说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脊索动物门的分类:尾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身体仍有分节现象存在,无明显头部;生殖、排泄器官多对,各自开口;无心脏、血液无色。

头索动物的原始特性:无脊椎骨形成;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无心脏;表皮单层细胞;终身保持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无肾脏,只是按节排列的肾管,排泄与生殖系统无联系,无生殖管道。

头索动物的特化特性:形成围鳃腔,防止鳃裂被泥沙堵塞;有口笠,触手,缘膜,轮器,内柱等一系列特殊结构,具有从水流中筛选食物的作用;脊索越过神经管伸到身体最前端,这和文昌鱼用前端挖掘泥沙有关。

头索动物消化系统头索动物摄食方法:被动、滤食消化管:口、咽、肠、肛门消化腺:肝盲囊内柱与甲状腺肝盲囊与肝脏呼吸系统:在鳃裂处进行气体交换。

循环系统:闭管式,无心脏排泄系统:90~100对肾管,在咽壁的背方两侧。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约26对,按节排列,无生殖管道,体外受精。

胚胎发育和变态:卵小,为均黄卵;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幼体—成体。

逆行变态:动物体(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圆口纲圆口纲的主要特征:1、没有真正的上下颌2、无成对附肢3、鼻孔单个,位于头部背面4、鳃位于咽部两侧的鳃囊中,鳃囊中附有由内胚层起源的鳃丝,故称囊鳃类。

5、生殖腺单个,无输出管鳃笼:由九对横行的软骨弧和四对纵行的软骨条相互连接而成。

鱼类呼吸系统呼吸器官:鳃辅助呼吸器官:皮肤:鳗鲡,鲇鱼,黄鳝,鲤鱼等。

口咽腔黏膜:黄鳝;肠管:泥鳅;鳃上器:胡子鲶、乌鳢;气囊:肺鱼鳔:功能:身体比重的调节器官;(主要);呼吸作用(肺鱼,总鳍鱼);发声作用(石首鱼科);感觉作用(鲤形目):韦伯氏器。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3)鱼形动物(Pisces)的鳞
四种类型:
盾鳞:外形似盾,基板部分埋于皮层内,尖锥状棘突 露出体外。见于软骨鱼类 硬鳞:多为菱形,厚板状,表面具珐琅质层。见于原 始硬骨鱼类
3)鱼形动物的鳞(续)
圆鳞:为骨质鳞,表面无珐琅质,可见同心状生 长纹。见于硬骨鱼鲤科鱼类
-栉鳞:也是骨质鳞,只是鳞片表面具小棘,后缘 具小锯齿。见于硬骨鱼鲈科鱼类
始祖鸟 化石
始祖鸟 化石
始 祖 鸟 复原图
中华龙鸟
3)鸟纲(Aves)起源
起源:由爬行纲的一支演化过来
重点
过渡型化石:可能有始祖鸟、中华龙鸟,因为:
具爬行类特点:头骨双孔型,无喙,颌上有 齿,胸椎彼此未愈合,尾椎多达20个,骨骼 不中空,前肢具三个分开的肢
具鸟类的特征:全身披羽毛,前肢基本成翼, 后肢及腰带似鸟类
蜥螈(P1)复原图
两栖类:颈不明显 爬行类: 躯干和尾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6、鸟纲(Aves)
1)主要特征
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具有高而恒定的体 温(37.0-44.6C),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身体流线型,具羽毛,前肢成翼,骨骼致密 轻巧,髓腔大,胸骨发达(区别于其他脊椎动 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 雏),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J-Rec.
2)鸟纲(Aves)重要化石
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
具羽毛,但其余骨骼特点均与爬行类一致, 如有牙,前肢末端具爪。同时具有鸟类的 特点. 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地层. 中华龙鸟: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点, 但有人认为它是恐龙。发现于我国辽西侏 罗纪地层中.
泥盆纪海洋鱼类(图)

脊椎动物讲义

脊椎动物讲义

脊椎动物学一、脊索动物门概述1、门特征:①脊索②背神经管③咽鳃裂2、分类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3、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尾索动物亚门1、特征:脊索仅存在于自由生活的幼体尾部,变态发育为成体后营固着生活,尾部连同脊索消失。

成体有被囊包被体外。

2、代表:海鞘三、头索动物亚门1、特征: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全身且终生存在2、代表:文昌鱼四、脊椎动物亚门1、特征:①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脑②脊柱代替了脊索③咽鳃裂④口器完善,具上下颌⑤心脏⑥集中的肾脏⑦成对附肢五、圆口纲1、特征:①无上下颌②无成对附肢③无真正的齿④终生保留脊索⑤头骨不完整,无顶部⑥原始的肌节⑦脑发达程度低⑧具口漏斗⑨皮肤无鳞,体表粘滑富有粘液腺⑩单个嗅囊,开口头顶中线2、代表:七鳃鳗六、鱼纲1、特征:①出现上下颌②成对附肢③脊柱代替了脊索④脑和感官发达⑤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⑥梭形,体表多被鳞片⑦鳃呼吸⑧单循环2、类群软骨鱼纲硬骨鱼纲3、软骨鱼代表:鲨鱼4、硬骨鱼纲七、两栖纲1、特征①、肺呼吸②、不完全双循环③、五趾型附肢④、脊柱进一步分化⑤、表皮开始角质化⑥、大脑两半球完全分开,顶部有神经细胞⑦、出现中耳——鼓膜及听小骨2、代表:青蛙八、爬行纲1、特征①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②指(趾)端具角质爪③脊柱进一步分化④头骨具单一枕髁和颞窝⑤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出现胸廓⑥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不完全隔膜⑦变温动物⑧成体具后肾,尿以尿酸为主⑨体内受精,羊膜卵2、形态结构九、鸟纲1.特征①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②完全的双循环③神经系统和感官进一步发达④具营巢、孵卵、育雏等完善的生殖行为⑤身体流线型、体表被羽⑥前肢变为翼⑦骨骼轻、多愈合、气质骨⑧具气囊2.形态结构十、哺乳纲1.特征①胎生、哺乳②体被毛③体温恒定④异型齿、口腔腺发达⑤皮肤腺丰富⑥排尿素⑦头骨具两个枕髁2.形态结构3.分类①原兽亚纲:卵生、有泄殖腔(单孔类)②后兽亚纲:胎生,无真正胎盘,具育儿袋③真兽亚纲:具真正胎盘十一、比较脊索动物各个系统:(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单层表皮,真皮原始结缔组织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衍生物:鳞片:盾鳞——硬鳞——圆鳞——栉鳞鳞式进化方向: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多细胞有管腺体:粘液腺(HE染色为淡兰色)浆液腺(HE染色有红色颗粒)爬行类:皮肤干燥,几乎无腺体(股腺)骨板和角质鳞片,真皮富有色素细胞(变色龙的植物性神经控制)鸟类:皮肤薄松软干,唯一的尾脂腺角质衍生物——羽色——物理性——化学性哺乳类:表皮和真皮均厚毛的结构,毛干的三层,毛色爪、蹄和指甲;角;腺体(皮脂腺和汗腺)穿山甲——角质鳞片,犰狳——骨质板(二)骨骼系统:软骨和硬骨的概念并在切片上分别脊柱和脊椎骨的区别骨骼的产生——中胚层间充质脊柱和脊索的区别脊椎动物骨骼系统:中轴骨——附肢骨——(带骨)脊椎骨的结构和产生的顺序:椎弓————脉弓————椎体七鳃鳗鲟鱼、肺鱼其他脊椎动物椎体形状的比较:双凹、前凹、后凹、马鞍、双平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脊柱的比较:圆口类——脊索和椎弓鱼类——脊柱(躯干椎、尾椎),脊索退化软骨变为硬骨、肋骨两栖类——颈椎1、躯干椎、荐椎1、尾椎胸骨、无肋骨爬行类——颈椎(环椎和枢椎)、胸椎、腰椎、荐椎2、尾椎胸骨(蛇无)、肋骨、胸廓鸟类——颈椎(数量多)、胸椎、综荐骨、尾综骨胸骨、肋骨(全为硬骨)、胸廓哺乳类——颈椎7、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胸骨、肋骨、胸廓椎式 C、T、L、S、Cy头骨的比较:软颅七鳃鳗——脑底的软骨板——软骨鱼的软骨脑颅——硬骨鱼的骨化脑颅咽颅——七对:颌弓1、舌弓1、5对鳃弓,舌颌骨连接软颅与颌骨为舌接型软骨鱼类:软骨终生,软颅顶部不封顶、双枕髁硬骨鱼类:骨化,封顶(出现鼻骨、额骨、顶骨);前颌骨、上颌骨、齿骨和隅骨为新的颌骨,骨化的舌颌骨连接脑颅与颌骨、单枕髁两栖类:头骨简化,轻便,骨化的舌颌骨进入中耳为耳柱骨内鼻孔出现、双枕髁、鳃弓的演变和退化上颌骨与脑颅愈合,上颌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连接为自接型爬行类:完整的次生腭(鳄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使内鼻孔后移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颞窝出现(鳄类完整双颞窝,鸟类双颞窝)鸟类:高度愈合、双颞窝(与眼窝合)、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哺乳类:合颞窝(与眼窝合)、直接型、高颅型、双枕髁完整的次生腭将口腔与鼻腔分开,内鼻孔后移三块听小骨(与舌颌骨、方骨、关节骨同源)、中耳的鼓骨与原来下颌骨中的隅骨同源颧弓、下颌仅由齿骨形成带骨的比较:将鳍骨或附肢骨悬挂至中轴骨上的骨骼肩带:一般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主要骨块为肩胛骨、锁骨、乌喙骨软骨鱼类:软骨棒硬骨鱼类:肩带与头骨愈合四足类:肩带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乌喙骨在哺乳类退化锁骨的变化与运动方式的关系腰带:四足类三块:髂骨、坐骨、耻骨因是承重的功能,结构稳定并永远与脊柱相连四肢骨:陆生的模式两栖类愈合简化,从爬行类开始为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鸟类的跗间关节哺乳类:四肢的扭转对运动的适应,注意膝关节和肘关节的方向(三)肌肉系统:中胚层的体节、侧板的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产生肌肉肌肉与神经之间的关系很重要中胚层的体节和侧板的体壁中胚层:轴上肌、轴下肌、膈肌、附肢肌(由脊神经支配)眼肌(由脑神经III、IV、VI支配)脏壁中胚层:与取食有关的肌肉、表情肌、心肌、内脏平滑肌(由脑神经V、VII、IX、X、XI及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四)消化系统:消化管道两端(口前端和直肠末端)为外胚层内陷形成,消化管道的最内层即粘膜为内胚层形成,管道的其余部分为中胚层形成。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最高等的动物门类一、进化地位1.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2.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胚胎发育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相似,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都有咽鳃裂和神经,三者都是后口动物二、生物学特征1.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以及具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身体腹面等次要特征2.脊索在低等脊索动物中终生保留,在脊椎动物中被脊柱所代替。

背神经管在脊椎动物分化为脑和脊髓。

低等脊索动物鳃裂为呼吸器官,进化中消失或演变为其他结构三、名词解释1.神经胚:背部沿中线的外胚层细胞下陷,形成神经板;两侧的外胚层形成一对纵褶,并靠拢愈合,形成中空神经管,并进入胚胎内部与表面分离。

原肠背面中央隆起,形成脊索中胚层,并脱离原肠,形成脊索。

2.脊索:消化道和神经管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液泡细胞组成,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具支持功能。

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有脊索,以后或终生保留,或退化并被脊柱代替3.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前端膨大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4.鳃裂:咽部两侧成对的裂缝,为鳃裂,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低等脊索动物及鱼类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有鳃裂5.逆行变态:身体前端粘附在其它物体上,尾部连同脊索逐渐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鳃裂数增加,体壁分泌被囊素形成被囊,开始营固着生活。

这种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

四、意义脊索出现的意义1.支撑躯体2.保护内脏器官3.肌肉的支点4.有助于动物体有效完成定向运动5.头骨、颌、椎管的出现都基于脊索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具脊索动物的3大特征,同时具脊椎动物的特征,如分节的肌肉,典型的脊椎动物式的血液循环模式,分开的背腹根等原始和特化的结构:无头,无成对附肢,无心脏,无集中肾脏,具特化的口器等是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其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特点,为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有力证据五、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1.肛后尾:即尾在肛门后方2.闭管式循环系统3.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4.后口5.分节的肌节6.生物化学比较六、与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点1.后口(棘皮动物)2.三胚层(扁形动物)3.真体腔(软体动物)4.身体分节(环节动物)5.两侧对称(扁形动物)七、起源脊索动物门的起源棘皮动物的短腕幼虫和半索动物幼虫柱头虫在结构上相似,肌肉中既含有精氨酸又有肌酸,表明这两类动物亲缘关系较近,同时也表明与脊索动物较近的亲缘关系一般认为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有共同祖先,但目前尚没发现化石脊索动物的祖先可能类似尾索动物的幼体,一类经变态,成体为固着生活,鳃裂作为取食和呼吸器官;另一类幼体期延长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不再变态,出现生殖腺并进行繁殖(即幼体性成熟),进而发展出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自由运动的脊索动物脊椎动物门的起源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是无颌类,化石出现在5亿年前美洲和亚洲的海洋沉积中。

1、脊索动物门.

1、脊索动物门.

入水管孔 缘膜触手
咽 鳃裂 围鳃腔
胃 心脏
柄海鞘
神经节 神经腺 出水管孔 被囊 外套膜
生殖孔 肛门 生殖导管 生殖腺 肠

入水管孔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缘膜触手
都很退化。

神经中枢:仅是一个神 经节,由此发出若干神 经分支分布到身体各个 部分。
神经腺:相当于脑垂体
鳃裂
围鳃腔 胃
心脏
柄海鞘
神经节 神经腺 出水管孔 被囊 外套膜
脊索纵贯全身并伸到身体最前端。约25 种,分布在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中。 常见的种类为文昌鱼。
代表动物--文昌鱼
• 外形:无头和躯干之分,左右侧扁,两端较尖, – 除口以外还有腹孔(围鳃腔孔)和肛门与外 界相通。 – 有一背鳍、尾鳍、臀鳍,一对腹褶。无偶鳍。
文昌鱼腹面观
•内部构造
1、皮肤肌肉 – 表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表皮外覆有 角质层。真皮为薄层结缔组织。 – 肌肉集中在背部两侧,由60多对未分化的呈 V字型的肌节组成,肌节间以结缔组织的肌 隔分隔。两侧肌节交错排列。
但脊索在尾部。变态后脊索消失,背神经 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仍存在。成体具被 囊,大多营固着生活。
头索动物亚门:3大特征终生存在。脊 索纵贯全身,并向前延伸至背神经管前端。
• 脊椎动物:脊索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脑 和感觉器官集中于前端,形成明显头部,称 为有头类。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圆口纲:无颌,
文昌鱼侧面观
2、脊索
纵贯全身并越过神经管 的脊索是主要的支持结 构
色素点 缘膜
缘膜触手
脊索
背神经管 眼点
食道
肌隔 背鳍条
口笠 哈氏窝 轮状器官 触须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进化地位: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基本特征:1、脊索:是脊索动物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2、背神经管: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形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

3、鳃裂:消化管前端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4、其他特征:肛后尾:尾在肛门之后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例外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脊索动物分类概述:现存脊索动物约四万多种,分属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

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循环方式:开管式。

血液循环流向:可逆式(血管无动脉、静脉之分)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仅头索纲。

无头类:头索动物的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组成:无心脏,腹大动脉搏动——称狭心动物循环方式:闭管式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代替。

脑和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逆行变态:幼体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如柄海鞘。

内柱:是文昌鱼、柄海鞘等动物咽部腹侧中间的一条纵沟,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

是脊椎动物甲状腺的前驱。

回结环:文昌鱼肝盲囊后一段内有纤毛的肠,是消化作用最活跃的部位。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区别: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

①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是后口动物;②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③ 棘皮动物幼虫和半索动物幼虫极为近似;④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肌肉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圆口纲圆口纲是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

尾:尾鳍为原型尾。

原尾型:尾鳍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尾。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无上下颌;无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单鼻孔;内耳只有1-2个半规管;具鳃囊;特化性特征:1.具有口漏斗和锉舌。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十四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具脊索(支撑身体),具背神经管,具咽鳃裂与高等无脊索动物相同的特征:两侧对称,分节现象,三胚层,后口动物,次生体腔脊索动物门: 1.尾索动物亚门(无头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有被囊,代表动物:柄海鞘(独特的可逆式血液循环方式)为原索动物2.头索动物亚门(无头类):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

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为原索动物3.脊椎动物亚门(颌口类):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脊索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保护支持功能获得质的飞跃。

脊索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和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敏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和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全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腮裂的动物。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身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咽腮裂三个主要特征,几所纵贯身体全长达到身体最前端。

所以叫……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几所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有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变温动物:因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也成外温动物。

恒温动物:因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也成内温动物。

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圆口纲主要特征:体呈鳗形,分头、躯体和尾三部分。

脊索动物门ppt课件

脊索动物门ppt课件

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 背神经管纵贯 全身和鳃裂一 样,终生存在
头索纲:脊索纵贯全身,向前延伸至“脑”的前部,体呈鱼形,没有明显的头部,故名无头类,有特 殊的围鳃腔,鳃裂开口于围鳃腔中
甲胄鱼纲:全部绝灭,表覆盖大片甲胄
圆口纲:无颌,无成对附肢,锥形脊索骨开始出现,皮肤裸露
盾皮鱼纲:全部绝灭,早期具有颌鱼类体表被甲胄
二、头索动物亚门主要特征:
1、脊索发达:纵贯身体全长,并延伸到背神 经管前方,利于掘沙生活,故名头索动物或全 索动物。 2、脑、感官不发达,无明显头部,无附肢, 又称无头动物,无头类。 3、身体细长,肌肉分节明显,全为单体。 4、咽鳃裂数目多,类型种类具有围鳃腔 5、闭管式循环,心脏尚未形成,也无血红细 胞。
1、消化道:口→口腔→咽→食道 →→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唾液腺,汗腺,胰 腺,胃腺,肠腺等。
1、在动物机体与环境间进行气体交 换
2、附属功能,发生,鸟类气囊的多 种功能
1、水栖类型:鳃,皮肤2、陆生 类型:肺,呼吸道(鼻腔,咽, 喉,气管等)
1、运载营养物质到细胞(营养,水, 1、心脏,2、动脉,3、小动脉,
第二节 脊索动物分类
❖ 分属于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为低等类群 2、头索动物亚门——为低等类群 3、脊椎动物亚门
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多数种 类脊索和背神 经管仅存幼体 成体有被囊包 被体外(被囊 动物)
纲及主要特征 尾海鞘纲:体小似蝌蚪,自由游泳生活,鳃裂一对,构造似海鞘幼体,又名幼脊纲
海鞘纲:成体无尾,被囊厚鳃裂甚多,营固着生存 樽海鞘纲:被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带,有世代交替
氧气,激素)
4、毛细血管,5、小静脉,6、
2、将代谢产物运送到一定器官或排 出

脊索动物门最新PPT课件

脊索动物门最新PPT课件

头索动物 终生保留 尾索动物 胚胎时期和幼体的尾部保留成体退化
圆口类 终生保留
鱼类
胚胎时期保留,成体残存于椎体之间
两栖类 爬行类 只在胚胎时期保留,成体退化
鸟类
哺乳类
4)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 的意义
A 使动物体的支持、保护和运动功能获得 “质”的飞跃
B 使得动物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成为可能
C 使得动物的定向运动更加有效,对于主动 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
分布 遍及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我国青岛、
烟台、厦门、海南有分布。
童第周
一、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 1、外形及生活方式
2、文昌鱼皮肤
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只一层,真 皮很薄
3、运动系统
• 骨骼 无骨质骨骼,脊索作为支持结构
• 肌肉 V字形肌节,左右两侧不对称
4、消化和呼吸系统
与尾索动物相似;肝盲囊
4、其它特征
1)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2)肛后尾 3)内骨骼 4)生化方面
无脊椎动物 具精氨酸 不具肌酸 脊椎动物 不具精氨酸 具肌酸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 二者均有
二、脊索动物的类群
1、尾索动物亚门 原索动物 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
头索纲(狭心纲)
有颌类
3、脊椎动物亚门
甲胄鱼纲、盾皮鱼纲、圆口纲、鱼纲、两 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为什么学?
• 学习动物学知识,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 教学任务,因为中学教材中有这些内容。
No!
…?
知识技能体系是否就像一棵树。 你想成为一棵什么样的树?
学什么?
学教材上的知识,应对考试? 学广泛的动物学知识,扩展“知识库”?
继续学习能力,探究能力,……

1尾索和头索动物亚门

1尾索和头索动物亚门
2. 背神经管
dorsal tubular nervecord
3. 咽鳃裂 pharyngeal gill slits
1. 具有脊索
脊索是一条位于消化管背面,神经管腹面,纵贯动物 躯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所有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脊索。 尾索动物有的仅幼体尾部存在,比 如海鞘; 头索动物大多终生保留,比如文昌 鱼、圆口纲动物; 脊椎动物一般只在胚胎时期出现脊 索,成体则为脊柱代替。
5.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神经中枢退化为 一个无内腔的神 经节,位于出、 入水孔之间的外 套膜壁内。
6. 生殖系统
♀♂同体,异体受精; 精巢:大而分支,乳白色; 卵巢:长管状,淡黄色
三、幼体与变态
Retrogressive metamorphosis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 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简 单,这种从幼体至成体结 构更为简单化的变态称为 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
8. 生殖器官 ♀♂异体
生殖腺方块状,按体节排列于围鳃腔两侧;精巢 白色,卵巢淡黄色;无生殖管道,成熟生殖细胞穿过 生殖腺壁、体腔壁和围鳃腔壁进入围鳃腔,随水流从 腹孔排出体外,行体外受精。
三、发育与变态
文昌鱼发育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如下:受精卵-桑 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幼体-成体。 (实心 圆球—桑椹胚) 1. 受精、卵裂及原肠胚的形成
壶口——入水孔 壶嘴——出水孔 基部:固着
anterior
ventral
dorsal
posterior
2. 被囊与外套膜
2.1 被囊 tunic:
由体壁分
泌的被囊素构
成,其作是保 被囊
护身体并维持
外套膜
身体的一定形
状。

脊索动物简介

脊索动物简介

脊索动物简介•相关推荐脊索动物简介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动物吧,不知道大家对动物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脊索动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脊索动物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

动物背侧有一条脊索,分为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

它们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万多种,分属于3个亚门:一、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Urochordata)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体表常有被囊(tunic),故又称被囊动物。

常见种类有各种海鞘和住囊虫,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

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本亚门主要的纲有:1、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2、海鞘纲(Ascidiacea)3、樽海鞘纲(Thaliacea)二、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本亚门仅头索纲(Cephalo-chorda)一个类群,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

代表动物:文昌鱼。

三、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Craniata)。

本亚门分以下几个纲:1、圆口纲(Cyclostomata)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verte-brae)并存。

又名无颌类(Agnatha)。

2、鱼纲(Pisces)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被鳞,鳃呼吸,成对的前后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

本纲与更高等的四足类(Tetrapoda)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Gnathostomata)。

3、两栖纲(Amphibia)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pentadactyl limb)运动。

最高等动物门类——脊索动物门

最高等动物门类——脊索动物门
• 口周围是环形的缘膜(velum),边缘向前 方伸出指状突起—轮器(wheel organ), 轮器摆动使带有食物的水流进入口中。 缘膜边缘向口中央伸出缘膜触手(velar tentacle),与口笠触须一起进行过滤。
• 水流入咽部,食物颗粒留在咽内,水流 经鳃裂进入围鳃腔,经腹孔排出体外。
文昌鱼的内部解剖
海 鞘 成 体 的 内 部 结 构
• 呼吸作用在咽部完成,咽内壁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水流经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
• 心脏位于身体腹面靠近胃的围心腔内, 两端各自发出一条血管。开管式循环, 血液流动每隔几分钟周期性改变方向, 血管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该方式在脊索 动物中是唯一的,血液通常无色。
• 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的弯曲处有 一团具排泄机能的细胞,排出尿酸。
• 幼体具脊索动物三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 尾部。幼体经变态至成体后只保留鳃裂。
• 体外有的被囊(tunic),由近似纤维素的被 囊素构成,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a)。
• 成体的结构
• 海鞘外形呈长椭圆形,基部固着在海底 岩石、贝壳或船底之上。
• 身体的最外层是被囊,被囊内是一层柔 软的外套膜。
• 但是有许多原始和特化的结构:无头、 无成对附肢、无心脏、无集中肾脏、具 特化的口器等,因此被认为是前脊椎动 物的原始类群,是脊椎动物的姐妹群。
脊椎动物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结构最复 杂、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脊椎动物 亚门的主要特征如下:
• 出现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前端分化出脑, 并出现了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 加上保护它们的头骨,形成明显的头部, 因此脊椎动物又称为有头类。
•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 现存四万多种,两大类群、三个亚门。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结构复杂,数量最多。
主要特征
1、神经系统发达,神经管的前段分化为脑,又进一步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 和延脑。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有力支柱,同时保护着脊髓 3、水生脊椎动物用鳃呼吸,鳃裂终生存在;陆生脊椎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 体用肺呼吸。 4、除圆口类外均出现了能动的上下颌,极大地加强了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食物的能力。 5、循环系统完善出现了位于身体腹面的能收缩的心脏,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6、排泄系统出现了构造复杂的肾代替了简单分节排列的肾管,提高了排泄系统的机能, 使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更有效的排出体外。 7、除圆口纲之外,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尾索动物
{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
脊椎动物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咽 鳃裂以及肛后尾等典型脊索动物的特征,在原 索动物中较为进化。其脊索贯穿全身并延伸到 神经管前方,故称头索动物。为真正的脑和头 部,又称无头类。 /programs/view/OmP_g g2EAMI/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现存种类不论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生 活方式上,都存在极显出差异,但在个体发育的某一时期或整个生活史中具有一些共 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完全区别于无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
1、脊索 2、背神经管 3、鳃裂 4、如果有尾,总是位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肌肉 muscle
背部肌肉厚实,腹部肌肉较薄; 背部肌肉厚实,腹部肌肉较薄; 肌节myomere : "V"字形,按体节排列,两侧不对称; 肌节 肌隔myocomma: 属于结缔组织. 肌隔
背部
腹部
4. 消化与呼吸系统 digest and respiration
消化道简单,由口,咽, 食道,肠和肛门组成.
4.3 肠,肝盲囊, 肛门: 肝盲囊, 肛门:
食物流经途径
5. 循环系统
闭管式,血液流动靠腹大动脉和每一入鳃动 脉基部稍稍膨大的"鳃心" 以及肝静脉的收缩. 和脊椎动物相似之处: 和脊椎动物相似之处: ① 文昌鱼还没有心脏的分化,相当于心脏的血 管是腹血管; ② 血液流动的方向在腹面为由后向前,在背面 为由前向后,这也和无脊椎动物相反,而和高等 动物的血液循环基本相同. 血液无色,无血细胞,无呼吸色素,氧气通过渗 透进入血液.
(二) 次要特征
( 三),与无脊椎动物共有特征 ),与无脊椎动物共有特征
体制-两侧对称 分节 后口 真体腔 三胚层
二,脊索动物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1,000多种,分为2大类群3个 亚门. 三大特征终 头索动物亚门:
生存在, 生存在,脊 索纵贯全身
原索动物
Protochordata
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幼体具三大特征, 幼体具三大特征, 尾索动物亚门: 脊索在尾部, 脊索在尾部,变 态后脊索消失,背 态后脊索消失 背 Subphylum Urochordata 神经管退化为神 经节. 经节.
3. 具有咽鳃裂
咽鳃裂是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 列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内有咽鳃. 低等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是其呼吸器官. 高等脊椎动物只见于胚胎或幼体时期,随后消失.
咽鳃裂的发生 胚胎咽部内胚层外突形成咽囊,对应外胚层内 陷形成咽沟,二者相通形成裂缝状结构即咽鳃 裂.
肛后尾 post-anal tail 闭管式循环系统 心脏(腹面) 心脏(腹面) 内骨骼 中胚层形成) (中胚层形成)
1. 具有脊索 notochord 2. 背神经管
(一) 主要特征
dorsal tubular nervecord
3. 咽鳃裂 pharyngeal gill slits
1. 具有脊索
脊索是一条位于消化管背面,神经管腹面, 纵贯动物躯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 结构.
1.1
脊索的发生
原肠背壁中胚层加厚,分化,并向背面突起形成脊 索.
心脏,鳃血管,肠血管, 心脏,鳃血管,肠血管, 血窦 开管式: 开管式: 可逆式: 可逆式: 血液流动方向周期性的改变 向,动物界中绝无仅有的方式. 血液无色. 血液无色.
5.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神经中枢退化为一 个无内腔的神经节, 位于出,入水孔之 间的外套膜壁内;
神经节的腹面有一腺体即神经腺(脑下腺); 没有集中的感觉器官,仅在外套膜,入水管 孔及出水管孔的缘膜等处有分散的感觉细胞.
近年研究资料
海鞘基因组测序完成 http://202.114.65.51/fzjx/wsw/newindex/micron/h aiqiaojiyin.htm 揭5亿年前生命奥秘,长江海鞘浮出水面 /mag5/20010525/colart201 56.htm 海鞘卵中发现制造肌肉的物质"肌肉决定因子" /o/53985.shtml
四,尾索动物亚门的分类
(一) 尾海鞘纲Appendicu;ariae 幼态纲 Larvacea,无被囊,形 如蝌蚪,脊索和神经管终身存在, 无逆行变态,营自由生活.如尾 海鞘,住囊虫. (二) 海鞘纲 Ascidiacea 被囊厚,有逆行变态,营个体 或群体固着生活.如柄海鞘,菊 花海鞘 . (三) 樽海鞘纲 Thaliacea 被囊透明,体樽形,有世代交 替现象,营漂浮自由生活.
文昌鱼的周围神经有以下几点区别于脊椎动物: 文昌鱼的周围神经有以下几点区别于脊椎动物: (1)背神经根和腹神经根不合并为一混合脊神经; (2)背根上无神经节; (3)背根兼有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 (4)左右脊神经不相对称.
7.2 感觉器官 脑眼: 脑眼:分布于整条神经管两侧的一系列黑色小点, 起感光作用. 色素点(眼点): ):无感光作用,遮挡阳光免其直 色素点(眼点): 射脑眼.
脊椎动物亚门
Subphylum Vertebrata
脊索动物主要类群
尾索动物 头索动物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头部 无头类 上下颌 附肢 无颌类 鱼形类 无羊膜类 有颌类 有头类 四足类 变温 动物 胚膜 体温
羊膜类
恒温 动物
形态各异的脊索动物
原索动物之一 ┄ 尾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Urochordata) )
原索动物之二 ┄ 头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
代表动物--文昌鱼 代表动物--文昌鱼 --
是原索动物中比较进步的一类.本亚门包括 约30余种海栖的鱼形小动物,构造简单原始,但 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其脊索纵贯身体 的全长,且伸延到神经管的前面,故称头索动物, 或全索动物.又因没有真正的头和脑,因此这一 亚门动物又称无头类.种类虽不多,但在动物学 上却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典型脊索动物简化了 的缩影.
8. 生殖器官
♀♂异体 ♀♂异体
生殖腺方块状,按体节排列于围鳃腔两侧;精 巢白色,卵巢淡黄色;无生殖管道,成熟生殖细胞 穿过生殖腺壁,体腔壁和围鳃腔壁进入围鳃腔,随 水流从腹孔排出体外,行体外受精.
三,发育与变态
文昌鱼发育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如下: 文昌鱼发育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如下:受精卵 -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幼体-成体. 受精, 1. 受精,卵裂及原肠胚的形成
二,内部结构
1. 皮肤 Skin 表皮 epidermis 源于外胚层, 由单层柱状细 胞构成,无腺 体和色素. 真皮 dermis 薄且半透明
感觉细胞
源于中胚层,由一薄层冻胶状 结缔组织构成.
2.
骨骼 bone
脊索 Notochord 鳍条fin 和鳃条gill bar 鳍条 rays和鳃条 和鳃条 源于中胚层,由胶状结缔组织构成.
辅导教师:张凡 Email:brandzhang@
山东师范大学动物学教研室
脊索动物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等的一门动 物,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脊索动物由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与棘 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脊椎动物是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 动物,并由此最后演化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
外套膜
2.2 外套膜 mantle: 由外胚层和中胚层 的肌肉纤维及结缔 组织构成,仅在入 水管孔与出水管孔 边缘处与被囊相愈 合.
外套膜 被囊
3. 消化与呼吸
消化道始于入水管 孔,由口,咽,食 道,胃,肠,肛门 组成 . 内柱 endostyle: 背板 dorsal lamina :
4.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一,外部形态 二,内部结构 1. 皮肤 2. 骨骼 3. 肌肉 4. 消化与呼吸系统 5. 循环系统 6. 排泄器官 7. 神经感官 8. 生殖系统 三, 发育与变态
一,外部形态
3050mm,最长可达100mm;无头和躯干之分, 左右侧扁,纺锤形,另有双尖鱼Amphioxus,海矛 之称.
文 昌 鱼 血 液 循 环 路 线 P341
6. 排泄器官--肾管(nephridium) 排泄器官--肾管( ) --肾管
无集中的肾脏,排泄器是咽壁背方两侧的按体节 排列约90—100对肾管(类似无脊椎动物的原肾).
7. 神经与感官
神经系统: 7.1 神经系统: "脑泡",神经管,周围神经(包括脑 泡发出的两条向前的脑神经,神经管发出的按 体节分布的成对脊神经).
原肠胚的形成
2. 器官的发生 2.1 神经管的发生: 2.2 脊索的发生: 2.3 中胚层的发生与器官的分化: 2.4 内胚层的分化:
3. 幼体期 幼体体形逐渐增大并延长,鳃裂数目由少增多, 由不对称到对称,口由偏左侧移向腹侧,鳃裂由直接 开口体外到通入新形成的围鳃腔中. 与鳃裂发展的同时形成围鳃腔,其形成过程是:
1.2
脊索的基本结构
脊索由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脊索
细胞内充满半液态的胞质,外面包有细胞膜.脊索 外有二层鞘膜组成脊索鞘: ◆里层,纤维组织鞘fibrous sheath ◆外层,弹性纤维鞘 elastic sheath
1.3 脊索的演化
所有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脊索.低等脊 索动物大多终生保留,比如文昌鱼,圆口纲动 物;或仅幼体存在,比如尾索动物.高等脊索 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现脊索,成体则为脊柱 (vertebral column)代替,比如脊椎动物.
脑眼结构
哈氏窝( ):位于口笠里面背中央 哈氏窝(Hatschek′s pit): ): 处有一条纵行的沟状结构,名哈氏沟, 其前端终止于一个窝陷,名哈氏窝,是 类似于脑下垂体的结构并具备原始激素 调控功能. 漏斗器( ):是位于脑泡底部 漏斗器(infundibular organ): ): 的一个凹陷,由带有长纤毛的柱状细胞 组成.有人认为,其功能是感知神经管 内液体压力的变化.
一腹褶开始出现;二 左右腹褶相连,形成围鳃腔;三 围鳃腔扩大
总结--头索动物的地位 总结--头索动物的地位 -- 1. 与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具脊索动物的3大特 征的同时具脊椎动物的特征:具肌节,有奇鳍, 肛后尾,典型的脊椎动物式的血液循环模式, 分开的背腹根,另外其胚胎发育和三个胚层的 分化也与脊椎动物相似. 2. 比脊椎动物原始的特征:无头,无成对附肢, 无心脏,排泄器官为肾管等. 3. 比无脊椎动物进化的特征:躯体两侧有一对腹 褶-似茶壶 成体的外形-- --似茶壶 壶口--入水管孔 壶嘴--出水管孔 基部:固着 ventral dorsal anteri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