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沂市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琴戏:柳琴戏,亦名“拉魂腔”。曲调优美,声调婉转,有动人心弦、拉人魂魄的魅力,故而得名。清朝乾隆年间起源于临沂,发展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1953年9月经临沂地委、行署批准,正式成立临沂专区柳琴剧团,设有编导、音创、舞美、演员、乐队及业务、行政办公室等专业部门,是临沂市唯一的专业戏曲表演团体。

鲁南五大调:鲁南五大调是一种民间曲调,多由一个人演唱,其伴奏乐器也十分罕见,是以民间管弦乐器和瓷碟、瓷碗、瓷酒盅、竹筷等物品,打击出节拍伴奏。鲁南五大调活跃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以郯城镇、马头镇为中心,余韵遍及整个鲁东南。五大调包括《淮调》、《大调》、《玲玲调》、《满江红》和《大寄生草》等五个曲牌。现在保存下来的共有130首。《满江红•四盼》于1957年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表演会演,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

龙灯扛阁:“龙灯扛阁”发源并流传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村一带,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民间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龙灯扛阁”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过去都用于祀神和求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喜庆节日里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龙灯扛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种比赛活动,享誉海内外。2006年,被山东省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苍山泥塑:苍山小郭泥塑发源地为临沂市苍山县兴明乡小郭村,起源于清咸丰年(1851—1862)间,原为已故老泥塑艺人李宪志的祖父从师天津泥人张,掌握了雕塑之技巧,利用本地黄泥塑成人畜玩具,晾干,涂粉、着色,至集市销售,泥塑作品流传于国内外,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苍山小郭泥塑体裁广泛,现已发展到100多个花样品种。2006年12月,苍山小郭泥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郯城木板年画:郯城木版年画起源于200多年前,郯城木版年画的集中产地胜利乡沙沃村,在县城西南15公里的沂河北岸,是郯城木版年画的发源地。郯城沙沃传统木版年画分为四大系列,近百个品种,具有很高的技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柳编技术:临沭县传统柳编,属于民间手工技艺,其所用的主要原料为白柳条,经剥皮、晾干、加工后就可编织。1949年建国以后,现代柳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临沭县先后荣获“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都”之美誉。

沂蒙山小调:费县是唱响《沂蒙山小调》的地方,位于山东省南部,蒙山之阳。《沂蒙山小调》是一首由群众传唱所流传下来的优美的民间小调,是山东民歌的典型代表,很多优秀的歌曲和器乐曲都引用《沂蒙山小调》的旋律。

兰陵美酒:兰陵美酒是我国北方黄酒的典型代表。此酒产于人杰地灵的兰陵古镇,有3000多年的历史。兰陵美酒以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独特的酿造技术,甜美甘醇的酒品风格,在中华民族悠远的酒文化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体现,是中国酿酒业的奇葩。

草柳编技术:作为“中国木柳工艺之乡”的木柳种植和加工基地,汤河镇木柳栽培和加工历史悠久。近年来,汤河镇着力打造“汤河草柳编”区域品牌,提升柳编产业竞争力,实现了种植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目前全镇杞柳面积达2.7万亩,农民柳编种植总收入超过2亿元,占全镇农民总收入的70%。

目镟玩具:木镟玩具起自明代,至今已五百多年,主要分布在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以樊埝村为中心的周围10多个村庄,产品流布日本、美国和欧州等地。木镟玩具共有10大系列,500多个品种。木镟玩具能运动且有声音伴随,颇富情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由于时代的发展进步,郯城木镟玩具现在已到了十分濒危状态。

糁制作技艺:糁是临沂市(城)兰山区特有的一种传统名吃,它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糁几经演变改进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味小吃。解放前临沂城有八家著名的糁铺,今已发展至百家专营糁铺。糁有四大特点:“热、辣、香、肥”,糁肥而不腻、营养丰富,有祛风驱寒、开胃进食、健胃温脾之功效,再配上临沂地方面食,如锅饼、千层饼、油条之类,更是美味绝佳。

东海孝妇传说:孝妇传说的源头是《汉书》。孝妇很早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因不想拖累她而上吊自缢。而孝妇却由此入狱,并屈打成招,最终被太守杀死。孝妇的传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警示教育意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猴呱哒鞭舞:兰陵“猴呱哒鞭舞”的发源地为兰陵镇西横沟崖村,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至今有180年的历史。“猴呱哒鞭舞”也叫“双鞭洛子”,以男性打花鞭(花棍)模拟猴的形态舞姿与手握竹板和撒拉机的伴舞者(多以女性)穿插逗乐,现已发展成为苍山乃至沂蒙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8月被列为临沂市第一批非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仙灯:八仙灯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郑家庄村,位于蒙阴县城西10公里处,是“八仙灯”的主要发祥地。八仙灯源自明代,至今已三百多年。它曾伴随着数十代人成长而成长,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娱乐形式。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印染始于清嘉庆年间,相氏印染技艺已传至五代,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大仲村镇依托“蓝印花布”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民间艺术(染织)之乡”。2007年8月,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黑虎查拳:清末民初,沂南县武术家萧羲之老师将流传在鲁南苏北地方查拳和冠县杨鸿修老师所传的查拳,及在少林寺所学的少林虎拳相融合,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黑虎查拳体系。

蒙山故事:蒙山,是山东第二大山。蒙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之说,有五千年文明史。关于蒙山,有许多神奇的故事,其中许多故事情节离奇、曲折,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这些故事自蒙山人的祖先始,祖辈口传,世代演绎,历朝积淀,故而形成了今天美丽、丰富、曲折、动人,集故事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可读性极强的蒙山传说。

卧冰求鲤传说:《卧冰求鲤传说》发生在在临沂城北白沙埠镇的孝河。传说晋时王祥小时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的孝行故事被史料广泛记载,对后世影响深远。《卧冰求鲤传说》的整理和挖掘不仅对孝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倡家庭团结、邻里和睦、人际融洽等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