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课堂实录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课堂实录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课堂实录宋词中的城市记忆--兼赏《望海潮》《扬州慢》课堂实录【教材定位】统编高中语文选修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原文呈现】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学习提示】这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

《望海潮》开头总览杭州的优越位置和悠久历史,接着描绘此地风景的优美、市井的繁华以及人民生活的平和安乐。

这首词采用铺叙的写法,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形成一种畅达流利的气势。

同样是歌咏城市,《扬州慢》则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

词人一面描墓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

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词牌分别为二人首创,两首词作也极富声韵之美。

诵读时要细加体会。

【教学目标】1.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

2.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案...

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案...

•[阅读次数:207]《旅夜书怀》《扬州慢》课时:2 1.背诵这首诗【学习重难点】1、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体味姜夔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3、掌握对比、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读文必备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在夜里写...•[阅读次数:1686]一、背景材料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愤。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

少随父宦游,往来...•词七首:虞美人、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鹊桥仙、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人教版高二必修导学案)[阅读次数:5016]【教学目标】 1、品味词表现出来的各种情感。

2、领悟词的艺术技巧。

3、了解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词中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1、李煜①初名从嘉,字重光,别号钟隐,钟山隐士。

②长相: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阅读次数:2759]《扬州慢》 [教学构想]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

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阅读次数:6607]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阅读次数:3153]《扬州慢》教案Ⅰ、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两个人的一座城——《扬州慢》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个人的一座城——《扬州慢》教学实录与反思

“哈尔滨高中语文市级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培训活动”课例选编(三)▼本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着眼于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和体验诗词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这也符合高考考纲在古诗文阅读方面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

●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

姜夔的《扬州慢》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的推荐作品。

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词意理解难度不大,字音词义通过导学案解决即可,重点在于诵读、鉴赏,使学生借助想象,通过炼字、品词、赏句,在今昔对比中品味词的意境,从而深入体会作者抒发的“黍离之悲”及对战争的痛恨。

2.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第一单元后,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鉴赏的基本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感知,不过诗歌鉴赏一直以来都是学生难啃的“骨头”,教师难解的病症。

学生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不能准确理解诗词中的部分字词;缺乏联想与想象能力;误判诗歌表现手法,等等。

本节课我面对的是宾县一所普通高中的文科班学生,上述问题在学生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学生对诗词的认知水平和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及作用;②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③通过体会词人的“黍离之悲”,学生能深刻认识战争的残酷及带给人民的伤害,由此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4.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诵读本词;②通过炼字、品词、赏句等一系列活动,学生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实录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实录

扬州慢教学设计扬州慢教学实录一、引言《扬州慢》是中国音乐界的经典之作,词曲兼优,旋律优美动人,是很多音乐教学中的必选曲目之一。

本教学设计旨在以《扬州慢》为例,通过细致的歌曲分析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首音乐作品,提高他们对音乐表演和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歌曲分析2.声乐表演技巧的训练3.诗词教学和文化背景介绍三、教学目标1.了解《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2.学习如何正确演唱这首曲目3.了解古诗词的优美,并与音乐相结合4.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欣赏水平步骤一:歌曲分析1.让学生先熟悉整首歌曲,听几遍后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扬州慢》的第一印象。

2.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曲调和旋律,帮助他们辨析这首曲目的音乐特点。

步骤二:声乐表演技巧的训练1.练习发声:通过各种音阶练习,帮助学生放松喉咙,学会正确发声,并掌握合适的音量和音质。

2.引导学生体验扬州方言的独特之处,并在演唱时适当加入方言的元素,以增加表演的魅力。

3.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情感表达方式,让他们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曲之中。

步骤三:诗词教学和文化背景介绍1.分析《扬州慢》的歌词,讲解其中的背景故事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其他古代诗词作品,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让学生通过创作自己的诗词来表达对《扬州慢》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参与度、表演技巧、对歌曲的理解程度等。

2.对学生创作的诗词进行评价,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3.鼓励学生参加学校音乐演出或其他相关比赛,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成果。

六、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拓展他们的音乐知识和文化视野。

2.引导学生学习其他优秀的中国古典音乐作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研究能力。

以上是《扬州慢》教学设计的实录,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扬州慢》这首音乐作品,并通过声乐训练和诗词教学的结合,提高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和文化素养。

两个人的一座城——《扬州慢》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个人的一座城——《扬州慢》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个人的一座城——《扬州慢》教学实录与反思有一位老师、一位学生,他们经历了一种激情四射的文化实践,把一座古老的城市扬州再次活跃起来。

他们就是胡老师和王同学,这对古今中外最默契的教学组合,也让学生笑着说,“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

”胡老师,一位热爱文化、行为习惯、文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老师,带领着同学们来到了扬州,深入城市或古迹之中,一步一脚印开启了文化之旅。

他们走访了千百年的古街,深刻的感受到了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并将其写入学生的心中。

扬州慢,一首古老的文化之歌,是当地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一部分,充分表达了当地人民的深情厚谊。

然而,古老的文化并不容易被年轻人所认知,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

胡老师利用“扬州慢”这首古老的文化之歌,带领学生从理解歌词到传承歌曲,一步一步进行学习。

学生们通过对歌曲的即兴表演和口述,将其传承下去,让每个人都能领略扬州的精神。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扬州慢不仅仅是一首歌,它更是一个文化和精神,表达着当地人民对祖先传承的执着与尊重。

学生们从根源上感受到勤劳之心,他们愿意感受这种文化,愿意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期间,学生们不仅学习到“扬州慢”这首文化之歌,还到扬州灯影厂参观,感受当地文化特色,探究古老技艺的精髓。

学生们不仅学会这首歌,也学会了那些蕴藏着财富的古老技艺,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让自己的想法传承下去。

当我们回顾这次旅程时,胡老师和王同学曾经经历的文化实践,以及他们平等交流、理解、尊重,那种看似小而不可或缺的文化细节,撬动着当地人民的心,让文化历史再次从两个人的双手中流淌。

扬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在这次文化实践中,重新变得活跃起来,人们重新活络起来,历史、传统、艺术汇聚一身,宛如昨日,在这座城里,又生出不一样的精彩。

每一次文化实践,都是胡老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他们把历史记忆和文化思想,深深的融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让他们能理解传统文化,践行文化本土化,将传统文化延续至未来。

扬州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扬州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扬州慢公开课课堂实录扬州慢(教学实录)执教者:XXX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一首词《扬州慢》。

我们学到有关扬州的诗句都有哪些呢?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XXX的这首诗写出了扬州的俊秀和美丽。

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富庶繁华,XXX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出扬州的XXX与可爱。

今天,我再来看看XXX笔下的扬州又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师:大家先来看看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词相比多了什么?生:词的前面有一段序言。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词前这段序言。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的很流畅,从这段小序中你都读出了哪些内容呢。

生:交代了时间是在“XXX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创作原因是“感慨今昔”;景物(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师: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生:“冷落”师:刚刚我们一起还原了词的创作背景。

南宋丙申年的冬至日,词人路过这座江南名城,昔日繁华的城市已经变得四顾萧条,词人心中怆然,于是把万千感慨写进了这首词中。

这种感慨悲伤又被称为什么呢?生:黍离之悲。

师:你能说说“黍离之悲”具体指什么吗?生:注解上说是XXX缅怀故都之作,后指故国之思师:很好,同学们能够从看书下注释去寻找答案。

《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篇名。

(幻灯片,“黍离之悲”介绍)。

师:“XXX”,“XXX”是指繁茂的样子,“XXX”的意思是说草木长得茂盛,而草木越茂盛往往也就暗示国事的衰败,可以联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后人用“黍离之悲”来形容昔盛今衰之悲、亡国失土之悲。

师:诗词要通过重复朗读才能品味出诗人内在的情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下面请一名同学先来读一下。

(生诵读课文)师:同学们认为他读的怎么样?谁能来品评一下。

生1:读的很流利,但是情感还不够厚实。

生2:读的太快了,节奏感不太强。

师:你认为这首词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单元第4课《扬州慢》《望海潮》实录(二)课件请加底部微信索取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单元第4课《扬州慢》《望海潮》实录(二)课件请加底部微信索取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单元第4课《扬州慢》《望海潮》实录(二)课件请加底部微信索取《扬州慢》《望海潮》实录(二)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受了《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喜一悲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通过品读意象,分析其特点和组合方式,领略了杭州城山水秀美、物阜民丰的太平盛世之景,感受了柳永对此的惊叹、赞美、喜爱以及对仕途的向往。

这节课我们重点品读《扬州慢》,依然通过分析景语来读懂姜夔面对扬州城时的悲情,这是何种悲情?我们发现扬州除了词作本身,还有序,序往往对词有提示和补充的作用。

我们一起先来读一读《扬州慢》的序:这则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写作的缘由,以及他人的评论。

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这一天,此人经过扬州城,看到扬州城萧条衰败的景色,不禁悲从中来,对扬州城今昔的变化感慨万千,所以就自己谱曲写下了这首词。

他的知音千岩老人萧德藻认为此词表达了“黍离之悲”,这则序并非写于同一时期,据考证,姜夔萧德藻在1186年才结识,因此最后一句评论是十多年后补加的。

姜夔在十多年后特意增加这句话,足见他对这句评论的认同。

姜夔借《扬州慢》想要抒发的是“黍离之悲”,这节课就来思考:姜夔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黍离之悲”?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理解何为“黍离之悲”。

结合注释时可以知道,《黍离》是《诗经·王风》中一首诗。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第一章。

关于《黍离》的主旨,《毛诗序》认为这是西周大夫至西周故都镐京,即所谓东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繁盛荣华,只有麦苗肆意生长。

此情此景,令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山,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忧伤。

所以“黍离之悲”就包含了故国残破的悲痛、昔盛今衰的感伤。

那么,词人是如何通过景语来抒发“黍离之悲”的?请同学们与我一同朗读作品,结合小序和书下注释,借助表格梳理。

词中描绘了两幅清晰不同的扬州城景。

“解鞍少驻初程”,“初程”告诉我们,这是词人初次到扬州。

因此这两幅图景,一为实,是当日词人亲眼所见的扬州,一为虚,是词人想象而来。

《扬州慢》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扬州慢》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扬州慢·淮左名都》课堂实录一、导入师:诗歌里有两个扬州,一个是杜牧时代的扬州,一个是姜夔时代的扬州。

我们先看看杜牧时代的扬州吧。

词中只有几处明写杜牧时代的扬州,但有一些是暗写,我们根据蛛丝马迹,修复出杜牧时代的扬州。

下面我们做一个填空:杜牧时代的扬州是【】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

要求:第一个空必须填名词,所填之词在文中必须有依据,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第二个空是你根据第一个空推测出来的。

师:有点抽象,老师做个示例好么?杜牧时代的扬州是【花】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浪漫】。

诗歌里说: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我们可以想象,杜牧时代,芍药花开,如锦似霞的繁盛景象。

一座城市可以爱的东西实在太多,但扬州却爱花。

这个世界上能与花结缘的城市,肯定是浪漫的。

芍药之于扬州,正如牡丹之于洛阳,芙蓉之于成都,樱花之于日本。

花之扬州,晚唐风流的扬州,浪漫的扬州。

好,下面的交给你们了。

生:杜牧时代的扬州是【桥】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繁华】。

诗里说“二十四桥仍在”,扬州属于水乡,有好多的桥。

可见扬州很繁华。

师:对于桥之扬州,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么?生:说繁华还不如说诗意呢。

因为这个句子出自杜牧的诗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的桥与玉人搭配在一起,还有箫声相伴,多么诗意啊。

师:你的见解很精辟,善于从诗歌出发,有理有据。

同学们要学习这个同学,分析要有依据。

生:杜牧时代的扬州是【水】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柔情】。

诗里说“波心荡,冷月无声”。

同样是湖水,现在是冷的,但杜牧时代应该是柔情的一种象征。

师:为什么同是一汪水,那时是柔情,此时是冷清呢?生:嗯……那个时代……大约没有战争,相对太平。

师:嗯,我赞同你的看法,景物会镀上时代的色彩。

扬州是水之天堂,波光潋滟,是柔情的。

生:杜牧时代的扬州是【月】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宁静】。

诗里说“冷月无声”。

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在杜牧的年代,月亮照着扬州,非常安详、宁静。

《扬州慢》课堂实录-语文备课大师首页

《扬州慢》课堂实录-语文备课大师首页

《扬州慢》课堂实录-语文备课大师首页姜夔《扬州慢》教案[教学构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

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本节课我即意在倡导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所发材料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

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节奏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语气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轻重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两个人的一座城——《扬州慢》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个人的一座城——《扬州慢》教学实录与反思

“哈尔滨高中语文市级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培训活动”课例选编(三)茛本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着眼于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和体验诗词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这也符合高考考纲在古诗文阅读方面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

●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

姜夔的《扬州慢》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的推荐作品。

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词意理解难度不大,字音词义通过导学案解决即可,重点在于诵读、鉴赏,使学生借助想象,通过炼字、品词、赏句,在今昔对比中品味词的意境,从而深入体会作者抒发的“黍离之悲”及对战争的痛恨。

2.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第一单元后,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鉴赏的基本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感知,不过诗歌鉴赏一直以来都是学生难啃的“骨头”,教师难解的病症。

学生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不能准确理解诗词中的部分字词;缺乏联想与想象能力;误判诗歌表现手法,等等。

本节课我面对的是宾县一所普通高中的文科班学生,上述问题在学生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学生对诗词的认知水平和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及作用;②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③通过体会词人的“黍离之悲”,学生能深刻认识战争的残酷及带给人民的伤害,由此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4.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诵读本词;②通过炼字、品词、赏句等一系列活动,学生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扬州慢》课堂实录

《扬州慢》课堂实录

《扬州慢》讲课实录今天,我们来鉴赏一首南宋词《扬州慢》(板书)师:请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生:姜夔。

我请一位同学帮我把该词作者的姓名写到标题的下面。

师:这位作者的字不是太好写,希望大家注意它的笔画和结构。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问题?生:这首词为什么叫做《扬州慢》?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这首词写的是扬州的景象,抒发的是对扬州的感慨。

师:有道理,看来你在课下预习的很认真,还有其他原因吗?生:这是一首慢词。

师:对,这是一首慢词,何为慢词?生:不知道。

师:慢词就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制的词,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师:这首词前有一段精练的序文,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由这段序文我们可以大胆推断一下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大家自由读读序文,来推断以下。

板书:生成性教学目标1:体会该词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

生:悲。

生:怆然。

生:伤感。

生:低沉。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我们把它概括为“感伤低回”吧。

板书:感伤低回。

师:这段序文中大家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这首词,看看它的感情基调是否如我们所推断的那样。

一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较准确,是不是读得有点快,哪位同学再试一试?一生读。

师:好多了,它的感情基调和我们推断的一致吗?生:一致。

师:下面我来读这首词,和大家分享我的理解,请大家品一品这首词的风格。

师:对这首词的风格,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然清新。

生:沉闷。

生:婉约。

生:雅致。

师:大家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好,有一种说法是“清空骚雅”,是专家的结论,尽管我们不迷信专家,但是我觉得这个词概括得还是相当准确的。

大家知道这个词怎么解释吗?生:不大好说。

师:清空,清幽空灵。

骚雅,格调悠远。

师:我们重新回到词上来,请大家自由读5分钟,之后我请几位同学来默写。

生读。

师:这首词上下两阕一共有8句,我们找两组同学上来默写,一组写4句。

学生默写。

师:我们在学习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时,特别提到一种表现手法叫用典,大家看这首词里有没有用典这种手法?生:有。

两个人的一座城——《扬州慢》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个人的一座城——《扬州慢》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个人的一座城——《扬州慢》教学实录与反思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

很多传统艺术都被抛弃,而更多的欧美文化和教育模式不断涌入。

而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传统艺术节奏的保护和推进尤为重要。

《扬州慢》是中国江南民间乐曲,也是中国传统节奏乐曲的一种。

江南乐曲多以唱为主,比较重视旋律和节奏的表现力。

扬州慢的特点就是节奏缓慢、舒缓,以及醇美的旋律。

在教学实践中,我和同事尝试着对孩子们进行灵活节奏音乐教学,并调动孩子们体验、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节奏的乐趣。

在乐曲准备阶段,我们学习了《扬州慢》的基本曲调,并以歌唱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解它的定义和特点,让孩子们在有根据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它。

在琴箱阶段,我们通过教师左右指导,强调重视每一和弦的感受,让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力度和细胞弹奏,使每一个音节都得到最佳的表现。

在舞台阶段,我们教学实践证明,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节奏的舞蹈竟然能吸引到孩子们更为深刻的美感,让他们更有动力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表现力。

说到对《扬州慢》教学实践,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到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它蕴含的文化精髓、蕴涵的生活情感以及它的内在旋律和节奏特点。

我们要让孩子们学习的不仅仅是乐器的拨弦、节拍的计数,更要了解它的音乐思想和艺术内涵。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考虑到社会文化的背景,以及如何结合时代特点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积极尝试着融入新技术,如报纸、多媒体,以让孩子们深入理解乐曲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功,虽然只是一个开始,但却颇具意义,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上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把中国传统文化节奏传承下去。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一路走来的小朋友们,再次让文化节奏在他们心中长久跳动。

我们祝愿自己,祝愿这个城市!。

扬州慢课堂实录

扬州慢课堂实录

扬州慢课堂实录扬州慢课堂实录《扬州慢》词前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扬州慢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一、导语设计800多年前,金人十万铁骑践踏扬州城,留下了满目创痍。

十五年之后,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于是他自度声律,独创词牌,写下了《扬州慢》这首词。

这位词人就是姜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书题)二、作者简介及词题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

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

2、再看看词牌。

“慢”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舒缓的意思。

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故词牌即词题;因写劫后扬州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词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为长调.三、朗读1、现在我们就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词,一起来聆听课文朗读带。

(放范读带)2、虽然听了朗读带,但是:诗是要读的,诗中的佳妙处只有靠反复的诵读品味才能悟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推荐一位同学朗读(师小结:读得很好,声情并茂,透过你的朗读我的确感受到了作者的黍离之悲)4.全班齐读四、研读序言请同学们默读序言部分,思考:序中都交代了什么?(学生:时间——冬至,夜雪初晴。

地点——扬州。

诗人感情——怆然。

序对我们理解诗有什么作用呢?能否看见诗歌的主题呢?让学生读P40注释12)师:"禾黍"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与此同类的还有麦秀.以后大家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看到了"黍离""麦秀"这样的字样时候,就要注意一下,看作者是否在表达"黍离之悲".读诗讲诗要抓住序言和注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今后多加注意.五、分析课文(过渡语)这首词是怎样体现的黍离之悲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小组讨论。

诗道惟在妙悟——《扬州慢》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诗道惟在妙悟——《扬州慢》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选修 教科 书《 唐 诗 宋词选 读 》 精选 唐宋 不 同 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 、 词人 的代表作 品。教师要 引 导学 生在整 体感 知 的基础上 , 学 习从 意境 和意象 、 语 言 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 品进 行赏析 , 感 悟作 品的艺术 魅力 , 获得丰 富 的审美感 受 。但 是在 日常教 学 中 , 想要 获得这样 的效果 , 寻找激发学生 兴趣 的突破点并 适 当引 领学生进入情境很 重要 。笔者 在 教姜 夔 的《 扬 州慢 》 这 课时 , 就是 以诗词 的序 言和 词本 身 的异 同为突 破点 ,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词丰 富的意象 意境 、 多样 的表达
意韵和“ 黍 离之悲” 。“ 诗道惟在妙悟” , 在教 学中, 抓住序言和词 内容的对 比, 引领 学生去“ 妙悟” 诗 词的深层意韵 , 生成 独特 的审 美
[ 关键词] 扬州 I 慢; 教 学策略 ; 深层意蕴
[ 中图பைடு நூலகம்类号] G6 3 3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0 5 8 ( 2 0 1 7 ) 3 1 — 0 0 1 5 — 0 2

课 的教学过 程和一 点心得反思 。


课 堂 呈现
学习这 首词 , 笔者把 引导 学生领会 词作充 分体 现的 作者认 为的诗歌要 “ 含 蓄” 和“ 句 中有 余味 , 篇 中有余 意” ( 《 白石道人 诗说 》 ) 的特点 作为 本课 的教 学 目标 。这 首 词有 一篇 小序 , 如何处 理其 与词 的关系 , 是笔者 最先 考 虑 的问题 , 在备课 中反复 阅读体会 。笔 者觉得 序言是 这 首词 的概 括 , 而词 是写 景和抒 情 的具体 展开 , 所 以课 堂

关于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实录

关于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实录

关于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实录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全词。

2.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提高对唐诗宋词的鉴赏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意,背诵词作,分析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要介绍扬州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扬州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扬州吗?扬州有哪些著名的景点和历史遗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感受词作的美感。

(三)课堂讲解1.讲解《扬州慢淮左名都》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姜夔。

2.分析词作的结构、意象、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四)课堂讨论a.词作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b.你认为词人表达了哪些情感?是如何表达的?(五)课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背诵展示,给予表扬和鼓励。

(六)拓展延伸1.介绍姜夔的其他词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词风。

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扬州为题材的词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四、课后作业1.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扬州慢淮左名都》,让学生了解了扬州的历史背景,感受到了词作的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分析艺术特色,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原文】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1.淮左名都:指扬州。

2.竹西佳处:指南宋诗人竹西的故居。

3.解鞍少驻:解开马鞍,稍作停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2004-12-1内容:扬州慢教者:洗尽铅华地点:高二.七班教学实录:???(上课,师生问好。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体味了他深重悠长难以排遣的愁绪,那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恰似——生: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千百年来,这种亡国破家的悲愁连绵不绝,至尽仍激起人们的共鸣。

比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大家还记得哪些句子呢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很好。

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

他就是南宋的姜夔。

[板书课题和作者]师: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

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师:再看看词牌。

“慢”是什么意思呢生:缓慢。

师:也就是舒缓的意思。

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它不同于“长调”,长调是就篇幅而言(91字以上)。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自读序和词。

(生自读数分钟)师:朗读是欣赏古诗词的必要步骤。

谁最擅长朗诵抒情的作品呢(生笑,议论,推举若干人。

)师:好,请C同学来抒情吧。

(生读)师:她的朗读如何点评一下。

生:语速快了,慢词应该慢读的。

生:“少”字好象读错了。

应该是三声吧。

师:对,当“一会儿“或”稍微“讲的时候,“少”念作三声。

生:因为作者心情悲痛,所以调子还要低沉一点。

生:重音不明确。

表现词人感情的词语要重读,像“厌”、“寒”、“难赋”和“冷”等等。

师:是不是重音都处理成加重声音的力量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里的“冷”字怎样读好呢加重语气,还是放低声音大家试试看。

(生读)生:轻读好一点,突出“冷”的感觉。

师:重音轻读,有时会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正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师:下面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注意把握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然后简要概括序的内容。

生: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师:很好。

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意绪呢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感情的词语。

生:怆然。

师:“然”的意思是生:“……的样子”。

师:“怆然”就是悲伤的样子。

还有吗生:感慨。

师:因何而悲而感呢请大家在序中找到相关的词语。

生:蜀离之悲。

师:很好。

[板书:蜀离之悲]蜀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那么,展现在词人面前的是怎样的景象呢生:看到荠麦弥望,寒水自碧,废池乔木,还有冷月和红药。

生:听到戍角悲吟,清角吹寒。

师:[板书: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师:大家想想,“红药”是词人亲眼看到的吗(生议论,一派赞成是实景,一派赞成是虚景。

)师: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我认为是亲眼看到的。

因为二十四桥附近盛产红药,词人看到了二十四桥,也看到了桥边的红药。

生:我反对。

因为当时是“至日”,也是“夜雪初霁”的寒冬,红药不可能在那时开花。

所以应该是想象中的景物。

师:还有理由吗请结合语境思考。

生:“念”是“想到”的意思。

所以是虚写。

师:对了。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

只可惜,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

这里面,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慨生:伤感。

师:对,因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

杜甫游览成都武侯祠也有过类似的叹息,比如——生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是啊,由此我联想到唐代诗人刘希夷所写的句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其实,这种丧亡之痛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带有了普遍的意义,因而千百年来都能激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创造出的他人意中所有而语中所无,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激荡或理的启示的句子,就是“名句”。

师:那么,本词中,你觉得哪些句子道出了你的“意中所有”而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呢请有感情的品读,然后讨论、交流。

(生读,四人小组讨论)师:好,是见仁见智的时候了。

生:我喜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

“清”修饰“角”,很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

师:讲得很好。

我很喜欢“寒”字,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

这里是用了“移就”的手法,用触觉写听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师:跟“寒”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冷”字。

谁来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首先,词人视线角度是怎样的生:仰视。

生:俯视。

师:有分歧了。

说说理由。

生:明月在天上,当然是仰视。

生:作者站在水边,看着荡漾的水波以及月亮的倒影,因为“寒水自碧”,所以才说“冷月”。

(掌声)师:也就是说大家都赞成是俯视。

W同学结合语境,前后勾连的分析方法很好。

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

好,继续听大家的见解。

生:我欣赏“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那个“厌”字很妙。

没有生命的景物带上了人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古人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词人用拟人手法,抒情更加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极好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发动侵略战争的“胡人”——这里的“胡”当指金国——的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受战火摧残的河山的痛惜之情。

短短八个字,寄托着如此深重的情愁,可谓言简意丰了。

所以,陈廷火卓在《白雨斋词话》里高度评价这几句:“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乱伤语。

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师:通过刚才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出:词人选取几个意象,从点和面上展现了扬州这座“空城”遭受战争破坏后的荒凉萧条: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寒气中飘来的凄清的戍角声,表达对国破人亡的悲凉痛惜之情。

但是,词里还有一类与之大不一样的文字,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写扬州的繁华热闹。

大家找找看,还有哪些出自何处词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呢生:春风十里。

生:青楼梦好。

(众笑)师:好,虽然这句并未直接写景,但它引人联想(笑声),联想到当时扬州一派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景象。

生:豆蔻词工,二十四桥。

师:它们都是出自唐朝杜牧之诗。

词人大量化用这些语句,是否与“悲”相悖呢生:不相悖。

师:愿闻其详。

生: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

师:很好。

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以之作为反衬,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

其中有三个词用得很好,它们是生:算,纵,念。

师:“算”是推测、料想的意思,“纵”是“即使”的意思,“念”是“想到”的意思。

它们表达了什么语气生:假设语气。

师:对,就是设想和虚拟的语气。

词人展开联想,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创设出更空更深的意境。

这样的写法,在诗歌里很多。

比如:“老来弓箭喜离身,说着沙场更怆神。

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落花愁杀未归人,乱后思家梦更频。

纵有溪头茅屋在,也应芳草闭深春。

”“别悉归根是清明,迷眼风沙白发生。

即有花枝如画里,看花不似少年情。

”师: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和《书愤》,想一想,它们和《扬州慢》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发言)生:它们主题一样,风格不同,感觉辛弃疾和陆游的作品更悲壮一些。

师:说得很好。

《扬州慢》的情调是衰凉而低沉的,它只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却缺乏激昂亢奋的精神力量和博大的胸怀。

这正是词人独特的风格,过去人谓之“清空”。

[板书:清空]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避免过于狭小逼仄或密集拥挤,而是疏朗开阔。

师:最后,请在《扬州慢》的音乐声中,回读全词。

(播放歌曲《扬州慢》,学生自由朗读。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