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

通过这学期的《工程地质学》课程的学习,让我收获巨大。

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的一些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等。

了解到地壳及其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成分地质年代的发展。

还有褶皱,节理和断层是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和褶皱,节理断层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素等。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类型,补给,径流与排泄。

风化作用,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岩溶作用,斜坡与边坡地质作用等。

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工程地质工作已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是客观存在和被实践证明了的。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也越来越大。

而作为一个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因此,通过学习工程地质,更加体会到在采矿设计施工中的应用中,泥石流造成工程地质条件对影响较大。

特别是露天煤矿或者位于山区煤矿、矸石山治理,地表破坏容易造成泥石流,人工边坡加大了坡的陡度和高度,破坏了自然边坡的原有应力状态,可能使边坡发生失稳。

通过对工程地质的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应该时刻报以对工程严谨的态度。

下面我那就工程地质学中地质灾害中有关泥石流成因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一、概述泥石流是一种特殊气候及相关条件产生的地质灾害,是洪水将含有砂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他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比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的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

典型的泥石流是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和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时期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更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种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与成就任课教师:王莎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水文11-2班学号:3110205211姓名:杨秀辉一、摘要及关键字 (1)二、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三、我国工程地质学取得的成就 (5)四、总结 (7)【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关键字】工程地质学发展成就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

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本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方针,工程地质工作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同时培养了人材,壮大了工程地质科学队伍。

我国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给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

由于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不仅使许多建设中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基本上满足了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研究成果亦逐日增多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1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㈠、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

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

工程地质学论文 (1)

工程地质学论文 (1)

道桥专业学习工程地质学的意义——浅析工程地质对公路桥梁的作用摘要:工程地质是道路、桥梁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其他各项设计工作的基础。

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工程地质有许多分支,主要解决的是施工区域地质对施工的影响,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具体应用于道路、桥梁设计领域,主要针对道桥修筑地的地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总结,并给出解决办法,因此在许多土木工程中这门应用科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工程地质;桥梁;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选线;工程地质信息;区域稳定性;引言:工程地质学作为道路桥梁的专业课程有着其特殊的作用。

它不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地质学的大门,同时也为之后土力学的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门课对于公路桥梁设计有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当我查阅相关论文、学术期刊后更是明白将来如果在道桥方面继续深造必须深谙地质学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选线、工程地质信息以及区域稳定性四个角度来阐述其对公路桥梁设计、施工的巨大作用。

(一)工程地质勘察与桥梁设计桥梁是公路工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线路跨越河流、沟谷或道路时需要架设桥梁,这就决定了桥梁必定是是线路通过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主要工程。

在公路工程地质勘测中,如果对桥址周围的工程地质特征了解不足,在桥梁施工、运营时会遇到不少问题,如:有的将墩、台设在滑坡上,基坑开挖时引起滑坡复活,而使已建成的墩、台错位;有的墩、台建在岩溶洞穴上,致使墩、台倾斜,无法使用。

查明建筑物场址周围的工程地质条件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正常使用,这对于桥梁也不例外。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桥位选择、桥梁基坑稳定性和正确选定桥基承载力,是确保桥梁安全的三个重要方面。

对于桥梁位置的选择来说,应该综合考虑线路方向、选线设计技术要求、城乡建设、交通水利设施的要求、地形、地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一般中、小桥位置由线路条件决定,特大桥或大桥则往往先选好桥位,然后再统一考虑线路条件。

地质工程施工类论文(3篇)

地质工程施工类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工程施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地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目前地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质工程;施工技术;问题;解决措施一、引言地质工程施工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在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施工技术、施工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工程质量和进度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提高地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对确保工程安全、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1. 提高工程质量:地质工程施工技术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合理运用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工程质量问题。

2. 保障工程安全:地质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安全隐患。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 缩短工期:合理的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从而缩短工程工期。

4. 降低工程成本:通过优化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成本。

三、地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1. 施工技术不成熟:部分地质工程施工技术尚不成熟,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

2. 施工人员素质不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3. 施工环境复杂:地质条件、气候等因素对施工造成较大影响。

4. 施工设备老化:部分施工设备老化,影响施工效率和质量。

四、解决措施1. 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地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

2.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

3. 优化施工组织:根据工程特点,合理组织施工,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4. 选用先进设备:引进和研发新型施工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5. 严格施工管理: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五、结论地质工程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人员素质提高、施工组织优化、设备更新和严格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地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工程地质课程论文

工程地质课程论文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姓名吴能森学号201104100105(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土木111班)摘要:我国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多山川、河流与丘陵,同时全球的气候变化加剧,造成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

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等带来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大部分的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也有一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们只有认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了解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严谨的防御计划和措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

本文在大量调查与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征,并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及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原因;防御措施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地质灾害是一种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区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几年来,我国地质灾害进入频发阶段。

从1998年长江的特大洪水,到2010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8月舟曲泥石流等,仅2010年一年,我国就发生26009起地质灾害,其中包括19101起山体滑坡、4756起崩塌、911起泥石流、332起地面塌陷、161起地震缝、36起地面沉降,造成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地质灾害对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1]。

为了减少损失, 查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国土资源部从 1999年开始,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陆续部署开展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调查的重点是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6 种地质灾害类型。

据调查数据显示, 其中滑坡占灾害总数的51%;崩塌占17%;泥石占8%;地面塌陷占 5%; 地缝占 3%; 不稳定斜坡占16%。

可以看出,斜坡灾害(崩、滑、流、不稳定斜坡) 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土木工程地质论文2900字_土木工程地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土木工程地质论文2900字_土木工程地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土木工程地质论文2900字_土木工程地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土木工程地质论文2900字(一):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地质教学探讨论文摘要:土木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毕业生从事土木工程活动的重要基础,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该文基于新工科背景,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利用互联网、VR等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地质;新工科;信息化;实践教学土木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土木工程与地质学交叉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并合理利用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发现并解决部分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1-2]。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需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地质问题认识和分析的能力[3-4],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工程勘察知识和技术。

同时,为了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强调在人才培养中以互联网+、大数据、VR等高科技手段[5],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该文拟以土木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为抓手,探讨在当前的新工科背景下,如何使学生能够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结合现场实习实践教学,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工程人才。

1当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存在的问题1.1课时少,教学手段单调土木工程地质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土木工程本科培养中的地位不高,受到学分、课时压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课程总学时为32个,部分高校将课程总学时减少到24个。

由于教学内容和章节较多,在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疲于讲授知识点,突出教学重点,难以将更生动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等方法使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则忙于机械的接受这些信息,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关于工程地质的小论文工程地质论文

关于工程地质的小论文工程地质论文

关于工程地质的小论文工程地质论文工程地质论文摘要: 工程地质是近年来不太景气的一门学科,尤其在我国迅速城市化的沿海地区,环境对工程地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尽量协调环境与工程地质之间的关系。

更为可悲的是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真正的人才很难找到,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工程地质环境人才机遇一般来说,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

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

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与环境存在冲突,而且现在大学生虽多,但真正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工程地质环境人才机遇之间的关系,总之工程地质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科学。

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并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并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地质论文

工程地质论文

目录一、引言 (2)二、实习目的 (2)三、实习内容 (3)四、实习地点 (3)五、实习时间 (3)六、实习内容 (3)七、实习总结 (7)摘要: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我们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字:岩石地质罗盘Abstract:the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is the important practice in engineering geology teaching, make us on the basis of curriculum theory knowledge learning, through the field of basic geology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practice, obtain perceptual knowledge, and to consolidate and deepen the curriculum theory,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for the application after graduation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geological data to lay a certain foundation.Key words: rock geological compass一、引言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部分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这次的野外实习使我们初步的学习了野外工作方法,为以后的专业课打下一个基础。

二、实习目的《工程地质》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根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工程地质》课程学习期间,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目的是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知识,通过地质实践,进一步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实际地质环境中学习,学习野外地貌观察方法,提高野外视野,掌握地质勘探的基本技能,增加专业素质,为今后学好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三、实习内容1、矿物与岩石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

浅谈工程地质论文范文

浅谈工程地质论文范文

浅谈工程地质论文范文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论文范文一:矿井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摘要】随着矿井事业的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地质工程研究对矿井工作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08年以后,矿井地质研究开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行业。

人们发现如果能够学会这套理论,在工作中正确运用,地质工程工作将减少失误,避免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让工作更好走下去。

本文首先论述了什么叫矿井地质工作,从它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帮助作用,简要的介绍了对矿井地质工作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质控制论;地质研究矿井地质是一项技术性的科学,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操作中。

他主要是为煤田地质勘查服务的,参与到一开始的矿井建设和后期的生产中。

主要的任务就是勘察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矿床的勘探,通过分析矿区的储量和开采条件,最终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

还要在开采中进行技术指导,防止地质开采不当造成的倒塌等问题。

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看出,矿井地质工作能够保证煤矿生产建设更安全地发展。

如何预防工作中的安全隐患问题,都是需要大量的地质资料为判断依据的。

因此,进行矿井地质研究为未来的开矿事业做准备是很有意义的。

1.了解矿井地质工作的必要性1.1什么叫矿井地质工作可以说,矿井地质工作先是勘探矿井建设的生产环境,看这里适不适合进行生产,在生产中会有哪些潜在的安全隐患,需要什么样的建设来预防;在生产过程中,还要不断了解地质变化,估计开采矿藏中会造成那些地质影响,是直接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的地质工作。

也就是矿井工程的每一阶段都必须站在一定的地质工作上才能开始进行,要根据考察的地质资料为工作基础。

1.2工作的必要性因为矿井地质工作的地质条件是十分复杂的,人们还不是很了解这里的工作环境,存在着许多未知的事情;又因为在工作中还会对附近的地质地貌造成影响和破坏,稍微的地质改变就会造成无法估计的经济损失,所以地质研究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姓名:杨刚班级:土木104 学号:201011003437摘要: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有关地质问题的科学。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各种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

经过半学期的课堂学习,学校根据教学安排,为我们土木工程专业安排了《土木工程地质学》的地质实习。

主要是对各种岩石、地质构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进一步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关键词:地质,实习,野外,重力式挡土墙,地质构造,柱状节理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是:勘察和评价工程建筑场地的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预测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选择最佳的场地位置;提出克服不良地质作用的工程措施;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因此,工程地质学是每一个土木工程人员所应掌握的课程。

在工程地质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学习了基础地质和工程地质两部分内容。

基础地质包括岩石和土的成因类型、地质特征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基本类型及特征、地史及地质图的基本知识;水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基础地质是解决好工程地质问题必不可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工程地质包括常见的各种地质灾害;地下洞室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边坡工程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地基工程常见的工程质问题等。

这些知识要彻底掌握,所以必须作好野外实习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得到的知识,如果不能运用于实践,这无疑于纸上谈兵。

而要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野外地质实习。

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很多是概念化的,或者说是标准化的东西。

比如断层,在课本上是理想化的模型,断层面是一个平面,上下盘的移动方向在图上有标识,岩性差别也很明显,因此在课本上很容易识别。

然而在野外,断层规模相差很大。

小的断层在手标本上可以识别,而大的断层延伸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

断层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构造,对工程建筑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实习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范文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探讨一、工程钻探与山地勘探1.金刚石钻进技术我国的勘探工作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在70年代才初步发展,到80年代的时候才逐渐得以推广。

通过利用这项技术大大改变了我国钢粒钻进与硬质合金钻进的落后局面,使我国的钻探效率大大提高,岩心的采取率达到了90%。

金刚石钻进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相关的设备、仪器的发展,使我国的勘探事业更好地发展。

2.砂卵石层钻进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钻探工作中,砂卵石钻进技术一直是一项较难掌握的技术,由于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国也逐步加强了对其认识程度,在“六五”技术攻关中,对砂卵石钻进以及取样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很好地攻克了这一难题。

在此次攻关中研制成功的SM植物胶以及MY-1A植物胶,在对砂卵石层钻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3.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技术相对于其他的技术来说,这项技术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其主要的技术原理就是在勘测的时候做到了在不提钻的情况下采取岩芯。

80年代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深孔中,但是在浅孔应用中也存在着相应的优势。

4.软弱夹层钻进技术由于一般的金刚石钻进技术不能很好的处理软弱夹层的问题,成功率在50%左右,这样很难保证生产的需要,造成了一定的成本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诸如在原来的技术的基础上又采用了悬挂装置、岩芯堵塞报警装置、扶正装置等新技术。

这项技术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证明了其技术方法的很好的应用型,目前该项技术已经被编入了行业的规范里面。

二、遥感技术应用1.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遥感技术由于具有辽阔的视野,所以其能够提供宏观线形的结构指征,这样就能够让研究者更好地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地貌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

工程地质论文 (4)

工程地质论文 (4)

泥石流对工程选址的影响泥石流对工程选址的影响摘要:建设工程选址,除了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地形、气象、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外,也受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

工程地质对建设工程选址的影响,主要是各种地质缺陷对工程安全和工程技术经济的影响。

工程选址的正确与否决定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效果乃至工程建设的成败,是工程建设在工程技术方面较为关键的工作。

而地质灾害又是工程选址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如滑坡,泥石流等等。

关键字:工程选址工程地质自然灾害泥石流预防措施绪论: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和极大灾难性的特点, 是地质环境恶化和环境容量萎缩的表现,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 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破坏。

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和极大灾难性的特点, 因此, 城乡规划之前, 必须对规划区的环境地质条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 对地质灾害的现状、类型、成因与分布进行研究, 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做出合理评价, 为城乡规划布局、功能分区, 以及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正文: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1)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1)

5.专题分析5.1 坝基(肩)岩体的抗滑稳定性分析5.1.1地貌条件坝址所处位置为横坡,横坡稳定性较高。

该地区左侧处于牛背山背斜的南东翼,右侧是一处缓坡。

河谷两岸不对称。

左侧的背斜翼部较陡,近乎直立,右侧比较平缓,河谷呈V字型。

5.1.2地层岩性地层和岩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大,坝址区岩体完整性较差,结构面发育,对坝体稳定性存在不利影响,但是防止渗漏较好。

5.1.3地质构造与岩体构造坝址左侧背斜区陡立,节理面十分发育,在左侧陡直边上有两组明显的构造裂隙,一组是近水平裂隙,一组是近垂直裂隙,在右岸也有两组主要构造裂隙,一组是倾向河谷的缓倾构造裂隙,一组是顺河缓倾裂隙。

节理的纵横交错,构成了岩体中的切割面和滑动面,形成有利于崩塌、滑动的条件,并直接控制着边坡破坏的形成和规模。

坝址地区由于构造期的构造运动非常强烈,导致岩层的主要结构面与水平线几乎垂直,岩层是典型的沉积岩层状分布,形成层状横向结构,这样的边坡稳定性良好,稳定性受断裂面控制。

构造运动还导致断层和裂隙,裂隙分布比较不均匀,贯通情况不明,填充物不多,右岸边坡特别平缓,水平向河谷的近水平节理发育良好,因此右岸边坡岩体十分破碎,且长满植物。

5.1.4地下水坝址区岩体主要以白云质地泥岩为主,中部以灰岩为主,上部大致以白云岩,而泥岩灰岩白云岩属于黏土岩石其可溶性较强。

在水流的作用下容易形成溶蚀裂隙,洞穴及地下河等岩溶现象,可能导致库区渗漏,严重影响坝基稳定。

5.1.5小结坝址所处位置为横坡,横坡稳定性较高,不容易在坡面产生整体滑移,但由图中岩体的结构面推测,坝址区坝基可能会出现深度滑移的现象。

深度滑移需要有纵向切割面,横向切割面,临空面和滑动面的条件,而图中坝基处的岩体表面光滑的面(结构面)可以作为纵向切割面,即EAD和FBC面。

图中铅垂方向的颜色较深的结构面可以作横向切割面(EFAB)。

而且图中岩体存在横向的不连续的裂隙,可以作为滑动面(ABCD)。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成因演化论、结构控制论和相互作用论,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方法,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一:工程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及其特点1.1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设计之前,地质人员要详细查明拟定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按照一定比例尺将其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上,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提供给设计部门使用。

1.2工程地质勘探对任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坑探等。

1.3工程地质野外试验野外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经常进行的重要的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和工程设计及施工所需要参数的主要手段。

水利水电工程野外试验包括:钻孔压水试验、灌浆试验、荷载试验触探试验等。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野外试验水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

1.43S技术应用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系统的集成与总称。

遥感技术是3S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主要的遥感信息源。

GPS技术用于遥感信息的精确定位,GIS技术则为遥感信息的获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并对所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且具有制图功能。

近年来,国内开始在一些特大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3S技术,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了3S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有:非凡性与复杂性、实践性与经验性、工程地质问题的长期性与隐伏性。

二、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条件2.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建设对原有的地质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斜坡滑动、斜坡崩塌、洞室围岩坍塌、溶洞、地质缺陷等。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5篇【最新版】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5篇【最新版】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5篇第一篇1直流电阻勘查技术直流电阻的勘测技术是针对工程项目不大的情况下而采用的,在电法测量的过程中要求的是点距小且密度高,所以采用常规的电法进行工程勘查会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且精度降低。

当前对岩土进行勘查的技术为电阻率法,其高密度的电阻率法可以进行二维断面的勘查,同时兼有常规剖面勘查的功能,铺设一次导线就可进行多个观测点的勘查,获得的信息量很大,施工效率很高;同时在采集数据后可以对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处理,尤其是可以进行现场实时化的分析与计算,并绘制不同的效果图进行输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勘查的效率。

这样的勘查技术适应对地下目的物的勘查,高密度的电阻勘测技术形式很多,总电极数和点距离可以按照场地的需求进行设置。

一般固定的扫描断面的测量可以将电阻率断面看做是梯形剖面;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则可以将电阻率断面看做是四边形。

对高密度的断面电阻率数据进行反演分析可以借助边界单元法、有限元法、目标相关计算等,三种方式的分析优势不同,各有优势。

通常是按照相关的工程而进行确定。

高密度电阻率勘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以往的电法在野外勘察中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可以极大地丰富数据资料,使得直流电阻的勘测技术应用获得较好的成效。

在具体的工程中电阻率法的应用案例如:在某个桥梁工程中,工程中对勘察采用了物探和钻探技术,钻孔四个获得岩层的基本分布情况,是自上而下分别是砂卵层、含砂粘土、二叠系灰岩。

钻探中发现孔内的砂卵层厚度的改变不大相对稳定,但是灰岩层的厚度改变较大,四个孔中灰岩层厚度均不同,其中一个孔的钻探至50m未见到基岩层,钻孔中灰岩的岩芯相对完整,没有发现溶蚀和溶洞等情况。

在桥梁的桩基施工前进行超前孔施工却发现了岩层中差异较大且发现溶洞,在出现较大反差的情况下决定采用电阻率勘察与钻探配合,勘察地下基岩层面情况,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测量,布置测线四条,点距控制在2m,通过已有的钻探资料进行深度矫正,最终获得了地下岩层的勘测图,可以发现灰岩电阻率的变化,灰岩岩层所呈现的是石林形状,整体呈现的左高右低的情况,溶洞反应十分明显,位置确定准确,在未见基岩侧测得基岩深度65m,后用钻孔勘测进行验证,电阻率测量基本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姓名吴能森学号201104100105(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土木111班)摘要:我国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多山川、河流与丘陵,同时全球的气候变化加剧,造成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

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等带来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大部分的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也有一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们只有认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了解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严谨的防御计划和措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

本文在大量调查与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征,并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及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原因;防御措施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地质灾害是一种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区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几年来,我国地质灾害进入频发阶段。

从1998年长江的特大洪水,到2010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8月舟曲泥石流等,仅2010年一年,我国就发生26009起地质灾害,其中包括19101起山体滑坡、4756起崩塌、911起泥石流、332起地面塌陷、161起地震缝、36起地面沉降,造成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地质灾害对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1]。

为了减少损失, 查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国土资源部从 1999年开始,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陆续部署开展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调查的重点是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6 种地质灾害类型。

据调查数据显示, 其中滑坡占灾害总数的51%;崩塌占17%;泥石占8%;地面塌陷占 5%; 地缝占 3%; 不稳定斜坡占16%。

可以看出,斜坡灾害(崩、滑、流、不稳定斜坡) 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因此, 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二地质灾害的产生的原因2.1 气候条件因素不同的气候环境可以引发不同的地质灾害,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很少,容易产生土地沙漠化;而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运城市降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可达945.8mm,而且夏季经常有暴雨,这类降水量很足的条件就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2 地形地质因素[2]我国各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有很大的不同,特定的地质与地形是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条件,运城市地处山地型高原,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土质湿陷性大,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动力条件充分。

可以说,很多地质灾害的诱发原因都是地质地形因素。

2.3 人为因素近几年我国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与我国为了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矿山开采、切坡修路、建房切坡等活动有关,这些活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地质环境在天然地质作用下的平衡,从而引发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等地质灾害都与人为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其特点3.1滑坡(1)滑坡的规模。

滑坡按滑体的体积大小,分为巨型滑坡(大于1000 万m3)、大型滑坡(100~1000万m3)、中型滑坡(10~100万m3)和小型滑坡(小于10 万m3)。

我国滑坡总体上以中小型为主,小型滑坡在全国各地所占比例极高,但相比较而言,东南丘陵山区和东部山地小型滑坡所占的比例更高。

而西北、西南和黄土高原区相对中型滑坡的比例较高。

青藏高原区大型和巨型滑坡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2)滑坡的类型:滑坡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和碎块石土滑坡。

在以往的滑坡点中,以土质滑坡为主,除东部山区外, 其他研究区土质滑坡所占比例极大。

依次为西北地区占 84.9%, 黄土高原区占72%,东南地区占67.8%,西南地区占67.1%,青藏高原区占53%。

东部山区岩质滑坡占本区滑坡总数的50.2%,而在青藏高原区,碎块石土滑坡占本区滑坡总数的31.5%。

土质滑坡在各种规模的滑坡中,都占到60% 以上,岩质滑坡主要发生在巨型和大型滑坡中,且随着滑坡规模的减小,岩质滑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3)滑坡与地形坡度:地形坡度直接影响到滑坡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对滑坡发生的原始地形坡度进行统计,对今后的滑坡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按照习惯,将地形坡度分为5个等级进行统计。

(表1)从总体上看,滑坡多发育在坡度区间25°~40°。

巨型滑坡和大型滑坡相对更加集中在10°~40°坡度区间。

随着滑坡规模的减小,发生的坡度区间逐渐上移,小型滑坡在40°~60°区间也发育。

(4)滑坡诱发因素:滑坡的诱发因素分为自然因表 1 滑坡、崩塌与地形坡度关系统计表[1]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气降雨和地震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坡脚开挖和植被破坏等。

据统计,已调查的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

暴雨诱发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0%。

地震诱发的滑坡仅占滑坡总数的1%。

一般为巨型滑坡、大型滑坡;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以小型滑坡为主。

3.2崩塌(1)崩塌规模。

崩塌按崩塌体大小,分为巨型崩塌(大于100万m3)、大型崩塌(10~100万m3)、中型崩塌(1~10万m3)和小型崩塌(小于1 万m3)。

从调查数据资料中分析,崩塌总体上以小型为主。

小型崩塌在全国务研究区所占比例极高。

但相比较而言,西北、西南和黄土高原区相对中型崩塌比例较高。

青藏高原区大型和巨型崩塌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2)崩塌类型。

崩塌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土质崩塌、岩质崩塌和碎块石土崩塌。

在已调查的崩塌点中,以土质崩塌为主。

在东部、东南地区和黄土高原区土质崩塌所占比例依次为56.6%、70.73% 和78.23%。

西北、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区以岩质崩塌为主,所占比例依次为80.36%、58.29% 和47.62%。

(3)崩塌与地形坡度:同样按5个等级(0~10°、10~25°、25~40°、40~60°、60~90° )进行统计。

(表1)从总体上看,崩塌多发育在坡度区间为60~90° ,然后依次为40~60°、0~10°、25~40°和10~25°。

各种规模的崩塌在不同坡度等级中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4)崩塌诱发因素。

崩塌的诱发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气降雨和地震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坡脚开挖和植被破坏等。

据统计,已调查的崩塌的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 暴雨诱发的崩塌占崩塌总数的81%。

且在各种规模的崩塌中均为主要的崩塌诱发类型; 地震诱发的崩塌仅占崩塌总数的1%,一般发生在巨型崩塌中;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崩塌占崩塌总数的18%,以中小型崩塌为主。

3.3泥石流(1)泥石流规模:泥石流分为巨型(大于50万m3)、大型(20~50万m3)、中型(2~20万m3)和小型泥石流(小于2万m3)。

从调查数据资料中分析,泥石流以中小型为主,其中小型占泥石流总数的62%;中型占泥石流总数的26%;大型占泥石流总数的7%;巨型占泥石流总数的5%。

(2)泥石流类型: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水石流和泥流。

在已调查的泥石流点中,以泥石流为主,占泥石流总数的67%;水石流占总数的27%;泥流仅占总数的6%。

在各种规模的泥石流类型中,泥石流、水石流和泥流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

(3)泥石流诱发因素: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暴雨控制。

一般性暴雨(日降雨量50~100mm)极少形成泥石流,大暴雨(日降雨量101~200mm)为泥石流多发期,特大暴雨(日降雨量大于200mm)极易出现大面积泥石流。

四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4.1 地质灾害具有必然性、可防御性地质灾害是由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和一部分人为因素引起的,是地球物质间相互转化或能量相互转化以及受太阳黑子等影响产生的地壳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这些过程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所以说很多地质灾害的生产具有必然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了对自然灾害提前预知判断的能力在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在地质灾害面前又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4.2 地质灾害具有随机性和周期性地质灾害是多种复杂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它的发生的具体时间概率规模等都很难准确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地质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用科学的仪器和方法可以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所在,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周期性的地质活动规律进行有效的防御。

4.3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或缓慢性地质灾害中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一般是在瞬间爆发,具有突发性,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因为是骤然发生的,人们没有时间进行躲避防御,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而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过程往往是比较缓慢的,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防治。

4.4 地质灾害间是相互影响的有很多地质灾害间不是独立发生的,而是相互作用影响的如山体滑坡加上雨水过多常常会引发泥石流,土地沙漠化引发水土流失等等而且这些地质灾害之间具一定的有连续性,这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更大的破坏,同时也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五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现在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依然可以做到:及时周密地部署,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灾后抗战领导深入灾区进行指导,尽量减轻灾害影响;健全应急支撑体系,应急反应迅速,出台很多相应的灾害防治条例,稳步快速进行防治工作;预警能力提高,预案启动坚决,减少损失,降低人员伤亡率;开展隐患防治工作我国已经认识到灾害防治工作重在“防”上,重点突出资金安排,技术给予支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等[3]。

以2010年为例,这一年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一年,地质防治工作也是空前的严峻。

但是,因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时,全国及时预警的灾害有1166起,减少近10亿元的经济损失;全国共建立17个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累计组织超过600次的应急工作等。

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作出了一些成就,还是任重道远,仍然有不足之处。

六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4]6.1地质条件导致灾害频发, 工作量大我国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山区、丘陵等地形条件,不稳定的地质区域较多;从2008年的四川地震来看,我国的地震强度与发生频率都较高;另外,受经济与科技的影响,居住在山区的农民受地质灾害的影响更加严重;还有,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更是高于上个世纪。

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工作量大,工作人员还要受到交通不便的影响,更加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