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论文(新、选)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精选3篇XX:1007-0745(20XX)12-0012-010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发生或人为引起的地质作用给RM生命财产或GJ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迅猛进展,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环境安全和经济建设效益的重长问题,受到GJ 的很大重视。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进展;其总的任务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制止地质灾害进展,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含义,一是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原因,二是受灾对象与致灾,本文系在“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上的讲演稿.地质作用的遭遇原因。
灾害大小主要决定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数量和价值。
致灾地质作用的成因分析,须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变形地质体的自身稳定条件(内因、质因),二是引起地质体变形破坏的动力因素(外因、诱因)。
破坏动力有天然与人为两者的重要区分。
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原因也有主动与被动两种不同情况。
主动遭遇是指先有致灾作用的危险,后有人、物、设施进驻,可称为物趋灾型;被动遭遇是指先有人、物、设施存在,后有致灾作用发生,可称为灾趋物型。
受灾对象处于致灾作用的危险区内(不论主动或被动),就有了遭灾的危险,但最终是否成灾和成灾的大小,还要看临灾前是否充分利用了躲避(撤离)的机会。
3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地质灾害防治的正确逻辑思路应该是逆其形成之道而行之,也就是杜绝、减少其形成与进展的条件。
针对上述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1.预防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与进展。
如果致灾作用的形成主要是其自身稳定条件太差所致,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设法补强其自身稳定性;若主要是外加的动力破坏所引起,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制止或减缓这种破坏作用。
2.预防和减少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的遭遇机会,一方面要尽可能幸免或减少在可能影响人、物、设施的安全的地方,搞容易引起致灾作用发生的工程活动;另一方面幸免或减少在有致灾作用危险的地方,增加进驻人、物、设施。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开采使得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得尤为脆弱。
地质灾害在我国的频繁发生,提醒着我们应提高对各种灾害的认识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为此,本文将从各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工程学一、关于地质工程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
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
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
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与防范对策摘要:地质灾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有效地得到治理和防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本文仅对郑州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提出个人的认识与防范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因素防范治理一、郑州市概况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2040,——114012,,北纬34016,—340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西为山区、丘陵,东为冲积斜平原区。
郑州市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几个县市区,矿产的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
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质灾害连年不断,不仅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安全,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
二、水文地质概况郑州市境内属淮河流域(90%)和黄河流域(10%),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雪,多年平均气温达14C0以上,极端气温达到43C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7.9 C0。
多年平均降雨量640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郑州市及附近范围大部分地区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
地形较平坦,地面表层为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一般厚度为15——40米,空隙结构,微具湿陷性,承载力为2—2、5 kg/cm2,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潜水。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深入工作和研究,进一步对郑州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划分。
地下水系统分为小浪底—花园口黄河干流区,花园口以下黄河干流区,沙颍河干流区,沙颍河平原区四个含水系统。
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分为松散孔隙、碎硝岩裂隙、基岩裂隙和酸盐岩溶含水层四个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种,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具有显著的特征。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活动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其独特的地质、气象、水文和人类经济、社会等因素交织而成。
它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地质原因、灾害影响、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地表变形、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现象。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火山喷发、地面沉降等。
三、地质原因
1. 构造活动:地震、变形等;
2. 水文作用:河流冲击侵蚀、雨水浸润等;
3. 人类活动:采矿、建筑、挖掘等。
四、灾害影响
1. 人员伤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因素,导致数十甚至数百人死亡;
2. 经济损失:灾害严重,造成成百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3. 生态环境受损: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五、防治措施
1. 监测: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和预测;
2. 预防:在选址、地下工程建设等环节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点;
3. 救援:通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及时灭火、抢险救援。
综上,地质灾害具有严重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影响不仅仅是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遏制,以期使之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以下是关于地质灾害的一篇论文的示例:标题: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风险管理措施摘要:地质灾害是全球范围内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论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定量分析,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以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首先,本论文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和定量分析。
基于历史灾害数据和现有的灾害模型,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定量化评估,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通过分析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和分布特征,我们得出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威胁程度。
其次,本论文研究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往往会导致土壤侵蚀、地貌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我们探讨了这些环境问题对城市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如土壤保持、植被恢复和补给水资源等。
接下来,本论文研究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地质灾害常常导致建筑物损毁、基础设施瘫痪和生产力损失等经济问题。
我们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案例分析,评估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的损失,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如风险投保、抗震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维护等。
最后,本论文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居民流离失所和社会紧张等社会问题。
我们分析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社会管理措施,如灾害救援、安置重建和心理疏导等。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包括环境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以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这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地质灾害,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
反映地质灾害的范文
反映地质灾害的范文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主要由于地球内部的地质运动和自然环境变化所导致。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篇反映地质灾害的范文:标题:地质灾害:预防与应对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地质运动和自然环境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
在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应对方法,对于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开采、工程活动等。
地质灾害的特点主要包括突发性、群发性和滞后性等。
突发性是指地质灾害往往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如地震、火山喷发等;群发性是指地质灾害往往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发生,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滞后性是指某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滞后于其诱发因素的变化时间,如地震后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
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测预警、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工程防护等。
加强监测预警是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提高防范意识是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关键,公众应该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方法,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确应对。
加强工程防护是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通过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修建挡土墙等,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四、结论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其成因和特点复杂多样,预防和应对难度较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监测预警、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工程防护等多方面的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挑战。
地质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质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矿山采后地质环境预测1矿山开采影响范围1.1放炮影响范围根据开发方案,采场每次布置3排钻孔,每排10个孔,排距4.6m,孔距5.6m,共布置30个孔,每孔深16.5m,超深1.5m,以确保爆破后台阶高度达15m。
1.2采矿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纳自上而下台阶式分层开采,高度为15m;开采时工作台阶切向坡和反向坡最终开采的边坡角不大于55°。
由此可确定采矿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为矿区开采最终边界外延15m。
综上所述:矿山开采影响范围为露天采场外延215m。
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根据开发技术方案,矿山开采后四周将形成5段高度为110m的边坡,边坡编号分别为B、BC、CD、DE、EF,边坡位置详见福禄镇周家槽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山矿区范围及开采平面图3水文地质预测矿区范围内开采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三段(T1j3)石灰岩矿层,开采标高均高于当侵蚀基准面;开采范围内无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地下水与地表水没有必定的水力联系。
矿山开采对岩溶裂隙水的补给条件破坏小,矿山开采后不会对含水层结构破坏,不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疏干等。
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
4地形地貌预测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后将形成高度0~105m的边坡,矿山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峻。
5土地资源影响预测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不单独设置料场及废渣场,在矿区东侧采区50m外设置破碎站及运输道路,占用耕地资源4.41h;工业广场修建占用耕地资源1.59h;矿区为露天采场,占用耕地资源43h;石灰岩矿山开采共占用耕地49h。
因此,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后对土地资源影响严峻。
6建(构)筑物影响预测矿山为露天开采,将会对矿区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全部破坏。
根据计算的爆破地震波安全距离为158.45m,计算的爆破产生飞石最远飞散距离为200m;对矿区周边200m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造成较严峻破坏。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灾害论文自然灾害论文地震灾害论文
3.1 崩塌防治 对于崩塌而言,在整治过程中必须遵循标本兼治、分清
主次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危岩与保 护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治理,最大限度降低危 岩失稳的诱发因素,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崩塌本身仅涉 及少数不稳定的岩土体。 它们通常并不改变斜坡的整体稳 定性,亦不会导致有关建筑物的毁灭性破坏[2]。 因此,防治的 目的并不是一定要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而是要防止其带来 的危害。 因此,崩塌防治措施可分为防止崩塌发生的主动防 护和避免造成危害的被动防护两种类型。 具体方法的选择 取决于崩塌历史、潜在崩塌特征及其风险水平、地形地貌及 场地条件、防治工程投资和维护费用等。 图 1 列出了主要的 崩塌防治措施。
斜坡 还 是人 工 斜 坡都 不 是 固 定 不 变 的,在 不 同 因 素 的 作 用 下 ,
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滑坡的形成与气象水
文、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大都形成于沟
谷和坡地,由于暴雨或冰湖、水库等溃决而在沟谷或坡面产
150
Henan Building Materials
200180 年第 16 期 河南建材
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研究
谷永彬, 张 霞 济宁市明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72000)
进入 21 世 纪 后 ,随 着 经 济 的 发 展 与 住 房 制 度 改 革 的 深 1.2 住房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保障性租赁房缺失
1以抑制泥石流发生为主的方案采取蓄引水工程植树造林等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和松散固体物质的聚积和启动以行政管理法令措施消除激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从而抑制泥石流的发生2以疏导泥石流过境为主的方案采取拦挡排导疏浚等河道改造工程调节泥石流流量消减龙头能量促使泥石流分流或解体从而控制通过保护区河道的泥石流流量流速使其顺利过境不至危及两岸保护目标的安全以避让泥石流危害为主的方案在泥石流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发生过程中采取警报措施并对危害区内保护对象采取临时加固撤离等措施使泥石流过境时灾害损失减至最低综合防治方案针对被保护目标的性质和重要性采取工程生物预警行政等措施对泥石流进行抑制疏导局部避让等综合措施以求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和节省投资参考文献
采矿论文8篇(采矿过程中地质灾害论文)
采矿论文8篇采矿过程中地质灾害论文采矿论文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下,采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在不断完善。
采矿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也在不断变化,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学习型企业等,这些都是我国采矿企业所要考虑的。
总之,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采矿企业想要求得生存空间,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采矿论文采矿采矿论文:采矿过程中地质灾害论文一、矿山地质灾害的几大类型1岩土体变形灾害(1)岩爆是极易发生在采矿区的一种常见事故,通常在地下井巷开采作业是造成是地面坍塌高频发生的区域2。
在采矿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采空区,在这样的区域尤其要注意,要保留足够的矿柱,因为矿柱提供了主要的支撑力。
很简单的例子在一些采煤的矿区,经常会由于开采过程出现的问题造成开采区坍塌的现象。
在开采作业进行过程中,要时刻分析采矿区的现况,在矿体较深的采矿区,作业者要求要能够及时回填开采区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在某些程度上减小大面积坍塌的事故发生。
(2)采矿过程中采矿区边缘容易出现滑坡和岩崩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合理的开采矿山所造成的,不合理的开采会使边坡的角度发生严重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一些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易见。
(3)矿山冲击主要是因为采矿区矿坑周围和一些底板围岩,在受到地壳运动过程中的应力所造成的,在受到应力的时候其会受到强烈的压缩,在采矿过程中岩石由于受到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岩石一下子就会破损成碎片,同时大量的喷射会直接喷向坑内,是非常危险的。
(4)采矿过程中极易引发地震,发生在采矿过程中的地震往往危害是非常大的,小级别的地震都有可能引发矿井之内和地表层发生严重的损坏。
(5)在采矿过程中的矿尾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一旦矿尾发生崩塌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回事泥石流的出现。
不但给周围人们日常的生活引来极大地麻烦,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以及破坏的程度是不容小觑的。
泥石流地质灾害论文2篇
泥石流地质灾害论文2篇第一篇1地质灾害现状综观王千庄峪整个区域,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当属潜在泥石流的各种存有物。
按照泥石流体生成的主要物质组成划分,本区域范围泥石流属于水石(渣)型。
如果按照泥石流活动产出的环境分类,该区域范围属沟谷型泥石流。
再按照泥石流的成因实行分类,主要以自然和人为因素为主,且以前者为主导。
1.1地形地貌条件本研究区域地势总体险峻,东西地形高差较大;所有沟谷均呈“V”型,可谓沟壑纵横,沟与沟连环相扣。
因为沟谷相间,高差较大,因而单沟流程普遍较短。
研究区属低山区,海拔在1098m~1888m之间。
区内地势东高西低,最高峰位于研究区东南部,海拔1888m,最低点位于丰台镇东辛庄,海拔1098m,相对高差约790m。
从本区域整体水系情况来看,水系大多呈树枝状,并以北方季风性气候为特征,春冬少雨,夏秋多雨,均属季节性沟河。
区域主要沟谷全长1.5km,流域面积约为1.69km2。
本区域总体地貌特征表现为:坡度比大,坡面陡峻;沟谷相连,但沟谷深而狭窄,沟床坡比降为12.5%。
典型的北方黄土地貌为泥石流的活动提供了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
再从流域地貌特征上实行分析,上游地区地势开阔,汇水面积比较集中,构成了泥石流的主要形成区;中部地段坡大沟多,但沟谷普遍深而狭窄,形成了泥石的快速流径流区;下游地段地势总体宽阔平坦,既是泥石流的主要堆积区,也是最终导致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区域。
根据以往调查统计,发生在不同地区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尤其是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几乎相似坡度绝大多数都在40°以上的阴坡陡峭地段,其他地形地段则很少发生发育泥石流。
由此能够说明,地形条件,准确讲应该是地貌特征,这是形成坡面泥石流的重要主控因素。
再从雨水汇集地貌形态来看,树枝状水系发育的沟域,极其有利于洪水迅速汇集,并迅速搬动和运移松散固体物质,进而引发和形成泥石流。
1.2泥石流主要物源与特征考察本研究区域泥石流的主要物源,绝绝大多数为天然固体物源,固体物源构成主要包括:区域内裸露的石炭系碎屑岩地层,山坡上覆盖的零星黄土,以及堆积在坡下厚度不等的残积物。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浅谈现阶段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摘要:据目前我国各地频发地质灾害,本文以实例简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监测预警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更是地质灾害多发时段。
下文将以具体实例来浅谈目前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舟曲泥石流形成原因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导致此次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
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
(2)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3)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
(4)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2010年7月19日零时10分左右,重庆市城口县庙坝场镇至县城方向一处山体滑坡,将流经庙坝境内的罗江河阻断,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坝体长100余米,坝高18米左右,坝宽50余米,整个坝体约10万立方米,形成近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库容1500~2000万立方米,严重威胁堰塞湖上游3000余人和下游8000余人(其中城口县境内4000余人和四川万源境内4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环境利用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环境利用论文摘要: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如何更好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认为地质灾害防治必须与地质环境利用相互结合,综合考虑,方可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双重目的。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初步给出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环境利用评估体系,为未来该项课题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地质灾害通常情况下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所导致的灾害,大部分是由于两者综合作用导致的,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部分岩土层出现移动。
地质灾害无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都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性。
不仅仅是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如何降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同时对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成为了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需要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利用相结合,建立科学高效的防治利用体系。
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利用地质环境。
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因为自然地质的变化、作用,或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从而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称之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来自于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抗的灾害,预测以及治理都相对困难,一旦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国政府在这个方面一直重视,但是因为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目前为止,也不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防预。
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全面分析地质环境,对其各种运动规律都分析掌握透彻,这样就能够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有所预测,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为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一)、调查区划体系调查区划体系的建设是简历地质灾害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对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地质情况、周围环境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然后进行相应的风险区划,对不同的地点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灾害的大小进行定点确定,进而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已经地质环境利用提供基础依据,为国家及省级相关部门作出合理决策提供帮助。
海岛地质灾害论文
海岛地质灾害论文1典型海岛地质灾害特征1.1崩塌崩塌灾害在长兴岛发育较为广泛,崩塌灾害主要为西部基岩海岸和岛陆大型采石场,累计面积大约为2.7km2。
崩塌灾害易发区的岩石多为灰岩和页岩,垂向裂隙,极为发育明显,岩体的坡度多大于80°,极易发生崩塌。
长兴岛大多数采石场土石方开挖后,相关部门都没有及时地进行山体修复,因此发生崩塌灾害的风险较高。
1.2海水入侵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长兴岛北部、东部和南部的岛岸。
严重海水入侵区分布在东井子附近岛岸,海水入侵面积约774hm2,最大海水入侵距离为2.4km。
表层水样分析结果显示,东井子附近地下水总矿化度达3426.2mg/L,氯离子含量1018.5mg/L。
轻度海水入侵区顺长兴岛的北部、东部和南部岛岸分布,面积共约4940hm2,其中北侧最大入侵距离为5km,南部海水入侵距离相对较小,最大为2.3km,西部东山村附近岛岸的海水入侵面积约477hm2,距离最大为1.3km。
1.3海岸侵蚀海岸侵蚀灾害主要分布在长兴岛西部的砂质海岸。
小礁附近侵蚀海岸顺岸长度约1.4km,发育0.5m左右的侵蚀陡坎,但不发育滩肩,岸滩物质以中粗砂为主,含大量的砾石,磨圆较差。
王家窝棚附近侵蚀海岸顺岸长度约1.0km,北部砂质海岸原有的约80m的防浪墙已被破坏,海滩物质粗化严重,以砾石质粗砂为主,夹大量的磨圆极差的砾石。
南部砂质海岸岸滩物质侵蚀水准相对较弱,但同样存有物质粗化的现状,岸滩物质以细中砂为主,含大量的磨圆中-差的砾石。
1.4滑坡滑坡在长兴岛北端西北岛村附近海岸发育,滑坡体沿岸长度约170m,陡崖坡度大于80°,崖下有房屋,房屋距离崩塌最大距离10m,最近处仅距离2m,无其他防护措施,危险级别较高。
1.5地质灾害综合特征长兴岛共发育崩塌、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和滑坡4种典型灾害类型。
崩塌灾害发育13处,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基岩海岸,海岛陆域采石场。
海水入侵灾害分布在长兴岛岛岸,累计面积约62.9km2。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毕业论文地质灾害与预防论文(一)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毕业论文地质灾害与预
防论文(一)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地质灾害的预防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安全,而且更关系到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地质灾害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发生的大规模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了无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保护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破坏环境、破坏资源、加剧环境污染,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还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国家安全素质
地质灾害预防与管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带来的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将是国家安全素质的重要体现,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安全防护能力。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深远。
在当前时期,地质灾害防治正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需要科学合理地研究、制定准确的防治方案,并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提高防灾减灾的应急和救灾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铁路地质灾害论文
铁路地质灾害论文1地质环境条件研究区地处阿尔金山低中山区与山前洪积扇堆积区结合部位,阿尔金山山脉整体呈北东走向,主要受阿尔金北缘断裂带构造控制,岩性以构造岩及元古界蓟县片岩、片麻岩和大理岩为主,并伴随花岗岩岩脉夹杂其中。
阿尔金断层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期,是一条具有多期活动的断裂带,大致呈NEE走向,该断裂切割了前寒武系及古生界,沿断裂带定向分布着一系列侏罗纪断陷盆地,在阿尔金北缘地区古生代坳拉槽内同时发育华力西期和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带,以岩基、岩株、岩枝及不规则状产出,主要为浅肉红色花岗岩、灰白色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等;在前古生代该区主要为一套变质岩系,其中发育韧性剪切带;该地区中生代盆地沿断裂带定向分布,表明在中生代时这是一条具有拉张特征的构造带,是地壳的薄弱带,阿尔金北缘断裂在新生代时强烈的左旋走滑活动是在中生代拉张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阿尔金北缘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不仅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而且具有强烈的逆冲挤压作用,既有高角度的逆冲,也有低角度的逆掩,前古生代逆冲和推覆到中、新生界之上屡见不鲜[5]。
研究区域地层出露复杂,岩性主要为片岩、大理岩,受构造影响,多表现出强烈的揉皱变形和挤压破碎,工程性质差。
2地质灾害特征2、1地质构造影响线路通过地区从区域上属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歹字型构造体系顶部隆起带与山前断陷盆地的分界处,构造运动较为剧烈,构造线走向多为NEE,倾角较陡,但亦有NWW向断裂和帚状断裂,主要断裂具有多期活动性,继承性明显,并伴有岩浆活动,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显示,该断裂带为晚更新世活动性断裂[6]。
阿尔金北缘断裂F20断层破碎带,该断裂带走向NNE-NE-WE,沿地貌分界线展布,倾角30°―40°,倾向南,为逆冲断层[7],主断裂带宽50―100m,断裂影响带宽1000―3000m,北侧断裂影响带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下,南侧位于低阿尔金山低中山区前缘。
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论文
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论文摘要工程地质灾害是指在工程建设或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的原因,导致对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营产生威胁的自然灾害。
工程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对工程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论文将重点探讨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分类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 引言工程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工程建设或施工过程中的灾害事件。
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和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类,然后探讨几种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2. 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运动、地形地貌、地震和地下水等因素。
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例如断层运动和地壳的抬升和下沉。
这些运动会导致地质构造的变化,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地形地貌是指地表的起伏和变化,例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不同地势的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震动,可以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的水资源,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工程地质灾害的分类根据工程地质灾害的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地质体坍塌、地面塌陷、滑坡、地震和地下水涌出等几种类型。
3.1 地质体坍塌地质体坍塌是指地下岩土或岩石体的坍塌现象。
这种灾害通常发生在地下洞室、矿井和隧道中,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威胁。
3.2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下水位下降或地表负荷增加导致地表下沉的现象。
这种灾害通常发生在开采过程中,对建筑物和交通设施产生严重破坏。
3.3 滑坡滑坡是指山坡或边坡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的质体滑动现象。
这种灾害通常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地区,对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3.4 地震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震动,可以导致地表和地下的破坏。
地震引发的灾害往往对工程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地质灾害论文(新、选)
题目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住这些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又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
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书中一般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爆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
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一般不予赘述。
关键词:地震滑坡泥石流防护措施ABSTRACTOur country is a mountainous country, mountainous, hilly and more rugged plateau accounted for two-thirds of the nation's total. Live in these regions, the earthquake is generally associated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s, it is another kind of serious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Collapse is a steep hill chunks of multiple fractures of rock mass under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urst phenomenon. Landslide is unstable slopes and soil (or rock)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along a slip surface (sliding zone) slide down the phenomenon as a whole. Collapse is actually a special case of the landslide, therefore, generally no longer alone in this book explained the problem of collapse, debris flow is a mountain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roke out with plenty of water, the torrent of mud and sand, stones. This section is only under theaction of earthquak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called) seismic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natural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in general will not be here.Key words :Seismic landslides during protective measures目录摘要 (1)1.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及危害性 (4)2.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4)3.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 (6)4.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地震震级、烈度的关系 (7)5. 地震类型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7)6.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规模大、形成时间短 (8)7.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反复性大 (8)8. 防止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的对策 (8)参考文献 (12)1.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及危害性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欧亚太陆内部一些褶断山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遍及5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关于地质灾害作文合集5篇
关于地质灾害作文合集5篇由于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质灾害作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地质灾害作文1由于人类肆意妄为的污染,地球的垃圾已经太多了,人类终于想到了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把垃圾埋在地下,或用砖砌在一起,于是,就在偏远的沙漠有了许多大大的建筑物,里面装满了垃圾。
地面非常整洁,因为垃圾都在地下几千米处。
但没多少年,人类还是灭绝了,因为植物的稀少,地质灾害由于埋垃圾挖地持续发生,地球上到处都是极端气候。
所以,一切的生物都灭绝了。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几个氨基酸结合到了一起,于是,地球上第一个生物诞生了。
此后,越来越多的生物出现在了地球上,它们慢慢地变化着,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转眼间,一和类似于恐龙的庞然大物出现了。
又一转眼过了百万年,这天,大家都在午餐,另一半球的恐龙和其他生物则在睡觉。
忽然,远处的天空中又出现了一个太阳,越来越近。
“砰!”一颗小行星撞到了地球上——这其实是人类自己发明的卫星坠毁了。
这一撞把深埋在地底的垃圾给撞了出来:“生物病毒,塑料袋,垃圾桶,核废料……恐龙灭绝了。
那么小的生物因为更能适应环境活了下来,因为生物病毒在地球上没有消失,所以生物常常得病,繁衍速度很缓慢。
又是多少年过去了,由于地壳的变化,那些垃圾沉到地下。
一种类似于灵长类的生物出现了,他们很聪明。
他们很快地繁衍,文明越来越高,很快他们便统治了整个地球。
在偏远沙漠的灵长类生物发现了一个大土丘,他们将其打开,发现里面是空的——由于时间的变化,里面的垃圾被分解了。
他们便把这里当成宝地,把最高地位的人葬在里面,并起名为金字塔……大约五千年过去了,因为垃圾太多,他们找不到地方处理,便把垃圾埋在地下几千米,但不久他们还是灭绝了,因为植物稀少,地质灾害由于挖地持继出现。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再次灭绝。
又是很久,又是几个氨基酸,生物又出现了,它们缓慢地进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住这些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又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
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书中一般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爆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
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一般不予赘述。
关键词:地震滑坡泥石流防护措施ABSTRACTOur country is a mountainous country, mountainous, hilly and more rugged plateau accounted for two-thirds of the nation's total. Live in these regions, the earthquake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s, it is another kind of serious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Collapse is a steep hill chunks of multiple fractures of rock mass under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urst phenomenon. Landslide is unstable slopes and soil (or rock)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along a slip surface (sliding zone) slide down the phenomenon as a whole. Collapse is actually a special case of the landslide, therefore, generally no longer alone in this book explained the problem of collapse, debris flow is a mountain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roke outwith plenty of water, the torrent of mud and sand, stones. This section is only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called) seismic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natural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in general will not be here.Key words:Seismic landslides during protective measures目录摘要 (1)1.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及危害性 (4)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4)3.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 (6)4.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地震震级、烈度的关系 (7)5.地震类型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7)6.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规模大、形成时间短 (8)7.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反复性大 (8)8. 防止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的对策 (8)参考文献 (12)1.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及危害性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欧亚太陆内部一些褶断山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活动最多的国家有:苏联、日本、中国、美国、智利、秘鲁、印度尼西亚、奥地利,印度、缅甸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等。
其分布与地震带基本一致。
在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相当广泛,西藏的南部、东部,横断山脉、滇东地区,川西地区,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山前地带,秦岭、大巴山、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等,都有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其中尤以喜马拉稚、横断山脉、滇东、川西为甚。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可毁坏建筑物,压埋人畜、破坏农田,造成巨大灾害。
这种灾害往往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
1718年6月19日甘肃省通渭南7.5级地震,通谓城北笔架山一座山峰崩塌、滑坡,压死四千余人。
甘谷北山南移(滑坡)掩埋永宁全镇及礼辛留村的一部分,死伤约三万余人。
1933年8月25日四川迭溪7.4级地震,千年古城迭溪即为地震滑坡和崩塌所毁灭,五百余人葬生。
迭溪城南5公里之岷江东岸小关子村亦为一个滑坡所毁.使57人死亡。
岷江西岸的烧炭沟、吉白沟、龙池、石咀等十余个村寨,地震时皆随山崩而倒:其中靠近岷江的烧炭沟、龙池、白腊等村,完全崩入江中,踪迹全无。
在迭溪附近,岷江两岸山体崩塌、滑坡堆积成三座高达100余米的天然堆石坝,将岷江完全堵塞,成为堰塞湖,后因水浸坝决,酿成空前的大水灾。
1964年3月27日美国阿拉斯加8.6级地震,克赖依湖四周九个三角洲产生陆地和水下滑坡。
最大体积约163万立方米,其引起的回浪高达9米,远浪最大高达24米,致使沿岸许多建筑物被毁。
1970年5月31日秘鲁7.7级地震,来自瓦斯卡蓝山北峰的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形成的泥石流;流速为每秒80-90米,流程达160公里,携带的固体物质多达l000万,18000人葬身。
其伤亡人数占这次受害者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成为南美洲地震史上的空前事件。
浅海大陆架上的地震滑坡还能够破坏海洋工程。
如1929年11月29日,纽芬兰格兰德砂砾浅滩的外海7.5级地震,震中在水深1,800-3,600米的大陆架上,地震时产生20平方公里范围的滑坡,滑体平均厚20--30米,使水深2.750--3.360米之间的全部通讯电缆折断。
随后该滑坡转化成浊流,以每秒18.3-19.1米的速度顺大陆斜坡向深海奔泻,其前进方向的通讯电缆依次被折断。
最后一条在水深5,230米、距震中980公里处也被折断。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震滑坡、泥石流在形成上和天然滑坡、泥石流无甚区别。
形成滑坡的基本条件是:(1)具有可滑动体,(2)具备滑动面(滑带,软弱带),(3)存在临空面,(4)有利的外部条件(应力状态改变,水的作用,振动)。
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条件是:(1)有充足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2)适宜的地形(陡峻山坡,沟谷河床);(3)充足水分和水动力条件。
地震滑坡、泥石流在总体上与下述因素有关:2.1.地质构造通常在断层通过的地带,岩体破碎,应力集中,岩体易沿着断层面、节理面、裂隙面以及不同岩性层面、堆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不同成因类型的堆积界面等向下滑动,这些界面控制着边坡破坏的范围和大小。
不同方向的构造交汇地区岩石比较破碎节理和裂隙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2.2.地形极大多数滑坡都分布在沟谷两岸,极易发生在人工开挖边坡上和前方具有滑动空间的高陡自然边坡上。
据统计,滑坡一般在坡度为31--50度的范围内发生,如四川炉霍地震的滑坡有79.3%在此范围内。
地形切割强烈,坡陡沟急的地形是泥石流活动的有利地形。
松潘-平武震区与龙陵震区韵烈度相同,地质上均有断层通过,但地形差异甚大。
松潘-平武震区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以上,而龙陵震区相对高差仅在500米左右,故松潘?平武震区的泥石流较龙陵震区的活跃。
在同一震区这种现象也有明显的反映。
如龙陵震区的朝阳乡位于苏帕河南岸,镇安乡位于该河北岸。
两岸相比,烈度一样,岩性相同,但南岸地形陡峻、多次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北岸地形平缓,未发生滑坡,泥石流。
2.3.地层、岩性和风化层厚度地震滑坡绝大多数都发生在第四系的堆积层内,又以含较多亚粘土的坡积层中的滑坡最多。
少数发生在基岩中,但基岩滑坡规模大,危害也大。
崩塌多集中发生在风化强烈、节理发育的灰岩、砂岩、火成岩中。
泥石流暴发在深风化和易风化的岩体之上。
通常风化厚度在0.5-1.0米之内者,产生所谓“山剥皮”即风化层沿基岩面产生剥落。
风化厚度越大,剥落也就越多,这样为泥石流提供的松散固体物质也就越多。
2.4.植被通常,裸露和稀疏乔灌木林地区,是滑坡和泥石流活动的有利地区。
如云南龙陵震区大硝河两岸各种条件均大体相同,唯独两岸植被条件不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迥然不同。
2.5.水水对边坡岩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渗透到边坡体内的水浸泡岩石使之软化,强度降低,特别使粘性土软化可塑、流变,裂隙中充填的薄层粘土软化后成为“润滑剂”,使边坡岩体抗剪强度降低;第二,当岩体中充满水,孔隙压力增加,有效应力降低,给边坡滑动创造了条件;第三、河流下切与侧蚀作用,可使边坡高陡,坡角土体被冲刷流失,抗滑力减弱,引起边坡失稳。
水对泥石流的形成则是不可缺少的动力源。
水的来源主要有降雨;地下水位上升、冰川、积雪融化,河水上涨、堤坝决崩等。
其中,降雨的作用尤为普遍。
一般地说,滑坡、泥石流多在雨季发生,且雨量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也多。
如龙陵震区与永善震区,地震烈度相同,地形相差也不大,但两地降雨量相差较大。
龙陵震区年降雨量达1600-200毫米,永善震区年降雨量仅有1000毫米左右。
3.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地震对滑坡、泥石流的作用在于,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
其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3.1.地震力的作用地震力的作用,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
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创造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3.2.地震触发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进一步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
地震触发和促进的作用,造成了两种类型的滑坡和泥石流。
一方面,由于地震的触发作用,震时出现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另一方面,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的形成,继地震后陆续发生,称为后发性滑坡、泥石流。
地震滑坡、泥石流围绕地震的类型、强度等特性表现出鲜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