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浅析危岩治理措施
浅析危岩治理措施危岩崩塌是单个或群体岩块在重力及其它外力作用下突然从陡峻岩石山坡上分离,并以自由落体、滑移、弹跳、滚动或其它的某种组合方式顺坡向下猛烈运动,最后散集于坡脚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现象。
当其发生在交通线、旅游场地、工业或民用建筑设施附近时,常会带来交通中断、建筑物毁坏和人身伤亡等重大危害。
由于其变形破坏是十分复杂的动力过程,发生突然且一次发生的规模及可能带来的综合损失不及典型的滑坡,从而使人们对这种灾害现象的研究,防治技术开发均不够重视。
危岩主要发生在裂隙发育的山体表层,该处坡面角较陡、基岩裸露、物质组成主要为硬质岩,岩石硬度一般为Ⅳ-Ⅵ级,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
危岩体由若干组结构面切割而成,即层面、节理及裂隙面。
其形成受构造边坡卸荷回弹等影响,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溶蚀性裂隙发育,形成了危岩体的趋形。
在重力及外营力长期作用下,危岩体沿潜滑面向下的分力大于结构面抗滑阻力时,产生崩滑。
危岩崩塌是一种全球性的山地地质灾害,具有突发、快速、强致灾等特性。
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为山区,是世界上受到危岩崩塌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种主要的山地灾害,危岩崩塌严重威胁着我国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城镇建设、矿山及交通运输安全。
根据失稳类型将危岩分为坠落式危岩、滑塌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
清除、灌浆封闭、锚固、支撑、充填、栅栏及拦石墙、排水、挂网等等是治理危岩主要方法。
危岩的治理措施危岩治理常用的措施有以下几种:(一)危岩锚固锚固使用锚杆或锚索连接、固定危岩与母体的方法,目的在于限制主控结构面的扩展,理论上是由锚杆的抗剪强度提供锚固力。
通过锚固,锚杆的实际受荷可平衡危岩重力、地震力等下滑力。
1、锚杆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简称锚喷结构或锚喷支护,即喷射混凝土与锚杆相结合的一种支护结构,也称喷锚支护。
2、锚杆:是指钻凿岩孔,然后在岩孔中灌入水泥沙浆并插入一根钢筋,当砂浆凝结硬化后钢筋便锚固在围岩中,借助于这种锚固在围岩中钢筋能有效地控制围岩或浅部岩体变形,防止其滑动和坍塌,这种插入岩孔,锚固在围岩中从而使围岩或上部岩体起到支护作用的钢筋称为“锚杆”。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精选3篇XX:1007-0745(20XX)12-0012-010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发生或人为引起的地质作用给RM生命财产或GJ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迅猛进展,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环境安全和经济建设效益的重长问题,受到GJ 的很大重视。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进展;其总的任务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制止地质灾害进展,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含义,一是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原因,二是受灾对象与致灾,本文系在“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上的讲演稿.地质作用的遭遇原因。
灾害大小主要决定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数量和价值。
致灾地质作用的成因分析,须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变形地质体的自身稳定条件(内因、质因),二是引起地质体变形破坏的动力因素(外因、诱因)。
破坏动力有天然与人为两者的重要区分。
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原因也有主动与被动两种不同情况。
主动遭遇是指先有致灾作用的危险,后有人、物、设施进驻,可称为物趋灾型;被动遭遇是指先有人、物、设施存在,后有致灾作用发生,可称为灾趋物型。
受灾对象处于致灾作用的危险区内(不论主动或被动),就有了遭灾的危险,但最终是否成灾和成灾的大小,还要看临灾前是否充分利用了躲避(撤离)的机会。
3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地质灾害防治的正确逻辑思路应该是逆其形成之道而行之,也就是杜绝、减少其形成与进展的条件。
针对上述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1.预防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与进展。
如果致灾作用的形成主要是其自身稳定条件太差所致,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设法补强其自身稳定性;若主要是外加的动力破坏所引起,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制止或减缓这种破坏作用。
2.预防和减少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的遭遇机会,一方面要尽可能幸免或减少在可能影响人、物、设施的安全的地方,搞容易引起致灾作用发生的工程活动;另一方面幸免或减少在有致灾作用危险的地方,增加进驻人、物、设施。
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应用论文
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应用论文一.物探技术在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进展的时代中,面对地质灾难造成的严峻后果,物探技术的使用,能够将损失及人员伤亡降到最低。
物探技术作为当前地质工作中勘察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借助物理学中的力、声、光、热、电、磁与核变等理论,将探测范围内的目标地质体与四周介质的悟性差异相比较,通过分析两者物性差异的比较结果,选择与之相符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地质勘查,以此来保障地质勘查的精确性。
在其使用的过程中,核心优势在于快速、全面、精确、省时、经济。
尤其在一些敏感地区,物探技术的使用,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最正确优势。
且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勘探,能够为相关部门地质灾难的防治工作供应科学、精确的信息根据。
二.当前地质灾难防治过程中物探技术的应用在地质灾难防治的过程中,物探技术能够通过自身的优势,准时对地质灾难信息进行收集、反馈,探测人员通过对信息的讨论,制定出与之相应的防治措施,将地质灾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针对当前地质灾难防治过程中使用的物探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高密度电阻率法电阻率法是以观看和讨论人工电场的地下分布规律和特点,来实现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一组电勘查方法。
在该方法使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系统自身的适配器来实现供电与测量电极自动转变的功能,这种探究方式被广泛应用到断裂、岩溶、塌陷、滑坡等地质灾难勘察中。
在高密度电阻率法详细实施的过程中,其工作原理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地质灾难进行物探的过程中,一般以一个整体的断面为主,根据断面的实际范围,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小区域,且保持各个小区域中的点测量相像,以此来集中反映地质体育四周介质的电性差异。
针对地质灾难造成的溶洞及短路破裂带,在使用物探技术的过程中,会直接引起低阻变异的状况发生,并由此造成电阻率曲线扭曲和梯度的大幅度改变,而这些,都为今后的勘察工作及预报地质灾难供应了有效的根据。
这种探测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其优势在于细化探测目标,确保勘探结果的精确性,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广泛应用到采空区、塌陷、滑坡等地质灾难的探测。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开采使得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得尤为脆弱。
地质灾害在我国的频繁发生,提醒着我们应提高对各种灾害的认识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为此,本文将从各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工程学一、关于地质工程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
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
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
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活动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其独特的地质、气象、水文和人类经济、社会等因素交织而成。
它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地质原因、灾害影响、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地表变形、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现象。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火山喷发、地面沉降等。
三、地质原因
1. 构造活动:地震、变形等;
2. 水文作用:河流冲击侵蚀、雨水浸润等;
3. 人类活动:采矿、建筑、挖掘等。
四、灾害影响
1. 人员伤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因素,导致数十甚至数百人死亡;
2. 经济损失:灾害严重,造成成百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3. 生态环境受损: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五、防治措施
1. 监测: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和预测;
2. 预防:在选址、地下工程建设等环节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点;
3. 救援:通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及时灭火、抢险救援。
综上,地质灾害具有严重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影响不仅仅是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遏制,以期使之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
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相关推荐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一、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检测公路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不仅公路自身的建设带来了影响,而且也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要运用科学方法,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检测。
在公路工程中经常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和仪器装置,运用量测方法对房屋、灾害体、构筑物裂缝进行位移情况变化的监测。
一般公路工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四种--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贴片法。
埋桩法是最为直接、简单的一种检测方法。
在所预测可能存在危险的地带下埋下规格一致数量不定的木桩,进而对木桩之间的距离随时进行观察,观测其距离间的变化,由此来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
埋钉法主要对临灾前兆进行判断,通过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所钉的钉子间的距离变化的观测来判断滑坡的发生。
上漆法与埋钉法有一曲成功之处,也是在在建筑物裂缝进行标记,只不过不同于埋钉法,它是用油漆在两侧画上标记,来测量两侧标记间的距离。
贴片法对建筑物裂间所缝粘的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进行检测,若是被拉断,说明会发生滑坡。
二、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2.1对地质灾害本身的防治针对公路工程中常发生的岩体崩塌、泥石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现象,要切实做好工程的加固工作。
运用固化、支档等方法,减少地质灾害危险部位的发生概率。
在公路灾害多发生的地段实施安全保障工程,用钢筋水泥巩固危险部位,从而彻底地预防各种地质灾害的诱发,并且在施工时进行配套的排水工程,及时对地表水以及地下水进行疏导,防止水流的集聚。
用粘土沾粘滑坡体上的裂缝和地表排水渠,对已存在的塌陷坑的及时进行土层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雨水的.注入。
2.2对公路自身所存问题的整治地质灾害的发生离不开人为因素,因此对其的防治工作离不开对公路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政治。
目前公路工程的修建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无秩序、混乱现象,安全意识薄弱,监督机构监管不力等问题,要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2.2.1建立健全完善公路工程监管机制建立全方位完善的监管机制,设立监管机构,对公路工程的修建的各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工作,健全其对工程的监管模式,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职能,并将责任具体化,以确保公路工程的健康、高效、有序的进行。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灾害论文自然灾害论文地震灾害论文
3.1 崩塌防治 对于崩塌而言,在整治过程中必须遵循标本兼治、分清
主次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危岩与保 护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治理,最大限度降低危 岩失稳的诱发因素,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崩塌本身仅涉 及少数不稳定的岩土体。 它们通常并不改变斜坡的整体稳 定性,亦不会导致有关建筑物的毁灭性破坏[2]。 因此,防治的 目的并不是一定要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而是要防止其带来 的危害。 因此,崩塌防治措施可分为防止崩塌发生的主动防 护和避免造成危害的被动防护两种类型。 具体方法的选择 取决于崩塌历史、潜在崩塌特征及其风险水平、地形地貌及 场地条件、防治工程投资和维护费用等。 图 1 列出了主要的 崩塌防治措施。
斜坡 还 是人 工 斜 坡都 不 是 固 定 不 变 的,在 不 同 因 素 的 作 用 下 ,
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滑坡的形成与气象水
文、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大都形成于沟
谷和坡地,由于暴雨或冰湖、水库等溃决而在沟谷或坡面产
150
Henan Building Materials
200180 年第 16 期 河南建材
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研究
谷永彬, 张 霞 济宁市明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72000)
进入 21 世 纪 后 ,随 着 经 济 的 发 展 与 住 房 制 度 改 革 的 深 1.2 住房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保障性租赁房缺失
1以抑制泥石流发生为主的方案采取蓄引水工程植树造林等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和松散固体物质的聚积和启动以行政管理法令措施消除激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从而抑制泥石流的发生2以疏导泥石流过境为主的方案采取拦挡排导疏浚等河道改造工程调节泥石流流量消减龙头能量促使泥石流分流或解体从而控制通过保护区河道的泥石流流量流速使其顺利过境不至危及两岸保护目标的安全以避让泥石流危害为主的方案在泥石流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发生过程中采取警报措施并对危害区内保护对象采取临时加固撤离等措施使泥石流过境时灾害损失减至最低综合防治方案针对被保护目标的性质和重要性采取工程生物预警行政等措施对泥石流进行抑制疏导局部避让等综合措施以求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和节省投资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浅谈现阶段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摘要:据目前我国各地频发地质灾害,本文以实例简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监测预警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更是地质灾害多发时段。
下文将以具体实例来浅谈目前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舟曲泥石流形成原因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导致此次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
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
(2)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3)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
(4)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2010年7月19日零时10分左右,重庆市城口县庙坝场镇至县城方向一处山体滑坡,将流经庙坝境内的罗江河阻断,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坝体长100余米,坝高18米左右,坝宽50余米,整个坝体约10万立方米,形成近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库容1500~2000万立方米,严重威胁堰塞湖上游3000余人和下游8000余人(其中城口县境内4000余人和四川万源境内4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毕业论文地质灾害与预防论文(一)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毕业论文地质灾害与预
防论文(一)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地质灾害的预防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安全,而且更关系到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地质灾害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发生的大规模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了无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保护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破坏环境、破坏资源、加剧环境污染,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还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国家安全素质
地质灾害预防与管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带来的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将是国家安全素质的重要体现,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安全防护能力。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深远。
在当前时期,地质灾害防治正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需要科学合理地研究、制定准确的防治方案,并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提高防灾减灾的应急和救灾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论文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论文摘要: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
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
1、影响岩土工程建设中常见地质灾害我国自然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而地质灾害还影响着道路、航运、通信、堤坝等工程设施的正常运作,对旅游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生态破坏。
1.1 泥石流泥石流是普遍的自然地质灾害,危害力也是极其强大的。
泥石流是一种携带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主要出现在过度砍伐对植被大量破坏的地区,使泥土缺乏固定,促使泥石流的发生。
诱因是:不合理的弃石、弃土,不合理的乱挖、乱伐、乱垦。
1.2 滑坡滑坡是受到了河流、地震、降雨、人工切坡等地表水体对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的不断冲刷,使较软弱的岩土顺坡下滑的现象。
诱因是:开挖坡脚,劈山放炮,蓄水排水,乱砍乱伐,堆填加载。
易发地区是:地质构造带,易滑坡地区、岸坡地带、强降雨地区。
1.3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被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为根部的空虚,导致折断压碎或者局部移滑,失去了稳定状态,骤然脱离母体下滑,堆积在坡脚处的地质现象。
诱因是:弃(堆)渣填土,开挖边坡,水库渠道渗漏,强烈震动。
1.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地表岩石和土体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塌陷,并形成塌陷坑是地质现象。
诱因是:临近地表水的近岸地带,岩溶管道上或者岩溶地下水主流地带,开采地下矿产资源,以砂石为主的松散覆盖区,岩溶地下水位较浅的低洼区,排泄区。
这些地质灾害,不仅使人类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还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破坏,突显了岩土工程地质防治的重要性。
2、人为地质灾害对岩土工程的危害性2.1 人为地质灾害的诱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剧,加速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多带来的灾害损失也比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要严重。
探索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和预防措施论文
探索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和预防措施论文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铁路客运专线等高速铁路应运而生,由于高速铁路对线路平、纵断面要求极高等原因,隧道数量越来越多,隧道总延长在铁路线路总长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探索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和预防措施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探索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和预防措施全文如下:【摘要】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更多的能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提升,同时建筑工程的资源消耗也在不断提升,环境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本文首先对地质灾害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提出几点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当前,地质灾害活动越来越频繁,建筑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提升了灾害发生几率。
若是地质灾害发生,便会对工程结构造成破坏,从而影响人们的安全,所以,在对建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减少灾害发生几率。
1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就是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地质性的灾害,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就会对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还有环境等造成严重的破坏。
从当前情况看,滑坡以及泥石流还有地面沉降是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1]。
一般来说,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若是遇到地质灾害,那么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损失是很严重的。
我国的地理环境是很复杂的,地质结构具有多样性,各种因素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在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也在提升。
另外,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没有比较好的处理能力,如果发生了地质灾害,经常会导致大范围内的破坏,造成极大的影响。
对于地质灾害来说,其主要表现包括了滑坡以及泥石流还有崩塌和地面沉降等。
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自然因素,地质环境变化造成地质灾害,这种因素是不能人为控制的。
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论文
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论文摘要工程地质灾害是指在工程建设或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的原因,导致对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营产生威胁的自然灾害。
工程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对工程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论文将重点探讨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分类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 引言工程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工程建设或施工过程中的灾害事件。
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和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类,然后探讨几种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2. 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运动、地形地貌、地震和地下水等因素。
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例如断层运动和地壳的抬升和下沉。
这些运动会导致地质构造的变化,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地形地貌是指地表的起伏和变化,例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不同地势的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震动,可以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的水资源,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工程地质灾害的分类根据工程地质灾害的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地质体坍塌、地面塌陷、滑坡、地震和地下水涌出等几种类型。
3.1 地质体坍塌地质体坍塌是指地下岩土或岩石体的坍塌现象。
这种灾害通常发生在地下洞室、矿井和隧道中,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威胁。
3.2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下水位下降或地表负荷增加导致地表下沉的现象。
这种灾害通常发生在开采过程中,对建筑物和交通设施产生严重破坏。
3.3 滑坡滑坡是指山坡或边坡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的质体滑动现象。
这种灾害通常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地区,对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3.4 地震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震动,可以导致地表和地下的破坏。
地震引发的灾害往往对工程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论文
浅析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的基本内容,通过了解地质灾害评估的内容、目的、类型及主要方法,阐述了地质灾害评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的防治措施,为减小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带来的损失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评估;灾害防治一地质灾害评估1 地质灾害评估理论研究的现状灾害评估是灾害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灾害的预测、防治乃至灾害补偿研究的基础。
针对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评估目的,灾害评估可概括为灾害风险评估、损失评估、生态环境评估和防灾工程的减灾效益评估等。
灾害风险评估是从灾害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角度,通过分析导致灾害发生的自然现象的频度和强度,建立和保存历史灾害记录,对各种自然灾害绘制危险性区划图,对易损性及潜在影响进行估计;灾害损失评估是对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以及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灾害生态环境评估主要针对灾害发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减灾效益评估的目的在于对减灾工程和措施。
分析国内外灾害研究文献可知,在对灾害成因机制、发生规律及其影响评估等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减灾的理论问题也得到了深入研究和不断发展。
研究者从灾害形成机制和系统组成的角度,将减灾理论归纳为致灾因子论、孕灾环境论、承灾体论。
由于灾害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具有强的系统性,因此,对灾害也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做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致灾因子论、孕灾环境论、承灾体论虽然是从灾害的不同侧面突出主导因子对灾害进行了分析总结,但却不能对灾害进行系统的分析。
为此,基于系统的思想,研究者又提出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概念,并对其做了研究。
“区域灾害系统论”是不同学者在研究大量灾害案例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综合作用的角度,系统地总结了区域资源开发与灾害的关系,从而为系统地进行灾害评估信息系统及防灾减灾最大决策奠定理论基础,它的提出以美国学者Burton、Kate、white三人合著的《作为灾害之源的环境》和美国学者Blaikie,Cannon,Davis和Wisner四人合著的《风险:自然致灾因子、人类的脆弱性和灾害》为代表,我国学者史培军对此理论也作过深入的研究。
地理毕业论文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作者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
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
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
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浅析危岩治理措施
浅析危岩治理措施危岩崩塌是单个或群体岩块在重力及其它外力作用下突然从陡峻岩石山坡上分离,并以自由落体、滑移、弹跳、滚动或其它的某种组合方式顺坡向下猛烈运动,最后散集于坡脚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现象。
当其发生在交通线、旅游场地、工业或民用建筑设施附近时,常会带来交通中断、建筑物毁坏和人身伤亡等重大危害。
由于其变形破坏是十分复杂的动力过程,发生突然且一次发生的规模及可能带来的综合损失不及典型的滑坡,从而使人们对这种灾害现象的研究,防治技术开发均不够重视。
危岩主要发生在裂隙发育的山体表层,该处坡面角较陡、基岩裸露、物质组成主要为硬质岩,岩石硬度一般为Ⅳ-Ⅵ级,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
危岩体由若干组结构面切割而成,即层面、节理及裂隙面。
其形成受构造边坡卸荷回弹等影响,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溶蚀性裂隙发育,形成了危岩体的趋形。
在重力及外营力长期作用下,危岩体沿潜滑面向下的分力大于结构面抗滑阻力时,产生崩滑。
危岩崩塌是一种全球性的山地地质灾害,具有突发、快速、强致灾等特性。
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为山区,是世界上受到危岩崩塌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种主要的山地灾害,危岩崩塌严重威胁着我国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城镇建设、矿山及交通运输安全。
根据失稳类型将危岩分为坠落式危岩、滑塌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
清除、灌浆封闭、锚固、支撑、充填、栅栏及拦石墙、排水、挂网等等是治理危岩主要方法。
危岩的治理措施危岩治理常用的措施有以下几种:(一)危岩锚固锚固使用锚杆或锚索连接、固定危岩与母体的方法,目的在于限制主控结构面的扩展,理论上是由锚杆的抗剪强度提供锚固力。
通过锚固,锚杆的实际受荷可平衡危岩重力、地震力等下滑力。
1、锚杆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简称锚喷结构或锚喷支护,即喷射混凝土与锚杆相结合的一种支护结构,也称喷锚支护。
2、锚杆:是指钻凿岩孔,然后在岩孔中灌入水泥沙浆并插入一根钢筋,当砂浆凝结硬化后钢筋便锚固在围岩中,借助于这种锚固在围岩中钢筋能有效地控制围岩或浅部岩体变形,防止其滑动和坍塌,这种插入岩孔,锚固在围岩中从而使围岩或上部岩体起到支护作用的钢筋称为“锚杆”。
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的论文-地理论文
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的论文地理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作者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
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
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
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wWw. . CoM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
摘要:论文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每种防治技术的适用条件,列举了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是很多工程失效或失败的例子并分析了原因;提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了解药理,才能有针对地用药,才不会下错药的观点。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排水;减载与反压
地质灾害防治包括两方面——灾害成因研究和治理工程技术研究,前者是诊断病情,后者是治病的手段。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主要采用支撑体系(抗滑桩、挡土墙、阻滑键)、改良体系(加筋、注浆)、锚固体系(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杆、非预应力锚杆)、排水体系(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减载与反压体系(减载和压脚)和复合体系(锚拉桩、喷锚网、土工合成材料等)等。
每种防治体系都有它的适用条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是很多工程失效或失败的根本原因。
各种防治技术的原理和适应性问题,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了解药理,才能有针对地用药,才不会下错药。
1地表和地下排水技术
运用地表和地下排水方法减少地表水入渗,并排除滑体内的水体,是增强滑坡稳定性的最为有效,而且也是最为简便的手段。
但是,水对地质灾害体的作用极为复杂,可包括两个方面:
(1)增加土质地质灾害体的孔隙水压力,或增加岩质地质灾害的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2)地下水对滑带土的不良物理化学作用,
降低滑带的摩擦系数。
目前采用的排水方法对于解决前一问题作用较为明显。
2抗滑桩技术
抗滑桩是我国滑坡灾害防治中的主要技术。
抗滑桩是依赖桩与周围岩体或土体的共同作用,把滑坡推力传递到稳定的岩土体,利用稳定岩土体的嵌固作用和被动抗力,抵抗滑坡推力。
桩在滑坡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滑坡的状态和变形破坏过程,促使滑坡转化到稳定状态。
抗滑桩的作用具有明显分段性,它主要控制了位于其上部滑体的变形破坏过程,减轻了下部滑体的推力,从而提高整体稳定性。
3阻滑键技术
阻滑键同抗滑桩一样,属于支撑体系,但抗滑桩主要考虑抗剪,桩体垂向延展,垂向上,考虑受力分布差异变化。
阻滑键主要考虑受压,横向展布,垂向上,一般不考虑受力分布差异变化。
阻滑键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替换滑坡的滑带或危岩体的软弱带。
开挖平硐,周围插筋,灌混凝土,形成阻滑键,支撑滑坡和危岩体的荷载。
秭归链子崖危岩体煤硐回填、万州太白岩危岩、天生城危岩、戴家岩危岩采用了阻滑键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4加筋技术
加筋土是加筋技术的应用已经被普遍接受。
通过失败工程的研究,作者认为搞清加筋技术的机理和适用范围非常重要。
无论采用土工复合带,或者土工格栅的加筋土技术,其筋—土
相互作用后的复合材料的变形机制,仍是当前加筋土技术研究的焦点,在这方面,目前尚无完善的计算分析方法,这是影响加筋土工程设计方案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为挡墙主体材料的筋—土之间的力学参数,尽管自80年代初就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仍是具体场地和工况设计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重庆巫山和忠县加筋挡土墙破坏引起对加筋技术的怀疑,甚至被禁止使用,有因噎废食之嫌。
任何新技术产生到成熟都有一个过程。
作者在上述两地地质灾害治理失效工程修复和加固中,做了有益的探讨,修复工程非常成功。
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工合成材料开发,建立土工布防治工程示范区是目前加筋技术研究和应用两大主要领域。
5注浆改良技术
它是直接针对滑带特征,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进行滑带物质置换和填充,从而提高其摩擦系数的技术。
目前,在土质和结构松散的岩质地质灾害治理中,进行了可喜的尝试。
在甘肃兰州皋兰山iii滑坡的治理设计中,其滑坡推力达1147吨/延米,如此巨大的推力,难以用一般的方法进行治理,因次采用了旋喷桩进行滑带改良的方案。
分析表明,当在滑坡体中下部施工约10宽的桩(水泥置换率25%)时,推力可降低到796.9吨/延米,当桩面积宽达15米以上时,滑坡推力为0。
注浆技术正成为对灾害地质体改良的先进手段。
6锚固技术
危岩体加固一般采用预应力锚固技术。
当滑带软弱,滑体和滑
床岩性较为完整坚硬时,可采用预应力锚固技术。
预应力技术的引入,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由被动支护进入到主动支护阶段,充分发挥了地质灾害体的潜能。
锚索(杆)是最常用的预应力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其作用的基本原理可表述为k=((w×cosα+t ×sinβ)tgφ+c×l) / (w×sinα-t×cosβ)从强度理论上分析,通过对地质灾害体施加预应力,一方面增大了滑体的抗滑阻力(分子增大),另一方面减少了滑体的下滑力(分母减小)。
从变形理论上看,预应力锚索(杆)大大改变了地质灾害体作为工程复合材料的性能,增加了整体刚度,充分发挥了滑体的自承能力,形成了具主动制约能力的复合墙体。
由于预应力的施加,迫使滑体内部应力重新分布,大大延长了变形体的塑性变形发展阶段,主动地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变形破坏过程。
由于地质灾害体结构的不同,应该选用相应的预应力锚索类型和施工工艺。
对于滑体和滑床均为硬岩,而滑带变形明显的情况,选用锚索效果最佳。
它在内锚端和外锚端形成两个明显的压应力区,并逐渐传递到滑体中,用强度破坏理论能很好地加以分析。
根据作者试验结果,在内锚固段为硬岩(波速3000m/s)时,用m30水泥砂浆灌注,孔径φ175,长度为6.0m时,完全可以承受3000kn
级的拉拔力,而无需采用扩孔工艺。
但是,目前在日本等国,大都推荐采用扩孔工艺的ssl承压型锚索(杆)。
对于滑带为软弱土体时,可以采用一次注浆的摩擦型锚索,但是,外锚端通常加设钢筋砼面板、格子梁或采用pc工法。
摩擦型锚索承压圈接近外锚端,它的
作用往往是由外到里,所以,严格地说,它也是一种承拉型锚索,更适于变形破坏理论。
在链子崖危岩体治理中,为了增强陡壁非常破碎的危岩体的完整性,进行了喷锚网处理,经过数年多的监测,未发现有明显的裂缝出现,一方面增加了表壁岩体的切向表面张力,另一方面亦增加了法向压力,抑制了危岩体的扩容破坏,对表层岩体的加固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
7减载与压脚技术
由于滑坡后缘滑带倾角常远大于前缘倾角,因此,运用刷方方法清除滑坡后缘的滑体,可以明显地降低滑坡体的下滑力,同时,在滑体前缘进行填方压脚,可以明显增加滑体的阻滑力。
在山区城镇建设中,由于后缘加载促使滑坡变形的事例逐渐增多,如万州豆芽棚滑坡、四川雅江本达宗滑坡等。
陕西骊山明圣宫建筑群修建于老滑坡体(7.5万方)上,由于兴建土木时在滑体上堆填了大量的人工土(约0.7万方),并修建了一座基础未达滑床的山门立交桥。
在1997年4月,由于连续降雨,促使了滑坡的变形拉裂,由于及时采用清除山门立交桥进行减载,有效地控制了滑坡的进一步扩展。
乌江鸡冠岭崩塌体爆破工程是采用控制爆破技术对后缘危岩体进行爆破,避免约15万方危岩体大规模一次性加载于斜坡上的崩塌体上,导致整体入江带来更严重后果的实例。
8土工布技术
土工合成材料是继钢材、水泥、木材之后的第四种新型建筑材料,确切地说是一种由化纤、涤纶等合成的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具
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延伸性和整体性;有良好的水力特性,能起到较好的加筋、过滤、排水、隔离、防渗、防护作用。
土工合成材料稳定性好、耐用、使用寿命长,具有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土石方量、降低维修费用等综合效益。
因此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建筑等工程方面。
9土钉技术
土钉在坍塌型滑坡治理或土质边坡防护中效果良好。
目前土钉被视为锚固工程的一种类型,作者认为是错误的。
土钉对土体起加筋作用而不是锚固作用,土钉改善了土体的结构,改善了土体的抗剪强度,而不是将不稳定地质体锚固在稳定地质体之上。
10抗滑桩后压浆技术
抗滑桩后压浆技术即抗滑桩+注浆技术。
在挖孔护壁时预埋注浆管,注浆管可以是无缝钢管或架管等,抗滑桩浇注后,进行压力注浆,注浆压力一般0.7~1.0mpa。
参考文献:
晏同珍等著,滑坡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程良奎,杨志银编著,喷射混凝土与土钉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