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特色民俗盘点

合集下载

四川达州嫁女儿的风俗

四川达州嫁女儿的风俗

四川达州嫁女儿的风俗
在达州,嫁女儿的风俗是一个相当悠久的传统。

就在今天,嫁女
儿仍然在一些穷乡僻壤以及部分社区中被持之以恒地守护着。

达州嫁
女儿的风俗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选择新郎、礼节、祭典、礼金礼物。

第一,从新郎的选择上来讲,家长们看重的不仅仅是对象的社会
地位,更看重他的教育、性格、能力以及财力状况。

一般来说,新郎
需要有稳定的工作和一定的财力条件,以保障未来夫妻双方的生活。

第二,礼节也是达州嫁女儿风俗中的重要部分。

新郎家将要带来
大量的送礼,这些送礼包括礼布、玉器、珠宝、票据等等。

新郎的亲
属将会去新娘家准备送礼,宴请新娘的家人,并且会和新娘的家人委
婉地谈及新娘去新郎家的事宜。

第三,当新郎家的亲属和新娘的家人都谈妥了婚事后,家里就会
举行祭典,以此庆祝新郎和新娘的幸福。

祭典中有各式各样的特色活动,包括打鼓、跳舞、唱歌等。

最后,新娘家要给新郎家一定金额的礼金礼物,以此表示祝贺新
郎新娘的婚礼,这是新郎家所重视的。

根据新郎家的财力及家庭状况,新娘家会准备不同的礼物,一般是金饰或银饰,以此表示家里往后一
家人的和睦。

达州嫁女儿的风俗是一个悠久而又能传承代代相传的传统,它反
映出民间朴素而热情的文化。

正是这样真诚而淳厚的民族文化,使得
达州嫁女儿风俗能够在日益变化的社会中流传甚久。

达州元九登高民俗文化探源

达州元九登高民俗文化探源

达州元九登高民俗文化探源重阳登高,远眺田畴,近观山水,自古沿袭至今,习俗遍及全国。

唯有四川达州城,偏在正月初九这天倾城出动,男女老少竞相登上城外的凤凰山、翠屏山,而且风雨无阻,不到山顶不回还。

《民国达县志·礼俗门》载“九日,谓之上九,城中士女登翠屏山,礼玉皇大帝;肩摩毂击,携酒挈壶,饮于山头,至黄昏始散”。

推究达州农历元月初九登高的历史根源,长期以来,达州文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源于礼拜玉皇大帝,《民国达县志·礼俗门》史载为证。

二是源于纪念元稹。

达城著名诗人李冰如1922年作《元九登高题》:“元九逢元九,登高载酒来。

相沿成美俗,共跻此春台。

游盛知年富,饮稀觉岁灾。

醉人还少见,况说赋诗才。

”笔者认为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是应该完全统一的,达州元九登高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本文试图就道教在达州的传播和元稹司马通州的历史进行探究,以重现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发展的原貌。

一、祭拜玉皇大帝的道教精神情结阶段(公元126—818年)达州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人类活动。

上古属巴地,夏属梁州,商周属雍州,春秋战国属巴国和■国。

春惠文王十七年派司马错灭巴蜀,推行郡县制,在今渠县土溪镇城坝置宕渠县隶巴郡。

到东汉和帝永元二年,析宕渠县东北部始设宣汉县治于今达城,揭开了达州成为县域政治中心和筑城历史的新时代。

439年,南朝宋文帝在今达城置巴渠郡,领宣汉、晋兴、始兴、巴渠、东关、始安和下蒲7县,开创了达州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历史。

620年,唐高祖李渊在今达城署通川总管府(后更名为通州都督府),领通州、开州、蓬州、渠州、万州、南并州、南石州和南邻州共8州34县,形成了具有现代省会城市的大区域政治中心的巅峰时期。

631年,唐朝撤通州郡督府为下州;702年升为中州;735年升为上州;742年改为通川郡;758年升为上州,复为通州。

根据《唐书·地理志》载:唐代的达州“土地肥美,有沃野山林,蔬食果实之饶”。

四川达州年俗分享

四川达州年俗分享

家乡年俗
我的家乡在四川达州,那里过年习俗不是很多,但十分讲究。

除夕早上全家老小要去请祖宗回家过年(就是扫墓祭祖),而且除夕早上必须吃金元宝,由家里最年长的人盛上四元宝,请祖宗先吃,然后其余的家人围在一起吃。

包金元宝的妇女必须在其中某一个里面包上一个硬币,因为传统说法是“谁吃到了包硬币的元宝,谁在来年就会财源滚滚”。

大年初一这天,家家户户从早到晚不能扫地,因为民俗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打开门招财进宝,拿起扫把扫地意味着吧财宝扫出去。

早上、中午,家家户户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是为了赶走年兽;中午吃饭时,必须有鱼,俗称年年有余,中午吃饭时必须是12点,吃饭前,要放一窜鞭炮,意味红红火火;晚上看春晚更是必不可少。

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出嫁的姑娘先回娘家给父母拜年,然后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家一家的拜年,一家一家的都是好吃好喝的招待,这时候孩子们最高兴,他(她)们跟着大人一家一家的收红包。

当元宵节一过完,家乡的春节就结束了。

上学的孩子们开学报名的日子也到了,大人们也都开始了一年的忙碌。

安民学校东八间校区六(1)班王宁丽
2018年2月26日。

达州民俗文化

达州民俗文化

达 州 歌 曲
宣汉元宵夜“烧火龙”

中国龙年元宵夜,四川省宣汉县200多人 组成的火龙队伍在该县县城进行传统民 俗“烧火龙”表演,以帮助当地民众祈 福新年有新气象。“烧火龙”这项拥有 300多年历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艺术,已 经成为当地元宵固定的民俗活动。
宣汉早酒:醉是巴人故里美



宣汉,是巴人故里,红军之乡。悠久的历史,积淀下丰实厚重的 人文。在这里,每一种乡风民俗都那么醉人,而宣汉早酒更是世代传 承、香飘久远,如今,已成为这片土地一张亮堂的标签。可以这样说: “到宣汉不喝早酒,就不算到过宣汉”。 没有谁去考究宣汉早酒是否起源于乡间喜事,也没有谁在意喝早 酒何时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无酒不成席,“宣汉早酒”真正 体现了宣汉人的热情与豪爽。 每天早上,在县城东门、西门、上城壕、下城壕、南街、新街、 解放街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三朋四友围成一桌,或开怀畅饮,或浅 饮小酌,场面热闹,蔚为壮观。 其实,宣汉早酒今天的兴旺,与下酒菜的丰盛是密不可分的。与其 他地方不同,这里的早餐实在是丰富多彩:麻辣鲜香的凉拌麻辣鸡块, 香脆可口的五香豆干、五香牛肉干,焦黄透亮的炒胡豆、锅巴土豆, 唇齿留香的手撕鸭、手撕牛肉,还有品种五花八门的麻花、蒸蛋、面 条、包面、饺子、包子等,选择多多。更有那独具宣汉特色的羊肉格 格、肥肠格格、牛肉格格等,小巧美观的小蒸笼码得高高的,有咝咝 水气轻轻滴落,浓浓香气萦萦缭绕,令人垂涎三尺。喝上一口早酒, 品尝一下美食,给人一种如入人间仙境的感觉……
武术与狮子舞


武术:石桥的武术历史悠久,它包括刀、 枪、箭、戟、散打、拳击等多种武艺,颇 受青少年的喜爱,现石桥巴山精武馆学员 济济. 狮舞:狮子系兽中之王,石桥人把狮舞列 为各种喜庆活动的重要内容.狮舞一般为 金毛狮,表演大多是舐抖、搔毛、打蹁等 动作,阵分为文阵三十六、武阵七十二、 文阵平地起舞,武阵高台子表演,同时配 有锣鼓助阵,颇受欢迎.

达州清明节的习俗

达州清明节的习俗

达州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前后,达州市的农村和城市都会有很多人赶去祭祖扫墓。

尤其是清明节当天,人们会早早起床,整理行装,带上鲜花、纸钱等祭品,前往祖坟扫墓,烧香祭奠。

祭祖扫墓是中国传统的孝道之风,也是重要的礼仪习俗。

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祖扫墓的人们络绎不绝,祭祀之风十分浓厚。

他们在祖坟前烧香、献花、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寄托着自己的祈福和希望。

在达州市农村,清明节扫墓的习俗还带有一些地方特色。

比如,有的地方会在祭祀完毕后举行祭祀比武活动,一般是男子互相比武,这既是一种传统的节日娱乐,也是为了纪念昔日英雄,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此外,清明节还是踏青的好时节,有的地方还会组织登山、郊游等活动。

人们穿着节日盛装,结伴而行,一边欣赏春天的美景,一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在达州市,清明踏青的活动也颇受欢迎,不少家庭都会到郊外踏青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

有的地方甚至还有一些特色的“清明文化节”活动,如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手工艺品展览等。

这些活动既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清明节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习俗:端午优游。

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会采摘嫩竹笋、油菜、莴苣等春季蔬菜,还有到江河湖泊边放风筝、荡船玩耍的习俗。

这是一种古老的风俗,有着浓厚的民间色彩,也是一种享受春天的方式。

而在达州市,由于地处盆地,气候温和,清明节时节正好是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所以这些活动往往在这个时候更加热闹。

此外,还有一些民间活动也会在清明节期间举行,比如清明祭灶、踏青赛龙舟、踏青放风筝等。

这些活动既有民俗特色,又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达州市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既有祭祖扫墓的庄严肃穆,也有踏青赏花、游玩娱乐的活泼热闹;既有传统的民间风俗,也有现代的文化活动。

这些习俗和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愿清明节的习俗和风情能在达州市代代相传,让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四川东部达州地区婚俗仪礼趣谈

四川东部达州地区婚俗仪礼趣谈

四川东部达州地区婚俗仪礼趣谈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

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所谓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

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因为当地居民的不同生活习惯和信仰而形成了不同的风俗,结婚仪礼更是如此。

达州地区的婚嫁习俗,既有中国传统婚俗的共性,又有巴蜀地域文化影响形成的独特风貌。

中国传统婚俗,如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在达州地区同样风行,而“烧火篓”则是川东达州地区特有的奇异婚俗。

50年代至90年代,男女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女孩子从14岁就开始为自己准备今后出嫁的嫁装,绣花,绣枕头、扎鞋底,做布鞋,父母开始给女儿今后出嫁做家具。

男女双方到17、18岁就开始谈婚论嫁了,由媒婆说媒,约定时间、地点,男女双方及双方父母见面,也叫看人。

男女双方及父母都无意见后,再另寻吉日,由媒人带着女方及女方母亲和婶娘,到男方家里做客,看看男方家庭条件,若无意见,就称为定婚。

定婚后,男方就要赠送定婚礼物,给女方比如衣物,戒指之内的物品,然后由媒人带着男方到女方家里做客,让女方亲友认识,以证明某男某女已订婚。

同时女方也要把自己的定情物赠送给男方,比如自己绣的枕套之内的物品。

订婚后每逢过年、过节,男女双方家庭的红白喜事,来来往往要向互走动,进一步勾通感情。

结婚年龄后,由男方托媒人择吉日到女方家里,向女方长辈提取生辰八字,交由男方叫做催根。

然后由男方找八字先生合八字,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由八字先生择结婚吉日,用红纸写下叫做开期单。

达州城市人文特色

达州城市人文特色

达州城市人文特色达州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北部,素有“川东明珠”之称。

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拥有独特的城市人文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特色美食三个方面,介绍达州城市的人文魅力。

一、历史文化达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达州曾是巴蜀古道的要冲之地,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古道遗址和古战场。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鹤楼,它是巴蜀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黄鹤楼建于明代,是一座典型的川西建筑,被誉为“岷山十景”之一。

其次,达州还是中国古代红军长征的重要经过之地。

在红军长征中,达州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驻地,留下了许多英雄事迹和纪念碑。

位于达州市区的红军广场上,高耸的红军纪念碑庄严肃穆,向人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传统艺术达州是川陕甘黔边区的中心城市,这里的传统艺术独具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川剧和藏戏。

川剧是四川的传统戏曲剧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达州有许多川剧团体,他们经常在市区的剧场上演精彩的川剧剧目,为人们带来了许多艺术享受。

此外,达州还是藏族人聚居的地区,藏戏是当地藏族人民的传统表演形式。

达州的藏戏以其奇特的服饰、舞蹈和音乐风格而闻名。

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藏戏表演,感受到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

三、特色美食达州的特色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让人回味无穷。

首先,达州牛肉面是当地最著名的美食之一。

这道面条是用高级牛肉熬制的鲜美汤底,再加上独特的调料和细面条,口感醇香,十分抚喉。

其次,达州豆腐脑也是一道经典美食。

达州豆腐脑以其细腻的口感和浓郁的豆香,吸引了无数食客。

不仅当地人喜爱,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此外,还有丰富多样的川菜和湘菜可以品味。

达州位于四川和湖南交界处,这里的餐饮文化融合了两个地方的特色菜肴,为游客提供了一场美食的盛宴。

总结:达州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特色美食,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出浓厚的人文特色。

这里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传统艺术和特色美食更是让人们深入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

美丽达州

美丽达州

背二哥的背歌溯源
巴山背二歌随着巴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 动方式的产生而产生。达州境内秦汉时就有一条经 罗文、王家、长坝、丝罗、黄钟、竹峪,上通长安、 下达成都的古道。古老的賨人在这条道上组成庞大 的背运队伍背运货物,在劳动中创造了“巴山背二 歌”,并自发传承至今。
返回Biblioteka 安仁板凳龙指产生于达县安仁乡、流传于周边达县麻柳、 檀木、花红乡、东兴、大滩等20余个乡镇,以板凳 为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湖广填四川”时湖南 籍移民引入的,由乡民世代相承,至今已有300多 年的历史。
美丽气都 ——达州
达 州
关于达州
达州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是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达川地区更名 建立。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 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工业重镇, 有“川东明珠”、“中国气都”、“巴人 故里”之美誉。还有着大面积园林,被评 为“四川省园林城市”、“四川省环保模 范城”。总面积16591平方千米,辖1个市 辖区、5个县,1个县级市。“十二五”期 间,达州市将成为四川培育十一个特大城 市之一。
• • • • • •
达州的交通 达州的民俗 达州的风景名胜 达州的风土人情 达州的土特产 城市风光
公路概况
铁路概况
空运概况
返回
元九登高 石桥烧火龙 巴山背二歌 安仁板凳龙 大竹竹唢呐 刘氏竹编工艺
返回
登高盛景
返回
达县石桥火龙闹春已延续千年。整个活动贯穿 了请龙、龙点睛、龙请水、烧火龙、送龙等民俗风 情,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火龙,是指产生在川东北部达县石桥古镇一带 的民间纸扎工艺;烧火龙,就是正月间晚上用烟花 烧“龙”和耍龙的人。石桥烧火龙活动作为一种民 间民俗文化在石桥古镇代代传承,并先后流传于达 县、通川、渠县、营山、平昌等地。石桥烧火龙由 扎龙、请水、烧火龙、清宅、罢龙五项组成。

达州安仁板凳龙及其价值传承

达州安仁板凳龙及其价值传承

达州安仁板凳龙及其价值传承1 达州龙舞文化引言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可知,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发展仍将是世界的大潮流和大趋势。

而四川达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人文、民俗等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厚重、地方特色鲜明,极具整合与开发的潜力。

这些都足可说明这样一点:达州的发展战略应锁定在区域整合与产业化开发上,实施精品工程和品牌发展战略,还应注意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并抓紧培育文化市场。

而培育文化市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历史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既具有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又与现代社会相衔接,产生了许许多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传统项目,并形成了区域特色文化。

四川达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相当丰富,并且本地区的文化和民俗也都极具个性特色,把它们粗略估算,数量可有10大种类,进一步细分竟可达120多个小项目。

内容涉及到美术、音乐、舞蹈、民间文学、曲艺杂技、手工技艺等多个领域,它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是相当的色彩纷呈,有安仁板凳龙、渠县的耍锣、薅草锣鼓、大竹竹唢呐、巴山背二歌,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民间游戏艺术拗棒、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泥人道等,而其中的安仁板凳龙将是本文的重点阐述对象。

2 龙舞运动的简述2 . 1 龙舞运动起源要想了解四川达州安仁板凳龙的特色与价值,还需从龙舞本身的艺术形态讲起。

众所周知,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它根植于古老的华夏民族,并融入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地域、民俗习惯的差异与人们拜龙的不同表达形式,造就了各式各样独具风格的龙文化,其中龙舞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龙舞”又称“舞龙”、“龙灯会”、“耍龙”等,它在超越社会形态、文化传统、图腾崇拜的同时,已由一般的祭祀表演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和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并开始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迹。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四川省共有辖区21个: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江市自贡市广安市遂宁市巴中市德阳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眉山市攀枝花市雅安市资阳市泸州市成都市达州市广元市绵阳市南充市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以无形文化为主,以人为本的活化的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1、阿坝州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一)、口头传说和表述(民间文学)1、史诗史诗是羌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在羌族口碑古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迟基格布》。

2、歌谣歌谣是羌族人民生活、生产、习俗、文化、历史、道德和思想感情的反映,表现出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羌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可分为历史传说歌:《戈基格布》、《木姐珠与燃比娃(斗安珠)》、《赤基格布》。

3、民间故事羌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以及其他故事。

羌族民间故事片主要以叙述体的口述文本不用唱颂形式。

神话故事流传较广且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开天辟地》、《造人种》、《两兄妹》、《太阳和月亮》、《取火种》、《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等。

达州文化

达州文化

我看到的达州文化达州,位于川、陕、鄂、渝的结合部,乃中国西南部重镇,我的家乡。

在这里,拥有着不同地方的众多的文化,达州人民将这些文化根据实际生活等因素创造出自己所独有的文化这竟也让我不得不惊讶起来。

1、划旱船正如自身亲眼所见,达州水源丰富。

可是江河水流却过于湍急,小河小溪水位较低,根本不适宜划龙舟,因此每逢春节便以划旱船替代龙舟.我所见过的旱船是用彩纸和竹篾相扎结成,船中部扎一彩亭,船系在一个俊俏的舞女或一个年龄较大的老妇腰间,船前一个船公做撑船动作,伴随着达州唱腔将金色纸与竹棍做的金钱棍的两端交替敲击.旱船一路行游,一人领唱,众人齐唱和,慢慢悠悠的行走在城镇间,无事的路人见到了也要伴随着唱调,吼上几句。

2、巴山背二歌巴山背二歌,在我儿时回故乡时还能听到几句。

走在乡间的山路上,听到这嗓音嘹亮的山歌回声,整个人都充满了精气神,也有了赶路的劲头。

改革开放前,交通不便,自家产品、内地产品要通过人力背出乡间、县城、关外,换回商品。

背力人经常以三五十人,甚至上百人结队上路背运,但是在乡间小路上,最主要的仍是以一两人背着竹篓在山路上行走。

背力人为了消除自身的疲劳,或使自己掉队的同伴找到自己,放声大唱自创的山歌。

那歌声堪比竹林间清脆的鸟叫声。

4、元九登高节达州元九登高节这一传统已沿袭千年,是达州市自身所独有的节日。

每到每年的正月初九,数十万人倾城出游。

这一壮观景象在全国也属罕见。

相传公元815年,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诗人,世称元九)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初到任时,通州“人稀地僻、蛇虫当道”,元稹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

公元818年元稹调任河南,民众便于正月初九元稹离任当天,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和城北凤凰山,万民送别,依依不舍。

达州从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传统习俗。

每年元月初九这一天,达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幼竞往城外登山,登高远望,纪念这位好官,而且风雨无阻,不达山顶绝不罢休,一直延续今日。

达州渠县民俗文化

达州渠县民俗文化
1、纳彩,就是男女双方互 赠礼物。在以前,礼物多 由媒人传递,礼物简单, 男方送去一把木梳、两节 头绳、几尺鞋布;女方回 敬一双手工百蜡底布鞋, 一方手帕即可。 2、取庚,就是向女方征取 生庚八字。 3、请期,即是请人测定良 辰吉日后,将结婚日期告 知女方,亦称《期简文》, 如女方同意,便以《知简 文》回告。
三汇彩亭
渠县三汇彩亭会是每年农历3月16—18日在街道或广场进 行表演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其艺术表演形式,造型 巧妙奇特、堪称中华一绝。形成于清初,盛于清朝中后期 至民国年间。彩亭会以抬彩亭、祭拜“三圣娘娘”、看彩 亭为主要内容,连续三天,规模宏大,热闹非凡,赛似过 年。
婚前礼仪:男女相亲后, 就要先后进行纳彩、取庚、 请期等程序。
渠县人民长期以稀饭度日,以前全国人民的生活 都不富裕,大多数人都是吃稀饭,而渠县落了个 “稀饭县”之名。,一些人在一起开玩笑说,渠 县人民怎么不顿顿吃稀饭,县长的名字就没对头 嘛,叫个“王希(稀)发(饭)。上个世纪六七 十年代,渠县的县长就是叫王希发。“希”谐音 “稀”,然后把“发”儿话后,大家经常呼王县 长之名为“王稀饭(儿)”,特别是“文革”期 间,造反派都这样称仪
小孩过生日,一般是母亲煮三个鸡蛋
给孩子吃
到了小孩周岁、五岁、十岁时,过生
日就显得隆重些,小孩穿戴新衣帽 礼物,增长了家庭的和乐气氛。 至亲好友,还会送亲朋好友寿碗
中青年生日时,家人及夫妻间也互赠
家人要为老人举行大庆,办家宴招待
丧葬习俗
1.停尸仪式:死者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
清代文庙的建筑开始于距今三百
一十六年前,前后历经康熙、雍 正、乾隆、嘉庆四个皇帝,费时 达一百五十八年之久。
文庙位于城区和平街西隅。文庙

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四川省共有辖区21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江市自贡市广安市遂宁市巴中市德阳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眉山市攀枝花市雅安市资阳市泸州市成都市达州市广元市绵阳市南充市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以无形文化为主,以人为本的活化的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1、阿坝州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一)、口头传说和表述(民间文学)1、史诗史诗是羌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在羌族口碑古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迟基格布》。

2、歌谣歌谣是羌族人民生活、生产、习俗、文化、历史、道德和思想感情的反映,表现出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羌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可分为历史传说歌:《戈基格布》、《木姐珠与燃比娃(斗安珠)》、《赤基格布》。

3、民间故事羌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以及其他故事。

羌族民间故事片主要以叙述体的口述文本不用唱颂形式。

神话故事流传较广且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开天辟地》、《造人种》、《两兄妹》、《太阳和月亮》、《取火种》、《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等。

四川达州丧葬风俗

四川达州丧葬风俗

四川达州丧葬风俗
四川达州的丧葬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1.火葬:四川达州的丧葬风俗以火葬为主,认为火葬可以使死者得到解脱,也可以避免死者在来世中受苦。

2.天葬:部分藏族人在达州地区也有天葬的传统。

天葬是将死者遗体放在高处,供给禽鸟食用,认为这样可以使死者的灵魂得到解脱。

3.守灵:在四川达州,守灵是丧葬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亲友们会在灵堂前守夜,为逝者祈福祷告。

4.吊唁:在达州,吊唁是表示哀悼的一种方式,通常在灵堂前进行。

亲友们会献花、献纸钱等物品,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悼念之情。

5.祭祀:在四川达州,祭祀也是丧葬风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逝者的亲友们会在丧事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祭祀活动,为逝者祈福祷告,以保佑其在来世中平安幸福。

总的来说,四川达州的丧葬风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既包含了汉族传统丧葬文化的一些要素,也融合了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丧葬风俗。

四川达州石桥古镇

四川达州石桥古镇
My hometown
达州市· 石桥镇
中国红色古镇
民风民俗
• 石桥镇原名“石桥河”,因场镇境内的15座石拱 桥而得名。 • 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纯厚,远近闻名的4座清 代建造的“节· 孝”石牌坊贯穿列宁街首尾而立。
• 1933年红军在4座牌坊上刻下的革命标语至今保存 完好,列宁街因此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街”。
古镇牌坊
徐李氏牌坊 (旧)
徐李氏牌坊 (翻新)

倒 帝
武 装

护 苏 联

主 义
徐汪氏牌坊
旧时书塾
列宁雕塑
红军纪念馆浮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宁 街
• 石桥火龙闹春已延续千年。
• 整个活动贯穿了
请龙、龙点睛、龙请水、烧火龙、送龙等
• 寓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达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达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达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达州是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涵盖了艺术、手工艺、音乐、舞蹈以及节日和传统活动等多个领域,代表着达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中,达州的传统手工艺非常有名。

比如,达州的木雕、剪纸、刺绣和陶瓷工艺等,都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愿。

此外,达州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音乐和舞蹈传统。

例如,达州的川剧、盘龙舞、杂耍等,都是当地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它们通过唱、跳、演的方式,讲述着历史、传递着情感,同时也被视为一种娱乐和传承方式。

此外,达州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比如,达州的春节庙会、花灯节、龙舟赛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这些节日活动通常包括各种表演、游戏和传统美食,为人们带来欢乐和享受。

达州历史类景点

达州历史类景点

达州历史类景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达州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达州历史类景点众多,这些景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些达州的历史类景点,带您一起探索这座古老城市的魅力。

1.华阳古镇华阳古镇位于达州市的西南部,是达县的一个历史文化古镇。

据历史记载,华阳古镇约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之久。

古镇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古色古香的街巷、古老的庙宇等,让游客仿佛穿越时光,置身于古代。

漫步在古镇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体味到古人的生活情趣。

古镇周边还有许多自然风光和古迹,如白羊河、云南腾越抗战纪念碑等,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2.康家花园康家花园位于达州市区内,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老庭园。

康家花园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达县现存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

康家花园占地面积广阔,建筑布局精致,园林景观独特,是一个集古建筑、园林景观、文物展览于一体的观赏胜地。

在康家花园内,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文化艺术表演,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3.扶摇山汉墓扶摇山位于达县城南约10公里处,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

扶摇山上有数座古代汉墓,据考古学家调查,这些汉墓建于唐宋时期,保存完好,内有文物古董。

汉墓中的壁画、石刻等艺术品,展现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为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每年都有许多文化爱好者和考古学家前来扶摇山汉墓进行考察和研究,使得这里成为一座备受瞩目的历史文化景点。

4.达县博物馆达县博物馆位于达县城内,是一座收藏、展示达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专题性博物馆。

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古代器物、古籍碑帖等珍贵文物,展示了达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参观者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和专题讲座等形式,了解达县的历史沿革、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增进对这座城市的认识和了解。

5.朝天楼朝天楼位于达州市区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

我的家乡──达州

我的家乡──达州



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万州为通州。
隋大业三年(607)通州改为通川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名通州。 武德三年,于通川县城置通川总管府,辖通、万等八州。[6] 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 贞观五年(631),废都督府。 天宝元年(712)。改通州为通川郡。 乾元元年(758)复名通州。 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达州。 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县。 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府级州,辖东乡、太平二县。 清嘉庆七年(1802),改达州为绥定府。 民国二年(1913)撤绥定府。民国24年,川政统一,置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 察区。 1949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开江,开江解放。11日大竹解放,12 日渠县解放,15日达县解放,17日宣汉解放,29日万源解放。至此,达州所 属各县全部解放。 1950年改行政督察区为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 1952年9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 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为四川省达县专区。 1970年,达县专区改称达县地区,地区驻达县。 1993年7月5日,达县地区更名为达川地区。 1999年6月20日,撤销达川地区,设立地级达州市,市人民政府驻通川区荷 叶街。
元九登高节
-前文所述,元九登高节起源于为唐代大诗人元稹送行,元稹虽是被贬黜至通州(今达州)但其就任后励 精图治,清正廉洁,政绩斐然。人们将元九登高作为节日流传至今,足见元稹当时对通州的影响颇深。 而登高节举行地点主要在城北凤凰山。多年以来凤凰山成为了达州当地人民心中的圣山。


石桥舞火龙
达州石桥火龙闹春已延续千年。整个活动贯穿了请龙、龙点睛、龙请水、烧火龙、送龙等民俗风 情,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到了元宵节晚上,数条火龙游街走巷穿梭,居民家家 用硝磺、柴碳等原料配制成烟花,尽情地对火龙燃放,使之火花四溅,让人喝彩不已。火龙用竹 篾做成龙的躯体,再裱上白纸,涂上颜色,绘上鳞、角、爪,龙首、龙尾长达数十米,浑然一体。 然后用硫磺、白硝、木炭制成的火药,做成“土火箭”,还有吐珠、转花、大犁等不同式样的烟 花,安装在龙的全身。一条火龙由十来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擎鳖鱼、小龙虾、鳖、金 鱼等人,队伍达几十人。经过几百年来艺人不断地研究改进,如今火龙由原来丈把长,发展到现 在最长可达30多米长。[22]

我的家乡——达州

我的家乡——达州

大巴山
华蓥山
• 华蓥山发脉于大巴山南麓,是川东平行褶皱岭谷和川中丘 陵的界山,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跨达州、广安、重庆和内 江、自贡、泸州、宜宾等市,全长325公里。因“雪积巅 顶,远望如琼瑶撒地,晶玉铺山”,故名华蓥山。华蓥山 从渠县南部进入广安区东北,南至邻水县与华蓥市交界的 宝鼎延伸入重庆市渝北区、合川区境内。华蓥山在广安市 境内长约70公里,一般宽6公里,最宽处9公里。从邻水庙 梁子至宝鼎,是整个华蓥山最高峻的部分,高登山海拔 1704米,也是四川盆地的最高峰。华蓥山有丰富的矿藏, 茂密的森林,种类繁多的动物,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 景观和人文景观。1993年,华蓥山被列为省级风景区。
铜锣山
明月山
• 明月山为川东平行褶皱岭谷区的第三条山 脉,北起开江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跨 达州、梁平、大竹、邻水、垫江、长寿、 渝北区等县区,止于巴南区永兴场。全长 232公里,宽4公里~6公里,一般海拔700 米~1000米。因长江横切渝北区与巴南区 之间的山岭,形成峡谷。峡岸峭壁上“有 圆孔如满月状”,故称明月峡,山以峡为 名。
七.建置沿革 建置沿革
达州上古时属巴地,夏属梁州,殷商属雍州, 春秋战国属巴国,秦和西汉届宕渠县。东汉 和帝时在今达县城置宣汉县,刘宋永初年间 (420~422),升宣汉县为巴渠郡,辖宣汉, 始兴,巴渠,东关,新安,下蒲,晋兴七县。 梁大同二年(536),废巴渠郡置万州,辖开巴 郡,新安郡,万荣郡等七郡。西魏废帝二年 (553)改万州为通州。隋大业三年(607)通州改 为通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复名通州。
大竹专区〕 1950年设大竹专区,属川东行 署区。大竹专署驻大竹县,辖大竹、梁山、 垫江、邻水、广安、渠县等6县。 1952年大 竹专区属四川省领导。梁山县改名为梁平县。 1953年撤销大竹专区,将大竹、渠县、邻水 3县划归达县专区;垫江县划归涪陵专区;广 安县划归南充专区;梁平县划归万县专区。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 (1949-1979)史为乐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达州特色民俗盘点
石桥烧火龙
火龙,是指产生在川东北部达县石桥古镇一带的民间纸扎工艺;烧火龙,就是正月间晚上用烟花烧“龙”和耍龙的人。

石桥烧火龙活动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化在石桥古镇代代传承,并先后流传于达县、通川、渠县、营山、平昌等地。

石桥烧火龙由扎龙、请水、烧火龙、清宅、罢龙五项组成。

石桥河是著名的旱码头,古石桥人为了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至正月十一到十五(元宵节)连续五夜,全镇老少烧火龙。

元九登高
有关达州元九登高节习俗的由来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为纪念元稹。

据史籍记载:元稹在通州任司马期间,政绩卓著,为官清廉,深得通州民众拥戴。

元和十三年,他离开通州赴新任时,民众依恋,如失亲人,纷纷为他送行。

当他坐的船顺州河而下,被山脉挡住的时候,民众又纷纷登上翠屏山、凤凰山顶,站在最高处,向他挥手道别。

元稹在家排行第九,呼元九,他又恰逢元月初九离开通州,为了纪念他,“元九登高”就成了达州的一个传统节日,沿袭至今。

另一种说法是为纪念玉皇大帝。

古时达城翠屏山上有玉皇大帝庙,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每逢该日,达州人便上山烧香,为玉皇过生。

每年正月初九,达州数十万人倾巢出动,登高踏青,嬉戏山间,日暮尽兴而归。

2006年,“元九登高节”被定为“市节”,2008年列为“四川十大名节”;2009年,列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巴山背二歌
巴山背二歌随着巴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的产生而产生。

达州境内秦汉时就有一条经罗文、王家、长坝、丝罗、黄钟、竹峪,上通长安、下达成都的古道。

古老的賨人在这条道上组成庞大的背运队伍背运货物,在劳动中创造了“巴山背二歌”,并自发传承至今。

其表现形态大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或众人齐唱。

其旋律清新流畅,唱腔高亢明亮,风格粗犷豪放,极具地域特色。

安仁板凳龙
安仁板凳龙是指产生于达县安仁乡,流传于周边达县麻柳、檀木、花红乡、东兴、大滩等20余个乡镇,以板凳为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引入的,由乡民世代相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安仁板凳龙通常以长条木凳为基础,在其上用竹篾条弯制成龙头、龙身,以稻草、苞谷壳等几种农作物秸秆装饰,象征五谷丰登;以板凳的四只脚作为龙腿,寓意四季平安;每条龙由三名男性表演,取意三阳开泰。

2006年,以安仁板凳龙为原型,精心改编后的节目参加了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刘氏竹编工艺
竹编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在四川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

渠县竹编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古代賨人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生产从砍伐竹子到成品有30多道工序,技艺复杂,工序繁多。

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国际、国内30余个奖项。

2007年,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大竹竹唢呐
明朝以前,唢呐乐器传入巴蜀,比较昂贵,聪明的大竹人便凭借多竹的优势就地取材,仿照唢呐形状,用竹子制作。

大竹竹唢呐曲目丰富,现已搜集整理200余种。

竹唢呐仅川东大竹独有,其制作和演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

先后参加了1992年四川春节团拜暨电视文艺晚会、第三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暨国际旅游节、国际非遗节等,获得大奖。

同时被中央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