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历史大事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资料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组收集整理
1计算机的发展与历史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1946年问世的。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相提并论。人们根据计算机的性能和当时的硬件技术状况,将计算机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在技术上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在性能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1.1第一阶段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
1945年底,在美国首次研制成功人类第一台计算机,这台机器重30吨,占地面积达167平方米,加之它的工作原理,因此,人类后来的计算机并不是在这台机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图灵。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在他的主持下,1949年诞生了第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又称第一代机,这台计算机为后来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特点是:
(1)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大,成本高。
(2)采用电子射线管作为存储部件,容量很小,后来外存储器使用了磁鼓存储信息,扩充了容量。
(3)输入输出装置落后,主要使用穿孔卡片,速度慢,容易出去使用十分不便。(4)没有系统软件,只能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
1.2第二阶段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1959年,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问世,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二代。1964年,IBM第一代360系列计算机问世,这是第一代通用计算机,为研制这种计算机,IBM投资50亿美元,比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投入到原子弹研究的钱(20亿美元)还要多;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三代。
主要特点是:
(1)采用晶体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均得到提高。
(2)普遍采用磁芯作为贮存器,采用磁盘/磁鼓作为外存储器。
(3)开始有了系统软件(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概念,出现了高级语言。
1.3第三阶段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69年)
主要特点是:
(1)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从而使计算机体积小,重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速度有了更大的提高。
(2)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作为主存,取代了原来的磁芯存储器,使存储器容量的存取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增加了系统的处理能力。
(3)系统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多用户可以共享计算机软硬件资源。
(4)在程序设计方面上采用了结构化程序设计,为研制更加复杂的软件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1.4第四阶段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
主要特点是:
(1)基本逻辑部件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计算机体积,重量,成本均大幅度降低,出现了微型机。
(2)作为主存的半导体存储器,其集成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外存储器除广泛使用软,硬磁盘外,还引进了光盘。
(3)各种使用方便的输入输出设备相继出现。
(4)软件产业高度发达,各种实用软件层出不穷,极大地方便了户。
(5)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计算机网络把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6)多媒体技术崛起,计算机集图象,图形,声音,文字,处理与一体,在信息处理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与之对应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实施当中。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都宣布开始新一代计算机的研究。普遍认为新一代计算机应该是智能型的,它能模拟日的智能行为,理解人类自然语言,并继续向着微型化,网络化发展。
2微型机的发展史
在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微型机的出现开辟了计算机的新纪元。微型机因其体积小,结构紧凑而得名。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中央处理器(CPU)制作在一块电路芯片上,这种芯片习惯上称作微处理器。根据微处理器的集成规模和处理能力,又形成了微型机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以2~3年的速率迅速更新换代。
2.1第一代微型机(1971~1972年)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首先研制成4004微处理器,它是一种4位微处理器,随后又研制出8位微处理器Intel8008。由这种4位或8位微处理器制成微型机都属于第一代。
2.2第二代微型机(1973~1977年)
第二代微型机的微处理器都是8位的,但集成有了较大的提高。典型产品有Intel公司的8080,Motorola公司的6800和Zilog公司的Z80等处理器芯片。以这类芯片为CPU生产的微型机,其性能较第一代有了较大提高
2.3第三代微型机(1978~1981年)
1978年Intel公司生产出16位微处理器8086,标志着微处理器进入第三代,其性能比第二代
提高近10倍。典型产品有Intel8086、Z8000、M68000等。用16位微处理器生产出的微处理器支持多种应用,如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
2.4第四代微型机(1981年至今)
随着半导体技术工艺的发展,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众多的32位高档微处理器被研制出来,典型产品有Intel公司的Pentium系列;AMD公司的AMD公司的AMD K6、AMD K6-2;Cyrix公司的6X86等。用32位微处理器生产的微型机,一般将归于第四代,其性能可与20世纪70年代的大,中型计算机相媲美。
3高性能计算机发展
自1964年以后,高性能计算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向量机鼎盛阶段和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蓬勃发展阶段。
3.1萌芽阶段(1964-1975)
1964年诞生的CDC6600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巨型计算机,其运算速度为1Mflops。70年代初研制成功STAR-100向量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向量机。随后于1974年,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SIMD 阵列计算机--ILLIAC-IV并行机。
3.2向量机鼎盛阶段(1976-1990)
1976年,CRAY公司推出CRAY-1向量机,开始了向量机的蓬勃发展,其峰值速度为0.1Gflops.
1985年,CRAY-2,1G flops
1990年,SX-3,22G flops
1991年,Cray-YMP-C90,16Gflops
向量机处理对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十分有利,有利于流水线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多功能部件的充分利用,但由于时钟周期已接近物理极限,向量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已经不太可能。
3.3MPP蓬勃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就在传统向量机逐渐萎缩的同时,应来了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机蓬勃发展的时代。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大公司也纷纷介入。这一时期的代表机型有:
1989年,BBN公司的TC2000
1992年,Intel公司的Paragon,TMC公司的CM-5
1993年,Cray公司的T3D
1994年,IBM公司的SP2
1996年,Cray公司的T3E,Hitachi公司的SR2201
SGI公司的Origin2000,Intel公司的ASCE 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