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哀愁》读后感

合集下载

川端康成 美丽与悲哀 读后感

川端康成 美丽与悲哀 读后感

川端康成的《美丽与悲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以独特而细腻的方式探索了美丽与哀愁的纠葛。

这本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中,川端康成通过精湛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情感描绘,展现了美丽与哀愁的交织。

他以自然景色、人物内心世界以及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描述了美的瞬间与哀伤的存在感。

他将这两种情感相互交织,使读者跟随着主人公的视角感受到它们并行存在的深层次意义。

《美丽与悲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与哀的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探索。

川端康成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碰撞,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揭示了人们在寻求美丽和追逐幸福时,内心常常伴随着一丝哀伤和无奈。

这种对人性的细腻触动,让我对自身的情感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该书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历史的背景。

川端康成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揭示了他所处时代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他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冲突的探讨,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现代社会中美丽与哀愁之间关系的角度。

读完《美丽与悲哀》,我不仅对川端康成的写作技巧和富有深度的思考能力感到钦佩,而且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新的思考。

他将美丽与哀愁相融合,使得故事更具现实主义和哲学性。

这本小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反思了生活中的美和悲哀,并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深度。

它是一本让人沉浸思考的作品,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在阅读《美丽与哀愁》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中的情节和主题有了深刻的感悟。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方式刻画了美丽和哀愁之间的关系,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人生、爱情和痛苦的问题。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的命运。

她拥有着迷人的美貌,但也深受哀愁的折磨。

她的命运似乎注定了她将生活在哀愁之中,无法摆脱。

这使我不禁思考美与哀愁是否可以共存,以及美丽是否需要有一些哀伤的成分。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述女主角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她身上的美丽和哀愁。

她渴望被爱,然而她对爱情的渴望却带给她深深的痛苦。

她的美丽吸引了很多男人,但这些男人对她的爱情却带有网络的因素。

这些男人的背叛和欺骗给她带来了无尽的哀愁和伤害。

在她的美丽与哀愁之间,我看到了一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经历的矛盾和挣扎。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美丽并不仅仅是外表的东西。

它更多地是一种内在的能量和魅力。

这种魅力可以使人们与之产生共鸣,并为生活带来美好的体验。

然而,美丽也可以带来哀愁。

当一个人被太多的外貌所吸引时,他们可能会忽视内在的美丽和真正的感情。

他们可能会跌入虚无的陷阱中,追求浮华和表面上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物。

这本书还透露出了一种深渊的思想,即痛苦是成长和改变的催化剂。

只有通过经历哀愁和痛苦,人们才能真正成长并找到内心的力量。

哀愁可以让人们更加珍惜那些美丽的瞬间,并学会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它可以引导人们寻找真正的幸福,并激励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

读完《美丽与哀愁》,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丽和哀愁是相互依存的。

正如书中的女主角一样,美丽与哀愁是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丽让她引起他人的注意,但哀愁却让她更加真实和有深度。

美丽与哀愁之间的平衡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当两者相互融合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

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共鸣和思考空间。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美丽和哀愁,但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它们。

我们可以选择将哀愁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美丽与哀愁1

美丽与哀愁1

内容摘要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著名作家。

其代表作《边城》备受人们的推崇。

作者极具诗意的讲述在他魂牵梦萦的湘西山水间发生的人与事。

他用近似于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如行云流水般浪漫气息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如世外桃源般的湘西小城。

翠翠与傩送这对年轻人深深爱着对方,他们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

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可是在这份美丽的背后人们往往还能感到浓浓的哀愁。

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湘西人们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翠翠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

这与作者的个人生活理想的难以实现以及现实社会与作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人生理想存在巨大的差距有关。

纵观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它的评论,大多数赞美和歌颂湘西的人性美、人情美。

而对作品背后深沉的悲剧意识的研究则为数不多,本文从沈从文的《边城》中有“美”和“悲”的双重意蕴这个角度出发,从这两个方面加以研究探讨,相信对于更好地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将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美丽与哀愁双重意蕴目录一、人性的美 (1)(一)男女之爱 (1)(二)祖孙之亲 (2)(三)邻里之睦 (2)二、人性的悲剧 (3)(一)民族悲剧 (3)(二)爱情悲剧 (4)(三)人物命运悲剧 (5)三、包裹着哀愁的微笑 (6)美丽与哀愁——浅析沈从文《边城》的双重意蕴小说通过描写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是优美的,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粗鄙,狭窄,无奈和社会的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相比简直就像是一处令人艳羡的“世外桃源”。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500字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500字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500字《美丽与哀愁》读后感500字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丽与哀愁》读后感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到《美丽与哀愁》这个书名,我一直在思考:何为美丽,何为哀愁。

而当我带着这个问题去读川端康成的这篇小说时,我发现:美丽即是哀愁,哀愁即是美丽,二者并没有界限。

小说中,年轻漂亮的音子与“中年人”大木产生了“跨越年龄”的爱情,并且发生了关系。

但是,大木是个已婚男子,不能与音子结婚。

一年后,音子怀孕了,不幸的是音子却流产了。

音子得知自己的孩子流产后,痛苦流涕,她的母亲安慰她说“他是一个头发很少但是头发却很黑的可爱的小孩”,音子不断重复着这句话……不久后,音子神经失常了,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大木被音子母亲告知音子精神失常后迅速来到医院,日日夜夜守着因精神失常而一直昏迷的音子。

音子醒后,母亲并没有告诉她大木来过,而是从东京搬到了京都。

音子母亲去世后,音子进寺庙成了一个画师,而景子慕名前来学习。

但是历史仿佛重演了。

景子看了大木以音子为原形写的小说《十七岁少女》后产生了为音子“报仇”了念想。

而当漂亮的可以称得上妖娆的音子见到大木的儿子太一郎后,“报仇”一次对他来说已经是往极端方向发展了。

景子知道师傅音子不愿提及30年前的`往事,但她也知道音子心底里还是爱着大木的,她不忍看着音子求而不得的几十年的痛苦。

于是决定去破坏大木的家庭。

而当她把太一郎和自己一起推下汽艇的那一刻,她仿佛已经“报仇”了。

但是她却被就活了,而太一郎却永远的走了……这不禁让人思考,音子和大木,景子和太一郎,这两对关系。

音子因17岁时爱上了大木,却因大木已婚而不能与他结婚,独自承担了30多年的痛苦,这是她的哀愁;而景子却在“报仇”的过程中爱上了太一郎,在自己被救活后,看着音子留下了眼泪,这眼泪是后悔,也是哀愁。

美丽与哀愁——读《边城》有感_1000字.docx

美丽与哀愁——读《边城》有感_1000字.docx

美丽与哀愁——读《边城》有感在沅水转角处有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村边一条小溪经过,溪岸有一白塔,白塔下有一老屋,住着摆渡人一家,日升月落,年年岁岁都在那里。

碧溪岨泛舟几里,有一小城镇,常办热闹的大会,那里吊脚楼去水三十里,桃花春深处,有人家可沽酒。

河面上笑声朗朗,有瞿烁的老人和健壮的小伙,淳朴而敦实。

湘西的小山村里,天黑月落,渡舟唱晚,响穷碧溪之滨。

月光如银,山歌缠绵,人与黄狗俱眠,颇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情致。

翠翠,就生长在这里。

三年,三个端午节。

三年的时光被浓缩进了三个美丽的端午节。

三年前的那个夜晚,翠翠与傩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和他的心中埋下了情愫,也埋下了美丽与哀愁。

我认为最纯的情无非如此,我们都不说话,却早已心意相属。

一个纯净的女孩,一个优秀的男孩,好像本就是天作之合。

但是故事远没有那么顺利。

天保与傩送都是茶峒地方的优秀青年,情深似海,却爱上了同一个女孩。

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只是相约在夜幕降临后,同去唱歌。

那晚,水波温柔,浮光跃金。

傩送的歌声征服了翠翠。

自他开口的一刻,天保已经预知属于自己的命运。

同去的是两颗紧紧依偎的心,归来时一颗却已破碎。

为了成全弟弟,天保决然出走。

两颗双子星,一颗在这头,一颗在那头。

无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在岸上遥遥地观望。

他一半的热情随着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内心的自责又将另一半隐去。

在某个寂寞的早晨,傩送悄然离开,带着满心的伤痛去寻找自己的命途。

最终,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执著地守望……这样美的景,这样纯的情,这么多的美丽最后却留下这么多的哀愁。

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却怎知终于落得孑然一身独守渡船。

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岁月轮回?母亲的命运在女儿身上又一次重演。

我们的碌碌,我们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劳?低头看掌心交错的细碎纹路,心中涌起一片茫然:我们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谁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里?幸而沈老的结尾还是留给了人们希望。

《美丽与哀愁》:悲哀与美丽编织的世界,植根于女性最深层的哲思

《美丽与哀愁》:悲哀与美丽编织的世界,植根于女性最深层的哲思

《美丽与哀愁》:悲哀与美丽编织的世界,植根于女性最深层的哲思为何美好的事物,终会悲哀地消失——《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留给人最深印象的无疑是《雪国》、《古都》和《千纸鹤》这三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他用优美的笔致描绘出日本人的生活风貌和心灵跃动,字里行间流动着自然、传统的美以及淡淡的哀伤情愫更是吸引和打动了无数读者。

《美丽与哀愁》是川端康成的一部晚期作品。

1961年 1月在《妇人公论》杂志连载两年之久。

小说主要描写了音子与大木年雄的悲美之恋。

十六岁的音子向大木年雄奉献了处女的贞操。

而已有家室的大木年雄在音子怀孕时抛弃了她。

最终孩子夭折,音子为此失去了为人母的权利。

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音子精神崩溃,她自杀未遂被送进精神病院。

后与母亲一起离开了东京。

音子顽强地活了下来。

并通过努力而成为小有名气的画家。

小说把所有的悲剧都凝聚在音子的心灵中,使音子成为悲哀美的化身。

她那纯情的悲哀、美丽痛苦给人以无比悲情的享受,是一部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

评论家长谷川泉认为,这部小说:“作为了解川端早期人格、情绪特点有关的作品是很重要之作,”并指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音子实则是咒缚川端的千代,佐山千代的替身。

”在《美丽与悲哀》中,大木年雄背叛了音子,而痛苦的几欲自杀的音子不但不恨大木年雄,反而十分珍视对大木年雄的恋情,这段初恋成为音子生命的全部寄托,并成为其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这代表了川端内心的一种希望,他把自己失恋的情感倾注和寄托在音子身上,期望背叛自己的千代能一直对他怀有美好的怀念。

音子的纯情、痴心与悲哀给小说笼上了一层悲美的余韵。

音子的弟子庆子对大木一家的报复给大木一家带来了悲剧性的灾难,使得大木的儿子太一郎葬身于琵琶湖中。

随着太一郎的死去,音子陷入更为痛切的悲哀之中。

数十年的理想瞬时化作了空幻,音子美好梦幻的破灭构成整部小说美的高潮。

在日文中,“美”与“悲哀”是相通的。

这部作品从忧伤哀愁的气氛中开始,在哀愁中推进,最后在哀愁中结束。

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对今天的大多数人而言,一战比二战更加陌生,既是因为二战打得更为惨烈、涉及的地理范围和人口数量更大,也是因为二战在时间上更接近于当下,对世界政治和地缘格局的影响更为深远,人们理所当然地给予了更多关注。

虽然,所有现代陆海空军事技术在一战中都已崭露头角,但它仿佛更接近于一场近古战争:物资的运输主要依靠畜力,内燃机械虽然已经使用,但因成本高昂,并未普及;唯一“突突”作响的高效死亡机械是马克沁机枪;坦克刚被发明出来,笨拙地在泥泞的战场上缓缓前行,威慑大于实效;木质结构的多翼飞机在战场上空,绕着齐柏林飞艇慢悠悠地飞行……但千万不要忘记,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凡是打仗,都是要死人的。

战争是异常野蛮的行为,是仇恨与杀戮。

只可惜,相较于汗牛充栋的二战实录,能够引起广泛阅读兴趣的一战书籍并不很多。

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的历史学巨著《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的译介与出版,为我们开通了一道连接百年前战争现场的时光之门,再现了大历史碰撞时小人物的美丽与哀愁。

生命的美丽都是人生最好的年华《美丽与哀愁》所书写的,是一系列人物在这场战争之中的体验经历。

作者,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位汇编者,他搜集到大量参战者日记,按照时间线汇编起来,记录了从1914年到1919年五年大战。

就从这样的写作创意而言,倒还真是一部很有新意的著作。

因此,很多作家把这部书当成纯粹的文学作品,而非历史纪实作品来阅读。

甚至,我们的历史作家何尝不能借鉴这样的文笔,回视一下中国一个世纪的天地玄黄。

全书一共记录了23个亲历战争的人物,他们身份、年龄、国籍各异,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有波兰的贵族、奥匈的作家、苏格兰的救援人员、德国的女生、丹麦的水手、俄国的护士、比利时的飞行员、塞尔维亚的司机、法国的公务员、美国的军医……这些人并无交集,他们的共同点是对这次战争拥有眼之所见、身之所感的亲历,而且他们都很年轻,正是人生中最美丽年华的开端。

读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三毛

读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三毛

读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三毛看完了《萧红图传》,觉着很不错,紧接着就读《一个真实的三毛》。

读完之后有些失望。

前大半部分讲述三毛的生活部分还可以,后面讲三毛与一些个名人的交往,特别是跟老贾,不喜欢他那张大饼子脸,前些日了还把汉服穿错了,就非常烦了,没有再认真看下去。

把三毛跟萧红对比了一下子,觉着三毛比之萧红那是差得太远了,无论是人生经历与交往,还是作品,没法在一个层次上相比较。

三毛写女人生活的小情怀,小情趣,萧红写的是人生社会大舞台,三毛写的东西会得到年轻人的热捧,而萧红的作品会引发更多人的思考。

这只是我的一点想法,其实我对这两位及其作品都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只是在这里胡说八道地凑数字呢。

不过人说开卷有益吗,最大的收获在于以下几点。

一、知道了三毛,台湾人,真名叫陈平。

知道了这个三毛跟那个《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不是一个三毛。

过去一直以为三毛是因为写了《三毛流浪记》才叫三毛的。

那真是张冠李戴了。

《三毛流浪记》是大漫画家张乐平的作品,三毛曾拜访过张乐平,他们之间有些交往。

二、了解了一些三毛的人生经历,特别是跟西班牙小伙荷西的爱情故事。

也就是《撒哈拉的故事》。

觉着三毛是个很偏执的人,患过抑郁症,从小就有自杀情结,追求完美爱情。

她与荷西六年的爱情生活,是她创作的源泉。

这六年就是她短暂一生的全部。

三、与王洛宾有一段短暂的情感经历,但是以失败告终。

年龄差异是个问题。

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也是个问题。

王洛宾挺后悔,三毛特失望。

四、三毛的生命定格在四十八岁。

穿着睡衣,在医院的卫生间,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终于可以与她的荷西团聚了,没能够实现她的诺言,先父母而去。

她这样做很残酷,对于父母亲来说。

可是她有这样做的理由。

不然的话她就不成为三毛了。

哎,女人啊,真的不要太文艺了。

太文艺了便骄傲,便孤独。

哄哄孩子,做做饭,洗洗衣服,养养花,喝点茶水,磕点瓜子。

呵呵,才是正理儿。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美丽与哀愁今天随便翻看了海子的诗和罗密施耐德的美丽与哀愁,读来心中百感交集,他们的人生夹杂些凄惨无奈,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意外,就可能让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有时挺佩服艺术家,感情怎么会如此丰富而空灵,也同样如此的细腻而多情。

上帝给了你一样东西,一定会和其他的东西交换。

有时候觉得很多事都是冥冥中注定好的,只需要谨遵自然规律行走。

如果曾经特别幸福,失去时也是异常痛苦。

人生也有太多的无奈,那些起起伏伏都是必经之路,它会使你走向成熟。

倘若人生一路顺风的话,如果途中碰到一点小波折,可能爬起来有点吃力,也有可能永远都爬不起来。

想起上学年代,某个同学描述她的人生蓝图,向往曲折的人生,经过起伏之后,终于走向平淡,返璞归真,等到晚年,坐在藤椅上,看看日出日落,回忆往事,和老伴一起等着儿女回家吃饭。

当时心中波涛汹涌,所有人都向往一帆风顺的人生,连祝福语,千篇一律都是,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而她却觉得曲折的人生,意义深大。

那该是怎样的胸怀。

大部分艺术家的神经都纤细敏感,听过这么一句话,太过聪明的人,韧性都不够强。

一个小小的挫折,就可能禁受不住。

我以为敏感和纤细的神经,脆弱易断。

没有希望的人生,不会长久。

当无限放大绝望之后,坐井观天只看得见落寞的身影;当深陷不能自拔,只听得见痛苦的呻吟。

可是,芦苇那么柔软,生命力却仍然刚毅。

翠竹那么硬直,承受不了压力还是会弯折。

敏感的人,往往忧多于喜。

而艺术家,都有敏感的特质。

时常有一些无以名状的忧伤,莫名地闯进心扉。

无法排遣。

也许,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场无关紧要的风景。

只要是观戏人,就会在别人的故事里掉眼泪。

肉体受伤,往往都没有心理受创严重。

肉体受伤,还可以依靠药物治疗,但是,精神受创呢?需要依靠什么解救?像海子,三毛,川端康成,他们的神经都敏感纤细,始终走不出自己建造的围墙,最后都以自杀而走向终结。

每个人都会面临着死,但是,死亡的价值?人活着又不是全部为了自己,还有亲人,那是永远也无法割舍的韧带,牵连了太多的感情和责任。

张错诗歌欣赏:《美丽与哀愁》

张错诗歌欣赏:《美丽与哀愁》

张错诗歌欣赏:《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
我已经了解到生命中
唯一的美丽----
就是在可能与不可能的认知里
发觉了某种不可抗拒的可能;
譬如在一个阴霾密布的早晨,
驱车到十里外的市镇,
静静的饮着咖啡或柠檬茶,
在淡薄荷香的气味里,
关切地聆听生命趋向成熟中
某一章回的内心独白
也许是归宿的渴切,
也许是独身的探求;
然后在中午的一杯白葡萄酒后,
低头轻啜着小口的法式洋葱汤,
在粉红鲑鱼和雪白海贝之间,
似乎有一颗透明的泪,
在掉与未掉之间
悄然为了某一刻的深情倾注
眼神的美丽
而轻轻垂下。

而我更明白在生命中
唯一的哀愁----
竟然是在有限度的可能里
发现它本身全然不可能的事实,譬如在大雨倾注的下午里,
任何姿态的拥抱均是徒然,
任何终身的私订均是空言,
只有在某一刻柠檬酸涩的寒颤里,才会忆起某一个山城的春夜---- 唇间残酒的余味还在,
午夜梦醒的齿痕还在;
至於曾经依偎在右衣领的气息,则似乎已被雨后的晚风
缓慢而有恒地散拂,
彷佛在生命无尽的嬗变里,
永远旋绕交替着----
阴天与晴天,
展望与追悔,
噢!可能与不可能!
还有那从未短缺过的----
美丽与哀愁。

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读后感

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读后感

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读后感利于暑假中近十天的时间阅读了《德国教育的"漂亮与哀愁"》读完之后感受颇深,德国教育并不是表面看到的自由、轻松,只能说"漂亮与哀愁"并存的教育。

本书共十五章,每一章中都通过案例让我对德国教育有了肯定的的理解。

下面我来说一说让我印象深刻和有所感受的几点内容:一、德国教育:先松后紧幼儿园基本不学习,让孩子自由玩耍;学校学习内容难度不大,智力正常的同学都能有不错的成果;德国学校生毕业后,假如同学将来想读高校,就要进入"文理中学";文理中学学业繁重,得到好成果也特别不简单,同学功课作业也很繁重;德国高校"宽进严出",不简单毕业,是最考验一个人学习技能的时候;有点专业毕业率只有20%,论文以及答辩也极其严苛,所以德国的高校文凭含金量很高。

而中国正相反,中国孩子小时候累的不行,到了高校,反倒轻松,中国许多高校生"躺着都能毕业"。

的确中国的高校的确很好毕业,只要各门学科及格,英语四级及格,甚至只要达到学校给划的分数线基本就可以毕业了。

但是这样的毕业,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毕业生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缘由之一。

二、德国教育的"平均主义"倾向明显德国学校"没出名牌、没有重点、没有排名",从城市到乡村,每个学校的硬件、软件都相差无几。

大部分家长们不必为了孩子太过于折腾,家门口的学校就不错。

德国人认为"受教育是人的权利,同学不是商品,不能靠同学赚钱"。

德国绝大部分同学就读于公立的学校,从学校到高校,都享受免费的教育,一般民众不用太操劳孩子的"学费"问题。

德国学校特别重视孩子的课外活动,每个学校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后爱好班,这个和我们的爱好小组有着相同的理念,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进展。

三、德国没有户籍制度,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等的划分。

美丽与哀愁川端康成

美丽与哀愁川端康成

美丽与哀愁川端康成《源氏物语》是日本最早的长篇小说,它的作者紫式部鲜明地刻画了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生活,用纤细哀伤的笔调写出了以源氏为主的贵族男女的感情生活。

美丽与哀愁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物哀美这一日本古典文学艺术的魂魄在其中也是诠释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它开启了日本文学史的物哀时代。

一物哀的涵义“物哀”一词,日语写做“物哀”。

据日本史书《古语拾遗》考证,“衷”原本是感叹词,可用于表达一切情感,如同汉语中的“呜呼”“啊”一样。

最早提出这个理念的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他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把日本平安时代的美学理论概括为“物哀”,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

所以,物哀并非像字面上,意思仅限于悲哀。

“悲哀只是‘哀’中的一种情绪,它不仅限于悲哀的精神”,“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这一切都可以称为‘哀’。

”而无论是对于自然风物还是对于世事变迁,只要是有感而发就是体会到了物哀美。

二漂氏物语中的物哀美现今物襄已成为日本文学的精髓与本质,而作为物哀美源泉的《源氏物语》则是物哀美的奢华盛宴。

阅读源氏物语就像亲历一场盛大的花见,跟随紫式部见证了一个个如樱花般柔美婉约的女子从灿烂绽放到凄美陨落的过程。

这些风华绝代的女子的喜怒哀乐,在早莺声中与八重樱一般,繁盛地开了七日,然后便悠然惨烈地坠落于宫墙后的期盼中。

1、女性的物哀美《源氏物语》环绕着源氏父子刻画了一系列女子形象,如桐壶、藤壶、葵姬、空蝉、夕颜、轩瑞荻、六条妃子、紫姬、末摘花、胧月夜、明石姬、玉蔓、女三宫及浮舟等。

在紫式部笔下,这些女子个个容貌姣好,聪明伶俐,性情可人,然而个个都是有命无运之人。

桐壶更衣虽然出身低微,但其貌美善良,得桐壶帝专宠。

由于她所居住的宫院一别称桐壶的淑景舍,离天皇所居的清凉殿最远,因此当她奉天皇之召而拖著长长的衣摆前往清凉殿时,必定会经过其他嫔妃的富室,因此造成桐壶更衣经常来往于其他嫔妃面前,使的其余妃嫔非常忌妒她。

[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读后感

[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读后感

[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读后感《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读后感王东梅读完这本书,总的一个感觉是,德国的教育极其尊重学生,一切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避免任何有可能引起学生负面情绪的事情。

从学生学习内容的安排,到学生学习时间的制定,再到学校对考试、评分、排名的处理,都可以看出小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算是真真正正地享受童年了。

虽然说有的学生的个性潜能没有被充分发挥,但正如德国人所认为的,真正的潜能不是被逼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发的行为。

这样教育制度下的成长的孩子,充分发挥的是孩子的天性,毕竟童年过去了,你再也没有理由像一个孩子一样只专注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各方面的压力会纷至沓来。

所以,我非常喜欢德国教育这方面的“美丽”,甚至想着其实我挺适合到德国当一个小学老师的,这里小学老师的教学太自由了。

本书就像一扇窗户,更深层次认识德国人,虽然他们的教育随着社会进程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欣赏德国人充分给孩子自由,基础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孩子保持对世界好奇,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图书馆、博物馆、大自然、全社会都为培养孩子而设计,这样的学生该多幸福!让我们透过它看到德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的家长和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带来教育上的参考和启发,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德国教育的资讯。

作者赵楠以一位旅居者的独特视角向我们详尽地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德国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教育的观点、教育现状,以及德国各种教育制度的利弊;二、分析德国教育体制背后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三、用大量实际的教育案例及分析,给中国关心教育的人带来观念上的改变。

全书的对比手法让人耳目一新,下面是对于几种课的小体会:一、常识课——杂中有获很欣赏德国人对生活常识的重视,估计他们在设立这门课程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孩子们,学习了这门“杂”课将会对孩子们的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比普通的课堂容量更大,知识面更广。

《美与哀伤》读后感

《美与哀伤》读后感

《美与哀伤》读后感《美与哀伤》是一本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小说,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作者通过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欲望、挣扎和矛盾。

在这个充满美与哀伤的世界里,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命运,每个情节都让人感到心痛和心动。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艾米丽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美丽与哀伤的小镇上。

在这里,她经历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友情的真诚和背叛,家庭的温馨和冷漠。

在作者的笔下,艾米丽的内心世界被描绘得如此细腻动人,让人感到无比真实和触动。

通过艾米丽的故事,作者探讨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和挣扎。

在这个充满美与哀伤的世界里,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矛盾和困惑。

他们或追求自由和幸福,或被现实和命运所束缚,或选择放弃和追求。

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让人无法预料和揣摩。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无法自拔。

从艾米丽与男主角的爱情纠葛,到她与闺蜜之间的友情考验,再到家庭的矛盾和冲突,每一个情节都让人感到心痛和心动。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和挣扎,让读者感受到了美与哀伤的交织和碰撞。

在《美与哀伤》这本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深刻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命运,每一个情节都让人感到心痛和心动。

这本小说让人深刻地思考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和挣扎,让人感受到了美与哀伤的交织和碰撞。

总的来说,《美与哀伤》是一本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小说。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让人感受到了美与哀伤的交织和碰撞。

通过艾米丽的故事,作者探讨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和挣扎,让人深刻地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和选择。

这本小说让人感受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和挣扎,让人感受到了美与哀伤的交织和碰撞。

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没想到在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寒假读的唯一一本“闲书”,竟然是以10元钱从旧书摊上淘来的。

幸福的人都大致相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一个女人“貌不惊人,身材矮小”,在一个满是花花世界的十九世纪上半期会处于怎样的境地,而且,她还是个穷女人,除了在她该干的累活之外,是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的。

更不幸的是,她还受过良好的教育,广阔的理想和现实的残酷让她痛苦不堪。

她无力在现实里反抗,只好委托她的主人公在作品里反抗:以作品里的抗争来消解现实中的懦弱,以作品里的成功来消解现实中的失败,以作品里的幸福来消解现实中的悲惨,以作品里的平等来消解现实中的不平等……她就是穷乡僻壤长大的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她挣扎得太苦了,所以她只活了三十九岁……她有说不尽的美丽她是个执着的女人,全身心的付出不为名利,只为热爱;她是一个有特色的女人,外表的平凡和内心的瑰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耐人寻味。

她因才气而美丽,因智慧而美丽,因坚强而美丽,因反抗而美丽。

她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最有特色的女性作家之一,成名作《简爱》更是19世纪乃至今天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浓烈的反抗激情,激烈地反抗和揭露了那个剥夺妇女平等权益的社会,发出了女性觉醒的呼声。

她有说不尽的哀愁她的一生实在有太多的挫折与不幸,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哀伤的故事。

死亡是她永远摆脱不了的噩梦,从幼年丧母到痛失弟弟布兰韦尔和两个妹妹,她经历了人间最彻底的心碎;追求完美的爱情,却逃不出“多情总被无情恼”的命运;渴望有足够的时间专心创作,却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去从事自己厌恶的家庭教师;内心渴望自由平等,但现实却让她“竭力恪尽一个女子应尽的职责”;由于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第一本诗集和简爱出版时署名不得不用“科勒贝尔”这一男性化的名字;即使成名之后,那天生的羞涩依旧如影随形,使她无法轻松自在地与人交往;在九个月的幸福婚姻生活过后,她便因病去世,香消玉殒。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1000字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1000字

今天意外的看了八佰,嗯,还是有些情景触动了我,虽然最后黄晓明出来说那些让我很出戏,但是整体让我还是触动了一下。

一直在想前两月看的这本书。

美好的愿景,战争产生了很多英雄,打造了无数的英雄形象,让人向往,让有英雄情结的人或真正热血责任的人向往并有机会去实践中去证明,那些家国情怀满腔热血赤子丹心让人感动称赞,那些弱小无助人性脆弱不堪一击的人却容易让人遗忘或斥责,可是一开始就有英气勇气清气的人,总是很少,我们大多数人为点点烦扰问题困难多哀愁担忧,仅仅在自己小圈子里就无法控制,更不要在大爱大局大家里谈。

但是就算放在大家最终也只剩下自己的感受,只是有的人感受中加了外面的世界有的人只装得下自己。

面对直接的生与死,除了恐惧还有自我。

面对残酷的战争,书中之人亦如我们,有麻木的兴奋的担忧的看戏的参与的关注的……但最终都在无望与期望,放弃与坚持,激动与平静…中循环。

那些情绪真是的流动在字里行间,要静静地读,慢慢地读,看到了不用的颤抖的赤裸的期盼绝望又跳动的心。

其实看回八佰,我较真的想,最后为什么跑过去时要背上那些军人必备的背包,负重前行似乎更让人觉得人生是有质量和重量的,(我们总觉得忙碌好一家只有意义,所以每天都忙忙碌碌,碌碌无为的忙碌,让时间满满当当,让自己感觉充充实实……)可是必要的时候丢掉那些定义的神圣的必不可少的试试呢?不可以吗?我知道那是你军人的必须必备,可是那个时候放一下又怎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倒旗不到,精神支柱永立,不爱看也看不透想不太通。

生命脆弱不堪一击有时候百无一用,kejiushi可就是因为只有一次而显得珍贵,所以面对它有危险时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不知所措尽力保护,直到有超越生命的冲动冲出来,生命就成了成就品牺牲品,理想高于一切,家国情怀人皆有之,生命在手在路在上的却不多。

不必说谁是谁的牺牲品之类的,时代有他的悲哀和美丽,时代的人亦然。

浩然正气,是得有气节,但不能只有气节。

其实很多事情上安慰自己都是向死而生安慰法吧,如没关系,明天会来的,事情会过去的,会好的,大不了就……大家最后都一样,骨灰盒……但是这些都是无心无灵无聊的,那种生死一线之间的呐喊行动,绝处逢生绝处逃生甚至生处向死而偶然的生的感受经历我从未有过,也许也不会有,但那种生死淡之信念第一的笃定在旁人看来却无比的动人,因为我们没有抑或我们有,偶尔被触发却没法激活;极少拥有并跳动着的最为动容。

读《美丽与哀愁》读书笔记600字

读《美丽与哀愁》读书笔记600字

读《美丽与哀愁》读书笔记600字这是第二次读到张爱玲的文章或是关于她的文章,让我有了些淡淡的忧伤,脑海中她原有的形象似乎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

之前不管怎样对她总是美好的感觉,可是读的越多,了解越多,那种美好的感觉似乎也越来越杂,夹杂的还有敬仰、同情与丝丝的喜欢与厌恶。

喜欢与厌恶不是矛盾吗?但是确实是这样,她的一些抉择让人不解,一些生活习惯略显作做,一些喜好让我不敢苟同。

但喜欢她的简单天真,喜欢她的才情,喜欢她的执拗。

人无完人,只有看到她的优点与缺陷,才算真正的了解她,才能确定自己对她到底是怎样的感觉。

《美丽与哀愁》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张爱玲,主要讲述的是张爱玲从小时的小神童到人老离世,生活、作品、成就、婚姻状况都有涉及。

才发现她是那样的有才,又是那样的有个性。

小小年纪就写出了作品,上学时代又是名扬全校的才女,后来被称作中国文学界的一支奇葩,只可惜,在她的写作达到顶峰的时候,中国的文学界却是处于低迷状态,孤独寂寞于峰顶。

还摘抄了她的一些作品段落,如《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大部分的故事都是凄惨的,悲催的;她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独树一帜,得到过不少人的赞美,包括傅雷。

的好朋友只有那么几个,不是她不善言谈,而是她特别的性格,不善与人交往。

她的婚姻观,男女观让我不能在单单的一味认同她;她对年龄老去的惧怕,让我不在那么的喜欢;她的似乎不反对一夫多妻,不在乎巨大的年龄差。

但是就我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她对旗袍的痴迷让我产生同感,觉得离她好近。

她的天真直率不仅让爱上了她,也让我喜欢上了她。

她最后的婚姻不知是对是错,让她陷入奔波劳碌的泥潭,为钱东奔西走。

不管怎样,总的印象总是好的,朦朦胧胧的感觉是喜欢。

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青开三中教师专业化发展专家辅导报告会有感李相宁听完报告会后,翻阅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系教育演讲录之一。

黑色的封皮,一如一位最敏感的思考者,翻开书本,红色扉页,红色冲击着黑色,一如思考者内心的跃动。

记录下来的文字,带有很强的现场感和即兴的色彩,整本书用诗意的语言,简洁的方式娓娓道来。

书中张先生提到了一位1+1博客上的一位朋友曾经这样描述过——“当你诗意地向前走时,总是有种力量把你拽回荒诞的现实”。

三位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和实践者,一方面清醒地认识了教育的美妙,而且相信这样的美妙,另一方面也深刻地知道普通的教师教育生活的复杂性、教育工作的多重困难,正如张先生在书中所说,“这样的困惑和疲倦也带入了我们的梦境”。

这些为教育做实事,做深入思考的三位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时代教育充满着美丽与哀愁,时时提醒教师克制自己,改变自己,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和生命意识。

而张文质、凌宗伟、孙明霞老师面对教育的美丽与哀愁仍选择在逆光中行走,且幸福地带着我们认识教育的美妙。

2010年11月20日一天的美丽约会,三位老师分享了他们的幸福、梦想、智慧,分享了他们的世界观、生活观、教育观。

《重新回到生命教育》本次张文质先生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报告的主题。

张文质先生说:好老师特点,前倾——“交流、分享”亲切地倾听,与孩子更加接近,接收各种各样的新鲜观点。

换一个视角看待后进、问题的孩子,不要放弃他,与人交往,生活在同龄人的世界里。

满怀慈悲,满怀同情。

张文质先生满怀深情地说,教育是满含眼泪的事业。

教育是母性的事业。

面对差的孩子,鼓励他,使他获得生活的快乐,而不是直接对他说“读书改变命运”。

生命化的教育使我们远离“麻木不仁”,“残酷无情”。

教师需要学会“平心静气”,“谨言慎行”,“笃行坚持”。

生命化教育认为,遇上好老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

这与我们青岛开发区第三中学的师德理念不谋而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随便翻看了海子的诗和罗密施耐德的美丽与哀愁,读来心中百感交集,他们的人生夹杂些凄惨无奈,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意外,就可能让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有时挺佩服艺术家,感情怎么会如此丰富而空灵,也同样如此的细腻而多情。

上帝给了你一样东西,一定会和其他的东西交换。

有时候觉得很多事都是冥冥中注定好的,只需要谨遵自然规律行走。

如果曾经特别幸福,失去时也是异常痛苦。

人生也有太多的无奈,那些起起伏伏都是必经之路,它会使你走向成熟。

倘若人生一路顺风的话,如果途中碰到一点小波折,可能爬起来有点吃力,也有可能永远都爬不起来。

想起上学年代,某个同学描述她的人生蓝图,向往曲折的人生,经过起伏之后,终于走向平淡,返璞归真,等到晚年,坐在藤椅上,看看日出日落,回忆往事,和老伴一起等着儿女回家吃饭。

当时心中波涛汹涌,所有人都向往一帆风顺的人生,连祝福语,千篇一律都是,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而她却觉得曲折的人生,意义深大。

那该是怎样的胸怀。

大部分艺术家的神经都纤细敏感,听过这么一句话,太过聪明的人,韧性都不够强。

一个小小的挫折,就可能禁受不住。

我以为敏感和纤细的神经,脆弱易断。

没有希望的人生,不会长久。

当无限放大绝望之后,坐井观天只看得见落寞的身影;当深陷不能自拔,只听得见痛苦的呻吟。

可是,芦苇那么柔软,生命力却仍然刚毅。

翠竹那么硬直,承受不了压力还是会弯折。

敏感的人,往往忧多于喜。

而艺术家,都有敏感的特质。

时常有一些无以名状的忧伤,莫名地闯进心扉。

无法排遣。

也许,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场无关紧要的风景。

只要是观戏人,就会在别人的故事里掉眼泪。

肉体受伤,往往都没有心理受创严重。

肉体受伤,还可以依靠药物治疗,但是,精神受创呢?需要依靠什么解救?像海子,三毛,川端康成,他们的神经都敏感纤细,始终走不出自己建造的围墙,最后都以自杀而走向终结。

每个人都会面临着死,但是,死亡的价值?人活着又不是全部为了自己,还有亲人,那是永远也无法割舍的韧带,牵连了太多的感情和责任。

面对着社会和家庭压力,他们还是选择了自缢,只为自己活着。

记得《红高粱》里面,九儿和嫂子之间的对话,九儿不屑嫂子为了牌坊死守贞洁,而她的嫂子却看不起不守妇道的女人。

最后对话中,九儿就说了一句,活着最重要。

她也是为了自己活着的人。

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在那个年代,九儿绝对是个传奇。

可是,这个年代,又有多少人为别人而活。

母亲可以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美名曰,这是母爱。

这么博大深厚的母爱,没有几个人能够消受得起。

幸福,也不是为了自己幸福,而是要比别人幸福。

那些为自己活着的人,绝对是上帝眷顾的幸福人儿。

幸运总有其独特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