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和例句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1. 焉:用作助词,常用于句末,表示赞叹、反诘、疑问等语气。

例如:子孙视之,比于赤子,焉能束书而不读?(《论语·为政》)——后人焉能忘此?(表示赞叹)2. 也:助词,表示句末语气,可译为“呢”。

例如:天下之士,不知何时止而不簧也。

(《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名的学士,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停止过不说话。

(表示疑问)3. 以:用作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目的等。

例如:累积成堆,所以不以工自名。

(《聊斋志异·促织》)——聚集在一起而成为堆,所以不以自己的劳动成果为荣耀。

4. 因:用作介词,表示依靠、凭借。

例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宾客带着礼物来蔺相如门上谢罪。

(表示依靠)5. 于:用作介词,表示对象。

例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一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跟随他们,遇到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表示对象)7. 乎:用作助词,表示句中停顿。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是很快乐吗?(表示句中停顿)三、焉乎者也焉乎者也是中国古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子结构,用来表示句末的语气。

其中,焉和乎是虚词,用来表示疑问、赞叹、反诘等语气;者也则是助词,用来表示句末停顿,通常和焉、乎一起使用,用来表示疑问、赞叹、反诘等语气。

例如:夫子與子路于陈。

(《论语·公西华侍坐》)——夫子和子路在陈国。

(表示疑问)今者项庄拔剑舞,士皆寂然,不有加亦。

(《项羽本纪》)——现在项庄拔剑舞动,士兵们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动弹。

(表示赞叹)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澭之战》)——攻打不下来,包围又断绝,我们还是回去吧。

(表示反诘)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不是很快乐吗?。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虚词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虚词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例句一】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例句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例句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例句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例句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例句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愁。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愁。

”在这段文言文中,我们看到了虚词的运用。

如“而”、“乎”、“也”、“焉”、“之”、“其”、“于”、“于”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修饰、疑问等作用。

“而”字在这里表示顺承关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而”连接了“学”和“时习之”,表示学习并且时常复习。

“乎”字在这里是疑问语气词,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的表达。

“也”字在这里是句末语气词,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也”表示陈述语气,使句子显得更加完整。

“焉”字在这里是兼词,表示“在其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焉”表示在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之”字在这里是代词,表示“他”,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1. 者虚词“者”,常用于句子中引出主语或作为名词补充说明。

在文言文中,它还可以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主语和宾语,表示某种状态或动作。

例句:孩童者无知也,故需师傅指导。

饥者几欲吞食一切可食之物。

明天将至,盼望者纷纷聚集于此。

2. 乎文言文中常用虚词“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

它通常置于句末,用于疑问句、感叹句或陈述句中。

例句:天空乎,何以永远湛蓝?汝言真乎,吾当以信之乎?赛跑中,孩童们乎喜乐争先。

3. 也虚词“也”可以表示陈述的肯定或加强语气,常用于句末。

它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事物的随着转移或变化。

例句:湖水清澈无尘,是造化美也。

冬雪寒冷,我已穿上厚厚的外套了也。

岁月如梭,转瞬间,已到了仲夏。

4. 之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之前常常会带有助词“之”,表示所修饰事物的指代或泛指。

它还可以用于表示关系、动作或方位的名词前。

例句:书中之字,寓意深远。

一时之痛,终将成长之痛。

左右之间,我选择了勇往直前。

5. 于助词“于”可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或状态所在的时间、位置、方式等。

它也可用于名词前,表示所涉及的时间、范围或处所。

例句:愿盛世美景常驻于眼前。

将军出征于边境之地。

重要的是心怀感恩,于世间不负此生。

6. 与虚词“与”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动作的行为对象或者动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表示与动作发生关联的事物,也可以用于与动作者相关的身份或品质。

例句:羡慕与嫉妒之间,心潮起伏。

灵巧的手与智慧的头脑同在。

共处与共享,带来无尽的快乐。

7. 乃虚词“乃”常用于句首,用以引出结果、原因或者可以毫不犹豫进行的事情。

例句:秋之风乃凉,秋之果乃甘。

了尘纷乃得清心。

奋发努力乃能成就大事。

8. 焉文言文中“焉”一词可以用作副词或作为介词,通常用来表示行为所发生的地点、程度、方法、状态或者疑问的语气。

例句:一去秋冬已多,春风焉复来?置身花丛之中,仿佛置身仙境焉。

尔尽忠于国家,焉需收获报酬?9. 乎“乎”字可以用作疑问句的助词,语气委婉,常用于问句的句末。

文言文虚词例子及翻译

文言文虚词例子及翻译

一、之1. 例子:《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

”2. 翻译:之,此,这。

句意为:天下的人都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皇帝的小儿子。

二、者1. 例子:《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翻译:者,……的人。

句意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三、乎1. 例子:《离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 翻译: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

句意为:青青的衣领,我心情悠悠。

四、其1. 例子:《孟子·离娄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 翻译:其,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

句意为:君子有三种快乐,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在其中。

五、于1. 例子:《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王使人骂我,吾亦骂之。

”2. 翻译: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句意为:我听说汉王派人骂我,我也骂他。

六、以1. 例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翻译:以,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等。

句意为:那温柔美丽的女子,是君子所喜欢的伴侣。

七、而1. 例子:《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2. 翻译: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因果等。

句意为: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八、之1. 例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卫返鲁,自卫反鲁。

”2. 翻译: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意为: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

九、矣1. 例子:《史记·项羽本纪》:“吾欲与将军共会王,可乎?”2. 翻译:矣,语气词,表示陈述、感叹或疑问。

句意为:我想和将军一起会见大王,可以吗?十、也1. 例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翻译:也,语气词,表示陈述、感叹或疑问。

句意为:那温柔美丽的女子,是君子所喜欢的伴侣。

总之,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而】1. 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成“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递进,可翻译为“并且”过“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③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例1: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

(《师说》)④表转折,“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⑤表假设,可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⑦表因果,“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目的。

例1: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代词①第二人称,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 助词①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③用于句末,相当于“耳”。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4. 动词①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何】1. 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岂”“怎”。

文言文虚词翻译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翻译及例句

一、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最为常见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意义,主要起到辅助、连接等作用。

1. 的(de)翻译:的,表示所属关系。

例句:孔子之门,弟子众多。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

)2. 于(yú)翻译:在,表示处所。

例句:吾于斯,见其美矣。

(我在这里,看到了它的美好。

)3. 以(yǐ)翻译:以,表示原因、目的。

例句:以其才高,故得人爱。

(因为他有才华,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4. 而(ér)翻译: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

例句:孔子学琴于师襄,既学之,又问之。

(孔子向师襄学习琴,学完后,又向他请教。

)5. 之(zhī)翻译:之,表示代词、指示代词、助词等。

例句:吾友之死,吾痛之。

(我的朋友去世了,我感到非常悲痛。

)二、介词介词是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关系的虚词。

1. 在(zài)翻译:在,表示处所。

例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一般,日夜不停。

”)2. 于(yú)翻译:于,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

例句:吾友于今日逝矣。

(我的朋友在今天去世了。

)3. 以(yǐ)翻译:以,表示原因、目的。

例句:孔子以礼待人,故人皆敬之。

(孔子用礼待人,所以人们都尊敬他。

)4. 于(yú)翻译:于,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

例句:孔子于陈,见民之劳,欲教之。

(孔子在陈国,看到百姓劳苦,想要教化他们。

)三、连词连词是文言文中表示句子之间关系的虚词。

1. 且(qiě)翻译:并且,表示递进关系。

例句:孔子且行且歌,曰:“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一边行走一边唱歌,说:“我的道是一贯到底的。

”)2. 而(ér)翻译: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

例句:孔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孔子说:“有仁爱之心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

”)3. 故(gù)翻译:因此,表示因果、结果关系。

例句: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文虚词用法和例句的内容:
1. “之”字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呀!它可以做助词呢,就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里的“之”,在这里呀表示“的”的意思,这不是很厉害吗?
2. “而”字有时候像个连接大师呀!比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它在这里表示转折呢,把前后情况给连接起来啦,多有意思呀!
3. 嘿,“以”字用处多着呢!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呀,是不是很妙呀?
4. “于”字也不简单哟!像“战于长勺”里的“于”,就是“在”的意思呀,感觉就像给事情找到了一个特定的舞台呢!
5. 哇塞,“其”字有时候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呀!你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里的“其”指的是“那个”呢,这感觉就像给特定的人来了个特写镜头,神奇吧!
6. “为”字也很有个性呀!“山峦为晴雪所洗”中它是“被”的意思呢,就好像东西被某个力量给影响啦,是不是很特别呀?
7. “乃”字有时候是个惊喜制造者呢!像“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里的“乃”表示“才”,就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真好呀!
我觉得文言文虚词真的是很有魅力呀,它们虽然小小的,但是在句子中却有着大大的作用,能让句子变得更加丰富、生动、有趣呢!。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文言文虚词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虚词例句及翻译

1.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2.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3.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4. 例句:孟尝君知其贤,而使将楚。

翻译:孟尝君知道他的贤能,就派他带兵去楚国。

5. 例句:夫战,勇气也;胜,智勇之略也。

翻译:战争,需要勇气;胜利,则需要智慧和勇略。

6. 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7. 例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问那渠道怎么会这么清澈?因为有源头不断涌出的活水。

8.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9. 例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翻译:尊敬自己的老人,也要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也要爱护别人的孩子。

10. 例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事物连一瞬间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11. 例句:满招损,谦受益。

翻译: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12. 例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翻译:在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危难,想到危难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可以避免灾祸。

以上例句中,文言文虚词起到了连接、转折、补充等作用,使得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表达更加丰富。

学习文言文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虚词的概念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具有虚化、功能隐蔽的词语,常用来表示语气、态度等,起到连接上下文和修辞表达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2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包括“乃”、“则”、“耳”、“焉”、“也”、“矣”、“尔/而”、“何”、“其”、“亦”、“若”和“故”,并给出相应使用例句。

二、乃1.含义:表示递进关系、结果推论或重要性。

2.例句:吾闻明主之道,则臣不自从乃迷。

三、则1.含义:表示假设条件、附加说明或结果。

2.例句:士可杀不可辱,则礼为法。

四、耳1.含义:表示转折关系或引起后续解释。

2.例句:天下者,岂非一人之仓廪哉!上则有官府之粟帛,下则有农夫之劳耳。

五、焉1.含义:表示疑问、选择或陈述事实。

2.例句:吾欲遨游于山川之间焉。

六、也1.含义:用于肯定或否定的陈述中。

2.例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味可人也。

七、矣1.含义:表示动作完成或陈述事实。

2.例句:君子喻于义,而施不必待于言;计正而不先矣。

八、尔/而1.含义:代词“你”或副词“还”。

2.例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九、何1.含义:引导疑问词组或感叹语气。

2.例句:余闻汝乃天下公敌,果然何事?十、其1.含义:表示所指或关系归属。

2.例句:欲速则不达者其所均也。

十一、亦1.含义:表示相似关系或转折意思。

2.例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亦知今夕是何年?十二、若1.含义:表示假设条件或比喻。

2.例句:昔日龙舸已渡黄河矣,今朝羊车复至若。

以上是12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的介绍。

这些虚词具有丰富多样的功能,在文言文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并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应用提供一些帮助。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之、乎、者、所、其、而、乃、焉、以、为、於、若、与、也、者、之、者、乎”等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标注语气、引导句子结构等作用。

举例如下:1.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2.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3.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4. 所,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所恶乎人之为恶”(《庄子·逍遥游》)。

5. 其,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其为人也孝弟”(《论语·雍也》)。

6. 而,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如“民之生也,独立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7. 乃,表示因果关系,如“非其鬼而谁之鬼乎?”(《庄子·大宗师》)。

8.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以明之焉?”(《庄子·逍遥游》)。

9. 以,表示手段、方法,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道德经》)。

10. 为,表示目的、结果,如“为天下者谓之天下”(《庄子·大宗师》)。

11. 於,表示处所,如“於是民大乐”(《庄子·逍遥游》)。

12. 若,用于条件句中,如“若夫乐与丧”(《庄子·大宗师》)。

13.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与天地参其德”(《庄子·逍遥游》)。

1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强调,如“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

15.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6.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17.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8.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文言文虚词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及例句翻译

一、助词1. 也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矣例句: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翻译:子路说:“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育人民,这是善。

”3. 之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4. 的例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二、连词1. 而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2. 且例句: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孟子说:“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3. 且例句: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孔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4. 以例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三、副词1. 乃例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2. 且例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明白天命,六十岁能顺应自然,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矩。

”3. 犹例句: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翻译: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4. 乃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一种器物。

”综上所述,文言文虚词虽无实义,但在表达句意、篇章结构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8个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其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却能够起到连接句子、修饰语气等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

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虚词1. 乃:表示肯定,相当于“是”、“就是”等。

例句: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2. 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是”、“不可”等。

例句:不知所以然。

3. 弗: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未”等。

例句:弗能为也。

二、表示语气的虚词4. 呼: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

例句:呼天啊,为何如此残忍!5. 哉: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人生苦短,何其哉!6. 兮: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天地之大,兮其中有我。

三、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虚词7. 乎:表示疑问或强调时间。

例句:吾何时能够见到你乎?8. 矣: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矣乎,吾未得志也。

9. 已: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而言之,此事不可不慎也。

四、表示程度或方式的虚词10.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很”、“非常”等。

例句:甚矣吾师之高明!11. 夫: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就是”、“正是”等。

例句:夫天地之大,万物之盈,皆由道生。

12. 乃: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才”、“刚刚”等。

例句:乃闻道,始悟真谛。

五、表示转折或条件的虚词13. 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等。

例句:然则,此事又有何解?14.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句: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看。

15. 以:表示条件,相当于“用”、“以便”等。

例句: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

六、表示强调或修饰的虚词16. 乃:表示强调,相当于“正是”、“就是”等。

例句:乃此时,我才明白了真相。

17. 之: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例句:此乃天下第一之宝。

18. 者: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文言文虚词+例句

文言文虚词+例句

文言文虚词例句文言文虚词例句都有哪些?答:文言文虚词例句如下:常考的且较为复杂的虚词就以下这6个:而、之、其、以、于、为。

1、.而而一般在文言文中起连接作用。

①表示并列关系时,译为:又、和,也可以不做翻译。

例句:蟹六跪而二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表示承接关系时,译为:就、然后、接着,或者不做翻译。

例句: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③表示递进关系时,译为:并且、而且,或者不做翻译。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④表示转折关系时,译为:然而、却、但是、可是。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⑤表示因果关系时,译为:因而、所以。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⑥表示修饰关系时,连接状语,可不做翻译。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⑦表示假设关系时,译为:如果。

例句: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当而不作连词的时候,也有别的意思。

①通“尔”,译为:你、你的。

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②语气助词,译为:啊、吧。

例句: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常出现的词语搭配:而已、而后、继而、而或等。

2、之之一般在文言文中用作代词或者助词。

①作为指示代词时,译为:这个、这、这种、此。

例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时,译为:他、它、它们、他们。

例句: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③作为指代说话人本人或者听话者时,译为:我。

例句: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时,译为:的,或者不做翻译。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⑤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一般不做翻译。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⑥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⑦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⑧作为音节助词,常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没有实际意思。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文言虚词的概念与作用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具有较为模糊含义的词语。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不起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作用,但却对句子的结构和修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者替代名词。

例如,“日以继夜而驰,不暇自喘则矣。

”中的“之”就是替代后面的动作。

2.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她”,“它”的替代词。

例如,“其人贱而嫉,德行败坏”。

3.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例如,“存亡独立乎?”4. “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可以用来指示地点、时间等。

例如:“水皆上扬,浅北深南焉”。

5. “哉”:用于感叹句,表达惊讶、赞美等情感。

例如:“骚人之墓可传也哉!”6. “乃”:表示结果、原因等意思。

“既然如此”,“因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乐毅深忌制之,乃使隰朋委让而东伐”。

7. “乘”:表示利用或依靠某种情况达成目的。

“利用”,“趁着”。

例如:“卢卫还,乘其顺也。

”二、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及举例1. 虚词“若”- 表示条件,“如果”。

例如:“若彼有藉,则能以抵夷狄。

”- 引导假设,“假如”,“要是”。

例如:“人皆爱其亲,又何必拘泥于称谓哉?其父未尝无违时,若果只本然知之。

”2. 虚词“而”- 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巧者劳而智者忧。

”- 与动作动词连用,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报怨仇者,不负庖人之器;亲所好事者,求其所以喜”。

3. 虚词“乃”- 表示结果。

“于是”,“然后”。

例如:“力不足施行而哀告,则上曰:‘吾力已竭矣’乃止焉”。

4. 虚词“以”- 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德服人者,人不疾亡也”。

-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以君之无道伤百姓,则国之殃。

”5. 虚词“焉”- 表示地点,“在那里”。

例如:“余将及汝球诸侯聚兵焉。

”- 表示整体范围。

例如:“吏子罪己而后治人,则官乃正矣”。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其他文言文虚词例句翻译

其他文言文虚词例句翻译

1. 而例句:吾欲之南海,而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2. 以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于例句:于今为烈。

翻译:现在变得更加严重。

4. 为例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翻译:我的茅屋破败受冻,死也值得。

5. 于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6. 是例句:吾友是也。

翻译:这就是我的朋友。

7. 也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8. 则例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9. 故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10. 于例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才能需要学习。

11. 以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翻译: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天,不要因为我而看不起我。

12. 而例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13. 于例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14. 以例句:是以圣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因此圣人不会积累小步,不会达到千里之远。

15. 而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一种器物。

”这些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们的使用使得句子更加通顺、富有韵味。

通过对这些虚词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高中文言文虚词翻译例句

高中文言文虚词翻译例句

一、助词1.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强调或疑问。

例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的意思是坐在旁边。

)2. 之:代词,表示指示、代替或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的意思是那里。

)3. 的:助词,表示修饰作用。

例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或"的意思是有的。

)二、连词1. 而: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的意思是从。

)2. 且:表示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意思是愉快。

)3. 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例句:虽天下之大,必有小人。

("虽"的意思是虽然。

)三、副词1. 乃:表示强调、出乎意料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乃"的意思是竟然。

) 2. 何:表示疑问、感叹、加强语气等。

例句:何患无辞?("何"的意思是什么。

)3. 犹:表示比较、转折等。

例句:吾尝求之矣,未尝得之也。

("犹"的意思是还。

)四、介词1. 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

例句:吾友王生,家于楚。

("于"的意思是在。

)2. 以:表示手段、原因、目的等。

例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以"的意思是凭借。

)3. 于:表示比较、状态等。

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于"的意思是在。

)以上仅为部分文言文虚词的翻译例句,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在实际阅读中,还需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以便准确把握虚词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④夫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从事。

(《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