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传统的电子媒介化——以温州鼓词的当代传承为个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3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5年5月V ol 28, No 3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y, 2015

口头传统的电子媒介化

—— 以温州鼓词的当代传承为个案

包媛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在当下,电子媒介已成为口头传统“朝向当下”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视域。作为地方标志性口

头传统,温州鼓词自20世纪中期以来经历了广播、录音带和VCD的传播过程,形成了不同特征的口

头表演形态。电子媒介已成为现代口头传统重要的传播载体,并作为内在的建构力量形塑了口头传统

的多样形态,展现了当代口头传统的多重面向,也丰富了口头传统的传承形式。当下口头传统的研究

应该探求电子媒介对口头传统传承方式和传统形态的革新,全面呈现当代口头传统的传承生态。

关键词:口头传统;电子媒介;温州鼓词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5)03-0106-06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5.03.01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

现代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类信息传播和文化研究的重要维度。诸多新形态的媒介形式,如广播、电影、电视及网络已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并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紧密联系,对社会形态及人类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20世纪60年代,海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在著作《Folk Culture in s World of Technology》中提出将现代科技世界作为民俗的“自然语境”,现代传播媒介作为科技世界中的重要面向得以进入到民俗学者的研究视野。美国民俗学者琳达·戴格(Linda Dégh)对现代传播媒介与民俗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她在《American Folklore and the Mass》中详细探讨了录音、电视、电影、网络等多种现代传播媒介形式对于传统民俗的利用与改造,同时也对因现代电子传媒而新生的民俗现象予以关注。

受此影响,当下口头传统的研究视域也由“口头-书面”的探讨转向“口承-书写-电子传媒的三维观照”[1]。杨利慧立足于神话,对电子传媒时代的神话传承进行综合研究。孙正国以《白蛇传》为分析对象,对口头形态、书面形态、戏剧形态、影视形态和网络形态的口头传统进行个案研究,认为“现代传播媒介给予《白蛇传》从内容到影响多个层次的有力推动。”[2]。王杰文的《媒介景观与社会戏剧》则以中央电视台小品大赛中二人转表演的风波为切入点,对大众传媒时代电视媒介中口头传统的境遇予以关注。由此可见,电子媒介已成为口头传统“朝向当下”研究中的重要社会语境和急需拓展的学术视域。电子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了口头传统的传播模式,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建构力量,更是重塑了当代口头传统的传承形态。

在此研究视角下,本文将以温州鼓词这一口头传统为个案,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细致梳理温州鼓词在广播、录音机、DVD这三种电子媒介中传播的过程,并突破将电子媒介视为均质化媒介语境的研究取向,探讨不同形式的电子媒介化温州鼓词如何呈现差异化的特征,在此基

收稿日期:2014-06-02

作者简介:包媛媛(1987-),女,浙江乐清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间文学

包媛媛:口头传统的电子媒介化 107础之上对电子媒介与口头传统传承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

一、温州鼓词:浙南标志性地方口头传统

温州鼓词,俗称“唱词”,也称为“瞽词”“盲词”,以瑞安的城关话为标准音,以板腔体为唱腔音乐,以“吟调”为基本曲调,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说唱艺术。在演唱时,艺人登上小高台,左手执三粒板,右手拿琴槌,前置放扁鼓、牛筋琴等乐器,自奏自唱,或白或演,生旦净末丑独具一身。温州鼓词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叙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男女爱情故事,以表现忠奸斗争,颂善惩恶为主要内容。

清末至解放初期,无论是城镇还是乡间,庙会祭祀还是夏日乘凉,温州处处都可听见鼓词的琴声音韵,终年不绝。特别是每年八月,逢温州地区民间纪念当地女神陈十四娘娘诞辰,各地村舍的庙宇举办陈十四娘娘祭祀,延请鼓词先生演唱以女神的传奇经历为内容的“大词”①《南游》,连唱七天七夜,非常隆重。在城镇里,听词是市民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专门供鼓词艺人卖票坐唱的词场和词园数量可观,常常人声鼎沸,宾客满座。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政府收回了固定词场的管理权,将其改造为文化场所,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鼓词演唱被定性为迷信活动,词场或是被清除,或是被改造成为政府文化场所,鼓词艺人群体严重缩减。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娱乐消费方式迅速占领民众的生活,温州鼓词现场演唱急剧衰退。

面对现场演唱衰退的困境,“平词”②利用电子媒介技术获得了新生。温州鼓词的电子媒介化突破了传统鼓词的演唱场域,与现代社会城镇民众的审美旨趣和观赏方式相契合,深受欢迎。男女老少围坐录音机和电视机周围观听鼓词演唱已成为温州新时期的风俗,各类鼓词音像制品也随着温州人的脚步被带出国门,传播至世界各地。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下,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温州鼓词却依靠电子媒介技术走出了一条民间文化的扩张之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电子媒介化已成为温州鼓词重要的传播形态,深刻地影响着温州鼓词的现代传承。

二、广播鼓词:新生的“人民艺术”

20世纪50年代,瑞安和温州两地的电台相继开设了“广播曲艺场”栏目,播放越剧、莲花、道情、鼓词等各类戏剧、曲艺,作为标志性地方口头传统,温州鼓词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广播曲艺场”一个星期播放两次,一次半个小时左右。在娱乐方式匮乏的社会里,喜闻乐见的曲艺表演十分受欢迎,每逢广播曲艺场开始时,高音喇叭下都是人头攒动。

“词学弗起,只讨饭”,在当地社会,鼓词演唱是最为卑微的职业选择,只比做乞丐的“讨饭”稍微体面些。1949年解放之后,在新中国的文艺政策之下,温州鼓词成为“文艺轻骑兵”被收编入政府的文化管理体系,进入到“权力和威信象征”[3]的官方媒体进行演唱传播。对于“下里巴人”的温州鼓词而言,无疑是一种新生。

人民广播电台作为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主流媒体,是由各级政府掌控的宣传喉舌,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是其主要目的。挤身进入广播媒体的温州鼓词并不是简单地将词场中的表演原封不

①温州鼓词根据演唱的内容和形式分为“平词”与“大词”. “大词”是指演唱佛教、道教经书中神怪故事的鼓词, 以酬神为主要目的, 在演唱时伴有一定的宗教仪式. 其中以歌颂温州地方女神陈十四娘娘功绩的“娘娘词”《南游传》最为流行. 参见: 陈小萍. 温州鼓词[M].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8: 20-21.

②“平词” 是指演唱历史演义、民情世态、狭义公案的鼓词, 演唱形式较为简单, 街头巷尾, 草坪中堂均可作场表演,以娱乐为主要功能. 参见: 陈小萍. 温州鼓词[M].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8: 19-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