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及研究现状
北 弹 词 浙 南 鼓 词 的 说 法
目 现 在 所 讲 的 唱 大 词 几 乎 就 指 的 是 唱 《 娘 词 》。 娘 温 州 鼓 词 用 温 州 方 言 说 唱 以 温 州 地 区 的 瑞 安 话 为 准 具 有 浓 厚 的 地 方 色 彩 和 独 特 的 艺 术 风 格 。 它 的 表 演
比 较 零 散 集 中 于 鼓 词 的 外 部 形 态
山 阮世 池 志雄 春 兰
郑 明钦
丁 凌生 林秀珍
陈 陈
方 克多.徐玉燕 缪秀 霞等 。
鼓 词 》 一 书 作 为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项 目丛 书 对 温 州 鼓 词 的 有 关 资 料 进 行 整 理 编 写 目 前 已 进 八 校 对 排 版 阶 段 估 计 年 初 可 以 出 版 另 外 温 州 鼓 词 见 于 书 籍 的
温 州 鼓 词 分 为 平 词 和 大 词 两 种 平 词 是 艺 人 平 时 营
业 性 的 演 唱 室 内 外 均 可 作 场 。 凡 遇 红 白 喜 事 或 款 待
旺日量Ij E L I . Y L OW IE HES NG 2 o 年6 J RV R OF T O 0 9 期
温 鼓 及 必现 I c (
立, 李麓
这 是一种 在 浙南大 地上 绵延 了数百 年的 民间 曲艺 . 这 是一 种畦 农市女 野 老村氓 所珍 爱 的巴人俚 唱 :
这 是 一 种 迄 今 为 止 依 然 没 有登 上 太 雅之 堂 的 草 根 艺 术
客人
或 园 民 事 争 端 而 认 错 罚 词 或 夏 夜 纳 瘴 邀 请 艺 f 日 ) 少 则 一 夜 即 止 。 演 唱 时 或
人 来 演 唱 多 则 数 夜
温州鼓词十三花全部
温州鼓词十三花全部温州鼓词,是温州地区的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民间文艺形式。
自古以来,温州人民就喜欢用鼓词来庆祝节日、祈求丰收,这种传统至今仍然延续着。
在温州鼓词中,有十三种不同的花鼓词,每种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以下将逐一介绍这些花鼓词:一、拱猪花鼓词:拱猪花鼓词主要表达的是乡村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其中,“拱猪”是一种温州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持家的女人会在节日期间给家里养的猪拱背。
二、送饽饽花鼓词:送饽饽花鼓词是温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鼓词之一。
其主题是关于小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快乐。
三、抱收花鼓词:抱收花鼓词中表现了农民们的收获喜悦,传达出他们对于粮食的珍视和感激。
四、晒秧花鼓词:晒秧花鼓词表现了农民晒谷收成后的欢乐和纷乱。
这个节日也让大家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精彩。
五、马仁傀儡花鼓词:马仁傀儡花鼓词表现了人与傀儡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个节日也是温州地区最为火爆的传统活动之一。
六、赶水花鼓词:赶水花鼓词主题是关于农民们在水旱灾害年份里赶水和抗旱的事情。
通过鼓词,民间文化传承了这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民俗活动。
七、小龙花鼓词:小龙花鼓词表现了人们对于龙的崇敬和热爱。
小龙花鼓词为我们展示了温州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八、抬文花鼓词:抬文花鼓词是针对生肖年来的活动。
这项活动由多个雕刻师和舞者组成,为温州地区民众带来了生动的传统节日氛围。
九、抬灯花鼓词:抬灯花鼓词主要是为了庆祝小孩子们的生日。
在这个活动中,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孩子们总是非常感动和高兴。
十、双岩花鼓词:双岩花鼓词中表现出的是对人民的关爱和护佑。
鼓词中也带有一些沉重的话题,如残疾人和自然灾害的问题,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十一、献良花鼓词:献良花鼓词主要表现了温州人民对于生产、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展示了他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勇气和智慧。
十二、狮子花鼓词:狮子花鼓词是温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鼓词之一。
在节日期间,人们精心装扮的狮子们在街头穿行,表演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和技巧,引得观众们尖叫连连。
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杭州市启正中学庄荣生编撰【概述】温州鼓词是温州四大地方曲艺(温州鼓词、温州乱弹、温州昆曲、温州道情)之一。
温州鼓词流传于温州地区,流传于接受温州方言的人群之中,是温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文艺。
因解放前,鼓词系盲人操作之业,主要是盲人为了谋生而演唱鼓词,游走于温州民间,所以又称“瞽词”。
解放后,即使鼓词艺人虽非盲人,但也必须戴着墨晶眼镜闭上眼睛装成盲人演唱,否则视为违背行规和职业道德。
因此,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温州鼓词声,温州鼓词的流传区域,过去以温州市区鹿城、瓯海、龙湾为中心,南起苍南、平阳、瑞安,西起泰顺、文成,北至永嘉、乐清(乃至温岭),东到洞头海岛,凡是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祭祀神佛,犯规处罚等时,都是鼓词的表现地方。
现在,温州鼓词的声音随着温州人的足迹,被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成为温州人怀乡恋土的特有情结和休闲娱乐的特有方式。
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
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
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
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
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
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
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
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
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
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
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
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
”温州鼓词发源于“鼓词之乡”——温州瑞安,故亦称瑞安鼓词,俗称“唱词”、“门头敲”。
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是华东和浙江省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
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
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
素有“浙瑞安鼓词的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
分其类别,大致有神话类、历史类、武侠类、世情类、公案类,其中以表现朝廷的忠奸斗争,社会上的颂善惩恶,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
北评弹,浙南鼓词”的美誉。
瑞安鼓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言叙事相结合,行词流畅,音节谐和,长于抒情,善于叙事。
其文体韵散相间,诗文合璧。
散文部分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
叙述语言以第三人称出现,有表(白)、评(白)之分。
表(白)用来叙述故事、刻划人物、说明事件、描绘环境,同时,还对人物性格成长的某些特点、事件发展的某些环节、环境气氛演变的某些方面作适当的交代和说明。
瑞安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扁鼓、三粒板(拍)牛筋琴、小抱月(梆)等,较有特色的是牛筋琴。
牛筋琴产生于清光绪中叶。
后瑞安一个叫广全的艺人又把五弦发展到七弦,伴奏上又加上小抱月,此举顺应了鼓词伴奏乐器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瑞安市现辖8个片区,计100多万人口。
瑞安人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听鼓词,据张纲《杜隐园日记》载:“晚,是处搭一戏台,悬灯结彩,雇一盲人唱《陈十四收妖的故事》。
台下男女环价坐,听者不下千余人。
少年妇女浓妆艳服,轻摇圆扇,露坐至五更始返。
”这些记载,既反映了历史上瑞安鼓词在城乡活动的情况,又说明了群众对这一说唱艺术的喜爱。
温州鼓词的艺术特色及发展研究
不同的发音,不像温州其他地区,许多字的发音是相同的难以辨别,所以温州鼓词也称“瑞安鼓词”。
温州鼓词多为一段体,是一种板式变化体音乐,他的节奏自由随意,有切分音、附点节奏等等,但弱起节奏较少出现,节奏是鼓词演唱中的关键,掌握在表演艺人的情绪起伏中。
而在旋律音阶方面常采用五声音阶,旋律流露着中国古代音乐风味,偶尔也有六、七声音阶。
旋律之间以级进和小跳进行为主,极少出现五度以上的大跳音程。
在调式上多采用A徵调式,半终止多在徵、宫、商音上,终止多在徵音上,少数终止在宫音上。
鼓词基本曲调有“太平调”“吟调”和“大调”等,板式变化有“慢板”“流水”“紧板”等,由上下腔句组成基本音乐腔调,以四句为一段,用“七字句”“十字句”的文辞格式,具有典型的南方音乐特点。
演奏者演奏的过门旋律和说唱旋律相似,大多都是用真声演唱,比讲话音调略高一点,旋律上没有很大跨度,但是一直使用真声,所以演唱者极易沙哑。
温州鼓词以瑞安话为标准演唱语言,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鼓词的韵文包括三个部分:(1)唱词。
押韵也以温州瑞安话为标准音,韵脚有:先、冬、江、支、歌、渔、阳、更、贞、灰、真、山、寒、由、知、来十六部。
只分平仄,不分阴阳。
(2)念句。
念句是词中人物的对白、心理活动、定场诗、出场白等。
(3)数板句。
数板句大部分是三字或五字相同的句式,上句平仄不拘,下句押韵。
艺术特点:温州鼓词为具有民间音乐特色的“板腔体”也称“板式变化体”。
在演唱多段歌词时,会因为语言、情绪的变化,曲调旋律也会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
它有多种板式结构,比如【原板】、【慢板】、【快板】、【紧板】、【清板】、【散板】、【数板】等。
在音调上,温州鼓词说唱时的音调大部分都是脱离牛筋琴伴奏,旋律演奏穿插在演说之间。
男声常用的调子是C大调,女声常用的调子是C大调或者F大调。
一般来说,在双人表演中男女声音相差五度。
(二)温州鼓词的唱词“温州鼓词”为温州人民的娱乐生活增贴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年龄大、不识字、没上过书的人群中极其受欢迎,它能为人民讲述许多历史上的故事,在建国时期结合各种方针政策来宣传党的知识,这不仅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又对教育和娱乐的结合起到了非常优秀的典范作用。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摘要:1.温州鼓词的概述2.扫雪求师故事的来源和意义3.温州鼓词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4.温州鼓词的现代发展正文:一、温州鼓词的概述温州鼓词,又称温州大鼓,是我国浙江省温州地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韵味的民间曲艺形式。
它起源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温州鼓词以生动的表演形式、丰富的艺术手段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温州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扫雪求师故事的来源和意义扫雪求师是温州鼓词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讲述了南宋年间,温州一位名叫陈靖姑的女子,因家庭贫困,被迫嫁给了一个富家子弟。
然而,她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真爱。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陈靖姑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毅然离家出走,踏上了寻找真爱的征程。
扫雪求师故事传颂了陈靖姑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同时也展示了温州鼓词富有戏剧性、情感真挚的特点。
三、温州鼓词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温州鼓词在温州地区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传播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知识,还承载了温州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
温州鼓词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四、温州鼓词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温州鼓词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温州鼓词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传承和发扬温州鼓词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关部门和民间团体纷纷采取措施,如举办温州鼓词比赛、培训班等,以培养新一代的温州鼓词传承人。
总之,温州鼓词扫雪求师这一传统故事,不仅展示了温州鼓词的艺术魅力,还彰显了温州人民在文化传承中的不懈努力。
温州鼓词音乐文化探析
温州鼓词音乐文化探析温州鼓词,俗称“唱词”,因旧时操持鼓词的艺人多为盲人,也称为“盲词”或“瞽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最大的一个曲艺品种,享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的美誉。
其发祥地于温州瑞安,故又称瑞安鼓词,它采用温州本地方言说唱以及弹奏牛筋琴的形式表演,即以瑞安话为基准的浓厚地域性曲种,此外,“太平调”作为基本说唱曲调,唱腔音乐为板腔体。
历代艺人吸取当地历史题材、传奇小说、民间音乐等材料元素,将鼓词日渐发展成文学性、民俗性丰富的说唱艺术。
传统“唱本”种目颇繁,内容涉猎广泛,多达数百种,但其大部分属口头即兴式文学,有文字记载的唱书较少见。
一、背景概况温州地处东海之岸,四季怡润,气候温和。
境内河道纵横,众多丘陵蜿蜒叠嶂,景色十分秀美。
它不仅拥有数亩沃土良田和丰厚的物产资源,自古还是名人辈出的文史之城。
那么依托这片得天独厚的天然孕床,而生成纷繁多样的本土音乐文化品种,亦属合理情形,其中,尤为温州鼓词最负盛名。
1.历史溯源“鼓词为曲艺的一种,是由古代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
”{1}追溯温州鼓词的历史得知,民间艺人中流传着“祖师爷”的说法,即认为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之叔,传说他从小极赋音乐才能,且善文从诗,精通音律,但后因其患目疾失明,亲尝瞽目的痛苦,遂教盲人唱鼓词以自娱,于是鼓词便在乡间代代相传下来。
温州鼓词产生的年代久远,若以文学角度视之,“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可说它和唐代的变文则是休戚相关的。
2.发展概况宋代,可以说是温州鼓词发展的萌芽期。
早期,盲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挨家挨户乞讨而唱。
原唱腔极为简单、规整,唱和奏分开,即说唱一句,敲奏一段,伴奏乐器只有扁鼓与拍板,总体上鼓词的表演变化较小。
明代,已由原先每家乞讨的形式转变成在人生重要礼仪上的表演,如添福做寿、婚嫁喜庆、丧事等较大节日时,有庙宇等专门供艺人演唱的固定场所,鼓词艺人的身份地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与尊重。
温州鼓词
我们采取实地调查、采访艺人、上网查询等方式来进行深一层研究。
然后我们将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得出了以下结论。
温州鼓词的表演,以单档为主(也有夫妻、兄妹、师徒等双档形式),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唱腔优美,道自如话,通俗易懂,雅俗共享。
其音乐旋律,运用自由灵活,适应各种文词格式,节奏整齐朗朗上口,板式变化丰富,抑扬顿挫,节拍多样,极具戏剧性能。
其说表有序,进出自如,或以书中角色自白,或以剧外人物表述,具有鲜明的曲艺特征。
“温州鼓词”已被编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温州分卷》。
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有:牛筋琴、唱词鼓、三粒板及小抱月等。
牛筋琴亦称唱词琴,是以“牛筋”(特制肠衣弦)作为琴弦的打琴。
琴框用硬木(一般用色木或回木)制成;面板(琴面)用梧桐板制,成拱形;背板活动,能装上也能卸下。
牛筋弦用螺丝拉紧,校音螺丝装在共鸣箱(即琴框)之内侧,牛筋琴由七根弦发展到十二根再到现在的十五根,弦下有竹码子,用小竹杆在牛筋弦上敲击而发音。
牛筋琴弦取料于黄牛背筋,纯用手工制作而成。
唱词鼓是定音极高、单面蒙牛皮的小扁鼓。
鼓圈用硬木(回木或色木)制成,鼓正面稍大于鼓反面,鼓圈成斜型,牛皮用泡钉固定在鼓圈上,鼓槌是敲打牛筋琴的细竹杆(形似筷子)。
三粒板亦称曲板,用黄杨木制作而成,其发音较低,类似越剧乐队中的板拍。
鼓词的三粒板的连带较长,握拍板法与戏剧不同,大姆指放在三粒之后,其握法还有“开”、“半开”、“闷’’三种。
小抱月亦称高音梆,用牛角或黄杨木制成,发音既响亮又清脆,而且定音很高。
艺人左手打板,右手握小竹竿敲琴兼打扁鼓和小抱月,独自一人,表演伴奏并具,锣鼓琴音交错,既有戏剧舞台效果,又突现传统曲艺风格,很受广大民众喜欢。
温州鼓词的演唱形式,分“大词”和“平词”两种,以一人演唱为常见。
大词,宜唱经卷书。
流传词目有《南游》,民间又称大词为“娘娘词”。
其主要人物是陈十四,被人们称为陈十四娘娘,并立庙供奉。
《南游》主要是赞颂陈十四收妖灭怪保平安。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
温州鼓词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起源于浙江温州地区。
它以其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温州已经有了一些形式相似的曲艺表演。
宋朝时期,温州鼓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传承。
明清时期,温州鼓词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百姓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
在温州鼓词的发展过程中,温州的艺人们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良。
他们根据观众的喜好和需求,不断改编和创作新的内容和梗概,使得温州鼓词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同时,他们还致力于提高表演的技巧和水平,加强与鼓乐的配合,使温州鼓词的表现力更加突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温州鼓词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传统的表演形式逐渐与新的艺术元素相结合,使温州鼓词焕发出新的活力。
同时,温州鼓词还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和演出形式进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总的来说,温州鼓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凭借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随着时代的变迁,温州鼓词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魅力。
温州鼓词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温州鼓词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温州鼓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武术和说唱的元素。
作为温州地区的独特文化瑰宝,温州鼓词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多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温州鼓词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温州鼓词的现状来看,它在温州地区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许多文化节庆活动和演出都会邀请温州鼓词团体参与,为人们带来精彩纷呈的表演。
温州鼓词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者,如今鼓词团体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
这些团体不仅在温州地区进行演出,还积极参与国内外艺术交流活动,提升了温州鼓词在国内外的声誉。
其次,温州鼓词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
传统的温州鼓词主要由鼓手和鼓唱手表演,但如今已经融入了更多元素,如舞蹈、说唱和戏曲的元素,使表演更加精彩纷呈。
同时,表演内容也在不断创新,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当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未来,温州鼓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温州鼓词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宣传。
通过制作精美的短视频、直播表演以及在线教学等方式,将温州鼓词推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激发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其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加强培训、举办比赛、设立奖项等措施,培养更多的优秀鼓词艺术家和团队。
同时,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艺术机构和演出场所,提供更好的舞台和资源给温州鼓词艺术家,促进其创作和演出水平的提高。
另外,温州鼓词在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也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艺术节、参加国际文化展览等活动,推广温州鼓词的声誉和影响力。
与其他地区的鼓词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吸收和融合其他地区的表演艺术特色,使温州鼓词更具创新性和国际化。
最后,温州鼓词的发展还需要各界支持和参与。
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温州鼓词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任务。
各级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应共同努力,加强对温州鼓词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温州鼓词介绍
温州鼓词介绍温州鼓词啊,那可真是个地道的温州味儿,一开口就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心里头暖洋洋的,跟喝了碗热腾腾的糯米粥似的。
这鼓词啊,就像咱们温州人的性格,直爽中带着几分细腻,讲起故事来,那叫一个绘声绘色,让人听了就不想停。
想当年,老一辈的温州人,茶余饭后,总爱聚在村头巷尾的大榕树下,手里摇着蒲扇,嘴里嚼着槟榔,就等着那位走街串巷的鼓词艺人开嗓。
那场面,热闹得跟过年似的,大人小孩,老的少的,都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生怕错过了啥精彩片段。
鼓词艺人一上台,嘿,那架势,不输戏台上的名角儿。
手里的小鼓一敲,“咚咚咚”,那节奏啊,就像是心跳,一下下敲进了听众的心里。
接着,二胡、琵琶这些个传统乐器也跟着响起,那声音,悠扬中带着几分哀愁,就像是在诉说着温州这座古城千年的故事。
唱词一起,更是不得了。
那词句啊,通俗易懂,却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讲的是啥?有忠孝节义的历史典故,有才子佳人的浪漫传说,还有咱们温州人自己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
每一句唱词,都像是一幅画,缓缓展开在听众的眼前,让人身临其境,感受那份独特的温州风情。
而且啊,这鼓词的魅力,还在于它能根据听众的情绪变化而变化。
讲到高兴处,艺人会故意拉长了音调,配上欢快的节奏,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讲到伤心处呢,那声音就低沉下来,带着几分哽咽,让人也跟着心里头不是滋味。
这种情感的共鸣啊,是任何现代娱乐方式都替代不了的。
更绝的是,温州鼓词里还藏着不少咱们温州人的智慧和幽默。
那些个俗语、俚语啊,被艺人们巧妙地融入到唱词里,既接地气又有趣味。
听鼓词啊,就像是跟一群老朋友聊天一样,亲切又自然。
现在啊,虽然时代变了,娱乐方式也多了起来,但温州鼓词在咱们温州人的心目中啊,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每当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什么喜事的时候啊,总还是有人愿意请上一位鼓词艺人来唱上几段。
那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啊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
所以啊我想说啊温州鼓词啊它就像是一条流淌在温州人心中的河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都始终在那里静静地讲述着温州的故事传递着温州人的情感与智慧。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温州鼓词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起源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
它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承载了温州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变革和繁荣的时期。
最早的温州鼓词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温州地区的农民在播种和收割的间隙,用鼓、板和大半截水瓢等简陋的乐器伴奏着歌谣,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和对生活的赞美。
这些歌谣逐渐演变为温州鼓词的骨干曲目。
到了明代,温州鼓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当时,温州的商业繁荣,市井文化也跟着蓬勃发展。
温州鼓词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娱乐节目。
人们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温州鼓词的表演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包括打鼓、击板、念词、扮演角色等。
这一时期的温州鼓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其生活化、亲和力强、形式多样而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爱。
到了清代,温州鼓词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当地的艺人纷纷投身于温州鼓词的表演和创作,推动了鼓词文化的繁荣。
同时,由于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温州鼓词的表演形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剧本逐渐被引入,使得鼓词的表演更加有序,内容更加丰富。
同时,市井文化和宫廷文化的融合,也使得温州鼓词更具艺术性。
温州鼓词表演者们开始穿戴华丽的戏服,引入了更加复杂的舞蹈和表演技巧,使得鼓词的艺术形式更加多元。
20世纪初,温州鼓词经历了一段低迷期。
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传统的温州鼓词表演逐渐失去了市场。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温州人对本土文化的兴趣逐渐复苏,温州鼓词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保护。
许多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开始收集和整理传统的温州鼓词曲目,将其纳入重要文化遗产的范畴。
同时,不少青年艺人也开始学习和表演温州鼓词,使得传统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如今的温州鼓词已经成为温州地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反映出当地百姓的生活,也成为了传承温州地区文化的重要纽带。
温州鼓词通过不断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使得自身更加丰富多样,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温州鼓词的渊源、音乐特征及其它
温州鼓词的渊源、音乐特征及其它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温州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广为人知、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音乐形式。
它是浙江省民间曲艺两大主要曲种之一,一向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的说法。
温州鼓词是一种板体系的说唱音乐,距今最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因过去都是盲人操之为业,所以又称“瞽词”,而温州人习惯称温州鼓词叫唱词。
下面本人就温州鼓词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一、起源:关于温州鼓词起源的朝代、地域,现在学界仍有看法。
1.对温州鼓词起源于何时,现在学界一直还有争议⑴部分学者认为鼓词起源于南宋,这主要是从鼓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南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此诗作于陆游在福建宁德当主薄回乡时,途经瑞安时所写。
诗中“负鼓盲翁”可能指的是瑞安鼓词演唱者——盲人。
⑵而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
⑶本人查阅了鼓词资料,发现鼓词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在清代赵钧的《过来语》中“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到处皆旋灯结彩,倾动一时”。
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1806年前已有鼓词流传;②白门松是当时“倾动一时”的“最善唱词”者,证明当时鼓词艺术已见成熟。
本人认为,任何艺术门类从形成到成熟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从嘉庆年间瑞安鼓词的兴盛,并且出了名艺人来看,本人认为温州鼓词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说是比较可靠的。
虽温州鼓词起源于何时,现在仍有所争议,但鼓词至少应该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是无庸质疑的。
2.对鼓词起源于何地,现在也有不同的看法据季松年、管华山认为,温州鼓词是平阳民间音乐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而郑育友先生认为温州鼓词源于温州瑞安。
主要是依据温州鼓词的方言音韵以原瑞安城关方言音韵为基本标准,这种方言喷口重,且韵部少,善于表达,便于记忆背诵。
至今各地的温州鼓词仍以瑞安方言为主。
本人也认为瑞安应该是温州鼓词的发源地。
温州鼓词艺术特色
鼓词 -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又名梅花调,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20世纪初开始在北京、天津两地流传。脱胎于清末 流传在北京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20年代,职业艺 人多在南城演唱,称为南板梅花调,把原来北城的 “清口大鼓”称为“北板大鼓"同时,金派梅花大鼓 创始人金万昌和著名弦师苏起元等对“清口大鼓” 的板式、节奏和声腔进行了改革。30年代,天津著 名弦师卢成科再次对梅花大鼓进行艺术改革,特别 是丰富了段落之间的过门音乐(即“上、下三 番”),并传授了花四宝等一批女弟子,形成“卢 派”,又称“花派”50年代,著名弦师白凤岩为了 说唱新的内容,又一次对梅花调的板式、唱腔、唱 法和过门进行革新,丰富了变调的艺术手法,灵活 地插入曲牌和小曲曲调,称为“新梅花调”。
艺术特色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以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 为基础,吸取某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 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约有30余种依附于主曲的乐曲和乐 句的唱腔,分别归纳在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 板和有板无眼的三板等三种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 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 畅,生动活泼,似唱似说,通俗易懂。属于头板的唱腔 有起板、紧五句、慢三句、一马三涧、快头板等;二板 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双高、海底捞月、反腔、梆子 惠、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紧流水、窜板、尾腔 等。西河大鼓的曲调大体上体现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 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头板起板是流水板 的发展、变化,其他大多数唱腔也都与这几个唱腔有着 一定的关联。
鼓词欣赏
• 温州鼓词
• 梅花大鼓
• 西河大鼓
鼓词-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河北曲种。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 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的前身, 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 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没 有弦索伴奏,演员自击简板和书鼓说唱。后来,这 两种曲艺艺人拼挡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 奏的形式。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继 承前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舍木板改用铁犁铧片, 舍小三弦为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作了改进和创 新,使这一曲种在艺术上日趋成熟。
温州鼓词 作文
温州鼓词作文《温州鼓词:独特的民间艺术》温州鼓词就像温州人心中的一颗明珠,闪耀出别样的光彩。
我第一次接触温州鼓词的时候那场面到现在都忘不了。
那是在一个老旧的小戏院里,戏台子不大,上面放着一张小桌子,桌上放着几样简单的乐器,一个小鼓,还有快板啥的。
戏院里坐的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可他们眼睛里都透着兴奋劲儿。
打鼓词的艺人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憨厚样儿,可一上台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艺人开始说唱了,那小鼓槌在鼓面上敲响的节奏就像勾魂儿似的。
他的声音抑扬顿挫,一会儿高,像山尖上顶着的那朵云要冲向天际;一会儿低,就像跌入了山谷里潺潺的溪流里。
他讲述的故事是啥呢?是一个老百姓智斗恶霸的故事。
说到老百姓受欺负,那艺人的眉毛皱起来,脸上是愤怒的神情,声音都透着一股子打抱不平,我身边的阿公阿婆们也一个个满脸严肃,还跟着艺人嘀咕着骂那恶霸。
当说到百姓想办法惩治恶霸的时候,艺人的眼睛突然一亮,手上敲鼓的动作都快了几分,声音那叫一个响亮清脆,我们周围的人也都跟着笑了起来,阿婆还边笑边拍着大腿,自言自语着真解气之类的话。
整个戏院被这鼓词声充满,那种氛围就好像大家不是在听一个故事,而是都参与到故事里一样。
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段说唱,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摆在眼前。
温州鼓词就是这么个神奇的东西,它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就靠着这一张嘴,一双手,一个鼓,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把情绪传得明明白白。
这温州鼓词啊,就像温州的大街小巷一样,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和质朴的民间气息。
《温州鼓词,家乡的声音》温州鼓词啊,我跟它可有不少故事。
记得有次回村赶上集会,集会上最热闹的就是那唱温州鼓词的角落。
那场景可太独特了。
大家把小小的场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就是唱鼓词的艺人。
他的四周摆满了小凳子,可是根本不够坐,好多人都站着伸长了脖子看。
这个艺人长得胖胖的,脸上总是带着笑模样,让人看着就觉得亲近。
他坐在那儿,先不慌不忙地调整了下小板凳的位置,然后一手拿起鼓槌轻轻在鼓边试了试音。
温州鼓词大全
温州鼓词大全一、定义温州鼓词是温州民间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以鼓点和唱词为主要表现手段。
它源于温州地区的民间艺术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温州鼓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手段,更是人们在生活中表达情感、宣传观点的重要方式。
二、历史温州鼓词可以追溯到明代末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最早期的温州鼓词是由民间鼓子班演唱,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州鼓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词、音乐和表演等。
三、演唱形式温州鼓词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 起板鼓词起板鼓词是温州鼓词最基本的演唱形式之一,通常由一个人担任板书,其他人负责敲打鼓点。
起板鼓词的演唱形式简单而直接,旋律明快,声音高亢,极具感染力。
2. 双板鼓词双板鼓词是温州鼓词中较为常见的演唱形式之一。
它与起板鼓词不同的是,双板鼓词需要两个人同时担任板书,互相配合,敲打鼓点。
双板鼓词的演唱声音更加齐整,旋律更加丰富。
3. 车板鼓词车板鼓词是温州鼓词中独特的演唱形式之一,它结合了车板和鼓点的演奏方式。
演唱者一边担任板书,一边打击车板,形成独特的音响效果。
车板鼓词的演唱形式独特而富有力量感。
四、常见题材温州鼓词的题材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民间传说温州鼓词常常选取一些民间传说和传统故事作为题材。
比如《白蛇传》、《牡丹亭》等,这些故事通过鼓词的表演方式,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别具一格的舞台世界。
2. 历史故事温州鼓词还常常选择历史故事作为题材,以此来宣扬历史和传统文化。
比如《英雄赵子龙》、《霍去病》等,这些鼓词从历史中挖掘出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通过表演方式展现给观众。
3. 现实题材温州鼓词还会选取一些现实题材作为表演内容,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和批判,引起观众的共鸣。
比如《山歌唱给党听》、《扶贫路上奔小康》等,这些鼓词通过真实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方式,揭示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五、区域特色温州鼓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方言表演温州鼓词中常常使用温州方言演唱,这使得表演更具地方特色。
温州鼓词的保护和传承
温州鼓词的保护和传承温州鼓词俗称“唱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的传统曲艺品种,就其重要性而言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①一说。
它最早是起源于盲人的“门头唱”,经过世代流传与不断改进,终成曲坛独树一帜的说唱形式。
它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个性,使用温州方言说唱,说唱相间,为板腔体音乐结构,艺人自弹牛筋琴边奏边唱,有单档、双档、多档等形式。
温州鼓词分为平词和大词两种,平词是艺人平时营业性的演唱,大词则是敬神时在庙宇中演唱的《娘娘词》(又称《南游》)。
一、温州鼓词的现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改变,多种文化形式竞相出现。
新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发展,使欣赏方式也越来越方便,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温州鼓词开始受到强势文化的侵蚀,开始萎缩面临“艺人年老、传人稀有、技艺衰退、发展迟缓、保护滞后”的困境,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空间缩小,演出市场单一解放前,温州鼓词不仅在宗祠庙宇、村头巷尾、社日庙会等民间活动场所说唱,也在市区和乡镇中设专门的词场来表演。
近几年来,现代娱乐形式兴盛,卡拉OK、舞厅、酒吧、音乐茶座、网吧、台球室等业余文体活动强势而来,原有鼓词场所渐被蚕食或被改建。
而今传统意义上的词场几乎销声匿迹。
近几年来,《娘娘词》由于其信仰迷信色彩的强烈,异常火爆。
每逢演唱《娘娘词》,村子里募捐数日,搭台修庙,张灯结彩,如逢年过节般热闹。
与此同时,平词演出市场衰微,艺人惨淡经营,就连原来火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鼓词音像市场,现在也大都只是一些收入低或文化不高的老人光顾。
(二)艺人人数锐减,年龄层次偏大据1986年统计,温州全市已登记的鼓词艺人有455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瑞安市曾成立曲艺队②。
而现在,以瑞安为例,鼓词演唱人数从1986年的197人减少到现在的120余人。
③温州地区除瑞安、平阳、鹿城、瓯海还有艺人在演唱,其他地方现在很少有艺人演唱鼓词。
现在,鼓词艺人主力是中年女艺人,这批人部分是瑞安曲艺队培养的,也有些自己从师于鼓词知名艺人,现在以唱《娘娘词》活跃于农村舞台,鲜有年轻人现今学习鼓词④。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摘要:一、温州鼓词简介1.温州鼓词的起源和发展2.温州鼓词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二、扫雪求师背景1.扫雪求师的由来2.扫雪求师的意义三、温州鼓词与扫雪求师的结合1.温州鼓词融入扫雪求师的过程2.扫雪求师对温州鼓词的影响四、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的具体内容1.作品简介2.作品主题和情节3.作品的艺术表现和价值正文:温州鼓词,起源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以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说唱相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温州鼓词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扫雪求师,源于古时温州地区的一种民间风俗。
传说古时有一位贫苦学子,因家中贫寒无钱求学,便在冬日大雪时,跪在学堂门外扫雪,以此向先生表达求学诚意。
后来,这位学子奋发图强,终成一位名士。
扫雪求师作为一种尊师重道的表现,传承至今,成为了温州鼓词中一个寓意深刻的题材。
温州鼓词与扫雪求师的结合,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温州鼓词以扫雪求师为题材,将这一民间传说以说唱的形式呈现出来,既保留了扫雪求师原有的教育意义,又发挥了温州鼓词的艺术魅力。
在温州鼓词中,扫雪求师的故事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既有叙述又有抒情,既有寓意又有教化,成为了温州鼓词中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是一部以扫雪求师为题材的温州鼓词作品。
该作品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示了扫雪求师这一传统风俗的深刻内涵。
作品通过讲述贫苦学子扫雪求师的故事,表现了尊师重道、勤学励志的主题,对观众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意义。
同时,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巧妙地运用了温州鼓词的说唱技巧,既有叙述又有抒情,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受到了教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鼓词简介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
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
它用瑞安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
历史溯源说起温州鼓词的渊源,先谈谈鼓词艺人流传着的关于”祖师爷”的讲法。
艺人们说温州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
他从小聪明、善文能诗,谙音律。
后因病瞽目,亲尝失明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词以自误,于是民间便有鼓词。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
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
”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
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
金兵入侵,宋室南迁。
随之而来的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南下。
另一说人为,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
”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
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
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在旧社会,鼓词艺人的地位十分低下,鼓词同样不为达官贵人、豪门纨绔视为艺术,而被拒之于艺术之宫的门外。
解放前,当时的绅士就不承认它是文艺。
解放后,艺人翻了身,他们不但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公翁,在党和政府的关下,组织了曲艺协会。
在经济上也与工农群众一样生活日益改善。
于是温州鼓词得以新生。
目前,温州农村几乎到处都可听到鼓词的美妙音乐,群众也喜欢哼几句鼓词流行曲调。
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温州的民间是很富有身命力的一种说唱艺术,几百年来经久不衰。
现在,虽然是现代的文艺形式充斥着大街小巷,但温州鼓词还是在人民的心中那么牢固的扎根。
如果你有心对温州鼓词作一番了解,就会发现,在温州各地的老人亭里、个体的修车摊上、小馆里都有播放这种用温州方言演唱的温州人的曲艺。
这种古老的艺术现在还通过现代的制作手段,被刻上光盘,带到港澳去,传到国外去,在海内外的温州人的群体中广泛地传播,温州人称这是唱中的乡音。
那么,温州鼓词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
”横阳是今天温州市平阳县的古县名。
它是中国最大的县份之一,1981年的时候,人口就达152万,后经国务院批准分成两个县,现在的苍南县就是从原平阳县析出来。
这个古老的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南宋的时候,温州出14位武状元,这个县就占了13位。
而且还出了大批的文艺家,永嘉昆曲的众多艺人就出自平阳。
自古还有平阳出戏子之说。
所以在平阳这块土地上诞生发展温州鼓词是很有条件的。
温州鼓词的发展,这应该归功于盲人。
平阳过去就有句口头禅:“盲瞠人唱词”,因为过去这种艺术是在市井里演唱,大多是由盲人作为职业的,所以又称“瞽词”。
而且这种艺术又是在里巷之曲,民间小调中收集和发展起来的,特别地亲近于市民乡亲。
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大量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这种非常综合说唱形式。
说它综合,就是这种艺术是个温州艺术的宝库,温州方言、温州的乡土音乐、温州人文、掌故习俗都可以在这里面得到体现。
而且它的伴唱的乐器也是温州艺人自己发明,又经不断改造得到了提高,它的音乐非常的动听,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很灵便,只有一个人带上一张牛筋琴就可以了。
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用于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的。
另一种叫“大词”,因争端认错罚词,在大集市中演唱的,还有一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的,也称“娘娘词”。
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
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就好比有开台唱戏那般的热闹。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
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
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
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艺人们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牛筋琴、扁鼓、三粒板、小抱月等。
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
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
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艺人们虽然是盲人,但他们非常敬业,广泛吸收评书、戏曲、古典小说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创作,很容易为百姓接受。
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
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陈十四》、《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
唱词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
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
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并不乏正统的严谨。
曲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鹦哥传等》,故事生动,词汇丰富,多用比喻烘托环境和描写人物性格。
他们长叹短吁,富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
由于温州鼓词在平阳发展比较快,历史上公认温州鼓词出平阳,但其中也有平阳的艺人为温州鼓词发展和提高作出巨大的贡献有关。
如平阳鳌江郑家墩艺人陈昌牌(1864-1946)。
因为他创造了鼓词的牛筋琴乐器,被称为现代温州鼓词音乐的奠基人。
早年陈昌牌的演唱就独具特色,故尔人们尊称他“牌先”。
他青年时曾当过戏班正吹,精通音律,后学唱鼓词,进步甚快。
他发现原来的鼓词伴奏乐器是用牛筋绳绑在凳脚上作琴敲击,牛筋绳因缠绕方法不同,琴的音价无法控制,定调困难,在演唱中稍有不慎便会松动,且每次绑上解下很不方便,于是经过反复研究进行改进。
他把五根牛筋绳并排固定在一块木板上,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序排列,经多次试验后终于获得成功。
不但使琴音悠扬动听,且能直接烘托演唱效果,增强艺术表观力。
还可以使演唱者将手脚解放出来,更加洒脱地表演。
为了加强演唱节奏感,他又在左手加了一副拍板,既可控制演唱节奏,又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烘托故事情节和演唱气氛,温州鼓词演唱的基本格局从此定型。
一个民间的盲人艺术家,创造了这么一件音色美妙,音域宽广的乐器,实在是令后人称颂。
当这件乐器在发明100后的今天,在首都曲艺大会演中展示时,众多的音乐家们为这种民间的器乐感到惊奇。
平阳昆阳镇还有一位叫盲人艺术家叫郑永(1910-1972),鼓词文学作者,。
青年时代迷恋传奇小说,常在茶余饭后或夏夜纳凉时给邻居或伙伴们说书唱词,颇受邻里赞赏。
建国初正式在词院里说唱,还深入工厂田头,鳌江两岸,宣传新中国新社会。
他广泛地与温州各地的鼓词艺人接触,逐渐了解和掌握温州鼓词的演唱格局,遂萌发创作温州鼓词的欲望,初次创作了《击沉蒋舰中字号》,并在报刊上发表,颇得好评。
接着又创作了《解放一江山》。
从此创作的欲望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创作《别靠天》.《古城会》、《三世仇》.《血泪荡》.《儿女风尘记》.《草原烽火》.《新儿女英雄传》等;并对传统曲目《胭脂》进行改编。
1958年,他创作的鼓词《别靠天》由鼓词艺人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获优秀奖。
平阳县宋桥村黄玉臣(1894--1966)原名黄熙廊,出生时即双目失明,为谋生计,少年时即学唱温州鼓词。
也是享名温州的著名鼓词艺人。
1951年至1957期间曾任平阳县民间曲艺协会主任。
由于他天资和艺术悟性都很好,他在鼓词音乐的继承和改革方面也颇多造诣,他运用扁鼓的敲击技巧,把历史演义中行兵布阵、枪刺刀砍的情节演唱得唯妙唯肖,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被温州曲艺界誉为“平阳鼓”。
代表作有《岳传》、《隋唐演义》、《北宋杨家将》等。
温州鼓词是温州的“特产”,是传统艺术,它的存在和发展是温州的民间艺术家们尤其是平阳鼓词艺人的贡献,使这个民间的艺术至今还富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艺术特色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
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
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
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
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
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
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
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
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
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
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
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
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
传播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念跟传统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
唱的具有温州人文特色的鼓词有《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陈十四收妖》等,还有《九美图》、《粉妆楼》、《二度梅》、《岳传》、《七侠五义》、《封神榜》等。
温州鼓词是以听觉思维去联想、想象、再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图景。
成为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不识字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描写鼓词的诗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_____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乡评难免口雌黄,演出《荆钗》话短长,此日豆棚人共坐,盲词听唱蔡中郎。
_____方鼎锐《温州竹枝词》风鬟袅袅夜来香,艳说荆钗枉断肠,三十六方明月静,无人解听蔡中郎。
_____ 戴文隽的《瓯江竹枝词》传承意义温州鼓词的艺术传人已知的有清代的白门松、阿光儿、毛行发、陈昌德,民国时期的曹岱卿、陈壬莲、李庆新、李林姆、白象珍、王阿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管华山、阮世池、郑明钦、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徐玉燕、林秀珍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困境,演出很少,传人断档,急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