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分类讨论集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竞赛_话题21:力学中分类讨论问题

高中物理竞赛_话题21:力学中分类讨论问题
当 ,即最大静摩擦力 时,质点可以在此区域内任意位置静止不动;
当 ,即最大静摩擦力 时,质点将不可能在此区域静止不动.
弹性绳有伸长,质点静止不动。设质点位置在点 , ,质点除受 、 作用外,还受绳中弹性力作用。质点在三力作用下保持静止,则三个力矢量构成闭合三角形。
当质点所受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时,即 .
话题21:力学中分类讨论问题
一、带有摩擦力的系统的平衡问题
1、如图所示,在倾角为 的足够大的粗糙斜面上,有一质量为 的质点,被一根弹性绳拴住,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斜面上 点,弹性绳的形变与弹性力服从胡克定律。绳原长为 ,劲度系数为 ,斜面与质点间的静摩擦因数为 。试确定质点在斜面上可静止的区域,并画出此区域边界的示意图。
设图 的位置物体刚开始向右下滑,此时系统所满足的平衡条件为
利用 和 , 式可简化为

再讨论系统向左滑的情况。由于 ,有可能在处于悬垂状态时,系统开始下滑,因此要分别讨论各种可能性。
设系统在图 所示的位置刚开始于滑,此时有
即 时, 即开始向左下滑。
若 ,即 ,则系统必然在 时开始向左下滑,如图 所示。此图与图 类同,故只要将 式的下标 与 对调,即可得到这一情况下的解答。
解、由于空气阻力很小,在分析圆珠的运动时,可先不考虑空气的阻力,然后再讨论阻力的影响。只要圆珠处于运动状态,它一定受到空气阻力,运动状态一定要改变,最终状态必为圆珠静止于某一位置,此时它所受合力等于零。
设圆珠所在位置和圆环中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成 角,如图所示。圆珠下滑到 时,软绳被拉直,以后圆珠继续下滑。软绳的弹性力 沿切向的分力是向上的,重力 沿切向的分力是向下的。由此可求出圆珠所受切向力为零的平衡位置 如下:
式中
把 代入 、 中求出这个极端位置 是

论分类讨论思想助力高中物理解题

论分类讨论思想助力高中物理解题
达A点;
受 到影 响 , 所 以, 这类 问 题 必 须 使 用 分 类 讨 论 的方 法
来 进行解 题 .
例 l 如图 1 , 在 光 滑 桌 面 左侧 放 置带 电 小球 A, 桌 面 是绝
缘体 且无 阻力 , 在 桌 面 右 侧 放 置 带 电小球 B, 若 给小 球 B 一 个 垂
2 ) 互 斥性 原 则 , 即分 类 中要 保 证 各 个 分 项 相 对 独 立 ,
+Q

_.
互 相 排斥 , 每 个 子 项 都 是答 案 的一 部 分 内容 ; 3 ) 层 次
性 原则 , 即在标 准分 类完 成 后 , 要 逐 层进 行 分 析 讨 论 ,
示. 在 绝 缘 体 AB 两 端
直 AB 方 向的速度 , 那么小球 A、 B 都做什 么样 的运 动.
分 析 由于小 球 A 和 小 球 B 的 电 性 不 同 , 小 球 A 和 B 的运 动情 况就 会 出现 多种情 况 . 本题 根 据小 球 的 电性 进行 分类 讨论 . 1 )当小球 A 和小 球 B 是 同种 电荷 时 , 那 么 二 者 间 就会 发生 相互 排斥 现象 , 小球 A 就会 朝与小球 B 相 反 的方 向滚动 , 而 小 球 B 由 于具 有 垂 直 AB 方 向 的速
问题 ; 3 ) 问题 分析讨 论 ; 4 ) 整理 问题答 案 .
B 先 向 B 做减 速运 动 , 后 向 A 点 做 加速 运动 ;
c 始 终 向 B 方 向运动 , 先减 速 后加 速 ; D 在 中点 处两 侧做 反复 运 动 由于 这 道 题 没 有 明 确 小 球 动能 和 电 场 能 的
例 2 如 图 2所
+Q —Q n

高中物理分类讨论集合

高中物理分类讨论集合

一、力学综合题1.3.(2010年广州二模36)(16分)如图9所示,绝缘水平面上相距L =1.6m 的空间内存在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E ,质量m =0.1kg 、带电量q =1×10-7C 的滑块(视为质点)以v 0=4m/s 的初速度沿水平面向右进入电场区域,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g 取10m/s 2)(1)如果滑块不会离开电场区域,电场强度E 的取值范围多大。

(2)如果滑块能离开电场区域,试在W —F 坐标中画出电场力对滑块所做的功W 与电场力F 的关系图象。

2.(2010年广州一模36)(18分)如图18所示的凹形场地,两端是半径为L 的1/4圆弧面,中间是长尾4L 的粗糙水平面。

质量为3m 的滑块乙开始停在水平面的中点O 处,质量为m 的滑块甲从光滑圆弧面顶端A 处无初速度滑下,进入水平面内并与乙发生碰撞,碰后以碰前一半的速度反弹。

已知甲、乙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μ2,且μ1=2μ2,甲、乙的体积大小忽略不计。

求:(1)甲与乙碰撞前的速度。

(2)碰后瞬间乙的速度。

(3)甲、乙在O 处发生碰撞后,刚好不再发生碰撞,则甲、乙停在距B 点多远处。

2 13456 W/×10-1J F /×-1N7 -0.4-0.8 O -1.2 -1.6-2.0 8 Lv 0 E图93.(2010年深圳市二模35)(18分)如图所示,MN 为3m 宽的小沟,M 点左侧1m 处有一5m 高的平台与半径为1.25m 的14圆弧底部相切,平台表面与圆轨道都光滑,一质量为3kg 的B 球静止在平台上.现让一小球A 从圆弧左侧与圆心等高处静止释放,A 球下滑至平台并与B 球发生碰撞.A 、B 两球可视为质点,g =10m/s 2.求:(1)A 球到达圆弧底端时的速度;(2)要使碰后两球刚好落在小沟两侧,A 球的可能质量.4.(2011年广州市一模36)(18分)如图,绝缘水平地面上有宽L =0.4m 的匀强电场区域,场强E = 6×105N/C 、方向水平向左.不带电的物块B 静止在电场边缘的O 点,带电量q = 5×10-8C 、质量m A =1×10-2kg 的物块A 在距O 点s =2.25m 处以v 0=5m/s 的水平初速度向右运动,与B 发生碰撞,假设碰撞前后A 、B 构成的系统没有动能损失.A 的质量是B 的k (k >1)倍,A 、B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2,物块均可视为质点,且A 的电荷量始终不变,取g =10m/s 2.(1)求A 到达O 点与B 碰撞前的速度; (2)求碰撞后瞬间,A 和B 的速度;(3)讨论k 在不同取值范围时电场力对A 做的功.5.(2011年深圳市二模36)(18分)细管AB 内壁光滑、厚度不计,加工成如图所示形状,长L =0.8m 的BD 段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其B 端与半径R =0.4m 的光滑圆弧轨道BP 平滑连接,CD 段是半径R =0.4m 的41圆弧, AC 段在水平面上,与长S =1.25m 、动摩擦因数μ=0.25的水平轨道AQ 平滑相连,管中有两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 、b , m a =3m b .开始b 球静止,a 球以速度v 0向右运动,与b 球发生弹性碰撞之后,b 球能够越过轨道最高点P ,a 球能滑出AQ .(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2.45 ).求:(1)若v 0=4m/s ,碰后b 球的速度大小; (2)若v 0未知,碰后a 球的最大速度; (3)若v 0未知,v 0的取值范围.6.(2011年广州市二模36)如图,质量M =1kg 的木板静止在水平面上,质量m =1kg 、大小可以忽略的铁块静止在木板的右端。

高中物理模型的归类与分析

高中物理模型的归类与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高中物理模型的归类与分析作者单位: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作者姓名:任艳华***师:***提交日期:二一六年四月高中物理模型的归类与总结任艳华摘要:物理模型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其中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和载体向学生传递知识的。

物理模型不仅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主要讲述物理模型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并结合整个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物理模型进行分类与总结,最后指出运用物理模型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物理模型;高中物理教学;教学意义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及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

自然界的各种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复杂多变。

因此,为了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质,根据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或问题的特点,用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描述,抓住事物主要的、本质的特征,忽略其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所研究对象进行简化、高度抽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物理形象----即物理模型。

1.高中物理模型的概述1.1物理模型的含义“模型”一词来自于“Modulus”,意为样本、尺度、标准。

钱学森先生曾给模型下过这样的定义:模型就是通过对问题现象的分解、分析,利用已知原理,吸取主要因素,省略次要因素,而创造出的一幅图画。

[1]根据物理模型的特点,美国学者David Hestenes(1995)认为,物理模型是对物理系统和某一物理过程的抽象化表征,它可以表征系统的结构及其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运动规律等。

[2]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物理模型是对客观原型的一种“概念化”的抽象描述,这种描述包括了对客观实物的结构、某一方面的特征等。

1.2建立物理模型的意义经过抽象思维构思出来的物理模型,可以简化物理学所分析、研究的复杂问题,且模型中得出的结果与客观实际又不会有明显的偏差。

高一分类讨论知识点总结

高一分类讨论知识点总结

高一分类讨论知识点总结在高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经常会组织分类讨论。

下面是我对高一各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的结果。

1. 数学知识点总结1.1 代数与函数-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复合函数与反函数1.2 几何与三角- 平面几何- 空间几何- 三角函数1.3 概率与统计- 随机事件与概率- 统计分布与抽样调查- 相关与回归分析2. 物理知识点总结2.1 运动学- 平抛运动与斜抛运动 -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 加速度与速度关系 2.2 力学- 牛顿定律与平衡力 - 弹力与摩擦力- 功与能2.3 光学- 光的折射与反射- 光的干涉与衍射- 光的色散与波速3. 化学知识点总结3.1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化合物 - 元素与化学符号- 元素周期与化学性质- 元素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3.2 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的类型与方程式 - 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 3.3 酸碱与溶液- 酸碱的性质与浓度- 溶液的稀释与溶解度- pH值与酸碱滴定4. 生物知识点总结4.1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 生物大分子与有机化合物 - 细胞结构与功能- DNA与基因的遗传与变异4.2 生物进化与分类- 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 动植物的分类与进化关系 4.3 生态与环境保护-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环境污染与资源保护- 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5. 英语知识点总结5.1 语法与词汇- 时态与语态- 名词与动词的变化- 介词与冠词的用法5.2 阅读与写作- 阅读理解技巧与策略- 写作结构与句型- 表达能力与写作素材5.3 听力与口语- 听力题型与解题技巧- 口语交流与表达能力- 发音与语调的练习与改进这些分类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理解高一学科知识点,实际学习过程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有交叉与联系。

因此,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注重整体的掌握,将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物理集合知识点总结

物理集合知识点总结

物理集合知识点总结一、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对象的总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对象组成一个集合。

比如,所有的学生组成一个集合,所有的苹果组成一个集合等等。

在数学中,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B、C等。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 列举法:直接把集合中的元素写出来。

比如,集合A={1,2,3,4}。

2. 描述法:用特定条件来描述集合中的元素。

比如,集合B={x | x是偶数, x<10},表示的是小于10的偶数集合。

三、集合的运算1. 并集:将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合并成一个新的集合。

用符号∪表示。

比如,A={1,2,3},B={3,4,5},则A∪B={1,2,3,4,5}。

2. 交集:将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组成一个新的集合。

用符号∩表示。

比如,A={1,2,3},B={3,4,5},则A∩B={3}。

3. 补集:对于给定的全集,集合中未包含的其余所有元素的集合称为该集合的补集。

用符号-表示。

比如,全集为U={1,2,3,4,5},A={1,2,3},则A的补集为A'={4,5}。

四、集合的性质1. 互斥性:若A∩B=0,则A、B互为互斥集合。

2. 相等性:若A∪B=A∩B,则称集合A与B相等。

3. 包含关系:若A∩B=A,则称集合A包含于集合B。

4. 幂等性:A∪A=A,A∩A=A。

5. 非空集合:至少含有一个元素的集合称为非空集合。

五、集合的应用1. 概率论:概率论中的事件就是一个集合,概率的运算和集合的运算有一定的相似性。

2. 统计学:在统计学中,经常涉及到对数据集合的处理和运算,比如求平均值、方差等。

3. 计算机科学:在计算机科学中,集合的概念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数据库查询、集合运算等。

总结集合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研究对象的集合,概念的集合,所有能共同应用的技术和方法的集合。

同时,集合也是数学基础者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贯穿于高中、大学的各种数学分支中,如代数、概率论、统计学等。

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赵㊀斐(昆山市第一中学ꎬ江苏苏州215300)摘㊀要:解答高中物理习题时ꎬ如无法准确判断物体运动参数则需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进行分析.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找到临界参数ꎬ从物体运动的临界状态出发构建物理方程求出参数ꎬ而后在求出的参数范围内进一步做出判断㊁推理㊁计算出结果[1].分类讨论思想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较高ꎬ不仅需灵活应用物理知识ꎬ而且需进行复杂的运算ꎬ因此ꎬ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能力与水平ꎬ应结合具体例题ꎬ灵活运用多种授课策略ꎬ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的关键点ꎬ把握分类讨论思想应用的细节ꎬ积累相关经验.关键词:高中物理ꎻ解题ꎻ分类讨论思想ꎻ应用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24-0086-03收稿日期:2023-05-25作者简介:赵斐(1970.1-)ꎬ男ꎬ江苏省昆山人ꎬ本科ꎬ中学高级教师ꎬ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研究.㊀㊀高中物理解题中产生分类讨论的情境多种多样ꎬ包括图像纵横轴坐标含义不清晰㊁物体运动方向不明确㊁物体运动状态不确定以及相关探究性问题.教学实践中应结合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ꎬ遵循由易到难ꎬ提升学生体验原则ꎬ循序渐进开展分类讨论思想应用教学活动.1用于解答运动图像问题运动图像是从图像视角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高中物理中涉及的运动图像类型主要有:速度-时间图像㊁位移-时间图像㊁加速度-时间图像等.不同图像有着不同特点ꎬ需结合运动学知识进行分析.考虑到部分习题给出的图像并不确定ꎬ需进行分类讨论ꎬ根据创设的情境迅速切换与应用对象图像知识.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一起回顾相关图像知识ꎬ包括图线斜率㊁图线交点以及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的含义[2].同时ꎬ课堂上与学生互动ꎬ做好解题思路地剖析ꎬ调动学生思考热情的同时ꎬ完成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以及应用讲解.例1㊀如图1为某物体运动的图像ꎬa㊁b为图线上某点的纵横坐标ꎬ则有关该图像的说法正确的是(㊀㊀).图1㊀例1图示A.若纵横轴分别表示位移㊁时间ꎬ则物体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若纵横轴分别表示加速度㊁时间ꎬ则物体一定做速度增大的运动C.若纵横轴分别表示瞬时速度㊁位移ꎬ物体一68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D.若纵横轴分别表示加速度㊁位移ꎬ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可能为ab分析㊀题干创设的情境并不复杂ꎬ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物理图像的深度理解情况ꎬ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分类讨论思想.解答该类可从给出的选项有序的进行讨论ꎬ将图像中参数的变化关系ꎬ结合运动学知识ꎬ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起来.该题中图像纵横轴表示的含义并未明确指出ꎬ因此需要分类讨论.为提高解题效率讨论时可按照给出的选项逐一进行分析.A项ꎬ图线为直线ꎬ满足x=vtꎬ直线斜率表示速度ꎬ斜率不变速度不变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ꎻB项ꎬ加速度随时间增大而增大ꎬ表明物体做加速度变大的运动ꎬ但是速度是否增大并不确定ꎻC项ꎬ假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ꎬ则2ax=v2-v02ꎬ其图像不是直线ꎬ假设不成立ꎻD项ꎬ假设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加速运动ꎬ结合图像可得12mv2=ðFx=ðmax=12mabꎬ则vmax=abꎬ综上分析可知选择D正确.2用于解答波传播问题机械波是高中物理中较为重要的内容.该部分内容相对较为独立ꎬ常考的问题主要有波传播方向的判断㊁波传播速度㊁周期㊁频率的计算以及波上质点相关运动参数的分析等.解答波传播问题不仅需考虑波图像的周期性ꎬ而且在波传播方向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好分类讨论.教学实践中为使学生掌握分类讨论的思路ꎬ把握波沿不同方向传播时相关参数的内在联系ꎬ深化其理解ꎬ提高解题效率ꎬ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习题的讲解ꎬ为学生直观展示波的传播情境.例2㊀一列间谐波沿x轴方向传播ꎬt1=0和t2=0.1时刻的图像对应图2中的实线和虚线ꎬ若波的传播速度v的范围为500m/sɤvɤ1000m/sꎬ则这列波的频率可能为(㊀㊀).图2㊀例2图示A.12.5Hz㊀B.27.5Hz㊀C.17.5Hz㊀D.22.5Hz分析㊀习题给出两个时刻波的图像以及波的传播速度的范围.解题时需认真观察图像构建两时刻图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ꎬ充分挖掘隐含条件ꎬ尤其应全面地考虑问题ꎬ将波的周期性考虑在内ꎬ并通过分类讨论ꎬ表示出两种情境下波的传播周期.根据波长㊁周期㊁波的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ꎬ避免遗漏计算结果.根据题意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ꎬ需要分类讨论.当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ꎬ则(t1-t2)=(n+14)T(n=0ꎬ1ꎬ2ꎬ )ꎬ则T=440n+10ꎬf=10n+2.5ꎬ由图可知波长λ=40mꎬ则v=400n+100ꎬ则500m/sɤ400n+100ɤ1000m/sꎬ解得1ɤnɤ2.25ꎬ则n=1或n=2ꎬ则f=12.5HZ或22.5Hzꎻ当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时ꎬ同理可得T=440n+30(n=0ꎬ1ꎬ2ꎬ )ꎬf=10n+7.5ꎬv=400n+300ꎬ由500m/sɤ400n+300ɤ1000m/sꎬ解得0.5ɤnɤ1.75ꎬ则n=1ꎬ此时f=17.5HZ.综上分析选择ACD.3用于解答相对运动问题相对运动是高中物理中难度较大的运动类型.多数学生因对物体相对运动的情境认识不清晰㊁不会分类讨论ꎬ导致解题出错.教学实践中ꎬ为增强学生自信ꎬ使学生把握分类讨论的关键点ꎬ讲解相关习题时既要与学生一起剖析物体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ꎬ又要将物体运动划分成合理阶段ꎬ找到讨论的分解点.必要情况下ꎬ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不同78情境下物体的运动情境进行模拟ꎬ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理解.例3㊀如图3所示ꎬ一质量为2mꎬ长为d的木板A静止漂浮在水面上ꎬ左端仅靠岸边.一可视为质点质量为m的物块Bꎬ在岸边获得速度后滑上A.若A未达到对岸B从其右端离开ꎬ便立即沉入水底ꎬ不影响A的运动.A碰到对岸立即被锁定.设A㊁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ꎬ忽略水面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图3㊀例3图示(1)若B获得的速度为v0=3μgdꎬ达到A右端刚好与A共速ꎬ且A刚好达到对岸ꎬ求水面的宽度Sꎻ(2)若B获得的速度大小未知ꎬ讨论其能否到达对岸.若能到达对岸ꎬ求到达对岸A㊁B两者的速度大小.分析㊀因不考虑水面阻力ꎬA获得速度后一定能到达对岸.但是B的运动状态未知ꎬ需进行分类讨论.当A㊁B共速且B处在A的右端ꎬ刚好到达对岸为界限.当B的速度小于该速度时有两种可能:A㊁B均能到达对岸ꎻA能到达对岸ꎬB静止在A上无法到达对岸.当B的速度大于该临界速度ꎬB会掉进水里无法到达对岸ꎬ只有A到达对岸.(1)设到达对岸A㊁B的速度为v共ꎬ由动量守恒可得mv0=(m+2m)v共ꎬ对B由动能定理可得-μmgS=12mv2共-12mv02ꎬ代入数据解得S=43d.(2)若v0<3μgdꎬA到达对岸之前两者就已经共速ꎬ设共速的速度为u1ꎬB在A上运动的位移为S1ꎬ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0=(m+2m)u1ꎬ-μmgS1=12(m+2m)u21-12mv02.A碰到对岸被锁定ꎬB继续在A上滑行ꎬ设滑行加速度为aꎬ则μmg=maꎬ运动的位移S2=μ212aꎬB刚好到达对岸时有S1+S2=dꎬ联立解得u1=v03ꎬS1=v203μgꎬv0=18μgd7.则①18μgd7<v0<3μgd时ꎬ设B到达对岸的速度为v1ꎬ则v12-u12=-2a(d-S1)解得v1=79v20-2μgdꎬ即ꎬ到达对岸A㊁B的速度大小分别为:u1=v03㊁v1=79v20-2μgdꎻ②当v0<18μgd7时ꎬB停止在A上无法到达对岸ꎬA到达对岸的速度为u1=v03.当v0>3μgd时A㊁B不会共速ꎬB会掉落在水中.B离开A时ꎬ设A㊁B的速度分别为vAꎬvBꎬ则由动量守恒定理可得:mv0=mvA+2mvBꎬ由动能定理可得:-μmgd=12mvA2+12ˑ2mv2B-12mv20ꎬ解得vA=v0-v20-3μgd3ꎬ即ꎬA到达对岸的速度为v0-v20-3μgd3ꎬB无法到达对岸.综上所述ꎬ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解题思想ꎬ是物理测试以及高考的常考思想.教学实践中ꎬ为使学生掌握分类讨论的切入点ꎬ保证分类讨论有条理地进行ꎬ应结合教学内容做好相关习题筛选与讲解ꎬ尽可能使学生见到更多需用分类讨论思想解答的情境ꎬ提高其应用意识ꎬ帮助其积累分类讨论经验ꎬ在以后解题中能迅速理清思路ꎬ保证讨论的不重不漏.参考文献:[1]翁鹏飞.例谈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ꎬ2020ꎬ42(12):5-7.[2]崔思国.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ꎬ2020(09):194.[责任编辑:李㊀璟]88。

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物理解题中运用分类讨论方法的基本步骤是首先要明 白分类讨论 的 对 象,在 脑 海 中 形 成 全 部 要 讨 论 的 情 况 的 思 路;其次是要对所要 解 决 的 问 题 选 择 合 理 高 效 的 分 类 标 准, 以简要性为目的进行层次分明、条理 清 晰 的 分 类;再 次,对 每
周刊
������������������������������������������������������������������������������������������������������������������������������������������������������������������������������������������������������������������������������������������������������������������������������������������������������������������
物理等模块也恰好地体现了高中物理学习中分类讨论 思想的起点. 二 、高 中 物 理 解 题 中 具 备 分 类 讨 论 思 想 的 重 要 性
分类讨论本身就是一项逻辑性十分 严 密、考 虑 问 题 十 分 周到的思想方法,不仅在人类的自然科学 领 域 里 有 十 分 广 泛 的运用,就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里也 成 为 人 们 必 需 的 一 项思想工具.而在高中物理学科的解 题 中,教 导 学 生 们 学 会 使用分类讨论思想并且自觉地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去解决 问题,不仅可以将看似冗长复杂的物理问 题 清 晰 地 进 行 分 析 简化,促进学生们的 理 解,最 后 通 过 分 类 的 解 题 思 路 列 出 每 一种情况下的每一 个 不 同 答 案,得 出 准 确 的 答 案,而 且 可 以 培养学生们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这将运 用 到 学 习 的 各 个 方 面 ,促 进 学 生 们 的 全 面 发 展 .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分类讨论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分类讨论

课题展示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一、充分认识课堂分组讨论学习的重要性课堂分组讨论学习的重要性,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组讨论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承载体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我们课堂上如何去体现呢?课堂分组讨论无疑就是个好方法。

在课堂教学时,组织好分组讨论学习,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慢慢地促使他们品格的转变,并养成良好的品格魅力和积极进取精神,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2.分组讨论学习是课堂上促使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当前课改极力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希望教师从过去的课堂主角转变成现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切实地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教师高高地站在讲台上满堂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3.课堂分组讨论学习是学生与文本交流思想,形成独特体验和感悟的有效途径物理学科注重力学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注重概念的科学性,规律的准确性,理论的严谨性,技能的规范性;注重实验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是一门能让学生养成独特体验和感悟的学科,也是能让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学科。

二、如何操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我想对于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都应该予以重视,尤其是不能把课堂分组讨论等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活动当作凑热闹,赶时髦。

别的老师在课堂上搞分组讨论,你上课也来分组讨论,那是不行的。

课堂分组讨论学习,必须是上课者认为是必要的,然后思想上给予重视,并付诸于教学组织活动。

那么,如何操作课堂分组讨论学习呢?我想,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叙述。

1.课前课前需要做好讨论的分组工作和备课工作。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以6个同学为较好,将班级学生分A,B,C三个层次,每个小组内A,B,C层次的学生各2人,以达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

分类讨论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

分类讨论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

分类讨论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作者:张雪峰来源:《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4年第09期相关调查显示,通过解题中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解题的思路,通过对题目进行正确的分类,从而让复杂问题变得相对简单的问题.鉴于高中物理问题多数较为抽象、复杂,因此,解决物理题目的时候,充分运用分类讨论,既能够增加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全面思维,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分类讨论的含义及其解题步骤分类是从逻辑学的角度提出的,它揭示了一个事物或一个现象的内涵和外延.而分类讨论指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思维,即对某一问题分类成属性不同的子问题,通过对子问题的一一讨论,进而得出整个问题的答案.通常情况下,使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时,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选择合适的分类对象和分类标准.这一步在解题的过程中非常关键.进行分类时,应当从分类讨论的动因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再明确分类的对象及其标准.其次,分别对各种对象的子问题进行讨论.由于这一步是整个解题的核心,因此,进行这一步时,应当做到按部就班,明确讨论的前提条件,如果存在多级分类,讨论时不能越级.再次,对各问题的子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对整个题目进行解答.这个环节应当注意“合并”的问题.对于部分答案来说,是可以合并的,但是有的答案是不能合并的,这要求对问题进行总结时,掌握好“合并”的原则.二、分类讨论的应用原则及其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一)分类讨论的应用原则解题的过程中,分类讨论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特例优先的原则.解决某些问题时,往往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情况,或者某些隐藏的个例,在已有的公式、方法以及结论上都不成立时.要求我们对这些特例具有高度的敏感度,进行分类讨论的时候,应当提高特例优先的意识.其次,不重不漏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针对第一步说的,对象进行分类时,应当充分地理解题目设置的目的及其内涵,对讨论对象进行明确地分类,避免遗漏以及增根现象,实现不重不漏.再次,差异分析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分类讨论时,充分地抓住讨论对象的特性,对不同对象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对象的分类参数.第四,逐层讨论的原则.进行分类讨论时,应当掌握好层次性.具体来说,对某一子问题分类讨论后,没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对问题继续进行分类讨论.对不同的子问题进行分类讨论时,做到不错位,不混乱,层次分明,逐级进行.(二)分类讨论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解决高中物理问题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不明确、已知条件模糊、有“陷阱”时,通过合理的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在已知条件或研究对象分类讨论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物理规律或原则对子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得到问题的全面、正确、严谨的答案.对于具体的物理问题进行运算时,应当先审题,审题后,明确该题目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该题目需要进行分类讨论,那么分类讨论一般从研究对象或已知条件、物理状态、物理过程以及所得的结果等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对研究对象或已知的条件进行分类讨论.高中物理问题往往会存在几个研究对象.对问题进行解答时,往往出现解答不全面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解题时,感到茫然.因此,对于牵扯多个研究对象的物理题目,通过将研究对象分类明确研究对象,进而得到正解.另一方面,部分物理问题的已知条件不明确,比如仅知某一矢量的大小或方向,甚至部分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没有具体的方向或大小的内容,仅用字母来代替.这要求解决问题时,对已知物理量的方向或大小等问题进行分类,然后依据相关的物理规律和原理进行讨论,求得相应问题的正解.其次,对物理状态进行的分类讨论.解决物理问题时,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所分析问题里物体运动状态不明确,或该运动物体在某一个阶段的状态不明确.解决这类物理题目时,往往显得非常复杂,不容易得出正确答案.针对这一问题,在仔细研究题目的基础上,充分、全面考虑到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所有状态,然后对这些状态进行分类和讨论.再次,对物理过程进行分类讨论.主要指物体运动过程中已知模糊的物理题目.针对这样问题,应当首先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仔细的分析,充分的考虑物体运动时可能发生的所有现象,然后对这些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讨论.第四,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的分类讨论.对于子问题分类讨论后得出的结果往往存在着结论不唯一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让得出的结果更加的合理,更加的准确.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分类讨论的含义与解题步骤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分类讨论的原则及其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具体的应用.高中物理抽象和复杂的问题明显增多,因此,高中物理解题中运用分类讨论策略非常的适合.目前,分类讨论的思想已经广泛的应用到高中物理的解题过程中,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断地提高着高中生的理解问题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王传电(丰县欢口中学ꎬ江苏丰县221700)摘㊀要:高中物理知识具备较强的抽象性ꎬ部分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会存在数个正确答案.在解此类型的物理题时ꎬ往往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以梳理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ꎬ进而快速完成解题.因此ꎬ为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ꎬ本文主要内容是分析与研究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ꎬ并以此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与教研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关键词:高中ꎻ物理解题ꎻ分类思想ꎻ应用措施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34-0123-03收稿日期:2023-09-05作者简介:王传电(1987.4-)ꎬ男ꎬ江苏省徐州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研究.㊀㊀所谓分类讨论思想ꎬ其本质上是一种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逻辑.基于分类讨论思想所开展的高中物理解题过程可以实现对物理问题表面及其中深层内涵的分析效果ꎬ并根据具体条件和需求将其进行有效分类ꎬ而后逐一讨论.换言之ꎬ便是基于宏观角度审视高中物理题目ꎬ再以微观角度将物理问题进行细化拆分并形成若干个小型问题ꎬ这样不仅能够切实降低部分内容复杂㊁抽象性强的题目难度ꎬ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际解题正确率.1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步骤及原则1.1应用步骤对于现阶段的高中学生而言ꎬ在高中物理题型中分类讨论解题方式与其他常规解题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分类讨论解题方式在实际应用期间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ꎬ若在某一步应用错误或稍不注意ꎬ可能会对后续解题流程造成影响ꎬ进而直接降低答案的准确率.基于此ꎬ高中物理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ꎬ为学生明确分类讨论解题思路在实际物理题型中的规范应用步骤.首先ꎬ在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前ꎬ需要学生明确被讨论对象ꎬ只有当学生有效明确对象后ꎬ方可基于相关研究对象明确本次分类讨论方向ꎬ进而确保后续分类讨论内容的正确性与解题流程的顺利开展.其次ꎬ对于分类讨论思想而言ꎬ其在实际应用期间应当基于某具体问题而开展ꎬ根据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㊁参数以及潜在信息等相关内容来确定后续解题步骤㊁所用原理及公式等.在此方面ꎬ需要教师加强学生对高中物理相关知识点㊁原理以及公式等内容的熟练应用程度ꎬ从而为分类讨论思想的顺利应用奠定重要基础.再者ꎬ分类讨论解题方式在应用期间往往会产生若干步骤或内容ꎬ因此需要学生具有较为清晰的思路ꎬ有条不紊地处理好高中物理题目中各个细节ꎬ避免在面对繁杂的步骤和内容时因逻辑混乱而导致部分步骤应用错误ꎬ进而对最终答案准确率造成影响.最后ꎬ分类讨论解题方式会形成众多结果ꎬ因此当学生基于分类讨论解题方式完成高中物理题目的解答时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所有具有价值的结果进行有效整合与归纳ꎬ并明确所有问题的答案ꎬ将此作为依据形成最终答案[1].3211.2应用原则现阶段的高中物理题目ꎬ具有较强的内容多样性㊁原理复杂性以及抽象性等相关特点ꎬ因此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应认真分析高中物理题目类型ꎬ对其内容㊁所给条件以及所求目标等因素进行全方位㊁多角度的审查ꎬ从而判断其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进行解析.在此方面ꎬ学生首先应当对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原则进行充分理解与明确ꎬ如高中物理题目中是否存在基于某变量对某对象进行有效分类的条件?若存在ꎬ则被分类对象是否能够在分类讨论后对解析该物理题目提供有效帮助?将此作为是否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析高中物理题目的标准ꎬ进而帮助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滥用㊁错用分类讨论思想而导致浪费有效时间ꎬ或降低作答内容的准确率.2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案例分析2.1分类讨论研究对象以下述题目为例ꎬ存在一天平ꎬ将未知重量的砝码放置在天平的左端ꎬ而后选择同等重量的装水烧杯放置在天平的右端ꎬ再选择一个小木块并将其放置在烧杯中ꎬ利用细线将小木块捆绑牢靠ꎬ将细线的另一端稳定固定在烧杯底部ꎬ使小木块处于水面下方.在上述条件中ꎬ天平的左右两端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其中ꎬ若在自然状态下ꎬ则小木块是漂浮在烧杯的水面中.假设此时细线断裂ꎬ天平上左右两端的平衡状态是否会被打破ꎬ若打破则呈现出怎样变化?基于分类讨论思想的解题流程如下.首先需要学生对题目内容与题目意义展开分析ꎬ该题目所存在的因素较多ꎬ如水㊁砝码㊁天平㊁烧杯㊁小木块等.基于此ꎬ学生在解析该题目时难以从宏观㊁整体的角度对其开展有效分析和考虑ꎬ所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讨论思想ꎬ将该题目进行细化拆分ꎬ从而达到完整㊁全面㊁合理的分析效果ꎬ为后续顺利的解题和作答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分析题目可知ꎬ小木块自身密度是小于水体的ꎬ因此当细线断裂后ꎬ小木块会在浮力作用下上浮至水体表面ꎬ而在此状态下ꎬ整个天平的平衡系统中仅有右端的烧杯内水体形态产生变化.假设此时的木块质量为m木ꎬ同时将烧杯中的水分为两个部分:其一ꎬ是当木块完全没入水中时ꎬ与木块体积相同的水体积(木块水)ꎬ并设该部分水的质量为m1ꎻ其二ꎬ除上述的水体外的烧杯内全部的水ꎬ并设其质量为m2.在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ꎬ烧杯与其内部的水体之间呈相对静止状态ꎬ因此可以视作一个整体展开讨论ꎬ设其质量为m整[2].当天平系统平衡时ꎬ同样可以将天平系统右端的全部物体视作整体ꎬ即烧杯内的水体㊁烧杯以及小木块ꎬ该整体对天平右端的压力等于其重力ꎬ表达式为(m木+m1+m整)g.当细线断裂后ꎬ水体中的小木块会受到自身重力㊁水体浮力的双重影响而形成以匀加速状态进行上浮的表现ꎬ此时假设小木块所形成的加速度为a木.木块水会因木块的上浮运动而表现出向下做相对运动ꎬ此时设木块水的加速度为a水.此时依据上述分析内容㊁各类参数等开展此题目的分类讨论ꎬ具体讨论流程如下.首先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小木块作为被研究对象ꎬ究其原因是当细线断裂后ꎬ因小木块发生变化而导致烧杯内水体发生变化ꎬ进而对天平右端平衡状态造成破坏.基于此角度分析ꎬ小木块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天平平衡状态下ꎬ细线断裂后的唯一直接变量.假设小木块在上浮期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为f木ꎬ通过分析其中关系可得到f木-m木g=m木a木.其次ꎬ将小木块上浮后所产生的木块水视作被研究对象ꎬ究其原因是其属于天平平衡状态被打破后的第二变量.假设ꎬ在天平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ꎬ烧杯中其他水体对木块水所施加的向上作用力为f水ꎬ则天平系统平衡状态下的平衡关系为m1g-f水=m1a木.最后ꎬ基于整体角度对天平系统右端所受压力进行统一分析ꎬ即对天平托盘㊁烧杯㊁烧杯内水体㊁小木块.假设其所受压力为f压ꎬ可以得到f压=m整g+f木+f水.已知小木块密度小于烧杯内水体密度ꎬ因此小木块质量小于木块水质量ꎬ即m木<m1ꎬ将上述公式带入后可求得f压<(m木+m1+m整)gꎬ因此天平会向左端倾斜[3].4212.2分类讨论研究结果以下述题目为例ꎬ如图1xOy直角坐标系示意图所示ꎬ在其中的xOy直角坐标系中ꎬ正方形OACD内存在均匀磁场y磁和均匀电场x电ꎬ其方向分别为垂直平面和竖直平面.另外ꎬxOy直角坐标系中OIGF中同样存在均匀电场z电.OACD与OIGF两者属于大小相同的正方形且边长均为L正.假设存在一小球从从图1中C点上方L正的距离处ꎬ即k点释放ꎬ初始速度为0ꎬ当小球释放后其在OACD正方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ꎬ当小球运动至O点时ꎬ其沿x轴的负方向进入至OIGF正方形内.已知ꎬ小球质量为m球㊁其初始带电量为+q㊁重力加速度为g㊁OIGF中的电场w电的强度为km球gq且方向为右ꎬ当小球处于OIGF正方形内时ꎬ其会在什么位置射出.图1㊀xOy直角坐标系示意图已知k属于不确定变量ꎬ可以对上述结果开展分类讨论:当k=1时ꎬ小球会从OIGF中的G点射出ꎻ当k=2时ꎬ小球会在IG边界点中的I点射出ꎻ当k>3时ꎬ小球会在IO边界内距离O点4l正k2处射出.2.3用于解决高中物理题型中的传送带问题如图2所示ꎬ在该传送带中存在某点Pꎬ其中B轮的顶点Q与点P之间的距离为l.将小木块放置在点Pꎬ且传送带与小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最初传送带系统保持静止ꎬ而后以恒定加速度a恒启动传送带并将其运动方向调整至右ꎬ当点P处于l2时传送带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若当传送带运动后ꎬ其表面上的小木块也随之运动ꎬ此时重力加速度为gꎬ求小木块抵达点Q时的时间t.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明确以下内容ꎬ当传送带的恒定加速度为a恒且加速期间所产生的位移量图2㊀传送带运行示意图为l2时ꎬ设传送带此时速度为v1ꎬ基于高中物理运动系统公式可知v212a恒ꎬ进而得出v1=l.由于传送带速度与小木块抵达传送带点Q时的速度未知ꎬ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基于分类讨论思想对此题目进行解析.首先ꎬ设小木块质量为mꎬ若小木块持续保持加速状态抵达点Q时ꎬ则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解的ma恒=μmgꎬ同时因l=12a恒t2ꎬ因此将上述两公式进行联立可知小木块抵达点Q的时间t为ꎬ此时小木块的速度v小于等于v1ꎬ即2μgɤa恒.其次ꎬ若2μg>a恒>μgꎬ则此时小木块会先进行加速ꎬ而后保持匀速运动直至抵达B轮上的点Q.根据小木块运动状态进行分类讨论:其一ꎬ设小木块匀加速运动距离为x1㊁匀加速时间为t1㊁匀加速速度为aꎬ由此可知匀加速时小木块x1=12at21㊁a=μg㊁v1=at1ꎻ其二ꎬ当小木块匀速运动时ꎬv1(t-t1)=l-x1ꎬ由此可知小木块抵达点Q时所需时间为t=+l2μg.综上所述ꎬ高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ꎬ要通过典型例题训练和讲解ꎬ不断强化学生对分类思想的应用ꎬ进而有效简化复杂物理题的难度ꎬ在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同时ꎬ提高物理解题正确性.参考文献:[1]孙华清.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合理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22(33):68-70.[2]葛学松.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ꎬ2020(4):28.[3]翁鹏飞.例谈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ꎬ2020ꎬ42(12):5-7.[责任编辑:李㊀璟]521。

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分析

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分析

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分析作者:郭松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第06期【内容摘要】分类讨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思想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分类讨论思想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各种看似复杂多变的难题。

因此,笔者就分类讨论思想的作用,借高中物理题,探讨该思想是如何帮助学生将难题简单化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题分类讨论思想具体运用引言在高中生问卷中发现,在解题的过程中融入分类讨论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理清解题的方向,并且可以将该题分门别类,找准知识点,进而将该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题型,然后做出解答。

相较于高中其他科目而言,高中物理是一门较为深奥的学科,其题目也是较为困难多变的。

所以,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在解答高中物理题中必不可少。

一、分类讨论思想的内涵1.分类讨论思想的实质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它可以将问题的表象和其中深意都揭露出来,然后分类进行讨论,将该问题拆分为多个小问题,再分别解决,最终解决问题。

在大致上,我们可以依照一定的秩序来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2.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方式在运用分类讨论思想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对探讨的问题进行深入理解,正确把握该问题的出题动机,这样才能对该问题进行分类。

之后,我们将分类的问题细致化讨论,拆分出不同的小问题,一一作答,最终是将这些被解决的小问题整合,处理了难题。

3.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原则当面对难题时,运用分类讨论思想需要明确该思想的运用原则,且不可盲目使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在我们对某一个问题分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分类对象,有一个准确衡量的标准,不可以混淆问题,也不能遗漏小问题,做到各个小问题独立但不分离,思路要具有层次感。

只有坚持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原则,才能真正做到如何运用该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分类讨论思想的具体运用在高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免会发现高中物理题型复杂多变,题目难度很大。

在物理学习中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思考与讨论”栏目研究

人教版高中物理“思考与讨论”栏目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人教版高中物理“思考与讨论”栏目研究学部:专业:班级:学生:指导教师:论文编号:目录绪论 (4)(一)研究背景 (4)(二)研究意义 (4)二、栏目的概念鉴定与研究综述 (4)(一)概念鉴定 (4)1.教材 (4)2.栏目 (5)(二)研究综述 (6)三、高中物理教材中“思考与讨论”栏目统计分析 (7)(一)栏目的框架 (7)(二)统计分析 (8)1.各单元中栏目的分布 (8)2.各类栏目在教材中的分布 (8)(三)栏目分析 (10)四、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思考与讨论”栏目对比 (10)(一)“思考与讨论”栏目与“说一说”栏目对比 (10)1.“说一说”栏目 (10)2.“思考与讨论”栏目 (11)(二)人教版与科教版对比 (11)五、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思考与讨论”栏目的建议 (12)(一)教材编写建议 (12)1.适当整合相似栏目 (12)2.增加部分更开放的内容 (12)3.增加相配套的课程资源 (12)(二)对物理老师的建议 (12)1.精心开展教学,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 (12)2.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归纳总结知识 (13)3.深化拓展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3)(三)学生学习建议 (13)1.坚持学习,完善自己 (13)2.转变观念,不为考试而学习 (14)六、结论 (14)(一)研究结论 (14)(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14)参考文献 (15)人教版高中物理“思考与讨论”栏目研究摘要: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中国进行了。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2003年我国颁布了《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提升所以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

本文首先对教材栏目的概念和研究你现状进行阐释,然后对高中物理教材各栏目进行对比分析,还分析了人教版和教科版的差异,通过总结分析,从教材编写、老师、学生层面上对“思考与讨论”栏目进行建议,希望能给三者参考意见,能够更好的了解和运用栏目。

分类讨论高中物理中的解题

分类讨论高中物理中的解题

分类讨论高中物理中的解题安静红(河北省丰润车轴山中学㊀064001)摘㊀要: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ꎬ教育理念随之转变ꎬ对新时期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ꎬ知识抽象㊁复杂ꎬ学习难度大ꎬ尤其是在物理解题中ꎬ掌握合理的解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分类讨论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技巧ꎬ依据不同层次和流程解题要求ꎬ深入分析题目条件ꎬ寻求突破点ꎬ进而有效解题ꎬ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本文就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的应用进行分析ꎬ把握解题要点ꎬ结合具体例子进行阐述.关键词:高中物理ꎻ分类讨论ꎻ解题技巧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0)12-0046-02收稿日期:2020-01-25作者简介:安静红(1980.7-)ꎬ女ꎬ河北省丰润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高中物理教学中ꎬ题目类型多样ꎬ涉及的知识点众多ꎬ解题难度较大.而学生在物理解题中ꎬ通过分类讨论方式可以将原本复杂问题精简化ꎬ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对不同物理题目条件划分ꎬ结合具体情形来解题ꎬ但是由于物理知识逻辑性强ꎬ学习难度大ꎬ依托于分类讨论方式学习物理知识要循序渐进ꎬ进而对物理知识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拓宽物理解题思维ꎬ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储备ꎬ提升解题能力.㊀㊀一㊁把握分类讨论要点ꎬ锻炼学生发散思维高中物理的知识较为系统㊁复杂ꎬ物理解题时ꎬ要求学生可以整合所学物理知识ꎬ承上启下ꎬ借助分类讨论方法更具针对性的解决物理问题.分类属于逻辑划分方法ꎬ应遵循特殊条件有限分析ꎬ物理解题时首先明确具体的解题目标ꎬ梳理解题条件ꎬ根据对应情形有限考虑解决ꎻ对于物理题目中ꎬ问题探究有多种情况ꎬ需要在分析题目含义时综合考量不同的情形ꎬ确保解题更加全面.明确解题前后顺序ꎬ确定分类讨论顺序ꎬ保证逻辑更加清晰明了ꎬ解题流程完整.如ꎬ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㊁电磁感应和机械能守恒定律题目类型ꎬ通过分类讨论思想应用ꎬ把握物理知识和解题定律ꎬ更具针对性的解决问题.㊀㊀二㊁确定分类讨论方法ꎬ细化解题步骤高中物理解题中ꎬ为了可以充分发挥分类讨论优势ꎬ应针对不同的物理题型针对性研究ꎬ然后汇总不同类型的结果.物理学知识与世间万物联系密切ꎬ是相互转换的科学ꎬ如电磁学㊁光学㊁力学和热学等内容ꎬ依托于分类讨论方式精简问题ꎬ严谨解题来把握物理规律ꎬ加深物理概念和知识理解ꎬ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故此ꎬ在物理题目解题中ꎬ应掌握合适的分类解题方法ꎬ将具体具体问题分类归纳.如层次性问题和互斥性问题进一步划分ꎬ各种问题互不干扰ꎬ分类讨论和解题.解题步骤中ꎬ明确解题准确性ꎬ结合物理题目设定的条件将研究对象分类.确定研究对象后ꎬ才可以进一步细化解题内容ꎬ对类似问题归类讨论ꎬ深入梳理解题思路ꎬ确保题目完整性.力学内容学习中ꎬ以受力内容为例ꎬ建立力学理论模型ꎬ找到合适的解题技巧来把握物理关系ꎬ学习力学知识同时ꎬ深入挖掘分类讨论思想技巧ꎬ对此分类和讨论ꎬ夯实基础知识ꎬ激发学生物理知识的解题思维ꎬ锻炼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如图1ꎬNM为3m的小沟ꎬM左侧1m处的平台高5mꎬ与半径1.25m的1/4光滑圆弧底部相切.平台上有一个小球Bꎬ质量为3kgꎬ在平台上保持静止ꎬ小球A从圆弧左侧和圆心高处静止松开ꎬA球滑到平台与B球碰撞ꎬ设A和B为质点ꎬg=10m/s2.(1)计算A球到圆弧底图1部的速度ꎻ(2)碰撞后的两球到小沟两侧ꎬA球的可能质量.(1)依据机械能守恒mAgR=12mAv2V=5m/s(2)包括不同的情况ꎬ表现在以下几种:①如果两球碰撞后都朝着右侧运动ꎬ结合平抛运动原理ꎬh=12gt2ꎬt=1sꎬx=v0tꎬvA1=1m/sꎬvB1=4m/sꎻ依据动量守恒可以得到mAvA=mAvA1+mBvB1ꎬmA=3kgꎬ碰撞前的总动能Ek1=12ˑ3ˑ52Jꎬ碰撞后总动能为Ek1ᶄ=12ˑ3ˑ12ˑ3ˑ42J.所以ꎬEk1>Ek1ᶄ成立.②碰撞后A球朝着左侧运动ꎬ而B球朝着右侧运动ꎬ有vA2=-1m/sꎬvB2=4m/sꎬ依据动量守恒ꎬ则为mAvA=mAvA2+mBvB2ꎬmA=2kgꎬ碰撞前总动能为Ek2=12ˑ2ˑ52Jꎬ碰撞后总动能为Ek2ᶄ=[12ˑ2ˑ(-1)2+12ˑ3ˑ6442]Jꎬ表明Ek1>Ek1ᶄ成立.㊀㊀三㊁研究对象细化ꎬ分类讨论物理解题中涉及到不同的研究对象ꎬ针对不同物理情形灵活运用分类讨论思想ꎬ深入分析来确定明确的解题思路.如图2ꎬ天平装置的左边是容器ꎬ盛有水ꎬ容器中有一个小球ꎬ密度要远远小于水密度ꎬ使用细绳与瓶底连接ꎬ右侧为相应重量的砝码ꎬ两者保持平衡.那么如果细绳断裂ꎬ天平会怎样?针对这一问题ꎬ对题目进行梳理和分析ꎬ割断细绳前天平是保持平衡的ꎬ如果割断后ꎬ天平是否可以保持平衡.如果木球密度不大于水ꎬ割断绳子后在水的浮力作用下球会匀加速上升ꎬ木球占据的水空间有所变化.题目中涉及到天平㊁木球㊁砝码和水等研究对象ꎬ会干扰解题思路.在解题中ꎬ分类讨论梳理解题思路:将容器的水看作是两部分ꎬ一部分为填充木球(m1)空间等体积的水球(m2)ꎬ另一部分为容器中其他的水.容器和其他水保持相对静止ꎬ看做整体ꎬ天平保持平衡ꎬ水㊁容器和木球看成整体ꎬ托盘压力为(M+m1+m2)gꎬ绳子割断后ꎬ受到浮力和重力作用下ꎬ木球进行匀加速运动ꎬ加速度为aꎬ木球等体积的水向下运动ꎬ加速度记为-a.分析小木求ꎬ浮力为F1ꎬF1-m1g=m1a.分析小水球ꎬ静止的水对水球有向上力F2ꎬF=Mg+F1+F2ꎬ代入其中得到F=(M+m1+m2)g-(m2-m1)a.托盘压力减小ꎬ如果天平右边的砝码重量不变ꎬ右边会逐渐下降.物理题解题中ꎬ根据不同的问题状态变化情况分类讨论和分析.如果在某一物理状态ꎬ则从问题可能状态角度进行考虑ꎬ将题目内容进一步分类讨论.如果是电学知识ꎬ可以将原本复杂的物理公式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关系式ꎬ在后续解题中逐渐夯实知识基础ꎬ循循递进加深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综上所述ꎬ在高中物理解题中ꎬ题目涉及到众多的内容ꎬ通过分类讨论将原本复杂知识进一步精简化ꎬ梳理解题思路ꎬ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寻求突破点.所以ꎬ学生应认真审题㊁分类讨论与合理验证ꎬ灵活运用分类讨论思想ꎬ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㊀㊀参考文献:[1]严乾.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J].湖南中学物理ꎬ2019ꎬ34(03):63-64.[2]曹欣欣.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引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ꎬ2019ꎬ28(02):38-39.[3]雷晓.分层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ꎬ2019.[责任编辑:李㊀璟]关于课外小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问题研究祁秀英(甘肃省临夏州回民中学㊀731100)摘㊀要:物理是重要的自然科学ꎬ因此物理学习过程与实验是密不可分的ꎬ通过实验ꎬ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内容ꎬ深化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ꎬ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在深入分析高中物理教学特点的基础上ꎬ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课外物理小实验的有效应用策略ꎬ希望对促进高中物理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关键词:课外小实验ꎻ高中物理教学ꎻ应用问题ꎻ研究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0)12-0047-02收稿日期:2020-01-25作者简介:祁秀英(1988.3-)ꎬ女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ꎬ良好的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ꎬ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但是从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实际情况来看ꎬ教师在实验教学ꎬ尤其是关于课外小实验的运用方面ꎬ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ꎬ实验的作用没有得到切实发挥ꎬ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ꎬ深入分析课外小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ꎬ并且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ꎬ对于解决当前教育问题ꎬ促进高中教育发展ꎬ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㊀㊀一㊁转变教学理念ꎬ让课外物理小实验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㊀㊀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课改之前ꎬ老师们受考试成绩评价制度的直接影响ꎬ多数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ꎬ以学生的考分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尺度ꎬ并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ꎬ使得教师的7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力学综合题1.3.(2010年广州二模36)(16分)如图9所示,绝缘水平面上相距L =1.6m 的空间内存在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E ,质量m =0.1kg 、带电量q =1×10-7C 的滑块(视为质点)以v 0=4m/s 的初速度沿水平面向右进入电场区域,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g 取10m/s 2)(1)如果滑块不会离开电场区域,电场强度E 的取值范围多大。

(2)如果滑块能离开电场区域,试在W —F 坐标中画出电场力对滑块所做的功W 与电场力F 的关系图象。

2.(2010年广州一模36)(18分)如图18所示的凹形场地,两端是半径为L 的1/4圆弧面,中间是长尾4L 的粗糙水平面。

质量为3m 的滑块乙开始停在水平面的中点O 处,质量为m 的滑块甲从光滑圆弧面顶端A 处无初速度滑下,进入水平面内并与乙发生碰撞,碰后以碰前一半的速度反弹。

已知甲、乙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μ2,且μ1=2μ2,甲、乙的体积大小忽略不计。

求:(1)甲与乙碰撞前的速度。

(2)碰后瞬间乙的速度。

(3)甲、乙在O 处发生碰撞后,刚好不再发生碰撞,则甲、乙停在距B 点多远处。

2 13456 W/×10-1J F /×-1N7 -0.4-0.8 O -1.2 -1.6-2.0 8 Lv 0 E图93.(2010年深圳市二模35)(18分)如图所示,MN 为3m 宽的小沟,M 点左侧1m 处有一5m 高的平台与半径为1.25m 的14圆弧底部相切,平台表面与圆轨道都光滑,一质量为3kg 的B 球静止在平台上.现让一小球A 从圆弧左侧与圆心等高处静止释放,A 球下滑至平台并与B 球发生碰撞.A 、B 两球可视为质点,g =10m/s 2.求:(1)A 球到达圆弧底端时的速度;(2)要使碰后两球刚好落在小沟两侧,A 球的可能质量.4.(2011年广州市一模36)(18分)如图,绝缘水平地面上有宽L =0.4m 的匀强电场区域,场强E = 6×105N/C 、方向水平向左.不带电的物块B 静止在电场边缘的O 点,带电量q = 5×10-8C 、质量m A =1×10-2kg 的物块A 在距O 点s =2.25m 处以v 0=5m/s 的水平初速度向右运动,与B 发生碰撞,假设碰撞前后A 、B 构成的系统没有动能损失.A 的质量是B 的k (k >1)倍,A 、B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2,物块均可视为质点,且A 的电荷量始终不变,取g =10m/s 2.(1)求A 到达O 点与B 碰撞前的速度; (2)求碰撞后瞬间,A 和B 的速度;(3)讨论k 在不同取值范围时电场力对A 做的功.5.(2011年深圳市二模36)(18分)细管AB 内壁光滑、厚度不计,加工成如图所示形状,长L =0.8m 的BD 段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其B 端与半径R =0.4m 的光滑圆弧轨道BP 平滑连接,CD 段是半径R =0.4m 的41圆弧, AC 段在水平面上,与长S =1.25m 、动摩擦因数μ=0.25的水平轨道AQ 平滑相连,管中有两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 、b , m a =3m b .开始b 球静止,a 球以速度v 0向右运动,与b 球发生弹性碰撞之后,b 球能够越过轨道最高点P ,a 球能滑出AQ .(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2.45 ).求:(1)若v 0=4m/s ,碰后b 球的速度大小; (2)若v 0未知,碰后a 球的最大速度; (3)若v 0未知,v 0的取值范围.6.(2011年广州市二模36)如图,质量M =1kg 的木板静止在水平面上,质量m =1kg 、大小可以忽略的铁块静止在木板的右端。

设最大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已知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铁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4,取g =10m/s 2.现给铁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 .(1)若力F 恒为8N ,经1s 铁块运动到木板的左端。

求:木板的长度(2)若力F 从零开始逐渐增加,且木板足够长。

试通过分析与计算,在图中作出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 随力F 大小变化的图象/N左 右7.(2011年湛江市一模36).(18分)Array如图所示的轨道由半径为R的1/4光滑圆弧轨道AB、竖直台阶BC、足够长的光滑水平直轨道CD组成.小车的质量为M,紧靠台阶BC且上水平表面与B点等高.一质量为m的可视为质点的滑块自圆弧顶端A点由静止下滑,滑过圆弧的最低点B之后滑到小车上.已知M=4m,小车的上表面的右侧固定一根轻弹簧,弹簧的自由端在Q点,小车的上表面左端点P与Q点之间是粗糙的,滑块与PQ 之间表面的动摩擦因数为 ,Q点右侧表面是光滑的.求:(1)滑块滑到B点的瞬间对圆弧轨道的压力大小.(2)要使滑块既能挤压弹簧,又最终没有滑离小车,则小车上PQ之间的距离应在什么范围内?(滑块与弹簧的相互作用始终在弹簧的弹性范围内)8.(2012年广州市一模36)如图,木板A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其左端与固定台阶相距x.与滑块B(可视为质点)相连的细线一端固定在O点.水平拉直细线并给B一个竖直向下的初速度,当B到达最低点时,细线恰好被拉断,B从A右端的上表面水平滑入.A 与台阶碰撞无机械能损失,不计空气阻力.已知A的质量为2m,B的质量为m,A、B之间动摩擦因数为μ;细线长为L、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B重力的5倍;A足够长,B不会从A表面滑出;重力加速度为g.(1)求B的初速度大小v0和细线被拉断瞬间B的速度大小v1(2)A与台阶只发生一次碰撞,求x满足的条件(3)x在满足(2)条件下,讨论A与台阶碰撞前瞬间的速度O A B C D E F H 9.(2012年揭阳一模36)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用长为R =0.45m 的细绳固定于O 点,从A (与O 点等高)处由静止释放,与O 点正下方B点处质量为2M 的物块弹性正碰。

重力加速度g =10m/s 2(1)求小球碰后能上升的高度h 。

(2)已知粗糙水平地面BC 及传送带的动摩擦因数均 为μ=0.2,传送带长为0.5l m =,顺时针匀速转动,速度大小为υ=2m/s ,DE 、EF 、FH 的长度均为S =0.4m 。

若要保证物块碰后能落入FH 间的沙坑内,求BC 间的长度L 。

10.(2012年六校联考36)如图,一个传送带倾斜放置,倾角=53α︒,传送带的动摩擦因数为=0.5μ,长度L=10m ,传送带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质量m=1kg 的物体1在光滑的平台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0v ,在平台末端,物体1和静止的相同质量的物体2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后物体2水平抛出,当物体2运动到传送带上表面顶端A 点时,速度方向刚好和传送带上表面平行,即物体2无碰撞地运动到传送带上,已知斜面顶端与平台的高度差h=0.8m ,重力加速度210g m s =,sin 530.8=,cos530.6=。

求:(1)物体1的速度的大小0v 。

(2)如果传送带静止,求物体2在传送带上下滑时的加速度。

(3)讨论传送带的摩擦力对物体2做的功f W 与传送带转动速度v 的关系。

11.(2012清远市期末理综物理36)(18分)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右端有一质量为m 的物块B ,用长为L 的不可伸长的细线悬挂,B 对水平桌面压力刚好为零,水平桌面离地面的高度为h =5.0 m ,另一质量为3m 的物块A 在距水平桌面的右端s =4.0 m 处在g m F 3 (取g=10 m/s 2)水平推力向右运动,推到B 处时立即撤销F 并与B 发生弹性碰撞,已知A 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8,物块均可视为质点.(1)求A 与B 碰撞前的速度;(2)求碰撞后A 的落地点与桌面右端的水平距离x ;(3)要使物块A 与物块B 碰后,悬挂的细线始终有拉力,试求细线的长度L 的取值范围.12.(2012年执信月考36)(18分)图示为仓库中常用的皮带传输装置示意图,它由两台皮带传送机组成,一台水平传送,A 、B 两端相距3m ,另一台倾斜,传送带与地面的倾角θ= 37°, C 、D 两端相距4.45m , B 、C 相距很近.水平部分AB 以5m/s 的速率顺时针转动.将质量为10 kg 的一袋大米放在A 端,到达B 端后,速度大小不变地传到倾斜的CD 部分,米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试求:(1)若CD 部分传送带不运转,求米袋沿传送带所能上升的最大距离. (2)若要米袋能被送到D 端,求CD 部分顺时针运转的速度应满足的条件及米袋从C 端到D 端所用时间的取值范围.AF 3mm hL OBs二、电学综合题 1.(2011年肇庆市二模36)(18分)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 的圆形导线框内有一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导线框所在平面,导线框的右端通过导线接一对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两板间的距离为d . 在t =0时,圆形导线框中的磁感应强度B 从B 0开始均匀增大;同时,有一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液滴以初速度v 0水平向右射入两板间(该液滴可视为质点)。

该液滴恰能从两板间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液滴在电场强度大小恒定、方向未知、磁感应强度为B 1、宽为L 的(重力场、电场、磁场)复合场(磁场的上下区域足够大)中作匀速圆周周运动.求:(1)磁感应强度B 从B 0开始均匀增大时,试判断1、2两极板哪一块为正极板?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率K=?(2)(重力场、电场、磁场)复合场中的电场强度方向如何?大小如何? (3)该液滴离开复合场时,偏离原方向的距离。

2.(2011年惠州市一模36)(18分)有一平行板电容器,内部为真空,两个电极板的间距为d ,每一个正方形电极板的长均为L ,电容器内有一均匀电场,U 为两个电极板间的电压,如图甲所示。

电子从电容器左端的正中央以初速v 0射入,其方向平行于电极板之一边,并打在图上的D 点。

电子的电荷以-e 表示,质量以m 表示,重力可不计。

回答下面各问题(用已知物理的字母表示)(1)求电子打到D 点瞬间的动能;(2)电子的初速v 0至少必须大于何值,电子才能避开电极板,逸出电容器外?(3)若电容器内没有电场,只有垂直进入纸面的均匀磁场,其磁感应强度为B ,电子从电容器左端的正中央以平行于电极板一边的初速v 0射入,如图乙所示,则电子的初速v 0为何值,电子才能避开电极板,逸出电容器外?Bd 12 v 0 B 1× × × × × × × × × × × × × × × × ×× × × × ××× L3.(2012年肇庆一模35)(18分)有一平行板电容器,内部为真空,两个极板的间距为d ,极板长为L ,极板间有一匀强电场,U 为两极板间的电压,电子从极板左端的正中央以初速0v 射入,其方向平行于极板,并打在极板边缘的D 点,如下图(甲)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